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16.诫子书

合集下载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 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 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 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 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
疏通文意
必要, 一定要
才干
成功,
增长Leabharlann 成就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
学业
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要增长才干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没办法法增 长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成功。
放纵懈怠 振奋精神。 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 修养性情。
励,振奋。 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修养。
淫慢则不能 励精, 险躁则不能
研读探究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作者是从什么角度阐述的? 含义:年华易逝,流年似水,如果不珍惜时光,不用心学 习,将来就会变成一个废人,那时就悔之晚矣。
作者从反面阐述,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 成才第三个条件是惜时
研读探究
1.文中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君子的品行,以心绪宁静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内不心慕恬名淡利,固没定办结法构,明明确,志明向确。,坚定。安不静分,散集精中力精。神,达致到,远达大到目。标
非淡泊 无以
明志,
非宁静无以 致远。
内心不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内心不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 目标。
一二句告诉我们什么?
“静”和“俭”对于培养美好的品行是非常重要的。 千古名句。指只有淡泊名利、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1-
武 侯 祠 图 片
-22-
武 侯 祠 图 片
-23-
武 侯 祠 图 片
■ 称颂诸葛亮的诗句
-24-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 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修身名言,请选一个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14-
·
道出了“志”与“学”的关系,“志”是成才的前提 和基础,胸怀大志方能成才。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两

句话有什么作用?

点明“淫慢”“险躁”的不利之处,从反面补充论述
,使论证更加充分有力。

■“文章最后一段话表达了什么?
诸葛亮劝诫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有所作为。
■ “静”与“俭”关系是怎样的?。
文题解读
《诫子书》——“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 写给儿子,旨在告诫、劝勉的信。以此为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 容,简洁明了。
诫子书
-7-
夫(fú)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dàn


bó)/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
词类活用
1.非淡泊无以明志(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2.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3.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1张PPT)
本文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分析了 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观点鲜明,说服力强。
❷正反阐述,对比鲜明。
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修身的条件,劝诫 儿子惜时并有所为。同时概括做人治学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 字加以论述,把失败归结为“躁”,对比鲜明。
课堂检测
但是诸葛亮却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家伙一直很担心,随即和兄长 说道:“嫌其早成,恐不为正器耳。”
年少成名,在诸葛亮看来并不是一件好事,聪明过早外露, 容易心浮气躁,自我满足,反而成不了大器。
文章思路总结
1.论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论证
(1)阐述“静”的价值: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接世”,是在儒家文化濡染下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 人生价值追求,他们入仕为官不是为了物质利益需求,是人生价 值的体现。
合作探究
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到外的思想成 为中国传统的有识之士成长追求的目标,“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这种为人的社会观念,是传统意识中个人 价值的最高体现。
15 诫子书
助词,用于句首, 表示发端。
行为操守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用
夫 君子 之 行,静 以 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的人 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 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非 淡泊 无以 明志,非 宁静 无以 致远。
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1)静以修身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非宁静无以 致 远 达到 远大目标
(3)非学无以广 才
增长 才干

第16课《诫子书》知识点归纳-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知识点归纳-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诫子书三国 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ji ǎn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y ín 慢则不能励精,险xi ǎn 躁z ào 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七上 默写篇目)一、文常(1)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

诫:告诫、劝勉。

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本文是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信,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2)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二、注释(2)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3)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4)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5)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6)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7)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8)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9)广:增长。

(10)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11)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12)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13)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14)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5)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16)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7)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18)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9)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三、译文(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jiǎn以养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用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做不到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静心专一,就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培养才干必须通过学习。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第16课《诫子书》课件

第16课《诫子书》课件

背景知识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 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 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 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 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 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朗读节奏 诫子书
课堂总结
对偶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双重否定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课文结构
简细 约微 处处 见见 力关 量怀
文章短小精
悍,言简意
赅,文字清 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 新 雅 致 , 不
整体感知
1.本文的题目是“诫子书”,即劝诫儿子的信,古人往往在家信中寄语子 女兄弟,予以教诲与劝勉。朗读课文想一想,诸葛亮的这封家书劝勉 了儿子什么呢?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 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 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 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 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 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 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 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 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 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 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分析:多用对偶,精简地传递了作者的意图,鲜明地表述了作者的 观点。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更易为人接受;句子整齐,读来朗 朗上口,便于记忆。

七年级语文上册16 诫子书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16 诫子书课件
返回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 5.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 / (1)静 以 修 身,俭 以 养 德 / / (2)非 淡 泊 无 以 明 志,非 宁 静 无 以 致 远 / / (3)年 与 时 驰,意 与 日 去
返回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6.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诫子书》的中心论点是:___静__以__修__身__,__俭__以__养__德____。 (2)《诫子书》中强调“学、才、志”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__非__学__无__以__广__才__,__非__志__无__以__成__学____________________。 (3)《诫子书》中阐释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对人振奋精神和 修养性情会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淫__慢__则___不__能__励___ __精__,__险__躁__则__不__能__治__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素养专练
材料二: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 着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
从以上材料中,你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把优 良的家风传承下来? 学习先人留下的祖训和直接向长辈学习。
核心素养专练
(2)[展家风] 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你想请书 法家写一条横幅挂在家里的厅堂,你会选哪项?请结 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 A. 家和万事兴 B. 天道酬勤 C. 百善孝为先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4)文中常被人们当作座右铭,以激励自己“志当存高远” 的句子是:____非__淡__泊__无__以__明__志__,__非__宁__静__无__以__致__远____。
(5)[2023 广州番禺区期末]《诫子书》中强调要惜时勤学, 不要蹉跎时光的句子是:_年__与__时__驰___, __意__与__日__去___。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诸葛瞻要做一个不慕名利的人。
品德高尚 志存高远 博学多才 惜时有为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呢?


诸葛亮的静
隐居隆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山以后: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
淡泊不是厌弃世俗,宁静不是慵懒无为。由淡泊名利 到鞠躬尽瘁,我们可见诸葛亮的拳拳爱国之心。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反面)—学习、立志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反面)—惜时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明君子志
诸葛亮围绕一个“静”,告诫儿子要做什么样的人?
从“ 诸葛瞻要做一个
”一句中,我知道了诸葛亮希望/告诫儿子 的人。
示例:从“非淡泊无以明志”一句中,我知道了诸葛亮希望他的儿子
内心恬淡, 没有什么可以 明确, 志向
达到 远大目标
夫不慕学名须利 静用也来,,没才办法须学坚定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增长
淫 慢则不能励 精,险 躁则不能治 性。
放纵 懈怠
振奋 精神 轻薄 浮躁
修养 性情
年与 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随同 疾行,指迅速逝去
丧失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诸葛瞻成为了父亲所期望的那样吗?
诸葛瞻17岁迎娶蜀国公主,拜骑都尉(比将军略低的武 官),袭爵武乡侯。景耀四年,他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为平 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
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率军抵抗, 后退守绵竹。邓艾派使者来诱降诸葛瞻,意欲封其为琅琊王, 诸葛瞻大怒并斩杀使者,与其子诸葛尚率军顽强抵抗,然因 错失良机,终英勇牺牲,绵竹失守。后主刘禅出降,蜀国灭 亡。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精读课文
句子解读
运用双重否定句,强调“淡泊”“宁静”的重要性。不受世俗的影响,淡泊 宁静中方能明确内心真实所想,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所以“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前提。
精读课文
古文探究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①才,非志②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 志就没办法成就学业。
精读课文
古文探究
非淡泊①无以②明志③ ,非宁静④无以致远⑤ 。 不淡泊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集中精神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①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②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③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④宁静: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⑤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精读课文
文中表明为“学”之道的句子是哪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这句话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统编版
第一课时
诫子书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2、把握文章脉络,学习作者严密的论证方法。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助预精跟

学习读踪

资思课检
料考文测
第一节
助学资料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 汉政治家、军事家,早年避乱隐居,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 庐,始出,后助刘备联吴抗曹,成三分天下之势。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 他被拜为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心辅佐后主刘禅,数次北伐,最后病 死于军中,谥(shì)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陆游称赞他:“出师一表真名 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代表作有《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提出论点
正(静)反(躁)论 证(治学、修身)
劝诫惜时勤学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
第二课时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 此想到了哪些诗句?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 及!(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 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 间有什么关系?
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需先立志,之 后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珍惜时间,刻苦学 习。“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 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 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 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 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 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 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告诫、劝勉之义。
诫子书
即诸葛亮写给儿子的旨在告诫、劝勉的信。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原 文
翻 译
读出节奏
夫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 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 无
以致远。夫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读出对称
静/ 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悲伤叹息又怎么
来得及!
仿写句式
从“
”一句中,
我知道了诸葛亮希望/告诫儿子诸葛瞻
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中, 我知道了诸葛亮希望他的儿子诸葛瞻不要放纵懈怠,不要轻薄浮躁。
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中, 我知道了诸葛亮希望他的儿子诸葛瞻做一个不慕名利的人。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 毅,时人莫之许也
,每自比于管仲、乐
《三国志 ·诸葛亮传》
多不接世,
《诫子书》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
恐不为重器耳。 《与兄瑾言子瞻书》
国之重器、兼济天下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修身。
《把心安顿好》 ----周国平
人生在世,首先应当追求的是优秀,而非成功。成为 一个优秀的人,在此前提下,不妨把成功当做副产品来争 取。所谓优秀,是在人性的意义上说的,就是要把人之为 人的禀赋发展得尽可能的好,把人性的品质在自己身上实 现出来。按照我的理解,可以把这些品质概括为四项,即 善良的生命、丰富的心灵、自由的头脑、高贵的灵魂。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
恐不为重器耳。 《与兄瑾言子瞻书》

七年级语文上册诸葛亮诫子书翻译和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诸葛亮诫子书翻译和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诸葛亮诫子书翻译和赏析《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原文注音版夫(fú)君(jūn)子(zǐ)之(zhī)行(xínɡ),静(jìnɡ)以(yǐ)修(xiū)身(shēn),俭(jiǎn)以(yǐ)养(yǎnɡ)德(dé)。

非(fēi)淡(dàn)泊(bó)无(wú)以(yǐ)明(mínɡ)志(zhì),非(fēi)宁(nínɡ)静(jìnɡ)无(wú)以(yǐ)致(zhì)远(yuǎn)。

夫(fú)学(xué)须(xū)静(jìnɡ)也(yě),才(cái)须(xū)学(xué)也(yě),非(fēi)学(xué)无(wú)以(yǐ)广(ɡuǎnɡ)才(cái),非(fēi)志(zhì)无(wú)以(yǐ)成(chénɡ)学(xué)。

淫(yín)慢(màn)则(zé)不(bù)能(nénɡ)励(lì)精(jīnɡ),险(xiǎn)躁(zào)则(zé)不(bù)能(nénɡ)治(zhì)性(xìnɡ)。

年(nián)与(yǔ)时(shí)驰(chí),意(yì)与(yǔ)日(rì)去(qù),遂(suí)成(chénɡ)枯(kū)落(luò),多(duō)不(bù)接(jiē)世(shì),悲(bēi)守(shǒu)穷(qiónɡ)庐(lú),将(jiānɡ)复(fù)何(hé)及(jí)!《诫子书》原文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 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1],有用之才耳。方今国 事扰攘[2],外寇纷来,边疆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 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 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 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3],为金 马玉堂中人物也[4]。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当时诸前辈犹 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5],故排万 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余少年登科[6],自负 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然世事多艰,飞武亦佳, 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 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8],勿恃贵,勇猛坚 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 在用武之秋,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
持之以恒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称,“夫学须静也,才
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 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 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XXX 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 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 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 成功。诸葛先生的阐述已经十分精辟了,结合 当前的工作实践,恐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 力:
衰亡,都是因为没有能够保持艰苦创业时的俭朴勤俭,一度浪费无 度,放松了思想警惕,就会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其后果是无法补偿 的。例如战国时期的吴国,吴王夫差 整天迷恋于美貌的西施,不再理 朝治和加强国防建设,结果在派兵攻打别国时,被越王勾践乘虚发兵 灭掉吴国,导致吴王夫差自杀,国人流亡的惨状。俭朴勤俭,时刻警 醒是多么的重要啊!
诫子书(邱民亭作品)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重点句子我翻译
·4)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怠慢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落叶那样 (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贡献,悲伤地守在破房子里 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精确翻译与理解文章,注意积累警句。 3.领会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拳拳亲情。
读出古文的韵味
注意:1、标出字音、停顿与重音。
2、学习“停连”的朗读方法。
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夫 (fú)
淡泊 (dàn)(bó)
淫慢

(ysíunì))
庐 (lú)
夫 (fú)/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dàn bó)/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淫(yín)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 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 (suì)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草船借箭空城计
庐多与冶能无非 须 宁非以
猶 蓄 亮
;
, ;
!
将不日性 励
复 何


。 年
世遂与
精 , 险
及悲成时 躁
守枯驰 穷落意
则 不 能



学静
无也
以才
静淡 无泊 以无
修 身 俭
。 广 须 致以 以
淫 才 学 远明 养

则 不


也 。



学非

第16课《诫子书》课件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16课《诫子书》课件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俗语、 歇后语、诗句、对联:
三顾茅庐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拓展探究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 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朗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即:文章的中心论点/中心句是哪一句?)
2、文章主要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运用了 什么论证方法?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三个条件是什么?请找出原 句,分析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1 、 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 即:文章的中心论点/中心句是哪一句?)
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速纪逝随去同 。驰时:光疾而行疾,意志随同岁
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
指迅速逝去。
月而丧失。 没有用处。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又怎么来得及。
于是, 就。
大多对社会没 有任何贡献。
穷困潦倒 之人住的 陋室。
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于 译 是就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哀地坐 文 守着那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
助 句 发词 端首,。,夫用表君于示子品之行行操,守静连 是以词前修,者表的身示目,后的俭者。以养德。非内不慕心淡名恬泊利淡无。,以明明 坚确 定。、
助词,的。 摒除杂念和干 节俭。 扰,宁静专一。
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没有办法。
致:达到。 远:远大目标。
译 君子的品行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 文 品德。不能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界干扰就

第16课 《诫子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第16课 《诫子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3.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 哪几个条件?
A.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需先立志,之后必须
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志”是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 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 诲。
1.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全文,正确朗读并背诵。 2.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思路,理解和学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的道理。(重点) 3.感受诸葛亮人格魅力,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殷切期望, 体会文章主旨,树立文化自信,思考其现实意义。(难点)
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4.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最终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资料卡片】
诸葛瞻在父亲的教育下,励学成才,忠君报国。在魏军攻灭蜀汉 的绵竹大战中,诸葛瞻(时年37岁)带着儿子诸葛尚(时年17岁),浴 血奋战,光荣殉国。诸葛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君子“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的人生准则。诸葛家族,一门忠烈,三世忠贞 ,这就是君子的气节与担当。
一篇好的文章,一定会给我们带来诸多的思考与感悟。结合你 的学习实际说说哪一句给你启发最深。(提示:可从句式、内容等 角度思考。)
示例: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双重否定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 的期望: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 远瞩。不学习就无从增长才识,不立志就不能成就学问。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第16课 《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 《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知识拓展
阅读古诗,说一说诸葛亮在后世人们心中的地位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名句积累
1、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2、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王勃 4、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杂诗》傅玄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李白 6、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孟子》
诫子书
诸葛亮
新课导入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智
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 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 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学习目标
➢ 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 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 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 234年),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八岁的 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 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 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诸葛瞻像
读读写写
读准生字音
夫( fú ) 淡泊( dàn bó) 淫慢( yín ) 遂( suì ) 穷庐( lú ) 险躁( zào )
文章主旨 论述重点 人生总结
文章赏析
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 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围绕“静”字加以论述, 把失败归结为“躁”字。
教诲儿子发出肺腑之言,告诫儿子 要珍惜时间、认真学习、努力成才。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何及!
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 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全文翻译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 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屏 除杂念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要静心专一,而 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 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 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飞逝,意志随岁月消失,最终 年老志衰,大多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守着穷困的 陋室,此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轻薄浮躁。险,轻薄。
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振奋精神。励,振奋。
修养性情。治,修养。
译文: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疾行,指迅速逝去。
凋落,衰残。比喻人 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穷困潦倒之 人住的陋室。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
(1)以
静以修身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 (介词,可以拿来)
(2)行
夫君子之行 (操守、品德)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走路)
非学无以广才 (动词,学习) (3)学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业)
非志无以成学 (达成,成就)
(4)成 遂成枯落
(成了,变成)
活动三:整体感知
1.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suì
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
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诫子书
考点1内容理解
1.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考点2典句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基础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淡泊.()淫.慢()
,则不能
,精,年与时
,险
,则不能治性
,成枯落,悲守穷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2)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
(3)年与时驰.____________ (4)将复何及.____________
(5)意.与日去____________ (6)悲守穷庐.____________
3.用“/”给下面的句子标出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要求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时期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本文作者主要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

(2)出自本文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修身养性的问题,古人有过许多名言警句,请你任意写出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题目。

6.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美好愿望。

7.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
9.你在课外也许读过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会知道其中的很多故事,不妨试试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成了智慧的化身。

请列举出三个与他相关的故事,注意语言要精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今湖北襄阳市有三顾堂,其正门外悬挂着一副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你知道这其中的“两表”“三顾”“一对”各指什么吗?
两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只能做你们人生的亲戚,不能做你们人生的拐杖。


(一位父亲对儿子说的心里话)
材料二:美国某石油大亨是亿万富翁,但他一分钱的遗产也不给儿子留,他说:“如果他没有能力,我给他钱有什么用?如果他有能力,我给他钱又有什么用?”
两则材料中两位父亲的话,说明了一个什么深刻的道理?请用一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①于鲁。

周公诫子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尝一沐三握发,一饭而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之曰:‘德行宽裕而守以恭②者,荣③;土地博裕而守以俭④者,安;禄位尊盛⑤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⑥睿智而守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此六守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⑦是也。

可不慎欤!”
(选自《韩诗外传》)
【注】①伯禽:周公之子。

②恭:恭敬,谦逊有礼。

③荣:荣华显贵。

④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⑤尊盛:位高势盛。

⑥聪明:指明察事理。

⑦桀(jié):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他的暴政导致了夏的灭亡。

纣(zhòu):商(殷)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他的暴政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子无以鲁国骄.士____________
(2)又相.天子____________
(3)然尝.一沐三握发____________
(4)桀、纣是.也____________
1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周公提出的六种“俭德”。

用六个字,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