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
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
第六章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 试题部分]一、名词解释1、需氧量2、吸氧量3、吸氧量4、最大吸氧量5、最大吸氧量的中央机制与外周机制6、氧亏7、运动后过量氧耗8、氧债9、乳酸阈10.通气阈二、选择1、限制最大吸氧量的中央机制是()A. 肺通气功能B.心脏的泵血功能C•血红蛋白的含量D.肌纤维线粒体数目2、运动成绩与最大吸氧量相关性最高的运动项目是()A. 400 米跑B.800 米跑C.1500 米跑D.10000 米跑3、评价耐力训练效果最理想的指标是()A. 最高心率B.每分通气量C.最大吸氧量D.无氧阈4、从事耐力训练的运动员,最大吸氧量比一般人高,主要原因是()A. 血液运氧能力提高B. 慢肌纤维的百份含量C. 肌细胞内有氧代谢酶的活性增强D. 心泵功能和肌细胞对氧的摄取与利用能力提高5、衡量肌细胞摄取氧能力的最佳指标是()A.肌纤维线粒体数量B.有氧代谢酶的活性C.动-静脉氧差D.呼吸膜两侧氧分压差6、与最大吸氧量相比,无氧阈更能反映人体有氧工作能力,这是因为()A. 它是在有氧情况下测得的B. 它是在无氧情况下测得的C. 运动时,体内代谢都不是在达到最大吸氧量后,才开始转向无氧代谢的D. 在有氧代谢结束时,无氧代谢才开始7、无氧阈值高的运动员是()A.短跑运动员B.投掷运动员C.体操运动员D.长跑运动员8、负氧债的最大数量可用于评价受试者的()A. 有氧耐力水平B. 无氧耐力水平C. 氧供应能力D. 氧的利用能力9、最大吸氧量的峰值,男子可保持在30岁左右,女子可保持在25岁左右,以后随年龄增长而自然递减,其每10 年的递减率为()A.9%B.19%C.29%D.3%10、下列底物氧化反应加强可使无氧阈值提高的是()A.糖的无氧酵解B.蛋白质的氧化分解C.脂肪酸的氧化分解D.甘油酵解11、一般成人无氧阈值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A.90%B.100%C.20-30%D.55-65%12、纵向研究表明,训练初期最大吸氧量明显增进的主要机制是()A.肺功能增强B.心泵功能增强C•骨骼肌毛细血管数目增多 D.骨骼肌中线粒体数目增多13、与无氧阈值大小无关的是()A.受试者的训练水平B.受试者的年龄C.受试者慢肌纤维的百分组成D.受试者无氧能力的能力14、最大吸氧量自然增长的峰值,男子年龄为()A.18-20 岁B.20-23 岁C.25-26 岁D.10-12 岁15、为了提高有氧耐力训练效果,训练必须达到强度阈值,通常此值为最高心率的()A.80%B.40%C.50%D.60%16、在同一中等强度下运动,有训练的人心输出量不无训练人()A.一样B.无区别C.大D.小三、填空题1、运动时需氧量是随着而变化,并受影响。
运动生理学(能量代谢)
技能大赛《运动生理学》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第一节生物能量学概要能量的直接来源—— ATP [三磷酸腺苷]能量的间接来源——糖、脂肪、蛋白质一、叶绿体和线粒体是高等生物细胞主要的能量转换器二、ATP与ATP稳态1.ATP的分解供能及补充ATP → ADP+Pi+E每克分子ATP可释放29.26-50.16KJ(7-12Kcal)的能量。
ATP一旦被分解,便迅速补充。
这一直接补充过程由肌肉中的另一高能磷酸化合物CP(磷酸肌酸)完成。
CP释出能量用以将ADP再合成为ATP。
CP+ADP→C+ATPATP 在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 ),并释放出能量。
A、三磷酸腺苷和无机磷酸B、二磷酸腺苷和有机磷酸C、三磷酸腺苷和有机磷酸D、二磷酸腺苷和无机磷酸ATP 分解释放的能量被用于()。
A、水的吸收B、肌肉做机械功C、兴奋的传导D、细胞膜上各种"泵"的工作2.ATP稳态的概念机体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稳态。
一方面,组织细胞存在高效能的ATP转换机制,即正常组织细胞中ATP浓度较低,但大多数条件下细胞内又能够满足各种生命活动较高浓度ATP的需求。
另一方面,ATP稳态被打破,机体会迅速出现疲劳状态。
从机体能量代谢的整个过程来看,其关键环节是()。
A、糖酵解B、糖类的有氧氧化C、糖异生D、ATP的合成与分解三、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一)糖代谢糖代谢---最主要经济快速能源70%人体内糖类主要是糖原及葡萄糖,通过食物获得。
单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后,一部分合成肝糖原;一部分随血液运输到肌肉合成肌糖原贮存起来;一部分被组织直接氧化利用;另一部分维持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
因而,人体的糖以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存在,并以血糖为中心,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
葡萄糖是人体内糖类的运输形式,而糖原是糖类的贮存形式。
每天从糖类获得的能量约占总能量消耗的( ) %。
A、50B、60C、70D、80糖的吸收主要是以( )为吸收单位。
运动生理学教案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2学时
于ATP。肌肉的收缩活动也是如此。
ATP(三磷酸腺苷):是一种存在于细胞内(胞浆和核 浆内)、由自身合成并能迅速分解被直接利用的一种自
由存在的化学能形式。由一个大分子的腺苷和三个磷酸
根组成,故称三磷酸腺苷。
(一)ATP的分解——放能ATP酶
ATP的分解放能,实际上是被酶断开末端高能磷酸键, 水解呈ADP和Pī并释放出能量被人体直接利用的过程,以实 现各种生理功能。即: ATP
燃烧物质:糖原和葡萄糖 最大输出功率:29.3J/Kg· s 持续时间:33秒左右 特点:供能较磷酸原系统多,持续时间较短,功率输出次之, 不需要氧,产生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 意义:保证磷酸原系统最大供能后仍能维持数十秒快速供能, 应付机体短时间内的快速需要。 项目代表:400米跑、100米游泳 3.有氧氧化系统 定义: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主要是线粒体内)彻底 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燃烧物质:糖、脂肪和蛋白质 最大输出功率:15J/Kg· s
(3)消化过程: ①口腔内消化 方式:以机械消化为主,有咀嚼和吞咽; 消化液:唾液淀粉酶(将淀粉降解为麦芽糖) 时间:10~20秒 ②胃内消化 方式:化学消化和机械消化(胃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 缩和胃蠕动,可将食物进一步粉碎、搅拌): 消化液:胃液(无色酸性),分为盐酸(又称胃酸)和 胃蛋白酶。其中盐酸有提供酸环境,后期促进胰 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作用;胃蛋白酶可降解 蛋白质为蛋白胨、蛋白眎和多肽,蛋白胨是蛋白 不完全水解的产物,在医学上可用作细菌的培养 和治疗消化道疾病等,而蛋白眎是食物蛋白和蛋 白胨的中间产物 时间:3~5小时。通常流体、粒小、等渗食物排空快,水 (10min)>糖(2h)>蛋白质(2~3h)>脂肪(5~6h)
第一章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
第⼀章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第⼀节需氧量与耗氧量⼀、需氧量与吸氧量安静时需氧量:为维持⽣理活动所需的氧量(250ml)需氧量每分需氧量:反映运动强度运动时需氧量总需氧量:反映运动量吸氧量:⼈体每分钟摄取并利⽤的氧量。
⼆、最⼤摄氧量及影响因素(⼀)最⼤摄氧量(VO2max):1.概念:⼈体在进⾏长时间的激烈运动中,⼼肺功能和肌⾁利⽤氧的能⼒达本⼈极限⽔平时,每分钟所摄取的的氧量。
绝对值:L·min-1,⼀般⼈3.0-3.5;运动员4-6。
2.表⽰⽅法:相对值:ml·(kg·min) -1,⼀般⼈50-55;运动员可达,⼥85;男90。
最⼤摄氧量有性别差异,男⼦⼥⼦⾼10%。
最⼤摄氧量也存在项⽬关系。
(⼆)影响最⼤摄氧的因素1. ⼼肺功能:⼼脏功能--影响VO2max的中央机制⼼输出量=⼼率×每搏量肺功能:肺通⽓量特别是肺泡通⽓量对提⾼VO2max有重要的关系。
2.⾻骼肌的功能--影响VO2max的外周机制肌纤维的类型:⽑细⾎管数量、线粒体数量体积、有氧代谢酶的活性。
3.遗传因素:VO2max的遗传度为93.4%。
4.年龄、性别因素:⼥⼦13-17Y,男⼦18-20Y前随年龄的增长⽽增加,25岁之后随年龄的增长⽽下降;⼥⼦VO2max较男⼦⼩是因为⼥⼦的红细胞、⼼、肺功能等均⼩于男⼦。
5.训练因素:训练可提⾼VO2max,是因为训练可提⾼⼼容积和⼼每搏量,以及训练可使肌纤维类型向慢肌⽅⾯转化。
第⼆节氧亏⼀、氧亏:⼈体在运动中,需氧量与吸氧量之间的差异。
⼆、运动后过量氧耗及影响因素(⼀)概念:运动后恢复期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使运动中⾼⽔平代谢恢复到安静⽔平时所消耗的氧量。
因此,运动后的过量氧耗⼤于氧亏。
(⼆)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因素1. 体温升⾼影响2. ⼉茶酚胺的影响3. 甲状腺素和糖⽪质激素的影响4. 磷酸肌酸和Ca2+回收第三节乳酸阈与通⽓阈⼀、乳酸阈在渐增负荷的运动中,⾎乳酸浓度增加⽽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负荷时,⾎乳酸浓度开始急剧上升,这⼀点即为乳酸阈。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合成并可迅速分解被直接利用的一 种自由存在 的化学能形式。 ATP的组成:一个大分子的腺苷和三 个磷酸根 在ATP分子结构中的三个磷酸根之间 的结合键中蕴藏着大量的化学能。 生物体一切生命活动的能量都直接 来源于ATP
(一)ATP的分解——放能
ATP酶
ATP
ADP+Pi+能
肌肉收缩就是利用肌细 胞内ATP分解释放出的 能量供肌肉收缩克服阻 力来做功,以实现化学 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提高脂肪酸的氧化能力:耐力训练是 提高机体氧化利用脂肪酸供能能力最 有效的措施。 改善血脂异常:耐力运动可促使血浆 甘油三酯降解,增加血浆高密度脂蛋 白(HDL)含量(HDL可防止动脉粥样 硬化) 减少体脂积累 :坚持长期运动可以提 高脂肪酶活性,促进脂肪水解,加速 自由脂肪酸氧化供能,而减少体脂积 累。
(2)糖和糖原
②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又称血糖,正常人空腹浓度为80120mg%。 血糖是包括大脑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能源。 运动员安静状态下的血糖浓度与常人无异。 血糖浓度是人体糖的分解及合成代谢保持动态平衡的标 志。 饥饿及长时间运动时,血糖水平下降, 运动员会出现工作能力下降及疲劳的征象。 肝糖原可以迅速分解入血以补充血糖,维持血糖的动态 平衡。
人体的糖以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 存在,并以血糖为中心,使之处于一种动 态平衡。葡萄糖是人体内糖类的运输形式, 而糖原是糖类的贮存形式
2、糖的分解供能
(1)食物中的糖(多糖或双糖) 血液 。 消化道(单糖) 单糖被吸收进人
一部分合成肝糖原; 一部分随血液运输到肌肉合成肌糖原贮存起来; 进入消 一部分被组织氧化利用; 化道, 另一部分维持血液中葡萄 使双糖 和单糖 糖的浓度。 氧化分解 分解为 食 物
呼吸运动中氧供和氧耗之一
适用人群:一般人和运动水平 较低者,不适于优秀运动员
• The Cooper Endurance VO2max Test
• VO2 max=(12分钟跑距离-504.9)/44.73
最大摄氧量
最大摄氧量概念及正常值
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 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 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最大摄氧量反应机体吸入O2、运输O2和利用O2能 力,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
男:绝对值:3.0-3.5L/min 相对值:50-55ml/kg/min 女:绝对值:2.0-2.5L/min 相对值:40-45ml/kg/min
The Cooper Endurance VO2max Test(12min跑:12min内 尽可能跑较长的距离,以此换算出最大摄氧量)
Distance距离 Greater than 9 laps 3600 meters 8.5 to 9 laps, 3400 meters 8 to 8.5 laps, 3200 meters 7 to 8 laps, 2800 meters 5 to 7 laps 4 or 5 laps
• 运动员随训练水平的提高,有氧能力的百分利用 率明显提高。在具体应用乳酸阈指导训练时,常 采用乳酸阈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
(三)间歇训练法
• 指在两次练习之间有适当的间歇,并在间歇期进 行强度较低的练习,而不是完全休息。
• 要求:练习的距离、强度及每次练习的间歇时间 有严格的规定
• 特点: • -完成的总工作量大 • -对心肺机能的影响大
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ppt课件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不
侧 ) 和 最 大 摄 氧 量
பைடு நூலகம்
同 项 目 运 动 肌 肉 中
%
( 右 侧 )
慢 肌 纤 维
(
左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 肝对乳酸的消除能力减少:在运动中由于血液的重新分 配,流入肝的血液减少,降低肝对乳酸的消除能力。
• 血乳酸浓度依存于能量代谢物质的动用:在运动前大量 摄取咖啡或高脂肪膳食,使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浓度增 加,在运动中脂肪作为能量物质的动用而抑制了乳酸供 能。
研究表明在渐增负荷运动中,气体 代谢的各种指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逐 渐有规律的变化,当血乳酸急剧增加时 ,通气量、CO2排出量等指标发生非线 性的上升,可用这种变化特点来判断乳 酸阈的发生。通气阈是判断乳酸阈的一 种非损伤性的方法,其判断多采用通气 量的急剧上升为开始确定。
通气阈产生的机制
缺氧是引起通气阈积聚增加的一个因素。运动强度缓 慢增加时,由于这种强度比较低,运动主要是有氧供能。 随运动强度增大,有氧代谢产生的能量,满足不了需氧量 ,糖酵解代谢供能的比例增多,而使血乳酸浓度增加。体 内碳酸氢盐缓冲系统,生成乳酸钠和H2CO3,使细胞中 CO2的产生量增岬。这样,在有氧代谢所产生的CO2量又 增加了一种由碳酸氢盐缓冲而产生的CO2量。由于动脉血 中的HCO3减少,PCO2和H+浓度增加,并刺激了颈动脉体 化学感受器及呼吸中枢。为了维持体内正常的碳酸平衡, 排出更多CO2而使通气量增加,产生了过度通气。因此, 在乳酸阈时出现了通气量 ,CO2排出量非线性增加, [CO2]下降现象。
浅析人体运动中的氧供应
百 花 园地
文/ 努尔夏提
摘
要: 在人体运 动 中的氧供应过程 中, 气体 在肺 部交换, 在血液 中运输 , 以氧和血红蛋 白占绝大部分。体育可 以提高人体机体 的
有氧工作能力。
关键词 : 有氧工作 ; 肺通气 ; 呼吸功 能; 氧供应
所达到 的每分通气量为最 大通气量 。 人体有氧工作能力取决于机体氧运输 系统功能和肌 肉利用氧 呼吸时 ,
经, 体液调节 , 促使吸氧量增加。
2 . 氧亏与氧债
( 1 ) 氧亏。 由于氧运输系统的惰性 , 在运动一开始 , 人体吸入的
氧量不能满足运动需要 , 这部分欠缺的氧称为氧亏。
( 2 ) 吸气 储备量。指在平和吸气 之末 , 在尽力 吸气 时所 能吸人
的气体量 。
( 2 ) 氧债 。 在剧烈的运动中由于运动 的需氧量超过人体氧运输 系统功能能力而形成的氧亏 , 必须在运动结束后 , 才能以过量的耗
通气过程。
2 . 肺通气
二、 运动中的供养与耗氧 1 . 需氧量
肺 的通气与换气机能影响人体 吸氧能力 。空气中的氧通过呼 吸器官活动吸进 肺 , 与肺循环毛细血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 肺通气 量越 大吸入人体 内的氧就越 多 , 呼吸频率和 呼吸深度影 响肺 通气 量 的变化 , 运动时提高和掌握有效的呼吸动作 , 增 强呼吸机能就可
( 3 ) 余气量和功能余气量。 余气量指最大呼气末仍残 留在肺内 氧量来偿还 。运动生理学把运动 恢复期 内这种过量 的耗 氧量称为
的气体量 。 功能余 气量 是指余气 量和储备 呼气量 的和 , 起缓冲肺泡 氧债 。
气体压力变化 的作用 。
【VIP专享】第一章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
项目二 骨功能评
定
项目三 关节功能
评定
项目四 肌肉功能
评定
项目五 心肺功能
评定
任务 1.1:显微镜的使 用与保养 任务 1.2:细胞的观察 任务 1.3:基本组织的 观察 任务 2.1:骨的观察 任务 2.2:骨质疏松及 运动防治
任务 3.1:关节的观察 任务 3.2:风湿性关节 炎及运动防治
2、具备善于观察、思考、
能力
1、具有正确的态度 2、具备善于观察、思考、 团结协作、自主学习的 能力
6.心功能评定
7.肺功能评定 8.运动与冠心病 9.运动与高血压 10.运动与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
6.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蚯蚓教的学实难验点,线培形养动观物察和能环力节和动实物验的能主力要;特2征.通。过教对学观方察法到与的教现学象手分段析观与察讨法论、,实对验线法形、动分物组和讨环论节法动教特学征准的备概多括媒,体继课续件培、养活分蚯析蚓、、归硬纳纸、板综、合平的面思玻维璃能、力镊。子情、感烧态杯度、价水值教观1和.通过学理解的蛔1虫.过观适1、察于程3观阅 六蛔寄.内列察读 、虫生出蚯材 让标容生3根常蚓料 学本教活.了 据见身: 生,师的2、解 问的体巩鸟 总看活形作 用蛔 题线的固类 结雌动态业 手虫 自形练与 本雄学、三: 摸对 学动状习人 节蛔生结4、、收 一人 后物和同类 课虫活构请一蚯集 摸体 回并颜步关 重的动、学、蚓鸟 蚯的 答归色学系 点形教生生让在类 蚓危 问纳。习从 并状学理列学平的害 题线蚯四线人 归、意特出四生面体以形蚓、形类 纳大图点常、五观玻存 表及动的鸟请动文 本小引以见引、察璃现 ,预物身类 3学物明 节有言及的、导巩蚯上状 是防的体之生和历 课什根蚯环怎学固蚓和, 干感主是所列环史 学么据蚓节二样生练引牛鸟 燥染要否以举节揭 到不上适动、区回习导皮类 还的特分分蚯动晓 的同节于物让分答。学纸减 是方征节布蚓物起 一,课穴并学蚯课生上少 湿法。?广的教, 些体所居归在生蚓前回运的 润;4泛益学鸟色生纳.靠物完的问答动原 的4蛔,处目类 习和活环.近在成前题蚯的因 ?了虫以。标就 生体的节身其实端并蚓快及 触解寄上知同 物表内特动体结验和总利的慢我 摸蚯生适识人 学有容点物前构并后结用生一国 蚯蚓在于与类 的什,的端中思端线问活样的 蚓人飞技有 基么引进主的的考?形题环吗十 体生行能着 本特出要几变以动,境?大 节活的1密 方征本“特节化下物.让并为珍 近习会形理切 法。课生征有以问的小学引什稀 腹性态解的 。2课物。什游题主.结生出么鸟 面和起结蛔关观题体么戏:要利明蚯?类 处适哪构虫系察:的特的特用确蚓等 ,于些特适。蛔章形殊形征板,这资 是穴疾点于可虫我态结式。书生种料 光居病是寄的们结构,五小物典, 滑生?重生鸟内学构,学、结的型以 还活5要生类部习与.其习巩鸟结的爱 是如原活生结了功颜消固类构线鸟 粗形何因的存构腔能色化练适特形护 糙态预之结的,肠相是系习于点动鸟 ?、防一构现你动适否统。飞都物为结蛔。和状认物应与的行是。主构虫课生却为和”其结的与题、病本理不蛔扁的他构特环以生?8特乐虫形观部特8征境小理三页点观的动位点梳相组等、这;,哪物教相,理适为方引些2鸟,育同师.知应单面导鸟掌类结了;?生识的位学你握日构解2互.。办特生认线益特了通动手征观识形减点它过,抄;察吗动少是们理生报5蛔?物,与的解.参一了虫它和有寄主蛔与份解结们环些生要虫其。蚯构都节已生特对中爱蚓。会动经活征人培鸟与飞物灭相。类养护人吗的绝适这造兴鸟类?主或应节成趣的为要濒的课情关什特临?就危感系么征灭来害教;?;绝学,育,习使。我比学们它生可们理以更解做高养些等成什的良么两好。类卫动生物习。惯根的据重学要生意回义答;的3.情通况过,了给解出蚯课蚓课与题人。类回的答关:系线,形进动行物生和命环科节学动价环值节观动的物教一育、。根教据学蛔重虫点病1.引蛔出虫蛔适虫于这寄种生典生型活的线结形构动和物生。理二特、点设;置2.问蚯题蚓让的学生生活思习考性预和习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3.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社会体育)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3004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学时数:72学时(含实验)学分数:4学分执笔者:石家瑾曹蔚编写时间:2005年2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运动生理学》是在《人体解剖学》之后开设的体育学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主干课。
该课程主要阐述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规律和在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时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变化规律,揭示各种体育活动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及其规律。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对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规律和各种体育活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规律,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各种体育活动和评价体育活动的健身效果。
同时为学生学习其他后续课程和今后从事各种体育活动指导打下良好的生理学基础。
在教学中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初步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适当介绍本学科的最新进展。
二、课程教学要求及内容绪论(0.5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运动生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及任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热点。
(二)教学内容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难点: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
阈强度与兴奋性的关系。
稳态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1、生理学的来源和发展;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2、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
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
阈强度与兴奋性的关系。
3、稳态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4、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5、反馈的概念。
6、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肌肉的兴奋与收缩(3.5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以及兴奋的产生、传导和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上传递的生理学基础;对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等电生理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对肌肉的收缩机理和收缩形式有较清晰的了解;掌握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肌肉结缔组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了解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
③ 查出氧热价
④ 计算总能量消耗和同一时间安静状态时的 能量消耗
⑤ 求出净能量消耗
例2:
试计算某受试者完成5分钟功率自行车 定量负荷运动的净总能量消耗,其测试数据 见下表。
时间
内容 耗氧量(L) CO2产量(L)
5 分钟 安静
1.5
5分钟 蹬车
16.5
30分钟 恢复
人体三个能源系统的特征
供能底物
底物储量/ATP 生成数量 输出功率
磷酸原系统 ATP、CP 很少 大
酵解能系统 糖(以肌糖原
为主)
有限
中
氧化能系统 糖、脂肪 很多 小
维持运动时间 适宜运动
短(6"-8")
用于短跑及任 何高功率短时
间活动
较长(2'-3') 长(不限时间)
用于1'-3'的 用于耐力运动
能量消耗 = (14.0 × 4.899) - (7.293 ÷ 5 × 30) = 68.586 - 43.758
= 24.828(Kcal) 运动总净能量消耗 = 运动时净能量消耗 + 恢复期的净能量消耗
= 73.953 + 24.828
= 98.781 (Kcal) 因此 , 该运动中机体的净总能量消耗为 98.781(Kcal) 。
体育学院
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 与消耗
骨骼肌收缩的直接能源——ATP
ATP的分解供能
ATP + H2O →E ADP + Pi + 能量
运动时骨骼肌ATP利用的部位和作用
肌球蛋白ATP酶消耗ATP,引起肌丝相对 滑动和肌肉收缩做功;
第一章 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讲解
③小肠内的消化 小肠内的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是重要的阶段。主要
消化液是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小肠的机械性消化有三种: 一是小肠紧张性收缩,二是分节运动,三是小肠蠕动。
(三)脂肪代谢
脂肪是一种含能量最多的营养物质。1克脂肪在体内 彻底氧化可产生38.94千焦(9.3千卡)热能。人体内脂肪储量 很大,是长时间肌肉运动的重要能源。脂肪还是构建细胞 的组成成分,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对内脏 和机体起着保护垫和热垫的作用。
1. 脂肪的储存与动员:
脂肪细胞可摄取血液中过多的自由脂肪酸(FFA), 并与甘油结合形成甘油三酯储存起来,这称为脂肪储存。 当血液FFA水平下降时,储存在脂肪细胞内的脂肪在激素 敏感脂肪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释放入 血,以供给其他组织氧化利用,此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二)中低强度的长时间运动 运动的前期以启动 糖有氧氧化供能为主,后期随着糖的消耗程度增加而逐 渐过渡到以脂肪氧化供能为主。
三、肌肉活动时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分析
(三)递增速度的力竭性运动 运动开始阶段,由 于运动强度小,能耗速率低,有氧氧化系统能量输出能满 足其需要,故启动有氧氧化系统(主要是糖氧化分解)。 随着运动负荷的逐渐增大,当有氧供能达到最大输出功 率,仍不能满足因负荷增大而对ATP的消耗时,必然导致 ATP与ADP比值明显下降,此时必然动用输出功率更大的无 氧供能系统。
(二)耗能与产能之间的匹配
肌肉活动随着运动强度的变化而对能量需求有所不 同,强度越大,耗能也越大,这要求产能速率必须与耗能 强度相匹配。否则,运动就不能以该强度持续运动,这是 由ATP供能的连续性决定的。
[精品]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
•
ATP在肌肉内的储存量极为有限,人体 全身的肌肉内只有120至180微摩尔(mM) 的ATP,或1.2至1.8千卡的能量,仅足以维 持三数秒的尽最大努力活动(all-out efforts) 之用。所以,肌肉活动若要继续进行下去, 就得重新合成ATP了。可是,重新合成ATP 原来也是要用上能量的。
3-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 有氧氧化系统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 细胞内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中, 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从理论上分析,体 内贮存的有氧氧化燃料,特别是脂肪是不会 耗尽的,故该系统供能的最大容量可认为无 限大。其特点是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 很慢,需要氧的参与,不产生乳酸类的副产品。 据计算,该系统的最大供能速率或输出功率 为15 J· kg-1· s-1,该系统是进行长时间耐力 活动的物质基础。
总结
其实,供能系统的主导地位,主要是根据运 动项目实际进行时的速度和时间而定。运动进 行时的速度越高,强度通常也越大,能够维持 的时间亦越短。因为机体没有足够的氧气补给, 亦没有充足的时间过渡至稳定状态,所以能量 只有靠无氧系统供给。速度越高,强度越大, ATP-CP系统在提供能量上越加重要。当活动 的时间持续,CP接近耗尽的时候,乳酸系统 便取而代之成为主导的供能系统。反过来说, 耐力性项目或当活动的速度放缓,强度下降, 机体得到充分的氧气补给,并进入稳定状态后, 能量便可以单靠有氧系统来供应。不过当运动 的速度或强度再度增加时,无氧系统又会重新 投入工作,甚至再次成为主导的供能系统了。
人体运动时的供能系统,依其运 动项目的特点暨运动强度和运动持 续时间的不同可分为 • 1· ATP—CP(磷酸原)系统、 • 2· 无氧糖酵解(乳酸)系统和 • 3· 有氧氧化系统。
一、安静及休息时的能量来源
氧供氧耗课件2019整理版
氧输送的监测
氧吸入的监测 氧转运的监测 氧释放的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
氧吸入的监测
是血液氧合过程的监测 空气中的氧转变为血液中的氧要经历两个阶段:肺通气
和肺换气
氧吸入的监测
呼吸气中氧浓度监测:各种类型测氧仪
吸入气氧浓度(FiO2) 呼出气氧浓度(FeO2)
动脉血氧的监测:
动脉血氧分压(PaO2) 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经皮氧分压(PtcO2) 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
PaO2 (mmHg)
50 60 70 80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27 31 37 44 57 61 63 66 69 74 81 92 110 159
氧耗的监测
影响氧耗的因素
氧耗增高
➢ 体温升高 ➢ 感染或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 ➢ 烧伤、创伤或手术 ➢ 交感神经兴奋、疼痛、寒战或癫痫发作 ➢ Β2受体激动剂等药物 ➢ 护理(吸痰、扣背等)或理疗 ➢ 高代谢状态或摄入高糖饮食
External Respiration
Gas Transport
Internal Respiration
......
氧耗
氧耗(VO2)
定义:是指单位时间内全身组织消耗氧的总量,取决 于机体组织的代谢状态。
VO2=CO×(CaO2 - CvO2) CvO2=(Hb×1.38×SvO2+0.0031×PvO2) VO2=动脉氧输送量-静脉氧输送量 VO2=吸入氧量-呼出氧量 VO2正常范围:175-310ml/min VO2I正常范围是110-180ml/(min·m^2)
95%-100%
DO2正常范围是800-1200ml/min
氧输送指数(DO I) 氧输送指数(DO2I)=氧输送量2(DO2)/体表面积 3.0~3.5 L/(min·m^2) 心指数(CI)=心输出量(CO)/体表面积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
2、小肠吸收的特点
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 ①面积保证:长 5 ~ 6 米+皱 褶+绒毛+微绒毛→ 200m2 ; ②设备保证:酶多+转运工 具+运输途径; ③时间保证:停留时间长, 约3~8h; ④动力保证:绒毛伸缩具有 唧筒样作用。
3、三大能源物质的吸收
糖:分解成单糖,被小肠上 皮细胞吸收入血。 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被小 肠上皮细胞吸收入血。 脂肪与胆盐结合形成水溶性 复合物,自小肠上皮吸收 入淋巴,然后再进入血液 循环
(三)ATP的分解释能
ATP的分解释能,实际上是被酶断开末端高能磷酸键,即:
ATP
ATP酶
ADP+Pi+能
肌肉收缩就是利用肌细胞内ATP分解释放的能量供肌 肉收缩克服阻力来做功,以实现化学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目前肯定的是,这种能量转化的部位就在肌球蛋白横桥于
肌动蛋白的结合位点。
二、ATP 的生成过程
耐力运动可改善血脂异常
3)减少体脂积累。
(三) 蛋白质代谢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构成和修补机体组织 2)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3)氧化供能 2、体内氨基酸的来源和去路
来源:1)食物消化分解产生
2)组织细胞蛋白质降解 3)其他物质中间代谢转化而来 去路: 1)再合成蛋白质,更新和修复组织
2)合成肽类激素、激酶及核酸碱基等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
吸收:经过消化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 循环的过程。
(一)消化
消化的方式: 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 食物磨碎,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地向 消化道远端推送。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来完成,消化液中所 含的各种消化酶能分别将糖类、脂肪及蛋白质等物质分解 成小分子颗粒。
浅析人体运动中的氧供应
2013-05百花园地费者的健康,还能够保护我国的自然环境,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因此,作为当代设计人员,要不断地加深对于人性化的理解,还要清楚地认识到人性化的重要性,将人性化设计贯穿于包装设计的过程中。
因为在不久的将来,消费者对商品的人性化特征会越来越重视,人的自由、平等、尊严、善良、关爱等美好价值也将会在商品市场上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
参考文献:[1]张保云.浅析包装设计中的人性化[J].中国科技博览, 2012,4(8):6-7.[2]韩婷婷.浅谈当代包装设计的特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5):29-30.[3]刘曼曼.浅谈可持续包装设计的材料运用[J].金田,2012,3(3):23-24.[4]李谨男.包装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青年文学家, 2012,16(9):56-57.[5]李鹏.论儿童产品包装的人性化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 2009.[6]赵曦.谈现代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理念[J].华章,2011 (17):99.(作者单位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艺术学院)人体有氧工作能力取决于机体氧运输系统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体育运动可以提高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
一、肺通气与呼吸功能肺是呼吸中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肺泡是肺内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是传送气体的通道。
肺通气与呼吸在这些器官中进行。
1.呼吸与呼吸运动人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人的呼吸有三个连续环节。
(1)外呼吸。
指血液在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包括肺通气和换气。
(2)血液的气体运输。
(3)内呼吸。
指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呼吸运动指呼吸肌的收缩,造成肺内压的周期性变化,使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产生压差,导致气体进入肺通气过程。
2.肺通气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影响人体吸氧能力。
空气中的氧通过呼吸器官活动吸进肺,与肺循环毛细血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肺通气量越大吸入人体内的氧就越多,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影响肺通气量的变化,运动时提高和掌握有效的呼吸动作,增强呼吸机能就可以提高有氧耐力。
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doc
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总分:125.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0,分数:10.00)1.与血红蛋白含量及其载氧能力密切相关的是 ( )(分数:1.00)A.每搏输出量B.最大摄氧量C.心肌收缩能力D.心输出量2.健康成人安静时每分需氧量为 ( )(分数:1.00)A.250mlB.500mlC.750mlD.1 000ml3.乳酸阈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式是下列哪项的临界点或转折点 ( )(分数:1.00)A.由无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有氧代谢为主B.由糖代谢为主过渡到有氧代谢为主C.由无氧代谢为主过渡到糖代谢为主D.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4.决定VO2max的中央机制是 ( )(分数:1.00)A.肺通气量B.心室泵血机能C.肌红蛋白含量D.动静脉氧差5.决定VO2max的外周机制是 ( )(分数:1.00)A.肌纤维组成B.有氧代谢能力C.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D.氧运输系统的机能6.剧烈运动时出现的氧亏通常的偿还时间为 ( )(分数:1.00)A.运动结束后的恢复期B.运动开始时C.运动中D.A、B、C均不对7.VO2max水平高低是下列哪类运动项目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之一 ( )(分数:1.00)A.短时间B.速度—耐力C.大强度D.耐力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分数:1.00)A.运动强度愈大,持续时间愈长,每分需氧量大B.运动强度愈大,持续时间愈短,每分需氧量大C.运动强度愈小,持续时间愈长,每分需氧量小D.运动强度愈小,持续时间愈短,每分需氧量小9.乳酸阈可用来评定机体 ( )(分数:1.00)A.无氧能力B.有氧能力C.血乳酸能力D.ATP—CP系统能力10.在极限强度运动中,肌肉中的ATP和CP在多少秒内就几乎耗竭 ( )(分数:1.00)A.15B.30C.10D.20二、{{B}}判断题{{/B}}(总题数:10,分数:10.00)11.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需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需氧量与耗氧量一、需氧量与吸氧量安静时需氧量:为维持生理活动所需的氧量(250ml)需氧量每分需氧量:反映运动强度运动时需氧量总需氧量:反映运动量吸氧量:人体每分钟摄取并利用的氧量。
二、最大摄氧量及影响因素(一)最大摄氧量(VO2max):1.概念:人体在进行长时间的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本人极限水平时,每分钟所摄取的的氧量。
绝对值:L·min-1,一般人3.0-3.5;运动员4-6。
2.表示方法:相对值:ml·(kg·min) -1,一般人50-55;运动员可达,女85;男90。
最大摄氧量有性别差异,男子女子高10%。
最大摄氧量也存在项目关系。
(二)影响最大摄氧的因素1. 心肺功能:心脏功能--影响VO2max的中央机制心输出量=心率×每搏量肺功能:肺通气量特别是肺泡通气量对提高VO2max有重要的关系。
2.骨骼肌的功能--影响VO2max的外周机制肌纤维的类型:毛细血管数量、线粒体数量体积、有氧代谢酶的活性。
3.遗传因素:VO2max的遗传度为93.4%。
4.年龄、性别因素:女子13-17Y,男子18-20Y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5岁之后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女子VO2max较男子小是因为女子的红细胞、心、肺功能等均小于男子。
5.训练因素:训练可提高VO2max,是因为训练可提高心容积和心每搏量,以及训练可使肌纤维类型向慢肌方面转化。
第二节氧亏一、氧亏:人体在运动中,需氧量与吸氧量之间的差异。
二、运动后过量氧耗及影响因素(一)概念:运动后恢复期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使运动中高水平代谢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所消耗的氧量。
因此,运动后的过量氧耗大于氧亏。
(二)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因素1. 体温升高影响2. 儿茶酚胺的影响3. 甲状腺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影响4. 磷酸肌酸和Ca2+回收第三节乳酸阈与通气阈一、乳酸阈在渐增负荷的运动中,血乳酸浓度增加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开始急剧上升,这一点即为乳酸阈。
乳酸阈是反映人体代谢从有氧转变为无氧的临界点。
通常用血乳酸浓度4mmol•L-1表示。
但由于个体差异较大,在渐增负荷的运动中,血乳酸激剧上升的起点不都是4mmol•L-1,其变化范围可从1.4-7.5 mmol•L-1之间,因此称其为“个体乳酸阈”。
个体乳酸阈从某种意义上讲更能反映人体有氧代谢的能力,因为个体乳酸阈是人体在渐增负荷的运动中,乳酸还没有堆积时的最大摄氧量利用率其值越高人体有氧代谢的能力越强。
二、通气阈在渐增负荷的运动中,有氧向无氧过渡的时,强度与通气量不呈线性关系的一点为通气阈,由于通气阈是反映乳酸阈的一种非损伤性方法,而且大多数学者认为此法比较客观故常采用。
三、研究乳酸阈、通气阈的意义(一)评定耐力水平(二)制定训练计划(三)运动处方的制定第二章运动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第一节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一、赛前状态概念:人体在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
现象:神经系统兴奋,物质代谢水平加强,心率,呼吸频率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体温升高等。
原因:自然性条件反射。
准备状态:N系统兴奋性提高,内脏器官惰性的所克服,进入工作状态时间缩短。
赛前状态起赛热症:N系统兴奋性过高,表现为过度紧张,寝食不安,运动能力下降。
起赛冷淡:N神经系统产生超限抑制,对比赛冷漠,浑身无力,不能发挥正常的能力。
调整赛前状态:克服心理负担,控制情绪,正确对待比赛。
用准备活动调整赛前状态通过按摩等方法转移注意力二、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前,有目的身体进行的练习。
(一)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的兴奋性。
增加氧运输系统所有环节的活动。
使体温升高。
降低肌肉粘滞性,增强弹性,防止意外伤害。
增加皮肤血流,有利于散热。
(二)准备活动的生理效应预先进行身体练习能在大脑皮质的相应中留下痕迹,称“痕迹效应”。
(三)如何做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包括一般和专门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时间:10-30分钟准备活动的强度:为45%V o2max,心率100-120次/分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一、进入工作状态:(一)概念:人体在体育运动中工作能力在运动开始后逐渐提高而达到最高水平的过程。
物理维持静止状态的能力。
(二)原因:惰性反射时生理内脏器官惰性大。
(三)影响因素:恢复:指人体在体育运动结束后各种生理功能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状态的过程。
一、能源物质恢复的规律:1.恢复的阶段第一阶段:运动中的恢复,以消耗占优势,运动中;第二阶段:恢复阶段,恢复占优势,运动后;第三阶段:超量恢复阶段。
主要取决于工作强度、工作性质、个人特点、训练水平、当时的机能状况等因素。
(四)“极点”和“第二次呼吸”1.极点及其生理机制概念:在具有一定强度和时间的运动中,人体常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想停止运动等主观感觉。
原因主要是内脏活动与肌肉活动不相称,致使氧供应不足,大量乳酸堆积使血液的PH向酸性方向发展。
影响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也引起了呼吸、循环的紊乱,破坏了运动动力定型。
2.第二次呼吸及其生理机制概念:极点产生之后,依靠意志力继续运动减慢运动速度,调整呼吸,这种不适应的感觉逐渐减弱或消失,动作重新变得轻快有力,呼吸均匀自如,心率平稳。
原因:植物性器官的惰性被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消除;同时运动速度下降使运动的每分需氧量下降又减少了乳酸的产生,这样机体内环境得到改善,被破坏了的运动动力定型又得到了恢复。
3.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训练水平、赛前状态、准备活动和呼吸、气候等因素有关。
例如中长跑项目运动者极点反应明显。
二、稳定状态人体机能活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变动范围不大的水平上。
(一)真稳定状态:VO2 能满足需氧量的需要。
此时依靠有氧代谢供能,很少产生HL与负氧债。
在这种状态下运动可很好的提高心肺功能。
(二)假稳定状态:•人体在进行较长时间的练习时,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摄氧量的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
在这种状态下运动会产生HL与负下氧债,而破坏内环境的稳态。
能有效的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
第四节疲劳与恢复一、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
二、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1.“衰竭学说”认为疲劳的原因是能量物质的耗竭。
2.“堵塞学说”认为疲劳的原因是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如乳酸。
H+浓度增加,PH下降,阻碍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抑制PFK活性与糖酵解,ATP 合成速度减慢;以及肌浆中的钙浓度下降,肌肉收缩力减弱。
• 3.“内环境失调学说”PH下降,水盐代谢紊乱,渗透压改变。
• 4.“保护性抑制学说”无论是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还是时间长,强度小的运动,都会使大脑皮质消耗大量的神经机能贮备力,为了避免进一步的消耗,而产生了抑制。
5.“突变理论”疲劳时能量消耗、肌力下降和兴奋性丧失的三维空间关系,用肌肉疲劳的突变理论来解释。
6.“自由基学说”指在能量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泼的代谢产物,如氧自由基等,能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
三、运动性疲劳民生的部位及不同类型运动的疲劳特点(一)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1.中枢疲劳大脑皮质--脊髓2.外周疲劳神经-肌肉接点--Ach减少肌细胞膜--K/Na-ATP酶活性改变肌质网--Ca2+的代谢和调节线粒体--Ca2+浓度上升而进入膜内,抑制氧化过程。
(二)不同类型运动的疲劳特点1.短时间大强度运动细胞内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所致。
2.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与能源贮备动用过程受抑制有关。
第四节恢复过程超量恢复: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有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的现象。
超量恢复的规律:恢复的程度与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
二、人体机能储备的恢复•磷酸原的恢复非常快20-30“内合成一半,2-3分钟完全恢复。
•肌糖原的恢复糖酵解供能消耗,15分钟可出现超量恢复;有氧供能恢复则在4-6小时出现超量恢复。
•MB的恢复运动后几秒钟可出现超量恢复•HL的消除CO2、H2O;转化为糖;转化为蛋白质;从尿中、汗中排出。
三、促进恢复的措施活动性休息更换肌肉练习作为手段整理活动运动结束后所做的旨在加速身体恢复的轻松的练习。
睡眠其他方法正常人体结构第一章细胞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包涵物)、细胞核。
第二章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第一节上皮组织由大量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组成。
根据结构和功能分为被覆上皮(分布在体表及囊管状器官的内表面)、腺上皮(具有分泌功能)、特殊上皮。
上皮组织内含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具有保护、分泌、吸收和排泄的功能。
被覆上皮就是一般所说的上皮组织。
第二节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构成。
功能是:连接、支持、保护、防、修复和营养等。
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
软骨可分为: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
软骨周围有一层致密的结缔组织—软骨膜。
分为二层:外层致密,起保护作用;内层疏松,富含神经、细胞和血管。
三:骨组织与骨1、骨组织由细胞(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和钙化的细胞外基质组成。
功能是:支架、保护、运动、钙库。
2、长骨的结构长骨由松质骨、密致骨、骨膜、关节软骨、骨髓及血管、神经等。
四、血液血液:循环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液态组织,约占体重的7%,成人循环血量约5升。
有血浆(占血容积的55%)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
五、造血组织第三节肌组织三种肌组织的结构和分布比较由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和神经系统的的结构和功单位)和神经胶质(在神经组织中起支持营养保护和分隔)组成。
突触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重要结构。
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
神经末梢根据生理功能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
第三章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第一节骨学具有修复、再生和改建的功能还有造血、储备钙磷和参与钙磷代谢的功能。
1、骨的分类成人有骨206块。
按在体内的位置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按基本形态可分为:长骨(呈管状,多位于四肢)、短骨(一般多呈立方形。
位于连结牢固、运动灵活的部位)、扁骨(扁宽呈板状,主要构成能容纳重要器官的腔壁对腔内器官起保护作用)和不规则骨。
2、骨的构造由骨质(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致和骨松质)、骨膜和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胎儿和幼儿骨髓都是红骨髓,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演变为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等构成。
3、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由无机质和有机质构成。
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纤维和黏多糖蛋白等,使骨具有韧性和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