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状况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状况分析【关键词】恶性肿瘤;侵袭性;真菌感染;诱发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0154-03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患病率不断升高,已成为人类健康及生命的重大威胁,尽管诊疗技术不断改进,但新的挑战随之而来--感染发病率不断攀升,尤以侵袭性真菌感染为甚[1]。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正常人体皮肤及黏膜中亦可检出,只有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调时,外源性真菌趁虚而入或内源性真菌超常繁殖才能引起机体侵袭性真菌感染。侵袭性真菌感染又称为深部真菌感染或系统性真菌感染,此疾病的病死率很高,且其预后也不好。笔者将恶性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恶性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诱发因素

许多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及分析发现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多与以下因素有关,(1)高龄:恶性肿瘤患者大多数为高龄患者,高龄患者各项器官均有明显衰退的表现,抵抗力下降,且多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上述种种因素使老年肿瘤患者易患感染性疾病,其中条件性致病真菌感染占一定比例,文献[2-3]报道年龄≥60岁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风险较年龄2分)等更增加了感染的机会[2,4]。(3)多个周期的化疗及放疗:化疗药物及

放射线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削弱了患者的免疫功能,特别是在对患者进行化疗后,患者的免疫能力明显下降。据文献[5]报道粒细胞减少症持续7 d以上是发生系统性真菌感染重要的危险因素,所以化疗后易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其中大剂量化疗较常规化疗真菌感染的概率明显增加[6]。(4)长期使用抗生素:由于恶性肿瘤患者一般状况差、免疫功能低下,易诱发各种细菌感染,目前细菌培养标本送检普遍较晚,故在不明确感染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条件下,临床上常选择广谱高效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药物,并且多选择联合运用,由于缺乏必要的用药原则和更换依据,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治疗多会对患者的正常菌群有所抑制,导致其出现菌群失调的表现。(5)住院时间长:患者长时间地住院接受治疗,易于发生院内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概率相应增高[6]。(6)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反复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使患者骨髓造血功能严重受损,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明显降低,成为细菌合并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6-7]。据王应芳等[8]研究表明深部真菌感染涉及很多相关危险因素,按照其危害性程度,依次为严重的基础疾病、长期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大量使用、侵入性操作和免疫抑制剂使用。

2 恶性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真菌感染标本检出率以痰、咽拭子居多,事实上痰液的细菌检测多为混合型感染,由于健康的上呼吸道也存在少量的真菌,使检

出率大于感染率,故应重视真菌的镜检规范化[9]。深部真菌感染菌种分布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9-10],白色假丝酵母菌致病性强,能分泌出磷脂酶a和溶血磷脂酶,前者能将机体细胞切断,使真菌很容易侵入机体的细胞内进行繁殖;后者能保护其自身的生长繁殖,而且该菌细胞壁上的甘露多糖及其分解代谢产物可抑制细胞免疫功能[2]。值得注意的是肿瘤疾病类别之间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构成比无差异性[10]。然而近年来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有下降趋势,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曲霉菌及其他的少见真菌呈上升趋势,可能与各医院抗真菌药物使用情况、检测方法及菌种变迁有关。在侵袭性曲霉感染中,烟曲霉、黄曲霉是最常见的病原菌[11]。

3 恶性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及临床特点

3.1 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

以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和美国国立变态反应和感染病研究院真菌病研究组(eortc/msg)制定的《侵袭性真菌病修订定义》[12]为依据,我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于2010年发表了《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三次修订)》,继续保留了确诊(proven)、临床诊断(probable)和拟诊(possible)的分层诊断体系[13]。真菌血症的诊断标准为血液真菌培养呈霉菌(不包括曲霉菌属和除马尔尼菲青霉的其他青霉属)、念珠菌或其他酵母菌阳性,同时临床症状及体征符合相关致病菌的感染[13]。临床诊断和拟诊病例的诊断基

于3个要素:宿主因素、临床表现和微生物学证据。据该定义表明临床诊断病例至少需符合一项宿主标准,一项微生物学标准,且可能感染部位符合一项主要或两项次要临床标准;拟诊病例至少需符合一项宿主因素,可能感染部位符合一项主要(或两项次要)临床标准或一项微生物学标准[13]。

3.2 恶性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

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时感染部位以肺部占首位

[2-3,14],可能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体弱、长期卧床、呼吸道清除能力减退及吸痰、吸氧等呼吸道侵袭性操作有关。然而肺部真菌感染在临床表现及胸部x线表现上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故早期诊断困难。总的来说,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时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如为鼻腔鼻窦感染,则以鼻部症状为主,表现为鼻痛、鼻塞、鼻出血等;眼部感染则表现为流泪、突眼、视力下降、眼眶肿痛等;咽喉部感染则表现为疼痛、异物感、声音嘶哑等,因此需要在日常医疗环节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注意分析原发疾病不能解释的新出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3.3 恶性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与免疫功能

肿瘤患者多伴有免疫功能缺陷,如igg浓度的降低、免疫细胞、il-2、nk细胞及lak细胞活性的降低、t细胞转化率降低等。cd4/cd8下降是免疫功能缺陷的重要指标。

4 恶性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

抗真菌药物主要有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多烯类(如两性霉素b、氟尿嘧啶和制霉菌素等)和棘白素类(如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阿尼芬净)。

4.1 预防治疗

预防治疗是指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中,预先应用抗真菌药物以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人群危险度划分可借助癌症支持疗法多国学会(multi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mascc)的评分系统,高危人群得分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临床医生应先从诱发因素着手,降低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风险。对可疑患者应早期发现,适时启动治疗,有研究发现治疗启动的时间比药物种类的选择要重要的多[25-26]。如今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策略方面已有一系列方案,但具体抗真菌药物的选择仍需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黄妙芬.126例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9):898-901.

[2]叶鸿,周陈华,陈华津.恶性肿瘤患者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0,22(9):1019-1021.

[3]徐晓宏,王立新,张春慧.恶性肿瘤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3):397-3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