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_农业家庭经营
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1.农概业的念,特性及多功能性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的特性:(1)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
(2)农业生产也是一种经济再生产。
(3)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
农业的多功能性:(1)环境功能(2)社会功能(3)粮食安全功能(4)经济功能(5)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规律农产品供给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农产品需求规律(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即农产品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2.用农产品需求弹性理论来解释“谷贱伤农”。
在丰收的年份里,农民的收入反而下降了农民粮食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是二者的乘积粮食需求缺乏弹性:Ed<1在丰收的年份里,粮食的供给增加(如图s →s’),导致均衡价格下降( P1→P2 ),由于粮食的需求缺乏弹性,因此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导致了农民总收入减少第三章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农产品批发市场含义与功能农产品批发市场含义:农产品批发市场又称中心集散市场,是“有形市场”的一种较高级的市场形式。
它是将来自各产地市场的农产品进一步集中起来,经过加工、储藏与包装,通过销售商分散销往全国各地。
多设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如公路、铁路交汇处。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 1、商品集散功能(吸收和汇集,产地-销地)2、价格形成的功能(同场竞争,按质论价)3、信息中心的功能(收集、整理、发布信息)4、供求调节的功能(均衡价格)5、综合服务的功能(全面、周到的服务)第四章农产品期货市场1.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概念农产品期货市场作为市场制度的一个创新,有其自身质的规定性,并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农业经济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东北农业大学
农业经济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东北农业大学第一章测试1.农业弱质性表现在()参考答案:农业依赖天气等自然因素,产出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从而引起价格波动。
;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都较小,这使得农产品价格很容易受产量波动。
;农业科研周期长,农业技术进步慢。
;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和不耐储存,对生产者很不利。
2.农业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一般认为,农业包括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有的国家也把农业看成是一个由()组成的产业系统。
参考答案:产前部门、产中部门和产后部门3.农业产前服务主要是()服务。
参考答案:生产资料供应4.农业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一般认为,农业包括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有的国家也把农业看成是一个由()组成的产业系统。
参考答案:产前部门;产后部门;产中部门5.农业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功能包括()。
参考答案:粮食安全功能;经济功能;环境功能;社会功能6.农业生产力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传统农业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是()。
参考答案:劳动密集型耕作;封闭、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粗放式耕作;技术停滞7. "中国,7%土地,养活22%人口"。
"美国,一个农民养活80个人",说明中国农业和美国农业同样发达()。
参考答案:错8.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包括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参考答案:错9.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参考答案:对10.我国面临着耕地资源数量减少与质量下降的双重威胁,不可能保护农产品稳定增长。
(。
)参考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有()。
参考答案:生产者的数量;相关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2.替代农产品是指两种或两以上在()上相似,并可相互代替的农产品。
参考答案:效用3.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就是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第一章导论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14.蛛网理论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流通过程中的三流:商流、物流、信息流2.农产品批发市场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中转地批发市场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①商品集散功能 ②价格形成功能 ③供求调节功能④信息中心功能 ⑤综合服务功能4.★零售业态的含义: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内在组成要 素分别为:目标顾客、商业结构、服务方式、店铺环境、价格策略等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1.期货的概念:是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2.★期货交易者的分类:套期保值者和期货投机者3.★期货市场的功能:发现价格功能、回避风险功能4.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① 减缓价格波动 ② 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③ 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的两大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① 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② 研究的对象不同 ③ 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④ 衡量标准不同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 势的最佳途径4.★WTO 基本原则:①扩大市场准入原则,消除非关税壁垒 ②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③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④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第六章 农业生产要素1.土地的概念: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 被等一切自然条件2.★土地特征:自然特性⎪⎪⎩⎪⎪⎨⎧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不能移动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积是有限的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 经济特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难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利用的稀缺性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 从一定的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 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①因地制宜 ②节约用地 ③保护资源 ④有偿利用5.★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 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6.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①劳动集约型 ②技术集约型 ③资金集约型7.土地集约经营的意义:①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②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精耕细作等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③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实现高产稳产,提高质量8.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③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④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⑤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9.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①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a.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b.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c.政府的支持与帮助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a.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b.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c.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d.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10.土地使用制可以分为:“两权”合一型和“两权”分离型11.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承包方 土地发包方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①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②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④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⑥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⑦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13.★“反租倒包”的含义:是指集体或单位、个人以一定的租金将农户承包地土地租赁后,经过投资开发或 者改善生产条件后再重新发包给单位或农户经营1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①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②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④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⑤优先原则15.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①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②水资源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③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题,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④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⑤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1.★刘易斯模式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落后方式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这一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③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④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于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⑤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2.★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 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①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分为:绝对剩余、相对剩余②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分为:积累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季节性剩余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 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时间农业产品数量农业劳动生产率6.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①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②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④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第八章农业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①渐进性②系统性③外生性④复杂性⑤周期性2.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①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②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3.★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中性技术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①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②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第九章农业资金1.农业资金的三大类:①农业财政资金②农业信贷资金③农户资金2.农户资金的来源:①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②非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③劳务所得④财产性收入⑤转移性收入第十章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1.★农业信息的内涵: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第十一章农业家庭经营1.★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第十四章农业保护政策1.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经济结构主义观点、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第十五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1.★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①危害的直接性②危害的隐蔽性③危害的累积性④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2.★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途径①物理污染:指由物理性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②化学性污染: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③生物性污染: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3.中国食品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第十七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1.传统农业的特点:①技术停滞②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及其低下③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①建设起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②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③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农业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①经济持续性②社会持续性③生态持续性3.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①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②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④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4.★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通过工程与技术措施,强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实现物质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从而减少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可能会考大题:1.试分析当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2.分析农贸市场和超市在销售农产品上的优劣势及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经济学重点
现代农业经济学重点现代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理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业的特点:1.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2.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3.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4.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得分散性和地域性5.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6.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7.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产品之中体现出来农业经济学:现代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长期起作用的规律第二章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第一节现代农业中的产权结构产权: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和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产权结构:指不同类型的产权所构成的产权框架及其比例产权结构的划分:国有产权、集体产权、个体经济、私营产权、联营产权、其他产权现代农业产权结构的基本特征:1.产权主体多元化2.产权关系明晰化3.收益权实现多样化4.产权交易市场化农业家庭经营: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其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2014 342 名词解释)农业家庭经营大量广泛客观存在的原因:1.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2.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3.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农业经济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导论1、农业的概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社会中被称为第一产业。
农业作为一种生产经济活动,其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所需的生物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过程。
2、农业的特性1)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
2)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改造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
3)根本特性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
3、农业的地位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从农产品对人的重要性来看,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看,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得以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2)农业在不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以工哺农)阶段。
(补充:以工哺农的经济特征:工业化程度较高;就业结构优化;城市化程度高;生产力水平较高)4、农业的作用1)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贡献:产品贡献:指农业部门所生产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对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作用。
(包括食品和轻工业原料)。
要素贡献: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
(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市场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是国内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农业为市场提供各种农产品。
外汇贡献:是指通过出口农产品,农业为国家经济建设赚取外汇。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贡献,即通过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出口,直接创汇;二是间接贡献,即扩大农产品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减少外汇支出。
2)农业的多功能性:环境功能:农业不仅能为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条件,还能为社会不断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社会功能:是指农业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还为他们提供生活和社交场所,具有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的功能。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第一章导论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14.蛛网理论(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流通过程中的三流:商流、物流、信息流2.农产品批发市场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中转地批发市场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①商品集散功能 ②价格形成功能 ③供求调节功能④信息中心功能 ⑤综合服务功能4.★零售业态的含义: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内在组成要 素分别为:目标顾客、商业结构、服务方式、店铺环境、价格策略等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1.期货的概念:是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2.★期货交易者的分类:套期保值者和期货投机者3.★期货市场的功能:发现价格功能、回避风险功能4.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① 减缓价格波动 ② 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③ 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的两大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① 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② 研究的对象不同 ③ 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④ 衡量标准不同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 势的最佳途径4.★WTO 基本原则:①扩大市场准入原则,消除非关税壁垒 ②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③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④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第六章 农业生产要素1.土地的概念: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 被等一切自然条件2.★土地特征:自然特性⎪⎪⎩⎪⎪⎨⎧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不能移动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积是有限的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 经济特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难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利用的稀缺性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 从一定的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 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①因地制宜 ②节约用地 ③保护资源 ④有偿利用5.★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 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6.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①劳动集约型 ②技术集约型 ③资金集约型7.土地集约经营的意义:①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②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精耕细作等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③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实现高产稳产,提高质量8.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③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④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⑤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9.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①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a.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b.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c.政府的支持与帮助)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a.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 b.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 c.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d.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10.土地使用制可以分为:“两权”合一型和“两权”分离型11.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承包方 土地发包方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①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②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④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⑥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⑦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13.★“反租倒包”的含义:是指集体或单位、个人以一定的租金将农户承包地土地租赁后,经过投资开发或 者改善生产条件后再重新发包给单位或农户经营1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①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②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④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⑤优先原则15.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①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②水资源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③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题,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④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⑤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1.★刘易斯模式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落后方式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这一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③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④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于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⑤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2.★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 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①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分为:绝对剩余、相对剩余②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分为:积累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季节性剩余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 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时间农业产品数量农业劳动生产率 6.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①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②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④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第八章农业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①渐进性②系统性③外生性④复杂性⑤周期性2.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①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②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3.★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中性技术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①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②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第九章农业资金1.农业资金的三大类:①农业财政资金②农业信贷资金③农户资金2.农户资金的来源:①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②非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③劳务所得④财产性收入⑤转移性收入第十章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1.★农业信息的内涵: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第十一章农业家庭经营1.★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第十四章农业保护政策1.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经济结构主义观点、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第十五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1.★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①危害的直接性②危害的隐蔽性③危害的累积性④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2.★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途径①物理污染:指由物理性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②化学性污染: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③生物性污染: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3.中国食品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第十七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1.传统农业的特点:①技术停滞②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及其低下③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①建设起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②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③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农业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①经济持续性②社会持续性③生态持续性3.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①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②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④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4.★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通过工程与技术措施,强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实现物质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从而减少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可能会考大题:1.试分析当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2.分析农贸市场和超市在销售农产品上的优劣势及发展趋势。
农业经济学十一章背诵要点
十一章第一节(了解)农业家庭经营的涵义:所谓农业家庭经营,就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其为农户或家庭农场。
第二节(背)农业生产的特点:1农产品是不可间断的生命连续生长过程的结果,各个生产环节只有继起性,没有并列性。
2农业生产活动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样,农业劳动支出具有不均衡性。
3在光照条件下,农业生产一般不可叠加,具有广阔的地域性。
(背)家庭的社会经济特性:1.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劳动激励多样2.家庭成员在性别、年龄、体质、技能上的差别有利于社会分工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第三节(背)农户兼业化的原因:(1)农业强烈的季节性生产周期长,以及劳动过程和生产过程的不一致是农户兼业经营的客观基础。
(2)农业贸易条件的恶化及比较利益的下降使农户兼业化成为必然选择。
(3)保有土地是较为可靠的生活保障和不断增加的财富来源。
(4)农业外部条件的改善也使得农户的兼业成为可能。
(背)农户兼业化的利弊得失与发展趋势:利:兼业农户与专业农户一样,都能生产商品性农产品,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城市工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廉价的劳动力,推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弊:但在今夜农户中,也有许多是规模狭小,技术水平不高,资金短缺,商品率低,不适合农业现代化要求,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农户。
许多农户收入主要不靠农业,无心经营农业,缺乏务农的志向和热情,更谈不上金钟细作,因而这部分人经营的农业往往处于衰退,荒废状态缺乏市场竞争力。
发展趋势:一被大农场大企业吞并或购买,二将土地租给专业农户或大兴农场,三某些小的农户自发地采取各种形式的联合利用合作社和社会上的服务力量,完成各种作业,并且靠农业外的收入补贴来获得生存。
第四节(了解)农业家庭承包经营的障碍:产权障碍,规模障碍,产业与市场障碍,管理障碍(背)农业家庭承包经营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1.稳定农业家庭承包经营,正确处理农地产权关系,在有条件的地区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形成。
现代农业经济学第二版部分习题答案
现代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一.概念1.农业: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的生理活动机能。
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广义上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狭义上就指种植业。
2.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运动规律和及其应用的科学二.问答题1.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对国民经济有哪些贡献?答:a。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并且长期起作用;b.农业对国民经济有着贡献:产品、市场、要素、外汇贡献;其新贡献有生态、安全、政治、文化。
2.如何理解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答:就是研究农业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包括农业生产力的农业生产关系的、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研究其性质内容特点。
3.应如何学习农业经济学?方法?答:a.农业的发生,发展入手;生产过程;C农产品供给;农业生产的宏观调控、结构优化、区域发展入手;B.辩证法。
比较与鉴别法、调查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法。
第二章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一概念:1.产权:财产主体对财产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处置、收益的分配权。
2.产权结构:不同类型的产权所构成的产权框架及其比例。
按所有权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私营、联营、其他产权。
3.农业家庭经营;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活动。
又称农业经营、家庭农场经营。
4.农户家庭承包经营:5.农业合作经济: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6.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农民、农业小生产者为各自生产。
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联合从事特定经济的企业组织形式。
二、问答1.现代农业产权结构的基本特征?答:产权主体多元化、关系明晰化、交易市场化、收益实现多元化。
农村发展复试内容背诵版笔记
第一章绪论一·农业的定义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
二·农业的主要特征1.地域性: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需要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
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要求的自然条件不同。
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
因此,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2.季节性和周期性: 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由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受热量、水分、光照等自然因素影响,这些自然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从播种到收割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
同样,捕鱼、造林、畜牧等也有季节性和周期性。
三·农业的作用1.从经济角度看(2017年简答)A,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
重工业中的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如硝酸甘油的生产)等所用的原料来自农业;轻工业中的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皮革工业、烟酒业等所用的原料也来自农业。
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农村既是重工业商品的广阔市场,也是轻工业商品的广阔市场。
B,农业是国家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农业以上缴农业税的方式直接国家积累资金,农业也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
在出口商品构成上,工业品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但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仍占重要地位。
农业在商品出口创汇方面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C,农业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这些剩余劳动力被充实到了国民经济的其他劳动部门。
2.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
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否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社会的安定。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
农业经济学农业家庭经营
农业家庭经营的发展趋势
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多元化经营: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模式,如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
农业家庭经营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包括种植、养殖、加工等,以提高经济效益。
农业家庭经营的优势
农业家庭经营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家庭经营能够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农业家庭经营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农业家庭经营能够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农业专业户:专门从事某种农作物 或畜禽养殖的生产经营农户
农业合作社:由农民自愿组成,为农 业生产经营提供服务的合作组织,其 组织形式多样,可以是股份制、合作 制、股份合作制等
农业家庭经营的生产方式
农业家庭经营的生产活动以手 工劳动为主,机械化程度较低。
农业家庭经营的生产活动以自 给自足为主,商品化程度较低。
农业家庭经营能够加强乡村治理,促进农村社区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组织化程度。
农业家庭经营的未来发展方向
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 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提 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降低生产 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多元化经营:拓展农业经营领域,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等产 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现代农业经济学王雅鹏考研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一、概念农业: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理活动机能。
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广义上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狭义上就指种植业。
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运动规律和及其应用的科学二、问答题1. 农业的特点是什么?①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②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③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④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⑤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⑥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⑦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的产品中体现出来。
2.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国民经济有哪些贡献?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并且长期起作用;b.农业对国民经济有着贡献:产品、市场、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外汇贡献;其新贡献有生态、安全、政治、文化。
3.农业的重要作用和功能①社会稳定功能:农业是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一个国家的自立自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社会稳定在农村,农村稳定在农业,农业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社会福利保障功能;②生态环境功能;③文化传承功能。
第二章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一、概念产权:是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
农业合作经济: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二、问答题1. 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
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
现代农业经济学第二版部分习题答案
现代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一.概念1.农业: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的生理活动机能。
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广义上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狭义上就指种植业。
2.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运动规律和及其应用的科学二.问答题1.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对国民经济有哪些贡献?答:a。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并且长期起作用;b.农业对国民经济有着贡献:产品、市场、要素、外汇贡献;其新贡献有生态、安全、政治、文化。
2.如何理解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答:就是研究农业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包括农业生产力的农业生产关系的、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研究其性质内容特点。
3.应如何学习农业经济学?方法?答:a.农业的发生,发展入手;生产过程;C农产品供给;农业生产的宏观调控、结构优化、区域发展入手;B.辩证法。
比较与鉴别法、调查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法。
第二章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一概念:1.产权:财产主体对财产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处置、收益的分配权。
2.产权结构:不同类型的产权所构成的产权框架及其比例。
按所有权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私营、联营、其他产权。
3.农业家庭经营;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活动。
又称农业经营、家庭农场经营。
4.农户家庭承包经营:5.农业合作经济: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6.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农民、农业小生产者为各自生产。
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联合从事特定经济的企业组织形式。
二、问答1.现代农业产权结构的基本特征?答:产权主体多元化、关系明晰化、交易市场化、收益实现多元化。
农业经济学(第三版)章节复习思考题
农业经济学(第三版)章节复习思考题导论导论不仅起到开篇的作用,而且还具有统领全书的功能。
在导论中,首先阐述了农业的概念,农业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根本特性。
其次分析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和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地位,农业的基本贡献即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以及现代人们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
然后概要地介绍了中国古代近代的农业经济思想与西方农业经济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最后则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本书的主要内容。
1.什么是农业?试分析农业的根本特性。
2.试分析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和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3.什么是农业的基本贡献和农业的多功能性?4.了解和掌握农业经济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
5.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和近代的主要农业经济思想6.当代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变化表现出哪些特征?第一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本章在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上,介绍了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它们可以分别用表格、图形和函数式来表示;分析了影响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因素及其变动对供求均衡的影响;在分别讲解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概念类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最后,介绍了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应用,即农产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农产品供给、需求的循环变动导致的蛛网类型以及最高价格限制和最低价格限制政策问题。
1.什么是农产品供给?农产品供给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2.农产品供给有哪些特殊性?3.试分析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
4.何谓农产品需求?农产品需求要具备哪两个条件?5.何谓农产品需求规律.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6.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变动有何区别?7.试分析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
8.何谓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有哪些类型》试用图和公式来表示。
9.试分析影响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10.何谓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有哪些种类?试用图和公式来表示。
11.试分析影响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现代农业经济学(第二版)》考研复习重点
页眉.现代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一、看法农业: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赖生物的生理活动机能。
经过人类劳动来加强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获取所需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广义上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效劳。
狭义上就指种植业。
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说明现代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睁开运动规律和及其应用的科学二、问答题1.农业的特色是什么?① 土地是农业中最根本的不能取代的生产资料;② 农产品是人们最根本的生活资料;③ 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拥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④ 农业生产拥有空间上的分别性和地域性;⑤ 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⑥ 农业生产拥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⑦ 农业生产的成就要在最后的产品中表达出来。
2.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表达在哪些方面?对公民经济有哪些奉献?a.农业是公民经济的基础:是公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生计和进一步睁开的基础;是对各国广浮起作用的规律而且长远起作用;b.农业对公民经济有着奉献:产品、市场、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外汇奉献;其新奉献有生态、安全、政治、文化。
3.农业的重要作用和功能① 社会牢固功能:农业是社会牢固的根本前提,一个国家的自立自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睁开,社会牢固在农村,农村牢固在农业,农业土地资源拥有重要的社会福利保障功能;② 生态环境功能;③ 文化传承功能。
第二章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一、看法产权:是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益,包括生产资料的的所有、使用和办理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
农业合作经济 :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觉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推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二、问答题1.农业家庭经营宽泛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农业生产特色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一订婚密结合。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教学目标
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 (一)涵义 (二)特征 (三)作用与功能 (四)运行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在曼彻斯特大会上,经过修改后确定了合作社7项原则。 1、自愿开放会员制。 2、民主管理和会员控制。 3、成员经济参与。 4、独立性与自主性。 5、教育、培训与信息。 6、合作社间的合作。 7、关注社区。 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要使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 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就必须坚持所确定的基本原则
LOGO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教学目标
第二节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Fra bibliotek教学目标
1.掌握概念、特征
2.了解基本原则、基本类型和功能
3.掌握专业合作社与股份合作社的区别
17
第三章
LOGO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教学目标
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 (一)涵义
第二节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农民特别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自己的生产及生活条
LOGO
农业经济管理
1
第三章
LOGO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家庭经营
第二节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
2
第三章
LOGO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第一节 农业家庭经营
教学目标
1.掌握农业家庭经营的概念 2.了解家庭承包经营的现状和发展
3
第三章
LOGO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第一节 农业家庭经营
37
第三章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教学目标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概述 (一)概念 (二)特点
(完整版)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第一章导论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14.蛛网理论(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流通过程中的三流:商流、物流、信息流2.农产品批发市场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中转地批发市场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①商品集散功能 ②价格形成功能 ③供求调节功能④信息中心功能 ⑤综合服务功能4.★零售业态的含义: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内在组成要 素分别为:目标顾客、商业结构、服务方式、店铺环境、价格策略等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1.期货的概念:是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2.★期货交易者的分类:套期保值者和期货投机者3.★期货市场的功能:发现价格功能、回避风险功能4.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① 减缓价格波动 ② 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③ 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的两大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① 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② 研究的对象不同 ③ 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④ 衡量标准不同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 势的最佳途径4.★WTO 基本原则:①扩大市场准入原则,消除非关税壁垒 ②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③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④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第六章 农业生产要素1.土地的概念: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 被等一切自然条件2.★土地特征:自然特性⎪⎪⎩⎪⎪⎨⎧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不能移动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积是有限的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 经济特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难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利用的稀缺性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 从一定的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 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①因地制宜 ②节约用地 ③保护资源 ④有偿利用5.★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 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6.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①劳动集约型 ②技术集约型 ③资金集约型7.土地集约经营的意义:①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②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精耕细作等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③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实现高产稳产,提高质量8.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③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④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⑤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9.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①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a.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b.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c.政府的支持与帮助)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a.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 b.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 c.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d.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10.土地使用制可以分为:“两权”合一型和“两权”分离型11.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承包方 土地发包方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①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②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④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⑥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⑦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13.★“反租倒包”的含义:是指集体或单位、个人以一定的租金将农户承包地土地租赁后,经过投资开发或 者改善生产条件后再重新发包给单位或农户经营1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①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②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④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⑤优先原则15.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①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②水资源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③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题,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④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⑤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1.★刘易斯模式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落后方式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这一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③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④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于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⑤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2.★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 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①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分为:绝对剩余、相对剩余②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分为:积累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季节性剩余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 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时间农业产品数量农业劳动生产率 6.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①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②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④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第八章农业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①渐进性②系统性③外生性④复杂性⑤周期性2.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①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②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3.★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中性技术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①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②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第九章农业资金1.农业资金的三大类:①农业财政资金②农业信贷资金③农户资金2.农户资金的来源:①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②非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③劳务所得④财产性收入⑤转移性收入第十章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1.★农业信息的内涵: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第十一章农业家庭经营1.★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第十四章农业保护政策1.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经济结构主义观点、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第十五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1.★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①危害的直接性②危害的隐蔽性③危害的累积性④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2.★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途径①物理污染:指由物理性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②化学性污染: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③生物性污染: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3.中国食品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第十七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1.传统农业的特点:①技术停滞②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及其低下③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①建设起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②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③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农业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①经济持续性②社会持续性③生态持续性3.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①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②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④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4.★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通过工程与技术措施,强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实现物质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从而减少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可能会考大题:1.试分析当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2.分析农贸市场和超市在销售农产品上的优劣势及发展趋势。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农业家庭经营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农业家庭经营农业家庭经营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是指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
经营对象是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民家庭,实行的是家长制或户主制管理,强调家庭劳动力为主,而不是雇工劳动。
农业家庭经营是一种弹性很大的经营方式,可与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相适应,可以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家庭经营作为农业主要经营形式的理论分析1. 农业的产业特点与农业家庭经营:第一,农产品是不可间断的生命连续生长过程的结果,各个生产环节只有继期性,不可能像工业那样具有并列性。
第二,农业生产活动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发杂交错,因此农业劳动支出具有不均衡性。
第三,在光照条件下,农业生产一般不可叠加,具有广阔的地域性。
这些特点使得农业生产区别于工业生产,因为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能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第四,由于劳动的特殊性,劳动者的工作成效只能在最终产品的质量上表现出来,所以其对最终产品的有效作用程度是难以计量的,即计量和监督劳动是一个根本难题。
只有把劳动者的各项劳动与最终的劳动成果及其分配直接挂钩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而这只有在家庭经营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做到。
第五,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决定了农业经营管理要具有灵活性、及时性和具体性,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将农业生产经营的决策权分散到直接生产者,即将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收益。
从这些农业生产的特征上来说,家庭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一种较为合理的组织形式。
2. 分工协作与农业家庭经营:第一,农作物的生长受到季节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农作物要按照时间以此进行各种作业,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协作的简单性和稀少性,同一时期的作业比较单一,不同时期的作业多数又往往可以由同一个人连续完成。
若把具有相同专长的劳动者集中在一起进行生产,生产相同的产品,在一定范围内是有效率的,而超出了一定的需求量,就会造成成本过高,或者产生偷懒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农业家庭经营的兼业化
(一)国际上兼业农户类型的划分
(二)农户兼业化的原因
(三)农户兼业化的利弊得失与发展趋势
(一)国际上兼业农户类型的划分
兼业农户是与专业农户相对而言的,它是指有相 当时间从事非农工作或者依靠经营农业以外的其 它事业取得相当收入的农户,这类农户一般多为 规模中小的家庭经营。 各国关于兼业农户的划分标准有所不同,有的国 家是依据农业外部收入的大小或者比率来划分, 有的国家是依据农业和农命运
被大农场、 大企业吞并 或收买
将土地租给 专业农户 或大型农场
某些小农户 自发地采取 各种形式的 联合
四、中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
(一)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产生
实践证明,中国农村从合作化到集体化的演变,违背了社会 经济发展规律,不符合农业的产业特点。
实行“政社合一”、“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农村人民公
第十一章 农业中的家庭经营
本章学习要点: 一、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与历史演变 二、农业家庭经营大量广泛存在的原因 三、农业家庭经营的兼业化 四、中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
一、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与历史演变
(一)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
农业家庭经营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
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 活动,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 农业家庭经营可与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物质 技术条件,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它是一种弹 性很大的经营方式。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农业劳动对象生长发育的规律 性,决定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协作的简单性和稀少性。 作物生长的季节性、周期性、生产过程的有序性, 决定了农业生产只能按自然界的时间,即受季节约 束的生长过程依次进行各种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 中,同一时期的作业比较单一,不同时期的不同作 业多数又往往可以由同一劳动者连续完成。 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协作多是简单协作。
家庭的社会经济特性与农业家庭经营
1. 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使得农业家庭经 营的管理成本最小,由于家庭经营婚姻、血缘关系, 似的家庭经营具有持久的稳定性,一般具有较长的 预期。 2. 家庭成员在性别、年龄、体质、技能上的差别有利 于社会分工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家庭成员合理分 工,在时间上与劳动力的合理使用上都达到了较好 的水平。
如1987年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美国、 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家庭农场占农场总数的 比例分别为99.8%、90%、90.4%,99%、92%、 75%,
可见,在现代化程度非常高、各种先进的 生产组织相当发达的国家,农业生产仍然是以 家庭经营为主,而且数量相当大。
而原以跨家庭经营为主的原苏联集体农庄 及改革前的中国的人民公社集体经营,农业生 产不景气,农业发展极缓慢。
在农业发展新阶段,由于绝大多数农产品供 过于求,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面 临新的困难,有人对家庭承包制是否适应农业发 展,能否适应现代农业提出疑问。
在理论上,有人认为家庭经营造成土地分散 和小规模,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有人认为它不利 于机械化耕作和现代化科技的运用。 但当代农业并没有沿着大农理论的方向发展, 家庭经营依然是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形 式。
分工协作与农业家庭经营
所谓协作,是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 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的协同劳动。 劳动者之间没有固定分工的协作称简单协作 劳动者之间有比较固定分工的协作称分工协作 分工协作使劳动者积累了经验,改进了劳动技能, 提高了劳动强度,生产工具更能发挥作用,提高了 劳动生产率,劳动更具有连续性、规划性、秩序性。
从农业中挣得 的纯收入高于非 农业总收入为第 一兼业农户 非农业总收入 超过农业纯收入 的叫第二兼业农 户
日本专业与兼业农户的划分
美国商业农场与兼业农场的划分
商业 农场 •美国1969年把兼业农场定义为每 年从事非农业劳动100天以上的商 业性农场主。 •除了年销售额不到2500美元的农 场以外,只要非农业劳动在100天 以上者,不论农场的大小,都算 是兼业农场。
(三)农户兼业化的利弊得失与发展趋势
兼业化的优点 兼业化的缺点
1.有利于生产商品性农产 1.许多农户无心经营农业, 品 使农业衰退、荒废,缺乏 2.有利于转移农业剩余劳 市场竞争力 动力,为城市、工商业的 2.规模过小、资金缺乏, 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 无力或不宜采用先进技术 3.多种收入来源利于资金、 3.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 技术的投入 4.劳动时间难以保证,不 4.兼业农户的双重身份利 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与农 于城市与农村的发展 业现代化的发展
社制度,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农民没有经营自主权,市场不能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结果农业不仅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农民的自 我生存也难以保障。
中国家庭承包经营的发展
•确立阶段
•全面发展阶段 •萌发阶段
1.萌芽阶段(1978-1980.9)
1978年,安徽凤阳率先实行包产到组、到户,1979年9月 十一 届四中全会,围绕农业生产责任制展开了两种思想争 论,1980年9月试点发展到全国。 2.全面发展阶段(1980.9-1981年底) 中央7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 题》,支持群众要求,并建立多种形式的联产责任制,使包 产包干承包经营形式比例达到50% 3.确立阶段(1982年春-1984年初) 1982年1月中央1号文件,指出实行各种责任制比重达到 78.7%,1984年提出土地承包期延长15年以上。1984年底, 家庭承包经营在全国展开,农业生产取得前所未有的增长。
兼业 农场
中国关于纯农户与兼业户的划分
...
•纯农户是指家庭纯收入的95%以上 都来源于农业
...
...
•农业兼业户是指家庭纯收入的 50%~95%来源于农业 •非农业兼业户是指家庭纯收入的 50%~95%来源于非农业
•非农户是指家庭纯收入的95%以上 来源于非农业
...
(二)农户兼业化的原因
1.农业强烈的季节性、 2.农业贸易条件的恶 生产周期长以及劳动 化及比较利益的下降 过程和生产过程的不 使得农户兼业化成为 一致是农户兼业经营 必然的选择 的客 观基础 3.对农户来 说保有土地是一种较 为可靠的生活保障和 一笔不断增加的财富 4.农业外 部条件的改善也使得 农户的兼业成为可能
注意
农业大生产与小生产孰优孰劣之争通常与农业规模 大小优劣混在一起,因为土地经营面积通常是 衡量 农业 经营规模的标志,也是判断农业大生产与小生 产的 量化指标,但二者有 根本的 区别。
农业经营规模问题的研究目的是为了确定农场最佳 规模,为选择土地面积和投资数量提供依据。 农业大生产与小生产的研究目的是说明农业产组织 形式的优劣 。
关于农业经营方式的争论
自亚当.斯密以来,一些经济学家一直坚信:自由竞争的市 场经济制度加上在利润最大化驱使下的资本主义农场的合理 经营,才可以实现农业的商品化与现代化。 马克思经典作家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中的大生产 优于小生产,并将排挤与取代小生产。 卡尔.考茨基在1989发表《土地问题》一书中系统论证了农 业大生产的优越性,也论证了小生产的地位与前提。 爱德华.大卫在1903发表《社会主义和农业》,从农业的特 性出发,论证了农业小生产优于大生产。 斯大林:公开批判大卫等人观点,指责“小农经济稳定论”, 实践证明,斯大林的一大二公、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 农 业 集体化模式给 苏联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了惨重的 后果。
包产到户与 包干到户的区别
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这两种责任制的区别在于: 包产到户是各户按人口或按人劳比例承包耕地,包 产、包工、包费用,超奖减赔,也就是“三包一奖 赔”到户。 包干到户是各户按人口或按人劳比例承包耕地, 不计工分、费用、产量除完成国家征购和集体提留 外,其余归己,即“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 下都是自己的”。
德国兼业户 与专业化户 的划分
专业农户 非农业收入 不超过总 收入的10%
一兼业农户 非农业收入超 过总收入的 10%,但不到 总收入50%
二兼业农户 非农业收入 超过总收入 50%
专业农户 是指家庭成 员全部从事 农业生产, 以务农为主 的农户
家庭成员 中有一个以 上的劳动力 从事农业以 外工作的称 为兼业农户
我国农民首创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成为推动我 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高效发展的根本性动 力,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带动了整个 城乡经济的大发展,启动了我国由计划经济 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从中国农村的全局来看,从20余年来农 村土地家庭承包的实践来看,目前我国农村 推行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适应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有利于农村生产力 的进一步发展,且仍具有旺盛的活力,因此, 必须长久地坚持稳定和完善土地家庭承包制 度。
二、农业家庭经营大量广泛存在的原因
1、农业的产业特点
2、农业的分工协作
3、农业技术进步
4、家庭的社会经济特性
5、农业生产社会化的发展
农业的产业特点与农业家庭经营
1.农产品是不可间断的生命连续生长过程的结果,各 个生产环节只有继起性,不可能像工业那样具 有并列性 2.农业生产活动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农业的生 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复杂交错,因此农业劳 动支出具有不均衡性 3.在光照条件下,农业生产一般不可叠加,具有广阔 的地域性
正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大部分作业不能实行严 格的分工协作,甚至一些简单的协作也不能 取得明显的效果,因此农业生产不适合采用 工厂化劳动,而更适合采取家庭经营的方式。
正如法国农业经济学家罗歇· 韦利所说: “真正的农业,卓有成效的农业,一定 要以个人负责为基础”。
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家庭经营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所采用的技术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机械技术:包括各种机械装备,使生产过程机 械化、自动化。 另一类是生物、化学技术,包括种子、化肥、农药、 激素、饲料等,这类技术直接改变生物本身,为动 植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与动物 的生产率来增加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