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农业家庭经营
农业经济学-农业的地位与及作用
![农业经济学-农业的地位与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7500b45bcaaedd3383c4d3c5.png)
农业经济学一、农业的概念、分类与特性;农业的地位与及作用(一)农业的概念农业的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下定义。
一个是可以从农业理论研究的角度下定义;另一个是可以从农业的自然和经济形态下定义。
从农业理论研究的角度下定义,也可以称之为“农业的分类”,实际上是从分类学的角度对农业进行的研究。
从农业的自然形态和经济形态对农业下定义,认为: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理机能,通过劳动去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获得社会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二)分类与特性1、分类(1)狭义农业:通常指种植业,种植业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生产,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产。
(2)广义农业:在我国,广义的农业,通常指“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综合。
(3)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农业,主要表现为:手工劳动,自给自足。
(4)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技术和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武装的市场经济状态下的农业。
(5)其他农业类型:阳光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精细农业、精准农业、精品农业、适应农业、三维农业、“绿三角”农业、生态农业、白色农业、创汇农业、旅游农业、海洋农业等。
2、特性(1)经济学特性:农业的自然再生产;农业的经济再生产;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2)管理学特性:动植物的生产时间遵循自然规律;要遵循经济规律和技术再造规律。
(3)农学(根本)特性:土地是农业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业生态的平衡性;农产品的多样性。
(三)农业的地位与作用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农业的基础地位首先在于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2)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产生和独立的基础(3)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4)农业的基础地位主要在于农业的性质和作用(5)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规律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劳动力的主要来源(2)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原料基地(3)农业为工业和其他部门提供日益广阔的市场(4)农业是积累国民经济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3、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1)农业的经济作用: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2)农业的生态环境作用: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控制和治理污染。
农业经济学模拟考试试卷
![农业经济学模拟考试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2571a602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28.png)
农业经济学模拟考试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表现为()A 既是基础产业,又是主导产业B 既是基础产业,又是弱质产业C 既是主导产业,又是弱质产业D 既是支柱产业,又是弱质产业2、农业生产的特点不包括()A 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B 农业生产的周期长C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D 农业生产规模易于扩大3、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农产品需求量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A 农产品需求量B 农产品价格C 农产品供给量D 消费者收入4、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不包括()A 农产品价格B 农业资源C 农业科学技术D 消费者偏好5、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A 一体化经营B 龙头企业带动C 利益联结机制D 市场导向6、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不包括()A 经济可持续性B 社会可持续性C 资源可持续性D 环境不可持续性7、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途径不包括()A 增加农业劳动力投入B 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C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D 合理组织农业生产过程8、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不包括()A 出租B 入股C 抵押D 继承9、农业财政政策的目标不包括()A 促进农业发展B 增加农民收入C 稳定农产品价格D 扩大农业生产规模10、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构成不包括()A 农产品集贸市场B 农产品批发市场C 农产品期货市场D 农产品加工市场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农业的多功能性包括()A 经济功能B 生态功能C 社会功能D 文化功能2、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基础是()A 农产品的价值B 农产品的生产成本C 市场供求关系D 政府的调控政策3、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包括()A 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B 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C 农业劳动者现代化D 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4、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有()A “公司+农户”模式B “合作社+农户”模式C “专业市场+农户”模式D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5、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A 公平性原则B 持续性原则C 共同性原则D 协调性原则6、影响农业生产结构的因素有()A 自然资源条件B 社会经济条件C 人口与消费习惯D 农业科学技术水平7、农村金融的特点包括()A 涉及面广B 风险较高C 管理较难D 收益较低8、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有()A 综合性B 外生性C 选择性D 渐进性9、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有()A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B 强化检验检测体系C 建立质量追溯体系D 加大执法监管力度10、农业政策的特点包括()A 相关性B 时效性C 地域性D 灵活性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1、简述农业家庭经营的特点。
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
![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525260df61fb7360a4c65df.png)
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题目类型:材料分析;判断;简答;论述第一章绪论1.农业的根本特性: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所谓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有机体通过同它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转化,而不断生长、繁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依靠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矿物质养料转化成为有机物,用于自身生长,并繁殖后代,由此构成生生不息的植物世界。
作为经济再生产过程,农产品由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社会成员,凭借一定的生产手段和劳动对象生产出来;然后通过交换和分配,部分投入消费领域,部分又重新成为劳动对象而回到下一个生产过程,如此周而复始。
2. 农业的地位(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A、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B、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产生和独立化的基础C、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2)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A、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B、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3)农业份额下降与农业的经济地位A、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是一条客观经济规律B、农业份额下降不等于农业重要性下降(4)农业比重下降规律的原因A、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不必保持原来的规模,一部分人会从事其他产业的劳动.B、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
C、农业比较优势下降,导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比重下降.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1)产品贡献(食品,轻工业原料)(2)要素贡献(劳动力,资本,土地)(3)市场贡献(日用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4)外汇贡献(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4. 农业的多功能性(1)环境功能(2)社会功能(3)粮食安全功能(4)经济功能(5)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农产品供求均衡是指在某种价格条件下,市场上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恰好相等。
2。
影响供给与需求的因素供给: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农产品生产者数量、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的农业产业政策需求: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中间需求的变化;人口的数量与结构;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观念;消费者的文化习俗;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的消费政策 ;P 1时,大量生产导致供大于求,产品滞销,市场剩余P 2时,生产无利可图,减产,导致供小于求,市场短缺 农产品供求平衡并非一直保持固定不变的,只要一个因素变化,就会引起供求双方变化,打破原有的平衡,通过市场自我调控形成新的平衡。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d4a5a44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d5.png)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第一章导论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14.蛛网理论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流通过程中的三流:商流、物流、信息流2.农产品批发市场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中转地批发市场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①商品集散功能 ②价格形成功能 ③供求调节功能④信息中心功能 ⑤综合服务功能4.★零售业态的含义: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内在组成要 素分别为:目标顾客、商业结构、服务方式、店铺环境、价格策略等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1.期货的概念:是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2.★期货交易者的分类:套期保值者和期货投机者3.★期货市场的功能:发现价格功能、回避风险功能4.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① 减缓价格波动 ② 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③ 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的两大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① 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② 研究的对象不同 ③ 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④ 衡量标准不同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 势的最佳途径4.★WTO 基本原则:①扩大市场准入原则,消除非关税壁垒 ②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③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④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第六章 农业生产要素1.土地的概念: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 被等一切自然条件2.★土地特征:自然特性⎪⎪⎩⎪⎪⎨⎧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不能移动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积是有限的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 经济特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难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利用的稀缺性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 从一定的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 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①因地制宜 ②节约用地 ③保护资源 ④有偿利用5.★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 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6.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①劳动集约型 ②技术集约型 ③资金集约型7.土地集约经营的意义:①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②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精耕细作等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③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实现高产稳产,提高质量8.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③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④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⑤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9.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①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a.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b.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c.政府的支持与帮助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a.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b.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c.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d.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10.土地使用制可以分为:“两权”合一型和“两权”分离型11.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承包方 土地发包方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①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②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④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⑥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⑦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13.★“反租倒包”的含义:是指集体或单位、个人以一定的租金将农户承包地土地租赁后,经过投资开发或 者改善生产条件后再重新发包给单位或农户经营1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①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②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④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⑤优先原则15.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①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②水资源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③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题,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④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⑤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1.★刘易斯模式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落后方式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这一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③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④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于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⑤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2.★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 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①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分为:绝对剩余、相对剩余②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分为:积累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季节性剩余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 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时间农业产品数量农业劳动生产率6.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①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②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④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第八章农业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①渐进性②系统性③外生性④复杂性⑤周期性2.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①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②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3.★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中性技术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①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②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第九章农业资金1.农业资金的三大类:①农业财政资金②农业信贷资金③农户资金2.农户资金的来源:①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②非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③劳务所得④财产性收入⑤转移性收入第十章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1.★农业信息的内涵: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第十一章农业家庭经营1.★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第十四章农业保护政策1.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经济结构主义观点、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第十五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1.★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①危害的直接性②危害的隐蔽性③危害的累积性④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2.★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途径①物理污染:指由物理性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②化学性污染: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③生物性污染: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3.中国食品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第十七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1.传统农业的特点:①技术停滞②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及其低下③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①建设起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②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③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农业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①经济持续性②社会持续性③生态持续性3.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①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②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④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4.★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通过工程与技术措施,强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实现物质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从而减少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可能会考大题:1.试分析当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2.分析农贸市场和超市在销售农产品上的优劣势及发展趋势。
《农业家庭经营》课件
![《农业家庭经营》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f209e4c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49.png)
3 活动策划与宣传
组织农产品体验活动、农 场参观以及农业知识培训 等活动,进行有效的宣传 与推广。
四、家庭农场的财务管理
1
成本核算与费用控制
用准确的核算方法计算家庭农场的成本,ຫໍສະໝຸດ 利润分析与投资回报率2
并通过合理的费用控制来提高经济效益。
与价值
续发展
家庭经营
农业家庭经营不仅可以提 供丰富的农产品供给,还 能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 展和乡村振兴。
通过政策支持、科技创新 和培训等措施,推动家庭 农场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迈进。
通过宣传推广、创业支持 和农村改革等措施,鼓励 更多的年轻人和知识型人 才参与农业家庭经营。
家庭经营的特点
家庭经营具有规模小、组织 简单、决策灵活等特点,能 够更好地发挥家庭成员的合 作优势。
家庭经营的优势
家庭经营能够充分发挥家庭 成员的经验、技能以及亲情 和信任等优势,实现家庭经 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家庭农场的规划
家庭农场的类型
家庭农场可以根据经营规模、产 品类型和经营方式等因素来进行 分类。
未来农业家庭经营的可能性
农业家庭经营将越来越注重环境 保护、资源节约和社会责任,为 实现可持续农业提供了更多的可 能性。
如何保持竞争优势和创新 能力
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市场 开拓和人才培养等方式,保持农 业家庭经营的竞争优势和创新能 力。
六、总结与展望
1 农业家庭经营的意义 2 推动家庭农场的可持 3 鼓励更多人参与农业
家庭农场的规划
家庭农场的管理
规划家庭农场需要考虑土地利用、 作物选择、农业技术和市场需求 等因素。
农业经济学-农业家庭经营
![农业经济学-农业家庭经营](https://img.taocdn.com/s3/m/062739b0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f7.png)
一、农业家庭经营的争论、历史演变 与国际经验 二、家庭经营作为农业主要经营形式 的理论分析 三、农业家庭经营的兼业化 四、中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
*
1
一、农业家庭经营的涵义 农业家庭经营:就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其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 我国农户的数量:2.3个亿(2016年底 )
协作的 第一种方式 把不同专长的 劳动者集中在 一起共同生产 一种产品
协作的 第二种方式 把具有相同 专长的劳动 集中在一起, 生产相同的 产品
*
1
三、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家庭经营
机械技术, 包括各种机械设备, 使生产过程机械化、 自动化。农业机械 技术的本质是一以 物力代替人畜力, 扩大每个劳动力 生产和经营的范围 和数量,通过提高 劳动生产率来增加 经济效益。
*
1
在工业中,生产的产品是无生命的东西,从投料到出成品,可以按人的意志来设计,其程序可变更,其作业可交叉,可以多条流水线同时作业。 其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可以集中在一起,可以在一个单位时间内集中很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生产出大量产品,并取得很高的效率。
在农业生产中,各种作物的生长有各自的季节和周期,生长的各个阶段有比较严格的间隔和时限,只能由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依次而不间断地进行。
*
1
当时以著名农业经济学家恰亚诺夫为代表的一些人不同意斯大林的观点和主张,认为采取合作组织的形式实行横向集中即将生产同样产品的农户合并是无效的,许多农业部门(畜牧业、精耕细作的各种作物)只有在小农经济的范围内才能组织的合理,俄国小农经济改造应采取的方式不是斯大林的集体化也不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生产,而是在不改变家庭所有的框架和家庭独立生产者地位的条件下,由农民自愿地组成基层小型合作社。
农业经济学十一章背诵要点
![农业经济学十一章背诵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5a0a0ac2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32.png)
十一章第一节(了解)农业家庭经营的涵义:所谓农业家庭经营,就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其为农户或家庭农场。
第二节(背)农业生产的特点:1农产品是不可间断的生命连续生长过程的结果,各个生产环节只有继起性,没有并列性。
2农业生产活动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样,农业劳动支出具有不均衡性。
3在光照条件下,农业生产一般不可叠加,具有广阔的地域性。
(背)家庭的社会经济特性:1.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劳动激励多样2.家庭成员在性别、年龄、体质、技能上的差别有利于社会分工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第三节(背)农户兼业化的原因:(1)农业强烈的季节性生产周期长,以及劳动过程和生产过程的不一致是农户兼业经营的客观基础。
(2)农业贸易条件的恶化及比较利益的下降使农户兼业化成为必然选择。
(3)保有土地是较为可靠的生活保障和不断增加的财富来源。
(4)农业外部条件的改善也使得农户的兼业成为可能。
(背)农户兼业化的利弊得失与发展趋势:利:兼业农户与专业农户一样,都能生产商品性农产品,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城市工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廉价的劳动力,推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弊:但在今夜农户中,也有许多是规模狭小,技术水平不高,资金短缺,商品率低,不适合农业现代化要求,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农户。
许多农户收入主要不靠农业,无心经营农业,缺乏务农的志向和热情,更谈不上金钟细作,因而这部分人经营的农业往往处于衰退,荒废状态缺乏市场竞争力。
发展趋势:一被大农场大企业吞并或购买,二将土地租给专业农户或大兴农场,三某些小的农户自发地采取各种形式的联合利用合作社和社会上的服务力量,完成各种作业,并且靠农业外的收入补贴来获得生存。
第四节(了解)农业家庭承包经营的障碍:产权障碍,规模障碍,产业与市场障碍,管理障碍(背)农业家庭承包经营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1.稳定农业家庭承包经营,正确处理农地产权关系,在有条件的地区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形成。
农业经济学——精选推荐
![农业经济学——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2002ba04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2e.png)
1、农业的特点。
本质特点---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自然再生产---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经济再生产---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与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2、农业经济学的概念农业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在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稀缺资源的约束条件下,农产品的估计与需求、农产品的价格与市场、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与市场、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形式、农业宏观经济制度与政策的部门经济科学。
3、农产品供给的影响因素1、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2、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3、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4、农产品生产者数量;5、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6、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7、其他因素4、供给弹性。
第 1 页5、农产品需求的影响因素1、者的收入水平;2、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3、中间需求的变化;4、人口的数量与结构;5、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6、消费者的文化习俗;7、消费者对未来农产品价格的预期;8、政府的消费政策6、需求弹性及需求交叉弹性。
需求弹性包括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以及需求的预期弹性等。
市场中需求弹性的大小,是由需求量在价格的一定程度上的下跌时增加多少以及在价格的一定程度的上涨时减少的多少而决定的。
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的定义需求价格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或价格弹性,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价格一定程度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我们通常用价格弹性系数加以表示: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设:Q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P 表示该商品的价格;DQ表示需求量变动值; DP 表示价格变动的数值;Ed表示价格弹性系数,则: 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商品需求划分为五类:完全无弹性、缺乏弹性、单位弹性、富有弹性和无限弹性。
第七章-农业经济学
![第七章-农业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a75d667ab90d6c85ec3ac692.png)
一、农户兼业化概念界定
二、农户兼业的原因剖析
(二)我国对农户兼业的划分标准
按照住户总收入的来源划分住户类型
≥95%
纯农户
三、农民兼业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50%-95%
农业 兼业户
非农 兼业户
5%-50%
非农户
<5%
第二节 农户兼业化
一、农户兼业化概念界定
(二)农村存在自由的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市场
2.农村存在自由的土地市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二节 农户兼业化
一、农户兼业化概念界定
二、农户兼业的原因剖析
三、农民兼业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三)推力—拉力理论
谋求农外就业的推力因素
扩大农场规模有困难
三、农户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农户作为企业性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农户作为消费者,追求产 品量最大化。事实上,由于发展中国家中的农户很难做到追求利润最大化 ,并且在生产能力、要素禀赋、知识结构等方面处于弱势,因而多数农户 的追求目标是产量最大化。
第一节 农户经济概述
农业经济学 2015年高教版
第二节 农户兼业化
一、农户兼业化概念界定
二、农户兼业的原因剖析
三、农民兼业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农户兼业的定义与不同划分标准 农户兼业:农户为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将部分劳动力投入到工
业或服务业等非农部门,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业生产的现象。 兼业农户: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户。
分类
以农业为主要收入的农户:第一类兼业
一、农户经济及其特征
二、农户经济理论的发展及演变
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8dbc04f07c1cfad6195fa75e.png)
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在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稀缺资源的约束条件下,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农产品价格与市场、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与市场、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形式、农业宏观经济制度与政策的部门经济科学。
农产品供给: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的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收入效应。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又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替代效应。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农产品供给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指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
绝对成本学说:亚当·斯密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成本的差异之上,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与他国进行交换,那么贸易双方都可以获利比较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只要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也可以进行互利的贸易要素禀赋学说:国与国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国要素禀赋中某些要素丰裕,另一些要素稀缺;国际贸易中一国出口的应当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的则应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
产品生命周期说:产品生命周期说把产品技术发展分成三个阶段: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变化,影响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也在变化,即使各国仍然拥有原来生产资源的储备比例,其生产和出口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要素密集型的变动而转移。
因此,不同类型的国家能够在不同阶段上享有比较优势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是由四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行为)和两个辅助因素(政府行为和偶然事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农业经济学农业家庭经营
![农业经济学农业家庭经营](https://img.taocdn.com/s3/m/543ff656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b.png)
农业家庭经营的发展趋势
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多元化经营: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模式,如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
农业家庭经营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包括种植、养殖、加工等,以提高经济效益。
农业家庭经营的优势
农业家庭经营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家庭经营能够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农业家庭经营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农业家庭经营能够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农业专业户:专门从事某种农作物 或畜禽养殖的生产经营农户
农业合作社:由农民自愿组成,为农 业生产经营提供服务的合作组织,其 组织形式多样,可以是股份制、合作 制、股份合作制等
农业家庭经营的生产方式
农业家庭经营的生产活动以手 工劳动为主,机械化程度较低。
农业家庭经营的生产活动以自 给自足为主,商品化程度较低。
农业家庭经营能够加强乡村治理,促进农村社区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组织化程度。
农业家庭经营的未来发展方向
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 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提 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降低生产 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多元化经营:拓展农业经营领域,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等产 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农业经济学第5章家庭农场
![农业经济学第5章家庭农场](https://img.taocdn.com/s3/m/db22daa2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6c.png)
分析一些失败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案例,总结其失败的教训,避免类似问题的 发生。
经营模式发展趋势
1 2
多元化经营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家庭农 场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拓展业务范围, 提高综合效益。
合作化发展
家庭农场可以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合作,实 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竞争力。
政策支持优化建议
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
提高家庭农场对政策机构加大对家庭农场的信贷支持力度,简化贷 款程序,降低融资成本。
ABCD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进一步增加对家庭农场的财政补贴和资金支持,提高政 策的激励效果。
加强技术支持和指导
组织更多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为家庭农场提供更全面 、更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
考虑经营模式的可持续性
在选择经营模式时,应注重可持续性,确保经营活动的长期稳定发展,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和自然资源。
经营模式的灵活调整
家庭农场应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发展需要,灵活调整经营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 境。
经营模式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
介绍一些成功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案例,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经验,为其他家 庭农场提供借鉴和参考。
运营资金
在农场运营过程中,需要持续投入资金用于种子、肥料、农药等生 产资料的购买以及支付雇员工资等。
融资渠道
家庭农场可以通过银行贷款、亲朋好友借款等融资渠道筹集所需资 金。
04 家庭农场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财务指标评价法
通过比较家庭农场的收入、成本、利润等财 务数据,评估其经济效益。
投资回报率评价法
技术要素
新品种与新技术
家庭农场应积极引进和应用农业 新品种、新技术,以提高产量和
第一部分《农业经济学》
![第一部分《农业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0ef5594fad02de80d4d840db.png)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农村与区域发展方向)《农业综合知识四》涵盖《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和《发展经济学》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农业经济学》考试参考书:《农业经济学》,张忠根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
复习内容:导论一、国内外农业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二、现代农业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趋势三、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第一章农业的地位与作用一、掌握农业的概念与特点二、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三、明确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四、理解农业的多功能性五、了解农业分额下降规律第二章农业组织制度一、掌握制度的基本概念二、了解制度的类型三、掌握经济制度的功能四、制度变迁概念、理解制度变迁源泉与方式五、产权制度概念及内容六、土地制度的概念与特点七、中国土地所有制度八、中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及“三权分置”制度九、中国农业组织制度演变第三章农业家庭经营一、农业家庭经营及其必要性二、中国农业家庭经营体制的产生三、中国农业家庭经营体制的特点四、中国农业家庭经营体制存在问题与完善发展路径五、农业规模经营概念、实现形式、意义六、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与实现途径第四章农业合作经济一、合作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二、农业合作社的概念、原则与特点三、农业合作社的作用四、国内外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五、中国农业合作的类型六、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发展第五章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含义及特点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三、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动因及其作用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机制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历程、趋势及发展对策第六章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一、农业的发展阶段及现代农业的概念与特征二、农业现代化的概念与目标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特点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与战略措施第七章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一、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与特点二、农业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与影响因素三、农业产业结构的的变化趋势和合理化的标准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及主要因素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必要性、调整原则、战略方向与措施六、农业生产布局相关理论与原则七、我国农业生产布局的优化第八章农业支持与保护一、农业支持保护的含义与依据二、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转型的时机三、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分类四、我国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的构建五、农业保险的概念与必要性第九章农业土地与水资源一、农业中的自然资源概念、特征与分类二、农业土地资源的概念、作用及特点三、我国农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如何合理利用农地资源四、农业集约经营的概念、必然性及吴国农业集约经营的途径五、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六、水资源的概念与特点七、我国水资源的状况、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第十章农业劳动力资源一、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基本理论二、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现状及合理利用三、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第十一章农业中的资金一、农业资金的概念、分类及来源二、财政资金投入农业的依据、投入方向与原则三、财政农业资金的管理四、农业资金的运动规律与特点第十二章农业科技进步一、农业科技进步概念、内容、特点及作用二、技术创新的内涵、农业技术创新的假说与类型三、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与途径第十三章农产品流通与市场一、流通的含义、农产品流通的特点与渠道二、市场与市场的构成三、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其功能、类别四、期货交易的概念与特点五、期货交易的功能六、套期保值及其原理第十四章农业开放与国际化一、国际分工相关理论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三、WTO的基本原则及农业协议的主要内容四、中国应对农业的国际化的策略第二部分:《农业政策学》考试参考书:《农业政策学》(第二版),钟甫宁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第十次印刷。
农业经济学重点1
![农业经济学重点1](https://img.taocdn.com/s3/m/8d08de27de80d4d8d15a4f78.png)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国民经济有哪些贡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普遍起作用的客观规律;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长期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二、1、产权:是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
2、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1.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
2.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
3.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三、1、农业现代化:即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地改造农业1、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2、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3、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四、1、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市场失灵”。
表现: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2、公共物品:3、宏观调控:五、如何利用“绿箱”政策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绿箱”措施(Green Box Policies)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业支持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所提供的一般性农业生产服务。
(2)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提供的储存补贴。
(3)粮食援助补贴。
(4)单亲家庭农场补贴。
(5)一般性农业收入保障补贴。
(6)自然灾害救济补贴.(7)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
(8)农业生产资源储备补贴(9)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性投资补贴(10)地区发展补贴六、1、可持续发展:①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时,应当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而不应当凭借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的实现。
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e22ba2214b35eefdc8d333fb.png)
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经济学+农业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
农业在现代国民经济中,称为第一产业3.农业的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4. 把握以下几点:1、农业是一个物质生产部门,该部门生产的产品——农产品是人类基本的生存和发展资料基本的生存和发展资料:其一,从生存角度来看;衣食之源其二,对其他产业部门而言,农业是母业。
说明:农业是基础的产业部门2、农业生产部门包括了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部门:植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
植物栽培是指人们通过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热和自然界的水、气以及土壤中的各种矿物质养分,加工合成植物产品。
动物饲养是指人们通过以植物产品为基本饲料,利用动物的消化合成功能,转化成动物性产品。
农林和牧渔相比较而言,前者是更基础的,是“第一性”的,居于主要地位,尤其是种植业。
说明:农业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系3、农业生产表现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这一自然过程是农业生产的本质说明:人类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影响不能超过某一限度4、人类劳动、生物有机体和无机环境是农业的三大基本要素说明:提供了衡量农业的标准二、农业的特性农业的特性可从两个层次上看,一是本质特点,二是具体特点1.(一)本质特征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是农业的本质特征。
1、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依靠自然环境和自身的生活机能而进行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
2、农业生产也是一种经济再生产。
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人们通过有目的活动,利用与改造生物的生命机能和改造自然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
3、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
两者的关系:自然再生产是农业再生产的基础,经济再生产能动地调节和控制自然再生产二)具体特点1、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启示: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合理的利用每一寸土地。
农业经济学第九章 农业家庭经营
![农业经济学第九章 农业家庭经营](https://img.taocdn.com/s3/m/632a4f3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70.png)
▪ 在德国,非农业收入不超过总收入的10%的农户称为专业农 户;非农业收入超过总收入的10%,但不到总收入50%的农 户成为第一兼业农户;非农业收入超过总收入50%的农户称 为第二兼业农户。
▪ 在日本,专业农户是指家庭成员全部从事农业生产,以务农 为主的农户;家庭成员中有一个以上的劳动力从事农业以外 工作的称为兼业农户。其中,从农业中挣得的纯收入高于非 农业总收入的兼业农户叫第一兼业农户;而非农业总收入超 过农业纯收入的叫第二兼业农户。
各国关于兼业农户的划分标准有所不同,有的国家 是依据农业外部收入的大小或者比率来划分,有的国 家是依据农业和农业外部劳动日数的分配来划分的。
各国关于兼业农户的划分标准有所不同,有的国家 是依据农业外部收入的大小或者比率来划分,有的国 家是依据农业和农业外部劳动日数的分配来划分的。 因此,很难进行直接的国际比较。如:德国、日本、
农业兼业化的开展趋势:
1.专业农户不断减少,兼业农户不断增加 2.以农业收入为主的一兼农户减少,以农业收入为辅
的二兼农户增加 3.土地经营规模越小,兼业比重越大。
兼业农户的这种开展趋势,使得各国对兼业农户 的认识有了很大转变,以前国际上大多数人认为, 兼业农户只是经济开展的过渡现象,是经济不兴旺 的表现,因此对兼业农户采取限制与不关心的态度, 可是后来发现兼业农户对社会经济开展有很多益处。
长。
包产到户
包干到户
包产到户与 包干到户的区别
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这两种责任制的区别在于: 包产到户是各户按人口或按人劳比例承包耕地,包 产、包工、包费用,超奖减赔,也就是“三包一奖 赔〞到户。
包干到户是各户按人口或按人劳比例承包耕地, 不计工分、费用、产量除完成国家征购和集体提留 外,其余归己,即“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 下都是自己的〞。
(完整版)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ca66c5f84254b35effd3433.png)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第一章导论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14.蛛网理论(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流通过程中的三流:商流、物流、信息流2.农产品批发市场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中转地批发市场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①商品集散功能 ②价格形成功能 ③供求调节功能④信息中心功能 ⑤综合服务功能4.★零售业态的含义: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内在组成要 素分别为:目标顾客、商业结构、服务方式、店铺环境、价格策略等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1.期货的概念:是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2.★期货交易者的分类:套期保值者和期货投机者3.★期货市场的功能:发现价格功能、回避风险功能4.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① 减缓价格波动 ② 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③ 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的两大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① 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② 研究的对象不同 ③ 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④ 衡量标准不同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 势的最佳途径4.★WTO 基本原则:①扩大市场准入原则,消除非关税壁垒 ②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③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④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第六章 农业生产要素1.土地的概念: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 被等一切自然条件2.★土地特征:自然特性⎪⎪⎩⎪⎪⎨⎧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不能移动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积是有限的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 经济特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难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利用的稀缺性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 从一定的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 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①因地制宜 ②节约用地 ③保护资源 ④有偿利用5.★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 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6.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①劳动集约型 ②技术集约型 ③资金集约型7.土地集约经营的意义:①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②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精耕细作等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③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实现高产稳产,提高质量8.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③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④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⑤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9.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①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a.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b.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c.政府的支持与帮助)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a.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 b.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 c.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d.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10.土地使用制可以分为:“两权”合一型和“两权”分离型11.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承包方 土地发包方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①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②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④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⑥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⑦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13.★“反租倒包”的含义:是指集体或单位、个人以一定的租金将农户承包地土地租赁后,经过投资开发或 者改善生产条件后再重新发包给单位或农户经营1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①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②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④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⑤优先原则15.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①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②水资源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③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题,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④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⑤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1.★刘易斯模式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落后方式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这一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③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④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于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⑤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2.★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 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①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分为:绝对剩余、相对剩余②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分为:积累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季节性剩余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 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时间农业产品数量农业劳动生产率 6.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①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②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④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第八章农业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①渐进性②系统性③外生性④复杂性⑤周期性2.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①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②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3.★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中性技术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①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②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第九章农业资金1.农业资金的三大类:①农业财政资金②农业信贷资金③农户资金2.农户资金的来源:①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②非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③劳务所得④财产性收入⑤转移性收入第十章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1.★农业信息的内涵: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第十一章农业家庭经营1.★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第十四章农业保护政策1.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经济结构主义观点、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第十五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1.★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①危害的直接性②危害的隐蔽性③危害的累积性④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2.★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途径①物理污染:指由物理性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②化学性污染: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③生物性污染: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3.中国食品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第十七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1.传统农业的特点:①技术停滞②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及其低下③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①建设起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②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③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农业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①经济持续性②社会持续性③生态持续性3.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①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②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④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4.★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通过工程与技术措施,强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实现物质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从而减少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可能会考大题:1.试分析当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2.分析农贸市场和超市在销售农产品上的优劣势及发展趋势。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农业家庭经营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农业家庭经营](https://img.taocdn.com/s3/m/cfd90e60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60.png)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农业家庭经营农业家庭经营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是指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
经营对象是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民家庭,实行的是家长制或户主制管理,强调家庭劳动力为主,而不是雇工劳动。
农业家庭经营是一种弹性很大的经营方式,可与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相适应,可以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家庭经营作为农业主要经营形式的理论分析1. 农业的产业特点与农业家庭经营:第一,农产品是不可间断的生命连续生长过程的结果,各个生产环节只有继期性,不可能像工业那样具有并列性。
第二,农业生产活动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发杂交错,因此农业劳动支出具有不均衡性。
第三,在光照条件下,农业生产一般不可叠加,具有广阔的地域性。
这些特点使得农业生产区别于工业生产,因为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能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第四,由于劳动的特殊性,劳动者的工作成效只能在最终产品的质量上表现出来,所以其对最终产品的有效作用程度是难以计量的,即计量和监督劳动是一个根本难题。
只有把劳动者的各项劳动与最终的劳动成果及其分配直接挂钩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而这只有在家庭经营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做到。
第五,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决定了农业经营管理要具有灵活性、及时性和具体性,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将农业生产经营的决策权分散到直接生产者,即将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收益。
从这些农业生产的特征上来说,家庭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一种较为合理的组织形式。
2. 分工协作与农业家庭经营:第一,农作物的生长受到季节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农作物要按照时间以此进行各种作业,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协作的简单性和稀少性,同一时期的作业比较单一,不同时期的作业多数又往往可以由同一个人连续完成。
若把具有相同专长的劳动者集中在一起进行生产,生产相同的产品,在一定范围内是有效率的,而超出了一定的需求量,就会造成成本过高,或者产生偷懒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作为社会经济单位的家庭,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经历了许多变化,
其农业的家庭经营也在各个历史阶段中
多次改变其发展条件和经营内容,
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社会主
资本主 义社会
封建 义社会
奴隶 社会
原始 社会
社会
15
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 一方面,大量的旧式小农被消灭,剩下一些也不起
8
农业大生产与小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待小农经 济。
因为大农论或者认为资本主义雇工经营的大农场优 越,或者认为集体农业优越,而资本主义大农场要 扩大经营规模必须兼并小农的土地,其雇工也来自 小农,集体农业是把小农的土地和财产转归集体, 所以两者都有如何处理小农的关系问题。
至少小农论者本来就关心小农经营,而小农又占农 民的多数,所以农业大生产与小生产争论的最后落 脚点实际是农民问题,主要是小农问题。
理论之争的背后是某个社会群体利益,而争论 的表现却是农场规模的经济效益的比较。
13
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生产大小之争的实质则表现得比 较明白。
尤其在以政策推动农业集体化的时候,小农论者被视 为反对集体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往往涉及到政治路 线斗争。所有的文章都论证集体经济的优越性。
是政策造成思潮,思潮形成观点,观点推动研究。当 政策改变时,思潮也就改变,从而观点也就改变了。
斯大林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农业的出路就在于把分 散的小农转变为以公共耕种制为基础的联系起来的大 农庄,就在于转变到高度的新技术为基础的集体共耕 制,并开始以行政强制的方式进行集体化,发展大规 模的共耕制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消灭家庭经营。
7
当时以著名农业经济学家恰亚诺夫为代表的一些人 不同意斯大林的观点和主张,认为采取合作组织的 形式实行横向集中即将生产同样产品的农户合并是 无效的,许多农业部门(畜牧业、精耕细作的各种 作物)只有在小农经济的范围内才能组织的合理, 俄国小农经济改造应采取的方式不是斯大林的集体 化也不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生产,而是在不改变 家庭所有的框架和家庭独立生产者地位的条件下, 由农民自愿地组成基层小型合作社。
第一,把小型农场纳入集体轨道总会带 来生产效率的损失;
第二,由于大型农场的瓦解而形成的合 作化生产组织也没有什么生产效率;
第三,从集体农场转向个体经营可以带 来生产上的发展和效率改进。
18
农业生产过程
劳动力
阳光
空气
动植物 土地
水 营养
19
生物对环境所表 现出来的主动的 选择性反应不同 于非生命体所表 现出来的那种被 动的、直接的反
应。
机械的、物理的、化 学的反应是由外部提 供的物质和能量所决 定,而生物体的反应 则是取决于生物体内 部的机能状况,并且 是在自身的调控机制 的作用下进行的。
一、农业家庭经营的争论、历史演变 与国际经验
二、家庭经营作为农业主要经营形式 的理论分析
三、农业家庭经营的兼业化 四、中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
1
一、农业家庭经营的涵义
农业家庭经营:就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 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 经营活动,因此又称其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
我国农户的数量:2.3个亿(2016年底 )
2
– 它突出了主要经营对象的产业特征, 即农业,而不是其他产业
...
– 经营主体是农民家庭,主要实行的是家长制
或户主制管理,不存在管理分层的内部治理
结构
– 它强调以使用家庭劳动力为主,而不是以 雇工经营为主
3
自亚当· 斯密以来,一些经济学家一直坚信自 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加上在利润最大化驱使 下资本主义农场的合理经营,才可以实现农业 的商品化和现代化。
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农民并没有被农业工人所取代 农业中占大多数的依然是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的家
庭农场,而这些家庭农场无论是在生产技术水平, 还是在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 的发展。
16
17
罗伊·明,集体 农场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下。就以色列、埃塞 俄比亚、尼加拉瓜、古巴、秘鲁、中国和越 南的集体农场状况所作的研究得出的三个主 要结论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都认为,在资本主义制 度下,农业中的大生产优于小生产,并将排挤 和取代小生产。
4
•马克思的观点
•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必须建立公有制 的大规模的集体共耕的生产来代替资本主义 的大地产和中小地产,以及私有制的小农 家庭生产。
5
卡尔·考茨基在1899年发表的《土地问题》一书中 即系统地论证了农业大生产的优越性,也论证了农 业小生产的地位和前途。
9
农业大生产与小生产孰优孰劣之争常 与农业经营规模大小优劣混在一起。因 为经营土地面积多少通常是衡量农业经 营规模的标志,也是判断农业大生产与 小生产的量化指标,但二者有根本的区 别。
10
农业经营规模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为确定农场最 佳规模、为农场选择土地面积和投资数量提供依据, 这种比较是同质比较。
比较农业大生产与小生产孰优孰劣固然要用规 模大小来区分,用经济效益来衡量,但农业大生产 与小生产研究的目的是要来说明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的优劣。
11
大农论与小农论之争的实质在于农业 生产应采取那种社会经济形式,用来作为 农业政策选择的依据,或为农业政策进行 理论辩护,而不是纯粹的学术理论之争。
12
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经济学界关于小农场与大 农场的规模绩效之争,也就是对于家庭农场与雇 工的大农场优劣之争。争论双方在实质上代表着 这两种农场的利益,涉及到政府的政策选择是支 持小农场或是支持大农场,使政府的政策有利于 农民家庭经营或有利于雇工的农场主。
爱德华·大卫在1903年发表了《社会主义和农业》 一书,从农业的特性出发论证了农业小生产优于大 生产。
俄国的民粹派布可加柯夫等人也认为小土地所有制 表现出料想不到的“生产力”和优越性。
大卫和俄国民粹派的观点遭到了列宁的批判。
6
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农业家庭经营的命运 问题,宁列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基本上继承了马恩观 点,即逐步用共耕制的大农场来代替小农家庭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