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科举相关文化常识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在古代,人们根据年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

例如,2至3岁的儿童被称为“孩提”,3至8或9岁的儿童被称为“垂髫”,8或9岁至13或14岁的少年被称为“总角”,10岁以下的儿童被称为“黄口”,13或14岁至15或16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15岁的女子被称为“及笄”,20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30岁的男子被称为“而立”,40岁的男子被称为“不惑”,50岁的男子被称为“知天命”,60岁的人被称为“花甲”,70岁的人被称为“古稀”,80岁的人被称为“耄耋”,90岁的人被称为“鲐背之年”,100岁的人被称为“期颐”。

地理常识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包括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黄河中下游地区被称为“中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称天下或全国为“四海”。

在古代许多文章中,“江河”一词专指长江和黄河。

长江以东地区被称为“江东”,又称“江左”,长江以南地区被称为“江表”。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南京又称为“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扬州又称为“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为“临安”、“武林”,苏州又称为“姑苏”、“平江”。

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有“蓬莱”、“方丈”和“瀛洲”。

中国被古人称为“赤县神州”,“六合”和“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被称为“三秦”。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官职变化在古代,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官职变化。

例如,“任”指担当或担任,“授”指授予官职或任命,“除”指任命或授职,“拜”指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特指君召臣,“辟”指中央官署征聘人才并任以官职。

推荐:荐举品行端正的人,任命为官。

“(荀)XXX。

”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完整)高中语文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完整)高中语文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高中语文应考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一、基本常识1、文学常识:作家(作家字、号、身世)作品(作品名称、名句、体例、评价)流派与并称(流派主张、风格、代表人、代表作、评价)2、文体常识:(参考《一分也不能少》P152)A、历史散文:《史记》、《战国策》等B、诸子散文:《孟子》、《荀子》等C、议论文体:论、说、辩、原、寓言D、杂记文体:记、志、笔记体E、应用文体:序、赠序、跋、书、疏、表、策、告谕、诏令、檄文、移文、铭、墓志铭、碑记、碑文、祭文3、文化常识:主要掌握古代称谓、年龄、科举、纪时纪年法、特殊地名、节日、合称、并称等。

4、默写文言名篇: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为:《师说》、《饮酒》、《琵琶行》(第二段)、《梦游天姥吟留别》、《项脊轩志》(第一段)、《六国论》。

二、基础知识1、字:语音错别字2、词:1、词性(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实),副介连助叹(虚)2、色彩:A、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B、语体色彩:口头语、书面语。

3、成语3、词组(短语):主谓、并列、偏正、动宾、动补4、句:⑴、单句语法成分:主谓宾(主干成分),定状补(附加成分)⑵、单句句式:A、按语气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B、按动作方向分:主动句、被动句C、按长短分:长句、短句D、按运用灵活性分:整句、散句(①长句(单句、复句、多重复句):附加成分较多,可以把事物间的逻辑关系清楚地表达出来,可起到精确、严谨、细微的修辞作用。

②短句:附加成分或联合成分较少,组织结构简单,可以起到简洁、明快、干净、有力的修辞作用。

★注意:叙述事实多用短句,论述事例,多用长句。

一般情况下应少用长句,多用短句。

③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一对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

形式整齐,声音和谐,节奏鲜明。

作用:加强语势、强调语义,适于表达丰富的情感、缜密的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④散句:自由活泼,富于变化作用:可以取得明快、生动的修辞效果。

★注意:一般情况下,整句和散句交错运用,有时候比单纯用整句或散句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给人以起伏变化,错落有致的感觉,可使文意表达得清楚有力。

2020高考文言文之文化常识判断题100道修正版

2020高考文言文之文化常识判断题100道修正版

2020高考文言文之文化常识判断题100道修正版(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高中语文 《文言文之文化常识》课件 (27张PPT)

高中语文 《文言文之文化常识》课件 (27张PPT)
13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
称谓来代替。 垂髫 (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敝舍、舍弟、舍妹、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
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
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
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
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
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7
【敬称】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
是一种“恶谥”。
4
一、人的称谓
❖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 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 孟襄阳;
❖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 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 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人为仁公等。
【敬称】(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论语》)。唐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 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 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 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 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 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 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 母。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文化常识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2020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100道

2020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100道

2020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因此南方为阳,北方为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阴阳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是自然界万物的根本规律。

在阴阳学说中,五行也是不可或缺的概念。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方位、季节、器官、颜色等。

阴阳和五行的理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影响深远,不仅在天文地理方面有所应用,也渗透到了官制科举、称谓礼俗等方面。

二、官制科举中国古代的官制是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从皇帝到普通百姓都有明确的身份和地位。

官制的核心是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流动性增加,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科举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兴盛的是宋代。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殿试。

通过考试的人可以获得不同的官职,从而进入官场。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人才得以流动,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官制和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

三、称谓礼俗中国古代的称谓和礼俗也是一套严格的体系,反映了社会等级和人际关系。

古代的称谓分为官衔、尊称、谥号等,不同的称谓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礼俗则包括了吃饭、穿衣、行走等方面的规定,也反映了社会等级和人际关系。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称谓和礼俗的遵守至关重要,是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现代社会中的称谓和礼俗已经有所改变,但中国古代的称谓礼俗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总之,天文地理、官制科举、称谓礼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人才选拔制度和人际关系,也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和研究这些常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发展。

秦汉称“丞相”,后改称“宰相”。

其他中央官职:尚书、中书、御史、大理、太常、司徒、XXX、司马、大将军、太尉等。

科举制度:唐代开始实行科举,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科举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必修一《诗经》两篇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大类。

“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

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1、考:指已故的父亲。

2、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

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

“三后”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孔雀东南飞》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一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

人定:是亥时。

9、12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0结发:束发。

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

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一直是重点和难点。

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同学们来说,系统地梳理和掌握文言文知识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全面地梳理一下高中文言文的重要知识。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掌握实词的含义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1、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变化是常见的现象。

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现在仅指配偶。

“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现在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思。

比如“兵”,可以指兵器(“非兵不利”),也可以指士兵(“兵甲已足”)。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用字习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如“蚤”通“早”(“蚤来”即“早来”)。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文意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

1、而表示并列(“黑质而白章”)、转折(“而青于蓝”)、承接(“锲而不舍”)、修饰(“吾尝跂而望矣”)等关系。

2、之作代词(“人非生而知之者”)、助词(“怅恨久之”)、动词(“吾欲之南海”)等。

3、以有“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因为”(“以其境过清”)、“凭借”(“何以战”)等意思。

三、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夫战,勇气也”)等。

2、被动句用“于”“为”“见”等表示被动(“不拘于时”“为天下笑”“见欺于王”)。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状语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

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本来是名词“军队”,在这里用作动词“驻军”。

2、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原本是动词“逃跑”“败逃”,这里作名词“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3、形容词作动词“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意为“使……变绿”。

考点12 文言文之文化常识-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

考点12  文言文之文化常识-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
称呼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皇帝,有不同的规律,以谥号、庙号、年号称兼有。其称 呼遵循两个原则: ①实用性(简洁、具有概活性); ②符合礼法。 大体规律如下:
汉至隋
多称谥号,简单且具有评价功能。(如汉文帝、隋炀帝。)
唐至元 明朝
谥号逐渐变长,且易重复,于是开始以庙号称。 (如唐太宗、唐玄宗。)
“XX祖”“XX宗”都是庙号
二、知识储备——(一)分类储备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的内容虽然复杂繁多,但是分类却比较清晰,因此, 分类掌握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的知识点分类如下: 山川地理:九州、八荒、六合,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关内、 关外、江东、江左、五岳、三秦、城郭、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 南谓之阴等。 宗法礼俗:宗法类主要有天子七庙、太子、建储、爵号、庙号、追 赠、太牢、少牢、郊祭、社日、九族、姻亲等,礼俗类主要有北面、 南面、东向、坐、跪、跽、箕、婚礼、丧葬、祭礼等。
四组题学透
(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古人有名有字。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亲或尊长命名,供长 辈呼唤。字是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时所取,用于与人交往时 自称。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A项错误,古人的字是用 来让别人称呼的,不是用来自称的。故答案为A项。
知识点:
二、知识储备—— (二)主要设误方式
分析现有高考试题及模拟试题,了解命题者惯用的设误方式, 并预测未来高考卷可能出现的新的设误方式,有利于识别陷阱,准 确答题。 ①扩大范围。如2021年全国乙卷的第11题B项,对“抵极刑”的 解释属于扩大范围。 ②跳脱背景。如2021全国新高考 II 卷的第11题C 项对“部曲”一 词的解读存在脱离文本背景的问题。 ③不明职责。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第11题D项,对“庶务”的 解读属于不明职责。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带答案知识汇总笔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带答案知识汇总笔记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带答案知识汇总笔记选择题1、下面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他突然说起一件令我莫名其妙....的事,我一时以为他是信口开河,但经过他一番解释,我豁然开朗。

②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只要敞开胸怀,真诚面对,谁都可以在这幅时代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笔。

③欧洲多国经济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社会福利制度已经积羽沉舟....,但对这一制度进行的每项改革都遇到了极大的公众阻力。

④我们将矢志不渝....地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⑤《记忆中的年味》以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让人们大饱眼福。

⑥春天到了,公园里到处可见盛开的花朵,听到悦耳的鸟鸣,真是春意阑珊....,所有这些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③⑤⑥2、对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B.而闻者彰.彰:清楚C.金石可镂.镂:雕刻D.而绝.江河绝:断绝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A.斧斤以时入山林..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C.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侍郎,是古代官名。

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

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目标和《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重难点。
第二等级的学生基础知识较为扎实,但在能力和素质方面有待提高。他们在学习古代文化常识时,往往能够理解基本概念,但在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遇到困难。这些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第三等级的学生在学习基础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程度较低,能力和素质也相对较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挫败感,导致学习动力不足。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参与学术活动:建议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如学术讲座、研讨会等,与其他学生和学者交流学习经验,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
3.编写论文或研究报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兴趣,编写相关的论文或研究报告,提升自己的研究和写作能力。
4.创作与文化实践:鼓励学生创作与文化实践相关的作品,如写作、绘画、表演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2.多媒体教学设备: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进行课堂讲解和展示相关资料。
3.练习题和答案:准备一些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练习题和答案,以便进行课堂练习和反馈。
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高中语文部编版古代文化常识汇总(选择性必修下)

高中语文部编版古代文化常识汇总(选择性必修下)

高中语文部编版古代文化常识汇总(选择性必修下)《氓》1.卜筮:即占卜。

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吉凶祸福。

筮,用耆草的茎占卦。

2.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用以指代少年时代。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蜀道难》1.五丁开山:据《华阳国志》《蜀王本纪》《水经注》等古书记载,战国中后期,秦惠王见古蜀第十二世开明王朝国力衰退,蜀王荒淫无道,便欲伐蜀,但苦于崇山阻隔,无路可通。

大约秦惠王深知蜀人有崇信巫术鬼神的迷信传统吧,于是心生一计,请人凿刻了五个巨大的石牛,以赠送蜀王。

秦王派人在石牛屁股下放置黄金,每头牛还像模像样地安排了专门的饲养人员。

蜀人一见之下,以为是天上神牛,能屙黄金。

蜀王大喜,便派国中五个有移山倒海之力的著名大力士,开山辟路,一直将石牛拖回成都。

这就是“五丁开山”的传说,而这条拖送石牛的道路,就是古金牛道,亦称剑门蜀道的最初的来历。

2.六龙回日: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日神羲和驾六龙以乘车,载着太阳在天空运行,从扶桑至虞泉循往往复,形成昼夜。

后因以“六龙回日”用为太阳神的典故。

3.扪参历井:参、井,星宿名,二者邻近,分别是属和秦的分野(古人把地域和星宿分别对应,称为分野)。

【常识】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含必修+选修)

【常识】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含必修+选修)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含必修及选修全套)古代文化常识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必考知识点,也是写作中的加分内容,平时要注意积累并分解知识点,分散记忆。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素材-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素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素材-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素材

2016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古代文化常识本词条从古代称谓习惯、历法、礼仪到科举制度,概括性的阐释了中国悠久的古代文化常识。

一、目录1称谓(▪称呼习惯▪各年龄段称呼)2历法(▪纪年法▪纪月法▪纪日法▪纪时法)3节气4职官5地理6科举(▪学校与录取方式▪发展变革▪八股文与试帖诗)7宗法(▪七出▪七庙)8礼俗9古代音律二、具体介绍1称谓编辑称呼习惯由人物身份,人物关系所确定的称谓1、谦称—称自己2、敬称—称别人3、其他各年龄段称呼2历法编辑纪年法1、年号纪年法: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

以“元,二,三……〞为序数,至去世为止。

如:鲁僖公元年,鲁庄公十年。

从西汉武帝建元起,以年号纪年,用“元,二,三……〞为序,更换年号那么重新开始。

如:元嘉元年,汉末建安中,元和十年。

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重新纪年,称作“改元〞。

如:“是年夏王,改景炎〞。

2、干支纪年法: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叫十干,用以表序。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十二支,用以记时。

用十干和十二支循环花相搭配组成甲子,乙丑,丙寅……癸亥,然后用甲子重新相配正好为数六十,通常叫六十花甲子,循环使用,周而复始,从东汉起采用干支纪年法。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捕,在丁卯三月之望。

〞3、年号,干支结合纪年。

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乾隆丁亥冬〞。

纪月法1、按序数表示:即一月二月三月……十二月。

岁首的一月也叫正月。

古人又有“月建〞之法,即把十二支与十二月相配,表示月份,通常以冬至所在的夏历十一月配子,称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十一月为建亥之月。

2、按四季纪月:每季中的三个月,按孟仲季的顺序排列,如孟春,仲夏等。

纪日法1、用干支纪日:如六月丁丑〔即六月初九〕夏四月辛巳〔即十三日〕。

由于六十甲子和夏历的两个月的天数〔五十九天〕并不等同,故每月的干支名称与日期并不完全对应。

2、按初一初二至三十的序数纪日。

每月的初一十五月底这三天又有特定的称呼,分别叫做“朔〞“望〞“晦〞。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分类篇五科举制度素材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分类篇五科举制度素材

语文文化常识分类篇:五、科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试用,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如《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聘用属吏。

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是孝顺父母、廉是办事廉正。

察举实行之初,选拔人才颇有成效,但沿用既久,弊病日生。

东汉后期,察举为世族大家所掌握,弄虚作假,浮夸勾连,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古代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300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从地方到中央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义,以“五经”或“四书”文句为题,阐释义理.“五经"题须依据宋元人的注疏,“四书”题则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并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如《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会试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古代文化常识》5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古代文化常识》5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纪年、纪日、纪时法?教学设计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田建红教材分析:?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纪年纪日纪时法?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梳理探究之古代文化常识〞第二模块“纪年纪时〞。

由于年代久远,社会变迁,很多历史事物已经难于理解,给阅读古代作品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结合2021年?考试大纲?新的变化:在“古诗文阅读〞局部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本节课主要用一课时讲解中国古代纪年法、纪日法与纪日法的相关内容。

希望借此增强学生们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爱,以此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高二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

虽然对古代文化常识有一定的涉猎,但是至于皮毛,不够深入,都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对文言中涉及到的关于“纪年纪日纪时〞的知识点常常混淆。

本节课主要选取“纪年纪日纪时法〞这个点,分类别精讲细讲,使学生熟练掌握,并且能够运用到实际的阅读当中。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明确学习纪年、纪日、纪时法的意义,提高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梳理探究,积累纪年、纪日、纪时法的常识;结合练习稳固学生需要掌握的纪年、纪日、纪时法的种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纪年、纪日、纪时法的学习,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如何掌握纪年、纪日、纪时法的方法,并且能运用到古诗文阅读中。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到了天文地理、历法乐律、礼仪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掌握其有利于我们了解更多的的传统知识。

今天,让我们共同研读古代文化常识的纪年、纪日、纪时法。

〔板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纪年、纪日、纪时法〕二、研读纪年法(一)纪年法的分类:干支纪年法、帝王纪年法年号纪年法(二)干支纪年法:说明:干支纪年法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

六十年周而复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11: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解析版)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11: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解析版)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1.(2020·太和一中·月考)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

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2.(2020·深圳中学·月考)下列有关《论语》的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B.《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D.“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3.(2020·六安一中·月考)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的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

B.《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C.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

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D.士,在春秋时期,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

也泛指读书人。

本文中就是后一种用法。

4.(2020·蚌埠二中·月考)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科举相关文化常识
1、秦朝以前
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

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2、汉朝
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3、三国——两晋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4、唐朝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5、宋朝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6、明朝
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

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7、清朝
清朝开始沿用明朝科举制度。

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

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

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

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
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

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科举制常用术语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一般在县或府考试,考中着称为秀才或相公)、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贡院内的号舍
【童生试】也叫“童试”。

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
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状元】参见“殿试”条。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古代会试场景
【贡士】参见“会试”条。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

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

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国子监jian】参见“太学”条。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