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教育思想浅析

范仲淹教育思想浅析
范仲淹教育思想浅析

范仲淹教育思想浅析

逯文广

摘要:教育是选拔人才的摇篮,是富国之策。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不论身处何职,始终狠抓教育,坚持以教育强国,以教育振兴大宋。本文通过对范仲淹个人经历、重视教育的原因、教育改革的内容、教育改革的影响及评价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其一生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以期鉴前世之兴衰,需找先进教育之不足。

关键词:教育、思想、改革、范仲淹

范仲淹,北宋名臣,其一生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方面颇有建树。作为政治家,他在担任地方官员时始终秉承为官一任,富民一方的宗旨,进入中央枢要后又坚持锐意改革,三次遭贬而不改其忧国忧民之心;作为边关统帅,他实现了军事手段和政治手腕的完美结合,妥善处理了宋与西夏的矛盾,稳定了边境局势。此外,他严于律己,志趣高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节操也为后人称颂。

北宋建立以后,为了选拔人才,专重科举,从而致使教育不兴,国家人才缺乏。中期以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境况,参政副使范仲淹领导和实施了庆历新政,企图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在教育方面,他针对当时“文庠不振,师道久缺,为学者不裰乎经籍,从政者罕议乎教化;故文章柔糜,风俗巧伪,选用之际,常患才难【1】”的社会弊端,对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命试之际,先之以六经,次之以正史,该之以方略,济之以时务,使天下贤俊,翕然修经济之业,以教化为心,趋圣人之门,成王佐之器【2】。”由此形成“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国”的教育兴盛局面,以致才有当时“海隅徼塞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的描述。或许,在宋代的教育贡献上他难以与朱熹的功绩相媲美,但其一生发现和培养了大批经国治世的能臣,在教育方面的创新也举不胜举。

一、范仲淹及其教育历程

范仲淹(公元989~1052),字希文,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端拱二年(989)生于徐州,次年因父亲不幸逝世,随母亲改嫁而姓朱。他“少有志操”,自叹“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也”,故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经过青少年时代的勤耕苦读,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历官广德军司理参军、秘书省校书郎、大理寺丞、太常博士等职,官宦生涯长达三十余年。他是宋初庆历新政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也是当时教育界、思想界、文化界的领军人物,他非常热爱教育事业,提出兴学主张,并试图扭转当时颓废的文风、学风。王安石在《祭范颖州文》中说:“呜呼我公,一世之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讲艺弘歌,慕来千里”,“硕人今亡,邦国之忧”。纵观其一生其始终抓住不放,行之终生的事业就是兴学育才,临终他还不忘给仁宗的遗表中通篇指陈时政,希望仁宗“不拘人欲,明刑慎赏,尊崇贤良,抑裁侥幸”。

二、范仲淹重视教育的原因

生活于北宋那个积贫积弱,内外忧患的时代,的确是每位有识之士的不幸。但所幸的是

这却是一个不乏名臣、能人的时代,杨家将、包拯、寇准、范仲淹、王安石等个个都名流青史,为了大宋的兴亡,他们呕心沥血,进行着不断的尝试与变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是对他们人格的写照,也是对他们事迹的写照。

范仲淹思国忧民而发动了著名的“庆历兴政”,他认为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大兴教育,培养人才。其一生虽然坎坷不屈,然对教育的改革却从未停止过,究其原因我觉得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范仲淹生活于宋太宗—真宗—仁宗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北宋统一全国后政治逐步稳定的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思想,自太宗起就任用大批文臣执政,故而儒学随之逐渐兴起;真宗时又大力提倡儒术,极力推崇孔子的儒学教育,如大中祥符年间到泰山祭祀并亲自到曲阜孔庙行礼;翌年五月又追封孔子弟子七十二人,以表示他对孔学的尊崇【3】。早年称帝的仁宗每天由儒师讲授《论语》等儒学经书,最后也被培育成儒学的崇奉者。仁宗时科举取士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了入仕的重要途径,此时为了培养尊儒的考生,仁宗采纳范仲淹、宋祁的建议,在各州县设立学校讲授儒学经典。各州县建立学校后儒者讲学之风大盛,所以才有了全祖望说的“宋真仁二宗之际······于是学校遍于四方师儒之道以立”。

其次,范仲淹生活的时代,处在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十分严重。对此范仲淹万分忧虑,曾数次奋不顾身,言朝廷得失,要求革新政治,并写了《上十事疏》,力陈改革,其中重点是整顿吏治。范仲淹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裁汰冗员、限制恩荫、严格考绩外,还应提高官员素质,其途径是“兴学校、本行实”,故而他提出了兴学校教育的主张。他说:“善国者,莫先育材;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要,莫尚宗经。【4】”此外,范仲淹充分相信后天的教育对人成长的作用,他认为一个人没有受教育,就像未经过琢磨的玉石,看不出它的本质,一旦受了教育的熏陶,才能成为美器,为此,他特别重视学校教育的作用。

第三,由于范仲淹起家孤贫,所以他日后虽身居高位也不忘民间疾苦。正如他在诗中所云:臣出处穷困,忧思深远,民之疾苦,物之情伪,臣粗知之【5】。这种思想也影响到他选士、养士的态度,任官期间他选拔人才始终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重寒俊,广开途;二是重实学、斥浮伪。他认为“国家劝学育才必求为器用,辅为风教,明经籍之旨,练王霸之术”方为教育的本质。科举考试专以诗赋声律为去留则是导致“文庠不振,师道欠缺,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科举录取名额虽广而人才不足的根本原因。因此,他提出提倡实学,改革科举,不仅是振兴教育的根本途径,也是改造社会的首要前提。

三、范仲淹教育改革的内容

范仲淹一生为官三十余年,前后担任地方州郡长官、中央宰辅、边关统帅等职务,但因从未担任过主持教育的礼部长官,因而,他对教育的的改革与实践很难做到系统而全面,也很难持之以恒,仅是利用职权不断推行,广提建议。纵观其一生的主张与实践,我觉得的范仲淹对于教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学校教育与改革科举

范仲淹认为“天下治乱,系之于人,得人则治,失人则乱”,而缺乏人才的原因在于“教育有所未格,器有所未就而然耶”,所以必须重视教育,培育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就必须有赖于学校教育,建立师资队伍,聚集群材。他强调兴学养才的重要意义是“致治天下,必先崇学校,立师资,陈正教,使其服礼乐之文,游名教之地,精治人之术,蕴致君之方;济济多士,咸有一德,列于朝则有制礼作乐之盛,布于外则有移风易俗之善【6】”。毫无疑问,学校是出贤才的地方,是为国家、为社稷储备人才的摇篮,必须重视学校教育,发展学校教育,只有学校教育上去了才能以求大宋王朝的兴盛。

大宋朝廷建立80年以来,统治者因过于重视儒教的传统,往往导致学校的教育不切合实际,文风华而不实,难为世事所用,大有魏晋士大夫之风范。此时范仲淹大胆提出当时科举选士的最大弊端是文弊,即“国家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识者,十无一二【7】”。他觉得仅以诗赋取士,既不能考察应试者的德行品操,又无法保证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被录取委用,因而行之有效的救世良策就是“国家开文馆,延天下英才”,“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进而实现“以待顾问,以养器业,为大用之备”。面对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他又提出了改革考试录取的办法,即“进士先策论,后诗赋,取诸科士,墨义之外,更通经旨【8】”。其实,就当时社会而言,我认为范仲淹改革科举考试的方法和内容,具有很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它不仅拓宽了选材的渠道,而且革除了旧制度的弊端,对于剔除北宋的社会问题还是有相当的可取性的。

2、新办州郡之学

范仲淹深谙“学校,王政之本”的道理,他认为“致治天下,必先崇学校”。学校教育,事关重大,“王者得贤杰而天下治,失贤杰而天下乱”。仁宗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向仁宗皇帝上书,提出了十大改革建议。这些建议在得到了仁宗皇帝的肯定的同时也得到了欧阳修等其它一批同朝大臣的支持。在仁宗的推动之下全国各州郡奉诏兴学,地方学校蓬勃而生。范仲淹之所以强调要大力兴办学校,一是认为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合时用;二是认为只有民众的素质普通提高了,国家才有希望。他觉得人材为国所用,贤俊之士为君效力,则“四海幸甚,千载幸甚”;第三,他认为兴办学校是事关百姓健康的需要。

3、要求尊师重道

范仲淹深知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故而非常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他深刻理解了“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10】的道理。此外,他一生大量的实践活动让他对办学模式产生了自己独到见解。他认为要想办好学校,必须要有好的教师,因此必须加强对学校师资素质的培养和选拔,他把“师道”立作为整个教育的重心【11】。故而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今诸道学校,如得明师,尚可教人《六经》,传治国治人之道。”请求在“诸路州郡,有学校处,奏举通经有道之士专于教授,务在兴行”。

范仲淹还要求教师,不但要学识渊博,通晓经文经义,还要力行仁义道德,传授治国治人之道,对学生既教且管,以身先之,除之还要发扬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为了力求择名师

教授学生,他不遗余力的向朝廷推荐德高望重的名师、大儒出任中央官学教席,在宋史中留下了不少感人的事迹。比如胡瑗是宋代学术的开创者之一,他治学严谨,在苏州和湖州两地担任郡学教授时,改变了当时重视辞赋的学风,他注重经义及时务,总结出了著各的“苏湖教法”。对此,范仲淹十分推崇,亲自向朝廷上表推荐胡瑗,后来胡瑗到太学任教,四方士子闻风而来求学,以致原来的学舍容纳不下,只好把旁边的官署扩充为学舍。范仲淹之所以力推胡瑗是因他的教育活动最能体现自己“经邦济世人才”的教育思想,而胡瑗能成为宋代卓有声名的教育家,也是与范仲淹的的大力举荐和帮助分不开的。

范仲淹大力提倡择师的主张,深信要使国家富强,“必先崇学校、立师资、聚群才、陈正道,使其服礼乐之文,游名教之地,精治人之术,蕴致君之方”【12】,这对于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办学的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有人评价他,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不忘致力于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4、改革教学方法与内容

宋初的科举考试专以词赋和墨义取士,以致士人中有的追求词藻声律,有的只是死背经书的章句,使所选拔的人才既不能急世所之所需,也不能选择出真正有用的人。为此,范仲淹提出改革学校教育内容,除旧革新的主张。他大力提倡“宗经”,主张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儒家的六经作为主要教材。同时,他积极推行了著名教育家胡瑷创立的“分斋教育”制度,在学校设立“经义”和“治事”二斋。“经义则选择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治事则一人可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厉以明数是也”【13】。

范仲淹认为国家不但要培养一些经邦治国的人才,也应培养出一些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人才,如医学、武学等。所以,他曾要求朝廷“委宣徽院选讲说医书三五人为医师;於武成王庙,讲说素问、难经等文字,召京城习医生徒听学,并教脉侯,及修合药饵【14】。”在给仁宗的《上十事疏》中他提出了建立专门医学教育机构的主张,其意在于通过系统训练,培养精通医术的合格医师。此外,为了改变国家重文轻武,军事人才匮乏,在对外战争中无人挂帅的局面,他建议设立武学,招收学生进行军事理论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并使单一的军事教育朝着文武合一的教育方面转化。总之,范仲淹提倡办医学和武学,以培养封建政权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诸方面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种讲究实效,结合实际,学为世用的教育思想对于纠正空疏浮靡的士学风气和形式主义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能够经世致用的治国之才。

5、重视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

宋代初期文人士子进入仕途出仕的主要途径是科举与思荫,但就其本身而论这两种制度都有弊端难以完全适应于社会的需求。一方面科举取士,它只能发掘人才,不能培养人才,而且考试只凭一日短长,不重视平时成绩,加以考试内容注重辞章,士子因循敬且,文章柔靡。另一方面恩荫做官,这是宋代提倡文治,笼络文人的办法,然而推行日久,就不免造成冗员,而且促使官吏子弟不务进取【13】。针对种种流弊,范仲淹向仁宗主张取士除重才识之外,更

须注重德行。

范仲淹一生还特别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他主张选拔人才要德才兼顾且以德为先,如“天下举人,先取履行,次取艺业,将以正教化之本,育卿士之材也【16】”,就是说推荐人才要先评定其品行,然后考察其艺业,二者合格,方可推荐。再如,范仲淹要求士大夫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身为边关统帅期间,范仲淹对部队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教育非常重视,他深刻理解了孔子、孟子所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于军队建设的重要性,对部队的思想道德教育始抓不放。故而他总是赏罚分明,以实例对部队进行现场教育,如他在《虎翼军指挥王琼夺戎士砍到人头为己功书断》中记载了对贪功冒赏,毫无诚信可言的罪行进行严厉谴责和处罚的范例。

6、提倡教学相长,因材施教

范仲淹非常痛恨当时的科举考试方式,他认为实时的教学束缚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不利于人的发展。对于孟子“得天下英材而教育之,得天下英材而乐也”这句话他一直非常赞同,认为教学不仅是教师教,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只有教学相长教学才能成功。其在应天府府学任教席时,非常关心学生。为了深入了解学生,他经常立身亲行,“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调之【17】”,“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准以为法【18】”。对于教学他力主倡导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式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也从学生实际出发,推行教学计划,避免盲目性。可以说,“因材施教”是他这一教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就其教学方式的实践而言,比如针对孙复、张载、狄青等人各异情况,范仲淹以敏锐的眼光进行调查分析,对他们采用不同的引导与教育,才使他们能够最终成长为名臣、良将。四、范仲淹教育思想的影响

范仲淹一生把教育视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他说:“夫善国者,莫先育材,育材

之方,莫先劝学”。在从政的几十年中多次对教育问题上表,表达自己对教育改革的意见和主张。他一生兴学实践及其提出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一篇重要而华丽的乐章,在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培育和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为国家培养人才

范仲淹不管其思想有多超前与伟大,然身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他,为统治者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是他兴办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或者唯一目的。不论改革科举,还是强化学校管理,其目的都是为了选拔更优更高的大器之才【19】。正如他所说的“夫善国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要,莫尚宗经,宗经则道大,道大则才大”,“盖将尽天下之才,成天下之务。”毫无疑问,范仲淹在州县郡兴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统治人才。

2、促进古代学术的发展

在古代,学校往往承担着发展学术的任务。范仲淹兴办的学校也不例外。北宋时期,学校和书院的兴盛更是促进了理学的发达和学术的繁荣。因此很多学校和书院往往成了周边地

区的文化学术中心。范仲淹年青时即在应天府书院学习,后又执掌书院教席,为官各地,全力兴学,为宋代学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故而才有黄庭坚评他为“当时文武第一人”,朱熹赞誉他为“本朝第一流人物”,元好问认为他是“求三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的圣贤【20】。

3、传播了儒家思想文化

仁宗深爱儒学,范仲淹年青时又在应天府书院学习儒学,所以推崇儒学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范仲淹一生的兴学实践,为传播儒家思想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指导思想,而儒家思想对社会影响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来实现。之所以宋代一朝会儒家学派林立,正是与州县兴学、书院兴盛有很大关系。可见从这种意义上说,范仲淹对传播儒家思想文化的行动是积极的,效果是显著的.

五、关于范仲淹教育思想的评价

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范仲淹关于兴学育人的言论和行动,都是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为目的的。范仲淹本人也不是一位纯粹的教育理论家,他除了在应天府掌学的一两年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从政,他主要是运用担任州郡长官的时机大力兴学,用政治的力量来支持维护教育。后来随着他政治地位的提高,其影响的覆盖面也愈大,当他在中央主政时,就把兴学运动推广到了全国,以致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我们必须承认范仲淹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造就了北宋时期的众多英杰,使许多人实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此外,他励行名节,言传身教,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与抱负对当时士人产生了很大影响,大大改变了宋代的士风,出现了“士品淳而文风振”的局面【21】。为以后宋代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2][3]刘晓筝.范仲淹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D].河南:河南大学教育学研,2007 [4][5][6][16][17][18]王金栋.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略[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7][8][11][12][13][14]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9]刘建丽,文娟.范仲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01)

[10]王翠,史爱君.浅论范仲淹教育实践与理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15]张勇.论范仲淹的教育思想——兼论其对庆历兴学的影响[J].运城学院学报,2005(04)[19][20]中莉萍.范仲淹的教育思想[J].人文社科,2008(05)

[21]李兴建.人才安邦教育兴国--范仲淹的教育思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4)

大树的故事教学反思

大树的故事教学反思 《大树的故事》这节课是我和孩子们都喜欢的一个学习内容,我把这节内容提前到这多彩的秋天。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大树的故事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大树的故事教学反思范文1《大树的故事》这节课是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树与人类及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在课堂上,我通过引导观察,欣赏与绘制大树的故事后。同学们有了对树的了解及大树所带来的好处、作用、美观与故事有了很好的认识。在正确认识到大树的主体结构与动物之间,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后,从思想上就开始对树的保护认识了。 在动手操作上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上都有了很好的表现。在作品的故事展现上突出了树与人类、动物的和谐生活气氛,也充满了对故事的想象与制作。本课是一节集欣赏、绘画为一体的课程,故事是小学生最喜欢和最感兴趣的,让学生自己来讲一个关于大树的故事,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整体来说,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完成作业的情况也比较另人满意。作业展评时,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与学生互相评价和教师点评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让每位同学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运用对学生激励的方式,(如:你真行!

你们真棒!)等形式,以达到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发他们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最后小结时我还适时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意识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大树的故事教学反思范文2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录像画面引导、激发学生对大树故事的联想,营造了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并从中拓宽学生思维,大胆想象。运用对学生激励的方式,(如:你真行!你们真棒!)等形式,以达到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发他们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最后,通过学生展示,交流、肢体表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录像故事的引入有助于课堂的情景教学,烘托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度。有利于将孩子的创造和想像融与多层思维中。在了解树的种类的环节中,孩子们的一翻话使我感到十分地惊讶,二年级的孩子,就能从书本上了解到这么详细而宝贵的资料。这不禁让我刮目相看。看来,孩子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无知!他们开始发芽,成长……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和思维空间了。同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感染,产生一种浓厚的艺术创作氛围,再加上音乐的烘托和教师的协助、鼓励,更增强了学生的创作信心。特别在评价的环节客人老师的参与让他们更是兴奋不已,因为能得到那么多老师的认可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最后在唱歌的时候,孩子们在唱

范仲淹博爱天下的思想境界

范仲淹博爱天下的思想情怀 赵云峰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在商丘应天书院苦学五年成才致仕,又执掌应天书院三年,不仅使应天书院名满天下,也得以深思熟虑形成了他的思想体系和博爱天下的思想情怀。 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内涵 北宋庆历六年(1046),58岁的范仲淹知邓州,九月应挚友岳州知州滕子京之邀,在邓州花洲书院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借景抒情,以情显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意境高迈,千古成诵。 “天下”即普天之下,泛指一切人类苍生。“忧乐天下”即以天下人忧乐为自己的忧乐。“先忧后乐”是以天下人忧乐为己任,以天下人之事为责任,完全超越了个人利益、亲族利益,也超越了国家的利益,是一种不求回馈的自我担当。可以用“胸怀天下、情系天下、博爱天下、奉献天下”来概括。体现了范仲淹为国为民为天下苍生而着想的忧患意识和忧乐标准,不计回报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 范仲淹忧乐天下的思想情怀反映在他很多文章里。如《用天下心为心赋》、《政在顺民心赋》、《尧舜帅天下以仁赋》、《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赋》、、《礼义为器赋》、《大礼与天地同节赋》、《君以民为体赋》、《六官赋》、《铸剑戟为农器赋》、《任官唯贤才赋》、《从谏如流赋》、《稼穑惟宝赋》、《今乐犹古乐赋》、《蒙以养正赋》、《天道益谦赋》、《临川羡鱼赋》、《金在镕赋》等等。 《用天下心为心赋》原文称:“至明在上,无远弗宾。得天下为心之要,示君王克己之仁。政必顺民,荡荡洽大同之化;礼皆从俗,熙熙无不获之人。当其治国牧民,代天作主。敷至治于四海,遂群生于九土。以为肆予一人之意,则国必倾危。伸尔万邦之怀,则人将鼓舞。于是审民之好恶,察政之否臧。有疾苦必为之去,有灾害必为之防。苟诚意从乎亿姓,则风化行乎八荒。彼惧烦苛,我则崇简易之道;彼患穷夭,我则修富寿之方。夫如是,则爱将众同,乐与人共。岂不以虚己之谓道,适道之谓权。尧舜舍己从人,同底于道;桀纣则以人纵欲,自绝于天。弗凝滞于物我,可并包于夷夏。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达彼群情,天地之化育;洞夫民隐,配日月之照临。视以四目,而明乎中外;听以四聪,而达乎远迩(er)。何以致圣功,从民心而已矣。” 上述文中体现着五个思想要点:一是“政必顺民”的民本思想;二是超越国界中外夷夏一视同仁天下大同的天下观世界观。三是“爱将众同,乐与人共”优乐天下的博爱情怀;四是“舍己从人,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的奉献精神;五是“风化行乎八荒,天地之化育”以情动天下、以文化天下、以德育天下的文明治理世界的方法。 范仲淹继承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大同观”和“兼爱”、“仁者爱人”思想和价值观,并以“化育天下”取代了“平天下”的思想与方法。其博爱天下、奉献天下的思想情怀与儒家传统“修齐治平”思想比较,境高一等,有所超越。 二、范仲淹博爱天下思想情怀的人生实践 纵观范仲淹一生的言论著述和人生实践,都贯彻着为天下苍生献身的人生理想信念,体现出先忧后乐、博爱天下的高尚情怀。楼鈅《范文正公年譜》:“《岳陽樓記》中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句,蓋公平日允蹈之言也”。 初入仕途,范仲淹就表现出刚直不阿高贵品格。范仲淹27岁进士及第,就任广德军司理参军事,职掌讼狱勘鞠事。“日报具狱,与太守争是非。守数以盛怒临公,公未尝少挠。归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 八、二》? £ 学案: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课文想想课文中讲了范仲淹的几件小故事,用课文中的 词语概括小标题。 3、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 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意思。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深入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通过相关语句的品读,领会人物的美德。 2.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的。 3.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启迪学生向范仲淹学习,立下远大志 向,刻苦读书。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听写“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重点难点: 1.重点:弓I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 品质。 2.难点: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雨乐”的思想境 界并树立这样的志向和抱负。

教具准备: 摘录重点语句幻灯片。 教学过程: 共学单 1、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读一读。 2、读词语,选择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 朝千载难逢、粗茶淡饭、争先恐后 3、课文中讲了范仲淹的几件小故事,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小标 题。 延学单 1、读了课文范仲淹给你的大致印象用词语概括一下。 理解句子: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教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志 向和抱负。再读四个小故事,通过范仲淹的言行学习他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师过渡:范伸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为此刻苦读书。(板书:刻苦读书)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他是怎么刻苦读书的。 二、品读语句,体会内容 1.引导学生小组合怍探究。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套课堂实录教学视频公开课第7册免费观看优质课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套课堂实录教学视频公开课第7册免 费观看优质课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套课堂实录教学视频公开课第7册免费观看优质课小学四年级上学期全册语文特级教师辅导视频专家教授名牌优秀获奖教师上课实录、教学视频老师优质课公开课视频录像、观摩课原文朗诵课文朗读音频下载精品课例、课堂实录、教学实录、在线视频永久免费播放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整理提供,另外提供各年级学科的教案课件试卷反思说课稿评课稿等! 总目录链接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优秀教师辅导讲座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套课文范读老师课文朗诵音频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免费观看 第一单元 第一课、观潮 人教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观潮》第1课时课

堂实录教学录像上课实录 人教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观潮》第2课时教学实录、优质公开课视频播放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视频、课堂观摩课播放名师讲座 第二课、雅鲁藏布大峡谷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雅鲁藏布大峡谷》优质课教学实录公开课录像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视频、课堂观摩课播放名师讲座 第三课、鸟的天堂 人教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鸟的天堂》第1课时课堂实录教学录像上课实录 人教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鸟的天堂》第2课时教学实录、优质公开课视频播放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鸟的天堂》优质课教学实录公开课录像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教学视频、课堂观摩课播放名师讲座 第四课、火烧云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火烧云》优质课教学实录公开课录像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火烧云》教学视频、课堂观摩课播放名师讲座 语文园地一 第二单元 第五课、古诗二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优质课教学实录公开课录像 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人教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爬山虎的脚》第1课时课堂实录教学录像上课实录 人教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爬山虎的脚》第2课时教学实录、优质公开课视频播放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视频、课堂观摩课播放名师讲座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爬山虎的脚》优质课教学实录公开课录像 第七课、蟋蟀的住宅 人教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蟋蟀的住宅》第1课时课堂实录教学录像上课实录 人教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蟋蟀的住宅》第2课时教学实录、优质公开课视频播放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蟋蟀的住

小学五年级语文《范仲淹的故事》精选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范仲淹的故事》精选说课稿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范仲淹的故事》精选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语文《范仲淹的故事》精选说课稿一 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范仲淹的故事》,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作具体说明。 一、说教材 《范仲淹的故事》是语文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人类美德为主题展开,《范仲淹的故事》是该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叙述范仲淹的几个故事歌颂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课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晰,在文中作者重点描写了范仲淹的言行,突出他勤奋好学的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阶段要求,结合单元训练重点,考虑学生的阅读基础,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理解范仲淹勤奋好学的故事 3.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4.学习抓住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范仲淹勤奋好学的故事,体会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学法和教法,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构成一个一个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的环节的不同要求,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读书法。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我让学生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时而朗读,时而默读,时而诵读,时而略读。 2.质疑法。在精读课文时,我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开动学生的大脑,启迪他们的思维。 3.讨论法。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让他们的心灵发生碰撞,绽放出智慧的火花。 4.提问法。我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 5.点拨法。当学生学习方法不对或思路收到阻碍时,我及时点拨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思路,让他们豁然开朗,进入更高层次去思考。这些学法和教法的有机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构建了自主高效的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四条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了如下步骤:第一个步骤:故事导入,温故知新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

大树的故事反思总结

大树的故事反思总结 《大树的故事》是小学美术课程的一节激发孩子想象力的课堂。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大树的故事反思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大树的故事反思总结篇1 录像故事的引入有助于课堂的情景教学,烘托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度。有利于将孩子的创造和想像融与多层思维中。在了解树的种类的环节中,孩子们的一翻话使我感到十分地惊讶,二年级的孩子,就能从书本上了解到这么详细而宝贵的资料。这不禁让我刮目相看。看来,孩子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无知!他们开始发芽,成长……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和思维空间了。同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感染,产生一种浓厚的艺术创作氛围,再加上音乐的烘托和教师的协助、鼓励,更增强了学生的创作信心。 特别在评价的环节客人老师的参与让他们更是兴奋不已,因为能得到那么多老师的认可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最后在唱歌的时候,孩子们在唱“沙沙沙”的时候,有的用手左右晃动,有的抖动着小手,有的手脚并用跳起来,还有的用嘴巴发出“哧哧哧”的声音。在唱“在说话在说话”的时候,两只小手放在嘴巴旁做出了小喇叭的样子,然后在同桌耳旁悄悄地说话;唱“雨水真甜”的时候,表现出喝足了水,伸伸懒腰,很舒服很满足的表情;唱“我要出土”时,头拼

命地往上钻;唱“我要长大”时,两只小手一张一合从低到高往上长。看得出孩子们唱得玩得很高兴,一遍结束后,纷纷要求再来一遍。这时的我怎么忍心拒绝孩子们的热情呢! 大树的故事反思总结篇2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录像画面引导、激发学生对大树故事的联想,营造了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并从中拓宽学生思维,大胆想象。运用对学生激励的方式,(如:你真行!你们真棒!)等形式,以达到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发他们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最后,通过学生展示,交流、肢体表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由于在本节课开始之前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在活动最后“收尾”部分较匆忙。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争取在以后的每一堂课上,都有更大的进步。并且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吸取先人的丰富课改经验,试图借鉴这一做法的精髓,使“做”与“教”统一,成为一名优秀美术教师。 大树的故事反思总结篇3 《大树的故事》这节课是我和孩子们都喜欢的一个学习内容,我把这节内容提前到这多彩的秋天。 故事最能触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我决定用“大树的故事”导入课题。这个故事应该是一个开心的、让孩子们动手

范仲淹与苏州府学

范仲淹与苏州府学 张劲雷 范仲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军事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心兴学育人的教育家。兴学育人可以说是范仲淹行之终生的事业。他大力提倡改革科举制度,积极投身于兴办学校的教育实践之中,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范仲淹重视师资素质培养,力荐"明师"任教。在教育上他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并提出了培养专门性实用人才的主张,范仲淹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以至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苏州府学是范仲淹亲手创建起来的宋代历史上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地方官办学府,在宋代教育史乃至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声誉卓著,号称“东南学宫之首”,其影响深远。 一、范仲淹创办苏州府学,开宋以降地方州县办学之先河 北宋建国以后,为了选拔人才,专重科举,而教育不兴。中期以后,面对内忧外患,一批士大夫纷纷提出变法革新,范仲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上历史舞台的。范仲淹一生中,有三十多年时间是担任地方官。他先后到过广德军、泰州、睦洲、苏州、饶州、润州、延州、邠州、杭州、越州等地,每到一处,他都大力兴学。无论是在饶州(今江西上饶)、润州(今江苏镇江),还是在邠州(今陕西彬县)、延州(今陕西延安)都有他亲手办的学校。他一生勤于教育,创建书院,为统治阶级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并开创了北宋一代兴学之风。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十二月,范仲淹被仁宗罢免了右司谏之职,贬为睦州知州。《宋史》载:“明道二年(1033)三月,刘太后撒

手人寰西归,仁宗亲政,朝政一新。原先上疏忤刘太后的官员相继得到提拔重用。四月,范仲淹被召回,除右司谏。是年岁末,在宰相吕夷简的支持下,仁宗废黜郭皇后。台谏在孔道辅和范仲淹的率领下,群起力争,被责问得张口结舌、理屈词穷的吕夷简玩弄阴谋手法,请台谏次日上朝力陈;仁宗连夜下诏旨,分贬台谏领袖孔、范出知泰州、睦州,天明即押出国门”⑴。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正月,范仲淹怀着一腔委屈与不平,匆匆离京汴梁,奔睦州赴任。任职半年即与景佑元年(1034)之秋调至其桑梓之地,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州。然此时迎接他的是:“至还郡中,灾困之氓,其室十万。疾苦纷沓,夙夜营救。”⑵半年后,范仲淹完成治水任务。这是范仲淹第一次回归故里,虽非衣锦还乡,也算荣归桑梓。拜访范氏长辈,看过苏州祖居后,他对祖辈创业精神由衷钦佩,因此萌生了在故乡购置土地建造新居之想法。经亲友四处访视,相中南园旁边的一块土地,此地与名园沧浪亭相望。南园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氏家府旧址,后又为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所筑。朱长文《修学记》中记载:“始,姑苏郡城之东南,有夫子庙,所处隘陋。范文正公以天章阁待制守是邦,欲迁之高显。相地之胜,莫如南园。南园者,钱氏之所作也,高木清流,交荫环丽,乃割其隅……”。为慎重起见范仲淹请来阴阳家,阴阳家看后称:此地坐落卧龙街上,街北为北寺塔龙尾,南园正好是龙头之位,乃姑苏城风水宝地。如能在此兴建家宅,子孙后代必将科举及第,公卿将相,荣华富贵,万世不竭。而范仲淹想到的是:“吾家有其贵,敦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⑶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时任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⑴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废寝忘食”等词,能听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 己任的精神品质。 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⑷领悟并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二)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进行交流,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读文中 具体描绘范仲淹言行的语句,在形式多样的品读中感悟人物的 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启发学生对范仲淹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培养学生刻苦读书的美 德。 ⑵启迪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领会并学习范仲淹 “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 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雨乐”的思想

境界并树立这样的志向和抱负。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二)合作探究,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三、教学难点: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人具有哪些品质。(如:父母、同学、老 师) 2、读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读。 3、出示范仲淹的画像 (1)说说你对范仲淹的了解。 (二)学习生字词 1、小组之间交流生字的部首、写法、易错的笔画以及为生字组词。 2、自学废寝忘食、泱泱、于心不忍、千载难逢、毫不介意、清高这几个词语。 2、反馈学习情况:

小木偶的故事导读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木偶奇遇记》的主要内容。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读物《木偶奇遇记》 教学过程: 一、聊朋友,引出木偶 1、亲爱的小朋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你的朋友是谁?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自由交流 2、看来小朋友们对自己的朋友真是非常了解,今天咱们一起去认识一位新朋友——木偶。看,他来了!(课件出示木偶图片) 师讲述:他就是《木偶奇遇记》的主人公——木偶先生。咱们和他打声招呼吧:你好木偶! 3、谁知道什么是木偶?(木头做的人像)他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想知道吗? 二、看图片,初识木偶 这个木偶的来历可神奇了呢!请听(木偶自述) 我原来并不是什么贵重木头,就是柴堆里那种普通木头,扔进炉子和壁炉生火和取暖用的。老木匠樱桃师傅想用我来做条桌子腿。我可不想做桌子腿,樱桃师傅又把我送给他的老朋友杰佩托。杰佩托把我刻成一个呱呱叫的木偶,又会跳舞,又会耍剑,还会翻跟头。这样我就诞生了。小朋友们,你们认识我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清楚的话,可以打开《木偶奇遇记》后自己仔细读读前两章。 三、读文字,结识木偶 (一)木偶的特点 特点一:撒谎 1、说到这儿,也许有的小朋友要问,木偶的鼻子怎么那么长呢?猜一猜,他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呢?

生猜。 2、关于他的鼻子长的原因,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出示故事:《变长的鼻子》) 学生自读,交流:木偶的鼻子为什么便长了? 3、小结:可见,撒谎是没有好结果的。我们可不能撒谎。 特点二:贪玩、调皮。 1、过渡:其实,除了撒谎,木偶身上还有许多特点呢? 2、请看:实物投影故事:《卖掉课本去看戏》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还能发现木偶身上还有什么特点? 3、小结:是啊,他为了看戏剧,卖掉了他的老父亲杰佩托当了外套才给他买到的识字课本,作为门票。而他的老父亲杰佩托却在家冻得瑟瑟发抖,他是多么贪玩,多么调皮啊! (二)木偶的变化 1、曾经是那么贪玩、调皮的木偶,最后却变成了懂礼貌、爱学习、关爱他人的好孩子。看见爸爸掉入海中时,他不怕危险,勇敢地跳下海去救父亲;为了让爸爸喝上牛奶,他甘愿每日提一百桶水换取一杯热牛奶;为了给青发仙女治病,他放弃买新衣新帽,学会了编筐织席。是的,他变好了,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孩子。 2、咱们来听听木偶匹诺曹的话:(课件播放本段音像) “我碰到了多少倒霉事情啊!您那一天卖掉了您的上衣,给我买了一本识字课本让我上学,我却溜去看木偶戏,木偶戏班班主想把我扔到火里去烤他那只小羊。后来也是他给了我五个金币,叫我带回家给您。可我碰到了一只狐狸和一只猫,它们带我到‘红虾旅馆’,后来我一个人夜里离开旅馆,路上遇到两个杀人的强盗。他们使劲追,我使劲跑,最后他们还是捉住了我,把我吊在一棵大橡树的树枝上。后来一位天蓝色头发的美丽仙女派车把我救走。这时候我忽然说了个谎,我的鼻子就长起来,长得连房门也出不去了。后来我同狐狸和猫去种四个金币。一个金币已经在旅馆里花掉。法官听说我给偷了,马上把我关到牢里,让小偷们高兴。出了监牢,我看地里有一串很好的葡萄。结果给捕兽夹夹住。农夫有百分之百的道理给我套上狗颈圈,让我看守鸡埘。等到他知道我是无辜的,就把我放走。一条尾巴喷烟

《树和喜鹊》评课

《树和喜鹊》评课稿 肖老师教学的《树和喜鹊》听后让人感动。本文富有儿童情趣,故事情节吸引儿童。这节课的教学,教师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带领孩子口创文本、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走进角色,以生为本 成为童话故事中的一员,是多么有趣的体验呀!针对教材的特点,引领孩子走进文本角色之中,通过朗读、表演,引发学生共鸣,这节课上,他们就是大树和喜鹊,孩子们在积极地思维活动中加深学习的理解、体验和感受,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到教学的内容中去,融入到角色的情感中去,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二、体现层次,反复识记 低年级识字的特点是记得快也忘得快,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了识字教学的复现形式,带拼音识字、小老师领读、听一听找一找游戏,生字联想,词语认读,随文识字。识字有层次、有梯度,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生字的识字。 三、关注语言,训练表达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致力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而口创文本就是这种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在口创的过程中,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在小组里合作口述故事,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实践活动,课堂生动有趣,教师做到了以课堂为平台,训练为主线,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训练点,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四、合作探究,主体参与 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教师点拨——激励评价”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产生思维的交流与碰撞。打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通过老师及时有效的激励评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体验到集体的力量。 五、阅读实践,课外延伸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要向课外延伸,要向语文生活延伸”,学完课文后教师补充了绘本故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大阅读量。

范仲淹生平

范仲淹生平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涌现了许多优秀历史人物,范仲淹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人品学问、道德文章,他的文治武功、杰出思想,千百年来启示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范仲淹“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①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其“先忧后乐”的名言至今闪耀着迷人的熠熠光彩。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元989年10月1日)生于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官舍(治今江苏徐州)。另据方健考证生于成德军节度掌书记官舍(治今河北正定)。其父范墉历任成徳军、武信军、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公元990年,范墉因病在徐州去世,终官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墉两娶,生有五子,其三早卒,惟仲温(985—1050)和仲淹幸存,仲淹即为范墉继娶谢氏所生。范墉去世后,谢氏扶棺送夫归葬于苏州祖茔天平山,并守孝于咒钵庵。两年后,因贫无依谢氏带着仲淹改嫁时任吴县推官的朱文翰,改名朱说。朱文翰曾任安乡知县,范仲淹随继父生母在洞庭湖畔接受了启蒙教育,留下“书台夜雨”的佳话;后又来到淄州长山,励志苦读于长白山醴泉寺等地,继父朱文翰终官淄州长山县令。对于继父的“既加养育.复勤训导”,仲淹始终怀着感激心理,在其显贵后仍念念不忘,请以“所授功臣阶勋恩命回赠继父一官”,②奉养终老。对长山朱家子弟则奏请异姓恩泽,解决求学及生活困难等问题,关怀备至,体现了一代名臣之风范。

范仲淹二十岁时,远游陕西,结识名士王镐(?—1027)、道士周德宝、屈应元等人,一起啸傲于鄠、杜之间,抚琴论《易》,极尽颜欢,至晚年仍满怀深情地怀念这些旧友。范仲淹还与王洙(997—1057)有布素之游,奠定了终生不渝的友情。这种出行和交游,开阔了青年范仲淹的视野。 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范冲淹在著名的宋代四大书院之一一一应天书院求学,数年的苦读生涯,使他“大通六经之旨”。③青年范仲淹虽“出处穷困”,“布素寒姿”,但却矢志不渝,勤奋学习,自觉磨炼意志,确立了其卓荦不群的理想人格、“忧思深远”的优患意识和“忧国忧民”④的远大抱负。如果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⑤是范仲淹的初衷.那末在南都学舍他已有了“慨然有志于天下”⑥的人生信念。 大中样符八年(1015)的进十及第,榜江西人萧贯殿试第一。但寇准(961—1023)硬是说服真宗,让莱州胶水(今山东平度)人蔡齐(988—1039)状元及第,这和他坚持不让王钦若(962—1025)拜相一样,体现了他人才选用上狭隘的地域观念。范仲淹却对这位名相的刚毅果敢,勇于决断,推祟备至。 范仲淹初仕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侍养。他治狱廉平,清正自守,常与知军大异其趣而挺然不从。他刚正不阿,卓然而立的操守已始见于履仕之初。天禧元年(1017),范擢文林郎、权集庆军(亳州)节度推官,时知州上官佖,通判杨日严,十分倚重这位才华横溢的年青幕僚。次年,三十岁的范仲淹有燕赵之行,留下了豪情满怀的《河朔吟》,抒

范仲淹的故事-

物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赏析的古诗词的作者均是范仲淹) B.出示ppt:(作者画像,介 绍范仲淹,板书:范仲淹) C、从这句千古名句中,你感受 到范仲淹的什么精神?(以天下为 己任的政治抱负和胸怀) 2、范仲淹为了实现心中这一抱 负,在少年时代就刻苦读书。这一 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范仲淹的 故事》(板书:的故事),一起去 感受范仲淹胸怀天下、刻苦读书的 精神。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请你小声自读课文,把课文 读正确、读通顺,不会读的生字可 借助拼音或问老师、同学。 2、思考:想想文章主要写了范 仲淹的什么事情? (二)检查反馈: 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 况 (出示课件:小组开火车后齐读)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 闭门不出贫寒划粥割齑于 心不忍千载难逢和衣而眠 佳肴 2、(出示课件:读准“只”字 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只身只得只煮米粥 C、从这句千古名 句中,你感受到 范仲淹的什么精 神? 学生自由读课 文。 2、思考:想 想文章主要写了 范仲淹的什么事 情? 小组开火车 后齐读) 读准“只”字在 不同词语种的 音。 从而产生想 更多地了解 他少年时代 刻苦学习的 经历,激起 学生对学习 的兴趣。 通过初读课 文来了解课 文的大意, 为 下文突破难 点做铺垫, 同时激发学 生读文的兴 趣。掌握字 词,为扫除 阅读中的字 词障碍做准

教师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相机渗透教学以下内容: ①出示句子: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教师:对比读,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读书十分刻苦吗? 生:从“累了……饿了……” 出示句子:累了……饿了……,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A、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 引导学生用句式“了,就用”来说话。(课件出示) B、指导感情朗读,从中体会范仲淹只身求学的艰苦。 生: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教师:“废寝忘食”是什么意思?一个“苦”字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4)师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自读介绍。 学生想象: 范仲淹独自一人 在外求学,还会 有哪些情况出 现,他又会怎样 解决呢? 感情朗读,从中 体会范仲淹只身 求学的艰苦。 的可贵品 质,激发了 学生的崇敬 与敬仰之 情。 整合课 内外资源, 形成教学合 力,更好地 感悟人物形 象的伟大。 结合课后思 考题解决文 章重点。 尊重学 生学习主体 性,形 成一定 的语言能 力。 在说话 训练中,升 华文章主 题, 让学生 对主人翁生

善良的小木偶

善良的小木偶 从前有个富有又仁慈的小木偶。他有个习惯,如果遇到乞讨的人,不客口袋里有多少钱,总会拿出一半,救济他。因为乐善好施,后来是,他只剩下五元钱了。 那些得到他帮助的人,很多是忘恩负义的小人,他们觉得小木偶已经变成了穷人,没有利用的价值,不配当他们的的领袖了,就把他赶了出去产。小木偶地走在森林里,饿得咕咕叫,他想买个面包吃,但想到只剩五元钱了,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自言自语说:‘看来我是个愚蠢的人,就算是施舍也应该看清对象啊! 这时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奶奶朝他走过来,说:“行行好吧,先生,能给我点钱吗?我已经几天没有吃饭了。善良的小木偶说:“可怜的老奶奶,我只有五元钱了,咱俩平分了吧。哎呀,老奶奶说,“两块五毛能买什么呢?要不你把五元钱都给我,否则我一分都不要。 小木偶想,真是一个奇怪的老奶奶,但是转念一想,我还年轻,还有机会挣钱,可是她已经老了,不能劳动了,比我更需要钱。老奶奶接过钱,从口袋里拿出一个钱包,把五元放进去。。。。。等她再打开钱包时,五元钱竟然变成了了500元。小木偶看得目瞪口呆。老奶奶说:“你是个好心人,我把这个钱包送给你,以后不管你花多少钱,钱包里总会剩500元。因为,命运是不会亏待好心人的。“ 老奶奶说完,忽然消失了。小木偶愣了愣,开心地笑起来。是的,善良需要坚持,命运是不会亏待好心人的 一支铅笔的故事 我是一支铅笔。有一天,工人叔叔把两片木头,一根铅芯,送上了机器,在天旋地转中,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等我醒来发现算了了穿上了花衣服,戴着粉红色的帽子正躺在一个大仓库里。旁边还有许多兄弟姐妹。我们很快就熟悉了,你一句我一句地交谈起来,欢笑地屋里回荡 不知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终于有一天,仓库的门开了,我被装上了车。这辆车在街道上开呀,开呀,最后在一家超市前停了下来。我被送进去,放在了柜台上。哇,这里的朋友真多呀!有橡皮妹妹,尺子叔叔,纸伯伯,它们都要热情地跟我打招呼。一天,一对父母购物时看见了我,便爱不释手,决定把我当礼物送给儿子。我高高兴兴地和他们走了。我的小主人是一个小男孩儿。他刚看到我时很高兴,在手里玩来玩去,还把我放进了一个粘方盒子里,当我从盒子里出来时,我的头变得尖尖的,铅芯也吐了出来。小男孩儿用手紧紧握着我,在纸伯伯身上写出一个美观端正的字。我和小男孩儿一起上学,一起游戏,乐趣无穷。 可是,几天后,小男孩儿的父母又给他买来了一套新的文具。它们比我还漂亮。于是,小主人就把我扔进了一个圆圆的笔筒里,再也不理我了,那里有许多跟我一样的铅笔。它们都没有写过多少字。大家都在怨小男孩喜新厌旧,纸伯伯也气得面红耳赤。 我一定要改掉小男孩儿浪费东西的坏习惯!想到这里我从笔筒里跳到了纸伯伯身上,写出了一行字:我们支铅笔都是工人叔叔用汗水换来的。我们也是大树的一部分,不让我们工作就是不尊重工人叔叔的劳动,也是浪费宝的资源!小男孩儿看了以后,十分感动,把我们从笔筒里倒出来,重木新和我们做起了朋友 知识和金钱一天,金钱去买东西,正巧知识也去买书籍,他们的俩在商场门前相遇了。 金钱傲慢地对知识说:我们俩打个赌,看谁最被人喜欢。话音刚落,知识就说:金钱老兄,当然我是最被人人们喜欢的,每个人做任何事都要要有知识才能做好,没有知识将一事无成。哼!你算什么东西!人们最喜欢的恐怕是我吧!不是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吗,瞎子见钱财眼开,你看看,现在灾仆社会谁不喜欢我?有了我他们想要什么就买什么,金钱满不在乎说。就这样,知识和金钱各抒己见,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不分胜负。为了证明究竟谁是最受人们喜爱的,于是他俩决定通过具体的事情,来证实各自的实力 知识和金钱来到了一家酒楼。酒楼老板连忙把金钱请到了楼上的雅间,面将知识安排到了楼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他做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二)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三、深入读书 (一)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 (二)讨论交流,感悟理解。 出示: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1)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2)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从“累了……” 生:从“划粥割齑…… 生:从五年未解衣…… (3)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4)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 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2.听写练习。 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去年的树评课稿

评课稿: 教学智慧源于真实,深入浅出荡涤真情——浅评张小英老师《去年的树》 伊宁市第一小学:唐海霞 2012、10、10

教学智慧源于真实,深入浅出荡涤真情 ——浅评张小英老师《去年的树》《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这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少许的伤感色彩,赞美高尚、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整篇童话故事内容简单,语言朴实无华,但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内涵。 张老师的这堂课就整体而言是比较成功的,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细节处理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下面我就将自己在本次听课中的一些感受作如下评议: 一、情感主线简明,教学版块清晰有层次 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上法,同样一篇文章,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解读。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本文的情感定位在赞颂鸟儿珍惜友情和信守诚诺的品质上,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情感主线。将感情目标分成:“整体感知、初步体验;感情朗读、逐层体验;引导想象、升华体验”三步达成。通过与文本三次亲密接触,层层深入,步步递进,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感受鸟儿诚信。 二、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小鸟的真情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而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和默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必须同等训练,比翼双飞。 《去年的树》这篇文章中的对话较多,比较适合学生的感情朗读。同时,文中留白较多,供学生思考的空间也很大,他们更需要有一个细细品位、静静思索的“场”。张老师抓住这一文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并将朗读与联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读与悟、品与思并重,且对每一次的“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尽量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读中都能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体验。 教学1—4自然段时,张老师则让学生带着问题“鸟儿和树是一对好朋友,表现在什么地方?”自由读课文,找出文重点句子,抓住重点词“天天”,指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谈感受以体会他们间的友情,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感情基础。

范仲淹苏幕遮中心思想

范仲淹苏幕遮中心思想 《苏幕遮》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仲淹苏 幕遮中心思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心思想: 上阕写景, 下阕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 这首词的特殊性 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 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 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 伤,另一方面又使下阕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碧蓝的天空飘着屡屡白云, 金黄的树叶铺满大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 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 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 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 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1.黯乡魂:黯,沮丧愁苦;黯乡魂指思乡之苦另人黯然销魂。黯乡魂,化用江 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2.追旅思:追,追缠不休。旅思,羁旅的愁思。 3.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 睡”。这里是节拍上的停顿。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 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 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 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 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童话的特点。 3、激发学生创编童话的积极性,体验童话的魅力,感受童话带来的快乐。 学习重点: 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童话的特点,练习创变编童话。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采用对话和拟人的方式构思作文情节。 学情分析:孩子们通过第三组几篇课文的学习,已经对童话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次习作,就是要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通过 编童话,讲童话,写童话的环节,科学地依照思维特定安排教学流程,分层训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写作童话能力这一目标,让他们 体验童话创作的喜悦和乐趣,激发学生进行童话创作的积极性。 学习流程: 一、知识链接:在我们学过的第三组课文中,你最喜欢哪篇童话?为什么?出示童话特点,加深学生对童话的认识。 二、指导写作方法: 1、出示幻灯片《去年的树》这篇童话,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 第一次是鸟与树的对话。 第二次是鸟与树根的对话。 第三次是鸟与门先生的对话。

第四次是鸟与小姑娘的对话。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 2、生回忆《小木偶的故事》这篇课文,在小木偶身上都发生了哪些事? 三、生创编童话: 在小木偶的身上又会发生哪些事呢? 主人公可以是原来课文里的,你也可以加入新的主人公。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大胆的想象,无拘无束的想象。 1、生续编《小木偶的故事》。 2、指名汇报。 (二)出示钢笔和墨水的图片。 1、生创编童话。 2、指名汇报。 四、写童话: 可以续写《小木偶的故事》,可以写钢笔和墨水的故事,还可以想写什么写什么,写出心中最美的童话。 五、学生互评 六、小结。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评课稿 二、课程标准的核心目标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应用。“用”字在晓敏老师这节课上有充分的体现,绝大部分学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当然,这绝不仅仅是这一节课培养出来的,可见平时老师在学生的语文素养上所用的心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