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创新性型人才

面对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提高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培养富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目前高校自身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不能算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此,我们应立足于现实,着眼未来,纷纷建构具有本单位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也顺应时代要求,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的优势,积极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多种措施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一、适应形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不断改变,而且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也需要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地变革和优化。我们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突破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学校以育人为本、育人以教学为先、教学以质量为重”的思想,以及“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观念,把全面素质教育放在突出位置,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面向社会培养既能从事科学研究,又能直接参加社会工作,“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21世纪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发挥优秀教师作用,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促进课堂提质工程

我院坚持培养教学研究型教师,促进师资队伍素质从教学型或科研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形成了一支以学院6位“136”人才为核心,以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中坚的师资队伍。广大教师既重科研,又重教学,他们通过科研站在学科发展前沿,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技知识。学院鼓励和组织“136”人才、教授、博士、教学名师主讲本科生主干专业课程,举办学科发展动态讲座,并要求以上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做一次学术报告,每年暑假期间学院组织一次学科研讨会,要求所有教师都要准备“精彩一课”的演讲,随即抽讲,几年来,学院产生了3位省级教学名师,学院结合学校每年举办的“我爱我师”活动,组织广大学生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评选出一名“我心中最喜爱的老师”进行表彰,通过活动,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使大部分老师既是学术骨干,又是教学骨干。在促进课堂提质工程上,一是学院依托学科优势,完善专业建设。按学科类型设置基础课平台,按“少而精,少而优”的原则扩展新知识。今几年,学院根据专业设置,结合社会人才需求,调整新编教材10多项。二是转化科研成果,打造精品课程。学校充分发挥车辆、交通控制、热能动力等领域的科研优势,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课程建设,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容。目前建设了汽车电子和汽车车身设计2门核心课程实验创新平台,车辆工程专业教师队伍获国家级教学团队;车辆工程实验室被确定为省级实验教学示中心;三是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学院从公共基础实践、学科专业实践、研究创新实践三个层次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建成了车辆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结构分析与动力学3个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平台;车辆工程、交通工程、力学实验室,省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道路智能控制与安全运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向本科生开放;开展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的“三性”实验确认工作,实验比例达95.3%。利用科研、创收经费购置仪器设备成为学院改善研究、实验条件的重要途径。现学院实验室总面积达10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2000多万元,在校外建有10多个签约教学实验基地,拥有交通、车辆类专业各方向研究所6个,理工大学交通安全司法鉴定所、市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中心、理工维科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等服务机构也设在我院,这些实验、科研、实习机构,为培养富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学习的大舞台,提高了教师授课质量工程。

三、吸引学生参与科研,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坚持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已形成四种吸引学生参与科研的有效模式:一是课题参与模式:以教师主持的课题为纽带,吸收相应专业、年级的学生参加,成立若干科研小组,协助教师完成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务。二是基地训练模式:以稳定的校外基地为平台,注重基本技能训练,长期有序地实施。三是立项资助模式:学院每年投入10万多元,立项资助由学生主持、教师指导的创新项目。四是自主调研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知识优势,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形成调研成果。大量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有力支撑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目前,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95%的选题来自科研课题和生产实际。近几年来学院每年教师平均研究经费达近10万元。2009年学院科研经费有望超过一千万元。近3年来,学院本科

生累计发表学术论文近500余篇。实施素质拓展工程,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先后100多人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获得“飞思卡尔杯”全国智能汽车大赛二等奖4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3项,一、二、三等奖计50项,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国家二等奖1项,省机电产品设计大赛、省“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省级以上奖励15项;大学生创新研究立项93项;继续推进了学风建设。以学风建设活动月、诚信考试活动月、我与文明同行等活动的组织实施,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积极引导广学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近几年考研上线率达60%以上,学位获取率99%,一次性就业率96%以上。通过学院开展的多项活动,营造了“学术、敢为人先、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为广大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投身科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外,学院还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容,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学校,设立了创新创业基金,创建了大学生创业网、交通汽车俱乐部、爱心家园、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丰富多彩,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求找到适应高等学校发展特点和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

1.开展辅修/双学位教育

为有效地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和适应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多学科的教育资源,我校适时开展了辅修/双学位教育。学校在1991年8月的《理工大学本科生修读辅修专业的试行办法》中提出,辅修专业的开设是为了鼓励、引导那些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习上确有潜力、成绩优秀的学生以及具有其他专长的学生在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再修读一个辅修专业,以培养具有较宽厚的知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当时确定了8个辅修专业,涉及工科、管理和理科三大门类。

经过1996年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制定和2000年9月对本科生修读辅修专业办法的进一步修订,我校更加强调“鼓励各类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发展特长”、“在校期间得到多元化培养,提高素质。”学校在保留原有部分专业的同时,又增加了会计学、经济法、工业造型设计等新专业,这样,我校辅修专业达到15个。与此同时,学校还增加了18个辅修课组,涉及工、理、管、文、经、法六大学科门类,辅修专业的学习总量为400学时(25学分)左右,辅修课组的学习总量为128学时(8学分)。

为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强化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加充分地挖掘教育资源和利用学校多学科的优势,我校于2003年开始筹办双学士学位专业;2004年9月生物工程、工商管理、法学3个双学士学位专业正式面向2002级本科生招生。学校规定,双学士学位专业修读原则上从学生在校第4学期开始,修读年限为2.5年,学生完成双学士学位专业全部学习计划,各门课程成绩合格,并且已获得主修专业学位证书,将获取双学士学位专业证书。

2.试办本科教改实验班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探索培养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