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初探

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初探
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初探

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初探

武穴市红旗中学张晓凌

中学生物教学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和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围绕上述课程目标,我们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结合实例对学生素养的培养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生命的物质性

生物是由物质组成,一切生命活动都有其物质基础,从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历程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变而成;从生态系统的功能上看,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的循环运动,从而形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从个体的新陈代谢看,生物体每时每刻都在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故生命的物质性体现在生命现象各个不同层次中,一切生命活动都是通过一定的生命物质来实现的,如果没有生命物质也没有生命活动。

实例一: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以及生物的最根本特征都里新陈代谢。因为活的生物体都不停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外界摄取所需的营养物质,用来组成自己的身体,储存能量;同时将自身的一部分物质加以分解,并将所产生的最终产物排出体外,释放能量,这就是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新陈代谢一旦停止,则标志生物的生命结束,只有生物体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才可有具有生长现象、应激性、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等生物的基本特征,所以一切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生命物质来实现的。

实验二:生物进化最可靠的证据之一是生物化石在地层里按一定顺序

出现,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地层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或遗物。它们在地层中按照一定顺序出现是证明生物进化历程的最有力的证据,所以生物(生命物质)——化石(非生物质)

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功能的存在;二是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贯穿于中学生生物全部教学中,无论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及组织、器官、系统和个体水平,还是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水平都体现这一科学思想。

实例一:德国科学家华尔柏在研究线粒体时,统计了某种动物的部分

分析上表可知,心肌细胞线粒体数量最多,这是因为心脏运动量大,不停地收缩,需能量多;动物冬眠状态下的肝脏细胞中线粒体比常态下多,是因为肝脏分解贮存营养物质功能增强中,需能多;从表中所示数据还可能分析,线粒体多少与细胞新陈代谢强弱有关。由此,进一步得出:不同的细胞中线粒体数量不同,这体现细胞水平上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科学思想。

实例二: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这是因为生产者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它们能够利用阳光,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因此把它做生产者,没有生产者,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就不能生存,所以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实例一:地球上生命起源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是由分子体系进化为原始生命。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其中最复杂、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第四阶段,因为此阶段最后要演变为具有原始新陈代谢和能够进行繁殖的原始生命,由此体现出,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历漫长的演变而产生的。

实例二:恐龙类动物是中生代时期最繁盛的一类大型爬行动物,但是,后来却在地球上消失了。从生物进化角度来看,恐龙这类动物灭绝的原因可有是由于生存斗争失败而被自然所淘汰。中生代可以说是恐龙的时代,据考古学研究表明,恐龙在中生代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之一,其中也有非常凶猛的种类,当时没有比它们更凶猛的种类了。恐龙的灭绝主要是由于地球环境的巨大变化,食物需求量大,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于是在同自然界变化的生存斗争中失败,最后被淘汰,恐龙的兴衰史体现了生物的科学思想。

六、学科渗透素养

生命科学是一门很年轻的自然学科,随着较成熟的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渗透、极大地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可以说出当今生命科学已经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平时的生物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科渗透素养,形成学科综合能力。

实例一:科学研究发现,萤火虫发光的原理是由于萤火虫内含有萤光素和萤光酶两种物质,在萤光酶作用下,萤光素在细胞内与氧化合发出萤光。科学家已能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萤光素和萤光酶而制成生物光源。(1)与普通的电灯相比,这种生物光源更适合于在充满瓦斯的矿中当闪光灯及在清除磁性水雷时用以照明、试简述理由。答案:生物光源光热效应和磁

效应。(2)白炽灯,日光灯,生物光源三者相比,哪一种光源的发光效率最高?答案:生物淘汰。(3)哪一种光源使用过程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大?答案:日光灯。这是一道以生物为背景,渗透物理,化学知识的跨学科综合题,只要紧扣题意,联系三科知识即可得解。

实例二: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请回答以下有关能源问题。

(1)人类所使用的能量绝大部分来源于太阳能。捕获太阳能的主要为绿色植物。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是,答案:6CO2+12H2O????→

C6H12+6H2O+6O2,光合作

光能

叶绿素

用释放的氧气则来自于参加反应的哪种物质?答案:水

(2)煤、石油、天然气、水能及生物能等是多年来大规模使用的能源,被称为,答案:常规能源。而核能、地热、海洋能、沼气以及太阳能、风能等都被称为,答案:新能源。

(3)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以热的形式供给人们需要的能量。试以它们各自的主要成分C,CnH2n+1和CH4为代表,写出它们燃烧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指出它们质量相同时,哪一种燃料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n+02=nCO2(产生温室效应)最小。答案:C+O2=CO2,CnH2n+2+31

2

+(n+1)H2O,CH4+2O2=CO2+H2O,CH4产生的CO2最少,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最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以“能源”为核心,抓住能源的形成,发展利用以及与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去正确分析解答。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其原因是因为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非常重要。由此在群体水平上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

三、生物与环境的统一

任何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一方面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又影响着环境;另一方面环境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生物,生物与

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实例一:对提高家禽产蛋量影响最大的是日照长短,家禽的产蛋量与卵巢排卵有关。实践证明,适当增加光照,其产蛋明显提高,由此可见,光照是影响家禽排卵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体现了环境能影响、制约生物、影响生物的生活习性、分布、形态等。

实例二:澳大利亚为发展畜牧业,引进了大量黄牛。几年后千万头牛的粪便便覆盖了草场,已经威胁牧草的生长,以后又从亚洲引进了蜣螂,它们把牛粪滚成团推运到地下,既清除了牛粪,又肥沃了土壤,重新促进牧草生长。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在引进黄牛之前,草原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引进黄牛后,由于黄牛大量繁殖,牧草被大量啃食,同时黄牛排出的大量粪便覆盖草原,威胁牧草(生产者)的生长,从而破坏了原来的平衡,直接危及生态系统。引进蜣螂(分解者)后,生态平衡才得以恢复。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只有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资源,遵循生态系统自身规律,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过分的外来干扰会破坏生态平衡。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产生了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永无止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

四、生物的整体性

系统论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一思想也完全适合于生物领域,不论是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还是个体水平,甚至包括种群水平和群落水平,都体现出整体性的特点,都表现出局部和整体的统一。离开了整体,局部无法完成正常的生物学功能。

实例一:泪腺细胞能分泌泪液,泪液中含有溶菌酶,泪腺细胞中与泪液的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高尔基体、溶菌酶是蛋白质类物质,合成蛋白质原场所是核糖体。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经高尔基体的浓缩、

加工、运输、分泌到细胞外。因此,与泪液的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水和高尔基体,溶菌酶的合成与分泌是靠多种细胞器协同合作才能完成。体现了细胞水平功能的整体性。

实例二:在一个密闭的养鱼缸,内含半缸水(25℃),空气、河泥(内含多种微生物),金鱼藻、鱼等,并给予充足的阳光照射。它是一个自我平衡的生态系统。该养鱼缸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从该生态系统的结构看,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如阳光、水分、空气、河泥等。有生产者——金鱼藻、消费者——鱼,分解者——河泥中的多种微生物。从该生态系统的功能看,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进行,单独的鱼或金鱼藻在密封的养鱼缸内均不能长时间生存,它们只有和有关无机环境一起才能形成一个平衡系统。由此在群体水平上体现了生物整体性的思想。

五、生物进化的思想

辩证法认为,一切生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产生、发展与灭亡的过程,生物界也不例外,也有一个产生和发展过程,所谓产生就是生命的起源,所谓发展就是生物的进化。生物界的一切生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总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我们应该用发展、变化听观点去分析、观察和研究一切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这就是生物进化的科学思想。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

武穴市红旗中学张晓凌

初中生物教学时间少、内容多、装备缺、组织难,如何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四十分钟,全面完成生物课堂教学目标,切实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在新的形势下,更是这样,应该说,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很多,笔者曾围绕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进行过探讨,总结出了探究式、组谈式、引做式、启思式、热点浅谈式五种课堂教学形式,现将这五种教学形式,简要说明如下:

(一)探究式

探究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围绕探究的目的,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过程。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实验和演示非常重要,应该说可以演示的材料是很广泛的,根据其特点,可分为实物、标本、模型、挂图、幻灯、板图、板书、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设题、描述,提出问题,教师运用它们展示生物现象,从各种渠道查找提出假设、思维判断,做出解释,从中学到生物知识,这样的学习是一种省时、省力的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例如:讲《认识生物世界》,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认识周围的生物世界,了解校内生物的基本情况,让学生自主描述周围的生物,怎样将生物进行分类观察,绚丽多彩的生物世界强烈地吸引着青少年的好奇心;对生物是奥秘的探索,对人体自身的思考常常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进了生物世界,不断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热情。

(二)组谈式

组谈式是在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下,学生通过谈而获得生物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历史悠悠,应用广泛。例如:讲《根的组成》,学生先预习,课前要求准备好标本如菜、豆的主根和侧根、

小麦的不定根、高粱玉米等植物的不定根,采一些具有直根系的植物(如小白菜)和具有须根系的植物(葱),由学生干部自己分组,共同讨论哪些植物是直根系?哪些植物是须根系?由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认识、自己讲解,最后教师归纳。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提出一些有针对性问题,就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在组谈式教学中,学生必须动脑想、动口说,所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会得到全面发展。

(三)引做式

引做式是在教学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这种形式在生物教学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生物教学中的引做式又包括实验、实习、绘图、书写、采集标本等。

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要使学生掌握细胞结构的基础知识,最好的方法是从显微镜的实验观察中先取得感性知识。

教师演示怎样使用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让学生轮流观看,学生看到的细胞图(黑白线条图),一般是平面图,所以教师在讲课时要教给学生识图的知识,告诉学生在一般生物图里都用细圆的小黑点表示白胞质。因为细胞核是更粘稠的物质,因此细圆的小黑点画得更密一些,帮助学生识图,教师的演示能为学生以后做实验作示范。

(四)启思式

启思式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要以获得一些感性认识,要使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概念和规律,就必须经过学生思考,通过思考还可以把已学到的零散知识串起来,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知识融会贯通,学生思维的培养,除需一定的知识做基础外,主要靠学生的思维、实践,再实践。例如讲《种子结构》,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有能用简单的解剖仪器。在正确的切面解剖种子,找到各个结构的位置,能比较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

构异同,充分了解种子的结构及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从属关系,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列表,归纳种子各部分结构的名称。每人分发二、三种植物种子,要求学生解剖,分辨这些种子属于单子叶植物、或是双子叶植物。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学生的思维也得到发展。

(五)热点浅谈式

热点浅谈式,教师试图把一些最新的、有趣的知识介绍给同学,激发同学的好奇心和科学兴趣。例如我们学习《呼吸系统》,说吸烟会给你带来什么?据有关人士统计,全世界每年有300多万人死于吸烟有关的疾病,中国有烟民3.2亿,占世界烟民1/4,每天有2055人因吸烟致病而死亡,烟草中含有数百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其中焦油、尼古丁、CO、酚类、醇类、酫类等40余种是有毒和致癌物质,尼古丁是烟草中特有的剧毒物碱,一支香烟所含有的尼古丁可以毒死一只白鼠,20支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以毒死一头牛,少量尼古丁使神经系统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小动脉痉挛;大剂量尼古丁则引起神经系统抑制和麻痹。烟中焦油刺激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使其分泌物增多,粘膜纤毛运动受阻,造成气管支气管炎症。焦油刺激肺泡壁,使其失云弹性,膨胀、破裂、形成肺气肿,烟雾中的有害物质粘附在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粘表面,积存过多,时间过久可诱发细胞异常增生,引起癌症。全世界每年死于肺癌者高达100万人,其中90%是直接由吸烟引起的。吸患喉癌的危险性比不吸烟者大10倍,烟雾中含CO3%——6%,CO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O大300多倍,使红细胞携带O的能力下降,致使心肌和细胞供O不足,动物实验证明尼古丁,CO可使心室纤颤的阈值下降,血小板的凝血功能亢进,使血栓生成,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危险性,大量研究证明,目前30%的癌症,75%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及25%的心脏病由吸烟引起的,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25年,全世界每年约1000万人(其中1/4在中国),即每天有2.7万人死于吸烟引起的疾病,其中70%在发展中国家,吸烟有

害而无一利,吸烟致死是全世界面临的“最大流行病”,可能成为21世纪的“癌疫”。吸烟会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请丢掉手中的白色魔棍,请速戒之!

例如学习昆虫纲时,谈生物间通讯和生物防治,许多昆虫都能向体外散发各处独物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能用来标明地址,区分同类,引诱异性,寻找配偶中,报警或者集合群体等。生物学将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方式称为化学通讯,在生物间起信号作用的化学物质就称为信息性。蜜蜂或马蜂等受到侵扰,会反击,用毒刺蛰人,同时放出警戒素,留在人皮肤中的警戒素就成了标志敌人位置的信息素,吸引蜂群大举进攻。蚂蚁、蚜虫也分泌警戒素,有人观察过警戒素深度对蚂蚁行为的影响,发现少量的警戒素有报警作用,浓度升高,则蚁群逃窜,浓度继续增加,则使蚁群自相残杀。蚂蚁的工蚁在爬行中或者蜜蜂的工蜂在飞行中还会留下表示路标的示踪外激素,引导同伴前往聚餐和返程,在信息素中最普通、最重要的是吸引异性的性息素或性外激素。性自素对昆虫的交配繁殖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决定昆虫生存的关键物质。50万只雌蚕蛾才能提取到12mg性息素,现在有些性息素已经能人工合成的性息素干扰农作物害虫的交配,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

总之,通过以上五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人与生物圈的关系,而环境与人、环境保护、人类的健康、青春期卫生等知识,以及运用生物科学和技术、解决农业、医药、环境等实际问题。

以上五种基本形式,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教学设备等不同而灵活运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在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以及科学探究的技能方面都得到更进一步提高。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武穴市红旗中学张晓凌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素质教育已是教育界的共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具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克服以往的高分低能现象,确立全新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而生物学是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它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那么,在生物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呢?

一、提高认识,激发创新精神

从小学进入初中的学生,从他们的心理特征来说,虽然年龄稍有增长,但仍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向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从他们的个性来说,爱问、爱动、好奇心、求知欲强,教师在教学中,务必掌握学生的这些年龄特征。生物课对于学生来说,又是一门新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利用教材中的大量插图、自制教具、电脑课件等来提高他们的感性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不同点。

教师还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材料,如《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李时珍的故事><一个著名的科学实验>……这些材料都有很强的可读性,通过这些材料学习,学生认识到生物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有用,能为国家作贡献,能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来提高他们的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二、积极实践,培养创新潜能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观察和实验不但使学生学到真实的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初步获得研究生物的本领。这样,教师不但要指导学

生做好课本中要求做的每一个实验,而且还要适当地增加一些课外实验,作为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实验过程中的目的,要求及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动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如:在做“显微镜使用"这一实验,是学生做的第一个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还要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强调显微镜不仅是从事生物学研究的工具,还是医学化验的主要仪器,使学生懂得显微镜的用处很大,而且了解到生物学与其它自然科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使学生做实验时兴趣更浓,自然而然就手、眼、脑并用,以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如在做“唾液定粉酶的消化作用”这一实验中,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就有很大差别,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思考多提问,积极探索,提出新问题、新观点,并且让学生自己讨论“为什么",从不同的思维,从每个学生的想象中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不知不觉中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新。

三、学以致用,树立创新意识

通过生物学的学习,可以获得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与日常生活、农业生产联系得相当紧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例如:在“根对无机盐的吸收"一节内容经过学习,就可以用来指导不同农作物需要不同的无机盐,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的生长期,即长枝叶期,开花期结果期等,这不同的生长期也应施加不同的无机盐。在“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一节内容学习后,可以应用到粮食的贮存和种子的保管上,这对我们农村学生来说,更为现实,可向农民解释为什么要及时给农田松土和排涝的原因,这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新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还可以学到一些农业生产中的新知识,对于这些积极动脑的学生,教师要多表扬,多鼓励,多指导,让学生多提出一些

创见,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为他们今后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勇于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积极参加“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在课余的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内容有:野外考察、调查研究、实践操作、栽培饲养……在我们农村中学,生物科技实践活动具有天然的物质条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选题、实验、记载、分析和总结,学生在实践中,要认真实践、细心观察、仔细记录、周密分析等一系列工作。

在实践的讨论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允许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在民主的氛围中,心情舒畅,思维就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状态,营造良好的创新气氛,让学生积极实践,在实践中,使学生做到,头脑中有一种探索未知的欲望,培养学生警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学习、阅滥,在广泛的生物活动中注意发现捕捉那些新奇的,不寻常的现象,能探明或揭示某种植物生活、生长的规律,能观察到某种动、植物训化、培养、改良达到的优良效果,能观察到某种物质对人类及动植物的危害,从而提出防治措施,能够提出改革某一地区生态环境的设想的新课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

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摘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需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注重生物科学史,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引典激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要变革评价方式。 【关键词】培养加强注重引典变革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标四大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 要想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科学素养教育的第一特点在于其基础性,即使所有受教育者都具备一种最基本的学识、能力、思想和品质,发展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在于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依照课标的要求,力求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通过“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生物科学知识。还应充分运用多媒体优势解决教学中难点,达到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的。比如,在学习“细胞减数分裂”这一节课时,可以通过设计三维动画来显示染色体有规律变化,并通过音频、

色彩的辅助,变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学生感知鲜明,印象深刻,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通过人机互动的手段获得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的积极活动,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倾注极大热情,形成对科学执着追求的意志品质。还要充分挖掘生物科学的成就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从而实现基础知识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科学品质(对科学的兴趣、情感、意志和作风)相统一。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重视实验教学、培养探究创新实践能力是新课标的最大特点之一。 1、通过验证实验培养操作技能 科学技能是构成科学素养的另一个基础要素。新课标对此有明确要求,实验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中,采用开放实验室、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实验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从操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并严格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科学观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或数据,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最新浅谈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浅谈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重庆市合川区南津街小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引起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与深度思考。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实践中,积极践行《科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探寻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无疑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 一、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的掌握是科学素养提高的前题和保证。一个科学知识储备贫乏的人,是不可能提高他的科学素养的。 第一,介绍科学发展史引导学生崇尚科学。我们在科学教学活动要抓住有关点滴,特别是我国的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发明史方面,我们教师要以情导学,引起学生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我在教学《磁铁》、《纸》等课时,我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活字印刷的发现、利用和世界性影响,同学们受到巨大的鼓舞,深深地为自己生长在一个科学发达的文明古国感到骄傲。像这样的实例在

科学史上举不胜举,在教学中渗透科学家的故事,为学生们将来投身于科学事业提供了榜样,这当然是对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好素材,要充分地利用。 第二,在探究活动中培养科学素养。小学生喜欢动手,容易被具体、新奇的材料所吸引,他们收集到或面对新异、奇特的实验材料后,肯定会自觉探究的。当孩子们遇到一些富有生趣的材料,他们就会去摸抚、去拨弄、去观察、去探究一番,当材料发生变化时,更会牢牢地吸引他们。例如在“认识磁铁的性质”时,学生会被形状各异的磁铁吸引,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去看、去“玩”、去比较;再如学生在了解热空气的性质时,学生的探究材料是一种“走马灯”,当灯里的蜡烛点燃后,就会看到灯罩上画的人和马在不停地转动,这种新奇的材料不能不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既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又加强了对概念的理解,知识的掌握,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好举措。 第三,教学过程渗透科学技术新信息。如从“神舟六号”到“嫦娥计划”,从磁悬浮到子弹头,从人类转基因工程到人类克隆技术,从超导到纳米等等,教学中渗透这些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而且,唤起了学生的时代感,树立了科学意识,并从中获得启示:现在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创造和发现。 二、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自然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概念的引进、规律的得出都和实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教学中,由于科学学科本身的特性(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我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一、呵护儿童好奇心,激发科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原动力。“本来好奇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至打小学毕业的时候,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反而逐渐减弱了”,对此我们教育工作者是有责任的。 二、引领儿童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在过去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科学教育往往既枯燥又乏味,教师实行的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满堂灌”,孩子们依赖死记硬背蒙混过关,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相关。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几个方面: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方案、实施计划、分析综合整理、表达交流等。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1?问题情境阶段,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阶段,学生提出假设和实验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并将自己的观点在探究中交流讨论,反复探究,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3.发现、概括阶段,在实验完成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结论。 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 生物课程能力目标中的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包含哪些方面的要求? 提出问题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制定计划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实施计划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收集数据。评价数据的可靠性。 得出结论描述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什么是课程资源?生物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一、建设目标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高中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目标是: 1、学校的人力、物力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课程资源基本满足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需求。 2、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更为完善和优化,形成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运用能力切实增强,并实现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对其它课程资源建设的有效带动。 3、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等各类教学场地、设施设备等的配置更为完备,使用更为充分,潜在的各类物力资源得到更为积极的挖掘和利用。 4、教材、教辅等教学素材得到科学、灵活地开发、加工和利用,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学素材的建设与利用有效支持和保障课堂教学。 5、全省城乡间、区域内、校内外各种有利于课程实施的人力、物力资源得到有效挖掘、整合和利用,初步形成校内外有机结合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6、各级教育行政、教科研等部门对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规划、统筹、管理和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利用、共享制度。 二、建设要求 1、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一支适应课程改革发展需要,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要根据课程要求,认真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抓好薄弱学科和新增科目的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所有学科必修模块有专任教师。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选修模块的任课教师可采用校际共享的办法,提高选修模块的开设率和开设质量。通用技术课程选修模块教师可采取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和高等院校或其它相关机构选聘共享的办法予以解决。各级师训部门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对课程方案的理解程度和对新增内容的掌握程度。教研部门要加强教研培训和指导工作,不断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高中学校要强化校本教研工作,以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为突破口,促进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切实服务课程实施。

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 一、学生求知欲强,小组合作出成效 从小学六年级开始的科学教材中就有了很多初中生物课程的实验,需要学生动手、分析和思考。所以,作为教师要具备领导才能,能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提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验探究中,教师的作用应尽力体现在情境的创设、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学生创造性思维兴奋点的捕捉等方面。把思考的空间、总结评价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最后获得问题的答案,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乐趣。这一过程中的教育意义是照本宣科所无法达到的。 二、大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挖掘学生潜力 在生物学实验中,我们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成功的情境体验,让他们积极交流,展示探究的成果。对于学生的认识和经验,是正确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独特的见解要大加表扬;对于错误的不要草率批评,应鼓励思考,鼓励质疑问难的品质。树立起肯疑、敢疑和善疑的优秀品质。例如:在进行“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的观察”实验时,让学生自己制作实验材料,然后创设问题情景,比如材料的选取为什么培养到5cm时候才剪取,为什么只剪取3cm?在实验步骤中,为什么要按照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的步骤,如果顺序颠倒会怎么样?如果每个处理步骤时间过长后者过短会有什么后果等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意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大胆理性质疑,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还可以提高探究的能力。 三、创造合作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提倡合作学习,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合作多,交流少”的现象,使得交流活动成了小组中学习成绩优秀者的独角戏。这样“合作”成了“独做”,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了探究的观众。所以,教师应对合作探究加强有效的组织和指导,协调自主与合作的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参与对科学问题的讨论,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大家讨论。同时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也能积极地参与探索活动,能够敏锐地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他们在合作交流中体现自身价值。 本人教学过程中发现,在进行生物探究活动时,由学生依据所提供器材(或自己设想可以找到的器材),自行组成合作小组,设计、进行对照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特点,自由搭配、设置小组长,形成有组织、有分工(比如有的同学负责设计,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测量,有的负责小结汇报)的合作小组。这样,学生依据自己在小组中的合作地位履行各自的职责,在小组活动中注意合理的分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科学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必备的基础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为基础。科学课程也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注重科学态度的养成、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转变,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 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新知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设计与旧知既有联系的,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很想去进行思考与探究,但又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使其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从而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加足思维的“马力”。例如在教学《小水轮》一课,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特别爱“玩”,于是我在刚上课时,就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玩小水轮,老师和大家一起玩。我们要相互合作,比一比,看哪组同学在玩的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多,发现的问题多?”这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个

个兴高采烈地“玩”起来。他们个个积极动手,人人动脑思考,做—做,议一议,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大约20分钟后,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汇报实验的结果,有的说:“我发现小水轮在水流作用下会转动。”有的说:“我发现水流越大,小水轮转动越快”。还有的说:“我发现杯子提得越高,小水轮转动越快”。……这样把学与玩结合起来,不仅轻松地获取了新知识,提高了动手的能力,而且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二、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经历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学生学习科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让他们在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例如,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出示一杯米和一根筷子,说“同学们,你能用筷子把这杯米提起来吗?”学生跃跃欲试,有的相互私语,几名学生上来尝试:把筷子插进米内,没有提起杯子。我将杯中的米压紧,然后手提筷子,杯子被提起来了。学生非常惊奇、赞叹。我说:“杯子提起来了,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的导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矛盾和问题之中,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产生自发的兴趣,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新课上来。 三、理论结合实际,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 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自然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论文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论文 新课程要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同时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改实践,对此作一探索研究。 1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意义 1.1 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方面;也包括熟悉世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认识到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要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即科学素养主要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学将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就个人而言,个人对决策、参与公共和文化事业以及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知识及理解,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能提出、发现和解决与日常体验有关的问题,他们能够描述、解释和预言某种现象。总而言之,科学素养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意识、科学品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有机整体。 1.2 有利于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标要求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物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必须要求学生经历基本物理知识形成的科学探究过程,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熏陶。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要十分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探究中既学到基础知识,也培养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科学的学习习惯和工作态度,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1.3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必须通过科学教育途径。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都经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飞跃过程,在物理教学中所形成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离不开科学的抽象,因为从感性的材料中———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本质的、内在的必然联系离不开理性的思维。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培养,更要注重一些非逻辑性思维培养,这需要我们教师经过勤奋努力厚积薄发才能在教学的常理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从而引导学生产生灵感思维———顿悟,产生心灵共鸣,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 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启蒙课程”。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实验课很难组织,教师为了减少“麻烦”,能不触及实 验的,尽量不触及,虽然随着新教改的深入,近几年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不过,教师在教学中,不知如何把握:小组合作怎样更有效?怎样指引学生合作、交流,更有效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长时间处被动参与的应付层面,这与我们追求的科学素养背道而驰。因此,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修,分别观看高秀丽老师执教的〈〈有趣的磁铁》和刚老师的〈〈我们的呼吸》等一系列实验的巧妙,惠文老师执教的〈〈认识岩石》这一自然界事物的过程和方法,周伟老师执教的〈〈我们的身体》、 外部的秘密,森老师执教的〈〈寻找生物的家园》的欢乐旅程,鲍星海老师执教的〈〈彩虹的秘密》六位老师的课,真正领略到了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彩的教学艺术,真是受益匪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行动的改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做到让学生乐意做实验,首先应该从精彩的导课入手,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这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一个扣人心弦的精彩导课,自然会吸引学生的眼球,在短短的几分钟抓住学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 二、寻找证据,巧解冲突,验证猜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目的不单是使学生“做”得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怎么样“做”,因而,教师应当在“做”的方法上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实践是人类认识自然神会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特点。科学家在探究中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收集证据,并以此为基础解释自然界的奥秘。在科学课堂的探究中,动手实验,寻找证据,巧解冲突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冲突是学生探究的动力,证据是学生探究获取新知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情境,每个未知的答案都不是从教师口中说出来,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科学课就是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同时,教育学生做任何事也不能弄虚作假,一定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尊重科学、尊重知识。 三、科学课上的细化问题。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教师在提问时,往往问的问题太笼统,致使课堂上出现学生答非所问、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做实验前一定要明确实验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针对想要验证的猜想制定出实验方案,这是有效实验的关键。要想做到有的放矢,首先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情境,细化问题,使实验的指向性明确。其次,教师要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完善探究方案。每个学生都喜欢实验活动,但由于小学生的个人能力参差不齐,观察事物时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主题。他们往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因此要在学生开始探究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出一个相对完善的探究方案,了解实验注意事项,更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探究方案,教师指导完善,并让学生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说出来,这样,学生探究目的明确,更能尽情地享受实验的乐趣。缺乏对全体学生的关注。教师为了追求有序的课堂效果,过多了关注表现积极的学生,忽视了其他学生,很多学生始终是倾听者。 今后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小组合作,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引 导他们参与其中。我们要注意教法的灵活运用,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合作、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情感,面向全体,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才能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等科学素养。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之见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之见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之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尤为关注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需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就中学而言,科学素养包括科学观点、态度、思维、方法、精神等,所以重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乃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呢? 我觉得要想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首先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必备的生物学知识。如果我们不懂得自身的结构和生理特征,就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也不可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能健康的生活;如果没有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知识,何谈优生优育、怎麽让农作物能高产和优产;如果没有植物、动本文由收集整理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怎能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提高全民的环保的意识,如何能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角色,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挂图、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具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应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在讲传染病时,可通过学生亲诉发病过程引出课题,让学生逐步理解传染病的途径和危害,从而有效地防止传染病的发生。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认识传染病预防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然后再以爱滋病为例,提供给学生一些爱滋病的资料,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爱滋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

预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学生的讨论能够使学生正确对待爱滋病病人,不是远离而是关心和帮助他们的生活,关怀他们的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生物学知识,才会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才会学以致用。作文/zuowen/ 其次,良好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材中设置了课外阅读栏目其中有关于“科学家的故事”。这一栏目旨在反映科学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历史和本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对人类有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勤奋求实的故事,让学生懂得要想做到事业有成就,必须具备顽强刻苦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其中袁隆平院士搞杂交水稻育种获得巨大成功,便是有利的证明,成为唯一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教学奖的中国人。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来获得的。如在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可提前让学生采集蛙的受精卵,再观察记录受精卵孵化成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并查阅有关资料共同探讨,分别写出研究报告。以这种方式为作业形式,可以教会学生观察、实验、动手操作,让学生们可以学会合作、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收集资料,自己寻求答案,去创造奇迹,以体验成功的愉悦。 良好素养的形成,还需要形成正确的科学观。而科学观的核心是

在科学实验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探究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氧化碳》教学感悟 余姚市实验学校叶银雅 背景分析: 《二氧化碳》这节内容是华师大版科学七下第二章空气中的一节重要的内容,因为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它不仅是大气中的重要成分,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是碳酸盐鉴定的重要依据,是自然界碳循环的主要转化物质,所以教材以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为切入口,引向对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学习。本节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实验较多,教材中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的讲解均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实验现象的分析,以及实验结果的讨论,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更深的认识。其次,学生通过前两节内容的学习,特别是对氧气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为本节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还不够强,特别是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的意识几乎没有形成,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在2008年3月余姚市第十届教坛新秀评比活动中,我与梨洲中学704班的同学们合作,共同完成了《二氧化碳》这节课的学习,并获得余姚市一等奖的好成绩。那么本课的宗旨就是以二氧化碳的知识为载体希望通过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和感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片段: 活动一:看一看,闻一闻 师:现在每组同学的实验台上都有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得出二氧化碳的哪些物理性质呢? 生:二氧化碳无色的气体。 师:二氧化碳有没有气味呢? 生:有的(或没有) 师:我们闻一闻就知道了。我们在科学学习中,闻气味的方法是扇闻法。请同学先看老师演示一下。下面请同学们按老师的方法试一试。 此环节让学生从最简单的实验操作开始,让他们通过亲身的探究活动,去体验,去领悟二氧化碳是性质,并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活动二比一比 师:从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二氧化碳很轻,密度很小,那么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相比哪个更大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生:二氧化碳更大 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有办法来验证吗?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于每一个时代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儿童是未来科技进步的储备军。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便成为重中之重。 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挥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时代和民族的振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累积,经验的逐渐增加。对于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耐心,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耐心。 科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生活的巨大进步和改善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科学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等的发展刺激了一大批发明的产生,极大的推动了现代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社会科学中的心理科学给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心灵避风港,还有政治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洞悉时局,了解社会。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利用社会资源。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是教育的一大任务。可以说先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就是培养具有科学意识的文明人。科学意识就是不迷信,不盲从。学习一定的科学知识,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积极乐观的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的日后人生发展还是很重要的。 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人才的必备品质。这不仅体现在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更体现在创造性的发掘和利用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态度和智慧,是一种恰当利用智慧的源泉和结晶。 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以此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

科学素养论文.docx

读《教师十大素养——科学素养》有感 读了《教师十大素养——科学素养》这本书,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与传统的教师有着很大的区别。新时代的教师是幸福的,同时也是肩负着更多使命的,除了要具备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很多其他素养,比如心理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素养……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素养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最早由美国学者赫德在1958年一篇名为《科学素养:它对美国学校的意义》的文章中提出的,是用来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国际上普遍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学科、新理论层出不穷,知识更新越来越迅速,学生的求知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所任学科上,知识要专、要深,在其他知识上要广、要博。要努力提高知识的广度和综合程度,以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知识结构;其次,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能力。21世纪是学习多元化的社会,要学会使用先进的现代教学仪器,学会运用多媒体的教育手段,做到一专多能。 我自己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上课时,我们普遍要接触到信息化的辅助工具,信息化课堂是和传统课相对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看成是一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的安排完全按照教材知识的编排顺序组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中心,教师将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进度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体。而信息化课堂教学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成为了主体。信息化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作为导学者,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各种个性化的学习情境,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有很多不懂的事物,为了让我们更好的适应教学生活,学校经常安排我们参加外出听课,培训活动,这些都对我们的成长很有好处,能很好的提升我们的科学素养。当然,我觉得其中最有效的还是继续教育形式的终身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学校内的继续教育就是针对教师及其它教育工作者的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形式的进修或学习。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教学工作所需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管理方法等等。作为教师,则应抓住和利用继续教育的机会,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自主地选择教育、参与教育,主动地成为教育对象,在继续教育中弥补不足,充实自己。职业素养教育也属于教师继续教育的范畴,职业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时时处处都能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者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有别于其他学科。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学生学习儿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呢?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尝试,我总结了点滴体会。下面我就这个问题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恳求各位同行批评指争,以求共勉!一、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对其产生了无穷的兴趣之后,就会积极地去完成。学习也一样,我们教师如果在教学

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兴趣的培养,将取决于学习态度的培养。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逐步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实际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借助可用素材,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总是巧妙地把科学的学习内容寓于生活实例当中,把科学知识与生活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富有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真知。例如,我在教学《铁生锈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生活当中有哪些东西容易生锈,然后再在课堂上呈现一些生了铁锈的金属,如生了铁锈的自行车车轮,爬满了铁锈的金属锁头,长满铁锈的铁钉等等,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些生了锈的金属,并适时的设置悬念:为什么这些金属会出现这种生锈的现象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达到培养科学素养的预期目标。二、巧妙创设学习情景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科学课程新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以科学素养为题的作文[浅析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以科学素养为题的作文[浅析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效 途径] 一、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说来,生物科学素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物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在中学阶段学到的有关生命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遗传进化及生物技术等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观察和解决身边的问题。 二是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生物科学是由众多的生物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们不断探究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探究是认识生命世界的有效方法,领悟科学思想,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主动构建知识框架发展能力的过程中,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确立积极地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 1.实践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是有巨大发展潜能并有独特个性的人。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构建科学思维。自主学习是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物学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让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向往,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学生健康的个性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而群体间的尊重与宽容,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自主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实现民主的学习氛围创造了条件。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拓展了生物知识,同时还体验了人类发现这些知识和生命规律的艰辛。学生在研究中、在推理归纳中、在积极的思辩中、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中培养了生物科学的思维能力,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 2.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浅谈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Word编辑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小学荣志华 摘要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并丰富科学探究方法与方式,促使学生在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兴趣自主探究 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当前的教学发展中得到了大力的响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并丰富科学探究方法与方式,促使学生在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师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活泼好动且好奇心较强。教师在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该阶段学生身心发育特点与兴趣需求入手,促使学生在对科学探究产生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具备内在学习动机。只有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去的时候,学生才能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并进一步发展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分析问题

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科学探 究精神的重要前提。比如:以《有趣的浮沉现象》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准备两个烧杯,烧杯里装着半杯水,把鸡蛋放进一个烧杯,鸡蛋下沉,而把鸡蛋放进第二个烧杯,鸡蛋却浮起来了。在此过程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促使学生对这一小魔术产生好奇心,然后带领学生共同来探宄下这个魔术背后的秘密。 二、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并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科学素养的培养或者发展更多依赖的是个体的实际操作,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主动探究既是开展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进行有效学习的方式。所以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小学生参与活动,利用可用的资源探究未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与学校往往对此不够重视,从而开展的活动也是相当有限,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一教学知识点,设计出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个教学情境中进行一定的思考,并最终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小 学生科学素养或者说是核心素养养成的一个过程。 同时,目前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以教材的相关内容为教学内容,而没有从学生日常生活环境中引入一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就会认为学习科学没有用,和日常生活又没有那么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融入一些学生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相关内容,要积极开展课外科学实践探究活动,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相连,促使学生在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的过程中,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来实现对科学奥秘的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物理新课程培养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物理新课程培养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摘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基础教育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主渠道,中学物理教学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物理学科中丰富的资源,在物理课堂教学、物理实验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条理想的有 效途径。 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需要人类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科学素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使社会得以和谐、健康的发展。教育使人类走向文明,使社会不断进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应当是中学阶段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确定这一培养目标,正是基础教育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也是基础教育承担提高全民族素养、增强综合国力历史重任的具体落实。中学物理教学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在物理教育中探寻和渗透科学素养的培育和熏陶,无疑是物理教育中 一个突出而又值得深究的课题。 以物理新课程理念审视物理教育,物理课程在重视科学知识积累的同时,还应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加强学生实践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强调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养成。基于这些认识,物理新课程的设计应注重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全过程,探讨研究科学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极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则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而《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则明确提出“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 课程的核心理念”。 物理教育不单指常规的物理教学,还包括各种与物理知识有关的活动。如科普宣传活动、科技发明与小制作、网络科技活动、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小论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物理游戏、物理故事会、物理讲座等。在物理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除要遵

(高考生物)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技行业)什么是生 物科学素养

3、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结合实际,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答: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并能够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 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生命科学是科学的一部分,因此,生物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教师应该努力让所有的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都有机会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 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够在以下四方面得到发展: 一是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包括好奇心、诚实(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合作、创造力(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学习)。科学的世界观体现科学家对科学的一些基本的信念和态度,主要包括:第一,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第二,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第三,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第四,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 二是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1)科学探究不是仅仅属于科学家的方法和技能 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活动,那么,当他离开学校时,对生物学所形成的印象可能会深。新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都有一些给定选题的探究实验,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科学探究的性质。在参与探究时,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更重要的是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