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宋代宫廷音乐机构与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台世界2012·7月下旬
WENBOKAOGU
宫廷音乐始于夏、商,是古代宫廷衍生的产物之一。经过西周、西汉两朝的发展后,在唐代达到第三个高峰期。宋代的宫廷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前朝,但宋代统治者对于雅乐的重视,使宋代的宫廷音乐机构的设立同样重雅轻俗。随着管理俗乐的音乐机构教坊最终被废黜,在南宋时期,宫廷音乐活动中开始出现和雇乐人;和雇制度也由此逐步替代了传统的乐籍制度,并促使宫廷音乐走向世俗化与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一、宋代之前的宫廷音乐机构与制度
宫廷音乐是古代宫廷衍生的产物之一,作为古代帝王和上层社会的享用之乐,其兴衰与中国古代宫廷的确立和发展息息相关。宫廷音乐具有雅乐和俗乐两大不同功用。雅乐是指在古代祭祀、朝会等正规大型场合使用的正统音乐,同时也是统治阶级用于礼乐教化的一种工具。而俗乐则是帝王、后宫和朝臣在非正式礼仪场合所享受的一种音乐形式,是上层阶级的一种宴会之乐、流行音乐。宫廷音乐最早出现在夏、商时期,是当时人神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多用于侍奉、祭拜、娱乐鬼神。西周时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而随礼的基本是雅乐。这套等级森严礼乐制度的形成,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正式确立。西周的宫廷音乐被大量运用在祭祀、巫礼、驱疫、教育、宴享等重要场合,而作为其主体的雅乐也呈现出肃穆庄重、神圣崇高的特点,宫廷音乐在礼仪性方面的发展达到一个顶峰。随着西周王朝的没落,礼乐制度也逐渐势衰,虽然春秋战国有孔子的大力倡导,也未能恢复往日的辉煌。俗乐在这阶段开始兴起并进入宫廷,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汉朝是俗乐兴盛的时代,在汉代郊庙祭祀乐中大多所采用是俗乐,民间的楚歌楚舞在上层统治者中极为盛行,而专业管理俗乐的音乐机构———乐府也出现在这时期。大唐是中国古代三大盛世王朝之一,其国力昌盛、经济繁荣前所未有,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非常活跃。唐代统治者大多思想开明,因此唐代宫廷音乐所受束缚极少,除了对魏晋南北朝和隋朝的宫廷音乐加以吸收继承外,对各种外来异域音乐也兼蓄并收,宫廷音乐的种类和技巧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远远超越了以往的时代,俗乐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宫廷音乐继西周、西汉之后,在唐朝达到了它的第三个高峰期。唐朝的宫廷音乐机构以传统的太常寺、教坊和梨园为主。其中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总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牲、诸祠庙等署,是专管雅乐的机构。教坊本是培训宫女的机构,至开元年间才逐步成为音乐机构,其职责是管理雅乐以外的音乐、歌唱、舞蹈等事务。梨园是盛唐时期特有的训练乐工的音乐机构,始于唐玄宗时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人才,也推动唐代的宫廷音乐达到了巅峰[1]84。但数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政权的动荡不安、藩镇割据的日益加剧,致使大唐盛世一去不返,曾经辉煌一时的唐代宫廷音乐也伴随着大唐帝国的沉沦消亡而沉寂下来。二、宋代的宫廷音乐机构与制度
1.宋代宫廷音乐的特点。雅乐长期与礼制紧密结合,在其规范上有着不可逾制的严格规定,因此艺术欣赏性上明显不如俗乐,但雅乐所具有的政治象征使它成为古代国家政治仪式中的重要一环,历代的统治者对其重视程度极高。尤其是在每一代王朝初建时,统治者几乎都要对礼乐制度进行构建,都要制作雅乐。其目的在于通过礼乐制度来加强王朝政权的认同,强化君主集权制度,同时加强帝王的个人威信。因此在《史记书乐书》中便有这样的描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
宋代建国之初也对礼乐制度进行了积极的建设,雅乐的规范性更是重中之重。宋太祖认为后周原有雅乐声高,不合中和,太常寺官员因此依古法别创新乐,以定律吕。而宋太宗也认为雅正之乐可以治心,原古圣之旨,尚存遗美。可以说,这两位开国皇帝对于宫廷音乐中雅乐的强调和重视,使宋朝近三百年的宫廷音乐形成了重雅轻俗这一特点。除此之外,宋代理学的兴盛也是雅乐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理学作为一种新儒学,对于孔子将音乐当做教化工具,将倡乐当做治国安邦的手段的思想进行了传承,对于雅乐的制作极为重视,而对于淫哇之声则绝不能接受。可以说,宋朝尤其是北宋时期,由君至臣,都重雅正之声,排淫哇之声。正是对于雅乐的重视,使宋朝的君臣将雅乐规范制定得极为苛求。对其音乐标准、音阶形式、表演形式甚至于乐器的摆设都制定了合乎古制的标准。在北宋167年的时间里,甚至进行过六次大规模的改乐律,每次都有大批博古通今的儒臣引经据典,以使创乐之法最为合乎古制[2]90。这使得宋代宫廷音乐充满了复古之风和神秘主义。六次改乐之中,宋仁宗便占有两次,他还曾亲自制作了多首用以朝会大曲和明堂祭祀之用的雅乐,而宋徽宗更是建立了专门的雅乐机构———大晟府,可见宋朝统治者对于雅乐的重视和支持。
2.音乐机构设立上的重雅轻俗。宋代对于唐代的宫廷音乐机构进行了一些传承,沿用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同时也建立了具有宋代宫廷音乐特性的机构,包括有:太常寺、教坊、教乐所、大晟府、钧容直、云韶部、东西班等。其中太常寺始建立于汉朝,历来都是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下设两个独立的音乐机构大乐署和鼓吹署,宋代均对此进行了承袭。钧容直最初名引龙直,淳化四年改名为钧容直,是从宋代禁军中选用通晓音乐者成立,在皇帝出行时以骑吹的形式演奏,其实质是军乐。钧容直始于992年,被罢于1160年,历时168年。云韶部也是承袭于唐代教坊旧制,由内臣中聪警者组成,属黄门乐,主要用于宴享场合。东西班只存在于太宗年间,与钧容直相似,乐工主要来自于军队之中,出现在从骑而奏、巡行夜奏和军宴之中。
教坊和大晟府的兴衰则是宋代统治者对于雅乐和俗乐态度的缩影。教坊始于唐朝,是专门管理俗乐的机构。俗乐在唐朝得到了空前
宋代的宫廷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前朝,但宋代统治者对于雅乐的重视,使宋代的宫廷音乐机构的设立同样重雅轻
俗,宫廷音乐走上世俗化与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宋代宫廷音乐
探源宋代宫廷音乐机构与制度
□
海南师范大学张艺
摘要关键词88
兰台世界2012·7月下旬
WENBOKAOGU
………………………………………………………………………………………………………………………………………………………
的发展,在较盛大的宫廷宴会上都可以看到俗乐的影子。尤其是坐部伎与立部伎的出现,更将俗乐置于雅乐之上。《新唐书》记载道,玄宗又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太常阅坐部,不可教者隶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白居易也描述道:立部贱、坐部贵,坐部退为立部伎,击鼓吹笙和杂戏。立部又退何所任,始就乐悬操雅音。雅乐的衰微可见一斑。到了重雅轻俗的宋代,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宋朝教坊机构的设立也是循前朝旧制,但规模上则远远不如唐代。到了南宋,由于时局动荡,教坊被废止,虽然在绍兴十一年时复置,但最终仍然于绍兴三十年被彻底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教乐所。教乐所仍然沿用旧时的教坊制度,但作为替代教坊事务和职能的音乐机构,甚至不专门设置演出人员,只在有需要时临时征人或用衙前乐人替代,由此可见俗乐的没落。与教坊相反,大晟府是在宋代统治者对于雅乐极度重视的基础上设立的[3]66。这一音乐机构初建时其职能和官员便得到了完备,尤其当大晟府设立后,其他旧乐悉行禁止,可见其地位之高。而雅乐更是借着大晟府注入俗乐之中,甚至运用了刑罚等强制手段来推行雅制。而大晟府中用乐的雅化、定律方面的雅化则成为宋代宫廷音乐重雅轻俗的最高体现。
3.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的演变。北宋时期仍然继承采用唐时的乐籍制度。乐籍制度始于北魏,是将获罪之民或战俘的妻女及后代籍入专门的手册的制度,这种制度将其视为贱民,并强迫其世代从乐。隋唐亦遵循此例,这种制度下的乐人有一定的供奉,隶属于太常寺管
理,没有人身自由,地位低下。宋代乐人的社会地位较前朝有所提升,至南宋教坊被彻底罢黜后,一部分教坊人员遣散出宫流落民间。或成为各州县衙前乐,或流入高宗退位后的德寿宫任职。德寿宫常举行大典,每每有礼乐活动举行时,所需要的乐人由教乐所临时召集衙前乐
人,也就从此时开始,从民间和雇来的乐人开始出现在宫廷音乐活动中。和雇是指官府出钱雇用民间技工、匠人、艺人等进行劳作或表演,并支付报酬的形式。除了掌握一定的乐艺,和雇乐人通常是庶民百姓的身份,可以自由地冲州撞府,即在各个城市地方中自由行走。长期从事属于乐工范围的演出活动,成为这些乐人在和雇制度下参加宫廷音乐活动的有利条件。随着衙前乐已无教坊旧人局面的出现,和雇乐人取代了大部分原属于教坊的演出事务,越来越多的市井歧路之辈出现在南宋的宫廷音乐活动中,最后,连衙前乐也满是和雇乐人[4]57。传统的乐籍制度被和雇制度所替代。和雇乐人在进入宫廷表演前会进行二十天的短期集训,但在宫廷音乐的表演中,民间音乐的表现风格、内容甚至于乐器的使用,不可避免的对宫廷音乐活动起了显著的影响,使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得到了充分沟通,吸收和借鉴,而传统的宫廷音乐也由此走向了世俗化与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立增.论汉唐时期宫廷音乐[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4).[2]田耀农.宋代宫廷雅乐乐器与乐队考[J ].艺术评论,2010(3).
[3]康瑞军,张祎.唐宋之际的宫廷音乐机构考述[J ].乐府新声,2009(1).
[4]康瑞军.宋代宫廷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考述[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1).★作者简介:张艺,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老子诞生于河南省鹿邑县,是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中国道
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故里鹿邑拥有丰富的老子文化遗产方面的资源。他的名字、他的著作、他的思想和有关他的传说故事早已成为河南、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在世界范围内也都非常重视对老子文化的研究。老子文化的内容异常丰富,主要包括:塑像文化、画像文化、著作文化、语言文化、故里遗址文化、庙会文化、对老子的祭拜文化、关于老子的传说、故事文化、李母文化、老子思想文化等。采取科学合理的开发模式对老子文化遗产作一系统的整理开发研究,使人们深刻理解到老子文化是我们的珍贵遗产,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保护和开发利用老子文化遗产的目的是继承和弘扬老子文化。
一、开发利用老子文化遗产的意义
通过对老子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及系统整理,以旅游开发为平台,以建立老子文化遗产系列展览馆为手段,向世人展示老子文化遗产的内容,使人们对老子文化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进而继承与弘扬老子文化。今天我们对老子文化遗产作一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意义。老子文化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是巨大的精神文化财富。这种地方文化的特色对旅游者来说构成了强大的吸引力。通过深入挖掘老子文化遗产文化内涵,并以直观的形式向世人
展示老子文化遗产的内容,这样可以使旅游者对老子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清晰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旅游者的文化品位,也有利于老子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2.历史意义。老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受到很多人的尊敬,以至后人把他当作神仙来供奉,历史上许多朝代的帝王和显赫人物都来到老子故里鹿邑朝拜老子,并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这些可以作为人类集体记忆的保管者、文化的活化石,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待老子的态度。人们可以通过有形的老子文化遗产和无形的老子文化遗产同我们的祖先沟通,了解他们对待老子的思想,感受他们对老子的情感。因此说,老子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另外,
老子文化遗产还有以民间的、口头的、活态形式存在着,这又弥补了官方正史典籍记载的不足、遗漏,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地认识老子文化。在此意义上,老子文化遗产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活态历史。
3.经济意义。老子文化遗产本身不但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还具有经济价值。挖掘老子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是保护和发展老子文化遗产的题中之义,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老子文化鹿邑是老子的故里,拥有丰富的具有特色的老子文化方面的资源,通过利用科学合理的开发模式把老子文化遗产保护
与其产业化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借以增强旅游景区的参观价值,为鹿邑县本地经济的发展服务。
鹿邑老子文化遗产开发研究
对老子故里文化遗产开发的初步认识
□
周口师范学院政法系刘运动
摘要关键词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