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一章生物有机质和沉积有机质
【学习课件】第二章沉积有机质
77.5
12
10.5
1.86
0.1
81
13.5
5.5
2
0.05
61.5
9.1
29.4
1.78
0.36
80
11.5
9
1.73
0.08
59.3 8.2
32.5
1.66
0.41
76
8.4
9.1
1.33
0.09
68
9.8
20
2.2
1.73
0.22
50
6.7 12.4~30.5 12.4
1.61 0.19~0.46
ppt课件
1
生物圈的演变
➢ 概念:生物的活动范围,包括接
近地表的大气圈、地壳表层和水 圈,合称生物圈,其上限尚无确 切资料,其下限在海洋可达深海, 陆地可达有水分而温度不超过 100℃的地方
➢ 生物圈的演变特征
✓ 在地球发展过程中,生物圈经历 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一到多样的演化过程
14
沉积有机质
概念:活体生物的遗体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直接或间接进入 沉积物、或经过生物降解作用和沉积埋藏作用被掩埋在沉积 物中、或经过缩聚作用演化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
在这一概念中包含了三个层次:其一是活体生物活动所产生
ppt课件
6
ppt课件
7
生物有机质的化学组成
生物有机质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和木质 素
碳水化合物:又称糖类化合物,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为生物的生命活 动提供基本能量;其基本组成单元是葡萄糖
脂类:又称类脂化合物,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主要有脂肪酸、 蜡、甾类及萜类化合物,其中甾类和萜类化合物是以异戊二烯为单元 形成的一系列化合物,萜类化合物根据异戊二烯单元数目,可分为单 萜(2个)、倍半萜(3个)、双萜(4个)、三萜(6个)、四萜(8 个)和多萜类化合物;异戊二烯单元可以以头—头或头—尾或尾—尾 方式相连接
【2024版】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共66张PPT)
•
• 2、含氮有机质的矿化
• 以蛋白质为例
• (1)水解过程(hydrolysis):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为氨基酸的过程 。
•
蛋白酶 (proteinase)
对烟草,可以促进K 吸收,抑制Cl 、SO 的吸收,提高烟草品 嫌气条件下,丁酸发酵,放出大量温室效应气体(green house effect gases), 沼气(meth4ane, or marsh gas)。
好气细菌、厌气细菌 蓝细菌
土壤生物的主要类群示 意图
土壤生物
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
(一)原核微生物
1、古细菌
古细菌包括甲烷产生菌、极端嗜酸热菌和
极端嗜盐菌
现已探明生物适应特殊环境因子的遗传基因 普遍存在于质粒上。因此,有可能把这类生活在极 端环境的古细菌作为特殊基因库,用以构建有益的 新种。
土壤生物
• 硫化细菌
• 氨化细菌
在土壤碳、氮、磷、硫循环中担当重要
的角色。
细 菌 菌 落
根瘤
3、放线菌
☆ 放线菌也是原核微生物,菌丝比真菌细,菌丝断裂为孢子
每克土壤中的细胞数在104~106变动。
☆ 链霉菌属,占70%~90%;其次为诺卡氏菌属占10%~30%;
小单胞菌属占第三位,只有1%~15%。它们的大部分均属
•
•
矿质化过程
•
腐殖化过程
• 矿物质 • 及热能
分解 微生物
进入土壤的 分解后合成 腐殖质
有机质
微生物
图4-1 有机质的分解与合成示意图
油气地球化学知识框架
油气地球化学知识框架(总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油气地球化学第一章生物有机质组成与沉积模式第一节有机质的形成与全球碳循环一、生命的起源与演化二、光合作用三、对地球上有机质有主要贡献的生物1、浮游植物(时间长、水体面积高、繁殖率高)2、细菌(时间长、分布广、适应性极强、繁殖快)3、高等植物(出现晚,分布在陆地保存难、可富集演化为煤层)4、浮游动物(食物消费者产率低、低等浮游动物数量较大)四、有机碳的循环1、有机圈2、有机碳的循环 (1)生物化学亚循环 (2)地球化学亚循环第二节生物有机质的组成和性质一、碳水化合物二、蛋白质和氨基酸(一)蛋白质(二)氨基酸(三)酶三、脂类1.脂肪酸2.腊3.萜类和甾类化合物4.甾族化合物四、木质素和丹宁五、色素第三节有机质沉积模式一、有机质沉积的控制因素1、生物控制因素:微生物降解、原始生产速率2、物理控制因素:有机质沉积速率、沉积环境、有机质的搬运作用二、缺氧环境的类型1、大型缺氧湖泊(1)深水是缺氧湖泊发育的重要条件(2)缺氧湖泊的发育与纬度有关(四季变化明显的湖泊底水含氧量大,热带湖泊含氧量少)2、海相缺氧环境(1)缺氧封闭局限海盆(2)由上升流形成的缺氧沉积第二章沉积有机质组成及成岩演化第一节腐殖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1、腐殖质的概念:是指土壤、天然水和现代沉积物中不能水解的、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暗色有机质。
2、腐殖质的形成、提取及分类(1)形成有机质受细菌作用后剩余的木质素、氨基酸、脂肪酸、酚、纤维素等在微生物作用下缩合而成(在强还原环境下可以不形成腐殖质)(2)提取与分类富啡酸(FA)、胡敏酸(HA)、胡敏素(3)腐殖酸元素组成主要为C、H、O、S、N,其中C、O两项占90%以上3.腐殖酸的结构A富克斯结构模型 B费尔伯克结构模型 C特拉古诺夫结构模型 D库哈连科结构通式4.腐殖酸的物理化学性质(1)胶体性和可溶性(2)明显的酸性(3)亲水性(4)热解性质5.腐殖质的演化第二节可溶有机质一、可溶有机质的定义凡是被中性有机溶剂从沉积岩(物)中溶解(抽取)出来的有机质称为可溶有机质,或可抽提有机质,也成为沥青。
土壤有机质和生物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 胡敏素(Humin)平均C23年龄在1023年以上 。
二、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复合体
腐殖质
游离态 结合态
极少 占绝大多数
有机质与粘粒矿物和阳离子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 52-98%旳土壤有机质集中在粘粒部分。
粘土矿物-腐殖质复合体
氮原因值:100克有机质分解时固定无机氮旳克数。
激发作用**( Priming effect):土壤
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增进土壤原有 有机质旳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激 发作用。
激发效应能够是正、也能够是负。
2.土壤环境条件(微生物活动条件)
(1)土壤温度(temperature) 25-35℃条件下,M活动最为旺盛,利于OM矿质化
份、构造极其复杂旳高分子化合物。 腐殖化作用(humification):进入土壤中旳有机质又重新合
成腐殖质旳过程。 腐殖化过程也就是有机碳从一种有机碳形式转化为另一种
有机碳形式,也叫有机碳旳周转。它是一种极端复杂旳 生物过程。
土壤腐殖质形成途径
(二)土壤腐殖化过程---腐殖质旳形成过程(假说阶段) 腐殖化过程是以微生物为主导旳生物和生化过程,还有某 些纯化学过程。
(3)土壤pH 细菌最适pH 6.5~7.5,放线菌稍高,真菌较低。
pH 低于5.5,高于8.5,一般微生物都不太合适。
(4)质地 :质地愈粘重,愈难分解,腐殖化系数愈高。 (5)其他条件:土壤盐浓度低于0.2%,无重金属污染等。
第三节 土壤腐殖物质旳形成和性质
一、土壤腐殖质形成
(一)腐殖化作用(humification) 腐殖质(humus) :土壤腐殖质是土壤中一类性质稳定,成
沉积物的分类和形成
沉积物的分类和形成沉积物是所有地球表层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物质。
它们以各种方式形成,然后在地球表面上进行广泛的沉积和分布。
这些物质包括颗粒状、结晶状、生物质和有机物。
首先,在关于沉积物的分类中,除了它们的组成物质外,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产生方式为它们分级。
这些沉积物来源于人造结构、人类活动、水体运动、气候变化、生物活动、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
在组成物质方面,分为三个方面,包括物理性质沉积物,化学性质沉积物和生物性质沉积物。
在物理性质沉积物中,布赖泥、砾石、砂、卵石和碎屑是最常见的形式。
其存在物理切割或风化原因、水力击打或其他力运动导致产生了物理性质。
在化学性质沉积物方面,这些化学性质产生于风化、化学变化、化学沉淀和其他化学反应;其中最常见的是盐和膏。
在生物化学沉积物方面,这些物质是在生物体外部或内部形成的,包括骨骼、贝壳、牙齿、植物残渣和其他生物残渣。
其次,在沉积物的形成过程方面,它们总体上可以分为湖沼沉积物和海洋沉积物。
对于湖泊和河流的形成,它们往往受温度、降雨、水流速度、水流方向和底部底层的形态而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当水体安静时,底层沉淀的物质会慢慢形成沉积物,而这种物质往往是由矿物质和生物质组成的。
然而,在海洋沉积物形成方面,它们的形态和产生原因大有不同。
在浅海或水平流下,风干、氧化、沉淀和淀积成为了海洋沉积物中最重要的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沉积物可以根据颗粒大小分为颗粒状物质和稀疏的泥状物质。
当形成深海沉积物时,来自地壳内的质量、运动和地壳运动灰烬成为影响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深海沉积物可以被紧密地压缩和成形为岩石,例如页岩、黑板岩和泥岩。
在总结方面,沉积物既有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化学性质,也有湖泊沉积物、海洋沉积物和深海沉积物。
在分类方面,物理性沉积物包括布赖泥、砾石、砂、卵石和碎屑;化学性沉积物包括盐和膏;生物化学沉积物包括骨骼、贝壳、牙齿、植物残渣和其他生物残渣。
在形成方面,对于湖泊和河流的形成会受到温度、降雨、水流速度、水流方向和底部底层的形态的影响;而海洋沉积物的形态和产生原因大有不同,需要考虑风干、氧化、沉淀、淀积和地壳运动灰烬的因素。
【课堂笔记】《生物工程下游技术》-沉淀分离部分
第一章沉淀分离技术1.1沉淀的目的1)通过沉淀达到浓缩的目的。
2)通过沉淀、固液分相后,除去留在液相或沉积在固体中的非必要成分3)沉淀可以将已纯化的产品由液态变成固态,加以保存或进一步处理1.2沉淀法的概念沉淀法是指采用适当的措施改变溶液的理化参数,控制溶液的各种成分的溶解度,从而将溶液中的欲提取的成分呢和其他成分分开的技术。
1.3沉淀法操作步骤1)加入沉淀剂2)沉淀剂的陈化促进粒子的生长3)离心或过滤、收集沉淀物PS:陈化是指将有沉淀的溶液静置,使沉淀中的分子等有归律的排列,并排列紧密,还有使沉淀聚沉,颗粒变大1.4沉淀过程应当考虑的问题1)沉淀能否发生2)沉淀剂或沉淀条件下对活性结构是否有破坏作用3)沉淀剂是否容易除去4)沉淀剂是否对人体有害1.5蛋白质的分离提取1.5.1优缺点优点:设备简单,成本低,原材料易得,便于小批量生产缺点:所得沉淀物可能聚集有多种物质,或含有大量的盐类,或包裹着溶剂,产品纯度常比结晶法低,过滤也较困难。
1.5.2沉淀法分离蛋白质的特点1)生产前期可使原料液体体积很快减小10~50倍,从而简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费用;2)使中间产物保持在一个中性温和的环境;3)可及早将目标蛋白从其与蛋白水解酶混合液中分离出来,避免蛋白质的降解,提高产物稳定性;4)用蛋白质沉淀法作为色谱分离的前处理技术,可使色谱分离使用的限制因素降低到最少。
1.5.3蛋白质的溶解特性1)蛋白质的溶解行为是一个独特的性质,由其组成、构象以及分子周围的环境所决定。
2)蛋白质在自然环境中通常是可溶的,所以其大部分是亲水的,但其内部大部分是疏水的。
3)一般而言,小分子蛋白质比起在化学上类似的大分子蛋白质更易溶解。
1.5.4蛋白质胶体溶液的稳定性1.5.4.1防止蛋白质凝聚沉淀的屏障1)水化层:蛋白质周围的水化层可以使蛋白质形成稳定的胶体溶液2)电荷:蛋白质分子间的静电排斥作用1.5.4.2颗粒间的相互作用1)蛋白质分子间的静电斥力2)范德华力1.6蛋白质的沉淀方法1)中性盐盐析法2)等电点沉淀法3)有机溶剂沉淀法4)非离子型聚合物沉淀法5)聚电解质沉淀法6)金属沉淀法等1.6.1中性盐沉淀法1.6.1.1概念在高浓度的中性盐存在下,蛋白质(酶)等生物大分子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产生沉淀的过程。
第六章 沉积有机质的组成
第六章 沉积有机质的组成
第一节
腐殖质
四、腐殖酸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3、热解性质
腐殖酸对热不稳定。在逐步升温下,腐殖酸结构破 坏,释放出中间产物,从而可提供有关其结构的定性 或定量信息。方法主要有热重法(TG)、微商热重法 (DTG)、差热分析法(DTA)和等温加热法等。在受 热过程中碳含量增加,氧减少。先是侧链官能团热解 (250~400℃之间),500℃以上引起“核”分解, 540℃不再含氧。对中间产物可用红外(IR)光谱、 气相色谱(GC)、质谱(MS)及色谱-质谱(GC-MS) 等方法鉴定。
第六章 沉积有机质的组成
第一节
腐殖质
四、腐殖酸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4、分子量
腐殖酸是高分子量的物质,用不同方法测得的腐殖 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极大,一般为400~200 000,有的可高达几百万。研究发现,在腐殖酸不同 的成因类型和它的馏分中,分子量变化是有规律的, 同时,分子量的变化还与其本身的缩合程度有关。 湖泊腐殖酸分子量约6400,沼泽泥炭约7600。从富 啡酸到胡敏酸分子量逐渐增大。一般富啡酸约626~ 2000,胡敏酸2000~2 000 000,富啡酸与胡敏酸 之间是一个连续变化的序列。
第一节
腐殖质
腐殖质分离流程简图
第六章 沉积有机质的组成 二、腐殖酸的组成
第一节
腐殖质
腐殖酸为暗色到黑色胶状体,无定形, 结构复杂,用一般化学方法难以进行分析。 采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如电子显微镜、X衍 射、核磁共振等,研究表明腐殖酸不是单一 的纯有机化合物,而是大分子非均一缩聚物。 从对多种不同腐殖酸的元素及官能团组成进 行的常规分析结果看,腐殖酸主要由C、H、 O、N、S元素组成,但不同的腐殖酸的元素 组成有明显差别。
第三章 沉积有机质——【石油有机地球化学】
质
丰
还原环境:有机质保存
度 的
化 学
氧化还原电位(Eh)
氧化环境:转化为CO2和H2O
因 素
因
酸碱度(Ph)
素
生物群的发育与水体盐度有关,超咸水
盐度
环境,少数喜盐生物存在。
温度
影响化学沉淀和生物生长。
生 提供有机质的来源
物 因
改变沉积环境
素 加速沉积过程
消耗、改造有机质
生物活动引起CO2的变化可以影响碳酸盐的 沉淀和溶解搬运。呼吸作用和部分有机质 分解消耗氧气,造成缺氧还原环境,
对高聚合的生化组分而言,生物降解非常 重要。既大量消耗各种有机质,本身又提
供了更富类脂物的有机质。
3 不同环境中的沉积特征
1)海洋环境的有机质沉积
(1)沉积场所大; (2)远洋水域有机质来源单一 ; (3)表层生物产量高、下层缺氧还原、持续较快沉
积、絮凝作用加速沉积; (4)高能带(滨海)不利于有机质沉积保存 ; (5)大陆架是海洋内有机质的主分泌有机质与粘土矿物 黏合形成大颗粒聚合体而迅速沉积。
影 响
理 因
粘土矿物与有机
素
质的絮凝作用
浮游动物以泥质物为食,在体内粘土与
有机成分黏合,以有机颗粒形成排出而 迅速沉积。
沉
水体深度与浪基面深度
积
有
沉积速度与沉降速度
机质来源丰富、沉积速度适中有利
机
于形成高丰度的有机质沉积
有机碳占 天然沉 积物的百 分比。
有机溶剂抽 提物占天然 沉积物的百
分比。
呈P2O5 状态的
磷。
硫 (%)
马拉开波湖底沉积物中各种组分的分布
4)沼泽环境的有机质沉积
生物的化学组成及沉积有机质
04
生物体内重要化学组成——核酸
核酸结构与功能关系
核酸由核苷酸组成,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 糖核酸(RNA)两类。
DNA双螺旋结构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遗传 信息的稳定传递。
RNA单链结构具有多样性,可参与蛋白质合成等多 种生物过程。
核酸在生物体内作用
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01
DNA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携带者,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
感谢聆听
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携带遗传信息,参与生物体的遗 传和变异过程。
维生素与辅酶作用
维生素在生物体内常作为辅酶或 辅基,参与酶的催化过程,促进 生物化学反应的进行。
06
沉积有机质对环境和人类影响
沉积有机质对地球环境影响
碳循环
沉积有机质是地球上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将大气中的CO2转化为有机 碳并储存在沉积物中,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02
沉积有机质来源及类型
沉积有机质来源
生物残骸
包括动植物遗骸、浮游生物、微生物等。
排泄物和分泌物
生物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分泌物。
生物化学过程产物
如腐殖质,是植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形成的 复杂有机物。
沉积有机质类型划分
80%
腐殖质
主要由植物残体分解形成,含有 大量芳香族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 。
100%
石油和天然气
由古代生物遗骸在地下高温高压 条件下转化而成。
80%
煤
主要由古代植物遗体在地下经过 复杂的生物化学和地质作用形成 。
不同类型沉积有机பைடு நூலகம்特征
腐殖质特征
颜色较深,呈褐色或黑色;富 含芳香族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 ;具有较高的阳离子交换能力 。
大学土壤学课件 土壤生物和有机质
3.土壤放线菌 单细胞微生物 好气性的异养微生物 对营养要求不甚严格,能耐干旱和较高的 温度,最适pH值范围6.0-7.5 一些放线菌具固氮能力,能与非豆科树木 共生形成根瘤 代谢过程中产生抗菌素和激素物质,对植 物的抗病性和生长有促进作用
4.土壤藻类 含叶绿素的低等植物 常见的有蓝藻、绿藻和硅藻三类 一些藻类(如蓝藻)还具有固氮能力
第三章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主要内容: 1.土壤生物种类 2.土壤有机质概念、来源、类型及化学组成 3.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4.土壤腐殖质特征 5.几种重要的土壤生物学现象 6.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第一节 土壤生物
栖居在土壤(还包括枯枝落叶层和枯草层) 中的生物体的总称。 包括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和高等植物 根系。 土壤生物是土壤物质(尤其是有机物质) 转化的主要动力和肥力发展的主导因素。
反硝化作用 一定的土壤条件下,反硝化细菌将硝酸或硝酸 盐还原为亚硝酸,最后形成气态氮而损失的 过程。
3.含硫有机物的分解
在微生物分泌的水解酶的作用下,硫蛋白首先 被水解成含硫氨基酸,然后再在特定微生物 的作用下将H2S脱离出来。 硫化作用:通气良好,H2S在硫细菌的作用下被 氧化成硫酸(或硫酸盐) 反硫化作用:通气不良,硫酸盐又会在微生物 的作用下被还原成硫和H2S
第四节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矿化影响因素
1)有机残体的化学组成 残体的C/N < 25/1∽30/1,易被微生物分解。 C/N与植物种类和部位及组织的老嫩程度有关 2)外界环境条件 土壤的温度(20-35℃)、湿度(土壤含水量达到 其饱和含水量的60%左右)、通气状况、酸碱 性(pH5-8)等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概念、来源、类型及 化学组成 一、概念
沉积有机质的物质的形成与聚集优秀课件
二、生物解剖结构与化学组成
(一)生物解剖结构
动物(细胞膜)
管胞
低等植物
植物
高等植物
根
表皮:角质层、腊质 缘孔
周皮:木栓层、木栓
茎
形成层、栓内层
皮层:同化、储藏、
通气、吸收 维管柱:维管束、髓部
木射线
叶:表皮、叶肉、叶脉
图1-5 高等植物茎干的解剖结构
(据高信曾等, 1978)
显交替气候
图1-15 腐殖酸成因判别的范氏图解(转引自Burand,1980)
海相和湖相软泥腐殖酸中的氢和氮总体上高于泥炭和土 壤,但碳含量相对较低,造成氢碳比和氮碳比显著较高。
(2)稳定碳同位素δ13C
光合作用的差异: 海水中的碳酸盐化合物,HCO3-1离子的δ13C在0‰左右 大气中的CO2,δ13C分布于-7~-9‰之间
思考题:
1. 三种泥炭化作用方式的条件及其产物? 2. 沉积有机质被埋藏后凝胶化作用是否还能进行?
丝炭化作用
图1-12 凝胶化作用与丝炭化作用关系示意图 (据热姆丘日尼科夫等,1960)
第二节 近现代 沉积有机质的物质组成
一、沉积有机质的三重属性 二、腐植酸的化学组成 三、可抽提沥青的化学组成
一、沉积有机质的三重属性
动物来源的有机碎屑往往是海相或湖相沉积有机质的一种 重要赋存形式,古生界沉积岩中常见的动物有机碎屑来源于笔 石、几丁虫、虫颚以及某些来源不明பைடு நூலகம்动物有机体,均为现代 已灭绝了的动物。
图1-8 笔石体形态及表皮解剖结构(据Goodarzi,1984)
(二)生物质的化学组成
1、化合物组成
碳水化合物
化合物 木质素 蛋白质 类脂化合物
第一章-土壤的基本组成-有机质ppt课件
植物残体的特性:新鲜的易分解;C/N 土壤特征:粘粒含量(正相关);pH
植物组织与土壤有机质的组分比较
一些有机质的C、N含量及C/N
适宜土壤微生物活动的pH值
7 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有机质与重金属离子的作用:各种功能基对 金属离子的亲和力:-NH2 (胺基)>-N=N(偶 氮化合物)>N(环氮)>COO-(羧基)>-O(醚基)>-C=O(羰基)
氨态氮被微生物氧化成亚硝酸,并进一步氧化成硝酸 的过程,称硝化作用。
这一作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氨被亚硝酸细 菌氧化成亚硝酸;第二阶段,亚硝酸被硝化细菌氧化 成硝酸。其反应如下:
2NH3+3O2 2HNO2+O2
2HNO2+2H2O+热量 2HNO3+热量
反硝化作用
细菌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以NO3-或NO2-作为呼吸 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生成N2O和N2的硝酸盐还原过 程,称反硝化作用。其反应如下:
土壤对酸碱度变化的缓冲性能。
促进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土壤有机质能为微生物生活提供能量和养分,同时又能调节
土壤水、气热及酸碱状况。 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胡敏酸具有芳香族的多元酚官能团,可以加强植物的呼吸过 程,提高细胞膜的透性,促进养分进入植物体,还能促进新陈代 谢,细胞分裂,加速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 其他方面的作用
蛋白质 硫氨基酸
H2S
还原型的无机硫化物被硫化细菌氧化成硫酸的过程,称硫
化作用。其反应如下:
2H2S+O2
2H2O+2S
2S+3O2+2H2O
2H2SO4
硫化作用产生的硫酸与土壤中的盐基物质作用,形成硫酸
不同沉积环境生物发育特点,有机质沉积特点
不同沉积环境生物发育特点,有机质沉积特点,有机质保存条件班级:姓名:学号:不同沉积环境(相)有机质的沉积特征一、海洋环境有机质的沉积特征1、滨岸带不利于有机质沉积保存2、浅海陆棚是海洋内有机质的主要沉积区3、大陆斜坡及其邻近的深海盆地是有机质沉积较为丰富的地区,仅次于浅海带4、远洋盆地(半深海-深海)是有机质沉积的贫瘠区滨海(潮间)带,高潮线至低潮线之间;浅海带,低潮线至200m 水深的连续水域,其海底地形为大陆架(陆棚);其中,浪基面以上的部分,包括滨海带和浅海带的上部,又称为滨岸相(或海岸相、海滩相);浪基面以下的浅海相可称为浅海陆棚相;半深海带,水深200~4000m的连续水域,其海底地形为大陆坡和陆隆,大陆架、大陆坡和陆隆合称为大陆边缘;深海带,水深超过4000米的连续水域,海底地形包括大陆基、海沟、大洋盆地等。
海洋是最大的生物生活空间,也是有机质得以沉积和保存的最大空间。
从古至今接受了地球上最大量的有保存的最大空间。
从古至今接受了地球上最大量的有机质沉积。
就整个海洋环境来说,其各个部分的生物发育程度不尽相同,沉积保存条件也有差异。
远洋水域有机质来源是单一的,主要来源于海洋内部生物的初级生产力;近陆海域既有水生生物有机质沉积,又接受陆源有机质沉积。
有机质的有利沉积条件是表层生物高产、下层缺氧还原,持续较快沉降。
二湖泊环境有机质的特征1、有机质来源的二元多方向性;2、营养湖浪基面以下的还原环境,是有机质的富集区3、湖泊环境的差异较大,沉积有机质的差异也较大4、深湖-半深湖是富有机质泥岩的的要沉积环境5、盐湖环境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泥质岩有机质丰度高6、单断式“箕状”断陷湖盆,有机质也呈不对称分布湖泊是大陆上地形相对低洼和流水汇集的地区,也是沉积物和有机质堆积的重要场所。
湖泊环境空间比海洋小得多,湖泊的水动力作用与海洋有些近似,主要表现为波浪和岸流作用,但无潮汐作用。
与海洋环境相比,不同湖泊,以及同一湖泊的不同相带之间,环境差异性更大,有机质沉积的丰度和类型也体现出更大的差异和变化。
《生物学第一课》课件
为了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实践措 施,包括制定和实施环保法规、推广环保技术、促进绿色 经济发展等。
THANKS
结构。
组织类型
生物体由多种组织构成,包括上皮 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 组织等。
器官系统
生物体的各个器官协同工作,共同 完成生命活动,形成器官系统。
器官系统的功能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骼、关节和肌肉组 成,负责身体的运动和姿势调节
。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 成,负责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
排除废物。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口腔、食道、胃、小 肠和大肠等组成,负责食物的消
化和吸收。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新陈代谢
生物体通过摄取食物和氧气,经过分解和合成过 程,释放能量以维持生命活动。
生长与发育
生物体通过生长和发育过程,逐渐形成复杂的结 构和功能,以适应环境变化。
应激反应
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防御、逃避或适 应等,以维持内环境稳态。
《生物学第一课》ppt课件
目录
• 生物学简介 •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 • 生态学与环境保护
01
生物学简介
生物学的定义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群、生态系统 等各个层面的研究。
生态平衡与人类活动
01 02
生态平衡的概念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 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彼此达到高度适应、协 调和统一的状态。
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如过度开发、污染和破坏生 态环境等,这些行为可能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
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
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是指来自陆表有机质的影响下形成矿物沉积成矿现象。
在宇宙中构成生命的地球,特别是其大部分大气,植物,水体及其他生物系统,都存在着大量的天然有机物,沿着水流到浅海中因淤泥、冻层、湖泊及湖沼之类,都为矿物沉积物提供了不同的基础和条件。
大量的有机物质被冲洗到浅海中,其差异和动力量会使各种有机物质在水中在化学和物质上分解,生物有机质的成矿作用表现在各种物质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其强度也有不同。
某些有机物质会在经历一定时间的离子交换、机械冲刷和离子复合的作用下,迅速地变成矿物沉积物,被保存下来,并演变为不同的矿物,从而形成成矿作用。
此外,生物有机质的影响也体现在矿物沉积物中。
植物和动物排泄物含有细小粒子,这些细小颗粒在冲洗的过程中,有助于矿物成矿的过程;而细菌和海洋生物的排泄物,也会分解有机物,催化一些无机物在水溶液中反应,形成新物质,从而影响矿物沉积物的物质结构。
本质上,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是一种不可逆变化,它改变了矿物沉积物在空间、时间以及化学上的结构,因此,成矿是沉积时间和空间结构的表现。
它由矿物沉积物、硬物质、重力体积及有机物,按照自然力学及化学反应process,形成具有特定结构、性能及成分的矿物沉积物,从而形成成矿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在形成各种矿物沉积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为认识地质构造和矿物沉积提供了重要的入门。
除了让人们了解不同的有机物质对成矿作用的影响外,还可以指导世界各国在资源勘探和矿产开发中制定更加科学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