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讲义
针灸学-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细目一经络的作用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细目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外邪由皮毛传入脏腑的途径,依次是
A.络脉→孙脉→经脉→脏腑
B.孙脉→经脉→络脉→脏腑
C.经脉→孙脉→络脉→脏腑
D.络脉→经脉→孙脉→脏腑
E.孙脉→络脉→经脉→脏腑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外邪由皮毛传入脏腑的途径,依次是孙脉→络脉→经脉→脏腑。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正确的是
A.指导辨证归经、针灸治疗
B.指导辨证论治
C.指导临床用药
D.指导用药剂量
E.指导辨别病变部位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一是诊断;二是治疗(指导针灸治疗和指导药物归经)。
厥阴经头痛一般表现在
A.脑中
B.侧头部
C.巅顶部
D.前额部
E.后枕部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前额痛:阳明经;侧头痛:少阳经;枕部痛:太阳经;巅顶痛:足厥阴经。
第1页。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不仅可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在临床上也常用于阐释疾病的病理变化,同时对于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阐释病理变化在生理情况下,经络有通行气血、感应传导及联络脏腑组织等作用,而在发生病变时,经络也就成为病邪传播和反映病变的途径,故经络学说可用于阐释病理变化。
1.病邪传变的途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联体窍,加强了脏腑之间、脏腑和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
经络的功能活动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各脏腑器官功能强健,则能抵御病邪的侵袭,防止疾病的发生。
而当经络功能活动失常,则经气不利,病邪易于乘虚侵袭。
在病理状态下,经络既可成为外邪由表入里的传播途径,亦可成为脏腑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媵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
”指出外邪侵犯体表,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联系而内传脏腑。
其传变规律一般为皮毛f孙络一络脉一经脉一脏腑。
如外感寒邪,可由肌表内传肺、脾、胃等脏腑。
表里脏腑之间的疾病,可以通过经络互相传变。
如脾失健运,可影响胃的受纳和腐熟;大肠传导失司,可致肺失宣肃。
非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其病变也可以由经脉传变。
如肝失疏泄,可以影响脾胃运化,因为足厥阴肝经入腹后,挟胃两旁,属肝络胆;肾阳亏虚,气化失司,水湿泛滥,可致水气凌心、射肺,因为足少阴肾经入肺,并注入胸中而络心。
2.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的途径由于内在脏腑与外周肢节、官窍等,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内脏的病变也可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的某些特定部位及官窍。
如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过腹,布胁肋,上连目系,故肝气郁结可见两胁及少腹痛,肝火上炎易见目赤肿痛,肝经湿热多见阴部湿疹瘙痒等。
又如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故胃肠积热可见齿龈肿痛。
胸痹、真心痛可表现为胸前区疼痛,且疼痛沿左侧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放射至手臂内侧尺侧缘。
(一)指导疾病的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规律,内脏病变常通过经络在相应的部位有所反映,所以可以根据经脉的循行部位以及所联系脏腑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来分析各种临床症状,以判断其病位、传变和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诊断。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应用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络
4、经脉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即十二正经阴阳表里相接, 有一定的衔接和流注次序; ➢奇经八脉加强了十二经脉的联系; ➢奇经八脉之间亦彼此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了经脉之间的多 种联系。
如手足三阳经均会于督脉之大椎穴;阳跷脉与督脉则会 于风府穴;足三阴经和阴维脉、冲脉均会于任脉;冲脉前 与任脉相并,后则通督脉,而任、督两脉通会于十二经脉, 可容纳十二经脉气血,故冲脉又称“十二经脉之海”;督、 任、冲三脉同起于胞中等。
在前三者基础上, 调节阴阳平衡
(三)传导感应
(四)调节平衡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络
沟通内外,联络全身(结构) 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沟通联络
1、联络脏腑与体表 2、联络脏腑与官窍 3、联络脏腑与脏腑 4、经脉之间的联系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络
1、联络脏腑与体表 脏腑与体表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十二经脉内
三
经络的病理反应
三、经络的病理反应
(一) 反应病候:内脏有病通过经络反应到体表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的作用。 所以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可能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
径。“邪客于皮则腠còu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
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素问·皮部论》)
三、经络的病理反应 (二)传注病邪:正虚邪盛时,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
四、经络学说的应用
(三) 指导疾病的治疗
经络学说被广泛地用以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对针 灸、按摩和药物治疗,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指导针灸推拿 ➢指导循经取穴 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指导推拿按摩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应用”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应用”经络学说不仅可以用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而且在阐释疾病病机变化,指导疾病诊断与治疗方面,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阐释病机变化在疾病状态下,经络又是病邪由表及里、体内病变反映于体表、脏腑病变传变的途径。
1.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由于经络内属于脏腑,外布于肌表,因此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向里传变而波及脏腑。
如外邪侵袭肌表,初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因肺合皮毛,表邪不解,久之则内传于肺,出现咳嗽、胸闷、胸痛等症状;肺经和大肠经相互络属,故又可伴有腹痛、腹泻或大便燥结等大肠病变。
正如《素问·缪刺论》所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2.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由于内在脏腑与外在形体、官窍之间,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脏腑病变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外。
临床上常用经络学说阐释五脏六腑病变所出现的体表特定部位或相应官窍的症状和体征,并可用“以表知里”的思维方法诊察疾病。
如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故胃肠积热可见齿龈肿痛;足少阳胆经入耳中,故胆火上扰可致耳暴鸣或暴聋;手少阴心经之别络上达于舌,故心火上炎可见舌尖碎痛或口舌生疮;足少阴肾经别入跟中,故肾精亏虚可见足跟部绵绵作痛。
3.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脏腑病变的相互传变,也可用经络学说来解释。
由于脏腑之间有经脉相互联系,所以脏腑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传到另一脏腑。
如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故心热可移于小肠而致小便黄赤甚则尿血足少阴肾经“入肺”“络心”,故肾水泛滥,可以“凌心”“射肺”。
二、指导疾病诊断经络循行起止有一定的部位,属络相应脏腑,内脏的疾病可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形体部位。
根据经脉的循行部位和所属络脏腑的生理特点来分析各种临床表现,可推断疾病发生在何经、何脏、何腑,并且可根据症状的性质和先后次序来判断病情的轻重及发展趋势。
中医经络学说临床应用
中医经络学说临床应用中医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是指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基础。
经络学说认为,在人体内部存在着一种独特的经络系统,通过这些经络可以实现气血运行、营养输送、疏通气机、运行调节、生理保护等重要功能。
中医经络学说的出现,丰富了中医学理论,为临床诊治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经络学说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特点、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医经络学说的基本概念在中医经络学说中,经络是一种特殊的生物通道,是联系脏腑经络的通道,贯通全身的重要通路。
经络主要包括经脉、络脉和奇经八脉等。
经脉是主要脉络,共有经脉十四条,分布在人体内外周。
络脉主要分布在表浅的皮肤组织中,将经脉的气血输送到体表。
奇经八脉是连接脏腑之间的特殊脉络。
经络系统的特点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系统在人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贯通全身。
经络系统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 气血循行: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系统可以实现气血循环,保证脏腑器官的正常功能。
2. 联结脏腑:经络系统将脏腑器官相连,实现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营养输送。
3. 疏通气机:经络系统具有疏通作用,可以调节气机,消除病邪,保证气血畅通。
4. 运行调节:经络系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系统,可以调节身体的生理机能和代谢活动。
中医经络学说在临床应用中医经络学说在临床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辨证施治: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都是基于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苔等情况,判断疾病发生的经络和脏腑部位,从而进行针灸、推拿、药物治疗等。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经络系统,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的常用疗法,通过推拿皮肤、按摩经络,可以促进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
4.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中药通常可以通过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等方式,调节经络系统,治疗疾病。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首先,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内存在着特定的经穴,而经穴是气血运行的关键点。
通过按摩、针灸等方法刺激经穴,可以改善经络的运行状态,促进气血的循环,增强气血的供应和输送,从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再次,经络是实现全身协调统一的通道。
经络网布于全身各个部位,连接着筋骨、肌肉、脏腑等组织器官。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理,可以使全身各部位的气血运行协调统一,促进各个部位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从而达到整体的平衡。
最后,经络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中医诊断方法中,经络检查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通过观察经络的形态、色泽等特征,可以判断机体的功能状态,辅助诊断各种疾病。
经络的临床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络治疗。
经络治疗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疗法,通过调理经络来改变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针灸、按摩、刮痧等方法,都可以刺激经络,改善气血的循环,促进病变部位的恢复。
其次,经络诊断。
观察经络的形态、颜色、灵敏度等特征,可以辅助判断机体的疾病状况。
比如,面诊中观察舌质的颜色可以反映肝经的状况,脉诊时观察脉搏的强弱、有无等可以判断气血的运行状况。
再次,经络保健。
通过调理经络,可以促进人体的健康。
比如,经常进行适量的按摩、体操等活动,可以刺激经络,改善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最后,经络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经络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通过研究经络的构成、功能等方面,可以更好地认识经络的作用,指导临床实践,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经络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人体调节内外环境的桥梁,是实现全身协调统一的通道,也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在临床应用方面,经络治疗、经络诊断、经络保健和经络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充分认识经络的作用和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学的疗效,服务人类健康。
经络系统临床应用
经络系统临床应用经络系统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指人体内分布有气血运行的通络。
经络系统起源于古代中医学,经过千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经络系统在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对诊断、治疗疾病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经络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
一、经络系统的基本理论经络系统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十四经络、奇经八脉、络脉等。
十四经络分布在全身各处,贯通脏腑组织,运行气血。
奇经八脉贯通人体上下左右,起着联系整个经络系统的作用。
络脉则贯通肌肉、皮肤等,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
在中医学理论中,经络系统与脏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础。
根据经络系统的理论,疾病的发生与经络的阻塞、气血不畅相关,因此调理经络就成为了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二、经络系统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中医诊断注重望闻问切,其中望即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表、舌苔等进行诊断。
根据经络系统的理论,可通过观察特定经络的变化来辅助诊断疾病。
比如,肝经头部发黑、脉息根细等现象可能提示患者出现肝郁气滞等问题。
此外,中医诊断还注重脉诊。
根据透露在经络中的气血信息,医生可以通过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病人体内的问题。
对于特定疾病,患者经络中脉搏的节律、力度等常有变化,这些变化常常成为判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三、经络系统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经络系统在中医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调理经络,可以促进气血畅通,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经络调理方法包括针灸、拔罐、推拿等。
针灸是中医中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调理经络、改善气血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拔罐同样能够通过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而起到治疗作用。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经络、调理气血等方式来治疗疾病。
四、经络系统在疾病预防中的应用经络系统不仅在临床治疗中有应用,在疾病预防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通过适当调理经络、保持气血畅通,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经络的作用与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课件
⑶阿是穴
——以病痛的压痛点或其他反应 点作为针灸部位,既无固定位置, 又无具体穴名的一类腧穴。“以 痛为腧”。 并有“天应穴”、“不定穴” 等之称。
三类腧穴的特点:
定 经 定 位 定 名 主治作用
①局部作用 ②循经治本经 本脏腑器官病 ①主要对某病 有特效 ②局部作用 治局部病变 有归经 有固定 有专用 经 穴 分布在十 位置 穴 名 四经中 有固定 有专用 奇 穴 无归经 位置 穴 名 阿是穴 无归经 无固定 无专用 位置 穴 名
4.参照动植物命名 即根据动植物的名称,以形容腧穴所在部位的形 象而命名,如伏兔、鱼际、犊鼻、鹤顶、攒竹等。 5.借助建筑物命名 即根据建筑物来形容某些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 作用特点而命名,如天井、屋翳、库房、地仓、梁门等。 6.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 即根据腧穴部位或治疗作用,结合阴阳、脏腑、 经络、气血等中医学理论命名,如阴陵泉、心俞、三阴交、血海等。
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与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三)抗御外邪,反映症候
(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二、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分经辨证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 它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 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 的部位及联系的脏腑,作为辨证归经的依据。 分为辩证归经与辨位归经。
3. 腧穴的命名
1.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即根据腧穴所在人体解剖部位而命名,如乳下的 乳根,第7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等。 2.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即根据腧穴对某种病证的特殊治疗作用命名,如 治目疾的睛明、光明,治水肿的水分、水道,治面瘫的牵正等。
3.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即根据自然界的天体名称,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 形态或气血流注的情况而命名,如日月、上星、大陵、丘墟、太溪等。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课件
(1)脏腑与体表、肢节的联系 (2)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 (3)脏腑之间的联系 (4)经脉之间的联系
2.通行气血阴阳
“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联系作用
(1)脏腑与体表、肢节的联系 (2)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 (3)脏腑之间的联系 (4)经脉之间的联系
2.通行气血阴阳
3.感应传递信息
4.调节机能活动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阐释 病理变化
1、经络是外邪 由表传里的途径 (由外而内)
2、经络是体内病 变形之于外的途径 (由内而外)
3、经络是脏腑病 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内部传变)
指导疾病诊断
1、循经诊断
(1)结合经络循行分布及 内连的脏腑进行诊断。 (2)在经络循行通路上, 或某些穴位处,有明显 的压痛,或有条索状、 结节状反应物,或局部 皮肤的色泽、形态、温 度等发生变化,根据这 些病理反应,便可帮助 进行诊断。
2、分经诊断
分经诊断,即根据病变所 在部位,详细区分疾病所 属经脉进行诊断。 头痛: 痛在前额——阳明头痛 痛在两侧——少阳头痛 痛在后头及项部 ——太阳头痛 痛在巅顶——厥阴头痛
指导疾病治疗
针灸、推拿、针刺麻醉: “循经所过,主治所及” “得气、行气”
中药治疗:
“药物归经” “引经报使”—— 阳明头痛:白芷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节的联系 “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肢节” (2)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
目系: 心经、肝经 耳:胆、三焦、小肠经 鼻:大肠经、胃经、小肠经
舌
心经别络、脾经、肾经
环绕口唇 ——大肠经、胃经、肝经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一、经络的作用(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
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
这样,经络将人体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反映出经络具有传导功能。
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传导于体表。
这些都是经络作用所为。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营养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
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
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
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如《素问·缪刺论篇》所说:“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一)说明病理变化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如在有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可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显的压痛,或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部位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等变化。
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理状况。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原则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原则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之一。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经络学说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指导中医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原则进行分析和阐述。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沟通脏腑组织器官的重要渠道。
经络在人体内部呈现网状分布,贯通头部、胸腹四肢,形成了闭合的循环系统。
通过对经络的刺激和调理,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临床上,根据经络学说的原则,医师可以通过穴位按摩、针灸、拔罐等手法,刺激经络,调和气血,达到调节脏腑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拔罐则是通过在特定穴位施加负压,促进经络气血畅通,消除病邪。
另外,经络学说强调“察证辩治”和个体化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医师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灵活运用经络学说的原则,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因为每个人的经络气血状况不同,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只有根据个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经络学说还注重预防保健。
根据经络学说,通过经常保健、调理经络,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疾病的发生。
例如,运动、按摩、穴位保健等都可以帮助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总之,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原则包括通过刺激经络、调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个体化治疗和预防保健等。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师需要灵活应用这些原则,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取得更好的疗效。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经络学说将为中医传承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经络学说的应用
分支:从左右股内侧后缘大 腿根部分出,向前夹阴至下 腹,沿腹中线两侧0.5寸上行, 夹脐抵胸到锁骨下(俞府);
分支:从肺分出络心交心包;
21
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行 过膈,依次络上、中、下三 焦。
分支:自胸中分出,沿胸浅 出胁部,自腋下3寸(天池) 上至腋窝,循上肢内侧中线 入肘,经腕后内关,过腕入 掌中(劳宫)沿中指桡侧出 中指(中冲)。
气血运行 所必经的 足三阳经 通道。
4
经络学说的组成: #
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十二正经、十二
经别和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
经脉的小分支(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及其
内外连属部分(对内连属各个脏腑,对外连于 经筋、皮部)组成。
5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据其分布于手足内外、所
属脏腑的名称和阴阳理论)三个方面而命名。 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手经” 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足经” 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 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 阴经隶属于脏;阳经隶属于腑。
直行:自顶向后至枕入颅 络脑,回出下行到项交会 大椎,再分左右沿肩胛内 侧,脊旁1.5寸下行,达腰 (肾俞)入脊旁肌肉,深 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自腰沿脊下行过臀 自下肢后侧外缘下行腘窝; 分支:项后下行经肩胛内 侧挟脊旁3.5寸至腘窝……
20
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斜抵(涌泉) 出于舟骨粗隆(然谷)从内 踝后分出入足跟,向上沿小 腿内侧后缘至腘窝上股内侧 后缘达尾骨(长强),穿脊 至腰属肾,络膀胱; 分支:自肾穿肝过膈入肺, 沿喉咙达舌根两旁。
下—沿上肢内侧前
缘下行,过肘窝— 入寸口,上鱼际, 直出拇指桡侧端 (少商穴)。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内容
经络的作用 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作用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运行气血,协调机体 抗御病邪,反映病候
联系脏腑、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经络将人体联 系成一个有机 整体
运行气血、 运行气血、协调机体
经络是运行气 血营养的通路
抗御病邪、 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病邪、反映病候
经络能有层次 地抗御病邪, 同时也能有层 次地反映病候。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说明病理变化 指导辨证归经 指导针灸治疗
说明病理变化
病之于内,形诸于外。
指导辨证归经
辨证归经,是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 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 的经脉。
指导针灸治疗
针灸治病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刺激体表经络腧 穴,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 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病案三(阳萎) 病案三(阳萎)
患阳萎十余年,诸治无效,深感苦闷,于绝望中来我 医疗队试探针灸治疗,询知少年期间接触异性,现房 内已有妻妾三人,显然少壮色欲过度,精竭至损,遂 致初为触即泄,继则阴茎弛不坚举,后成垂倒不勃, 夜间尿意频至,白昼腰膂酸楚,舌淡苔薄白,尺脉沉 弱难寻,是精液走泄太过,致肾虚封蛰不固,精道滑 脱,尿脬不约,肾府失却支撑,宗筋弛缓不用,故欲 使玉柱挺勃,必于益肾壮元中求之,盖益肾则精能因 摄,壮则阳道振兴,然务必节制房实,方能贮精蓄髓, 不使所伤致复。
处方:
体针一一肾俞、命门、关元,复溜(双) – 耳针——肾、肝、心(双)。
–
病案四(减肥) 病案四(减肥)
病案一(头痛) 病案一(头痛)
楼全善,治一老妇人,头病岁久不已。 因视其手足,有血络皆紫黑,遂用三棱 针尽刺出其血,如墨汁者数盏。后视其 受病之经刺灸之,而得全愈。即《经》 所谓大痹为恶,及头痛久痹不去身,视 其血络,尽出其血是也 (《续名医类案》)
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一)联络脏腑、沟通肢窍《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由于十二经脉内属五脏六腑,外联四肢百骸,通达五官九窍,再加上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经筋、经别、皮部和浮络、孙络遍布全身,形如网络,纵横交错,人里出表,上通下达,从而把人体各脏腑器官、肢体官窍、筋骨皮肉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各部组织器官在功能活动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协调统一,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经络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营养全身的作用。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
而气血必须依赖经络系统的循环传注,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机能。
如营气之“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从而为五脏藏精、六腑传化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由于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营气运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于周身,加强了机体的防御能力,起到了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故《灵枢·本藏》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二、经络的病理变化(一)经络的病候及其机制当经络生理功能失调时,即会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
其病候表现除与经络气血的虚、实、盛、衰有关外,还取决于其脏腑器官属络关系及其循行所过之处的组织、官窍联系。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实证:多见沿经脉所过处发生的肿痛,多由病邪壅阻或气血不畅所致,即所谓“血伤为肿”、“不通则痛”。
如手阳明经病的齿痛、上肢外侧前缘肿痛等。
虚证:多出现局部不仁、不用等痿废现象,或功能失常症状。
多因经气虚陷,气血不足,不能荣于经脉,经筋、皮部失于温养濡润,而见麻木不仁等感觉异常和功能失常,如“痿废”、“大指、次指不用”等症状。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一、经络的作用《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概括说明了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其所以能决定人的生和死,是因其具有联系人体内外,起着运行血气的基本作用;处理百病,是因其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的作用;调整虚实,是因其具有传导感应,起补虚泻实的作用。
下面分四点作进一步说明。
1. 联系内外,网络全身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节、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互相联系,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相互联系、有机配合主要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来实现。
经络系统以头身的四海为总纲,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分散为三百六十五络遍布于全身,纵横交错、出表入里、通达上下,将人体各部位紧密地联系起来。
其具体联系通路有以下特点:十二经脉和十二经别,着重人体的体表与脏腑,以及脏腑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着重体表与体表,以及体表与脏腑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通过奇经八脉,加强经与经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的标本、气街和四海,加强人体前后腹背和头身上下的分段联系.2。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经络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起着运行气血、协调全身阴阳的作用。
《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运行血气首先依靠宗气,其次为出自“脐下、肾间”的原气.此外,营气运行于经脉之中,濡养全身,并变化为血液;卫气则散布到经脉之外,保卫全身,抵抗病邪的侵犯,并有调节体温、管理汗液分泌、充实皮肤和温煦肌肉等功能。
经脉运行气血,“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不仅使体内的脏腑和体表的五官七窍、皮肉筋骨息息相通,而且,人体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脏腑、表里之间,由于经脉的联系得以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一致。
3.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经络系统在疾病情况下,有抗御病邪、反应症候的作用.体表的穴位(包括反应点)是孙络分布的所在,也是卫气停留和邪气侵犯的部位。
中医基础理论10经络-PPT
分支:从项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 附分穴挟脊(旁开3寸)下行至髀枢(大转子部,当环 跳穴),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 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 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 (列缺穴)分出,经手 背走向食指桡侧端(商 阳穴),交于手阳明大 肠经。
手太阴肺经主治
肺系疾病:咳嗽,气喘,咽喉肿 痛,咳血,胸痛。 外经病:肩背痛,肘臂挛痛,手 腕痛。
2.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 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 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穴),在向前下行入缺盆,进入胸 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 大肠。
至阴
[属性]井穴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跟角旁0.1寸。 [主治]头面五官疾;胎位不正,滞产。 [操作]浅刺0.1寸。
胎位不正用灸法。
8.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 (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 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 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窝内 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 穴),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 络膀胱。
中医药学基础
经络
▪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 《扁鹊心书》:“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 便错。”
经络
概述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 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 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 重要组成部分。
9经络学说的应用
后头痛 太阳经
引经药
偏头痛 少阳经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报使
生姜 大枣
经
(药引)
(胃) (脾)
络
13
解表 散寒
补血 健脾
药食 同源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牙龈肿痛、出血
经 络
上牙:胃经
胃肠积热
下牙:大肠经
肠燥便秘
14
清热
肺经
黄芩
泻火
胃经
黄连
通便
大肠经
大黄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15
谢 谢!
18
络
结合经络循行分布部位及其属络的脏腑,进行辨证。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
经 络
——《灵枢·邪客》
8
• 压痛点,条索状、结 节状反应物
• 局部皮肤的色泽、形 态、温度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9
2.分经诊断
根据部位分经诊断——根据病变所在部位, 详细区分疾病所属经脉进行诊断。
经
络
经络
养生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16
“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
调虚实不可不通”
养生
经
防病
络
——《灵枢·经脉》
针灸
经
中药
“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
究阴阳之传变。”
外治
络
内治
病机
诊断
——《扁鹊心书》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17
经 络
• 请举例说明经络学说的应用。
经
络
偏头痛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到上一节为止,我们把经络学说的重点,十二经脉讲完了,就是经脉系统的主体,讲了十二经脉的定义、分布规律、走向交接规律、气血流注次序和每一条经脉大致的循行路线。
经脉系统除十二正经之外,还有奇经八脉,我们这一节讲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和它的生理特点第一个问题,奇经八脉的概念和它的生理特点。
首先讲奇经八脉的概念。
这个定义我们从两个要素来定义它:(1)从它循行的特征来定,它的性质,就是性质定义;(2)从它的组成来定,叫做结构定义。
从两个方面来定义奇经八脉的概念。
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记住别道奇行,就是与十二经脉循行不一样,叫别道奇行,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八条经脉。
其二、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为什么在这里讲生理特点,而在十二经脉不讲呢?因为它是十二经脉别道奇行,在生理上,这八条经脉有着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特征,就是它不同的属性,我们把它抽象出来,归结为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大家看这个表,我们从循行分布和生理功能两个方面,来说明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是与十二经脉相比较而言的,我们从这两个方面说明它的生理特点。
首先看循行分布。
第一、分布在人体内的分布区域。
我们前面讲了,十二经脉遍布全身,而奇经八脉,注意,上肢没有,上肢没有奇经八脉,这是一。
看循行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内、外、上、下、左、右循行,有个规律,它沿着内、外、上、下、左、右循行的规律,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十二经脉走向交接的规律,讲了循行的规律,而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相比,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鲜明的规律性。
那它怎么走行的呢?多为上下走行,带脉除外,带脉像腰带一样绕身一周,这是第一。
第一个特点,上肢无奇经。
其二、与正经相比,就是与十二经相比不甚规律,多为上下走行,带脉除外。
其三、与脏腑的联系。
从络属脏腑看,十二经脉它是直接属腑络脏,或者属脏络腑,而奇经八脉没有特定的络属关系,这是第三点与十二经脉不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三单元 腧穴的分类
一、十四经穴
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主治病证,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穴的数量:清代《针灸逢源》载经穴361个。
2006年把经外奇穴印堂归入督脉,经穴总数达362个。
二、经外奇穴 是指未归属于十四经穴范围,但有固定名称和位置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奇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一,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如百劳穴治瘰疬、四缝穴治小儿疳积等。
奇穴的分布:
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的不在(如胆囊阑尾) 有的奇穴是多穴组合,如十宣、八邪、八风、华佗夹脊等; 有些名为奇穴,但实即经穴,如四花就是胆俞、膈俞四穴。
三、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而是按压痛点取穴。
这类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多位于病变附近,也可在与病变距离较远处。
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最新国家标准规定的经穴数目是 A.361 B.362 C.360 D.365 E.359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2006年把经外奇穴印堂归入督脉,经穴总数达362个。
注:清《针灸逢源》列出361个穴位(运动服品牌),2006年把本为经外奇穴的印堂穴归到
督脉,这样十四经穴位总数为362。
有关奇穴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是经验效穴
B.分布都不在十四经的循行路线上
C.对特定病证有特殊疗效
D.
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E.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阑尾穴在足三里下二寸,胆囊穴在阳陵泉下二寸,都分布在其经络上。
第四单元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特点:
主治规律
1.分经主治规律:所属脏腑+经络所行==主治所及
2.分部主治规律: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把握以上两个原则,帮助记忆各个穴位的功能主治(再考虑其特定穴位性质,再加上特殊主治,就是全部)
分经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规律即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如手太阴经腧穴主治肺(所属脏腑)、喉病证,手阳明经腧穴主治头面病证。
根据腧穴的分经主治规律,后世医家在针灸治疗上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之说。
----即离穴不离经
手三阴经分经主治规律表
手三阳经分经主治规律表
足三阳经分经主治规律表
足三阴经分经主治规律表
任脉、督脉分经主治规律表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密切相关
-------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如位于头面、颈项部的腧穴,以治疗头面五官及颈项部病证为主,后头区及项区穴又可治疗神志病等。
头面颈项部经穴、胸腹背腰部经穴主治规律见下表。
头面颈项部经穴主治规律
胸腹背腰部经穴主治规律
以下不属于腧穴近治作用的是
A.腰痛取大肠俞
B.眩晕取百会
C.膝痛取梁丘
D.头痛取列缺
E.手腕痛取阳溪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头痛取列缺是远治作用。
属于腧穴近治作用的是
A.眼病取睛明穴
B.呕吐取内关
C.牙痛取合谷
D.月经不调取三阴交
E.头痛取列缺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球后各穴,均能治眼病,属于腧穴的近治作用。
手阳明大肠经的主治特点是
A.后头、神志病
B.侧头、胁肋病
C.侧头、耳病、胁肋病侧
D.前头、鼻、口、齿病
E.气喘、咽喉病、胃肠病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如下:
A.后头、神志病: 手太阳经,足太阳经
B.侧头、胁肋病:手少阳经,足少阳经
C.侧头、耳病、胁肋病侧:手少阳经,足少阳经
D.前头、鼻、口、齿病:手足阳明经
E.气喘、咽喉病、胃肠病:没有
A.肝、脾、肾病
B.回阳、固脱、强壮作用
C.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D.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E.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1)任脉的主治特点是
(2)手太阳经的主治特点是
(3)督脉的主治特点是
『正确答案』BCD
『答案解析』如下:
A.肝、脾、肾病:
B.回阳、固脱、强壮作用:任脉(尤其神阙、关元)
C.后头、肩胛病,神志病:手太阳经(足太阳经无肩胛病)
D.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督脉(尤其大椎泻热)
E.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手足阳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