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不寐古代文献研究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失眠的古代处方取穴规律探析

针灸治疗失眠的古代处方取穴规律探析

献 中针灸 治疗 失 眠 的处方 进行 较全 面 的收集 、整 理 、 洞 ,笔 者对所 查 资 料 进 行 手 动 校 勘 ,对 一 些 明 显 的 统计 和分 析 ,总结古代文献 中针灸治 疗失 眠的取穴规 文 字错误 作校 理 。
律 ,从而 为现代 临床提供理论基础 和文 献依据 。
籍 。检索 词为 :“眠”“卧…‘睡 ”“瞑 (包 括 冥 )”“寐 ” 个 ,多穴处 方 46个 。其 中十 四经 腧穴 88个 ,其 他 自
“寤 ”“魇”“寝 ”“不 昧”“目”等 。
定义 穴 1个 ,经外 奇穴 1个 。88个 经 穴 中特 定 穴 54
2.文 献纳 入标 准 :凡 与本 病 症 及其 治疗 取 穴 相 个 ,占 61.36% ,其 中五输穴 32个 ,原穴 7个 ,络穴 4
个 ,背俞穴 7个 ,募 穴 6个 ,八 脉交 会穴 6个 ,八会 穴 5个 ,下合 穴 1个 。分布 部位 :头 颈 部 14穴 ,胸腹 部 16穴 ,腰 背部 15穴 ,四肢部 45穴 。结 果见表 1。
三 、古代 针灸 治疗 失眠处 方取 穴规律 1.循经取 穴规 律 :结 果见 图 1。
了 民国以前 的中医古 籍 1 000部 ,汇集 了此前 历代 主 腧穴学 》 为标 准 。在统 计 分 析前 进 行数 据 标 准化
要 中医著作 ,其 中不乏 罕见 的孤 本 和抄本 ,是 迄今 为 处理 ,以排 除 各 种 因素 对 分 析 的影 响。考 虑 到 《中 止规模 最为宏大 的中 医类 电子 丛 书。笔者 对古 代 文 华 医典 》存在 很多 录 入方 面 的错 误 和校 勘 方 面 的漏
古 代 医家对针 灸 治 疗 失 眠进 行 了大 量 的论述 , 证治 分 型 ,共 5部 分 内容 。规 范 各项 指 标 ,包括 :规

中医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
高畅;胡晓丽
【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
【年(卷),期】2024(22)1
【摘要】不寐在临床上较常见,且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文对近些年来传统医学治疗不寐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旨在证明传统医学治疗不
寐具有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小、群众接受度高、无依赖性的特点,可有效提高睡眠
质量。

本文从不寐的病因病机、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穴位贴敷治疗、耳穴压豆治疗及其他方法治疗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不寐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169-173)
【作者】高畅;胡晓丽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
【相关文献】
1.中医治疗不寐研究进展
2.中医药治疗不寐临床研究进展
3.中医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
4.中医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临床研究进展
5.中医特色疗法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不寐的临床观察

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不寐的临床观察

针刺法治疗不寐可能会出现一些疼痛和不适感,同时需 要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对设备和环境的要求较高。此 外,针刺法治疗不寐并不是对所有患者都有效,部分患 者可能会出现耐受性和依赖性等问题。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01
针灸治疗不寐的疗效
通督调神针刺法对于治疗不寐症状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
者的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增加睡眠时长,并且不良反应较少。
适用范围广
通督调神针刺法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症状,对原发性失眠 和继发性失眠均有较好的疗效。
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不寐的作用机制探讨
01
调整神经递质
02
促进脑部血液循环
03
调节内分泌
通督调神针刺法能够调节神经递质的 合成和释放,特别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如5-羟色胺和γ-氨基丁酸的合成和释 放,从而改善失眠症状。
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不寐的 临床观察
2023-11-04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研究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与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不寐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身心健康 。
中医认为,不寐与心、肝、胆、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而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 具有调节脏腑功能、舒经活血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不寐的治疗。
VS
临床实践
通督调神针刺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多项研究 表明,通督调神针刺法能够显著改善不寐 患者的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缓解焦 虑和抑郁症状等。
03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与分组

针灸治疗失眠症的古籍配穴处方探究

针灸治疗失眠症的古籍配穴处方探究

中医药通报2020年8月第19卷第4期TCMJ ,Vol.19,No.4,Aug 2020针灸治疗失眠症的古籍配穴处方探究●李碧飞1杨宗保2▲摘要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中关于失眠的条文进行搜集整理,统计、分析、归纳其病因病机和针灸治疗用穴,探究其配穴处方。

发现这些文献对失眠症病因病机的阐述充分体现了古代医家的“整体观”和“既病防变”思想,其针灸配穴处方可供我们学习借鉴;古籍中论述失眠症“气滞心胸证”的针灸治疗处方急需引起当今医者的重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关键词失眠;针灸;病因病机;配穴处方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

据统计,全球有27%的人遭受失眠的困扰,成人人群中慢性失眠的发生率高达10%~15%[2]。

200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在6个城市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内地成人有失眠症状者高达57%[3]。

失眠症作为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影响着大众的身心健康、脑思维、记忆、创新性功能和社会活动功能[4]。

古代中医学中将失眠称为“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但内容含义并不完全一致,现代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对其称谓相同[4]。

近年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药及中医特色疗法在失眠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4]。

本研究选取《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四部较为经典的中医古籍,搜集整理其中关于失眠的相关条文,分析归纳其证候,明确其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统计分析针灸治疗用穴,探究其配穴处方。

1失眠症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是针灸史上最重要的典籍[5],而《难经》则对其作了阐释和补充。

《针灸甲乙经》是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针灸专书[5];《针灸大成》则较全面地总结了明代以前有关针灸的学术经验和成就,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5]。

故整理此四部古籍中关于失眠症的病因病机对于指导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文献中关于针灸调合阴阳治疗失眠的论述

古代文献中关于针灸调合阴阳治疗失眠的论述

古代文献中关于针灸调合阴阳治疗失眠的论述失眠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 DlMS) ,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临床上可见难以入睡、睡中易醒、眠短早醒等3种情形。

祖国医学称其为“ 不寐”、“ 不得眠”、“ 不得卧”、“ 目不瞑”[1]。

1祖国医学对失眠的认识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睡眠本身与体内阴阳消长有关。

正如《灵枢? 寒热病》所说:“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以“瞋目”、“瞑目”两种现象代表人的睡眠和清醒状态。

并且提出阳气盛则瞋目(不睡),阴气盛则合目而睡。

人体内阴阳消长处于动态平衡的时候才能“昼精夜瞑”[2]。

《黄帝内经》是目前公认的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之作,但在《黄帝内经》中尚无“失眠”、“不寐”之说,却记载有“不得眠”、“不得卧”、“卧不安”、“夜不寐”等病症或病名的描述,且形成了关于睡眠的生理、病理、治法的—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为后世对失眠证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调。

“不得眠”始见于《内经》中,《素问?诊要经终论》:“冬刺春分,病不己,令人不得眠,眠而有见。

”指出了治疗错误而引起的失眠。

在其后至今的二千多年问,历代医家对失眠这一病症不乏论述,如《难经?六十四难》:“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卧者,何也?”。

东汉张机在《伤寒杂病论》中详细阐述了外感热病及百合、虚劳等病中睡眠的异常,并立酸枣仁汤、栀子豉汤等方剂;《伤寒论》303条的“心中烦,不得卧”。

《圣惠方》强调了心在不眠中地位;《千金方》提出胆寒不寐;陈士铎提出心肾不交之理论;又如张介宾从虚,戴元礼从痰,刘河问从火,王清任从瘀论治,都是对失眠证治理论的讨论。

然而,若从阴阳气血层面责其生理病理之实质,则历代论述均未出《内经》之窠臼。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素问?宝命全形论》)有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古人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阴阳胜负运动的结果。

人体处于天地之间,与自然界的一切规律息息相关,其体内的阴阳变化也应遵循自然之“道”。

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概况

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概况

文献研究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概况邹立1,指导:周仲瑜2(1.湖北中医药大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61;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武汉430061)关键词:失眠;针灸疗法;研究概况;综述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704(2010)06-0078-02失眠是一种涉及面广、发生率高、人们并不陌生的睡眠障碍。

又称 不寐。

指以经常的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疾病。

轻者入睡困难,寐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在寐,亦有时寐时醒,严重者整夜不能入眠。

由于睡眠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失眠是一种功能性而非器质性的疾病。

长时间以来中外学者对失眠的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发现针灸疗法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得到发展并发挥优势使其治疗失眠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现将近几年的针灸治疗失眠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 体针治疗冯均信[1]以百会为主穴进行针刺,分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和心胆气虚五型辨证法加减配穴,共治疗失眠78例,有效率达97.4%。

郑成哲等[2]针刺以调理髓海治疗顽固性失眠20例。

治疗方法以调理髓海,镇惊安神为主。

取百会,风池,风府,头维,太阳,印堂。

刺法:患者安静仰卧或坐位,取上印堂,常规消毒,医者立于患者头前,拇,食指持28号1寸毫针向下斜刺入骨膜中五分左右,针感为拘急,沉重感,留针30m in,其他穴位常规针法。

上述治疗隔日1次。

总有效率为85%。

张悦等[3]针刺治疗失眠取穴为百会、风池、天柱、脑空。

配穴根据证型辨证取穴。

操作:针刺天柱、风池、脑空时针入1-1.5寸,局部重胀显者佳,针感应向前额方向感传导,有效率为100%。

王如杰等[4]通过补阴跷泻阳跷法,即补照海泻申脉治疗失眠40例,并设辨证取穴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提示补阴跷泻阳跷治疗失眠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辨证取穴组。

赵淑芹等[5]采用 泻南补北针刺法,补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泻手少阴心经原穴神门抬疗失眠30例,总有效率为86.7%。

明清时期针灸治疗失眠的用穴规律探讨

明清时期针灸治疗失眠的用穴规律探讨

失眠属于中 医 学 的 不 寐 、 不 眠、 不 得 卧 等 范 畴, 《 最早见 于 马 王 堆 汉 墓 出 土 的 帛 书 足 臂 十 一 脉 灸 , 《内经 》 经》 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中亦有相关记载 。 中医治疗失眠的文 献 记 载 以 中 药 居 多 , 而针灸相对 。 , 较少 因此 系统挖掘针灸治疗失眠的古籍文献 , 归 纳前人的治 疗 思 路 , 探 索 其 中 的 规 律, 对比古今差 异, 对于指导现代针灸临床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 自《 内经 》 时代至宋朝针灸治疗不寐的记载较 而明清时期的针 灸 医 籍 中 记 载 不 寐 针 灸 处 方 比 少, [ 1] , 因 此 我 们 根 据《中 国 中 医 古 籍 总 目 》 选 较丰富 , 97 , “ ” 、 “ 择明清时代的针 灸 古 籍 部 以 不得卧 目不 ” 、 “不 得 眠” 、 “不 得 卧” 、 “不 寐” 、 “不 眠” 、 “不 瞑 ” 、 “安寝 ” 睡 等为搜索词 , 检索了电子原文中有 关 记 以探讨明清时期针灸治疗 载针灸治疗失眠的 条 文 , 失眠的思路及用穴规律 。 检索过程中注意 剔 出 由 于 其 他 疾 病 造 成 的“不 ” 、 “不眠 ” “治 大 喘 不 得卧 等 条 文, 如《普 济 方 》 中的 ” , “治 咳 嗽 烦 怒 不 得 卧 , , 《针 得卧 , 穴期门 穴 太 渊” “气 喘 不 眠 : 璇 玑 泻 , 灸易学 》 中 气海灸” 等, 因这类 且 条文描述的是原发 病 的 伴 发 症 状 而 非 属 于 失 眠 , 取穴主要为治疗原发病所设 。 结果发现 , 有关记载共有 33 条共计用穴 30 个 , 出现 处 方 10 条 , 余 为 单 穴。穴 位 多 集 中 在 督、 任二 脉、 足太阳膀胱经 、 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 。 出现 频次较多的穴位依次是阴交 、 神庭 、 大巨 、 胆俞 、 足窍 阴、 隐白 、 公孙 、 液门 , 其他为太渊 、 肺俞 、 解溪 、 条口 、 期门 、 临 泣、 天 府、 神 门、 涌 泉、 太 溪、 内 关 等 穴, 其用 穴思路及规律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1 取督任二脉 , 调理营卫 文献中选用最多的是督 、 任二脉腧穴 , 而督脉神 《针 灸 聚 英》 、 《医 学 入 门》 、 《针 灸 庭穴又最为常用, 。 而《普 均记载 神 庭 穴 可 治“惊 悸 不 得 安 寝 ” 逢源 》 : “治 风 痫 惊 悸 , ” 济方 》 亦云 不 得 安 寝, 穴 神 庭。 任 脉阴交穴使用频率 也 较 高 , 因气血不足是导致不寐

不寐病证的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

不寐病证的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

不寐病证的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不寐病证的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一、引言不寐(bù mèi)病证是指人在夜间无法入眠或入睡时间过短,白天无法获得充分的休息,引起疲劳、精神不振等症状的一种失眠病症。

这种病症在古代医学文献中有着丰富的记载,也被称作失眠病(shi mian bing)、难寐病(nan mèi bing)等。

不寐病证对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古代医学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有多种治疗方法被开发出来。

二、文献研究1.《黄帝内经》中的不寐病证作为古代医学的经典文献,《黄帝内经》中对不寐病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其中《灵枢·本草》记载着黑夜草的使用,可治疗不寐病;《灵枢·五百病始生》中提到,不寐病由心气郁结所致,可治疗的方法包括排毒、调理心气等。

2.《伤寒杂病论》中的不寐病证《伤寒杂病论》是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其中对不寐病证也有详细阐述。

该书中提到,不寐病可分为寐时难寐、寐后易醒、睡不逾时等多种类型,并根据不同的病情给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3.其他医籍中的不寐病证研究除了《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还有其他古代医籍对不寐病证进行了研究。

如《景岳全书》中提到,治疗不寐病要调理五脏六腑,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脉经》中注释称,不寐病证常见于阳虚体质者,治疗时应重视调理阳气。

三、学术源流1.古代医学家的贡献古代医学家对不寐病证的研究与治疗方法的探索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通过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病理认识和治疗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调理心气、调整五脏六腑、排毒养颜等,对现代医学研究和治疗不寐病证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不寐病证的现代研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不寐病证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现代研究发现,不寐病证与心理压力、生活习惯、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现代医学在治疗上注重综合干预,包括心理调节、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

从_黄帝内经_阴阳不交_之失眠病机谈治疗失眠的针灸取穴

从_黄帝内经_阴阳不交_之失眠病机谈治疗失眠的针灸取穴

2007年6月第30卷第2期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Jun 12007,Vol 130,No 12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 C M理论探讨从《黄帝内经》“阴阳不交”之失眠病机谈治疗失眠的针灸取穴毕国伟1,2(11长庚纪念医院高雄分院 中医系台湾;21长庚大学台湾) 摘 要:从《黄帝内经》的“阴阳不交”之失眠病机入手,通过病因结合、机制探讨等,论述了针灸取穴治疗失眠的原则及常用取穴,以期更好地在临床上发挥《内经》对针灸医学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黄帝内经》;阴阳不交;失眠;针灸;取穴中图分类号:R24519;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68(2007)02-0005-03作者简介:毕国伟,男,1964年3月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张仲景学术思想应用研究及针灸治疗心脑系统疾病。

失眠,又称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是指睡眠的质或量不足的一种病症。

常以难以入寐,寐中易醒、醒后不易再眠或时寐时醒,或寐而早醒为临床表现。

在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形成了以望、闻、问、切为主要诊病方法的独特的医疗体系,失眠作为病人起居失宜的重要症状之一,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多次出现,且形成了关于睡眠的生理、病理、治法的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为后世对该病证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调。

其后至今的二千多年间,历代医家对失眠这一病症不乏论述,如东汉张机在《伤寒杂病论》中详细阐述了外感热病及百合、虚劳等病中睡眠的异常,并立栀子豉汤、酸枣仁汤等方剂;《千金方》提出胆寒不寐;《圣惠方》强调心在不眠中地位;陈士铎发明心肾不交之理论;又如张介宾从虚,刘河间从火,戴元礼从痰,王清任从瘀论治,都是对失眠证治理论的讨论。

然而,若从阴阳气血层面责其生理病理之实质,则历代论述均未出《内经》之窠臼。

察针灸的作用机理,无非是运用物理刺激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状态,从而平衡人体的阴阳状态,达到袪邪、扶正之目的。

故《内经》理论对针灸疗法治疗失眠具有直接的、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失眠症成为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困扰。

传统的中医针灸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来缓解失眠症状。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从中医角度解读其治疗原理和方法,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一、中医理论对失眠症的解释中医认为,失眠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其中包括情绪不稳定、内脏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等。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内脏和经络系统紧密相连,通过针灸刺激经络,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症的目的。

二、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的方法1. 穴位治疗: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主要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常用的穴位包括神阙、心俞、神门等,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起到安神、养血、调节心脾等作用。

2.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失眠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艾灸通过燃烧艾草,在患者的特定穴位上进行灸热刺激,以改善失眠症状和促进睡眠。

常用的艾灸穴位包括内关、足三里等。

3. 脉络精油疗法:这是中医结合传统穴位按摩和精油疗法的创新疗法。

通过在特定穴位进行按摩,并结合具有安神、舒缓压力等效果的精油进行治疗,可以改善失眠症状,促进睡眠。

三、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和安全性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已经在治疗失眠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研究表明,中医针灸能够提高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和抑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外,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相对安全,不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

然而,针灸治疗在个体差异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妊娠妇女)需要谨慎使用。

四、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的发展趋势随着针灸治疗的研究不断深入,中医针灸在治疗失眠症方面也在不断发展。

近年来,新的疗法和技术不断涌现,如激光针灸、电针灸等。

这些创新技术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丰富了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的手段。

此外,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还与现代医学相结合,采用了随机对照试验和系统评价等研究方法,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失眠的艾灸方法——古代艾灸文献分析与治疗

失眠的艾灸方法——古代艾灸文献分析与治疗

失眠的艾灸方法——古代艾灸文献分析与治疗【概述】不寐属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再难入睡,甚则彻夜难眠,并因而使人身心疲惫,烦乱不宁。

其病因多与情志因素有关,亦有因心肾不交,心虚胆怯,胃气不和而致病者。

主要病机特点为阳盛阴亏,阴阳不交,神不内守。

正如《古今医统》所说:“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火独亢,不得眠者。

”《类证冶裁》“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

”临床有虚实之不同,但主要有心阴亏损、心肾不交、心脾两虚、胆气虚怯、肝经郁热、痰热扰心、心火宂盛、余热扰膈八种证型。

本病《内经》称“目不暝”、“不得眠”、“不得卧”;《难经》始称“不寐”,《中藏经》称“无眠”,《外台秘要》称“不眠”;《圣济总录》称“少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称“少寐”,《杂病广要》称“不睡”,通常称为“失眠”。

本病涉及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疲劳综合征、抑郁症、楕神分裂症、药物反应及某些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病变等。

【古代灸疗文献】《针灸集成》无睡,阴交在脐下一寸,灸百壮,噫嘻在第六椎下两傍相去各三寸半,以手按之则病者言噫嘻,二七壮至百壮。

心热不寐,解溪泻,涌泉补立愈。

古人用艾绒直接捻成壮使用,容易留疤,所以今天多选用艾条来施灸。

将中药配方掺入优质陈艾绒里,利用艾草燃烧时产生的红外线及热能将药效渗入到相应的腧穴内,能对疾病的控制和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按语】本病多因思虑劳倦,操劳太过,损伤心脾,气血虚弱,心神失养;或因惊恐、房劳伤肾,肾阴亏耗,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神志不宁;或因素体虚弱,心胆虚怯;或因情志抑郁,肝失调达,肝阳扰动心神;以及饮食不节,脾胃不和而致不寐。

古代针刺治疗不寐有较好的疗效,常选四神聪、神门、三阴交等穴位配伍使用,疗效显著。

但灸法治疗不寐的文献较少,取穴与针刺选穴也有很大差别。

《针灸集成》选取阴交、噫嘻,心热者配解溪(泻〉、涌泉(补)。

阴交为任脉穴位,可以通腑泻下;噫嘻为膀胱经穴位,可以通里泻热;解溪为阳明经经穴,配之可淸泻胃火;涌泉为肾经井穴灸之可补肾益精。

基于明清时期中医古籍文献对不寐中医药治疗经验的整理研究

基于明清时期中医古籍文献对不寐中医药治疗经验的整理研究

基于明清时期中医古籍文献对不寐中医药治疗经验的整理研究刘婷婷,于兰,任吉祥,兰天野,曹诗琦,南红梅*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摘要】不寐指睡眠时经常不易入眠,或睡眠短浅易醒,甚至整夜不能入眠。

不寐有虚实之分,虚者多属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实者多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

神经衰弱及许多慢性病患者中易出现。

我国中医对于不寐的记载及治疗早有提及,其中明清时期对于不寐的中医药治疗经验较为完备,为深入探析明清时期中医古籍文献对于不寐中医药治疗经验的相关内容,本文特此进行针对性研究,现将具体内容整理如下。

【关键词】不寐;中医古籍;中医药;睡眠[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08-0051-02不寐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病症,多指经常性的睡眠减少而言,或不易入睡,或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在中医理论中,多因心、肝、脾等功能失调所致,患者存在心神不宁、代谢失调等症状,长期以往将导致其精神萎靡,注意力涣散,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学习。

在当代社会,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节奏的加快,不寐的发生率正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且近年来存在年轻化的态势,本次研究针对明清时期中多部中医古籍对于不寐的相关内容进行整体研究,以期对不寐的治疗起到良好的引导效果。

1 现代医学对不寐的认识在现代医疗体系中,该症通常称为“失眠”。

凡因天时寒热不均,被褥冷暖太过,睡前饮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或因精神刺激,思虑太过而致偶然不能入睡者,不属病态[1]。

若因疼痛、喘咳、瘙痒等而致的不能入睡,不属本症讨论范围。

因此,不寐主要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或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2 明清时期相关古籍针对不寐在不同病机下的治疗研究(1)辨阴阳营卫的治疗经验。

辨阴阳营卫是不寐症的主要病机,明清时期阐述此病机的文献较多,如《类经》、《类证治裁》、《杂症会心录》等;其中明代张景岳《类经》中十八卷有载:夫阳主昼,阴主夜;阳主升,阴主降。

《针灸大成》烦闷不卧方电针治疗失眠患者40例

《针灸大成》烦闷不卧方电针治疗失眠患者40例

《针灸大成》烦闷不卧方电针治疗失眠患者40例摘要】目的观察《针灸大成》烦闷不卧方治疗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确诊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大成》烦闷不卧处方电针治疗,每次留针30分钟,每周3次,4周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阿普唑仑片治疗。

结果 2组患者PSQI总评分比较,2组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针灸大成》烦闷不卧方治疗失眠疗效较满意。

【关键词】失眠症电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失眠是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常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等病症。

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有可引起医源性疾病。

针灸治疗通过对穴位的刺激,调整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不会引起药物依赖,更不会引起医源性疾患,因而受到患者的欢迎。

笔者采用《针灸大成》烦闷不卧方[1]电针治疗失眠患者,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编制的《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2]中有关失眠症的诊断标准:⑴以睡眠障碍为唯一的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难以入睡及醒后不适、头晕、乏力、困倦等;⑵上述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月以上;⑶伴有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影响正常工作,或妨碍社会活动;⑷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1.2症状分级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评定:⑴轻度:睡眠时常觉醒或睡眠不稳,晨醒过早,但不影响工作;⑵中度:睡眠不足4小时,但能坚持工作;⑶重度:彻夜不眠,难以坚持正常工作。

1.3一般资料80例患者分别来自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山院区康复科门诊及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针灸门诊,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不寐病的针灸治疗

不寐病的针灸治疗
(2)配穴的选择上多以背俞穴如心俞、肾俞、脾俞等调 节脏腑气血治疗脏腑病证。或选取已病脏腑的本经穴位如 足三里、太冲等调节本经脏腑病变,都是针对治疗失眠不 同证型辨证取穴。
1.疗效评价 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 显著、但应明确诊断,由其他原因引起的 不寐,应着重治疗其原发病。
2.针灸治疗的时机 午后阳衰阴长。阳渐 入于阴,此时针灸可顺其势,而提高疗效 。故针灸时间一般以下午或晚上为好。
• 睡眠时间的长短,往往因 年龄、体质等而异,且个 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般以睡眠后有无明显 症状,精力是否充沛等为 依据来判断。有明显症状 者视为不寐证。
2.
心火亢盛或肝郁化火——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 。 脾虚不运,阴血不足——面色少华,神疲懒言。 胃腑宿食,痰浊内盛——脘闷苔腻。 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心烦心悸,头晕健忘。
方义
心藏神,神门为心经原穴; 脑为元神之府,印堂可调理脑神,两穴相配可安神利眠。 四神聪、安眠穴镇静安神。 照海、申脉为八脉交会穴,分别与阴蹻脉、阳蹻脉相通,阴、阳蹻脉 主睡眠,若阳蹻脉功能亢盛则失眠,故补阴泻阳,使阴阳蹻脉功能协 调,不眠自愈。
配穴
肝火扰心者,加行间、侠溪; 痰热内扰者,加丰隆、内庭、曲池; 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 心肾不交者,加太溪、水泉、心俞、脾俞; 心胆气虚者,加丘墟、心俞、内关; 脾胃不和者,加太白、公孙、内关、足三里。
少纳呆
细弱。
多伴有头晕、耳鸣、腰酸腿软、 舌红苔少,脉
健忘பைடு நூலகம்精的症状
细数。
不寐多梦易惊醒, 胆怯心悸,日常生活中处事易惊 舌淡苔薄,脉
醒后难以入睡
,终日警惕。
弦细。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调理蹻脉,安神利眠。 以相应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 及督脉穴为主。

针灸治疗失眠文献综述(一)

针灸治疗失眠文献综述(一)

针灸治疗失眠文献综述(一)【摘要】本文收集了近十年来针灸治疗失眠的有关文献加以归纳整理。

从针刺及灸法、耳穴疗法、其他针法及特殊针法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传统的体针疗法和耳穴疗法是针灸治疗失眠的主要选择。

针灸治疗失眠具有安全、经济、疗效肯定、易于推广等优势。

【关键词】针灸失眠文献综述失眠属于祖国医学的“不寐”范畴,在临床上以经常不得安睡为其主要特征,病情可有轻重之不同,轻者入睡困难,或睡不深熟,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睡,重者可彻夜不眠。

长久不愈往往出现头晕、健忘、心悸、困倦等症,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和身心健康。

目前临床上针灸治疗本病方法很多,疗效也是显著可靠的。

本文收集了近十年来针灸治疗失眠的有关文献加以归纳整理,现综述如下:1针刺及灸法赵淑芹等采用“泻南补北”针刺法,补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泻手少阴心经原穴神门治疗失眠30例,痊愈18例,无效4例。

高建平、王鸿雁等则以神门为主穴,结合辨证配穴治疗失眠,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2耳穴疗法卢文、王松涛进行了耳压磁珠、王不留行治疗失眠的对照观察,结果发现磁珠耳压组疗效明显优于王不留行耳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很多医者1]选用体针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认为针刺配合耳压有较好的协同作用,能明显提高愈显率,其治愈率达42.86%~84.00%,有效率为94.29%~100.00%。

刘卫红、危北海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分析系统(PSQI)对纳入的亚健康状态者的睡眠质量进行测评,PSQI达12分以上者随机分为两组,耳穴贴压法进行干预,疗程为4周。

与对照组比较探讨耳穴贴压疗法对睡眠障碍的干预作用。

结果:干预4周后,耳穴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及PSQI总分均有明显下降,表明睡眠质量有显著提高。

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及日间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好转。

作者得出结论认为耳穴贴压疗法对睡眠障碍为主的亚健康状态有改善作用。

3其他针法3.1梅花针李晓清等采用梅花针分别叩击头正中线及左右旁开1.5cm线,头部颞区,脊柱两侧各旁开1cm、2cm、3cm三线,频率80~100次/分钟,以皮肤充血为度,治疗女性更年期失眠50例,结果发现无论近期疗效还是远期疗效梅花针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药物对照组。

从《内经》谈不寐病机与治疗

从《内经》谈不寐病机与治疗

词 ,但对于不寐 的病机和 理法 方药则多有论述。 《 灵枢 ・ 卫生会第十八 》 黄帝 日:老人之不夜 瞑者 , 营 :“
《 灵枢 ・ 大惑论第八 十》 黄 帝日:病而不得卧者 ,何气 :“
使然 ?岐伯 日: 卫气不得入于 阴, 留于 阳。留于 阳则 阳气满 , 常
何气使然 ?少壮之 人,不昼瞑者 ,何气使然 ?岐伯答 日:壮者 之气血盛 ,其肌 肉滑 ,气道通,营卫之行 不失其常 ,故昼精 而 夜瞑 。老者之气血衰 ,其肌 肉枯 ,气 道涩 ,五脏之气相博 ,其

N .8 o1
不瞑不 卧出者 ,何气使然?伯高日:…… ,补其不足,泻其有 余 ,调其虚实 ,以通其道 ,而去其邪 。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
汤 ,逍遥散 ,地黄饮 子,三 甲复脉汤,真武汤 ,炙甘草汤 ,五
苓散 ,猪肤汤等均可因为病机 的不 同而用于 失眠 的治疗 。 3 案例 分析
以下举几则不 同病机所致失眠的治疗 医案。 医案 1J 患者 甲, 5 【: J 女 5岁 。 0 5年 6月初 诊, 20 寐少 已 4 ~ 5年,或每 日 2 h ~3 ,或整夜不眠 ,头晕欲仆 ,虚汗多 ,脉沉 小滑 无力,舌可 ,证属心脾两虚 ,法当益气血,养心脾 ,方宗
归脾汤加减 :炙黄芪 1g 2 ,党参 1g 2 ,云茯苓 1g 5 ,炙甘草 8 , g
桂枝 9 ,当归 1g g 2 ,木香 4 ,远志 9 ,炒枣仁 4 g g g 0 ,半夏 1g 5。 20 0 5年 7月,上方共服 2 剂 ,不服 安眠药亦可睡 6 h 8 ~7 ,
但 尚不 稳 定 , 时好 时 差 , 虚 汗 已少 ,头 已不 晕 ,上 方 继 服 1 4 剂。
[ y rs Ismna P to eei Tet n; e ig Kewo d ] n o i; a gn s ; ra h s me tN in j

针刺治疗不寐的研究

针刺治疗不寐的研究

140内蒙古中医药第39卷2020年11月第11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Vol.39No.l12020调研滴针刺治疗不寐的研究△赵璞张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1100)摘要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之一,以入睡及睡眠维持困难为特征。

该病与情志内伤、工作负担、精神压力等有密切关系,因为其发病率之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通常首选口服催眠药物,这种治疗方法会产生诸多副作用,且易损害认知功能。

针刺治疗失眠疗效良好,且不改变失眠患者的睡眠结构,是安全、经济、有效、少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目前针刺治疗不寐的方法分别为单纯针剌治疗、针刺联合疗法以及其他针剌治疗,而针剌治疗的特点可以归纳为:①取穴特点:穴位带“神”以安神、头部穴位能助眠、背俞穴能调脏腑、阴阳跷脉调阴阳、经外奇穴助安眠;②治疗特点:注重整体治疗,配穴多从脏腑气血、阴阳平衡切入,也可从情志变化着手,以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方面评价;③治疗缺陷:样本量较少;针刺治疗失眠的机制研究较少;还未筛选出高效统一的治疗标准。

关键词针刺治疗;不寐;治疗特点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20)11-0140-04Research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insomniaZHAO Pu ZHANG Hong(Yueyang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100) [Abstract]Insomnia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sleep disorders,characterized by difficulty falling asleep and maintaining sleep.This dis­ease is closely related to internal emotional injury,work burden and mental stress.Patients usually prefer to take oral hypnotic drugs, which will produce many side effects and easily damage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patients.However,acupuncture has a good effect on in­somnia and does not change the sleep structure of insomnia patients,which is a safe,economical,effective and less side effects treat—ment.At present,the treatment methods of acupuncture for insomnia are simple acupunctuie therapy,combined acupuncture therapy and other acupuncture treatments,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upuncture therapy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①Fi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eatment points:"shen"in acupuncture points can calm the nerves,acupuncture points in the head can help you sleep,acupuncture points on the back can regulate the viscera,Yin cross pulse and Yang cross pulse can mediate sleep,extra-meridian points can help sleep;©Treatment features:pay attention to the whole treatment,match points from the viscera qi and blood,Yin and Yang balance, but also from the emotional changes,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method of combining evaluation;©Treatment of defects:small sample size,few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insomnia,no screening of high efficiency and uniform treatment standards. [Keywords]Acupuncturetherapy;Insomnia;treatment characteristics不寐虽然不属于危重疾病,但是常妨碍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且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失眠患者日益增多.国外调查显示,平均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存在睡眠问题叫而在中国这个比例大概是45.5%叫睡眠问题中最主要也最常见的是失眠障碍,以持续睡眠时间过短、早醒以及入睡困难3个症状为主,分别占61%,52%以及38%,大概有50%的患者同时表现出2个及以上的症状叫中医在诊断和治疗失眠障碍方面独具优势,效果显著1中医对不寐的认识1.1中医对病名的认识不寐亦称失眠、不得眠、目不瞑,是因为阳不入阴引起的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病症轻重不一,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时寐时醒,甚至醒后△项目基金:上海十<tLtt床重点专科(中医)一中医康复科(SHSLCZDZK04601);上海市科委2017年度医学引导类(中、西医)科技支搏项目(17401935700);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重要薄弱学科建设项目(20I5ZB0407)不能再入睡,重则彻夜不眠。

针灸歌赋治疗失眠相关性疾病

针灸歌赋治疗失眠相关性疾病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xi Province,Taiyuan 030024,China) Abstract:Supervisor W ang Rong,deputy chief physician, has been engag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work over the years,
1 针 灸 歌 赋 在 检索 的文献 中发 现 ,宋 代 开始 出现 针灸 歌赋 ,从
宋 代 到清代 ,经 历 了兴 盛 、发 展 、衰落 4个历 史 阶段 … 。 据 记 载 ,共有 45部著 作 载 有 针 灸歌 赋 。其 中 45部 针 灸 著作 中 ,共 收载针 灸 歌 赋 1497首 ,除去 重 复 为 1045 首 。针 灸歌 赋 是古 代 医家对 针灸 学术 思 想和 临床 经验 的高度 概括 。言简 意赅 ,便 于我 们记 忆 ,而且 对于 指导 我 们 临床有 重 要 的意 义 ,同时 也 在 针 灸 的 学术 思 想 上 起 着 纽 带 作 用 。 2 病 机 的 阐 述
气尽 而 阳气 盛 ,则 寤 矣 。”阐 明 了阴 阳失 调 是 失 眠 的基 本 病 机 。
头 痛 的病 机 :若 六 淫 之 邪外 袭 ,侵犯 巅 顶 ,或 七 情 内伤 ,致 脏腑 功 能失 调 ,均 可导 致气 血失 调 ,脉 络瘀 滞 , 出现头 痛 。 以气 血失 调 为 主 ,寒 热 虚实 错 杂 是 偏 头 痛 的 基 本 病 机 。
关键词 :针灸歌赋 ;失眠;头痛 ;郁证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8.06.017 文 章 编 号 :1003-8914(2018)-06-0790-0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ing Qin Zhang Lide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 10032)
A bstract:Insom nia belongs to a kind of clinical comm on diseases. The study of the insomnia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has different records, SO treatments have different locations. The author through the computer retrieve the ancient literature in the 50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tidy up the ancient docum ents about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insomnia prescription provisions and the source. Through the point of the distributions and meridians,sort out point sel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s in the ancient literature,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insomnia. Key words:Insomnia;Acupuncture;Therapy;Literature
作 者 单位 :辽 宁 中医 药 大 学 (沈 阳 l1003标 准 凡 与 本病 症及 其 治 疗 取 穴相关 的古 代文 献均 予收 入 。同一 针灸穴 位处 方 以年 代 较早 的文 献资 料为 准 录 。重 复 出现 的文 献 条文不 予 采纳 。重 复 出现 的穴 位 以年代 较早 的文献 记 载予 以采 纳 。以药物 或非 针灸疗 法 作为单 独 治疗手 段 的文献 不 予 采纳 。与针灸 治疗 无关 的 ,如病 因病机 、中药 方剂 等 不予纳 入 。 1.3 资料 处理 和数 据分 析 通 过 以上 标 准 录入 针 灸 治疗不 寐 的处 方 条 文 ,包 括 腧 穴 名 称 、主 治 、出处 等 。 条 文遵 照古 代文 献 中的原 文录入 。将 计算 机检 索 到的 条文进 行统 计 ,按取 穴 位 置 、归 经 等进 行 分 类 ,将 相 关 资料输 入 Microsoft Excel表 格 中进 行 保 存 ,对 输 入 的 腧 穴进 行提 取 分 析 ,总结 出《中华 医典 》中 50部 针 灸 推拿类 古籍 中针 灸治 疗不 寐 的取穴 特点 。 2 结 果 2.1 纳入 文献 情况 计算 机 检 索 《中华 医典 》中收 录 的 50部针灸 推拿 类古 籍 ,共 检索 出 与不寐 病症 相关 的 条文 有 232条 ,其 中 与 针 灸 治 疗 不 寐 相 关 的 条 文 有 195条 ,最 终整 理 古 代 文 献 中不 重 复 的 针 灸 取 穴 条 文 共有 72条 。 2.2 针灸治 疗不 寐 的处 方 条 文 情 况 在检 索 的针 灸 治疗不 寐 的 72条 穴位 处方 中 ,单 穴 条文 51条 ,对穴 条 文 9条 ,多 穴条 文 12条 。 由此 可 以看 出 ,古代 文献 取
关键 词 :不寐 ;针灸 ;文献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3.07.054 文 章 编 号 :1003—8914(2013)-07—1398—03
Study on Ancient Literature of Acupuncture and M oxibustion for Treatm ent of Insom nia
· 1 398 -
【针 灸 探 骊 】
光 明 中 医 2013年 7月 第 28卷 第 7期 CJGMCM July 2013.Vol 28.7
针 灸 治 疗 不 寐 古代 文献 研 究
荆 秦 张 立德
摘要:不寐属于一种临床常见病。历代医家对不寐的病因病机等的研究各有侧重,治疗取穴亦不相同。笔者通过计算机检索 《中华医典》中的50部针灸推拿类古代文献,整理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不寐的处方条文及其出处。通过对穴位的归经、分布等的分 析,整理出针灸推拿类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不寐的取穴特点,为临床针灸治疗不寐提供理论依据。
不寐又称 “不 得眠”、“目不 暝”等 ,指 因外 感或 内伤 等病 因引起的 心 、肝 、脾 等 脏 腑功 能失 调 ,心神 不 安 ,导 致不能获 得正 常睡 眠 的病证 。主要 表 现为 睡 眠时 间 和 深度 的不 足以及 不 能消 除疲 劳 、恢 复 精力 及体 力 ,轻者 不易入睡 ,或寐 而 不 酣 ,时 寐 时醒 ,或醒 后 不能 再 寐 ,重 者彻夜不寐 。随着 社会 发 展 ,生活 节 奏加 快 ,工 作 压力 增大 ,失 眠人 数在 不 断增加 ,尤其 是 年轻 患 者 的发 病率 显著增加 ,不寐虽 不属 于危 重疾 病 ,但 长期 失 眠会 严重 影响患者 生活质 量 ,并 能加 重或 诱发 头 晕 、心慌 等 心脑 血管疾病 。笔者对《中华 医典 》中 50部针灸推拿类 古籍 的针灸治 疗不寐 的相关 文献进行整 理总 结 ,分析 针灸治 疗不寐 的取穴特点 ,使针 灸治疗发挥更好 的作用 。 1 研 究 方 法 1.1 检 索方法 采 用计 算 机 检 索 的方 式 。检 索 书 目 的选 取确 定 为 自先 秦两 汉至 民 国这 一 时段 的代表 性针 灸 医籍 。检 索 书 目以《中华 医 典 》 中 收 录 的针 灸 推 拿类 古籍 为 录人 资 料 。对 其 中介 绍 的 著作 进 行 比较 、 筛选 ,选取 影 响范 围较 大 、传 播 范 围较 广 的著 作 ,并 选 择专 家推 荐 的可 靠 版 本 。共 确定 检索 书籍 50部 。检 索词 为 :“眠 ”、“卧 ”、“暝 ”、“睡 ”、“寐 ”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