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6《它们去哪里了》教案

合集下载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6.它们去哪里了》教案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6.它们去哪里了》教案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6.它们去哪里了》教案一. 教材分析《它们去哪里了》这一课是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一单元第六课。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物质的变化,以及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于物质的变化概念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物质的变化现象,初步理解物质的变化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和观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物质的变化现象,初步理解物质的变化概念。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和解释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物质的变化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帮助学生分析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各种现象,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每个学生准备一份实验材料,包括一杯水、一些盐、一些糖、一些醋等。

2.教学课件: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变化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身边的事物是如何变化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物质的变化概念,并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物质变化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物质的变化现象,并记录下来。

第6课《它们去哪里了》教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6课《它们去哪里了》教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6课《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让学生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1.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让学生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让学生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让学生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装水的透明的杯子,透明的小玻璃杯盒、放大镜、搅拌棒、勺子、食用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小朋友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咱们班级听课,你们紧张吗?(2)那我们来玩个游戏吧,好不好?谁想玩萝卜蹲的游戏。

(3)我们班的小朋友表现特别棒,老师奖励你们一个小故事——《驮盐的驴子》。

(4)为什么驴子掉下水后,觉得背上的货物变轻了呢?它们去哪里了呢?学生回答:它们可能化了(5)那么,它们化了,去哪里了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它们去哪里了》二、新课1、提出问题驴子驮的盐在水中化掉了,变轻了,那小朋友想一想,那我们平时生活中看没看见过盐在水中化掉了,或者红糖放在水中是什么样子啊?那么小石子放在水中又会有什么变化呢?2、先观察①.那么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这三种物体(课件出示),食盐、红糖和小石子,那么,我们先来仔细观察一下它们。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课件: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师:用眼睛看什么?(大小、形状和颜色)用鼻子闻什么?(气味)用手摸什么?(粗糙程度,颗粒大小)我们绝对不能用嘴尝。

因为对陌生的物体我们不能尝,可能会有危险。

6 它们去哪里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1.pptx

6 它们去哪里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1.pptx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13分钟)
(设计意图:继续以弗洛格找礼物为主线,让孩子们想办法通过自己的实验来验证自己开始对此做出的猜测, 让学生能有比较强的主动性,而不是仅仅去完成老师给予的任务,在指导一年级的学生操作时,由于学生的注意力 集中实践短暂,这个实验中要注意的点也比较多,通过微视频的指导对低段学生来说可以降低一定的难度。)
3、师:原来,礼物都溶解到了水里,小朋友们,谢谢你们帮弗洛格找到了答案,那我们还能在水里找回它们吗 ?它们还在水里吗?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比三者的现象之后,学生初步认识了溶解的现象,再提问学生这些物质还在不在水中, 能否在水中找回它们,鼓励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暴露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原有想法,允许学生有合理的猜测与假设,发 展他们为自己观点寻找证据的能力。)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物质到了水中会发生什么?同时,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 节课的探究主题,即“这些物质去哪里了12.探索活动:这是一个包含两方面问题的对比观察活动。一个是对同一物 体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察,另一个是对不同物体放入水中现象的横向对比观察。3.研讨交流:这一部分内容主要 包括两个问题。问题1旨在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方糖、咖啡在水中的共同 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向学生指出“方糖和咖啡都溶解在水中了,而小石子没有溶解在水中J从而引 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问题2旨在让学生深入思考,对想象进行解释,鼓励有不同的观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 寻找证据来说服其他人。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本节课对实验材料做了一定的调整,用咖啡和方糖来代替食盐和红 糖。
二、学习新知,பைடு நூலகம்索发现
师:丢了礼物可真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听听弗洛格有什么话要说
(课件)弗洛格:小朋友们,丢了礼物我很难过,我现在只能看到,摸到这个鹅卵石,它滑滑的,七彩的颜色 ,非常的漂亮,可是,其他两份礼物我都没有看见,你知道它们长什么样子吗?你能帮我描述下它们的样子吗?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它们去哪里了》 教案 教学设计.docx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它们去哪里了》 教案 教学设计.docx

《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它们去哪里了》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六课。

这节课通过将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这一物理现象。

本课教材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聚焦、探索和研讨。

聚焦部分通过回忆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在水中放入盐、红糖、小石子后可以观察到什么?这是对学生己有生活经验的探查,同时,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即“这些物体去哪里了” 0探索部分主要包含1个探究活动,是一个包含两方面问题的对比观察活动。

一个是对同•物体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察,另•个是对不同物体放入水中现象的横向对比观察。

教科书在该部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了“先观察物体原本特征一观察物体与水混合后的情况一搅拌使得充分混合一观察搅拌后的物体的变化”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并提示要用放大镜观察,依次对三种物体进行实验和观察。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要按照教科书提供的操作流程一步步地观察和记录。

研讨部分主要包括两个问题。

问题1旨在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

盐、红糖在放入水中前都是小颗粒状的,放入水中后,这种小颗粒会慢慢减少,并逐渐消失在水中。

在充分混合后,食盐水是透明的,盐的颗粒不能被看见。

红糖水也是透明的,有颜色的,红糖颗粒也不能被看见。

与盐和红糖相比,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情况有明显区别。

它不会减少,且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搅拌后静置,会发现小石子沉在杯底,而水仍然像原来那样。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将红糖、盐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向学生指出“红糖和盐都溶解在水中了,而小石子没有溶解在水中。

”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

问题2则鼓励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个问题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能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发展他们的解释能力。

不同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观点和理由,不必急于纠正他们的想法。

它们去哪里了 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

它们去哪里了 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

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附件:微课设计分析、教学流程图
一、微课设计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是学生在学习水的基本特征后的拓展学习。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盐、红糖、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从而说明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是并不是所有物质都可以溶解。

同时蕴涵隐藏任务:学习搅拌、对比观察以及放大镜的使用。

因此本次微课设计通过对盐放入水中的探究作为初次探究,结合一年级学生有限的动手操作能力,借助本次探究学习放大镜使用方法、搅拌操作、熟悉实验步骤(什么时候观察、什么时候记录、怎么记录分析),达成学习目标。

再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自主探究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的现象,加深同学对物质在水中溶解现象的理解,并知道有些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有些物质不能溶解。

二、教学流程图。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6课时 它们去哪里了》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6课时 它们去哪里了》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6课时它们去哪里了》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的第6课时它们去哪里了,主要通过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混合过程。

通过实际操作、对比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增进对物质变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教学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物体的性质和特点,并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他们对物质的变化情况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杯透明的水,并放入一块小纸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纸片会发生什么变化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例子分析:教师将一块小纸片放入水中,学生可以观察到纸片悬浮在水中,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纸片没有溶解或混合进水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Step 2: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教师准备一些不同的物质,如盐、糖、沙子、小石头等,并让学生一个个放入水中。

观察物质放入水中后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描述和记录下来。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则无法溶解。

例子分析:教师可以将一小勺盐放入一杯水中,学生可以观察到盐完全消失在水中,形成一个透明的溶液。

然后,教师可以将同样的量的沙子放入另一杯水中,学生会发现沙子并没有溶解,而是悬浮在水中。

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和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变化情况。

Step 3: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教师提供放大镜,并让学生观察一些小物体,如小纸片、小石子等。

引导学生回答:放大镜的作用是什么?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例子分析: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块小纸片,并提供放大镜。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它们去哪里了》教案|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它们去哪里了》教案|教科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物质状态变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教学难点
-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本质原因,如温度、压力等外部条件对状态变化的影响。
-描述物质状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如熔化需要吸热,凝固需要放热。
-区分不同物质状态变化的特点,如水的蒸发和冰的升华。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物质状态变化现象。
针对以上难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状态变化的过程,感受温度和压力对状态变化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描述、分析等方法,探究物质状态变化的过程,提高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科学思维: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物质变化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增强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固态、液态、气态的定义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水的三态变化实例:冻冰、融化、蒸发、凝结。
-观察物质状态变化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实例理解物质状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围绕以上核心内容进行讲解和强调。例如,通过实物演示或动画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过程,以及这些变化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教科版科学一下1.6《它们去哪里了》教案(5)

教科版科学一下1.6《它们去哪里了》教案(5)

教科版科学一下1.6《它们去哪里了》教案(5)一. 教材分析《它们去哪里了》是一节科学实验课,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变化和分子的运动。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步骤,便于教师进行教学。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对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物质变化和分子运动的概念理解尚浅,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对实验课充满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分子的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3.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会到科学实验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的变化和分子的运动。

2.难点:分子运动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技巧。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采用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碘酒、酒精、盐、糖、面包等。

2.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滴管、搅拌棒等。

3.教学课件:实验步骤、现象分析、知识点讲解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科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物质有哪些变化吗?分子又是怎样运动的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和仪器,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实验内容。

例如:“今天我们要通过实验来了解物质的变化和分子的运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例如:“请同学们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物质变化和分子运动的规律。

小学科学教案:《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docx

小学科学教案:《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docx

6《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它们去哪里了》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六课。

在上节课《观察一瓶水》的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

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一一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

考虑到“溶解” 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学情分析】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

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一一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 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

一年级的学生,虽然经历了一学期的小学生活,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仍需要培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材料准备】学生:3个透明杯子(装水)、3个小杯子(食盐、红糖、石子)、3个搅拌棒、放大镜、学生实验记录单(每人一份),每组1套。

1.6 它们去哪里了(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1.6 它们去哪里了(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1.6 它们去哪里了(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教学目标:1: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2: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情况;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3: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认可从多角度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比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情况。

难点:放入后,静静观察水中物体的变化。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分别装有水的3个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小石子、课堂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欢迎进入科学王国。

以故事导入,有一头驴驮着一袋盐经过小河的时候,河水淹没了驴的背,当驴过完河后感觉自己的背上轻松多了。

这是为什么?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它们去哪里了》中的奇妙的世界。

二:聚焦: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3个装有等量水的透明水杯,三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小石子。

提出问题:把他们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

三:探索:1:教师引导学生:放入前,先观察。

先用放大镜观察食盐,我们可以看到食盐其实是由一些细小的白色颗粒组成。

再用放大镜观察红糖,也可以看到红糖其实也是由一些细小的红色颗粒组成的。

而看到小石子时,小石子的数目没有变化,只是大小变大了。

接下来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法画出我们所看到的(食盐小颗粒可以用白色的小圆圈表示,红糖可以用红色的小圆圈表示,小石子可以用深色的较大的不规则的圈表示)。

这个探索阶段可以配合图片和视频进行教学。

2:教师引导学生:放入后,静静观察。

可以用大小相同小勺取一样多的食盐、红糖和小石子分别放入相同的等量的水的杯中,然后静静的观察。

注意看到食盐和红糖的小颗粒在慢慢的减少、消失。

同时也看到了小石子没有任何变化。

这时可以用上面的方法画出来,只是食盐和红糖颗粒减少了,而小石子无变化。

同时用图片和视频进行教学。

3:教师引导学生:搅拌。

一年级下教科版科学《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教科版科学《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物体的位置变化。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分析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发现物体的位置变化。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分析物体为什么会变化位置。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能够理解和解释物体位置变化的原因。

2.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共同完成实验和观察。

教学准备:1.教材《它们去哪里了》2.实验用具:小球、纸箱、座垫等3.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具课时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Step1:导入(15分钟)教师出示几张图片,包括一个空的纸箱和一个有小球的纸箱。

引导学生观察两张图片的区别,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小球去了哪里。

Step2:听故事(10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述故事《它们去哪里了》,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位置变化。

讲述完故事后,教师可以用图片或视频再次呈现故事情节,加深学生对物体位置变化的认知。

Step3: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提前准备好座垫、小球和纸箱,将座垫放在纸箱中间,小球放在座垫上。

让学生围坐在纸箱周围,教师将纸箱以及座垫突然移开,让小球掉到地上。

学生观察小球的位置变化并记录下来。

Step4:课堂讨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小球为什么会掉下来。

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对物体位置变化的影响,并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实验过程和结论。

第二课时:Step1:复习(10分钟)通过教师简单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物体位置变化的理解和记忆。

Step2:探究(20分钟)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除了重力,还有什么其他因素会让物体位置发生变化?”鼓励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

教师可以再次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不同情况下物体的位置变化,如在斜坡上、在风中等。

Step3:总结(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物体位置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重力、斜坡、风等因素都会对物体的位置变化产生影响。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6.它们去哪里了》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6.它们去哪里了》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6.它们去哪里了》教案一. 教材分析《它们去哪里了》这一课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和物质去向的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单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物质变化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他们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解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物质去向的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和物质去向的问题。

2.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采用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物质变化的现象。

3.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物质变化的原因。

4.采用讨论法,让学生交流分享,提高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水、盐、糖、茶叶等。

2.准备实验器材:杯子、碗、漏斗、滤纸等。

3.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水、盐、糖、茶叶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质的特点。

然后提出问题:“它们去哪里了?”引发学生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实验现象,如盐溶解在水中、糖溶解在水中、茶叶浸泡在水中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现象。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物质的变化。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让学生描述物质变化的现象。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发生这样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1年级科学教案《它们去哪里了》

1年级科学教案《它们去哪里了》

教材版本: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课题:它们去哪里了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学生虽然知道一些常见溶解现象,但是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也就无从达到映射层级。

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

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

4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能力:
水平1.能够观察、对比糖、石子在水中的变化。

水平2.能够通过画图、文字的方式表述溶解的过程。

水平3 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7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300-500字
需要课后反思
[1]王唯小学儿童观察能力研究报告[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5,V13:26-32
[2]张学民, 申继亮, 林崇德,等小学生选择性注意能力发展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241:19-24
[3]郭玉英, 姚建欣基于核心素养学习进阶的科学教学设计[J] 课程教材:教法, 202111:64-70
[4]翟小铭, 郭玉英, 李敏构建学习进阶:本质问题与教学实践策略[J] 教育科学, 2021, 312:47-51
[5]童海云科学教学要重视集体论证[J] 人民教育, 202120211-44
附表1 郭玉英姚建欣
科学概念理解发展模型。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6《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6《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6《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有些动物具有夜行性;
2.能够理解动物夜间为什么很少看到;
3.能够理解动物夜间出现的可能的危险。

二、教学重点
1.夜行动物;
2.夜间避免危险。

三、教学难点
1.夜行动物的认识;
2.夜间避免危险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环节
1.1 问题导入
在晚上,你们经常看到哪些动物?
1.2 学生讨论
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己见过的动物,进行回答。

2. 学习活动
2.1 视频观看
老师播放关于夜行性动物的视频,让学生观看。

2.2 课文阅读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它们去哪里了》。

2.3 课文讲解
老师通过读课文和讲解,对内容进行讲解。

3. 课后延伸
3.1 作业完成
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并交给老师检查。

3.2 动物研究
老师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动物,了解其一些行为和习性,分析为什么它们夜间
活跃,并进行小组分享。

5. 教学评价
老师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细致的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

五、教学后记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通过视听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夜行动物的学习,全面
观察了夜行性动物的特点和行为,让学生可掌握夜行动物的规律。

通过对课文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更完全理解夜行性动物的生活特点。

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探究和研究一个特定的动物,并进行分享,激发了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它们去哪里了》教案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它们去哪里了》教案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它们去哪里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观察并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学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验证物质的溶解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质溶解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区分能溶解和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准确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三、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杯清水和一些不同的物质,如盐、糖、沙子、小石子等。

提问学生:如果把这些物质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呢?引出课题。

2.实验探究分组实验:将盐、糖、沙子、小石子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物质放入水中后的状态,是否消失、是否有沉淀等。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不要把水洒出来,不要品尝实验中的水。

3.观察描述让学生描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引导学生说出盐和糖在水中逐渐消失,而沙子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消失,有沉淀。

教师总结:像盐和糖这样能在水中消失的现象叫做溶解,盐和糖能溶解在水中;像沙子和小石子这样不能在水中消失的现象叫做不溶解,沙子和小石子不能溶解在水中。

4.拓展应用提问学生: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引导学生思考并举例,如洗衣粉、洗洁精能溶解在水中,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可以让学生回家后继续进行实验,观察更多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5.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表扬学生在实验中的认真观察和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探索科学。

6.布置作业让学生把今天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讲给家人听。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的溶解现象,并记录下来。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6《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6《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6.它们去哪里了【教材简析】将物质放入水中,物质会发生什么变化,本课将引导学生关注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过程。

同时,也是继续认识水的一个活动,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有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有些物质在水中不能溶解。

教材主要安排了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聚焦环节”,这个活动是本节课的任务导向,旨在让学生直接关注到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的变化。

第二个活动是“探索环节,描述和记录三种物质进入水中的状态”,这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将会观察到食盐看不见颗粒和溶液变成无色透明、红糖看不见颗粒和溶液变成有色透明、石子仍旧看得见这样三种现象。

第三个活动是“研讨环节”,要求学生能描述三种物质发生的变化,以及对盐和红糖是否真的“消失”做一个辨析。

该课是在上一课初步认识水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等学习内容提供感性认知基础,也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和理解“溶解”概念奠定基础。

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课本中也只是在词汇表中给出科学词汇“溶解”,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所以这节课只需要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初步认识“溶解”,会运用该词汇即可。

【学情分析】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与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

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将食盐、红糖等放入水中会慢慢“溶化”,小石子是不会“溶化”的。

本节课主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水与固态物体的混合,观察水与物体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这样一个持续的动态观察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耐心和静心。

学生将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 初步形成“像食盐和红糖那样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均匀分布的现象,叫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和描述食盐、红糖、小石子在水中发生的变化,并用简单示意图进行记录。

1.6它们去哪里了(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1.6它们去哪里了(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和探究物质状态转换和物体运动状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物质状态之间的转换过程,或者对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困难,如实验工具的使用不当、观察结果的不准确等。因此,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物体去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反馈:我会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评价的结果,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反馈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以保证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作业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通过作业评价,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表现来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和项目导向学习等。讲授法将用于介绍物质状态转换和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知识体系。讨论法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实验法将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深入理解物质状态转换和物体运动的过程。项目导向学习法将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设计并实施一个与物质状态转换和物体运动相关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6课它们去哪里了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6课它们去哪里了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单元第6课它们去哪里了教案第6课它们去哪里了教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有些物质能溶化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化。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比照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可以用比照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化现象,了解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效劳。

教学重点:有些物体能溶化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化。

教学难点:通过比照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教学具打算:为学生打算: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21世纪全部教师打算: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教学随记栏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1.问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3〕水还有一个本事,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方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作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

类似的情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在这里,学生可能会依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化〞这个词〕〔4〕全部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化吗?〔课件展示一些生动的溶化现象〕2.聚焦问题。

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二、学习新课,探究发觉1.描述并记录现象。

〔1〕师:老师为每一组都打算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认真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课件出示三种被观察的物质〕〔2〕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

〔3〕师: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

指导要点:①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比照;②提示学生不能晃动水杯;③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④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比照物质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6课。

在上节课《观察一瓶水》的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2.探索活动;3.研讨交流。

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

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学生分析】
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

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

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器材准备】
为学生准备: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
1.问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续学习物质放入水中是否会发生变化做好了铺垫。

(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
(3)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如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作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

类似的情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根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
(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
(课件展示一些生动的溶解现象)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引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存在。

)2.聚焦问题。

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探查,同时,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即“它们去哪里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
1.描述并记录现象。

(1)师: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课件出示三种被观察的物质)(2)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察物体原始特征,为稍后对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察做好准备。

在观察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地科学态度。

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继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3)师: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
(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

指导要点:①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②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③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④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对比物质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

同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图画来表示。

要特别强调没有变化与有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分组商量实验方法。

但学生毕竟年龄小,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为下一步准确地进行操作打下基础。

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需继续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5)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

(6)教师巡视和指导。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质充分混合。

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按照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进行实验,合作是否愉快,在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仔细观察,是否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及时记录等。

2.研讨交流,达成共识。

(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
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对比3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

(播放课件)
(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
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

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课堂上不允许学生品尝,学生归纳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经验)。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将盐、红糖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明确“盐和红糖都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

同时,鼓励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他们研究的欲望,发展他们的为自己观点寻找证据的能力。

在学生交流环节,继续强调落实说和听的习惯养成。

不同的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观点和理由,不必急于纠正他们的想法。

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研究,寻找能够被人信服的证据。

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谁愿意来谈一谈?
2.课堂伊始,大家说俩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现在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学到的方法试一试,下一堂课跟大家分享。

(播放课件)
设计意图:教学首尾呼应,扩展延伸,巩固所学。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