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
论文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在我国行政方面的现实意义【摘要】老子的“无为”思想的本质是消除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特别是我国的行政机关为了自身的发展,就肆无忌惮地开展“有为”活动,这样做的结果是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伤害了人民的日常生活等等。
这些做法与道家的“无为”的思想是有冲突或是说恰恰相悖的。
本人主要从老子的“无为”思想在行政方面的实施的影响,来谈论起现实的意义及当代的价值。
【关键字】无为思想行政方面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中,道家思想虽没有儒家思想那么深入中国国民的血液,但是其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十分深刻。
特别是老子的“无为”思想。
无为思想的本质是消除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特别是我国的行政机关为了自身的发展,去满足自身的贪欲,就肆无忌惮地开展“有为”活动,这样做的结果是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伤害了人民的日常生活等等。
这些做法与道家的“无为”的思想是有冲突或是说恰恰相悖的。
一、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思想中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政治观对中国后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老子主要是倡导以“道”治国,所谓的“道”,也就是老子从万千的世界中所总结的规律,而“无为”,是遵守这些规律的基础。
(一)对“无”字有正确解读。
《老子•德道经》中“无为”一词中的“无”,不是表示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含义,而是指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这种物质和状态只是看不见,听不清,摸不着。
它是既表无具体形状的物质,又表抽象思维的属性概念。
“有”与“无”是什么关系呢?老子说“有生于无”,辩证统一。
这是老子大智慧的一个闪光点。
在2500年前,全世界对宇宙怎样产生,万物由何而来,人是谁造的等重大宇宙和人生问题茫然无知时,老子已经明确指出“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第四章)老子说“有无相生”(第四十六章),就是说“有”和“无”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且循环不止。
一般生物都会死亡。
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摘要:《老子》中曾经提出:“有与无,乃是万物之根源”。
而“无为”,作为一种辩证的思想,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更是深刻影响了无数后人的处世之道。
试结合老子的整体哲学理论体系,从老子“无为”思想的产生原因、内涵、与孔子的“无为而治”的比较中,解析老子“无为”思想的真正含义。
关键词:道无为无为而治“道”是万物发生、存在的根据和运行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万物必然回归的终极状态,其核心在于尊重自然规律。
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而那句“天下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阐明了“道与有、无”的关系:道即无,由无生成有,即一,从而二而三而多,成为万物的起点。
一、老子“无为”思想的提出“道”是老子整个哲学思想的基础,而老子的“无为”,也是在其“道法自然”思想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而这里的自然,是指“本然”、“自然而然”,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
庞朴先生在《道家辩证法论纲》中指出:“无”字被选定为道家的哲学范畴,有其深远的思想渊源。
在甲骨文中,“無”(无)字是一个舞蹈者的形象,“無”和“舞”本是一个字。
舞蹈是侍奉神灵的一种动作。
而神灵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人们通常在舞蹈时想象其存在,并只有利用舞蹈的模拟动作或者叫舞蹈语言去与之交谈。
以舞蹈事神的工作,慢慢分工到一些专人身上,他们是“巫”。
这些“能事无形以舞降神”的“巫”,在原始人看来,他们与事神的“舞”以及舞所事的“無”(无),也是混沌一体的,于是也以那同一个图形来表示。
这些巫心目中的“無”(无),不仅不是虚空或没有,而是主宰万物、支配一切的神圣的“有”。
这样的“無”(无),正是后来道家思想的源头。
正因为“无”的原始意义是“似无而实有”,因而就其本义而言,“无为”并非不为或无所作为,而是一种“似无而实有”的行为。
老子当初提出“无为”概念,主要针对的是侯王等统治者的“有为”。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作者:梁舒华在翻开《道德经》之前,我觉得本人最喜欢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老子,他的清静无为思想让我不禁对此产生强烈的共鸣,因为我认为这种思想里面含有某种“独善其身”的境界,这又与我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我认为,如果社会中多数人都能用积极的方式去“独善其身”,那么就能使个人所得到的达到最优,从而整个社会的物质精神财富也就达到了最优,从而实现了社会的进步。
细细思考,我发现了原来自己一直以来的理解都有那么一点偏差。
首先,“清静无为”不等于“独善其身”,清静无为是指一切听其自然,人力不必强求(见百度百科)。
一切听其自然,依我拙见,便是听从、遵守自然规律。
那么这个“听从、遵守自然规律”又是具体指什么呢?是指人类完全不改造自然规律,完全抛弃意识的能动性吗?这显然是消极意义上的清静无为,查百度百科的时候,“清静无为”一词的用法竟公然标注“含贬义”。
大概说的就是消极含义了。
照这个含义来讲,清静无为显然不是什么好思想。
假若从最开始的人类便信奉清静无为,那么劳动工具、生产力、生产资料这些专用术语想必今天都不会产生,几千年来,人类都在摘果子、喝甘露罢了。
可是对以上这番论述我是存有很大的疑惑的,清静无为真的是人类完全不进行任何改造自然规律的活动吗?非也,非也。
人类社会发展不也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吗?那么也就是说,不管人类的思想无为不无为的,人类社会都是按既定模式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发展到现在,那么清静无为的消极作用到底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的哪个环节?好像依照这个思路找不到吧?那再修正一下这句话:清静无为的作用到底作用在这个过程的哪个环节?既然我们发现消极作用没有找到,那干脆再修正一下这句话:清静无为的积极作用到底作用在这个过程的那个环节?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搞明白什么是清净无为的积极作用。
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能而不为,为而不争,积聚势能(腾讯搜搜问问)。
由此看来,用今天的话来讲,“无为”倒变成了“低调”,“务实”之流的词语了。
【精编范文】论文谈老子的无为思想-word范文模板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论文谈老子的无为思想篇一:论老子的无为思想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内容提要:人们历来对老子哲学特别是其政治哲学中的基本思想——无为主义或者说无为论存在着较多的歧见甚至误解和曲解, 而要辨明是非, 关键是首先应切实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义, 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目的和意义,分析其在老子政治哲学中的独特意蕴和理论功能, 为正确地研究和评价老子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逻辑基础。
为此本文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三个层次对无为的含义加以论述。
关键词:老子、无为思想、自然、善为老子及整个道家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就是道德经中所表述的中心思想:无为。
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乃至人们的一般的观念及行为均有着深刻的影响。
然而, 历来人们对老子无为主义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着诸多的版本,如有的人认为它是一种愚民理论。
有的人认它为一种阴谋权诈之术, 有的人认为它一种消极对待,厌恶世俗的腔调。
我认为这些见解, 其实都是不恰当的、片面的, 有的完全是错误的。
但要真正辨明是非, 我以为关键还是应切合当时老子所处的时代来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意, 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目的和意义。
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礼坏乐崩,民不聊生,朝令夕改的昏暗时代,众诸侯混战,都想称霸天下,百姓苦不堪言,老子作为当时的一个思想家,哲学家,其思想和认识肯定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的,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观认识过去。
以下就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这三个方面分别论述无为思想的含义。
——“无为”即“自然”老子的政治哲学立足于“无为”是有其理论上的内在逻辑依据的:老子的无为主义思想是从天道自然原理推演出了社会人事“无违”自然的人道原则, 体现了无为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老子还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太张扬;锋芒毕露,不能长保;光知道进而不知道退,经常善于争而不善让,会给人带来祸患。
老子就是通过这些言论来具体阐释其“无为”思想的。
《老子》还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无为”是说让一切随缘、来去无意,万物善而不争。
在老子的理想中,“圣人”应持“无为”的哲学对待天下,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有所“为”。
“事无事”是说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无事”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理事情,最终会水到渠成。
从对人的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而言,寂静虚无求恬淡,纵情山水寻逍遥,愉悦心灵品人生。
“味无味”是说人若要知味,必须先从品尝无味开始,去体味恬淡中的真味,从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感应察觉出真实和规律来,把“无味”当作味而得其味。
品味在大众眼里没有味道的事物和事理,就是味无味的意义之所在。
总之,人们要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来对待生活,其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和处世哲学。
老子“无为”的思想在后来的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教育方面:今天我们提倡的个性化教育就是老子“无为”思想在教育方面的具体应用。
老子说:“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碎,或陪或堕。
”就是说世间万物物性不同,要允许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存在。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习惯、特长等,然后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以充分地发展,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要数魏书生老师。
魏老师在当班主任时,他们班上的事情自己根本不用管,他把学校安排下来的事情根据情况分配给班里的同学,每位同学分别管理一件事情,这样同学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最终都将任务完成得很好。
有一次魏老师出差讲学,学校里举行运动会,他带的那个班最后在运动会上竟拿了第一名。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摘要:“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也是流传至今的中国哲学精华,本文从老子所写《道德经》入手,研析其中“无为”的内容和内涵,并分析这种“无为”的思想对世人形成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以及对世人处世观的形成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无为处世观道德经成书于2500年前的老子所著《道德经》是人类认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哲学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奠基性的经典著作,世称“千精妙”,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毋庸置疑,当首推《道德经》。
其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洋洋洒洒地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
中国近代伟大作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更有这样的评论:“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这一部经久不衰的哲学著作无疑给国人的处世哲学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中国历史上对之进行超越的著作可谓少之又少。
一、老子无为哲学的时代背景老子生卒年不可考,只知是在晚周,与孔子同时而略长于孔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他留给后人惟一的著作是《老子》即《道德经》。
老子倾向于消极,以宁静退守态度自处,出世而隐遁。
政治上则主张无为而治,政简刑轻,和平无争。
当时各诸侯国之间是无休止的兼并战争,人民流离失所,统治阶级内部则以虚伪的礼仪掩盖争权夺利的事实。
对这一切的目睹身受,引起老子对统治阶层的反感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从而提出他”小国寡民”的理想蓝图。
在他设计的这个理想国里,人民安居乐业,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掠夺,充满了平等自由、淳朴真诚的气息。
老子的无为哲学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反对。
在”过度有为”的情况下,人的思想活动变得僵化,只有解除不必要的枷锁,以无为来矫正世俗之弊,人们才能回归心灵的乌托邦,回到一个合于道的境界。
二、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抱朴守真。
论老子哲学中的自然与无为
论老子哲学中的自然与无为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被称为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中。
在老子的哲学中,自然与无为是两个核心概念,贯穿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
本文将从老子哲学中的自然和无为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其思想内涵及对当代生活的启示。
首先,老子哲学中的自然观念是其思想的基石之一。
老子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根源,宇宙万物皆由道而生,道是自然界的规律和本源。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了道作为宇宙生成的根本力量。
他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逆自然而行,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宁和幸福。
这种自然观念体现了老子对宇宙万物的敬畏和尊重,提倡人们要学会倾听自然的声音,感悟自然的奥秘,从而领悟生命的真谛。
其次,老子哲学中的无为思想是其独特的价值观之一。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要刻意干预事物的发展,要顺其自然,顺势而为。
他认为过度的干预和努力只会破坏事物本来的平衡和秩序,反而会导致更多的问题和困扰。
因此,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即在不为的状态下做到无不为,不为功利而行事,不为名利而劳心,不为私欲而追求,从而达到心无挂碍,自然而然地做到万事顺利。
这种无为的境界体现了老子对于内心平静、超脱世俗的追求,提倡人们要超越功利主义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在当代社会,老子哲学中的自然与无为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人们往往感到焦虑和迷茫。
而老子的自然观念提醒我们要与自然和谐共生,顺势而为,不要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名利禄,要学会放下执念,回归内心的宁静。
同时,无为思想也告诉我们要顺其自然,不要刻意追求成功和成就,要顺势而为,顺其自然,做到心无挂碍,超脱世俗的纷扰,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总之,老子哲学中的自然与无为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从老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势而为,做到心无挂碍,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为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
无为的内涵包括自然、无为、不争、守柔等,它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不争名利、以柔克刚等哲学思想。
一、无为的内涵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
无为的内涵包括自然、无为、不争、守柔等。
自然是无为的核心,老子认为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是道的本质特征。
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为是指人类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
不争是指人类不要争名夺利,而是要淡泊名利,以柔克刚是指人类要用柔和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而不是用强硬的手段。
二、无为的作用1.社会层面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无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因此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社会发展。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要过度追求功利化,而是要注重长远的利益和整体利益。
同时,老子也强调人们应该守柔不争,以和为贵,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个人层面的作用在个人层面,无为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而是要注重精神追求和内心的平静。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注重自我修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名利的心态。
同时,老子也强调人们应该以柔克刚,用柔和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这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
三、无为的应用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中国的管理中,就有人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而治是指管理者不要过度干预下属的工作,而是要顺应下属的能力和意愿,让下属自主地完成工作任务。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
科研课题论文:浅谈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在现代社会管理中的运用
社会其它论文浅谈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在现代社会管理中的运用一、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含义人们常用“自然无为〞来概括老子的思想,一般来说,“自然无为〞可以认为是老子哲学所要表达的最重要的观念。
老子所谓的“自然〞不是现代人所谓的“自然界〞或“大自然〞,而是自己如此.本来如此的意思。
在老子看来,宇宙是一个和谐的、平衡的整体,这种和谐、平衡的状态,是通过宇宙的无事无物自身不受外界强力干扰的存在和开展而达成和维持的。
也就是说万事万物在不受外界强力干扰的情况下,通常都能发挥自己的最正确状态,都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保持良好的关系,整个宇宙就在万物的最正确状态和良好的关系中到达了和谐和平衡,发挥出最大的功能。
这就是老子所谓的自然。
为无为,那么无不治。
〔三章〕?老子?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七章〕?老子?可见老子的“无为〞,决不是排斥任何人为,决不是什么都不做。
“无为〞的含义,一是指顺任事物之自然,一是指排除不必要的作为或反对强作妄为。
这两个方面的含义又是相通而一致的。
老子的“无为〞,虽然不去勉强地“为〞,刻意地“为〞,干扰性地“为〞,而是顺任自然之理去做事,但却可以收到“无不为〞的实效。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三十七章〕“道〞永远是“无为〞的,然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天地万物都是它创生的,又都有赖于它才得以存在和开展,离开了“道〞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然而这一切恰恰又都是“无为〞的结果。
老子认为,如果统治者能为政能够做到“无为〞,让人民自我教育,自我开展,自我完成,那么人民自然就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就能够和谐安稳,这就是“无不为〞了。
反之,如果不是“无为〞,而是不断地扩张自己的私欲,不停的滋事搅扰,就不可能受到良好的政治效果,反而不能“无不为〞了。
对于“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许多人以为老子的意思是外表上什么都不做,暗地里什么都来,因此认为老子是个阴谋家。
其实,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摘要:老子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
通过介绍老子所处时代背景,了解“无为”思想提出的必然性。
介绍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使得我们更加清楚的理解“无为”思想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同时,使人们认识到“无为”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老子无为有为一、“无为”思想提出的背景老子生逢乱世,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社会面临着各种巨大的危机。
特别是因社会的急剧变革,引起了旧的政治权威和政治制度的解体,原有的法令礼仪也已经失范,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统治秩序。
但是统治者为了建立和稳固其现有的统治,却总是要拼命采取各种手段来治国治民。
老子提倡“无为”的动机是出于“有为”的事情,“有为”一词的提出就是针对上述那样的统治者而提出的。
所谓“有为”是指统治者强作妄为,肆意伸张自己的意欲。
老子看到“有为”之政的祸害已经相当严重了。
所以,他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禁忌太多了,弄得人民不知所措,法令森严,把人民捆的动弹不得。
严刑的暴虐,加上重税的搜刮,弄得民不聊生。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不足以有所作为,却偏要妄自作为,结果足以形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极力的呼吁为政要“无为”。
在他看来,这是唯一釜底抽薪的办法。
二、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朱晓鹏先生认为老子无为学说,具体说来说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无为”即“自然”;二是“无为”即“无事”;三是“无为”即“善为”。
他作了分别的论述:一、“无为”即“自然”。
他认为老子的无为主义首先是植根于其形上学之中的,即从形而上的天道自然原理推演出了社会人事“无违”自然的人道原则,体现了无为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他认为“无为”的概念必须在“道”的自然性中去把握其内涵。
实际上“无为”就是“自然”的另一种说法,两者是同义词。
二、“无为”即“无事”。
“无事”意味着清静无为、无欲不争,因而老子把“无为”、“无事”的政治原则又进一步引申为清静无为、无欲不争的为政之道。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老子,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其中,他的“无为”人生观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老子的“无为”人生观,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他的“无为”人生观。
他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他也提倡“无为而为”,即不要强求,顺其自然,让自己的行为与自然保持和谐。
他强调“无为而活”,即不要受过多的欲望驱使,过简单自然的生活。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个人层面,无为而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无为而为则可以提升我们的心态,使我们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无为而活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幸福,享受生活的美好。
在社会层面,老子的“无为”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不再强求和控制他人时,人们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就会减少。
同时,无为而治也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让企业更加高效和谐地运转。
有人可能会认为,老子的“无为”人生观过于消极,会导致人们不思进取。
但事实上,无为并不等于消极,而是要在积极进取的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无为而治并不是完全的放任不管,而是在充分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干预和引导。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是一种深刻而有益的哲学思想。
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我们应该深入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从中汲取智慧,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我们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将“无为”理念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创者,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哲学概念。
其中,“道”、“有”、“无”三个概念,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三个概念,试图深入理解老子的道本论,并探讨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
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被视为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浅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原创论文,物有所值)
浅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内容摘要老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博大精深,尤其是提出“无为”的主张,在当时的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由于时间久远,老子的“无为”思想到了现代往往被误解为一种无作为的态度,是消极避世的一种表现。
因此,本文对老子的“无为”的政治思想进行深入的分析,客观的评价这一思想,使人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老子的思想,并能够充分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之中。
关键词;道无为无为而治一、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老子的“无为”思想常常被误解为一种消极无为,完全的放任自流。
而实际上,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
老子的“道”内涵丰富,它或被作为世间万物产生的本源,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而“道”本身的运行的规律就是自然无为的,按照老子的说法,虽然“道”并不亲自参与世间万物的变化发展,却是隐藏在世间万物的背后,对世间万物产生作用和影响,使其相互作用。
而“无为”的实质就是遵从“道”的作用,即不要主观任性,带有过强的主观色彩来看待万事万物,要尊重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本性和发展规律行事。
无为而为的思想成为老子整个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不分,对于个人来讲,如果要成为圣人,就要遵循“无为”的理念,与人不争,柔弱处下,清心寡欲,自然无为。
而对当时的统治者来讲,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按照老子的“无为”思想,人对于任何事物都应该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正如其《道德经》中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天地对待万物和圣人对待百姓的态度都是一样的,都把他们当做刍狗,不附加以任何的感情,即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们。
因此,统治者在统治他的臣民时也应该清静无为,公平公正的对待他们,对人民应该顺其自然,尽量避免过多的打扰他们。
这就是老子在政治上提出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老子无为而治的论文
老子无为而治的论文老子无为而治的论文在《老子》一书中,至少有十章谈到无为,从此可以看出无为的重要性。
在此,小编为大家准备好了老子无为而治的论文,一起来学习吧!摘要:在老子思想中“无为”这两个字,基本上可以涵盖老子思想的实质和精华。
在很多人眼里,无为就是老子和老子思想的代名词。
一提到老子,人们都会很快地想起“无为”这两个字。
老子的无为之论,可以讲是对人类所有想象和行为以及一切有为的超越、制衡和批判。
就这一点,无为之论就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而且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其实质是一种不违背自然规律的积极有为的思想,是一种在何时“有为”、在何时“无为”以及在哪些方面“有为”、在哪些方面“无为”的思考,这些思想对现代的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有着重大的启示。
关键词:老子;管理;无为而治一、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哲学的中心思想就是“道”。
“道”作为一种物质性实体,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作为规律,“道”又包括“天之道”和“人之道”两方面,世上万事万物只有依照“道”而行才是合情合理的。
它有规律地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本身所体现的是“无为”。
天下万物由“天之道”“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可见它的一切都是顺乎自然而达到良好的境地。
因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治理国家上若能效法自然无为的法则,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从而,达到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目的。
在《老子》一书中,至少有十章谈到无为,从此可以看出无为的重要性。
老子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这里“为”是目的,“无为”是手段,“无不治”是“为无为”的结果[1]。
以及上面提到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福,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五十七章进一步作了论述[2]。
笔者认为,在《老子》一书中所有讲由其中心思想“道”而推至而出的“无为而治”中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无所事事,而是顺其自然,不违背天理,不害物性。
老子的无为思想
选修课论文: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姓名:赵传智学院:光电工程学院学号:20103202论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将“道”视为宇宙的源头,认为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的。
于是有人便认为“道”是老子学说的主旨。
我认为“道”仅仅只是老子学说的起点,而不是其主旨。
因为"道"是我们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到的。
所以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存在于理想中的概念而已。
那老子学说的主旨是什么呢?我认为那就是在懂得了“道”是宇宙的源头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体悟“道”,把握“道”,并用“道”的本性指导人的行动,解决人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问题。
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
其中“无为”思想又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据了很大比重,《老子》一书中便多章提到“无为”一词,也有许多章节中虽然没有使用“无为”一词,但也阐述了无为思想,所以“无为”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无为思想的提出老子所处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天下大乱,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违背自然、社会规律。
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小官,更加深刻清楚的了解这些,他把统治者这种贪求无厌,违背自然、社会规律叫做"有为"。
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非常严重了,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奸杂税太多;老百姓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自然、社会规律。
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穿着名贵的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积如山,而农民却是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粮。
老子无为哲学思想的论文。
课程名:老子哲学姓名:楼嘉舟学号:20110150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论老子的无为思想楼嘉舟公共管理学院 20110150 行政管理01班,一,“无为”的含义在我记忆中,我对无为的理解十分浅薄,简单的来说就是无所作为,即是什么也不做,任凭其自由发展。
以一种非常消极的态度存在。
但事实上,老子的无为却并不是如此的简单与消极。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这是德经的一段内容,所言的大致意思便是无为与有为之间的区别,应该说是目的性上的区别。
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意的人有所作为且出于有意。
这是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生方式。
老子相信无为似乎是在天下有其存在的道这一前提之下。
自然有其道,社会有其道,人间有其道。
万事万物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而发展,这促使着老子无为思想的产生。
《老子》成书年代大致在春秋战国之际,我们都知当时各诸侯国连年争霸战争、内部争权夺利、弑君弑父的事接连不断,无辜的百姓不能安定地生产、生活,而且统治阶级还对人民用智耍奸、无端干扰。
在《老子》看来统治阶级的这种“有为”之举才是社会混乱难治的根本原因。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这一切“有为”的行为在老子看来是打破了社会本身自然发展的规律,导致了规律的混乱,社会出现了有违存在之合理性的现象。
因此《老子》提出“无为”,希望从烦乱纷争的无序社会中超脱出来,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中去,以此达到消融社会矛盾、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无为而治的理想世界。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摘要“无为”这一思想是由道家创始人老子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首次提出的,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精髓,是通过“无为”的途径去达到“治”的目的。
学习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我们青年人修身养性、平衡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实质一、“无为”的实质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时期,亲眼目睹了百姓的民不聊生,社会的战乱纷起,国家的渐趋衰落。
他思考这些问题,最后认为根源在于统治者的“有为”,为此,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以此来减轻社会矛盾,挽救统治阶级的统治。
老子完成了古代思想从鬼神观念到“道”的飞跃。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始基,是天下万物的根源,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
但“道”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道”又可以理解为“无”。
在“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支配下,老子提出“无为而治”。
[1]“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
“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干,认为“无为”即什么都不干的看法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误解,而是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以“无为”达到“无不为”。
老子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字面意思,实指“道”对万物的不设不教,自然而然,这种任其自然,是靠人的感官无法把握的,老子称“无为”正因为“道”对万物任其自然,万物才能得以保存其原来真朴境界,都能各其性地去生活,这也是“道”无不为的体现。
这里“无为”是“无不为”的前提,而“无为”正是“无为”的结果。
道家思想论文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论文无为而治第一篇:道家思想论文无为而治道家思想论文《老子思想解读简说:无为而治》我个人虽然喜好老庄哲学,亦有对其进行过些许深入地探讨,然终其本末,皆是一家之言罢了。
虽然,言在心中,不吐不快,就作了这一篇文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自此语而言,大道理是不必著文说出来的,今日斗胆论道,比仙师老子我实在愧不能及。
话说老子李耳骑青牛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见之紫气东来,便觉有圣人至。
遂迎之以大礼,又请老子作文阐道。
老子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写了五千字,其共八十一篇,上篇三十七,下篇四十四,因其上篇第一篇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上篇《道经》;下篇首句“上德不德”,名下篇,《德经》。
合而称谓《道德经》,又名《老子》。
《道德经》大凡五千余字,而世界上但凡仅仅数千字就能完备的阐明一种学说的,唯有老子一人而已。
这本《道德经》竭尽阐述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体系,能自成一家。
于此,在春秋时代,百家争鸣的时代,诞生了道家这一流派。
道家思想的核心,我大概可以用这十六个字来概括:无为,无欲,无我;居下,清虚,自然。
精确的说,“无为”是不准确的,老子通过“无为”最终还是要达到“治”这一目的的(后人多曲解,认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这是不正确的,是有悖于老子思想的本源的)。
所以这篇我主要想论及的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无为而治的思想充斥着整个《道德经》。
老子哲学之“无为而治”思想素为中华民族所崇尚,所谓“无形胜有形,柔弱胜刚强(道经36)”、“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经2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德经41)”,无不阐释一个道理:事物的最高境界,往往不着痕迹、不露端倪。
心目中的伟大目标,苦苦追求而不可得,当历经风雨、胸无所挂时,彩虹不期而至。
武学中有“无招胜有招”一说,意即武功至精至纯时,可以执木为剑、以柔克刚,不囿古法、不拘经典,随意挥洒处,所向披靡。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一个专有名词,不能照字面直译作“没有作为”,或误解为“无所谓”。
浅谈老子的“无为”
【关键词】老子 政治 无为
老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道 家的创始人。据《史记》载,他姓李,名耳, 字聃。但是《史记》对老子短短五百余字 的含混不清记载给后世留下许多疑问,关 于老子其人的相关记载少之又少,所以学
. 界A对ll老子R其i人gh其t书s有R诸e多s争e议rv。关ed于.老子 其人其书的相关考证与本文主题相关不 大,不多加赘述,在这里取用冯友兰和李 泽华两位先生的观点:书中的思想大约是 老子提出的,老子其人在前,其书在后,该 书应是老子一派的共同创作。即本文中老 子其人与其书的思想是一体的,不加区 分。 因为有关老子的史料过少,所以后人 对老子本人政治倾向的解读看法极不相 同,亦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思想的解 读。“无为”众多的定义,也由此而来,以 下粗略分为五种。 一、无为,即完全无为
203
NEWS WORLD 语 言 · 文 学
为而治’的基本精神。”⑧ 虽然任继愈先生和刘泽华先生的观
点相近,但不同的是,刘泽华先生直接提 出,“无为”是一种政策。而接下来这种定 义的说法更加直接,他们认为,“无为”是 一种政治手段,是统治者的权术。
三、无为,统治者的权术
何兆武先生在其《中国思想发展史》 中写道:“老子认为。‘礼’治和‘法’治 都不行,最好的统治方法就是 ‘无为而 治’。他所谓的‘无为’,从反面来说也就 是‘无不为’。”⑨何兆武先生认为,老子 代表没落贵族阶级,他对新的封建制度不 满,大加批判,但作为统治阶级,“无为而 治”仍然是一种统治人民的办法。不过是 建议统治者用温和的手段让人民老实服 从统治罢了。“老子的‘无为’,是建议统 治者用一根无形的绳索捆住百姓的手足, 要他们无所作为,不能有丝毫的反抗。”⑩ 由此可见,“无为”,是统治者的权谋之 术。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摘要:《老子》一文五千言,论述阐发了老子的哲学核心——道,道它无为而无不为,在整篇《老子》中,无为的思想贯穿始终。
《老子》一文中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去做,而是一种顺应规律和自然的有为,有它很高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无;无为;有为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75-01一、什么是无为与有为整篇《老子》中,“无为”一词共出现了八次,可见“无为”在《老子》中的重要性。
“有为”一词,文章中出现的次数相对较少,仅在第七十五章“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
”中出现一次,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有为”一词的理解。
因为“有为”一词与“无为”一词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可以从对“无为”的深刻了解进而了解到“有为”的含义。
《老子》一文中首次出现“无为”一词是在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最后一次在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这些章句虽然直接使用了“无为”一词。
但是对于我们理解它的本意的帮助并不大,要了解“无为”一词在文章中的意思和内涵,就要先对文章中的哲学概念“无”有所了解。
文章的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四章“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有助于我们对“无”的理解。
十一章中讲由三十根条辐组成的一个轮子,正是由于它的中间空无才可以作为车的一部分使用、房间因为中间空,中间无才可以作为房室来装东西用。
但是我们要看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车轮之中的空不是凭空而空的、由无而无的,而是有条件的“空”与“无”的。
是先有由三十根条辐组成的轮子后才能使其中间的部分“无”的,若是先没有轮子的“有”是不存在中间的“无”的,也就不存在整架车子了。
浅谈老子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
浅谈老子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思想流派之一,“无为”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篇1摘要:“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关键词:道家;无为“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
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老子认为做学问要天天的增加知识,而体道则要天天削减私欲,损之又损,就达到无为、无为便可以无不为,如果不妄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是老子五千言讲的主要问题。
天地万物是由道创生的,而道则要依法于最高的准则“自然”,人要依法地、天、道,便必须也依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为而无不为”,便是“自然”的体现。
在个人修炼上老子提倡自然“无为”。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老子认为“无为”便是无私,不争先,置身度外,因为无私,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无为”便是事成后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因为不居功,其功劳不会失去。
“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无为”就要功成身退,这是天道。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八章),无为就是不争,不争便能取胜而又没有祸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四十六章),“无为”就是知足,知止,这样便长满足,可以长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老子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思想流派之一,“无为”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下面是带来的关于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摘要:“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关键词:道家;无为“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
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老子认为做学问要天天的增加知识,而体道则要天天削减私欲,损之又损,就达到无为、无为便可以无不为,如果不妄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是老子五千言讲的主要问题。
天地万物是由道创生的,而道则要依法于最高的准则“自然”,人要依法地、天、道,便必须也依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为而无不为”,便是“自然”的体现。
在个人修炼上老子提倡自然“无为”。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老子认为“无为”便是无私,不争先,置身度外,因为无私,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无为”便是事成后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因为不居功,其功劳不会失去。
“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无为”就要功成身退,这是天道。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八章),无为就是不争,不争便能取胜而又没有祸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四十六章),“无为”就是知足,知止,这样便长满足,可以长久。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四十九章),“无为”就是没有自己的私心,以百姓心为心。
在治国安邦方面,老子用“无为”思想来诠释他的政治哲学。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七十五章),老子说统治者为了满足私欲而做出祸害百姓,违反天道的行为,所以使百姓饥饿,国家难治。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二十九章),是说统治者采取“有为”的原则去治理天下,所以只会失败。
“无为”便是指去除私欲,顺着民心,顺着天道去处事的原则。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成也,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老子》三十二章),治理天下的人,要是能遵守天道的无为,则万物将自宾从,自化育。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无为”便是好静,无事,无欲,人民便会顺化,纯正,富足,纯扑。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四十八章),“无为”便是无事,不制造逆民心,违天理的事端,无事才可以取天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无为”就是顺从、辅助自然的发展,而不敢干预。
老子把“道”区分为“天之道”和“人之道”,其中含有自然法则和人类法则相比较的意味。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所以,老子主张“人之道”应当效法“天之道”,复归于“不争”“不言”,“无私”“无为”的自然本性。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同样认为道有“天道”与“人道”之别,他明确地指出:“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这里,“无为”同样是指天然的意思,而“有为”则是指人为的意思。
庄子经常用寓言和比喻来说明天然和人为。
在他看来,牛马生就了四只脚,这就叫做天然;而用绳索套住马头,拴住牛鼻子,这就叫做人为。
所以他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就是说,不要以人为去毁天然,不要以造作去灭性命,不要以有限之得去殉无穷之名。
如此谨慎地持守下去而不要有所闪失,这就叫做回归本真。
《庄子;应帝王》中有一则寓言:相传南海的大帝叫闞,北海的大帝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
闞和忽常常在浑沌之地相聚,浑沌非常友善地接待他们,闞与忽为了报答浑沌的恩德,见它没有七窍,便为他凿七窍。
于是,他们每天凿出一窍,过了七天,七窍凿成了,而浑沌也死去了。
寓言通过闞和忽出自好心而做了坏事,来强调天道自然无为,反对把人的意志强加给天地万物。
在庄子看来,人与天地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本性,然而世人往往违背其本性,偏要人为造作,卖弄机巧聪明,迷恋繁文缛节,追求浮躁虚华,不仅使物的真性丧失了,而且也使人自身所固有的自然的本性丧失殆尽。
在此方面,《庄子;马蹄》一文阐述得最为详明。
《马蹄》一文开门见山,从马的自然本性说起。
马蹄可以踏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吃草饮水,跷足而跃,这就是马的真性。
等到后来出了个伯乐,他扬言:“我善于治理马。
”于是给马烧烙印记,梳剪鬃毛,修刻蹄子,络套马头,然后用绳索把它们拴在一起,用栅栏把它们编在一起,这样一来,马就死了十之二三。
再加上饿它、渴它,急速地驱使它,没完没了地调治它,前面有轭头、嚼子和缰绳的牵制,后面有皮鞭的威逼,这样整治下来,马就死了超过半数。
伯乐治马,陶匠治土,木匠治木,他们所治之物不同,但他们利用智慧技艺进行人为造作的结果却相同,使得所治之物都丧失了自身的自然本性。
在庄子看来,圣人、伯乐及工匠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智慧和才能,而恰恰是这些智慧和才能造成了人和物自然本性的丧失。
所以,庄子认为,工匠们的罪过就在于他们用机巧的手艺破坏了物的纯朴本性,把物变成了器皿;伯乐的罪过就在于他用纯熟的治马术泯灭了马的真性。
而圣人的罪过就在于他毁弃了人的自然本性。
从中我们可以体悟到道家一贯主张“绝圣弃智”的良苦用心。
《庄子;养生主》中的寓言“庖丁解牛”里为梁惠王宰牛的厨师,他手起刀落,一招一式,就像和着音乐节拍跳舞一样,而且游刃有余,干净利索。
梁惠王连连称赞,不解其技艺为何如此高超。
厨师讲了一大通道理,究其解牛秘诀只是八个字:“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也就是遵循事物内在的规律性。
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的实质在于:反对违背人的本性和违背自然法则的肆意妄为。
其宗旨在于,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我们可以看到,道家主张无为,始终是在努力消除现实生活中的两种对立:一是现实社会中违背人性的纲常法度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二是凭借有限的知识妄自尊大的人与自在无为的大自然的对立。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是说不要以心智去违背自然之道,不要以人为的造作去帮助自然,乃至毁灭自然。
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凭借那么一点点非常有限的片面的知识,仰仗着自己几乎无法控制的现代科学技术,便自以为是世界的主宰。
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发展,满足日益膨胀的功名利禄的需要,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狂妄自大地扬言要征服自然,于是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甚至直接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这都是违背自然之道、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必然结果,它与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恰恰相悖。
参考文献:[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4年版.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篇2:《浅谈老子“无为”思想》【摘要】“时势出思想”,“无为”作为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特殊的历史境遇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共同缔造而成的。
“无为”本身看似不具可行性,但当将其提升到“无不为”的境界时,“无为”却时时处处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老子;无为;无不为“无为”成就了老子,撑起了道家。
“为无为,则无不治”、“明白四达,能无为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一、“时势出思想”“无为”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时势造英雄”,时势也可以缔造出伟大的思想。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一时期“井田制”的公田制度已渐趋瓦解,随之出现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田,打破了原先的经济秩序。
这是老子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
春秋末期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商业,土地就成为生产生活的唯一保障,那么“私田”的分配意味着什么?即:为了争夺土地无休止地发动频繁的战争,这可以作为“无为”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这是奴隶主的时代,阶级本质使统治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鱼肉百姓,以满足自身的奢侈生活,而使民不聊生,此为“无为”思想产生的政治环境。
此外个人生活经历对其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老子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受到的压榨最为严重。
“不反抗,不奢求,逆来顺受”的劣根性得到了最直接的流露,生活境遇促成了其思想;另一方面老子丰富的知识储备、非凡的生活阅历也催生了其思想。
二、“无为”思想的可行性探究“无为”:“无”否定副词,不、没有;“为”动词,做、干,两个字合并后的解释就是客观上的静止、不动、任其自由发展的意思。
这是我们的理解,但是老子的“无为”是怎样的,是否具有可行性呢?从社会学角度看是不可行的。
“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在生活中的很多需要是可以通过交换来实现的,这才是社会效率的体现。
我们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苛求自给自足的境界。
如此我们就会很自然的与其他的人、事、物打交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交往,即“为”。
所以“无为”作为一种理想,并不具备可行性。
从人类学角度看,这同样是没有什么立论依据的。
“存在就是合理”,人类的存在也就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从他的诞生开始就在社会中担任一定的角色,承担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责任,即“为”。
从这个角度我们也不难理解它的不可行性。
既然“无为”是不可行的,那么老子的“无为”又该怎样去界定呢?我们通过通读原文可以找到很好的例证,老子的“无为”恰恰表达的是“无不为”、“有为”的意蕴。
“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但其与“无不为”有辩证关系。
一方面,“无为”为“无不为”提供了良好的心态基础。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保持一种“无欲”、“无求”、“不争”的平和心理状态,“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真正做到不与之而不强取之,只有保持这样一种心态,才能在主观上获得逍遥自在的生活,同时也在客观上达到了“无不治”的主观诉求,正可谓一石二鸟,一箭双雕也;另一方面,老子在把“无不为”设定为一个终极目标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需要把“无为”作为前提和限定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