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民族风情》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民族风情》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对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介绍,本节课教材介绍的作品有两个: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娅幻想曲》、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由于两部作品时间都很长,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以《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为主。因就格林卡与穆索尔斯基两个人及其作品在俄罗斯民族乐派所占分量而言前者均大于后者。另外关于格林卡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这个作品,学生比较生疏,而就其在世界音乐史上的作用,特别是在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作用而言,又是学生应该了解的。《荒山之夜》与强力集团的欣赏与了解则让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自学的方式来完成。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于音乐是十分喜爱的,也是乐于实践的。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取向是喜欢流行的、商业化气息强的、时尚的、贴近生活的音乐作品。对于我国民族器乐的了解是比较缺失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商业化音乐的大量炒作、各种音乐传播媒体中通俗音乐、快餐音乐文化的泛滥,使得社会大气候对交响乐持一种漠视的态度。

其次对于欣赏器乐曲心理难免存在一种畏难情绪:认为内容太深奥,不像歌曲从歌词有时就能了解作品的形象。从调查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交响乐普遍不感兴趣;学生经过前几节课的欣赏对交响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在欣赏一部比较陌生且篇幅较长的器乐作品时,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昏昏欲睡的状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全曲长达10分半,学生很可能会出现上述现象,为了能让学生尽快地听懂音乐,教师必须将欣赏的过程精练,用最佳的方式最有效的手段实施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初步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知道作品的作者。

过程与方法1.以“聆听——感受——体验——探究——尝试创新”为核心方法,以任务、兴趣为驱动,引领学生学习。

2.采用语言创设情境、对比欣赏、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教学手段,由浅入深地带领学生走进音乐、感受、体验音乐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民族乐派的音乐的欣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俄罗斯民族作品的风格特征,学习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知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风格和演唱作品的主题。

五、说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1.用一节课完成此节内容,以《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为主,另一首略听处理。

2.导入的问题能让学生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与感受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奠定基础,学生的自由演唱能够调动进一步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兴趣。

3.要介绍主题一与俄罗斯民歌《从山上,高高的山上》和主题二与舞曲《卡玛林斯卡亚》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以俄罗斯民歌为素材创作而成。是人民创造了音乐。格林卡终于在这两首民歌中实现了使俄罗斯民歌交响化的夙愿。该曲被视为俄国管弦乐创作的奠基之作。了解“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善于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

4.适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把教学引导方向或者希望学生悟出的内容变成相应的问题提出),引导学生的学习感受步步深入,而不仅仅停留在泛泛的听赏过程中,带着问题聆听作品是高中音乐学习的主要手段,也是真正把初中的音乐欣赏变成高中的音乐鉴赏的有效学习途径。

六、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作曲家格林卡为什么说:“创造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艺术家,不过是将它编成曲子而已。”?

2.请学生唱一唱自己熟知的俄罗斯歌。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演唱歌曲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等。

对民族乐派的形成原因、创作题材、音乐风格的巩固,调动学生学习俄罗斯民族风情的兴趣。

新课教学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二)汇报交流

1.学生以组为单位,汇报课前老师预留的问题

2.总概:乐曲于1848年间写成。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曲《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题写成。描绘出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人民无尽丰富的创造性和想像力,体现了他们典型的性格特征。乐曲的历史意义,正如柴科夫斯基所说:“所有的俄罗斯音乐,都是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中孕育出来的。小组展示内容:1.格林卡生平、关于格林卡的小故事

2.《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创作背景。

3.强力集团由学生自己介绍这部分音乐知识,小组之间有一种竞争的感觉。通过学生对于本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成果展示以及老师的概括和补充,也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

总体概括使学生对乐曲形成初步的了解。

(三)聆听《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

主题一《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主题二《卡玛林斯卡亚》

1.介绍这两个主题的来源

2.随琴模唱、听唱主题

(四)分段感受、体验、《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风格特征。

1.第一主题的第一组变奏:

(1)请说出第一主题在这一段里进行了几次变奏?每次变奏再配器上有什么变

化?

(2)乐曲给了你怎样的音乐感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熟悉主题、演唱主题

它包括主题的呈示和它的三个变奏。第一个变奏用木管乐器;第二个变奏用木管乐器;第三个变奏又增加了铜管乐器

音乐悠长、抒情、略带哀伤

介绍主题的创作素材可以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民族性。

熟悉乐曲的主题是欣赏教学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是学生感受、体验、了解作品的重要手段。传统的音乐欣赏课中,是先

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欣赏的热情和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专注于欣赏活动,形成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过程,感知和体验音乐的程度也会因此而加深。

2.第二主题的第一组变奏:它包括主题的呈示和它的13个变奏。

问题:(1)这一部分的旋律和前一段音乐在情绪上有什么变化?塑造了怎样的音乐形象?(2)舞曲的旋律在这段变奏中一直很明显么?

3.第一主题的第二组变奏:只有三个变奏。音乐风格同前形成鲜明的对比,根据前面的分析,你认为这一段表现了什么音乐形象?。

(4)第二主题的第二组变奏:结尾段的18个变奏。这里形成了全曲的高潮,好像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舞蹈中来,音乐热烈具有舞蹈性。

音乐欢乐、热烈,形成对比,表现了俄罗斯人民乐观的民族性格和欢乐的生活情趣。在开头保持原型不变,后来或者采用加花的方式或者完全改变原来的面貌衍化出音调相似的,完全独立的新旋律。旋律活跃,欢快表现宴饮开始的那种欢舞场面。

注: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音乐形象的着眼点与理解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联想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加之想象本身是一种再创造,学生所得到的感受也就是千变万化,形成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音乐欣赏情境。这种现象出现是要及时给以鼓励和引导,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和调动起来,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