四年级【科学(教科版)】让小车运动起来-1教学设计
《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课题名称让小车运动起来学科科学授课班级四(3)班授课时数 1 执教者潘文雅授课日期2024.10.29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是《运动与力》单元的开篇。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发现,物体有时是相对静止的,有时是相对运动的。
那么怎样让不同类型的车运动起来,本课的研究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的。
本课共设计了2个主要活动:一是聚焦环节,调查不同类型小车的动力来源;二是探索环节,用垫圈作为动力,探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包括用多大的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用不同大小的力,小车的运动速度会有什么变化。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并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见过并体验过各种各样的运动的车辆,也对这些车如何运动起来的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玩具小车是学生都感兴趣也是玩过的东西。
在前面的科学学习中,他们初步认识了“运动”与“静止”,也初步知道物体的运动有快慢。
但是他们并没有从科学实验的角度研究小车运动与力的关系。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2.知道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科学思维1.调查了解不同类型车的动力系统。
2.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并会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3.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探究实践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2.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
态度责任1.体会到生活中的车辆类型是丰富多彩的,具有不同的动力教学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小车运动快慢和拉力大小的关系。
重难点教学难点:用实验数据说明小车运动快慢和拉力大小的关系。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车、垫圈,绳子、挂钩、标记纸、秒表小组:计算器、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实验法学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聚焦课题1.了解学生上学的出行方式,展示车的图片师:同学们,欢迎来到有趣的科学课堂!你们上学时都是坐什么车来的?生:汽车、电动车、自行车(设计意图:结合日常生活中上学时学生出行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引出不同类型的不同动力系统做好铺垫)2.了解不同类型的车的不同动力系统师:同学们说了各种各样类型的车,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车,大家说一说它们是依靠什么力量运动起来的?生:马车、自行车、汽车、电动车、婴儿车、购物车依次出示学生所说图片:师:这些车是怎样运动起来的呢?谁来说说生:马车是靠马来拉动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第一课《让小车运动起来》1.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一个(竖直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
2.树上苹果掉落,小孩子从滑滑梯滑下,水往低处流,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3.(一定的拉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在小缆车实验中,拉力的大小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
小车运动的方向和所给力的方向是(相同)的。
4.小车实验时,每种情况至少测量(三次),求(平均值),力求实验结果更准确。
5、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需要施加一定的(动力);要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需要施加一定的(阻力)。
第二课《用气球驱动小车》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2.小车运动的远近与(气球的充气量)、(气球数量)、(喷气口粗细)、(喷气方向)有关,还跟地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喷气式飞机、火箭、烟花、用桨划船)都是靠反冲力运动的。
4、用气球驱动小车,小车的运动速度(先慢后快再慢)。
第三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1.(橡皮筋)、(弹簧)、(拉开的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3.(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4.一定条件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的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也(越远)。
第四课《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用来测量(力)大小的一种工具。
2.弹簧测力计的组成主要包括(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和弹簧),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先要(调零{或校零})。
3.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到拉力会伸缩)的特征制成的。
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示数也(越大)。
4.科学上用(牛顿)作为力的单位,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5.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简单机械的基本概念,如杠杆、滑轮、斜面等。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成功使小车运动,加深了对力的作用和能量转换的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简单机械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简单机械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பைடு நூலகம்。
3. 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简单机械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简单机械案例进行分析,如滑轮组、斜面的应用。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简单机械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简单机械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简单机械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5. 科学责任感:关注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认识到科学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基础的能量转换知识。他们能够识别常见的力和简单的机械,如杠杆和轮轴。
2. 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实验和动手操作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直观的方式探索科学现象。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喜欢合作学习,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来构建知识。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教材内容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探究小车运动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事物的运动和力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动手能力强,但对于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还较为肤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力的作用效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总结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小车运动的原理。
2.力的作用效果。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小车、动力设备(如电池、电机等)、轨道、阻力装置(如橡皮泥、纸板等)。
3.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小车比赛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小车运动的实例,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小车运动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小车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运动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力的作用效果。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使小车运动得更远?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力的作用效果。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本节课的实验结果和收获。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1 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1 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1.(1)请你想一想,怎样使静止的自行车运动,使运动的自行车静止呢?(2)那怎样改变自行车运动的快慢?2.请观察下面不同类型的车,你知道哪些类型的车?它们都是怎样动起来的?运动的。
怎样使静止的自行车运动,使运动的自行车静止呢?怎样改变自行车运动的快慢?2.【图片展示马车、推车、火车、自行车、太阳能小车等各种动力类型的车。
】教师提问:几千年前,人类就发明了车。
你知道哪些类型的车?它们都是怎样动起来的?学生思考:提出各种各样车的类型和动力。
3.教师活动:提炼学生观点,进行板书。
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上。
活动意图说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知道不用类型的小车有不同的动力,意识到要使小车运动起来必须依靠力,为后续用拉力做动力小车的研究奠定认知基础。
环节二:组装动力小车(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21.请你利用手中的材料动手尝试思考让小车动起来的方法,并把设计图画下来。
2.请你按照设计图组装器材,实验并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拉小车的绳子多长比较合适?(2)你知道这个力是如何产生的吗?(圈出动力来源)教师活动21.教师提问:(出示材料)不靠手去推或拉小车,只利用垫圈和绳子,想办法让小车在桌面上动起来,并且让运动的小车停止下来。
2.教师提问:拉小车的绳子多长比较合适?小车启动的拉力是怎么产生的?学生交流想法,总结归纳绳子的长度不可过长或过短;垫圈的重力,使得绳子产生拉力,带动小车运动。
活动意图说明: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感知材料,使得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获取使小车动起来的方法,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思考尝试更多,比如垫圈如何使车运动起来,试着增加垫圈数会怎样等有价值的问题。
环节三: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指向目标4)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学生的探究,以实验数据作为证据论证观点,使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环节五:拓展(指向目标1,2,3,4)学生活动51.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快或慢,启动或停止)?请你用“运动与力”的关系来说一说。
1.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小车运动的条件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小车运动的条件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首先,在实验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在操作小车时不够细心,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误差。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我可以在实验前对学生们进行更多的指导,确保他们了解实验的目的和方法。
其次,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小车运动的原理还不够熟悉。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可以在讨论前提供更多的资料和思考题,帮助他们提前了解和思考小车运动的原理。
3. 题型三:判断小车运动条件
题目:请判断下列句子中小车运动条件的正确性。
答案:
(1)动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是正确的。
(2)阻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也是正确的。
(3)摩擦力是物体与物体接触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作用力,是正确的。
4. 题型四:判断小车运动方式
题目:请判断下列句子中小车运动方式的正确性。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小车运动的条件。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车运动的条件,掌握小车运动的条件。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理解阻力:使学生明白阻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阻力可以是摩擦力、空气阻力等。
(3)掌握摩擦力:使学生了解摩擦力是物体与物体接触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作用力,摩擦力可以是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等。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 让小车运动起来 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4篇)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 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一)【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一课。
教材分为三个环节,聚焦环节通过调查生活中各种各样车的动力来源,将注意力集中到小车的动力;探索环节分两步,先利用垫圈的重力驱动小车并了解重力作用的现象,然后探究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研讨环节则指向“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一核心概念。
【学情分析】我校四年级大部分孩子知识面广,对各种类型的车和动力来源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并没有专门研究过力与车运动的关系。
他们对“重力”作用的现像有生活经验,组装一辆靠重力驱动的小车并不难,也容易推测出“力越大,速度越快”这一规律,但没有思考过力与运动的深层关系;由于四年级还没有学过“平均数”的概念,在本课数据处理中,利用三次运动的“总时间”代替“平均时间”。
【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知道一定大小的力才能让物体运动起来,并且力越大,运动速度越快。
科学思维:研究并了解小车运动快慢与动力大小的关系。
探究实践:组装用重力驱动的小车,通过实验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态度责任: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乐于小组合作,乐于分享倾听;体会到生活中的车辆类型是很多的,不同的车具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教学重难点】组装重力驱动的小车,并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动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聚焦(3分钟)课前完成电子调查问卷:你知道的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车有哪些?对以人力、畜力、蒸汽机、化学燃料、太阳能为动力的车进行统计分类,形成班级调查结果。
通过“趣问卷”微信小程序设计问卷发到班级群,学生可以查阅资料,在自己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了解调查更多类型的车辆,教师终端可以快速导出excel表格,形成丰富的班级调查统计表。
板书好课题,呈现统计表格。
师:课前我们对车及其动力类型做了一次小调查,这是我们班的统计结果。
请大家看一看,这其中有什么是你没有想到但同学想到了的?你有什么新的认识?预设:知道了更多车的类型;原来动物也可以作为车的动力等等师:一个人的想法是有限的,但经过思考、交流、分享,我们大家都会有新的认识。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是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和掌握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
教材还提供了多个实验方案,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周围的物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摩擦力的概念和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和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和测量摩擦力。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
2.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心得体会,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毛巾、滑轮、砂纸等。
2.课件:教材中的图片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如力的概念、物体的运动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摩擦力。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测量摩擦力。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并总结,加深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减小摩擦力?学生可结合生活实例和实验经验,提出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这一章节的第1课《让小车运动起来》,主要介绍了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原理。
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实践,引导他们对力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小车运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原理。
-掌握小车运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实验和记录实验结果。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原理。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际操作让小车运动起来。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于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原理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和混淆。
他们对于实际操作的兴趣较高,喜欢动手实践。
因此,本节课将通过实际操作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老师出示一张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运动现象,例如一辆汽车行驶或一个小球滚动的场景。
2.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力使物体运动起来的?第二环节:概念讲解1. 老师简要介绍力的概念和作用,解释力是使物体发生变化或运动的原因。
-举例说明:当你用力推一把椅子,椅子就会移动。
这是因为你施加了力,力使椅子发生了运动。
2. 通过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
-举例说明:当你用力拉门把手,门就会打开。
这是因为你施加了力,力使门发生了运动。
第三环节:实验操作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小车模型,并告诉他们我们要通过施加力使小车运动起来。
-举例说明: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辆小车,你用力推它,它会怎样运动?2.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个小车模型和一根绳子。
3. 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将绳子绑在小车上,并用手拉动绳子,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举例说明:你们可以轻轻地拉绳子,小车会缓慢地运动;如果你们用力一拉,小车会快速地运动。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小车运动的原理,学习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实验操作,并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
但同时,他们对于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实验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难点: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观察和分析小车运动的原因,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小车、斜面、木块、绳子等。
2.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实验报告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设备,介绍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实验心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力的作用效果受哪些因素影响?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让小车运动起来》教科版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而不是主讲者。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讨论过程和成果分享来看,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熟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提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和思考题,帮助他们更好地准备讨论。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让小车运动起来》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让小车运动起来》教科版,本章节选自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力的世界”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探索力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通过实验观察和体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动手制作小车:指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并制作一辆可以运动的小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导入新课,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在这次教学中,我注意到同学们对力的概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意识到自己在解释力的概念和三要素时,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理解程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来阐述抽象的概念,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力的基本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它是物理世界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之一,无处不在。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的物理运动规律,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小车运动的原因,从而引出力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力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观察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对于小车运动起来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不同力作用下小车的运动情况。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不同力作用下小车的运动情况。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小车、斜坡、绳子等实验器材。
2.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力的知识,如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对象等。
然后引入今天的课题——让小车运动起来。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教科书中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力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力作用下小车的运动情况。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不同的力(如推力、拉力、重力等)作用在小车上,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让学生解释不同力作用下小车的运动情况。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并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小车运动得更远或者更慢,让学生尝试改变力的作用方式或者改变小车的质量等,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1《让小车运动起来》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1《让小车运动起来》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材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究小车运动的原因,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简单的物理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力的作用效果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力的作用原理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作用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总结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小车、斜坡、木板、毛巾、硬币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哪些方面呢?”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小车和斜坡,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小车为什么会运动呢?力对小车运动有什么影响?”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小车在不同斜坡上的运动情况。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力的作用原理。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巩固所学知识。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和掌握小车运动的原因和条件。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小车运动的原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运动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个别指导。
此外,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推动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实验。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探究的精神,学会合作分享。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
2.难点: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原理,设计和实施自己的实验。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实验,培养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小车、斜坡、滑轮、绳子等实验器材。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车,以及其他实验所需的材料。
3.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运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小车运动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小车运动的过程,体会和理解小车运动的原理。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总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小车运动的原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小车运动的其他因素。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让小车动起来》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让小车动起来》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动起来》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使小车运动更远。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小车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
但部分学生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可能缺乏细致性和深入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他们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学会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难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摩擦力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2.观察法: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发现规律。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培养合作交流的习惯。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小车、木板、毛巾、砂纸、滑轮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计时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入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摩擦力。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装置,介绍实验目的:观察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摩擦力下小车的运动距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摩擦力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使小车运动更远?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小车运动的基本原理,二是学习通过简单的装置使小车运动起来。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详细的文字和丰富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探究小车运动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周围事物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学探究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缺乏系统的思维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小车运动的基本原理,学会通过简单的装置使小车运动起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小车运动的基本原理,学会通过简单的装置使小车运动起来。
2.难点:掌握小车运动的相关术语,如动力、阻力等。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实验教学: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小车运动的原理。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小车、动力装置、阻力装置、实验材料等。
2.学具:学生手册、实验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小车比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车运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小车是怎么运动的吗?”,“小车运动有哪些原理呢?”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小车运动的基本原理,如动力、阻力等。
呈现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目的。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小车运动的原理。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小车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和掌握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是对于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小车若干辆2.摩擦材料(如毛巾、木板等)3.测量工具(如尺子等)4.实验记录表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小车是怎么运动的吗?小车运动的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它的运动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并提出实验要求:用不同摩擦材料的表面让小车运动,并记录小车运动的速度和距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摩擦材料下小车的运动速度和距离,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讨论: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摩擦力对小车运动有什么影响?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5.拓展(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其他影响小车运动的因素吗?学生思考并回答,如重量、倾斜度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摩擦力对小车运动有影响,摩擦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运动的距离也越短。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和体会。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轮轴的原理以及简单的机械运动。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轮轴的作用,知道如何利用轮轴来使小车运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于简单的机械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轮轴的原理以及如何利用轮轴来使小车运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轮轴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轮轴的原理;(2)能够利用轮轴使小车运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轮轴的原理;2.如何利用轮轴使小车运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轮轴的原理;2.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轮轴使小车运动;3.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轮轴的原理和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小车若干辆;2.轮轴若干个;3.实验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见过小车吗?小车是如何运动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小车运动起来。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小车和轮轴,并简要介绍轮轴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人一辆小车和一个轮轴。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小车在轮轴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演示如何利用轮轴使小车运动,并让其他学生观察和分析。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轮轴,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小车运动呢?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轮轴的原理和如何利用轮轴使小车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的?
小结
1.认识了各种动力类型的车,体会到生活中的车辆类型是丰富多彩的,具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2.掌握了利用垫圈和绳子驱动小车的方法,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1.出示划艇图片,提问∶物体有时是静止的,有时是运动的。怎样使静止的划艇运动,使运动的划艇静止呢?怎样改变划艇运动的快慢?
2.几千年前,人类就发明了车。你知道哪些类型的车?它们都是怎样动起来的?
探索
(一)利用垫圈和绳子,想办法让小车运动起来。
1.认识重力,确定方法
2.思考拉力的来源,明确实验绳子的长度
(二)预测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用多大的拉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
用更大的拉力拉小车,小车运动的快慢会怎样变化?
再增大拉力呢?
(三)实验求证
1.认识拉力大小的表示
拉力的来源是垫圈的重力,所以垫圈的个数可以表示拉力大小
2.介绍实验材料、实验要求、实验记录单,以及计时器的使用
3.开展验证实验
4.引导性问题:在实验过程中,是一个一个地增加垫圈,请同学们思考,垫圈很少时,纸盒为什么不滑动呢?——指向摩擦力
3.探究了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垫圈少,重力小,拉力就小,小车运动慢;垫圈多,重力大,拉力就大,小车运动快。
3.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4.体会到生活中的车辆类型是丰富多彩的,具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教学重点:通过让小车运动起来,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是运动的物体静止。
教学难点:会用垫圈表示拉力的大小,并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聚焦
(1)引入力的概念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让小车运动起来》
教科书
书名:《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7月教学人员姓名 Nhomakorabea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2.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会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