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紧缺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紧缺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紧缺人才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加快,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社会紧缺人才的供应远远滞后于需求。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社会紧缺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使学生能够在全方位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
传统的课堂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倡导学校开展创新教育,让学生参与到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大对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使他们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需求。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高校教育和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许多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专业不对口、技能不符合市场需求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建立高校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模式,提前与企业合作,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同时,高校可以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另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对人才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目前,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评价体系还相对不完善,导致一些创新人才缺乏应有的认可和激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注重创新思维和实际创新成果的评估,不仅注重学术上的发表和论文数量,更加注重项目研发和实践能力的体现。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大政府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力度,提供更多的奖励和支持,鼓励他们在创新领域发光发热。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作为社会紧缺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
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海外创新人才和引进境外先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拓宽创新人才的来源。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训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使他们能够在不同领域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论文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于育人的需求。
因此,创新教育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同时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和机构所关注的问题。
创新教育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创造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展现特长、发挥潜能,以较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创新教育的目的是逐渐取消教师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单向教学模式,转而建立起一种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核心,把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特点内嵌于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而创新人才则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施创新的意愿,能够在社会中领导和创造变革的人才。
在以上定义中,“创新”是指能够在原有体系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造,具有独创意思或独特手段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
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例,创新人才具有前瞻性所以能够及时捕捉产业发展的变化,具有创造力所以能够反哺产业发展,具有团队协作能力所以能够进行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共同创新。
在这个时代中,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有未来发展的前景。
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通过创新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掘自己,培养亲身体验、团队协作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具备与社会快速发展的科技和市场需求相匹配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到根本上,这种教育是为整个社会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以便他们能够迎接各种挑战,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都需要长期的计划和实践。
一方面,学校和教育机构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将学生置于更为实践性、多元化的情境中,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关注和支持创新教育,为创新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优质的学习资源。
总之,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趋势。
我们需要从教育出发,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推动更高质量的社会进步。
创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论文
创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我校为本地方和本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
更新教育观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最终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目前,较典型的、值得中职院校借鉴和思考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模式主要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人才培养模式、“2+l”人才培养模式等。
一、对国内外常见几种典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1.普遍注重对学生实践和技能的培养;2.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协商制定,更加注重学科的专业性和实践性;3.建立起学校与社会更为密切的联系;4.师资力量注重与企业的合作、聘任有专业技能的企业人员从事实践教学;5.学生除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之外,还掌握了实际的生产技术或工作本领,培养出来的学生缩短了企业的培训时间,可直接参与生产;6.注重对应岗位技术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并与就业上岗相挂钩。
二、立足实际,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立足本地并积极拓展外地寻求联合办学企业,根据我校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本地区和区域内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事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入学就直接学习用人企业所需的岗位知识和技能,达成供需共识,签订半年至三年的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后接收学生进入企业就业。
近几年,学校与北京现代汽车集团、天津长城汽车、上海船厂等企业合作,部分学生进入到各大汽修厂和4s店工作。
2.目前我校多数学生为“2+1”培养模式,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第5学期,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第6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习工作,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熏陶,完成毕业设计,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
教育学论文-浅论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浅论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与实践马蓉魏敏李霞【摘要】论文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如何培养适应性强的创新型人才,提出应从市场需求出发来培养学生,从学生需求出发来开展教学改革,并给出了教改具体方案,三年的实践证明,新方案确实提高了该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能力【Abstract】Considering characteristic of machine design, manufacture and automation speciality, a new teaching reforming project according to both market demand and learners’ needs was proposed, which benifit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strong adaptability. Practice for three years proved that the new talent-training plan was effective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foster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Key words】Talent training mod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Innovative ability一、前言在新时期,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我校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开展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由于在传统的模式下,专业培养方案(计划)是静态的,制定一次,使用四年。
在许多应用型的学科领域,譬如机械工程学科,四年内存在较多的知识更新,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素探讨的论文.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素探讨的论文2019-02-02[摘要]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本源是健全人格,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证是创新人格,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创造个性。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要素培养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天赋。
创新型人才一般具有四个基本要素:即知识性要素、实践性要素、创新能力要素、品德要素。
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靠“知识学习体系”和“人格培养体系”实施。
两者各有侧重,互为依存,互为促进,共同构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本源是健全人格人格是人的社会自我的外在表现,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成熟起来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
我们既要提倡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人格行为,又应该加强现代人格行为的培养,这是青年学生待人处世、安身立命之本。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发展,与他的整个人格发展是高度相关的,这里包括他所持的世界观、生活方式、伦理推测、思维模式等。
人格往往传递一种精神,一种感召,一种力量。
人格精神不是表现在惊天伟业之中,而是在非常平和的举动之中,即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应做好以下三点:第一,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
经常在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磨炼和自我提高,具有改造自我的勇气。
第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用宽容的眼光看社会,以真诚、包容、信任等正确态度克服虚伪、嫉妒、猜疑等消极态度。
第三,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自己充满自信,对生活充满希望,对学习抱有兴趣,不羡慕人家,不苛求自己。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成人。
学会淡泊、宽容、执著、自律。
淡泊是一种境界,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人情所困,能任劳更能任怨。
宽容是一种美德。
宽容就是心胸豁达,做人厚道,有容人、容言、容事的气度。
执著是一种自信,选定目标就要坚定不移,不被困难所击倒,不为失败所沮丧。
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精选8篇)
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精选8篇)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篇1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人才培养模式概况计算机专业具有实践性强、技术发展迅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大、与具体应用结合紧密等特点,需要有不断的创新来开展新技术的研发并推进新技术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应用[1].同时,解决相关问题需要整合计算机专业中信息技术、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等分支学科,并对其多元知识点进行融合[2].因此,计算机专业尤其需要也特别适合开展科技创新教育。
培养计算机专业科技创新人才,需要深入了解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建立与之相符的教育教学观念。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一套合适的课程教学体系,并将各个学科及课程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教学实践,并结合计算机科技竞赛及各个层级的科研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3].2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2.1基于科技竞赛的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鼓励科技创新与注重教学实践的初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为此教学实践的改革刻不容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适当增加教学实践的课时,从而提升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
针对计算机学科的前沿知识,及社会领域的棘手问题、热点问题等皆可引导学生分层次逐步介入到关联的课程实践、大学生创新课题、毕业设计中来。
不再以唯成绩论的单一方式进行考核,从而实现对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注定其科研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这使得计算机课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院以计算机竞赛为依托,增强了参与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校对相关计算机实践平台的规划与建设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形成了多个涉及重要课题的实验室,这便于将计算机学科的多元知识点结合起来开展开放式实验,从而提高研究性、综合性、设计性等实验在实践教学中比重。
在面向对象的JAVA 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我院将教学实践改革的目标定位于结果的演示、数据的验证及更高层次的设计性与创新性结合的综合性实验,这些工作将有助于参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性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
研究性教学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究摘要:研究性教学是以问题导向为中心着力于创新与科研的意识、实践与科研的能力来培养学生。
在培养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应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通过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深化研究性教学,拓展研究性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创新型人才;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203-02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适合任何以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为目标的高等院校。
高校学生具有实践知识丰富、强调动手能力、学科内容层次高并富于争议性、自主学习占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等特点,这是研究性教学实施的良好基础。
本文用普通高等院校作为背景,在研究性教学环节下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和相对关系研究性教学是以“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为指导思想,大力加强课程教学和训练主要环节的建设,就是实行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有机结合,学生有机会参与研究工作,接触科技前沿,拓展探索未知的视野。
所以说,不断认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和学,师和生以及研究性教与研究性学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希望能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的实践中去。
1.研究性教学理论基础、教学目标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依据,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功能性人的本质观,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和以人的发展为本;“知识参与者”知识观,必须从“知识旁观者理论”转变为“知识参与者理论”;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逐步由“教学认识论”转变为“教学生活观”。
教学模式都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研究性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研究性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根本目标的教学[1]。
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管理体制创新论文
浅析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摘要】影响当代高校教学管理的因素有很多,有些因素甚至一直制约着高校教学管理的发展。
一旦制约了高校教学管理的发展,那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实现起来也没有那么简单了。
本文就针对怎样创立当代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管理体系提出了几点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教学管理急速发展的知识、信息、经济、科技以及教育体系早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特点。
要强大综合国力就必须将这几个特点不断创新。
其中高校教育的创新则是知识、信息、经济以及科学发展的前提。
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及成为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目标,而高校要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就必须先对教学管理体系做出创新,改变一些制约性的传统管理模式,努力的构建新型的教学环境和机制。
一、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市场经济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对高校造成了极大的冲击,高校招生越来越困难,问题学生越来越多,怎样在这样紧张竞争力极强的环境下谋生存、谋发展是目前高校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和重大课题。
以下几点是高校教学管理为什么需要创新的原因:(一)高校教育的发展要求高校教育体系创新近几年,我国高等教学几乎年年扩招,试图将以前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
这一形势体现了当代高校对创新的需求。
为了能适应高校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高校管理必须得首先做出改变。
要建立起多样性的、多层次的、灵活的教育管理体系来应对生源水平差距大的问题。
为了优化教学配置,加快管理创新,各高校还必须建立规范的、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全面的管理机制。
(二)先进的高校教学管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竞争,是这个时代最关键也最具代表性的词语,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科技发展的竞争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因此,人才的培养才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根本。
要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发掘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教学管理制度。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打破或放弃一些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模式,采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论文
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论文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科技创新成为了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不可避免的问题。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支持。
因此,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策略和途径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一、科技创新的重要性1.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的核心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决定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的最核心因素之一。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国防实力,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因此,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了每个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科技创新是产品竞争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技术创新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不断地将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带给消费者,才能不断锻造自己的品牌,长期占据市场的先机。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中国已经进入了经济转型期,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来积极引领经济发展。
二、人才培养的现状1.高层次人才不足近年来,虽然高校培养了不少人才,但是,高水平技术人才和高端创新人才短缺,尤其在新兴领域和前沿领域中,高端人才的缺口比较明显。
2. 高校课程设置与产业实践不匹配高校的课程设置并不能完全满足新领域和新技术的需求,导致部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3.培养模式和方法不合理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方法,还有质量评价体系等缺乏与时俱进的改革,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实践中难以胜任。
三、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策略和途径1.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引导高校、企业、研究所等产学研三方面的深度合作,形成“校院企”联合培养模式。
加强人才储备机制的建设,通过青年才俊培养、人才导师制度、创新人才激励计划等政策措施,提高新兴领域和前沿领域的人才储备。
2.优化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在高校中,应该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创新实践环节、创新课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得以体验和总结课程所学,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摘要当前沿海许多企业存在用工难问题,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却存在招生难、就业难的问题。
要解决这种两难状态,必须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分析了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从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转变观念,开展创业教育等方面来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培养模式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等,导致大量农民工回流,计划生育的政策导致80后、90后劳动力减少,劳动力资源优势正在减少,沿海许多企业出现用工难的问题。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帮助劳动者增强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解决企业用工难及转型后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解决由于招生难而带来的自身生存发展问题。
一、当前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因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学生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是高职教育最为关键的问题。
本文认为,导致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不足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1.培养方式与经济社会需求脱节。
我国高职院校起步晚,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性不强,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发展方向相脱节,使得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人才标准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具体讲,高职院校在进行战略规划时,比较少研究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合理,管理机构臃肿,层次多,影响学校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
2.高职在整体教育层次中定位不清晰。
大部分高职院校是在原大学内新设立或由中专校升格而成,走的是“新瓶装旧酒”的发展道路。
“教师还是原来的教师,专业还是原来的专业,遵循通用的三阶段式课程体系,与本科教育、学位教育区别不大,特点不突出,属于‘学科型’教育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5篇)
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5篇)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5篇)现如今,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1一、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课堂教学氛围有着极大的关系,而课堂教学氛围又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直接的联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努力弘扬民主教学,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就向学生提出了“三个非常欢迎”、“三个特别允许”的要求,就是非常欢迎提意见、非常欢迎提出独到的见解、非常欢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特别允许说错、特别允许改错、特别允许保留意见。
例如,笔者在教学《文化建设》一课时,就针对学生上网的问题让学生来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当学生的发言能够涉及网络发展的利弊时,笔者就鼓励学生继续按照自己的思路讲,同时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来讨论,学生的发言非常热烈。
然后,笔者又让学生来讨论怎样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笔者都给予鼓励,让全体同学鼓掌支持。
这样,整节课学生都热情高涨,在讨论与发言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政治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师道尊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巧妙地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进行再创造,也是培养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多媒体教学具有声色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特点,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当中。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论文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论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就业模式已经面临多重困难,创新创业不仅可以为个人带来更多的机会和财富,同时也可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增添更多的动力。
因此,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义创新创业人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就业模式面临多重困难,人才储备已成为新经济时代发展的关键。
同时,创新和创业能够带来更多的机会和财富,可以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增加更多的贡献。
因此,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任务。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1.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和创业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能够为社会增加更多价值。
因此,创新创业人才首先需要具备的是对创新和创业的意识。
在校园中,可以通过增加创新创业课程或举办创新创业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同时,学校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创新创业企业的运作模式和成功案例,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2.培养实践能力创新创业人才必须拥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课程与实践机会,例如组织学生到创新创业企业进行实习,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此外,增加科技创新实验室等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创新策划和开发环境,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
3.增强创业能力学校可以举办创业培训课程,使学生更加熟悉创业管理以及创业政策;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创业竞赛或创业大赛,通过实践,强化学生的商业思维和创新精神。
同时,网络创业和社会创业也是创业人才的重要选择,学校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相应的培训和活动,增强其创业能力。
4.营造创业氛围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还必须依靠学校的创业氛围的营造。
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创业孵化器、创业基金或优惠政策等措施,更好地支持学生创业。
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以及提供良好的创业支持是学校的重要任务。
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对策1.人才培养成本高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成本较高。
隐性知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隐性知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摘要】隐性知识是人类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隐性知识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挖掘教师的隐性知识的基本内容、基本特点,有针对性地探究教师隐性知识传递途径,建立一套教师隐性知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关键词】隐性知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广义创造性人才,创新人才结构应该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新的知识储备、创新技能六个方面要素。
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更是我国高校的历史使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所以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把能否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上升到衡量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学校能否保持旺盛生命力、学生是否受社会欢迎的高度,把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贯彻于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全过程。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是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1]。
知识是人类思考信息的能力,根据知识的规范、客观、理性程度,英国学者迈克尔.波兰尼(mickael polanyi)于1958年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他认为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部分[2]。
教师的隐性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挖掘教师的隐性知识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
教师的隐性知识与其他群体的隐性知识有着共同的特点,同样都是难以用文字记录和传授、具有非结构化和个体专属性。
但就其工作内容来看,教师的隐性知识可以划分为教学性隐性知识和科学研究性隐性知识,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技巧、实践性操作技能技巧、工作诀窍、经验,还包括教师的直觉、灵感、价值观、创造力等内容[3]。
基于外语第二课堂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基于外语第二课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摘要:本文湖北经济学院为例,从外语第二课堂活动建设的意义、形式和主要内容、取得的成效以及需要调整的方面出发,来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提出了在外语第一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第二课堂来改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观点,对加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第二课堂创新模式为培育大学生贯通中外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开拓宽广明晰的国际视野,树立敏捷创新的全球思维,提升校园外语学习氛围,加强外语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根据国家教育部和湖北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外语第二课堂。
外语第二课堂是相对正规的第一课堂教学而言的,积极开展外语第二课堂活动,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外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意义1.外语第二课堂活动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
由于教育是要“立人”,所以在人才培养中,不能将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教学,将教学又无形中降格为灌输,将灌输武断的简单为强制。
外语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定的外语教学活动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的各种外语学习活动,形式活泼,创造性强,具有丰富的内涵。
2.外语第二课堂活动对实践型人才培养具有提升作用。
科学人才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一点就是“以用为本”。
就是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和培养人才,把实践作为检验和评判人才的根本标准。
外语第二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形式,学生是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取向和兴趣爱好去选择参加不同的活动;而学校、教师则可以创新型的设计不同形式、不同难度的内容来满足不同学生实践的需要。
3.外语第二课堂活动对高校的成功办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学成功的标志,首先要与高校的基本职能联系在一起。
现代大学具有四项职能:培养人才、文化传承、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其中,培养人才是根本职能,是文化传承与服务社会的基础。
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策略论文
浅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策略【摘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最紧迫的任务。
高校要主动适应正在崛起的知识经济的需要,把创新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高等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全新的教育策略,真正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教育策略;培养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国家实力提升的根本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趋势不断加剧的今天,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取决于该国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
德国总理赫尔佐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反复强调:“创新能力将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未来市场上的位置,取决于其人才素质和如何有效地推进创新。
”但在2002年的《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我国总体排在第31位,其中科技竞争力排在第25位;我国在整体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创新型人才匮乏是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如何实现以一种切实、高效、科学、可行的创新教育途径,为我国快速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
二、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现状分析人才培养机制是指构成人才培养系统的各个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推动人才培养系统运行的条件和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系统、约束系统和激励系统等。
能否培养出大量的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机制是否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大量培养。
多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但是实践表明,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校现存的人才机制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1.机械地以知识传播为根本任务的教学目标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根本目标,有人也称为知识中心论。
知识中心论比较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备性。
对知识型人才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学历和文凭,人们通常认为学历越长、文凭越高知识就越多,也就越容易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们习惯把那种社会称为文凭社会、学历社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最新5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最新5篇)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篇一一、是关注学生终身发展、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作出过这样的界定:“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具体到学校层面,“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教育的实质,而教学观念决定着学校、教师的管理行为与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
基于“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现代教育理念,就要求我们将学生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成长、成人、成功提供知识、情感和能力准备。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高中教育就不能仅仅将自己的关注点停留在高考所关注的知识与能力上,而需要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立场上,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加强对学生行为方式优化、思维方式更新以及人格养成等方面的教育。
”[1]学生素质、行为、思维与人格的全面进步,是重点特色示范高中责无旁贷担负的重责。
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而重点特色示范高中作为高中教育的前沿阵地,承载着为优质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从高中阶段开始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是重点特色示范高中无可推脱的重任。
二、是解决因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差异而带来的问题的需要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天然差异,必然带来各种矛盾。
而在新阶段,这种矛盾显得更为突出。
“随着大批‘90后’大学新生进入高校之后,高中与大学两个教育阶段的严重脱节现象较为突出地凸现出来,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
”[2]如何将这种脱节现象转变为中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天然适应,促使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有机对接,是有效减少差异、化解矛盾的途径。
具体说来,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学法存在差异这是由中学和大学的学习目标的差异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教育创新是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所关注的热点,培养创新人才是检验教育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
民族要创新,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各国进行的教育改革都把培育创新人才作为其重要指标,并把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到前所未有之高度来认识。
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来说,更具有特殊意义。
1.创新人才的特点
时代呼唤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新时期创新人才的特点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1专而精的理论知识
在如今的学习型社会,要使学习更有效率,更合理,让学到的东西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新型创新人才应在学习时代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社会、人文知识,边思边学。
做到厚积累,广博发。
积累就是大量占有知识和已有经验,广博发就是对知识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和创新。
1.2终身学习的学习观
学习是一件持久不懈的事情。
随便提及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或是历史文化,都可谓是皓如烟海,白首穷经,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信息爆炸式增长,使得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永远没有终点站。
抛弃“学海无崖,苦做舟”的思想,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驾驶求知之舰,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
1.3明确的人生目标
在设立人生目标时,我们不是目光短浅,而是动不动就把目光放的过于长远。
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各种压力不断增大。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都过于浮躁,急功近利思想严重。
在确立目标时,对现实缺考察,对自身少衡量。
致使把目标定的高而不实。
在新时期,应把理想设的低一些,进一些,不要把目标“钉”在天花板上,使人“跳不可及”,要把目标放在触手可及的范围之内,这样才能脚踏实地的施展拳脚,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创造性的发挥。
1.4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物转星移,沧海桑田,衬托了时光的飞逝,人生的短暂。
如今的社会节奏加快,“河东”与“河西”之间的转换已经不用十年。
现代人应如何利用转瞬即逝的生命,创造性地生活,做出一番有价值的事业,使人生没有遗憾?我们一定要在内心建立一套正确的人生观,也就是古人常说的“修身”,使之更加符合创造性思维,对生活自信、浪漫;对事业开拓、革新;对朋友热情、直率;对挫折坚韧、顽强。
1.5强健灵活的身体素质
在现代社会,白领工人数量远远超出了蓝领工人,从事脑力劳动的特点就是长时间伏案工作,动脑多于动身体,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神经衰弱,肌肉功能退化,新陈代谢功能降低,适应力和免疫力下降等“现代文明病”。
新时期,人们工作紧张,压力巨大,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大脑思维敏捷、头脑清醒,提高工作效率。
2.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目前的教育缺乏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不够重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不高,盲从课本知识,面对追求真理的困难没有迎难而上的冒险精神。
种种迹象表明学生缺少的不仅是对知识的质疑能力,还缺少面对现实大胆设想接受变化、对处理生活学习中的困难没有韧性和恒心的能力等。
这些都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通过分析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其培育模式尤为重要。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培育模式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创新人才的基础和必备条件;第二部分是创新人才的外部培养环境;第三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
新形势下,在继承原有创新教育研究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寻找可以不断改进的动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应当建立新型的平等关系,在这种关系基础之上学生才能做到在心理上减轻学习负担,对各种思想束缚松绑。
由于传统思想里对老师尊严的无限放大、歌颂,对学生谦卑角色的定位,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相差悬殊,老师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思维习惯来判定和要求学生。
“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
一方面,这是由于中国历史上对教育地位的重视,对教师行业的尊重而形成的。
另一方面,这与父母对下一代的重视程度和期望值密切相关。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平等师生关系还要善于帮助和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勤于质疑、乐于质疑,创造利于质疑的课堂环境,建立平等、和谐
的气氛。
3.新时期的创新教育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新时期的创新教育是一个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关心、共同支持的动态系统,把影响创新人才的各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与创新人才相结合,组成具有创新功能,结构合理的有机整体。
这些影响创新人才的因素主要包括:创新人才的个性、教育观念、成长环境、人才评价标准、学校管理制度、教学评价体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等等。
把创新教育建设成为一个系统工程就是把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诸多创新人才影响因素综合考虑,将这些影响影响因素运用动态的管理方法,灵活、创造性地排列和使用,使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有效率和规范化。
其任务是保证系统按预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规则进行。
新时期创新人才的培养系统是在动态环境中存在的自我更新系统,仅对现有创新模式的维持是不够的,还必须不断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使命,调整创新人才培养系统的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仅靠学校的理论教学是培养不出“合格”的创新人才的,因此必须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
新时期建立创新人才教育体系意义重大,创新教育体系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创新教育体系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升现代教育的社会价值;创新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能力的直接精神力量;创新教育体系促成社会诸多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全面变革和进步。
新时期创新教育系统工程的建设,在实践中转变教育观念,把学
校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上;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革课程体系,建立能够激起学生好奇心、启发学生求知欲望的课程体系;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拥有创新的动机和心理基础,发展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张扬的个性;在实践中实施民主教学,按照学生个性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学生多思考、多提问,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激发创新。
作者简介:郑杜(1983.2-),男,学历:硕士研究生,汉族,现任汉口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职称: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