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宫廷著名舞蹈 霓裳羽衣舞
浅析唐代大曲《霓裳羽衣曲》
浅析唐代大曲《霓裳羽衣曲》作者:张蕴来源:《科技资讯》2018年第15期摘要:《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唐代中国宫廷乐舞。
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它在音乐舞蹈史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是中国乐舞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作品。
它深刻展现了唐代大曲的特点,是研究唐代大曲的经典作品。
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做了细致的描述。
本文对《霓裳羽衣曲》做简明介绍,并认为其亦是唐代大曲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霓裳羽衣曲》唐玄宗大曲白居易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5(c)-0239-021 唐代大曲的典范唐代大曲是唐代艺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亮点,《霓裳羽衣曲》是唐代一首著名的大曲,而关于此曲的创作来历有很多种说法。
一是,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所作。
音乐描绘唐玄宗看到的场景的向往童话的月亮,天上的仙女跳舞的音乐。
二是基于对《唐会要》记录的集合:天宝十三年,唐轩宗以常太刻石方式,更改一些西域地区传入的音乐,《霓裳羽衣曲》是基于《婆罗门之曲》而改编。
尽管坊间流传着各种神话传说关于此曲的创作,虽说有些荒诞,但是也反映了《霓裳羽衣曲》与道教的紧密联系。
通过对此曲的解析,可以探究出唐代大曲的特点。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歌舞大曲中独树一帜的作品,它不仅融入了传统元素,更是汲取了西域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中序、破的结构形式。
在《教坊录》中记载了唐代大曲曲名共46个。
其中《霓裳羽衣曲》为其中的经典之作。
2 《霓裳羽衣舞歌》的内涵分析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中提到,全曲共36段,分散序(6段)、中序(18段)和曲破(12段)三部分,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
全曲36段,其经典之处在向我们展示唐代的乐器,舞蹈,服饰以及盛唐气象。
《散序》的6段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笛、筝乐器演奏此段,几种乐器相互融合,击乐器敲击均匀有力,时而沉重缓慢,时而清脆,引出管乐器的悠长曲调,加上筝的行云流水。
知识拓展:《霓裳羽衣曲》
知识拓展:《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唐代著名宫廷乐舞。
相传最早由西凉节度使所献,后经唐玄宗润色并制作歌词,改用此名。
《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响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
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分散序、中序、曲破三部分。
散序为器乐演奏,不舞不歌;中序始有拍,且歌且舞;曲破为全曲高潮,繁音急节,声调铿锵,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
白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霓裳羽衣”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宫廷乐舞。
流传达数百年之久,为我国古代音乐舞蹈史上影响较大的一部作品。
《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其乐队通过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可看出《霓裳羽衣曲》伴奏采用了磬(唐代指铜钵)、筝、箫、笛、箜篌、筚簟、笙等金石丝竹,乐声“跳珠撼玉”般令人陶醉。
后来,到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与他的皇后周后凭着自己的音乐天赋,复原了失传200年的《霓裳羽衣曲》,是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迹。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宫廷著名的舞蹈,传说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由他宠爱的贵妃杨玉环作舞表演。
原舞已失传,现在的表演是根据文字记载和诗歌描写意想再创作的。
音乐采用古老的《长安鼓乐》作素材,舞蹈吸收了陕西和敦煌壁画的某些舞姿造型,采取唐大曲结构形式。
《霓裳羽衣曲》
1/ 1。
霓裳羽衣舞 名词解释
霓裳羽衣舞名词解释霓裳羽衣舞是一种古代的舞蹈形式,源自中国唐代。
它是一种华丽、宏伟的表演艺术,通过优雅的舞姿和华丽的服饰,将观众带入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解释霓裳羽衣舞的概念、背景和意义,并探讨其影响力和演变。
一、霓裳羽衣舞的定义霓裳羽衣舞是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了舞蹈、音乐和戏剧元素。
霓裳指的是多彩的云彩,羽衣则是指轻盈的羽毛衣服。
霓裳羽衣舞诠释了轻盈、飘逸和多彩的意境。
它的表演者身着华丽的服饰,演绎出神秘而美丽的舞蹈,给观众带来一种令人沉醉的享受。
二、霓裳羽衣舞的历史背景霓裳羽衣舞可以追溯到唐朝,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
当时,宫廷中有一群优秀的舞者,他们被封为“乐籍”,专门负责表演和娱乐皇帝和皇室成员。
霓裳羽衣舞正是在这个特殊的舞蹈舞台上发展起来的,受到了贵族和皇宫宫廷的喜爱。
三、霓裳羽衣舞的意义和影响力1. 美学价值:霓裳羽衣舞以其优雅、华丽的形式,展现了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
它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展现。
2. 文化传承:霓裳羽衣舞作为唐朝的遗产,对后代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也在他们的作品中描绘了霓裳羽衣舞的美丽场景,使之得以流传至今。
3. 技艺传承:霓裳羽衣舞是一种高难度的舞蹈形式,需要舞者具备出色的舞蹈技巧和身体控制能力。
通过对霓裳羽衣舞的学习和传承,可以培养和发展后代舞蹈艺术家的综合素质。
四、霓裳羽衣舞的演变和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霓裳羽衣舞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创新。
它的舞蹈动作更富于技巧性和创新性,服装设计也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现代舞台技术的发展也为霓裳羽衣舞的表演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照明效果、影像投影等,使其更具观赏性和互动性。
个人观点和理解霓裳羽衣舞作为中国古代的舞蹈艺术形式,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它不仅展现了华夏文化的瑰丽与独特,也是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在我看来,霓裳羽衣舞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传递。
舞蹈史与舞蹈文化研究考核试卷
4.舞蹈作品如《黄河颂》展现了中国黄河文化的雄浑壮美,而西班牙的佛拉门戈舞则反映了吉普赛人的热情与悲剧色彩,舞蹈是文化特色的重要表现形式。
舞蹈史与舞蹈文化研究考核试卷
考生姓名:__________答题日期: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判卷人: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下哪个不是中国古典舞蹈的五大基本脚形?()
A.翘指
A.芭蕾舞
B.探戈
C.摩登舞
D.民族舞
13.我国古代“礼仪舞”主要用于哪种场合?()
A.婚礼
B.丧葬
C.祭祀
D.庆祝
14.以下哪位是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的作曲家?()
A.贝多芬
B.巴赫
C.莫扎特
D.柴可夫斯基
15.以下哪个舞种起源于古巴?()
A.桑巴舞
B.探戈
C.拉丁舞
D.邦切斯
16.中国古代舞蹈“剑舞”主要以哪种兵器为道具?()
A.汉族
B.维吾尔族
C.蒙古族
D.哈萨克族
6.以下哪个舞蹈是以古典舞蹈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A.爵士舞
B.街舞
C.民族舞
D.现代舞
7.西方舞蹈史上著名的“芭蕾帝国”是哪个国家?()
A.法国
B.俄罗斯
C.英国
D.美国
8.以下哪位不是现代舞的创始人之一?()
A.伊莎多拉·邓肯
B.玛莎·格雷厄姆
C.弗里德里希·尼采
浅析唐代乐舞
浅析唐代乐舞作者:侯丽园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16期摘要:现如今,我国舞蹈演员与观众对乐舞的服饰与妆容的审美态度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为此,笔者以唐代著名的舞蹈家杨玉环表演的歌舞大曲《霓裳羽衣舞》为例,结合自身体验,分析唐代乐舞服饰与妆容的情形,同时立足现当代潮流,回看盛唐时期的服饰与妆容与现代的异同以及对现代的影响。
通过分析使舞蹈演员不仅认识到舞蹈本身的千姿百态,也认识到乐舞服饰与妆容的魅力,提高舞者的审美感觉。
关键词:唐代服饰与妆容审美影响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6-0030-03中国舞蹈的发展史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自原始社会,人们在群体中生活,共同劳动以获取维持生活的物质材料,人们用手势及其他形体动作辅助发音,用肢体动作传情达意,因此孕育了舞蹈,舞蹈在夏商时代逐渐步入表演领域。
两周时期,西周出现了制礼作乐的态势,宫廷祭祀乐舞发展突出,东周礼崩乐坏使得民间舞尤为繁盛。
舞蹈在汉代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汉代的舞蹈活动非常兴盛,汉朝是我国乐舞的第二个集大成时代。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动乱,大变革的时期,社会混乱,从而导致了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使得汉族乐舞文化与少数民族乐舞文化得到了长期交流,在魏晋南北朝的过渡下,唐朝成为我国历史上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舞蹈活动更加兴盛,渗透在方方面面,舞蹈艺术高度发展。
宋代是舞蹈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明清时期戏曲舞蹈发展繁荣。
一、唐代历史文化背景唐代(618年—907年),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时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代国力强盛,经济十分发达,文化交流频繁,政治文明、军事力量强大。
唐代乐舞经过了原始社会、夏商周、汉、魏晋南北朝,集前代乐舞之大成。
唐朝几代君王都喜爱乐舞并大力提倡,唐太宗、唐高宗、武后喜歌舞,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期乐舞发展最为成熟,唐玄宗为中国古代乐舞艺术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唐玄宗不仅是位优秀的政治家,更是杰出的音乐家,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玄宗他在执政期间完善了乐舞机构,创立了太常寺、教坊、梨园等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集中了一大批艺人进行训练和表演,客觀上提高了唐代乐舞的发展。
古诗中的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的宫廷乐舞,其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是唐玄宗根据《婆罗门曲》改编而来。
另一种说法则是唐玄宗登洛阳三乡驿,望女几山所作。
此曲最初用于在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表现仙真在上界的生活情状,有“上元点环招萼绿,王母挥诀别飞琼”等道教神话场景。
《霓裳羽衣曲》的乐曲结构包括散序、中序和破三个部分,全曲共三十六段,全为舞曲。
其中散序六段为自由节奏,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中序十八段为慢板,由舞者表演各种舞姿;破十一段为快板,以舞蹈为主,间以乐器的伴奏。
全曲高潮在第三部分,以悠扬悠扬的乐声结束。
在古诗中,有许多诗人对《霓裳羽衣曲》进行了描绘和赞美。
例如,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中描述了舞曲的华丽场景:“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
”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则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间接提到了《霓裳羽衣曲》:“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去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
总之,《霓裳羽衣曲》作为唐代著名的宫廷乐舞,不仅在音乐舞蹈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的戏曲与传统表演艺术
唐朝的戏曲与传统表演艺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戏曲与传统表演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唐朝,戏曲蓬勃发展,成为民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表演形式多样,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来探讨唐朝时期的戏曲与传统表演艺术。
一、概述唐朝时期的戏曲与传统表演艺术包括舞蹈、音乐、戏剧等各种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一方面是贵族乐舞的延续,另一方面也深受民间音乐舞蹈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戏曲成为了贵族和民间的共同娱乐方式,也是社交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舞蹈唐朝的舞蹈以宫廷舞和民间舞为主。
宫廷舞受到了宫廷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霓裳羽衣舞》和《开坛舞》等。
《霓裳羽衣舞》是唐太宗刘知远夫人杨贵妃所创,舞蹈在翩翩起舞的同时又注重形象展示与情感表达。
《开坛舞》是一种宗教仪式舞蹈,以给予祝福的方式,传达人们的虔诚与奉献。
民间舞蹈在唐朝的表演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氛围。
《秧歌舞》、《花鼓舞》等是当时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表现了人们的欢乐与热情。
三、音乐唐朝时期的音乐以雅乐和俗乐相结合,形成了多样化的音乐风格。
雅乐是宫廷音乐,以管弦乐为主,重视音乐的高雅与仪式感,包括了宫廷乐队的表演和皇室祭祀时的音乐演奏。
俗乐则是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在唐朝时期以唢呐、笙、琵琶等乐器为主,旋律欢快且富有节奏感。
一些脍炙人口的曲目,如《赛马曲》和《十面埋伏》等,至今仍有人演奏。
四、戏剧唐朝的戏剧表演是戏曲艺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时流行的有杂剧、西皮、汉剧等不同的戏剧形式。
杂剧是唐代最早形成的一种戏剧形式,以搞笑为主,以曲艺形式表演,多具有滑稽的剧情和生动的人物形象。
西皮是唐朝的一种特殊戏剧形式,讲述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强调情感、音乐和旋律的诱人性,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戏曲。
汉剧是唐朝时期受到汉文化影响的一种戏剧形式,剧本多继承于汉朝的文学作品,表达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浅析唐代法曲——《霓裳羽衣曲》
浅析唐代法曲—《霓裳羽衣曲》房俊空军军医大学文化与艺术教研室摘要:法曲是唐代的道教晋乐,是隋唐大曲中的一个品种。
《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代歌舞集大成之作,是宫廷音乐发展的巅峰之作,代表了唐代法曲的最高成就。
乐曲描绘了唐玄宗中秋月夜借助道士 秘术游月宫见到仙女在广寒宫翩翩起舞令李隆基陶醉的神话,此曲的音乐旋律、舞蹈动作、服饰装扮都给人以 身临其境、美轮美奂的艺术感受。
它是音乐文化的里程碑,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此曲也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 时期音乐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
关键词:法曲《霓裳羽衣曲》唐玄宗宫廷音乐中图分类号J 605 文献标识码:A 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开创了政治统一、经 济发展,社会繁荣稳定的景象,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经济 发展的高潮,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创作创造了条件,《霓裳 羽衣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宫廷音乐为其 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创造空间,而民间音乐的流行则扩大 了《霓裳羽衣曲》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民族间的相互融合, 使得西域音乐传入,《霓裳羽衣曲》得以形成。
_、《霓裳羽衣曲》的由来《霓裳羽衣曲》也称为《霓裳羽衣舞》,这首法曲创作于 开元中期,关于这首曲子的创作过程有着很多传闻趣谈。
广为流传的主要有三种,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第一 种说法是在《杨太真外传》中记载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 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作。
《杨太真外传》载:霓 裳羽衣曲者,是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所作也。
第二种说法则是唐初一个叫叶法善的著名道士“尝引 上入月宫,闻仙乐”。
听到诸仙奏曲,便以玉笛接之,曲名 《霓裳羽衣曲》。
第三种说法则是根据《唐会要》记载:开元九年(721 年)西凉总都督杨敬述进献印度佛曲《婆罗门曲》,唐玄宗 以此曲音调为基础,把自己以前梦中入月宫游玩,遇到广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3-0018-02寒宫中仙女翩翩起舞所奏的醒来只记住了其中一部分的音乐再加上一个散序组成的。
唐代三大舞名词解释(一)
唐代三大舞名词解释(一)
唐代三大舞名词解释
1. 霓裳羽衣舞
•霓裳羽衣舞是唐代宫廷舞蹈中最有名的一种形式,也是当时宫廷舞蹈的代表之一。
•这种舞蹈以女性为主,舞者所穿的霓裳和羽衣是其特点之一。
•霓裳指的是五彩缤纷的长袖服装,由于颜色鲜艳夺目,宛如彩虹,因此得名为霓裳。
•羽衣则是象征神仙的飘逸服饰,将舞者的舞姿更加凸显,并通过舞动呈现出羽毛翩翩的视觉效果。
•这种舞蹈以轻盈的舞步、柔美的手臂动作和流畅的身体转动为特点,给人一种飘逸悠长的感觉。
2. 长命百岁舞
•长命百岁舞是唐代宫廷舞蹈中的一种养生舞蹈,意在表达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祝愿。
•舞者扮成老年人的形象,通过舞蹈动作传递健康、活力和长寿的寓意。
•舞蹈中的动作主要包括慢慢起身、舒展四肢、扇动折扇、弯腰跪拜等,展现出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活力和灵动。
•长命百岁舞的形式也非常多样,有独舞形式,也有合舞形式,多表现出老年人在团结和和谐的社会中度过晚年的幸福生活。
3. 春宫怨舞
•春宫怨舞是唐代宫廷舞蹈中的一种宫廷舞蹈,以表现女性娇艳动人的形象为主题。
•这种舞蹈的动作轻盈、多变,以柔美唯美的手臂动作和身体转动为主要特点。
•舞者们通过翩翩起舞,展示出女性的柔美和娇羞,以及唐代宫廷对美的追求。
•舞蹈的形式主要包括独舞或合舞,多以婀娜多姿的动作表达爱情、婚姻和情感等主题。
•春宫怨舞是唐代宫廷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也是当时社交场合的一种重要表演形式。
通过以上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唐代三大舞蹈各有其特点和意义,不仅体现了唐代社会的审美和文化风貌,也是中国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霓裳羽衣舞白居易翻译
霓裳羽衣舞白居易翻译《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宫廷乐曲。
出自印度,原名《婆罗门曲》,开元中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献呈宫廷,经唐玄宗李隆基加工润色,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改名为《霓裳羽衣曲》。
玄宗宠妃杨玉环就以善舞《霓裳羽衣舞》闻名于世。
安史之乱后,谱调逐渐失传。
白居易这首《霓裳羽衣舞歌》生动传神地描述了这种舞蹈的服饰、乐器伴奏和具体表演的细节。
除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外,包括自注在内的许材料,其音乐史料价值也是极其重要的。
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叙述元和年间诗人曾于内宴时见过《霓裳舞》。
诗人写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可见诗人不止一次参加过内宴,也观赏过不知多少歌舞节目,然而印象最深、最为喜爱者却首推这《霓裳羽衣舞》。
那么,这首舞曲为什么能在众多的朝廷乐舞中脱颖而出呢?由此,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和注意。
“舞时寒食春风天,玉钩栏下香案前”点出了表演的时间、地点。
明媚的春天当然是表演歌舞的最佳季节,而“玉钩栏下”更非一般场所可比。
这时间、舞台,自然应有好的演员演出好的剧目。
关于演员,诗歌仅用“案前舞者颜如玉”、“娉婷似不任罗绮”两句作了交待,前者指容貌,后者形容体态,可谓惜墨如金,言简意赅。
而“不著人间俗衣服”等句,更把这容颜如玉、体态轻盈的演员妆点成了仙女。
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仙女的美貌是不容置疑,也非人间可比的。
她身穿彩色如虹的裙子、回云流霞之披肩,钿璎纍纍,玉佩珊珊。
诗中不仅描绘出歌舞艺人穿着打扮的华贵,也隐约透露出这是一出以神仙故事为题材的剧目。
从“磬箫筝笛递相搀”以下六句是介绍和描写《霓裳舞》的乐器伴奏和舞蹈的正式表演。
磬箫筝笛,递相弹奏,击扌厌弹吹,悠扬曲折,此为序曲。
“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两句下有诗人自注说:“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也。
”这时整装已毕的神女还娇慵地伫立在舞台一角,作将要起飞状。
突然,乐曲由柔转刚,擘騞作响,直如秋竹坼裂,春冰迸碎。
再看此时的神女,舞姿轻盈,飘飘若流风雪回,疾速如游龙受惊。
霓裳羽衣曲舞蹈
霓裳羽衣曲舞蹈引言:霓裳羽衣曲舞蹈是中国古代传统舞蹈的珍品之一,起源于南朝梁时期。
它以它独特的姿态、精湛的技巧和流畅的舞姿闻名于世。
霓裳羽衣曲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典舞蹈的典范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霓裳羽衣曲舞蹈的起源、特点和演绎方式。
一、起源与历史:霓裳羽衣曲舞蹈起源于南朝梁时期,是由唐朝宫廷舞蹈演变而来。
据史书记载,这种舞蹈最初是为了纪念梁武帝的皇后萧淑嫔而创作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霓裳羽衣曲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舞蹈形式,并在唐朝盛行起来。
唐朝时期,许多宫廷女子都受到专门的训练来演绎这个舞蹈,使得霓裳羽衣曲舞蹈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二、特点与风格:霓裳羽衣曲舞蹈以优雅、流畅和柔美的舞姿为其显著特点。
舞蹈中的舞者身穿华丽的霓裳羽衣,在音乐的引导下展现出令人陶醉的舞姿。
舞者通过身体的舞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将观众带入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中。
霓裳羽衣曲舞蹈的动作优美且有节奏感,它注重手臂和步伐的协调,以轻盈的动作展现出舞者们的柔美和飘逸。
在舞蹈中,舞者们经常用手臂和手指来做各种流畅的动作,配合身体的转动和步伐,形成了一幅绘画般的图案。
舞蹈的音乐也是霓裳羽衣曲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的节奏和旋律与舞者的动作相互呼应,使整个舞蹈更加有层次感。
这种舞蹈所使用的音乐通常是古典的、柔和的,通过音乐的情感传达,与舞者的舞蹈动作相得益彰,使整个舞蹈更加生动和充满艺术感。
三、演绎方式:霓裳羽衣曲舞蹈的演绎需要舞者具备高超的技巧和灵活的身体。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需要将自己完全融入舞蹈的世界中,通过表情、动作和姿势来表达音乐所传达的情感。
在舞蹈开始之前,舞者需要先进行一些必要的身体训练和热身准备,以确保舞者的身体能够完成舞蹈所需的各种动作。
接着,舞者将身着色彩绚丽的霓裳羽衣,配合舞蹈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以优雅流畅的动作做出各种独特的舞蹈动作,向观众展示出古代宫廷女子的风采和魅力。
为了更好地演绎霓裳羽衣曲舞蹈,舞者还要在舞蹈动作的技术上下功夫。
唐朝的舞蹈与音乐艺术
唐朝的舞蹈与音乐艺术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也在舞蹈与音乐艺术方面有着独特而卓越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唐朝时期的舞蹈和音乐艺术,介绍其特点和影响,并通过一些经典的作品来展示唐代艺术之美。
一、唐朝舞蹈的特点唐朝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高峰时期,其舞蹈形式丰富多样,表达手法独具特色。
相比于其他时期的舞蹈,唐朝舞蹈更加注重挥洒情感和展示身体的灵活性。
唐代舞者的动作优美而大气,舞蹈在力度和形态上都具备了更高的艺术追求。
另外,唐朝舞蹈还注重场景的逼真和服饰的华丽。
舞台背景的布置、服饰的选择以及配乐的运用等都是唐代舞蹈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元素的完美结合使得唐朝舞蹈既能够引人入胜,又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二、唐朝音乐的特点随着舞蹈形式的发展,唐朝音乐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唐朝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和声体系融合了当时多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唐代音乐丰富多样,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乐舞音乐等多种形式。
在唐朝音乐中,以雅乐最为著名。
雅乐是宫廷音乐的一种,用于重大场合和庆典活动,曲调庄重优美,气势磅礴。
在雅乐中,乐器和人声的结合极其和谐,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三、经典舞蹈作品欣赏1. 《梨园春·序》:这是一首唐代宫廷舞曲,舞者们穿着华丽的服装,在宫殿前翩翩起舞。
乐曲明快悠扬,舞姿流畅而婉转,展示了唐代舞蹈优雅和高贵的一面。
2. 《霓裳羽衣舞》:这是一支唐朝的舞蹈,曲调婉转欢快。
舞者身穿羽衣,仿佛仙女下凡,展示出唐代舞蹈的轻盈和飘逸。
3. 《大唐昭君图》:这是唐朝的宫廷舞剧,讲述了著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舞剧中舞者的精湛技艺和舞蹈动作的精准演绎让人叹为观止。
通过欣赏这些经典舞蹈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唐朝舞蹈艺术的瑰丽和魅力。
唐代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高超的技巧,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四、唐代舞蹈和音乐的影响唐朝的舞蹈和音乐艺术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唐代主要有哪些宫廷舞蹈?
唐代主要有哪些宫廷舞蹈?唐代主要有哪些宫廷舞蹈?王建《宫词⼀百⾸》之⼗七:罗衫叶叶绣重重,⾦凤银鹅各⼀丛。
每遍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
这是描写“字舞”的,是《圣寿乐》舞时的情景。
历来凡论字舞,常引王建这⾸诗。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10提及字舞,引王建诗以证“此事由来久矣”。
《圣寿乐》是由⽴部伎伴奏的乐舞,是⼀组⼤型舞蹈,参加的⼈数众多,表演到⼀定时候队列排成字形,类似今天带有组字表演的团体操。
《旧唐书·⾳乐志⼆》记载:“《圣寿乐》,⾼宗、武后所作也。
舞者百四⼗⼈,⾦铜冠,五⾊画⾐。
舞之⾏列必成字,⼗六变⽽毕,有‘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年,宝祚弥昌’字。
”组这么复杂的字(那时候还是繁体字),太不容易了!另外关于字舞的记载还有:段安节《乐府杂录·舞⼯》:“字舞,以舞⼈亚⾝于地,布成字也。
”明⼈胡震亨《唐⾳癸签》卷14《乐通三·舞曲》云:“⾃武后《圣寿乐》舞‘圣超千古’⼗六字,德宗《奉圣乐》舞‘南诏奉圣乐’五字,历朝制字舞,未可详记。
”另外,祝颂武则天长寿的《鸟歌万岁乐》⽤的是“鸟舞”的形式;颂⽞宗的《龙池乐》⽤的是“花舞”的形式。
除了字舞、花舞等形式,受到雅乐“⽂舞”和“武舞”分类的影响,唐代宫廷舞蹈有健舞和软舞之分,但舞蹈的节⽬并不固定。
“健舞”动作矫健有⼒,节奏明快;“软舞”动作抒情优美,节奏⽐较舒缓。
以下介绍⼏种唐诗中经常提到的舞蹈,诗句对舞姿的描述⾮常⽣动形象。
1、《胡旋》。
属于“健舞”,快速轻捷,变化多姿。
岑参《⽥使君美⼈舞如莲花北鋋歌(此曲本出北同城)》:“此曲胡⼈传⼊汉,诸客见之惊且叹。
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缕花葱茏。
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旋风。
”⽩居易《胡旋⼥-戒近习也(天宝末,康居国献之)》:“弦⿎⼀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已时。
”2、《胡腾》。
属于“健舞”,以腾跳动作技巧见长,舞步急促变化。
李端《胡腾⼉》:“扬眉动⽬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中国当代优秀唐代舞蹈作品
中国当代优秀唐代舞蹈作品
中国当代优秀的唐代舞蹈作品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值得一提的作品:
1. 《梨园春·唐·翠楼吟》,这是一部由中国舞蹈家杨丽萍创作的舞蹈作品,以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为灵感。
舞蹈通过独特的编舞和精湛的技巧,展现了唐代宫廷舞蹈的优雅和华丽。
2. 《唐·昭君出塞》,这是中国舞蹈家李世济创作的一部唐代舞蹈作品,以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为题材。
舞蹈通过舞者的身姿和动作,表现了唐代女性的坚强和勇敢,展现了唐代边塞风情。
3. 《唐·长恨歌》,这是中国舞蹈家杨丽萍创作的一部唐代舞蹈作品,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为灵感。
舞蹈通过流畅的舞姿和优美的编舞,展现了唐代宫廷的豪华和繁荣,同时也表达了白居易对长恨歌中的爱情和离别的思念之情。
4. 《唐·花间舞》,这是中国舞蹈家李世济创作的一部唐代舞
蹈作品,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题材。
舞蹈通过舞者的身姿和舞蹈动作,展现了唐代花间派诗歌的优美和浪漫,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5. 《唐·霓裳羽衣舞》,这是中国舞蹈家杨丽萍创作的一部唐代舞蹈作品,以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为灵感。
舞蹈通过舞者的舞姿和动作,展现了唐代宴会的热闹和欢乐,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豪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上是中国当代优秀的唐代舞蹈作品的一些例子。
这些作品通过舞者的表演和编舞的技巧,将唐代的文化和艺术传统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融入了当代的创新和表达方式,使得这些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霓裳羽衣舞 名词解释
霓裳羽衣舞名词解释
霓裳羽衣舞是中国古代传统舞蹈的一种,源于《世说新语·七贵人》中的故事。
霓裳羽衣舞以其优美的舞蹈动作和华丽的服饰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之冠。
霓裳羽衣舞起源于南朝宋时期的贵族社交活动,被认为是一种高雅文化的象征。
舞者身穿华丽的霓裳羽衣,头戴绣球冠,手持华盖扇,舞姿轻盈曼妙。
舞者以手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手指的变化和舞蹈动作的流畅性,在舞台上创造美妙的艺术效果。
霓裳羽衣舞以逐步展现服饰的魅力和舞者的灵动为特色。
舞蹈动作流畅柔和,
表现了女性的温柔和婉约之美。
而霓裳羽衣的华丽以及舞者优雅的舞姿也使得这种舞蹈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霓裳羽衣舞不仅在中国古代受到赞誉,也传播到了其他东亚国家,成为东亚文
化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霓裳羽衣舞在现代的演绎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局限于古代皇家贵族,更多地展现在大众面前,成为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亮点之一。
总的来说,霓裳羽衣舞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古代舞蹈,通过舞者的动作和华丽的
服饰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它以其精致的舞姿和华丽的造型让人们感受到优雅和美的深刻意境,成为中国传统舞蹈中的瑰宝。
唐代三大舞名词解释
唐代三大舞名词解释(原创实用版)目录1.唐代三大舞的概述2.唐代三大舞的历史渊源3.唐代三大舞的特点及代表作品4.唐代三大舞对后世的影响正文【唐代三大舞的概述】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盛世,文化、艺术和经济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在唐代舞蹈艺术领域,有三种被誉为“唐代三大舞”的舞蹈形式,它们分别是剑器舞、霓裳羽衣舞和踏歌。
这三种舞蹈各具特色,反映了唐代繁荣富强的国家风貌和唐代舞蹈艺术的高超水平。
【唐代三大舞的历史渊源】唐代三大舞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与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剑器舞起源于战国时期,唐代时发展至巅峰,成为唐代宫廷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霓裳羽衣舞则起源于唐代,据说是唐明皇为杨贵妃创作的,后来成为唐代宫廷舞蹈的代表作品。
踏歌源于民间,唐代时被宫廷吸收,成为一种兼具宫廷与民间特色的舞蹈。
【唐代三大舞的特点及代表作品】剑器舞以剑为道具,舞蹈动作刚劲有力,矫健潇洒,充满阳刚之气。
代表作品有《剑器行》、《剑器舞》等。
霓裳羽衣舞则以羽衣为道具,舞蹈动作柔美飘逸,宛如仙子翩翩起舞。
代表作品有《霓裳羽衣曲》、《杨贵妃秘史》等。
踏歌则以民间歌舞为基础,舞蹈动作活泼欢快,充满民间气息。
代表作品有《踏歌行》、《秦王破阵乐》等。
【唐代三大舞对后世的影响】唐代三大舞对后世舞蹈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们的创作理念、舞蹈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为后世舞蹈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启示。
同时,它们也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化、艺术风格和社会风貌的重要资料。
综上所述,唐代三大舞作为唐代舞蹈艺术的瑰宝,不仅展现了唐代繁荣富强的国家风貌,也体现了唐代舞蹈艺术的高超水平。
唐代乐舞《霓裳羽衣》的历史概况及变迁
唐代乐舞《霓裳羽衣》的历史概况及变迁2007正殷都学刊147唐代乐舞《霓裳羽衣》的历史概况及变迁刘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27)摘要:纵观乐舞《霓裳羽衣》在唐代发展的全过程,首先发现它在各阶段的差异性,从浪漫瑰丽到平实灵活,再由平实灵活到抑郁惆怅.然而这些变化又并非玄妙莫测不可捉摸,其存在都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和时代背景性.关键词:霓裳羽衣;歌舞大曲;舞容乐貌;嬗变轨迹中图分类号:J7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238(2007)01—0147.04唐代的乐舞艺术以应用于平民社会的日常生活为主题,"仙子"不再遥不可及,开始走下"瑶台",出现在人间的饮宴娱乐中.唐玄宗执政初期的"开元盛世",国势强大,政局稳定,加上唐玄宗本人对乐舞的喜爱和精通,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出现了许多除对中原旧乐舞继承,发展外,又容纳了域外乐舞文化因素的乐舞作品.道曲《霓裳羽衣》与杨敬述进献的西域佛舞曲结合,加上玄宗"润色",杨贵妃首演,无疑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歌舞大曲.它充分展现了舞蹈艺术的抒情特长,作为唐代着名的大曲,它不是器乐,声乐,舞蹈的简单相加,结构功能非常丰富,实际表演灵活,多变.本文力求以唐代乐舞《霓裳羽衣》为中心,梳理,分析它在盛唐和"安史之乱"后发生的重要转折性变化,以及在五代十国时期的余波.一,盛唐时期浪漫瑰丽的《霓裳羽衣》盛唐是一蓬勃向上的时代,处处洋溢着青春和活力.这些热情的血液同样流淌在乐舞艺术中,这种非凡的气度也反映在神,人的关系上.于是,《霓裳羽衣》这样以仙境为题材的乐舞,在传说中通过最高统治者唐玄宗之手,从"天上"来到了人间——皇家宫廷.神仙不再是遥不可及,凡人也开始可以与天上的"神仙们"共享仙境的美妙乐舞.道曲《霓裳羽衣》创作,产生于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宋代的谢守灏所编道教典籍《混元圣纪》卷八载:"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 二月,帝制《霓裳羽衣曲》,《紫薇八卦舞》以荐于太清宫,贵异于九庙也."这正是改名前的道调法曲《霓裳羽衣》.天宝十三载到太清宫朝拜的这一天,由政府正式颁布将本属佛教乐曲的《婆罗门》纳入道乐《霓裳羽衣》之中,形成了一部新《霓裳羽衣》,这就是后世众多文人在诗歌,小说中所附会的"杨氏创声,君造谱"的来由了.这一时期,此乐舞主要在宫中表演,用于皇家享乐或君臣同乐.据《杨太真外传》: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册立杨贵妃时,曾经演奏过其中曲的部分.杨玉环由女道士的身份册封为贵妃,进见之日所奏的曲调应是淡雅,庄重.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明皇宴诸王于木兰殿时,杨贵妃于醉中独舞《霓裳羽衣》,"天颜大悦,方知回雪流风,可以回天转地."uJ从中可以想见此舞非凡的气势,贵妃的醉中独舞更为此舞增添一份游移,飘忽之感.她的侍女张云容曾在绣岭宫表演此舞,"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J可见,此乐舞在表演时比较注重个人的发挥,不拘于某种模式.那是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不可捉摸,是一种超群绝伦,高贵雅逸的贵族气派式的抒发.杨贵妃和张云容表演的为独舞或突出领舞的群舞.据记载,宫女中不止张云容会此乐舞,还有众多宫伎表演群舞《霓裳羽衣》的记载:玄宗生日时,在宫中的勤政楼下,宫伎们头梳九骑仙髻,身穿孔雀羽衣,身上饰有七宝缨络和"珠翠",装扮成想象中的仙女模样,表演大型群舞《霓裳羽衣》.独舞也好,群舞也罢,总之在此舞创作产生的[收稿日期]2007.02.14[作者简介]刘漫(198l一),女,河南安阳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舞蹈史研究.148殷都学刊2007焦初期——实力强大的盛唐,对表演此乐舞的舞者技艺,容貌的要求很高.所以,有了"伴教《霓裳》有贵妃,从初直到曲成时";有了"霓裳一曲足掩古今";有了"一时跪拜霓裳彻,立地阶前赐紫衣.旋翻新谱声初足,除却梨园未教人."J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印度佛曲《婆罗门》改名为《霓裳羽衣》曲.《婆罗门》是佛曲,《霓裳》是道曲."蕃汉合奏"后的《霓裳羽衣》,已经不是道调法曲了."改乐"后仅一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开元,天宝年间的乐舞谱也在乱中丢失.在文人的附会中,多将此次战乱归罪于这次"改乐"事件.众多开元,天宝年间的文献,诗歌对此乐舞的记录很少,大多是后世诗人怀着对开元,天宝盛世的缅怀与感叹而创作的诗歌中出现了相关记载.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时期它的总体风格为清商乐舞的宛转,轻柔,又巧妙地加入了西域乐舞的成分,增添了一分明快和昂扬的气息.在国势强大,政局稳定的开元,天宝年间,表演时乐舞人技艺高超,服饰华丽.展现了乐曲在空际回荡,仙子在瑶台曼舞这样一种神幻的意境,表现出月中的幽静,朦胧之美.二,中唐时期平实灵活的《霓裳羽衣》随着"安史之乱"的平息,唐代社会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这也鲜明地表现在整个意识形态上,包括文艺和美的理想.此时的乐舞《霓裳羽衣》,个体人物的渲染渐渐让位于整体场景的表现.它已经有了双人舞的形式,对于舞者的要求也不再像玄宗时那么严格.我们对此乐舞在中唐时期的了解,大多是通过白居易的诗歌.据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德宗贞元年间,徐州张尚书家伎关眄眄会表演《霓裳羽衣》舞.虽然她是否会此舞还有待商榷,这却为我们透漏了一个信息:经历了一番战乱,此乐舞已从"除却梨园未教人"传播到普通的官宦之家,想必家伎表演的《霓裳舞》与宫中梨园弟子表演的已有很大出入.据《碧鸡漫志》和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记载,唐宪宗时此乐舞曾在宫廷的大型宴飨活动中表演:"宪宗时,每大宴,间作此舞."[](坨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曲歌》大致勾勒出元和年间(公元806年),此乐舞在昭阳殿中的实际演出情况:起先是器乐奏慢板,舞者不动,奏到中序上板时,引出舞人按着拍子起舞.舞蹈是从中序部分开始,是抒情的慢舞.随着节拍的由缓至急,舞姿呈现出各种变化:时而斜拖着裙子好像架云似的凌波微步,时而像风卷雪花般飘然转旋;有时忽然翻身回顾好似受惊的游龙,有时像张开翅膀,要乘风飞去.J在繁音急节时的一阵急速舞蹈过后,随着曲终的长引一声,舞蹈结束.这里,乐舞结尾处的"长引一声"与唐玄宗时《霓裳羽衣》结尾处的"惟霓裳羽衣曲将毕,引声亦缓"[](476)相一致,结束时还保持着缓慢的节奏."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J,可见当时此乐舞仍具有非凡的魅力.虽然此时宫中表演的《霓裳羽衣》与玄宗时所表演的已不同,但散序,中序,破这三部分都还保持着大曲形式上的完整.在节奏上,还寻求着一种起承转合,张弛有度的变化.此时的《霓裳羽衣》"已经成为中国风格的舞蹈,而且具有道教色彩,但曲调仍然有佛教梵呗的特征."J可以想见,经历了种种战乱,百年之后的这个《霓裳羽衣》与玄宗时的模样已有很大不同, 但在后世众多的诗歌,小说中,在描写盛唐《霓裳羽衣》时大多借鉴这段描绘,后人也多将其混同为玄宗时的《霓裳羽衣》.中唐时期,随着政治上中央集权的日益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乐舞文化的中心渐渐转移到民间,许多优秀的乐舞人活跃在文人雅士的家中,此时的《霓裳羽衣》表现出稍厌精华,趋于平实的趋势.着名诗人白居易极其喜爱《霓裳羽衣》,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历任杭州,苏州刺史,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归京,洛.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第二年,曾组织过乐伎排练《霓裳羽衣》曲,乐伎玲珑,谢好,陈宠,沈平,曾被教授过此曲.其后,在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寄给元稹的《霓裳羽衣舞歌》中写到:"今年五月至苏州,……闻君部内多乐徒,问有霓裳舞者无.答云七县十万户,无人知有霓裳舞."J可见,此时至少在南方的苏州,几乎是没有人知道此乐舞了.自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对此乐舞在苏州的传播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唯寄长歌与我来,题作霓裳羽衣谱.四幅花笺碧间红,霓裳实录在其中.千姿万状分明见,恰与昭阳舞者同0'9'9l8]他把将舞艺传授下去视为首要的事,并且已经在传授李娟和张态二人此乐舞.同宫廷中演出的大型套曲不同的是,乐舞《霓裳羽衣》在民间的表演形式更为灵活,多样."墙西明月水东亭,一曲霓裳按小伶."0J一名小伶便第1期刘漫:唐代乐舞《霓裳羽衣》的历史概况及变迁149 可以演奏一曲《霓裳》.在大型套曲的基础上,又可对其摘遍并稍加改编:"寂然无他念,但对一炉香.……何以送闲夜,~曲秋霓裳."IJ《霓裳羽衣》曲中的一部分——"秋霓裳",可单独演奏用来陶冶性情,这应该是据表演者的心情和表演场合而改编的小型《霓裳羽衣》曲.据白居易的《早发赴洞庭舟中作》:"出郭已行十五里,唯销~曲慢霓裳."Llj这里,则又成为演奏时间持续较长的"慢霓裳".中唐时期,像自居易这样既喜爱乐舞,对乐舞表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又具有深厚文学修养的文人,对《霓裳羽衣》的描述使后人了解到此乐舞在当时的大致情况.这一时期,在德宗和宪宗在位期间,经济还保持着向上,繁荣的趋势,还呈现出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但对此乐舞表演者的要求不再像玄宗时那么严格,乐舞已进一步流传到文人士大夫中间,为他们的陶情冶性服务.穆宗以后,随着国力的衰退和战乱的频繁,此乐舞的风格已经开始呈现出向简朴,平实,严肃发展的趋势.三,晚唐时期抑郁惆怅的《霓裳羽衣》中唐晚期以后,此乐舞的内容已经远非开元,天宝年间的模样.它进一步发展,变化的显着特点就是被雅乐化,将此乐舞在盛唐时的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之中.文宗时儒教势力开始抬头,文宗本人就极喜爱雅乐,曾命冯定借鉴开元年间的雅乐,重新制乐舞《霓裳羽衣》.['](棚重新创作时,除了在音乐上参考了开元年间的雅乐外,还结合了"开元中霓裳羽衣舞".对此,王灼认为这里的"开元中霓裳羽衣舞"是"疑曲存而舞节非旧,故就加整顿焉"[](,舞蹈部分是重新创作的.当时所制的曲风比较接近清乐的系统,在宫廷中表演时,其舞姿"立麓间,端凝若植"[b】,比较拘谨.虽然当时此乐舞向雅乐的风格靠拢,比较庄重,肃穆,但所制《霓裳羽衣》仍属于法部,到了文宗开成三年,《霓裳羽衣》由法曲部改为仙韶部,也就是说它还是用于取悦活人,而不是娱神悦鬼的正统雅乐."是时四方大都邑及士大夫家,已多按习"1(127),此乐舞在当时较为常见.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及第状元李肱所作的《省试霓裳羽衣曲》:"开元太平时,万国贺丰岁.梨园献旧曲,玉座流新制.凤管递参差,霞衣竞摇曳.宴罢水殿空,辇馀春草细.蓬壶事已久,仙乐功无替.讵肯听遗音,圣明知善继."ulJ具有代表性地显示出后人对此乐舞继承和发展的态度.文宗开成三年的进士陈瑕所作的《霓裳羽衣曲赋》,描绘了此乐舞群舞时的舞姿,其中的"霞袂","眄盼","轻盈而欲翔"都与玄宗时版本相一致."宛似群仙之态","绛节回互",显示出此时的群舞形式更为注重队形的变化和安排,与玄宗时的独舞或突出领舞的群舞形式大不相同.宣宗是个喜爱乐舞并精通音律的皇帝,宫中曾表演过雅乐化的大型群舞《霓裳羽衣》.此时它有词,有曲,有舞:"宣宗妙于音律,每赐宴前,必制新曲,俾官婢习之.其曲有词,合舞.包括《霓裳曲》等数十曲."[15]舞蹈时,有"翔云"和"舞鹤"作为表演背景,数百名舞者皆穿羽衣,手持"节幡", "态度凝澹",飘然起舞.舞者表情庄严肃穆,动作幅度大大减小,缺少变化.其风格与文宗时的相似,都偏于庄严,肃穆,对舞者容貌,舞技的要求有所降低,转为对队形的变化,气势的渲染上多求精彩.四,五代十国时期《霓裳羽衣》的余波五代时,有《霓裳羽衣》以"执板而歌"的形式在民间表演的记载,对此,王灼认为"既得之邪疾, 使此声果传,亦未足信."[]()南唐李后主时,宫中曾得到乐舞《霓裳羽衣》的残谱,并加以修改.6j此时乐舞《霓裳羽衣》经过曹生和昭惠后的改动,已有很大变化.原本结尾处的"引声益缓",在此处则节奏加快.后人认为这种节奏的加快是不祥的预兆,果然不久,昭惠后突得暴病去世.十国时代的前蜀后主王衍曾宴百官于怡神亭,亲自执板,唱《霓裳羽衣》等曲.这里的《霓裳羽衣》只是据开元年间的一小部分改编而成,形式短小.五代时,民间也有这种执板而唱《霓裳羽衣》的记载:"齐州章丘北村任六郎……多唱异曲. 六郎执板大嘈一曲……日:'此即昔人《霓裳羽衣》者."'[](可见,五代十国时期《霓裳羽衣》已经是"执板而唱"的简单形式,在宫中和民间都有流传."制作简缪","参乱雅音","又无老师良工教习"是它在五代时的境况.晚唐时期,乐舞《霓裳羽衣》中开始出现了执道具的记载.在五代十国时期,乐曲方面是继承唐制,由于连年战乱,国力衰退等原因,其演出规模早已不能同开元,天宝年间的规模相比.很多大曲也只能摘取片断表演,或是有乐无舞,即使有150殷都学刊2(K17筵舞,其舞蹈技艺,场面等很难与前面的相比.此时没有关于此乐舞中舞蹈部分的记载,仍在流传的乐谱也很有可能不完整.自唐玄宗时《霓裳羽衣》的乐舞谱,在"安史之乱"中散乱后,出现了诸多又加以发挥,创造的"版本"①.这些诸多"版本",展出了各个时期丰富多彩的,"有意味"的,积淀了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乐舞形式.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至少还可以通过这些更接近唐代乐舞的作品,寻找《霓裳羽衣》曾经辉煌的影子.唐代之后,《霓裳羽衣》还以队舞,转踏,戏曲中的舞蹈,西方器乐曲,校园歌舞剧,中国古典舞等多种面貌出现,被众多诗歌,文学或表演艺术作为重要题材所关注.时至今13,仍不断有人抱着对唐代乐舞《霓裳羽衣》的猜度和向往,创作同名乐舞作品,足见唐代乐舞《霓裳羽衣》在后人心目中的位置.对于我们今人而言,唐代乐舞《霓裳羽衣》作为一种乐舞文化典范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在今天还有多少表面动作的留存,而应该看它对后代的乐舞艺术,社会文化心理产生了多少渗透.【参考文献][1](宋)史官乐史.杨太真外传(上)[A].鲁迅.鲁迅全集? 十[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416.[2](唐)杨贵妃.赠张云容舞[A].(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五)[C].北京:中华书局,1979.64.[3](唐)王建.霓裳辞十首[A].(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二十二)[C].北京:中华书局,1979.289.[4](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615—617.[5](宋)王灼.碧鸡漫志[A].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一[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6]欧阳予倩.一得余抄[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380.[7](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礼乐十二(卷二十二)[M]. 北京:中华书局,1975.[8](唐)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A].顾学颉.白居易集(卷二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9.458—460.[9]阴法鲁.丝绸之路上中外舞乐交流[J].舞蹈论丛,1980,(1):17.[10](唐)白居易.答苏庶子月夜闻家僮奏乐见赠[A].顾学颉.白居易集(卷二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9.611.[11](唐)白居易.偶作两首[A].顾学颉.白居易集(卷二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9.492—493.[12](唐)白居易.早发赴洞庭舟中作[G].顾学颉.白居易集(卷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9:537.[13](宋)计有功.唐诗纪事[M].贝叶山房,1936.24.[14](唐)李肱.省试霓裳羽衣曲[A].(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五百四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9.626o.[15](宋)王谠.唐语林(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5.199.[16](宋)马令.南唐书?昭惠后传(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5.39. AnalysisontheChangeoftheNishangyuyithDanceasMusic AccompanimentinTangDynastyUUMan(GraduateSchool,ChineseAcademyofArts,Beqing100027,China)Abstract:ThispapermakesacomprehensivesurveyofthedevelopmentofnishangyuyiinTan gDynasty.Thestages differfromeachotherandthesechangesaletangiblewithahistoryinheritanceandbackgroun d.Keywords:nishangyuyi;large—scalesong&dancedivertimento;dancewithmusicaccompaniment;evolutionpath①在此借用"版本"一词.并非指'霓裳羽衣》有完整的,类似如今的表演脚本,而是据零散的文献记载,在唐代不同时期此乐舞的表演情形都不同.因此,在此借用"版本"一词来表示它们间的差异性.。
唐代宫廷舞蹈典型的动作名称
唐代宫廷舞蹈典型的动作名称
唐代宫廷舞蹈典型的动作名称有《霓裳羽衣舞》中的拂云、回回新等。
唐代宫廷舞蹈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代表性舞蹈,其形式、技巧、内容等充分体现了唐代宫廷的生活习俗、审美趣味和文化特征。
唐代宫廷舞蹈的表演场所主要在宫廷宴享、朝会、庆典等仪式场合,其服饰华丽、舞姿曼妙、音乐悠扬,给人以美的享受。
唐代宫廷舞蹈的典型动作和舞姿,不仅具有高度的技巧性和艺术性,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气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宫廷著名舞蹈霓裳羽衣舞
古典女子集体舞编舞:范东凯改编:彭阿兰《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
这是唐代宫廷著名的舞蹈,传说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作。
李隆基酷爱音乐,在古代君王中。
李隆基对音乐的研究应该是最深入最精通的,会吹拉弹奏各种乐器。
相传,李隆基曾经梦见游月宫时,听到天上有仙乐奏曲,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
仙女的歌声玄妙优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
李隆基醒来后,对梦中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
他把梦中的乐曲记录下来,让乐工演奏,舞蹈由他宠爱的贵妃杨玉环来设计舞蹈表演。
原舞已失传,现在的表演是根据文字记载和诗歌描写意想再创作的。
音乐采用古老的《长安鼓乐》作素材,舞蹈吸收了陕西和敦煌壁画的某些舞姿造型,采取唐大曲结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