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美学的语言释义学倾向
第七章 解释学与接受美学
狄尔泰认为,“理解”和“解释”是各门精神科 学所普遍使用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汇集了各种 功能,包含了所有精神科学的真理。
他说:“由感性上所给予的符号而认识一种心理 状态——符号就是心理状态的表现——的过程称 之为理解。”
“理解”就是我们由外在感官提供的符号或表现 去认识其中被固定了生命和精神的过程,它包含 了三方面的理论内涵:
解释学的另一重要来源是古代解经学。古希腊的 学者们曾将希伯来文的《圣经》翻译成希腊文, 并确定为《圣经》的正典,也正是在关于《圣经》 的翻译和解释过程中建立了古代关于圣经的解释 学。
作为一门学科的解释学理论的出现却是17世纪德国 “宗教改革”的产物,所以,“宗教改革”时代的 圣经解释学为解释学理论的诞生创造了重要的条 件。
在他看来,文本的意义不会变化,只有符合意义 的解释才是正确的解释。
(五)利科与文本解释学 保罗·利科(Paul Ricoeur,1913—2005)是法国著
名哲学家、美学家。
在解释学研究中,利科试图弥补当代解释学在方 法论上的迷失,他融合了解释学研究中的方法论 倾向和本体论倾向,努力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 法论结合在一起,建立了一种现象学解释学。
一、解释的循环 “解释的循环”是解释学的核心概念,集中体现
了理解过程中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伽达默尔认为,由于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
理解和解释的活动就有可能处于一种前概念的纯 发生视域之中,“此在”从本体意义上规定了真 理发生的方式,解释和理解的目的是接近艺术真 理,也就是接近存在,它本身是“此在”的状态。
二、解释学理论的发展 解释学理论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着狄尔泰——海德
格尔——伽达默尔的理论线索发展。 从理论形态上看,哲学解释学大体分为两种形态,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复习
象征主义:19世纪中叶,发源于法国,代表人物为尼采、弗洛伊德,象征主义在题材上侧重描写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强调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
意象主义:20世纪初期,英美国家,代表人物庞德、休姆意象主义是20世纪初期英美诗歌届掀起的一场运动,提倡是个应遵循意象的准确性,使用清晰准确的语音强调回归到比较古典的风格、表达的直观性、语言的间接性。
表现主义:20世纪初期,发源于德国,代表人物奥尼尔,表现主义具有怪诞诡异的特色,具有原创性、开创性,不重视细节的描写、只追求强有力的表现主观精神的内心。
俄国形式主义:20世纪初期,俄罗斯,代表人物雅各布森,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认为文学之所以文学在于它的文学性,二文学性存在于形式之中。
布拉格学派:形成于1926年,捷克,马泰休斯,布拉格学派的观点是反对德国新语法学派的历史主义,认为语言是一个系统,应对其结构进行共时的研究,语言是由多种表达手段构成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功能系统。
精神分析主义:弗洛伊德在理论方面,以潜意识学说为基础,提出了系统的人格理论,包括人格结构与人格发展的理论,以及探索潜意识的方法论。
直觉主义:强调直觉或直观在认识中的作用的思潮和学说。
认为直觉是比抽象的理性更基本、更可靠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这种学说或思潮通常带有强烈的番理想主义、反实证主义和反唯物主义倾向。
典型的直觉主义者有伯格森、克罗齐、胡塞尔等人。
语义学:研究自然语言中词语意义的学科,也可以指对逻辑形式系统中符号解释的研究。
语义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语言的意义,这里的自然语言可以是词,短语(词组),句子,篇章等等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
但是各个领域里对语言的意义的研究目的不同。
从严格意义上的语言学研究来分类,在现代语言学的语义学中,可以分为结构主义的语义学研究和生成语言学的语义学研究。
海德格尔对当代美学本体的启示
海德格尔对当代美学本体的启示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204(2004)02-0001-05现代削方美学以存在为核心,而后现代西方美学则以语言为核心。
[1]海氏美学思想一方面确立了存在的本体地位,从而标志现代西方美学的完成;另一方面又开拓了语言释义学的存在领域,从而又标志着后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
如果说康德美学问题(人的二重性问题)之解决标志着近代西方美学的终结和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那么海氏思想工作的终结也标志着现代西方美学的一种完成和后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
[2]海氏的存在本体论美学与语言释义学美学就像两盏明灯,照亮了美学的未来之路。
中国主流美学对实践的关注,往往是以牺牲存在、语言的维度为代价的。
中国当代非主流美学如生命美学、超越美学、修辞论美学、否定美学等又往往在青眯存在(此在)与语言的同时,又漠视了实践的基础功能。
未来美学本体既不是中国主流美学的‚实践‛,也不是西方美学的‚存在‛和‚语言‛,而是包含实践与语言的‚生活存在‛。
一、海氏美学标志现代西方美学的一种完成近代西方美学是一种认识论美学,它在黑格尔那里得到最为完备的体现。
整个西方现代美学就是以反对黑格尔为代表的知识本质论为开端的。
叔本华、尼采首当其冲致力于对黑格尔美学中那个居于人类思想宝座的绝对理性展开颠覆,其间经由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努力,这个绝对理性的神话才彻底破灭,一种新的观念的现代美学才得以完全确立。
现代美学一开始就肩负双重使命:一是反对理性本质主义美学,恢复实存和性灵生命在美学中的地位;一是反对美学认识论地位,重新奠定美学的本体论地位。
前一使命由尼采、弗洛伊德等人完成,后一使命由海氏完成。
尼采和弗洛伊德彻底动摇和打击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本质主义,扭转了近代美学一边倒的认识论倾向,恢复了主体生命在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尤其是弗洛伊德,使理性意识再也没有立足之地,他使无意识性本能凸现为现代思想的地平线上的一道亮景,被认为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解释学美学对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影响
I
・
】 24・
楚小利 : 解释学美学对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影响
《 运交 响乐》 命 开头 的“ 门声 ”还有小 提琴 协奏 曲 I 敲 , 本人 的文学天才也在解说 中得 以充分发挥 , 的解说 他
《 梁祝》 的故事情节, 等等。 那么, 音乐所表现的东西是 f 本身就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然而这样一种解说的 否固定的而且有标准答案呢? 回答是否定的。 音乐的 J 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人们有理 由怀疑, 音乐听众在
中,解释学美 学曾经拥有重要地位并产 生过重大 影 都应该给予肯定。但是从根本上讲 , l 这样的教学已经 响 , 文就这种美学 观念 进行 一些简单介绍 , 本 进而分 远离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本质, I 让非音乐的东西左右 析在具体操作 层面上— —中小学音乐欣 赏教学 中的 着音乐教学, I 音乐教学已经名不副实。 究其原因, 不能
《 教学与管理 》
21 年 2 2 o2 月 0日
解释学美学对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影响
◎河 南教育 学院 楚小利
为使音乐艺术 的审美本 质在 中小学 音乐教学 中 教学状况 , 面来分析一下这种美学观念对 中小学音 下
得以实现 , 就要尽可能地使音乐教学具备一定 的审美 乐教学的具体 影响。 品格 。可以说 , 只有一定审美 品格 的音乐教学才能真
理解 , 为了实现这种理解 , 理解 者就 必须使 自己的意 件和景物。对于解释学的观念对音乐学的影响, f 中央 识 回到理解对象 的那个特定历史 环境 中去 , 去重新 经 音乐学院于润洋教授有如下论述:固然, l “ 对一个音乐 历 , 身处地地把 自己设 想为对象本身 , 设 尽量去重新 的欣赏者来说 , l 特别是对于音乐史学家、 评论家来说,
现代西方美学的语言释义学倾向
现代西方美学的语言释义学倾向知识词典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兰州001-009B7美学徐良19951995语言释义学不仅是现代西方美学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倾向,也是其最为显著的标志。
西方美学的语言释义学是依据本身的发展规律及方向由古代、近代向现代发展的。
其不同阶段的演进是在特定的整体文化背景下,由其内在逻辑结构所制约,在其发展动力推动下完成的。
语言释义学随着科学文化的革命不仅推动了西方美学由近代向现代的巨大历史转折,而且成为其根本的思想倾向和显著标志,并体现了20世纪西方美学的基本精神。
其在本体论、方法论上的革命已影响到当代西方文化的一切方面,并在后现代主义时期得到蓬勃的发展。
“每一个历史时代都不是突然出现的,它们通常总要有预先的准备。
”英国思想家亚·沃尔夫在论述近代科学与近代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巨大转折时所说的这句话,同样适应于现代西方美学。
现代西方美学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它的确开创了一个新的美学时代,它从根本上批判、动摇乃至推翻了近代美学的基本观念,在形而上学、本体论、方法论等诸多方面对传统美学提出了强烈的挑战。
但是,这个新的美学时代并不是一种突然而至的孤立的文化现象,它是整体的20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有机构成。
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文化学包括科学在内的所有人类科学文化对美学的发展都产生了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共同促成了人类文化前所未有的现代转折。
西方美学在由近代向现代这场巨大的历史性转折过程中,语言学对美学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进入当代以来,人们发现,几乎所有的美学问题,都可以归之于语言问题,美学的语言释义学倾向就是其最为显著的体现。
一自从人类诞生以后,语言就和人结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的一切想法和活动总是包含着一定意义的。
语言不仅始终伴随着人的所有活动,而且所有的意义都要通过语言来进行表示、传达,这样解释和理解才能得到最终的实现;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把人的一切的想法和活动都归之于语言的活动,离开了语言,人的任何思想和活动都无法进行。
关注听众——现代释义学与接受美学带给音乐美学的启示
,在这 个标 题 下 ,花 了大 这一转 折表现 为 :在 有关艺 术以 及相关 美学 验 中的 真 理 问题 ” 问题 的探讨 中 ,众 多研 究者 的注 意力 已经从 量 篇幅 来论证 人们究竟 应如 何实现对 艺术 作 真理 )的把握 和理 解 。书 中的结论 艺术 作品 与其 创 作者 的关 系 ,更多地转 向了 品意义 ( 艺 术 作 品 与 其 接 受者 的 关 系 。 在这 一转 折 认 为 ,艺术 作 品的 意义 并不 是一 种 既 定的 、
[ 中图分 类号] 6 5 J 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8—9 6 10 0 6 7一 ( 0 6 2一 O 1- 3 2 0 )O 07 0
二十 世纪 以来 ,尤其 是二 十世纪 中叶 以 作 真 理 与 方 法一 一 哲学 释 义 学 的 基 本 特 来 ,西方 美学 思 想 出现 了一 个较 大的 转折 。 征 一书 中 ,作者 首先关 注的就 是 “ 术经 艺
中 ,现 代释义学 与接受 美学无 疑起到 了重要 固定不 变 的东西 ,而是 一 种处 在不 断演 化 、 生成过 程 中的存 在物 。它每一次 与其理 解者 作用 。 现 代释 义学 ,也称 作哲学 释 义学 ,是二 的相互 交融 ,都会构成一个新的 “ 视界” ,而 十世纪 中期 由德国哲学家伽达 默尔 ( ・ ・ 它的生 命正存在 于 由这 些不 同的视界 积 累而 H G
收稿 日期 :2 0 0 6—0 1—1 6 音乐学 院教授 ,博士 。研 究方向 音乐美学 。
① 伽 达 默 尔 在 其 代表 性 著 作 真理 与方 法 第二 版
象 学 基 础 上 的 . 这 是 毫 无 疑 问 的 。 ”
乐
理
论
第十一讲 现代美学思潮
四、后现代主义特征
• A、“极端客观性”和美感个性:
• 将视线投向审美客体,追求“无感情”、“无个性”;把 具体的客观存在物,甚至“俯拾之物”当作艺术(波普 派);不叙述故事,不注重感情或思想的表达,只觅求纯 粹的视觉效果(世界上存在无主观情感无个性的艺术 吗?)。
• B、返回生活和疏远生活:
• 艺术要到大众中去,我们要把美术展览、画廊变成观众活 动的一种生活环境,甚至游艺场;偶发艺术是“更接近生 活的艺术”,艺术必须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回归到日常生 活中可见可触知的一切事物上;地景艺术冲破画廊,以人 工或自然材料在自然环境中创作(如捆包柏林国会大厦)。
表的行动绘画用全身动作表现无法控制的内在意识和行动, 开行为艺术先河
• 波普主义:20世纪60年代英美青年画家利用生活环境的
材料和媒介刨造大众接受的形象,刺激消费,代表人物是 安迪•沃霍尔
波 普 画 派
劳申伯格《驳船》
蒙 德 里 安 作 品
康 定 斯 基 作 品
克 利 作 品
五、20世纪美术流派
• 野兽主义:1905年,巴黎秋季沙龙,马蒂斯为首,粗犷 • 立体主义:1908年,毕加索、布拉克为代表,追求几何
形体的美
• 未来主义:以巴拉为代表,出现在意大利,赞美战争、
• C、以表现精神世界取代反映物质世界:重主观表
现是现代美术家的基本倾向,野兽主义带着强烈表现欲望 • 跃上艺术舞台;“我不是模仿自然,而是面临自然”(毕 加索 );艺术家的整个用武之地“就在幻象之中”;
凡是由内在需要产生并来源于灵魂的东西就是美的(康定斯基)
• D、推崇形式主义:现代艺术完成了视觉图式形体从意
具象元素,纯用几何抽象表现纯粹精神
• 达达主义:1915---1916瑞士,代表画家是杜桑,以玩
西方翻译理论
罗曼.雅科布逊Roman Jakobson
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 加入美籍。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 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 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 对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翻译的重要性、以 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详尽的分析和 论述。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 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因此,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 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象感冒一样获得思 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 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 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是,译者将源语的 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 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 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 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 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 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60、70年代,德国译学界受结构主义语言 学的影响,形成了以纽伯特(A. Neubert)、卡德 (O. Kade)维代表的莱比锡派(the Leipzig School) 和以威尔斯(W. Wilss)为代表的萨尔派 (Saarbrücken School)。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 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与可变的 语用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 翻译科学。 功能派翻译理论在这时兴起,针对翻译语言学派 中的薄弱环节,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 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 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目的论影响深 远,功能学派因此有时也被称为目的学派。
“之间”释义
“之间”释义
陶炼
【期刊名称】《辞书研究》
【年(卷),期】1993(000)004
【摘要】<正> “之间”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十分常用的词,它位居“使用度最高的前8000个词词表”的第505位。
(《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但《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补编》都没有收“之间”。
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收了“之间”,说“之间”“表示在两端的距离以内”,可以“指处
【总页数】3页(P146-148)
【作者】陶炼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词典释义与词典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初探 [J], 黄群英;章宜华
2.义素分析释义法与词典释义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例 [J], 黎千驹
3.释义学、中国释义学及中国释义学史研究的可能性问题 [J], 张亚东;杜瑶瑶;
4.现代西方美学语言释义学的重构和确认——在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之间 [J], 徐良
5.空指代的控制与“自己”的释义——论英、汉语之间的一些参数差异 [J], 胡建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学的释义
一.美学的释义:知识意义上的美学,是关于美的知识的系统表达。
中国美学,是对于美与艺术的本性思考,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美感和艺术。
西方美学的历史形态:诗学、艺术哲学、感性学;中国美学:乐论、诗论、文论。
二。
古希腊:美在世界整体—亚里斯多德将人类理性分为理论理性、实性~、诗意或创造~三。
中世纪:美在上帝四。
近代:美在自由(人的理性)—康德把人的心意的整体能力划分为认识能力、愉快和不愉快的感觉、欲望的能力。
康德美学的核心是“美是无功力的快感”。
康德美学集中在《判断能力批判》;希勒认为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将人变成审美的人《美学教育简介》;谢林把艺术看成是这哲学的最高官能;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他的绝对精神中,艺术处于起点阶段。
五。
现代:没在存在—现代美学可以划分为存在的维度、心理的~、形式与符号的~。
存在维度—海格尔认为没或艺术是真理自行投入作品,因此美的规律来生产与创造;心理维度—利普斯提出“移情说”,孝夫卡的完形心理学主张异质同构;费罗伊德认为艺术是性欲意识的升华;形式与符号维度—卡希尔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卡莱夫贝尔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六。
后现代七.中国美学的基本主题:美论:美为道之义;美感论:大乐与天地同和;艺术论:。
道家儒家禅宗(美,美感,艺术)八。
中国当代美学的派别:中国当代美学形成了种种派别,只要是主观派,客观派和主客观统一派。
主观派认为美在物质;主客观认为美在人的活动当中尤其是在物质生产实践中。
提出面对事物的三种态度:科学态度,实用~,审美~九。
美,艺术,自然:美在自然:只要是道家的美学思想,美在自然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它指自然界;另一方面它指自然而然的本性、自然界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合于自然本性。
十。
艺术与自然:首先,艺术借助于自然,艺术作品的存在是对自然质料的赋形,作为质料的自然不是作为手段,而是作为目的,也就是作为其自身的存在;其次,艺术描写自然,自然始终是艺术主题之一,不仅如此,自然还能专门化成为们某种艺术门类的唯一主题。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解释学与接受理论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解释学与接受理论140.解释学是什么?(1)解释学文论是现代哲学阐释学的一部分,揭示了文本理解与解释的本体论和生存论意义,从而将“历史性”和“时间性”引入了哲学思维,同时为文学研究的读者立场及历史态度奠定了基础。
解释学文论作为哲学解释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导意旨是哲学。
(2)发展概况:①西方解释学的初始样态是出现在中世纪后期的经文释义学和文献考证学。
②到了18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从具体的解释学经验中抽取出一般的方法和原则并以之为研究对象,从而建立了一般的方法论解释学,传统的经文释义学和文献考证学则成了它的具体应用。
③稍后德国哲学家狄尔泰进一步阐发了施莱尔马赫的思想,认为一般解释学就是区别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整个精神科学的方法论。
(3)本体论解释学:①从方法论解释学到本体论解释学的转向是海德格尔引发的,在伽达默尔的理论中真正建立起来。
②对艺术的思考成为了哲学解释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导致了艺术理论的研究始于从科学认识论向哲学解释学的现代转向。
(4)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是18世纪方法论解释学的代表,美国文论家赫施也是传统解释学的代表;而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以及法国哲学家利科等。
(5)影响评价:①解释学文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后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后期的接受美学和70年代的解构主义文论中都有一定影响。
②在宽泛的意义上来看,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是解释学文论的一部分,尤其是姚斯的接受美学但接受美学的思想来源不仅有解释学还有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
③由于解释学文论和接受理论的卓越探索,西方文论实现了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向读者中心转变的现代转向,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
④但解释学和接受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和问题:a如何摆脱以传统为中心的形而上学又不至于陷入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b如何将美学方法与历史方法结合起来又不失于机械拼合;c如何处理审美经验的肯定性和否定性之间的关系,等。
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年度考核结果公示
通过
解水青 2013000266 教育学院 莫甲凤 2013000271
冯庆
2013000643
文学院 范国富 2013000658
于树军 2013000659
政治学研 究 中国高教 研究 高等工程 教育研究 探索与争 鸣 云南大学 学报(社 会科学 “父亲”的觉醒与“青年”的自 鲁迅研究 觉——鲁迅与《新青年》的“潜 月刊 对话” 鲁迅留日时期“人学”思想主体 文艺争鸣 建构的发生 无 无
规范标注
通过
第 1 页,共 13 页
学院
姓名
学号
论文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 理创新:非均衡性及其应对 国外政府信任研究:理论述评及其 启示 论城镇非正规就业对经济增长的 影响 非正规就业的空间集聚及与正规 就业的共栖关系 从“大政府”到“精明政府”:中 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逻辑——交易 成本政治学的视角 碎片化、整合与脱耦:中国政府创 新的制度逻辑 农村居民点整理中的利益分配— —以陕西省东樊村为例 保障房土地供应制度困境与重构 探析——以北京市为例 转型时期的中国收入倍增计划实 现对策研究:中日比较视角 北京市生态农产品消费者的内部 细分——什么人成为了社区互助 农业的消费者 中国“四化”协调发展格局及其 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农业现代 化视角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化 的影响研究
规范标注
不通过
规范标注
通过
规范标注
通过
规范标注
不通过
规范标注 不通过 规范标注 规范标注 通过
第 3 页,共 13 页
学院
姓名
学号
论文
期刊名称 自然辩证 法通讯 自然辩证 法研究 --教学与研 究 湖南社会 科学
哲学动态
期刊级别 作者 核心期刊 曾自卫 核心期刊 曾自卫 非核心期 刊 非核心期 刊 学院认定 高水平 非核心期 刊 学院认定 高水平 非核心期 刊 刘松青 刘松青 包大为 包大为
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思想
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思想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思想一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当代解释美学代表人物。
1900年生于德国马堡,1922年在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那托普指导下以其对柏拉图思想研究的论文获博士学位。
并于1923年去弗莱堡大学参加海德格尔所主持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讨论班",来到弗莱堡大学,见到在那里任教的胡塞尔,对现象学发生浓厚兴趣。
1937年开始任教于马堡大学,1938年转到莱比锡大学任教,1946-1947年曾任莱比锡大学校长。
1949年到法兰克福大学任教,同年又去海德堡大学任教。
从1949年至去世前一直为海德堡大学教授。
曾主持过久负盛名的德国《哲学评论》杂志工作。
伽氏一生著述甚丰,主要集中在哲学美学和历史哲学两个领域,其哲学解释学就在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1960年出版《真理与方法》一书,此书为其代表作,构思最长,影响最大,曾多次再版,并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发行。
此书的问世标志着现代哲学解释学的诞生,并成为现代哲学解释学的经典著作,也奠定了伽达默尔作为现代哲学解释学大师与著名哲学家的地位。
本书正如其副标题所说"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特征",即着重于揭示人类精神活动中的"理解"现象的一系列特征。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即从艺术、历史和语言三个部分,阐明理解的基本特征。
特别是第一部分"艺术经验中的真理问题",着力对艺术经验的本体论进行分析,揭示艺术经验的哲学真谛,并展开了"理解"现象一般特征的分析。
本书的书名《真理与方法》准确地说,应是《真理或方法》,也就是在真理和方法之间加以选择。
实际上,伽氏反对把真理与方法划等号,而是试图凭借解释学本体论深入探讨真理问题,第一部分就是着重探讨"艺术经验中的真理问题"。
关于方法与真理的关系,伽氏说道:"因而本书所关注的是,在经验所及的一切地方和经验寻求其自身证明的一切地方,去探寻超越科学方法论作用范围的对真理的经验。
西方翻译理论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德国译学界受构造主义语言 学旳影响,形成了以纽伯特(A. Neubert)、卡德 (O. Kade)维代表旳莱比锡派(the Leipzig School) 和以威尔斯(W. Wilss)为代表旳萨尔派 (Saarbrücken School)。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 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别不变旳认知原因与可变旳 语用原因;后者是奈达学说旳追随者,主张建立 翻译科学。
奈达理论旳关键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 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旳死板相应,而要在 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旳对等。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为使源语和目旳语旳之间旳转换有一种原则,降低差别,尤 金·A·奈达从语言学旳角度出发,根据翻译旳本质,提出了著名 旳“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 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旳语言从语义到文 体再现源语旳信息”(郭建中,2023 , P65) 。
在这本书中,莱斯把功能范围引入翻译批评,将 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络,发展了 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旳翻译批评模式, 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旳雏形。她以为理想 旳翻译应该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 方面都与原文对等,并把这么旳翻译称为综合性 交际翻译(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 然而在实践中,她又意识到等值不但不可能实现, 而且有时并非是人们所期望旳,所以应该优先考 虑译本旳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到了中世纪,阐释学成为《圣经》研究旳一种分支,经 过对宗教典籍旳注释、阐明向人们澄清上帝旳意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阐释学旳研究领域不再拘泥 于宗教经典,而是扩大到对整个古代文化经典旳阐释。 这一时期能够被看做古典阐释课时期。
音乐美学(B17K02)
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各陈述中,哪一项正确:( )A、音乐感性材料的非对应性特征指音乐的声音与语言的声音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B、唢呐曲《百鸟朝凤》主要运用了暗示的方式来表现鸟鸣的声音C、音乐的非自然性意味着音乐是人的创造物D、“寓意模仿”是法国哲学家杜夫海纳提出的概念答案: A2.斯美塔纳的《沃尔塔瓦河》开始处,两只长笛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涓涓细流的视觉形象,它主要运用了如下哪一种表现手段?()A、模仿自然界的声音以暗示某种画面。
B、通过渲染情绪气氛象征某种情景。
C、通过音响造型象征或暗示某种视觉形象。
D、通过音响运动状态象征某种视觉形象。
答案: A3.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规律为宗旨的基础性的理论学科A、哲学B、美学C、心理学D、社会学答案: B4.以下关于音乐与语言之共通点的论述,哪一项不正确:()A、音乐与语言都是一种符号B、音乐与语言都具有表情音调C、音乐与语言都具有非自然性D、音乐与语言都具有明确的意义答案: C5.卓菲娅.丽莎是一重要的音乐美学家,其在这一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是()。
A、《音乐美学问题》B、《美学》C、《论音乐的特殊性》D、《论音乐的美》答案: A6.人们主要通过以下哪一种心理能力来把握文学性、绘画性内容?()A、思考B、想象C、记忆D、感知答案: B7.下列哲学家和主要思想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A、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B、汉斯立克: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
C、尼采:判断力为人的审美活动,并要求人的审美判断能够提升到先天的综合判断的标准。
D、霍夫曼:它(音乐)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浪漫主义的,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它称作是惟一真正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因为它惟一的主题内容就是无限。
答案: C8.以下诸选项中,哪一点是音乐自律性内容的特点?()A、可思的B、可视的C、想象的D、可听的答案: D9.以下哪一项内容不属于音乐的自律性内容?()A、勃拉姆斯音乐中的内向性。
B、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给人带来的乐观、向上的感受。
音乐美学基本问题__中央音乐学院(3)--期末考试(试卷)
《音乐美学基本问题》课程期末考试(试卷)1、单选题1.下列哪项属于对音乐实践问题的研究:A 音乐形式与内容的关系B 音乐感性材料的特点C 音乐与社会的关系D 作曲家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2.下列代表人物与学派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A 罗曼·茵伽尔顿:释义学的音乐美学B 伦纳德·迈尔:心理学的音乐美学C 克莱茨施玛尔:现象学的音乐美学D 苏珊·朗格:社会学的音乐美学3.以下关于音乐与语言之共通点的论述,哪一项不正确:A 音乐与语言都是一种符号B 音乐与语言都具有表情音调C 音乐与语言都具有非自然性D 音乐与语言都具有明确的意义4.以下哪项不是形式美的法则:A 和谐B 对称C 荒诞D 统一5.有关音乐在时间中存在的说法错误的是:A 音乐是一种虚幻的时间表象。
B 音乐的形式用它内部的状况和时值的变化创造了一种观念性的时间。
C 音乐的时间与现实的时间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有自己的结构和逻辑模式。
D 音乐的时间与现实的时间并无太大区别。
6.以下哪一项内容不属于音乐的自律性内容:A 勃拉姆斯音乐中的内向性。
B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给人带来的乐观、向上的感受。
C 电影《雪城》主题歌给人带来的悲观、压抑的感受。
D 钢琴曲《威尼斯船歌》描写了威尼斯运河上行船往来,碧波荡漾的景象。
7.下哪一项内容不属于音乐的他律性内容:A 管弦乐曲《牧神午后》运用松散的和声、缺乏倾向性的全音音阶,加弱音器的弦乐,象征了午后昏昏欲睡的牧神以及他的梦幻。
B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第二乐章,以不同的木管乐器对不同类的鸟鸣进行模仿,暗示了一幅鸟语花香的春天和面。
C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引子,通过大管低沉的音色、缓慢的速度和下行音调,使人们产生悲哀、压抑的感受。
D 柏辽兹在《幻想交响曲》中,以一个贯穿全曲五个乐章的基本主题暗示他的情人。
8.下列有关音乐创作中的精神创作和物质创作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 精神创作主要是靠技巧来完成。
西方翻译理论
A
11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 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 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 的表层结构(郭建中,2000 , P67) ,也就是将源语
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 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a cold.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 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刘宓 庆,1998 ,P122)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 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 藏在字里行间里。
A
14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关于理解、解释及其方法论的学 科,它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在希腊神话中, 赫尔墨斯(Hermes)是负责解释、翻译神旨、传达神谕的 使者。
古希腊时期的阐释学主要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以及一些 宗教、文学经典著作的解释,其目的不外乎消除文本的 歧义和误解。
A
17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德国译学界受结构主义语言 学的影响,形成了以纽伯特(A. Neubert)、卡德 (O. Kade)维代表的莱比锡派(the Leipzig School) 和以威尔斯(W. Wilss)为代表的萨尔派 (Saarbrücken School)。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 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与可变的 语用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 翻译科学。
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普通语言学理论,标志 这现代语言学的诞生,也为当代翻译研究的各 种语言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现代释义学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启示
启 示
释 义学荚 学 自 l 9世 纪 后 期 逐 渐 形 成 以
释 义学 等 分 支 、 派 。 学 ”①本 文 中所指 的释 义学 是 指狭 义 的释 义 学美 学 。
来 , 发展 经 历 了 两 次 大 的 转 折 , 近 代 释 义 其 即 学 和现 代 释 义 学 。它 作 为 一 门 关 于 文 本 意 义 的理 解 活 动 的理 论 , 当今 西 方最 有 影 响 的哲 是 学流派之一。
认 为 , 解 活 动 是 人 存 在 的 最 基 本 的模 式 , 理 而
不是 主 体 认 识 客 体 的 主 观 意 识 思 考 活 动 。传
冯 契 主 编 : 哲 学 大 词典 》 上 海 辞 书 出版 社 ,1 9 《 , 9 2年 , 1 5 —1 5 第 4 5页 。 6 6
①
2 0 ) 化 、 展 了其 老 师 的思 想 观 念 , 哲 0 2 ③深 发 使
学 释义 学 成 为 当代 西方 不 可 忽 视 的思 潮 之 一 。 伽 达默 尔 对 解 释 学 的 最 重 要 贡 献 首 先 在 于 把
解 释学 从 认 识 论 领 域 发 展 到 本 体 论 领 域 。他
德 格 尔 的学 生 , 当代 释 义 学 宗 师— — 德 国 的伽
达 默 尔 ( n — Ge r d me ,1 O —— Ha s o g Ga a r 9 0
言 学 、 学 、 献 学 、 史 学 、 教 、 术 、 话 文 文 历 宗 艺 神
学、 人类 学 、 文化 学 、 会 学 、 育 学 、 学 等 问 社 教 法 题 , 映 出 当代 人 文科 学 研 究 领域 的各 门学 科 反 之 间相 互 交 流 、 渗透 和 融 合 的趋 势 。既 是 一 门 边 缘 科 学 和 一种 新 的研 究方 法 , 又是 一 种 哲 学 思 潮 。狭 义 指 局 部 释 义 学 、 般 释 义 学 、 学 一 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西方美学的语言释义学倾向.现代西方美学的语言释义学倾向知识词典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兰州001-009B7美学徐良19951995语言释义学不仅是现代西方美学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倾向,也是其最为显著的标志。
西方美学的语言释义学是依据本身的发展规律及方向由古代、近代向现代发展的。
其不同阶段的演进是在特定的整体文化背景下,由其内在逻辑结构所制约,在其发展动力推动下完成的。
语言释义学随着科学文化的革命不仅推动了西方美学由近代向现代的巨大历史转折,而且成为其根本的思想倾向和显著标志,并体现了20世纪西方美学的基本精神。
其在本体论、方法论上的革命已影响到当代西方文化的一切方面,并在后现代主义时期得到蓬勃的发展。
“每一个历史时代都不是突然出现的,它们通常总要有预先的准备。
”英国思想家亚·沃尔夫在论述近代科学与近代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巨大转折.时所说的这句话,同样适应于现代西方美学。
现代西方美学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它的确开创了一个新的美学时代,它从根本上批判、动摇乃至推翻了近代美学的基本观念,在形而上学、本体论、方法论等诸多方面对传统美学提出了强烈的挑战。
但是,这个新的美学时代并不是一种突然而至的孤立的文化现象,它是整体的20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有机构成。
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文化学包括科学在内的所有人类科学文化对美学的发展都产生了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共同促成了人类文化前所未有的现代转折。
西方美学在由近代向现代这场巨大的历史性转折过程中,语言学对美学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进入当代以来,人们发现,几乎所有的美学问题,都可以归之于语言问题,美学的语言释义学倾向就是其最为显著的体现。
一自从人类诞生以后,语言就和人结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的一切想法和活动总是包含着一定意义的。
语言不仅始终伴随着人的所有活动,而且所有的意义都要通过语言来进行表示、传达,这样解释和理解才能得到最终的实现;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把人的一切的想法和活动都归之于语言的活动,离开了语言,人的任何思想和活动都无法进行。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的最基本的特性就在于人是一种语言的存在物,而且这一特性是人之外的任何存在物所不具备的,人之为人就在于人能创造语言、使用语言并通过语言来理解和把握自身和自身以外的世界。
可见,语言问题,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西方哲学和美学在前苏格拉底时代,把语言问题和存在问题相提并论,一直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为哲学家和思想家们所思考和追问。
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从来就没有把语言和存在分开,他们总是把语言和存在作为同一个问题一道进行思考,或者说语言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存在论的问题。
这在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使用logos(逻格斯)与Nous(奴斯)这两个词时就能得到很好的说明。
在希腊语中,logos这个词一开始就具有说活、谈论的意思,虽然这种意思不是其唯一的意思,至少也是主要的意思之一。
logos更古老、更为本原的意思便是“集合”,“使某物呈现出来”——即把一个事物置于另一个事物边上,把它们集合起来。
由此,可以说明语言的本质。
人们通常把语言看作是某种发声和指称,虽然也说明了语言的某些特征,但却是极为肤浅的、表面的,没有说明语言的更深层的、原始的本质规定性。
语言的本质就是使事物无遮蔽地显现出来、呈露出来,并集合于我们面前,而这正是存在(physis)的意思。
西方哲学和美学至前苏格拉底以后,哲学家们对logos这个词作了规律、逻辑、理性等等多种解释,只强调了它的关于“集合”的意思,而忘却了它的谈论、说话和显现的意思,实际上这也正造成了对存在的误解。
赫拉克利特曾强调:“人们不懂得怎样去听,也不懂得怎样去说。
”(残篇19)“这logos虽然万古长存,可是人们在听到它的时候,却对它理解不了。
”(残篇1)“他们即便听到了它,也不理解它,好象聋子似的。
常言道,在场如不在,正是他们的写照。
”(残篇34)存在一词在希腊语中是physis,其原义是出现、呈现、现象。
这里的现象主要是在动词意义上而言的,它的重点是象之现,而不是现之象,因此它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种东西,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种现象并不是派生的,有.时发生下产生的,它是自我的呈现,展现,因而就是存在。
但是前苏格拉底以后的思想家们只注意到了现之象,而忘却或忽略了象之现,把现象当作一种固定的形象或东西,所以把存在就当成了一种具体的客观实在,这就大大地违背了它的初衷和本原的意义。
而Nous,作为思想,在希腊文中和physis 一词一样,也具有呈现、出场、进入无遮蔽状态的意思,而且这还是它的主要意思。
对古代希腊人来说,Nous的意思决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思想、思维,而是一种特定意义上的把握。
巴门尼德在其残篇5)和8)中写道:“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
”“离开了说出存在物之存在,你就不能找到思想。
”前苏格拉底以后,人们在运用思想一词时把它仅仅看作是主体的事,而在运用存在一词时又把它仅仅看作是客体的事情,并且把主体与客体、思想与存在的关系完全当作一种对立的关系,而这种对立关系又成了支配后来整个的西方哲学史和美学史的对立关系。
事实上,在前苏格拉底时代,在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那里,根本没有出现今天已为大家所熟悉的主客体两分法,被今天译作思想和存在的词根本没有获得主体和客体的意义,相反,无论思想还是存在,都包含了主体与客体的共同基础,它们本身既非主体亦非客体,而是主客体所出发的处所。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今天所讲的语言、理性、思想、存在,其最本原、最本已、也是最本质的意义都是一样的,都是使事物无遮蔽地表露出来,呈现出来,并集合于我们面前。
很明显,对语言的最根本的思考就是存在论的思考,而存在论的思考也就是本体论的思考。
本体,ntology,这个词虽然产生于17世纪,但它的希腊语词根onta正是指存在,并且与ontic 指存在物即具有存在的事物形成鲜明的对照。
不仅如此,存在论也是哲学的本体论。
希腊语哲学一词来自赫拉克利特创造的形容词philosophos,它表示爱智慧。
而智慧在希腊语中正是Sophon,实是 Henpanto,即“一(是)一切”。
这一切便是所有的存在物,即全部存在物,而“一”则是把这一切存在物联合起来的东西,这便是logos,也就是存在。
赫拉克利特在其残篇50)和32)中说道:“如果你不是听了我的话,而是听logos了我的.,那么承认‘一切(是)一'就是智慧的”:“那‘一',那唯一的智慧,既愿意又不愿意接宙斯这一称号”。
这一,这原始的一,最本已的一,便是logos,便是存在,便是本体,这是本体和本体论的真正含义。
可见,语言问题从来就是本体论的问题,而且也只是在此种意义上才能成为本体论问题。
所谓的语言释义学,就是强调上述意义上的表达、表露、呈现和解释、理解与接受。
释义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文中,它的拉丁化拼法是Hermeneuein它的词根是Hermes,音译为赫尔墨。
赫尔墨是古希腊神话中专司向人传递诸神信息的信使。
他不仅向人们传递神的信息,而且还担任了一个解释者的角色,对神谕加一番注解和阐发,使诸神的意旨变得可知而有意义。
因此,释义学一词最初的意思就是解释,由此又衍生出两个基本的意思:1.使隐蔽的东西显现出来;2.使不清楚的东西变得清楚。
这正符合语言的本体论特征,或者说语言的本体论就是释义学的本体论,所以我们才称之为语言释义学。
但是,在前苏格拉底以后,由于人们只注意logos的集合或集合的东西而忽略它的谈论、说话和显现;只注意现之象,而忽略象之现;只注意语言的对象,而忽略语言本身;只注意思想的对象,而忽略解释本身,甚或把这些对应关系中前一方面稳固的、不变的特性当作本质概括起来,以取代后一方面显现变化的实存特性,以致造成了本质与实存的对立。
并进一步导致了客体与主体、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想、肉体与灵魂、事实与价值等一系列的二元对立。
原来那个统一的作为整体意义的“一”即存在,再也不复存在,本体被本质取代,甚至可以随心所欲地把任何本质规定当作一种本体,使语言逐渐丧失了它的本体论意义,变成了一种固定的、不变的、静止的、客观的符号存在。
由于语言本身的多样性、多义性和多层次的丰富内涵,以及语言作品(文本)同人们时空上的间距,使人们有必要对语言及语言作品进行一定的解释和阐发,以避免误解。
在古希腊,这种最早的文字解释划分为修辞学和诗学两部分,主要用来解释与批评荷马及其他诗人,这即是最早意义上的美学语言释义学。
从那时起,欧洲的古典学者就一直有一个诠释考证古代文献的文献学阐释传统。
到了中世纪后期,古代传下来的《圣经》经文、法典和典籍由.于相隔年代久远,文字又古奥多义,使得一般人难以理解,或难以确切理解。
所以产生了这种以弄清文本的词汇、语法,解决语文上的种种困难,考证古代典籍等为主要目的的文献学研究,并逐渐盛行起来,这是语言释义学的一种最初形态。
语言释义学的另一种最初形态是神学释义学,神学释义学是神学家为了研究《圣经》而发展起来的。
它着眼于文本的意义、文本的信息。
它有一种实践的意图,因为它关心文本的信息可以怎样被“吸收”。
古代以来,这种释义学也解释另外两种作品:艺术作品和法律体系。
但不管怎么说,这种解释是把语言当作一种稳固的、不变的、静止的客观符号进行的,而且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解释才能进行。
在这样的情况下,语言逐步被抛离了它的存在论的本体论意义,它仅仅作为一种工具、一种僵死的、静止的、稳固的、客观的符号存在被人使用,它的功能也仅仅在于记录。
语言仅仅是一种载体,此外它没有别的功能和意义。
这样一来,语言在哲学和美学的活动中就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
这种倾向,在近代认识论的前提下,得到了进一西方哲学和美学二步的发展。
.发展到近代,人们确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以一种统一的数学语言写成的,人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破译这种语言,只要我们发现了那些作为语法的基本规则,就等于发现了最终的真理,就可以据此解释复杂多样的自然界和社会。
近代思想大师们认为,人的任何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正象活动的结果一样也有一个终极的意义,而这个最终的意义用语言是完全可以解释和表达清楚的,这是因为人的活动是客观的,进而它所产生的意义也是客观的,作为客观的语言符号对此完全可以进行准确的记录和表达。
单个的语言,可以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象链条一样进行有效的系统组织,并发挥它的作用。
文艺作品作为语言的客观的高级形态——文本,不仅作者的创作意图是明确的,而且这个文本所要表达的意义也是明确的。
审美活动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个客观的文本进行破译和解释,并进而达到对意义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这是近代美学的语言释义学的主要任务。
被称为语言释义学之康德的施莱尔·马赫,他所思考的主要问题是:这种语言的有效解释可能性的普遍条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