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悲剧之美电子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美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悲剧之美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题目从美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悲剧之美

姓名:杨毅

教育层次:专科

学号: 1461001464860 省级电大:陕西电大

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分校:陕西商务信息中心教学点

指导教师:

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在网上发表的论文。

特此声明。

论文作者签名:杨毅

日期:2016年05月07日

中文摘要

曹雪芹的《红楼梦》写了一大群美人,作为女主角之一的林黛玉,她是作者极力描写的一个人物形象。林黛玉虽然作为悲剧人物形

象典型代表,我们在为她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扼腕叹息之时,更

多的是被她本身所具备的的人格魅力深深的折服了。本文从美学角度

分析了林黛玉的悲剧之美,她的悲剧美体现在三个方面:外在之凄

美、内在的含蓄美、个人所具备的人格魅力。林黛玉不仅外表美丽动

人,更重要的是她所具备内在美,她的聪慧、才华、善良、对爱情的

执着追求,让我们产生了怜爱。虽然生活在封建的大家庭里,宝黛的

爱情是不被赞成的,但林黛玉没有选择退缩,她不断的追求,直到耗

尽自己的生命。林黛玉是一个充满诗之意蕴的艺术形象,她本身所具

备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永远称颂。

关键词:曹雪芹《红楼梦》; 美学; 林黛玉; 悲剧美

目录

1.引言 (1)

2.外在之凄美 (3)

2.1天生丽质、柔弱纤细 (3)

2.2凄凄惨惨,哭断衷肠 (4)

3.内在含蓄美 (5)

3.1花的精魂、诗的化身 (6)

3.2情之所钟、锲而不舍 (7)

4.自身的人格美 (9)

4.1自我觉醒、思想超前 (9)

4.2善的化身、可敬可佩 (10)

结论 (11)

注释 (12)

参考文献 (12)

1.引言

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多愁善感的女子太多了,却还很难找到可以同林黛玉相提并论的人物。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主人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第一女主人公。犹如莎翁笔下的朱丽叶、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她们各自身后都带着本民族文化的长长投影,凝聚着本名族文化的精髓。林黛玉作为中国悲剧人物的典型代表,悲剧的元素贯穿她的整个命运始终,寄人篱下,没有父母的关怀与疼爱,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她与贾宝玉的爱情,但最后也是以悲剧收场。我们再为林黛玉的悲惨遭遇感到深深惋惜的时候,更多的是被她自身所具备的其他品质深深的吸引了。

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角度探讨林黛玉的悲剧,从林黛玉的身上不仅体现了她悲剧的一身,从而让人们对她的不幸遭遇产生了深切的同情,除此之外的是对她的敬佩,她身上其它的一些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些更具价值的东西。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林黛玉本身所具备美的品质,从外在美、内在美、人格美着重描写林黛玉,使人们在为她的悲惨身世深深惋惜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人物本身所具备的价值。早在古希腊时代,悲剧创作就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悲剧家,以后在近代乃至现代,悲剧艺术仍然历久不衰。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1]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西方悲剧大多充满了不幸与死亡,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在暴风雨中随悬崖一起坠入深

渊;《俄底浦斯王》无法逃脱杀父娶母的命运,最后不得不自刺双目永远流亡外乡以自责;《美狄亚》杀死亲生子,与喜新厌旧的丈夫伊阿宋诀别;《安提戈捏》中的四个主要人物都死在台上。中国文学受和谐文化精神制约,其中文学作品的内容体现了悲剧不悲。嫦娥奔月本来应当是个悲剧,但人们习惯于淡化其悲剧色彩,使她成为一个美丽而快活的神仙。因而不仅她住的广寒宫齐美无比,还可以经常来往于众仙之中,于是才有猪八戒调戏和促成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团圆之事。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形成了不愿英雄人物或崇敬、喜爱者死亡或结局不幸的传统。即使死了,也要有人为他们平反昭雪,或登仙籍,或封妻荫子,或者死而复活。其中中国悲剧中的内容是指作品中处于特定坏境中的先进的或善良的主人公及其所从事的正义事业在同发动邪恶势力斗争中遭致失败或死亡的结局。这种作品内容给观众一种悲痛、恐怖的感觉,并由此达到感情上的宣泄和精神上的净化。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济金根》时曾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2]老舍曾说,“悲剧是描写在生死关头的矛盾和冲突,它关心人的命运。它郑重严肃,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动力量。”这说明悲剧的戏剧冲突是正面主人公为某种正义的事业而牺牲,他的牺牲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敬仰,并给人以积极有力的启示。《红楼梦》作为高居中国小说第一把交椅的现实主义作品,曾被王国维称之为“悲剧中之悲剧”,鲁迅先生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想法都打破了。”诚然,贾府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奠定了大悲剧的基调,“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其中林黛玉的形象更好的诠释了悲剧的真正意义。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年女性,她们住在大观园内,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女儿国。几十个青年女性,一个个不仅美丽、聪明,而且是具有思想、

有感情、有意志的,“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作者有意让书中的一位优秀男性唱出“凡山川明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那么热烈的颂歌。但是《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就是这些作者所极力赞颂的优秀女性,却成了“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作者用她们的悲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洌的艺术美酒,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在《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的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曹雪芹将其塑造成一个独具灵心、异常聪疑而偏有多难命运的让人怜爱的少女形象。作者倾注在这个形象身上的审美情趣,不仅在于同情她的不幸,更在于显示前卫的女权理想与封建伦理的对撞,让弱者的自我毁灭来激发读者思维的火花,呼唤女性的觉醒。林黛玉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她的个性具有前卫性,具有号召力,具有启蒙性的社会意义。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人们对正面人物遭遇苦难和不幸都是深表同情的,而悲剧美给人的美感也是崇高的,所以悲剧美就是人格美。曹雪芹在描绘林黛玉形象的清瘦面影时,便是结合人格美的内在素质进行刻画的,这种审美认识也是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形态中借鉴得来的,具有民族的继承性和历史的深度。我们在阅读欣赏《红楼梦》时,在大观园的女儿国里,独有林黛玉那样的牵动人的衷肠,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最根本的一点,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为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作者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创造了前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情来到人世的。在小说中,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与创造,他把最高有魅力的悲剧美给了林黛玉,使黛玉的形象栩栩如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