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言文翻译(含注解)

古文背诵孙权劝学作者:司马光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注释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
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
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
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14、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5、乃:于是,就。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全翻译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叹曰:“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何苦而不平?”杂曰:“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计不可阻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之明也。
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手,叩木之口,能说其志乎?如彼石也,若可移动,则吾举而扬之;若不可移动,则吾去而之他。
何至于是?愚公之妻曰:“公等众人,何其愚也?吾闻之,人力有穷,而山无穷也。
以吾之力,虽不能毁山之一毛,然吾能使其不增,则山自平。
”愚公从之。
自此,愚公之家无山不至,无石不削。
而河曲之山,自愚公移山以来,未尝增其高。
河曲智叟闻而笑之,曰:“愚哉,愚哉!移山者,移山也,非移心也。
吾观愚公之心,固未尝有移也,而何至于此?”愚公叹曰:“子之见固陋也,吾闻之,移山者,移山也,非移心也。
吾之心,固未尝有移也,而子何所见而笑我哉?”河曲智叟无以应,而心服之。
余闻之,智叟之所以笑愚公者,以其不能移心也。
然而愚公之心,未尝不欲移山,但以力不能耳。
若能移心,则移山之志,固不难矣。
故曰:“志者,气之帅也;气者,志之使也。
志者,志之主也;气者,气之主也。
志者,志之根也;气者,气之根也。
志者,志之原也;气者,气之原也。
志者,志之本也;气者,气之本也。
志者,志之宗也;气者,气之宗也。
志者,志之主也;气者,气之主也。
志者,志之宗也;气者,气之宗也。
志者,志之主也;气者,气之主也。
初中全册语文文言文及翻译

人教版初中语文各册文言文及翻译(配套使用最新人教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初中语文各册文言文及翻译(最新人教版)——目录七年级上册.................................................................................................................................. - 1 -5、《世说新语》两则.......................................................................................................... - 1 -咏雪.............................................................................................................................. - 1 -陈太丘与友期.............................................................................................................. - 1 -10、《论语》十二章............................................................................................................ - 2 -20、虽有嘉肴.................................................................................................................. - 3 -25、河中石兽纪昀...................................................................................................... - 3 -30寓言四则...................................................................................................................... - 4 -智子疑邻...................................................................................................................... - 4 -塞翁失马...................................................................................................................... - 5 -七年级下册.................................................................................................................................. - 5 -5、《伤仲永》...................................................................................................................... - 5 -15、《孙权劝学》................................................................................................................ - 6 -20、《口技》........................................................................................................................ - 6 -25《短文两篇》.................................................................................................................. - 8 -《夸父逐日》《山海经》......................................................................................... - 8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 - 8 -30《狼》.............................................................................................................................. - 8 -八年级上册.................................................................................................................................. - 9 -21《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 - 9 -22 短文两篇...................................................................................................................... - 10 -《陋室铭》刘禹锡唐............................................................................................ - 10 -《爱莲说》周敦颐北宋........................................................................................ - 11 -23《核舟记》魏学洢明.................................................................................................. - 11 -24《大道之行也》《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 12 -26《三峡》郦道元北魏................................................................................................... - 13 -27 短文两篇...................................................................................................................... - 14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 14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 - 14 -28《观潮》周密宋代....................................................................................................... - 15 -29《湖心亭看雪》张岱明末清初................................................................................... - 15 -八年级下册................................................................................................................................ - 16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 16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 17 -23《马说》韩愈................................................................................................................ - 17 -24《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 18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 19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 20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 21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 22 -九年级上册................................................................................................................................ - 23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 23 -22、《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刘向)...................................................................... - 25 -23、《隆中对》(陈寿).................................................................................................... - 26 -24、《出师表》(诸葛亮)................................................................................................ - 27 -25、《词五首》.................................................................................................................. - 29 -【1】《望江南•梳洗罢》(温庭筠) ........................................................................ - 29 -【2】《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 - 29 -【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 30 -【4】《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 - 30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 31 -九年级下册................................................................................................................................ - 31 -17、公输《墨子》........................................................................................................ - 31 -18、《孟子》两章.............................................................................................................. - 33 -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33 -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34 -19、鱼我所欲也《孟子》............................................................................................ - 34 -20、《庄子》故事两则...................................................................................................... - 35 -㈠惠子相梁................................................................................................................ - 35 -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 36 -21、曹刿论战《左传》................................................................................................ - 36 -22、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 37 -23、愚公移山《列子》.................................................................................................... - 38 -24、《诗经》两首.............................................................................................................. - 39 -㈠关雎........................................................................................................................ - 39 -㈡蒹葭........................................................................................................................ - 40 -人教版初中语文各册文言文及翻译——正文七年级上册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翻译全集含全部文言文古诗2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翻译全集(含全部文言文古诗)(2)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翻译全集(含全部文言文古诗)(2) 下文是关于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翻译全集(含全部文言文古诗)(2)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第一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全集(含全部课文)》七年级上册1.童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好版)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咏雪〔《世说新语》〕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假设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那么是无信;对子骂父,那么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分开了,陈太丘分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答复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分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分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誉;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7、论语十二章〔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5《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翻译:金溪乡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
他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向邻居借来给了他,他立即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一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欣赏他的诗作。
从此指定题才叫他写诗,他立刻写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之处。
同县的人认为他才能奇特,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求他题诗。
他的父亲以此为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看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不能和以前听到的情况相当。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乡,又到了舅舅家,问仲永的情况,(舅舅)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木兰诗《木兰诗》翻译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人教版七年级所有文言文课文译文

5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翻译: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原文: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翻译: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原文: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翻译: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词句注释伤:哀伤,叹息。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___劝学______对___说:“你现在要处理政务,不能不研究!”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拒绝。
___说:“我并不想让你成为博士,但你应该涉猎一下,了解历史。
你说你忙,谁比我更忙呢?我常常读书,感觉受益匪浅。
”___开始研究。
当___路过寻阳时,与___交流,大为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华非比寻常!”___回答说:“三天不见,当以新的眼光看待对方。
大哥,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明白这个道理呢?”于是,肃向蒙的母亲鞠躬致意,结为好友后离开。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___当户织。
听不到机杼声,只听到女儿的叹息。
问女儿在想什么,在念什么。
女儿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在念什么。
昨晚看到了军令牌,可汗要出兵,军令有十二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___没有儿子,___没有长兄,愿意为父亲去买马鞍,代替父亲上战场。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马鞍,南市买马头,北市买长鞭。
早上告别父母,晚上在黄河边住宿,听不到父母的呼唤,只听到黄河流水哗哗作响。
早上告别黄河,晚上到了黑山头,听不到父母的呼唤,只听到燕山上胡骑的鸣叫声。
”走了万里路,冲上了险关,像飞一样地过关山。
北风传来金鼓声,寒光照亮铁衣。
将军战死,壮士十年归来。
”回到了皇帝的面前,皇帝坐在明堂上。
颁发了十二次勋章,奖赏了成千上万的勇士。
可汗问___想要什么,___不想当官员,只想飞驰___,送儿子回到故乡。
”父母听到女儿回来了,走出城外迎接;姐姐听到妹妹回来了,整理红色的装扮;弟弟听到姐姐回来了,拿着刀来磨,准备宰杀猪羊。
打开东阁的门,坐在西阁的床上,脱掉战时的衣服,穿上旧时的衣裳。
站在窗前梳理着云鬓,对着镜子贴上黄色的花朵。
出门看到火伴,火伴都惊讶地说:‘我们一起走了十二年,没想到___是女孩子。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怎么分辨雄雌?卖油翁______是一位善于射箭的人,当时无人能及。
他曾在家圃练射箭,有一个卖油的人放下油桶,站在那里看了很久都没有离去。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

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5《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翻译:金溪乡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
他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向邻居借来给了他,他立即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一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欣赏他的诗作。
从此指定题才叫他写诗,他立刻写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之处。
同县的人认为他才能奇特,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求他题诗。
他的父亲以此为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看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不能和以前听到的情况相当。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乡,又到了舅舅家,问仲永的情况,(舅舅)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木兰诗《木兰诗》翻译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文译文及字词句注释

《伤仲永》译文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为诗取了题目。
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可是,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他那样天生聪明,像这样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编辑本段注释句解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在诗(后)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主旨。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感到惊奇,纷纷把他的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有的人用钱币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翻译译文汇总

七年级上册8.咏雪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小辈们讲论文章的议理。
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起。
”谢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太傅哥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8.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丢下他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令尊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15.诫子书君子的品行,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逐渐消失。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对社会没有贡献,只能悲哀地困守着自己穷困的破舍,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18.狼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
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
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的狼得到骨头就停住了脚步,前面的的狼又跟上来了。
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困难,担心前后遭受他们的攻击。
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
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
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完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文汇总(含文言文翻译),推荐文档

(完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文汇总(含文言文翻译),推荐文档七年级下册1.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乡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他天生聪明,像这样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2.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全部)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全部)安徽郭伟七年级(上册)1.童趣(沈复)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2.《论语》十则译文: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人教版七下文言文全部课下注释

人教版七下文言文全部课下注释1. 急求七年级所有古文和古诗以及课下注释~~~~~~~①童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②《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③ 山市蒲松龄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七年级文言文下册必背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必背一、《孙权劝学》- 司马光1.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军中多务,孰与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注释: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谓:告诉,对…… 说,常与“曰” 连用。
3.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当涂:当道,当权。
6.辞:推托。
7.以:用。
8.务:事务。
9.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0.岂:难道。
11.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治,研究。
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12.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3.但:只,只是。
14.涉猎:粗略地阅读。
15.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6.耳:罢了。
17.孰与:与…… 相比怎么样。
18.以为:认为。
19.乃:于是,就。
20.就学:开始学习。
21.及:到,等到。
22.鲁肃:字子敬,东汉末年杰出的战略家、外交家。
23.过:经过。
24.寻阳:古县名,在今湖北黄梅西南。
25.论议:讨论议事。
26.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7.非复:不再是。
28.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
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
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29.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
三,这里是虚指,指几天。
30.更:重新。
31.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3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33.见事:知晓事情。
3.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初中语文下册7-9年级所有文言文原文+翻译

初中语文下册7-9年级所有文言文原文+翻译竹里馆王维独坐幽里,弹琴复长。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情。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解漫天雪飞。
【译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时间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独然而涕下!【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呢!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云,决入归鸟。
会当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齐鲁大地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极力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感到眼角几乎要裂开。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缘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必背文言文及其译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及其译文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
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息就显得灵异。
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只是我(居于此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满屋青色。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世俗繁杂的音乐搅扰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从积存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的莲花,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部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清幽,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但不可轻易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河中石兽[清]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狼课文翻译及原文及讲解

狼课文翻译及原文及讲解导语今天为大家带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狼蒲松龄原文、翻译、教学设计及ppt课件等相关教学资源,希望能给大家的教学和学习带来帮助!1狼蒲松龄原文课文狼蒲松龄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以上就是人教社教师之家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狼蒲松龄原文的内容。
2狼蒲松龄翻译狼蒲松龄翻译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
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5《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翻译:金溪乡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
他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向邻居借来给了他,他立即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一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欣赏他的诗作。
从此指定题才叫他写诗,他立刻写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之处。
同县的人认为他才能奇特,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求他题诗。
他的父亲以此为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看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不能和以前听到的情况相当。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乡,又到了舅舅家,问仲永的情况,(舅舅)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木兰诗《木兰诗》翻译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一阵唧唧声又一阵唧唧声,木兰对着门口在织布。
唧:叹息声,一说织布机的声音。
户:门。
2.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没有听见织布机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息声。
机杼:织布机。
惟:只。
女:指木兰自己。
3.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问木兰你想些什么,问木兰你思念些什么。
何所思:想什么。
忆:思念。
4.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木兰我也没想什么,我也没思念什么。
亦:也。
5.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昨夜里看见了军中的文告,皇上大规模地征兵,军帖:军中文告。
可汗:古代少数民族对君王的称呼。
大:大规模。
6.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征兵的名册有多卷,卷卷都有父亲的名。
十二:非确指,表示多。
爷:与下文“”都指父亲。
7.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大哥哥。
长:年长。
8.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愿意为此去买鞍和马,从今代替父亲去出征。
9.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在)东边的集市买骏马,(在)西边的集市买马鞍和坐垫,(在)南边的集市买嚼子和缰绳,(在)北边的集市买长马鞭。
东市:名词作状语,在东市,下文“西式”“南市”“北市”等同。
10.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清早告别父母离去,傍晚宿营在黄河边上,没有听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溅溅的水流声。
旦:只。
辞:告别。
暮:傍晚。
宿:宿营。
但:只。
溅溅:流水声。
11.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清早告别黄河离去,傍晚到了黑山的边上,没有听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的战马在啾啾鸣叫。
至:到。
黑山:同下文“燕山”都是北方的名山。
胡骑:胡人和战马。
啾啾:马叫声。
1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
戎机:战场。
关:关卡。
度:过。
1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寒气中传来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的)铠甲上。
朔:北方。
金柝:古时军中守业打更用的器具。
寒光:指清冷的月光。
铁衣:铠甲。
1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了,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十年:指多年。
“将军……十年归”的翻译要吻合本句使用“互文”修辞手法的特点。
15.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回来朝见皇上,皇上坐在朝堂上。
(为木兰等)记功了很多次,赏赐了许多的财物。
天子:指上文的“可汗”。
明堂:指古时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策勋:记功。
十二:指多。
转:勋级升一级叫一转。
强:有余。
16.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皇上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意当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木兰回故乡去。
欲:想。
用:当。
尚书郎:官名。
驰:使劲赶马。
千里足:指千里马。
还:回。
17.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父母听说木兰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迎接);郭:外城。
相扶将:互相搀扶。
18.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口打扮;阿姊:姐姐。
户:门。
红妆:泛指艳丽的装饰。
19.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快磨刀朝向猪和羊。
霍霍:形容磨刀急速的声音。
20.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木兰打开自己的房门,坐在床上,脱下打战时穿的战袍,穿上从前的女儿衣裳。
我:指木兰自己。
阁:指木兰的卧房。
著:穿。
旧时裳:指木兰的女儿服装。
2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子整理好秀发,照着镜子贴上花黄作装饰。
理:整理。
云鬓:像云那样的头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同“贴”。
花黄:当时妇女贴在脸上的一种装饰。
2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走出门口看同伍的伙伴,战友们都很惊讶:同行十多年,不知木兰是个女孩子。
火伴:“火”同“伙”,指同伍的战友。
皆:都。
惊忙:大吃一惊。
十年:非确指,指十多年。
知:知道。
23.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传说兔子静卧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扑朔:爬搔,另一说目光模糊的样子。
24.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傍:靠近,贴近。
走:跑。
安:怎么。
我:指兔子。
翻译:唧唧唧唧,木兰在对着门在织布。
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姑娘的叹息声。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呢?木兰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
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应征。
木兰跑遍东南西北市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
早晨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
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
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
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
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返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
(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西阁楼的门,坐一坐东西阁楼的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打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在额上贴好头上的金片(旧时女子的装饰物)。
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把兔子耳朵拎起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眼时常眯着。
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15《孙权劝学》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起初,孙权对吕蒙说道:“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忙,比得上我吗?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
”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后离开。
20《口技》原文: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翻译: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
正赶上大宴宾客,在大厅的东北角安放一个八尺长的屏障,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障里,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个醒木罢了。
客人们围绕而坐。
一会儿,只听见屏障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深巷里狗叫,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说梦话。
接着,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
丈夫也醒了。
妇人抚摸着孩子喂奶,小孩含着奶头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轻声哼唱着哄他入睡。
又有一个大孩子醒了,连续不断地说个不停。
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嘴里哄孩子的哼唱声,小孩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发出来,各种妙处都具备。
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