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
汉武帝推恩令的意义
汉武帝推恩令的意义推恩令的实施,是由主父偃上书汉武帝,最终由汉武帝决策以后,而在整个国家实施的。
那么,推恩令的意义究竟有哪些呢?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来看,在汉武帝继位之前,汉文帝和汉景帝都针对诸侯与日聚增的势力,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反而引起了许多,并且,由于当时的国家都不是很强大,所以对待诸侯所采用的手段还不能太决绝。
故而,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对管理诸侯而采用了推恩令。
推恩令其实就是将诸侯手中的土地,权利分配自己的所有儿子,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把所有的土地,权利仅仅传给自己的嫡子。
这样一来,诸侯手中的权利越来越少,可以让国家很好的管理,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汉武帝更好的掌管国家。
其次汉朝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国家发展的问题,诸侯王所拥有的田地也逐渐变少了,自然他们的势力也会有所减弱。
汉朝汉武帝颁布的这个推恩令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因为这样就避免了那些诸侯王对皇帝所做措施的不满,从表面上使得诸侯王觉得是皇帝在对他们施加恩惠,实际上是有利于中央权利的集中。
推恩令的意义还在于诸侯手中的势力被瓜分,他们手中的势力根本就不能和国家相抵抗,以便于国家对诸侯的统一管理,从而,诸侯就不敢在封地胡作非为,百姓也能过上安稳的生活。
因而,汉武帝实施的推恩令,对整个国家,从中央到诸侯再到百姓,都有不同程度的益处。
推恩令,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
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
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见西汉七国之乱。
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乱,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
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并且诸侯王骄奢淫逸,时常违抗中央政令,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推恩令的巧妙之处介绍
推恩令的巧妙之处介绍推恩令的巧妙“推恩令〞是刘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施的一项重要法令,“推恩令〞吸取了因为晁错削藩的方案从而导致七国之乱的前人教训,“推恩令〞的规定是诸侯王除去自己的嫡长子可以继承侯位以外,其他庶子在本国原有的封地内也可以封侯,新封侯国从此不受本国王的管制,而是直接隶属于各郡的管理,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县。
那么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呢?汉武帝的这种方法使诸侯王国在外表上看起来没有被实行任何的削弱,防止了各诸侯王一起联合抵抗的可能,这其实也就是推恩令的巧妙之处。
在经历了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汉武帝刘彻吸取前人的教训,就想着必须要遏制和削弱日益增大的各个诸侯王势力,但是一直到了武帝初年,有些比拟大的诸侯国依旧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不听中央的命令,公然抗命。
他们的势力大大地威胁着中央集权的稳固,汉武帝刘彻为了削弱他们的势力,于是就公布了推恩令。
所以说关于推恩令巧妙在哪里这个问题也就显而易见了,推恩令外表上看起来是国家对其他各个封侯的厚待,而事实上是为了瓜分诸侯国以及削弱各个侯王的势力,这一重要法令不仅符合汉武帝稳固中央集权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巧妙的防止引起各个侯王的对抗。
诸侯国的公子们一个个都整日想着如何才能将父辈的土地分的更合理,或者说自己能得到更多的封地,这样一来,不仅仅削弱了各诸侯国力量,而且使各地方的矛头也不再指向中央。
推恩令的作用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刘彻推行的一个重要法令,推恩令的作用就在于减少各个侯王的封地,并且削弱各个诸侯王的势力。
其实西汉自文﹑景两代开始﹐封建皇帝就一直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遏制和减弱日益增长的的其他诸侯王的势力。
武帝初年﹐有一些规模比拟大的国家仍然有很多的池城,甚至有千里地方﹐他们阻众抗命﹐极大的威胁了中央集权的进一步稳固。
汉朝初期﹐侯王的王位只能由嫡子继承﹐庶出的儿子和孙子没有继承的资格。
所以﹐前127年,主父偃提出了新的建议在向帝王的上书中,主父偃以为,如果侯王的孩子没有自己的封地,仁孝之道就得不到弘扬。
主父偃推恩令,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 汉武帝采纳谁的推恩令
主父偃推恩令,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汉武帝采纳谁的推恩令推恩令。
推恩令。
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下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
诸侯国越分越小。
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西汉自文。
景两代起。
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
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
文帝时。
贾谊鉴于淮南王。
济北王的谋逆。
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
其具体办法是。
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
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
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
则虚建国号。
待其子孙生后分封。
原来施行的是郡县制。
制推恩令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做的改进。
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有其长子继承改为由长子。
次子。
三子共同继承。
中文名,推恩令。
颁布者,汉武帝刘彻。
颁布时间,汉武帝元朔二年春正月。
对象,诸侯王。
作用,削弱诸侯王势力。
措施,子孙依次分享封土。
地尽为止。
推恩令简介。
推恩令。
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
诸侯国越分越小。
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西汉自文。
主父偃景两代起。
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
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
文帝时。
贾谊鉴于淮南王。
济北王的谋逆。
曾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
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
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汉景帝即位后。
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
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
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乱。
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
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
但至武帝初年。
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
地方千里。
骄奢淫逸。
抗命。
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因此。
元朔二年。
主父偃上书武帝。
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
这样。
名义是上施德惠。
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这一建议既符合了汉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
同年春正月。
武帝颁布推恩令。
推恩令下达后。
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
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2课
东汉 制盐画像砖
盐铁专卖
(二)措施
• 1.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五铢钱” • 2.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 • 3.国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盐铁专卖
(三)意义
• 1.很大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 2.为政策的推行奠定经济基础。
四、北击匈奴
——军事统一
北击匈奴
(一)意义
• 1.很大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 2.为政策的推行奠定经济基础。
北击匈奴
(一)西汉初期
• 1.国力疲弱,休养生息 • 2.对匈奴采用“和亲”政策
彩绘陶铠甲武士俑
北击匈奴
(二)汉武帝时期
• 1.反击匈奴
匈奴骑兵
北击匈奴
(二)汉武帝时期
汉族步兵
(二)汉武帝时期
青铜骑兵俑
北击匈奴
北击匈奴
(二)汉武帝时期
• 1.反击匈奴
卫青 霍去病
北击匈奴
(二)汉武帝时期
• 1.反击匈奴 • 2.任用大将:卫青、霍去病
北击匈奴
(二)汉武帝时期
• 1.反击匈奴 • 2.任用大将:卫青、霍去病
北击匈奴
(二)汉武帝时期
• 1.反击匈奴 • 2.任用大将:卫青、霍去病
(二)汉武帝时期
北击匈奴
(二)汉武帝时期
• 1.反击匈奴 • 2.任用大将:卫青、霍去病 • 3.给匈奴以沉重打击,无力与汉朝对抗
巩固了大一统王朝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课堂小结
政治 思想 经济 军事
措施:推恩令(主父 偃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权力 建立刺史制度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兴办太学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
推恩令的作用介绍
推恩令的作用介绍汉朝推恩令介绍汉朝推恩令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的一项制度,推恩令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确立起来的,之所以要颁布推恩令,是因为在当时一些权势大臣的势力过于大,已经影响到了皇帝的统治,皇帝为了改善自身被动的局面,便出台此制度来使得权势大臣的权利有所减弱,从而对自身的统治有所稳定。
推恩令这项制度具体是这样实施的,因为诸侯王有很多的土地,自身的权利也很大,皇帝便要首先削减他们所拥有的土地,怎么削减呢?就是将诸侯王各自分为好几个国家,使得他们的子弟也享治理王国的权利,依次分封,这样便使得土地的权利掌握在多个人手中,而不是诸侯王一人手中,这样诸侯王的权利也就没有以前那么大了。
这样给子孙分封,直到土地都分没了就停止了,到时候就不会担心诸侯王的势力过大而影响皇帝的统治了,以上便是汉朝推恩令的具体措施,这样的做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削减诸侯王的权利,来使得皇帝的权利更加稳定。
汉朝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国家发展的问题,诸侯王所拥有的田地也逐渐变少了,自然他们的势力也会有所减弱。
汉朝汉武帝颁布的这个推恩令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因为这样就避免了那些诸侯王对皇帝所做措施的不满,从表面上使得诸侯王觉得是皇帝在对他们施加恩惠,实际上是有利于中央权利的集中。
推恩令的目的在汉高祖开国最初的时候,他的统治方式就是实施分封同姓王,可是结果却导致王国势力日益增加,并且严重的威胁了中央集权,从而爆发了“七国之乱”。
战乱爆发以后,他们立即采取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到了武帝初年,还是有许多地方威胁着皇权的神圣地位,为了削弱诸侯国日益增长的势力,主父偃便综合前人的失败,建议汉武帝刘彻颁布“推恩令”,那么具体的推恩令的目的是什么呢?总的来说,推恩令的目的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目的,另一种是根本目的。
直接目的就是削弱诸侯王国的势力。
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皇帝权威,巩固统一。
“推恩令”规定各个诸侯王除了可以让嫡长子继承自己的王位外,也可以将自己封地推恩分给其他子弟,并且封地的名号必须要皇帝来指定。
推恩令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推恩令带来的影响有哪些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
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
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推恩令带来的影响和作用有哪些呢?下面老师为大家进行详细分析。
推恩令的影响首先,实行推恩令最大的影响就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对皇帝的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推恩令让诸侯将自己的土地分给自己的所有儿子,而并不是以前只让长子继承。
这对整个诸侯的影响非常大,让那些诸侯手中的势力得以瓜分,而且越来越少,这样以便于国家的统治,并且这个做法也让诸侯不敢违背国家的意愿。
其次,推恩令对人民的影响也非常大,原因是诸侯手中的势力被瓜分,他们手中的势力根本就不能和国家相抵抗,以便于国家对诸侯的统一管理,从而诸侯就不敢在封地胡作非为,百姓也能过上安稳的生活。
因而,汉武帝实施的推恩令,对整个国家,从中央到诸侯再到百姓,都有不同程度的益处。
故而汉武帝还是非常明智的,他主要运用儒家的思想来管理整个国家,并且听从主父偃的意见,实行了推恩令,让汉朝的国力整整上涨了不止一个层次。
因此,推恩令的实行对汉朝的影响相对来说还是非常大的。
关于推恩令在推恩令还没有推出的时候,按照之前汉朝颁布的法令,诸侯的爵位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诸侯其他的儿子们是得不到任何封地的赏赐的,而推恩令就是针对这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重新规定,新的规定是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别传给几个儿子,虽然依旧是嫡长子继承王位,但是诸侯其他的儿子们可以分别得到侯位以及各自的封地,而且新封的侯国就不再隶属于原本的诸侯了,而是由地区所在的郡来进行管理。
这些侯国的地位和现在的县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这些原本应该是诸侯的土地管理权,转了一圈之后再一次回到了皇帝的手中,这样一来,无形中就大大减少了因为诸侯强大而造成的威胁,而在推恩令推行出去之后,诸侯们纷纷主动向皇帝申请分地,于是各大诸侯国就这样被分成了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的侯国,之后更是土地方面越分越小。
推恩令的措施
推恩令的措施
推行恩令的措施包括:鼓励政府部门精彩重点项目开发、在社区内加大补助资金投入和加快缩短城乡差距;鼓励企业减免就业者部分社会保险费;放宽金融政策,推出大宗经费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和集团结构改革;建立农村劳动力市场,改善就业机会,开展学徒制项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技术兴农;改革和调整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就业保障;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为就业群体提供税收优惠;加强失业保险和低保制度;支持民营企业融资,为就业群体提供融资便利。
推恩令
刘秀统治时期,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
建武二年至十四年颁布6道释放奴婢诏令。
建武十一年,连下三次诏令,规定杀奴婢者不得减罪;炙灼奴婢者依法治罪;免被炙灼的奴婢为庶人;废除奴婢射伤人处极刑的法律。
恢复西汉较轻的田税制,实行三十税一。
遣散地方军队,废除更役制度,组织军队屯垦。
简政减吏,裁并400多县。
放免刑徒为庶民,用于边郡屯田。
建武十五年,下令度田、检查户口,加强封建国家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
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赐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政;排斥三公,加重原在皇帝左右掌管文书的尚书之权,全国政务经尚书台总揽于皇帝,在地方上废除掌握军队的都尉。
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1。
关于推恩令的诗词
关于推恩令的诗词
以下是为你提供的5 首关于推恩令的诗词:1. 《读汉史》
年代:宋作者:刘宰
孝武当年仗钺钩,帐下貔虎傅凉州。
范增几为儿曹窘,苏武翻嗟异域留。
2. 《读史偶成》
年代:宋作者:石延年
月落西沉海气昏,虬枝偃蹇倚空根。
谁知龙蛰水云窟,犹有旌旗卷阵云。
3. 《咏史·景帝》
年代:宋作者:陈普
刻薄成家五子亡,始觉栾公不丈夫。
饼师窥饭瓮,厨人窃羹盂。
4. 《读汉史》
年代:宋作者:华岳
汉家制度酿成秦,区宇皆成一鼎新。
枉把诗书教后裔,几时曾识孝廉人。
5. 《咏史上·景帝》
年代:宋作者:陈普
景帝龙髯消息断,始知文帝是真龙。
推恩令的巧妙之处介绍
推恩令的巧妙之处介绍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汉朝原来施行的是郡县制,所以制定推恩令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做的改进,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希望能帮到你。
“推恩令”是刘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施的一项重要法令,“推恩令”吸取了因为晁错削藩的计划从而导致七国之乱的前人教训,“推恩令”的规定是诸侯王除去自己的嫡长子可以继承侯位以外,其他庶子在本国原有的封地内也可以封侯,新封侯国从此不受本国王的管制,而是直接隶属于各郡的管理,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县。
那么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呢?汉武帝的这种办法使诸侯王国在表面上看起来没有被实行任何的削弱,避免了各诸侯王一起联合抵抗的可能,这其实也就是推恩令的巧妙之处。
在经历了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汉武帝刘彻吸取前人的教训,就想着必须要遏制和削弱日益增大的各个诸侯王势力,但是一直到了武帝初年,有些比较大的诸侯国依旧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不听中央的命令,公然抗命。
他们的势力大大地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汉武帝刘彻为了削弱他们的势力,于是就颁布了推恩令。
所以说关于推恩令巧妙在哪里这个问题也就显而易见了,推恩令表面上看起来是国家对其他各个封侯的厚待,而事实上是为了瓜分诸侯国以及削弱各个侯王的势力,这一重要法令不仅符合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巧妙的避免引起各个侯王的反抗。
诸侯国的公子们一个个都整日想着如何才能将父辈的土地分的更合理,或者说自己能得到更多的封地,这样一来,不仅仅削弱了各诸侯国力量,而且使各地方的矛头也不再指向中央。
推恩令的作用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刘彻推行的一个重要法令,推恩令的作用就在于减少各个侯王的封地,并且削弱各个诸侯王的势力。
其实西汉自文﹑景两代开始﹐封建皇帝就一直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遏制和减弱日益增长的的其他诸侯王的势力。
武帝初年﹐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国家仍然有很多的池城,甚至有千里地方﹐他们阻众抗命﹐极大的威胁了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巩固。
【历史典故】汉武帝的推恩令:真正解决诸侯王问题的一计良方
【历史典故】汉武帝的推恩令:真正解决诸侯王问题的一计良方汉景帝时期的吴楚之乱给汉朝的诸侯王制度敲响了警钟,拥兵自重的诸侯王无时不刻威胁着中央政权,梁孝王甚至借着窦太后的宠幸差点成为继承人,这时的统治者该怎么样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主父偃给汉武帝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众建,多建的意思,多封几个诸侯,诸侯的力量就被平均掉了。
具体操作原理我来解释一下。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是嫡长子即位。
嫡长子就是正妻皇后、王后生的长子可以立为太子,将来继皇帝位。
生个傻子怎么办?也一样。
立国立嫡,不立贤。
只立大的,不立能干的。
除了皇后生的长子立为太子之外,其他的孩子和庶子可以分封为王。
那些港台的电视剧里面有什么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扯吧!太子只能有一个,有那么多太子还不相互掐?太子有一三五,皇帝就能有二四六。
太子不是尊称,并非皇上的儿子都是太子,否则在大学教书的都是教授。
同理,除太子之外的孩子被封的王,他们的老婆生的长子叫世子,将来继王位。
除了继王位的长子,其他的孩子可以封为侯,侯之后就变成老百姓了。
你看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大汉皇叔在那边编草鞋,皇叔怎么惨到卖草鞋去了?就因为他的直系祖先不是嫡长子,没继承中山靖王的王位,被封为侯,侯完了就没戏了,卖草鞋。
汉武帝意思就是,你嫡长子继承了你爸爸的王位了,让你弟弟卖鞋去,多不合适。
所以你把你的王国分给你的这些弟弟们,建立侯国,你做你的王,然后有几个弟分几块地,让你弟弟做侯。
别忘了,侯国归所在郡管辖,只能衣食租税,无治民权,更无统兵权,因此王国越分越小,权力也被平均,就没能力对抗中央了。
弟弟做了侯,对皇上感恩戴德,皇上给的侯,没皇上我卖鞋去了,我怎么会造反呢。
汉武帝的推恩令让诸侯王有苦说不出,王国突然分成了若干个小侯国,这就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操作原理。
推恩令颁布后皇上开始下刀子了,又出了酎金律。
祭祀祖先时交来的黄金成色不足,就要酎金夺爵。
应该祭祀祖先交24K的黄金,你们交18K的,对祖宗不敬还配当王侯?一百多个王侯的爵位就被撤了,已经分的那么小了,本就无力反抗,这一撤一百多,剩下都是乖宝宝。
历史上法律漏洞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漏洞,是指法律在制定、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导致某些行为或现象无法得到有效规制。
历史上,法律漏洞案例屡见不鲜,其中,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与诸侯国的权力真空,便是典型案例之一。
二、汉武帝时期的背景汉武帝时期,汉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然而,在封建社会中,诸侯国的权力依然很大,地方豪强势力雄厚,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推恩令”便是其中之一。
三、推恩令的内容“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国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法令。
该法令的主要内容有:1. 对诸侯王进行分封,使诸侯王的地盘逐渐缩小,从而削弱其权力。
2. 限制诸侯王的继承权,使其不能随意传位给子孙。
3. 限制诸侯王在地方上的特权,使其不得干预地方政务。
四、推恩令的实施与漏洞1. 推恩令的实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诸侯国的权力逐渐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然而,由于“推恩令”的漏洞,导致诸侯国权力真空,地方豪强势力趁机崛起。
2. 推恩令的漏洞:首先,“推恩令”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执行标准,导致各地诸侯王对“推恩令”的理解和执行程度不一。
一些诸侯王利用“推恩令”的名义,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加剧了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
其次,“推恩令”虽然限制了诸侯王的继承权,但并未从根本上消除诸侯国的存在。
这使得地方豪强势力得以利用诸侯国的名义,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五、推恩令的后果1. 诸侯国权力真空:由于“推恩令”的漏洞,导致诸侯国权力逐渐削弱,但并未完全消失。
这使得地方豪强势力趁机崛起,填补了诸侯国的权力真空。
2. 中央集权受到挑战: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
一些地方豪强甚至公开反叛,导致汉朝统治出现动荡。
六、结论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与诸侯国的权力真空,是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法律漏洞案例。
该案例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初一(上)历史第12课知识点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政治上:“推恩令”的实施
1、背景(西汉初年): 诸侯王势力强大,独霸一方
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对抗朝廷
威胁中央集权。
★★汉武帝“推恩令”中分封诸侯跟西周分封制的区别:
(1)推恩令是削弱诸侯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分封制是加强诸侯实力,分散中央权力。
四、军事上:北击匈奴
1、汉初,匈奴族在首领冒顿单于的率领下,统一了蒙古草原,并不断南下袭扰。
2、汉初,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
3、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4、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是对抗匈奴的高潮。
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大胜而归。
结果: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五、汉武帝采取措施的影响:汉武帝时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或大一统的表现或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
(3)经济上: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打大败匈奴(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
(4)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评价:汉武帝是我国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比较汉武帝和秦始皇对儒学的态度:态度不同,目的相同(见书本笔记)。
推恩令
“推恩令”是汉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
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
“推恩令”实行原因:1、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的严峻形势;2、吸取晁错削藩令引起七国之乱的教训;3、实行“推恩令”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推恩令”主要内容:1、汉武帝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
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
2、汉初,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长子单独继承的,其他庶出的子孙得不到尺寸之地。
虽然文景两代采取了一定的削藩措施,但是到汉武帝初年,“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谋以逆京师”,严重威胁着汉朝的中央集权。
因此公元前127年正月,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
推恩令吸取了晁错削藩令引起七国之乱的教训,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
这使得诸侯王国名义上没有进行任何的削蕃,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导致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3、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
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
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
推恩令下后,王国纷请分邑子弟,“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解析汉朝推恩令的内容及作用介绍
解析汉朝推恩令的内容及作用介绍推恩令的内容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针对诸侯势力过大推行的一部令法,那么推恩令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汉武帝想要看到的局面出现了吗?推恩令的内容其实总结起来主要的就是那么一个方面而已,那就是在关于诸侯的爵位继承这个问题上的整改,在推恩令还没有推出的时候,按照之前汉朝颁布的法令,诸侯的爵位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诸侯其他的儿子们是得不到任何封地的赏赐的,而推恩令就是针对这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重新规定,新的规定是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别传给几个儿子,虽然依旧是嫡长子继承王位,但是诸侯其他的儿子们可以分别得到候位以及各自的封地,而且新封的候国就不再隶属于原本的诸侯了,而是由地区所在的郡来进行管理。
这些候国的地位和现在的县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这些原本应该是诸侯的土地管理权,转了一圈之后再一次回到了皇帝的手中,这样一来,无形中就大大减少了因为诸侯强大而造成的威胁,而在推恩令推行出去之后,诸侯们纷纷主动向皇帝申请分地,于是各大诸侯国就这样被分成了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的候国,之后更是土地方面越分越小,皇帝想要看到的局面就这样出现了,没有用一兵一卒,仅仅是推行了一部推恩令,就成功将原本势大的诸侯国,逐一分化了。
推恩令的内容其实并不复杂,但是它对中央集权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推恩令的作用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刘彻推行的一个重要法令,推恩令的作用就在于减少各个侯王的封地,并且削弱各个诸侯王的势力。
其实西汉自文﹑景两代开始﹐封建皇帝就一直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遏制和减弱日益增长的的其他诸侯王的势力。
武帝初年﹐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国家仍然有很多的池城,甚至有千里地方﹐他们阻众抗命﹐极大的威胁了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巩固。
汉朝初期﹐侯王的王位只能由嫡子继承﹐庶出的儿子和孙子没有继承的资格。
所以﹐前127年,主父偃提出了新的建议在向帝王的上书中,主父偃以为,如果侯王的孩子没有自己的封地,仁孝之道就得不到弘扬。
汉朝推恩令是谁提出来的
汉朝推恩令是谁提出来的汉武帝时期曾经推行过一部和诸侯封地继承有关的法令,这就是推恩令,它的出现成功解决了关于诸侯势力过大的问题,那么推恩令是谁的提议呢?这个人又有什么特点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吧!推恩令的提议者关于推恩令是谁的提议这个问题,史料中是有明确记载的。
推恩令的提议者是汉武帝时期的大臣主父偃。
主父偃是山东临淄人,他的出身比较贫寒,有着因为在齐国受到儒生们的排挤,而周游过各大诸侯国的经历,但是他所到达过的所有诸侯国,都没有给过他他想要得到的礼遇,最后主父偃选择前往长安,也就是汉朝国都,皇帝的所在地。
到达长安之后,主父偃直接就给汉武帝上书表达了想要面圣的想法,而且当天就成功被皇帝召见了,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他就被连升了四次,之后更是成为汉武帝设在宫中内朝的大臣,其实也就相当于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了,而有了这重身份之后,主父偃对当时的政治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对这个时期的汉朝而言,怎么和平的解决掉诸侯势大的事,是皇帝心中一直存在的难题,推恩令就是主父偃在这种情况下向汉武帝提议的,之后又因为提出了很多符合汉武帝需要的建议,而得到了皇帝的欢心,这个时期的主父偃,可以说是风光一时,但是他最终因为贪污受贿,而被皇帝下令斩杀,导致全族被灭。
推恩令是主父偃的提议,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从这方面也能看出主父偃的确是有真本事,但是最终却因为一个‘贪’字,把自己亲手送上了绝路。
推恩令和削藩区别推恩令和削藩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一个是间接委婉,最终使整个藩国被层层削弱,另一个则是强制执行,不给藩王任何机会。
首先是推恩令,推恩令指的是将原本只能由嫡长子继承的藩王土地,改成藩王的儿子们都能继承各自的封地,只是几个字的改变,实际内容却变了非常多,原本一个人掌控的土地不断被分成几个人所有,这样一来每个人分到的就都是原本藩国的一小部分了,这种办法虽然会遭到嫡长子的反对,但是原本应该分不到封地的其他人却都会感谢皇帝,因为按照之前的法令,他们在嫡长子们继承土地之后,是什么都没有的。
推恩令真的无解吗
推恩令真的无解吗
答案:要解推恩令可以从以下两个面来进行破解
1、造反
推恩令能够使得诸侯国乖乖地遵从,是建立在诸侯国经过文景两帝的削弱已经不复当初的强势,再加上汉帝国中央政府雄厚的实力威慑基础上才能实行的。
如果诸侯国实力强大,汉帝国朝廷实力弱小,诸侯国完全可以不去理会推恩令的实行,不行就造反。
好政策能够推行下去,都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的。
2、独生子
推恩令规定,所有的儿子都有分封继承诸侯国的权力,如果诸侯王只有一个儿子,那么就无须将诸侯国分割出去。
但这一点在古代没有有效的避孕措施,而且多子多福的思想根深蒂固,不太可能会实现。
另一方面,古代的医疗卫生条件差,婴儿幼童的夭折率较高,只生一个儿子有点不保险,一不小心就可能绝后,所以也没人敢冒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恩令
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
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
汉初,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长子单独继承的,其他庶出的子孙得不到尺寸之地。
虽然文景两代采取了一定的削藩措施,但是到汉武帝初年,“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谋以逆京师”,严重威胁着汉朝的中央集权。
因此公元前127年正月,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
推恩令吸取了晁错削藩令引起七国之乱的教训,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
这使得诸侯王国名义上没有进行任何的削蕃,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导致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
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
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
推恩令下后,王国纷请分邑子弟,“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武帝以后,王国辖地不过数县,其地位相当于郡。
这样,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就进一步解决了。
附益法
是西汉汉武帝为解决诸侯国问题而推行的法律,其主要内容是不许诸侯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并且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
西汉初期,政治破败,经济萧条,汉高祖刘邦一方面为解决汉初政治、经济的困窘局面,为稳定边疆局势,大力铲除了异姓诸侯王,另一方面错误地认为秦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没有实行分封制,因而有分封了大量同姓诸侯王,这就加剧了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膨胀了诸侯势力,形成了西汉的王国问题,威胁了汉朝的中央集权。
到汉武帝时,国家实力相当雄厚,同时面对前朝问题,汉武帝决定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大一统,而附议法就是他为解决王国问题和推恩令一起推行的措施之一。
附议法颁布后,诸侯王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开创创造了重要条件。
议政王大臣会议
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为清。
将原来的旗主贝勒全部封王﹐并令除八旗固山额真继续兼议政大臣外﹐每旗另设议政大臣三员﹐在清代
历史上正式出现了“议政大臣”的职名。
此后﹐清王朝宗室贵族中的王与八旗固山额真﹑议政大臣共同议政的形式﹐即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
因参与议政的宗室贵族除亲王﹑郡王以外﹐还有贝勒等人﹐故又称“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
会议的成员虽由上层贵族及八旗大臣所组成﹐但不是所有上层贵族﹑大臣都可以出席。
“议政”是一种正式的职衔﹐代表着一定的权力和地位﹐必须经过皇帝的任命。
同样﹐在必要时﹐皇帝也可以撤销某一贵族及大臣的“议政”资格。
决策作用
清王朝统一全国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有较多的增加﹐贵族中除亲王﹑郡王﹑贝勒参加议政外﹐贝子及公一级也有参加议政的。
议政大臣除满洲八旗的固山额真和大臣外﹐蒙古八旗(见八旗制度)的固山额真及六部满﹑蒙尚书也列为议政大臣。
其它如皇帝的侍从官员──内大臣﹑侍卫﹐以及王﹑贝勒府中的长史﹑旗下闲散等﹐也有被列为议政者。
汉军八旗的大臣如范文程﹑宁完我等人也曾一度参预议政。
当时在内廷还专设“议政处”﹐作为议政王大臣的办公处所。
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拟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
其议政形式有二﹕一为廷议﹐一为交议。
在清王朝统一全国过程中﹐用兵频繁﹐军情险急﹐议政王大臣会议对重大决策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消失原因
随着国家的逐渐统一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象征着贵族政治权力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必然与皇权产生矛盾。
议政王大臣会议人数的增加﹐较低级别的贵族和大臣的参加议政﹐实际上降低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与地位。
顺康时期﹐由内阁处理政务﹐而雍正时又设立军机处﹐作为赞襄皇帝决策的机构﹐使权力日益集中于皇帝。
议政王大臣会议虽然继续存在﹐但所议之政﹐已只限于军务﹑皇帝出巡﹑旗务﹑少数民族事务及重大刑审案件等具体事务﹐无关乎军国大事。
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乾隆帝取消了议政王大臣职名﹐自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也随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