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秦朝历史知识点: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

高考秦朝历史知识点: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
高考秦朝历史知识点: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

高考秦朝历史知识点: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国家

1.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当年,即宣布废除西周创立并实行了八百余年的封建领主制政治体制,创行新的适合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主要环节构成:

皇帝制:在西周、春秋和战国前期,只有天子称“王”,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至战国中期以后,周天子的权威已极度衰落,各诸侯也相继称王。秦王政消灭六国,统一中国,诸侯争战的局面结束,天下安定。秦王政自认为功劳高于古代所有的帝王,不应再仅仅称王,就让大臣们讨论此事。大臣们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称“泰皇”。秦王政决定取古代“三皇”之“皇”和“五帝”之“帝”,合而为一,称为“皇帝”。从此,“皇帝”一词就成为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尊号。皇帝自称为“朕”,同“余”、“我”。秦王政还废除旧“谥法”,规定称他为“始皇帝”,他的子孙和后人继皇位者,依次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这就是“秦始皇”一名的由来。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如郡守、县令等,都由皇帝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或意志办事。军权也集中到皇帝手中,凡调动士卒五十人以上,必须持有皇帝的虎符为凭,才准调动。否则,就是违法。

三公九卿制: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中央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并处理庶政。此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

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屯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典客,掌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皇族、宗室谱系、名籍;治粟内

史,掌财政;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九卿之外,还有列卿,如中尉,掌京师治安;将作少府,掌修治宫室等。

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郡县制:秦朝在地方上彻底废除“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普遍实行郡县制度。初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

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和军事;另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之监察官吏。郡下设若干县,主要长官,万户以上的大县设“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长”,令(长)掌政事和军事;另有丞,掌文书、刑法;尉,掌军事。

县以下有若干乡,乡以下有若干亭,亭以下有若干里,里就是村落。《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缴,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里的头人为里正。乡、亭、里官吏要由当地富庶人家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封建国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制度,这套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

2. 实行统一经济、文化政策

秦始皇大力实行有利于封建地主经济、文化发展的、有助于巩固新建王朝统一和安定的经济、文化政策。主要内容如下:

实行土地私有制: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始皇下令“使黔首自实田”。就是要人民向政府据实登记所有田地,按亩纳税。这是秦王朝在全国范围推行土地私有制的法令。这个法令的推行,实现了土地私有制的法典化,促进了地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统一货币: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下令废除六国旧货币,制定新的统一的货币。新币分为二等,黄金为上币,以镒(重二十四两)为名;铜钱为下币,圆形,中有方孔,面文有两字,曰“半两,重如其文。”旧币的废除,新币的实行和货币的统一,消除了过去由于币制复杂而造成商业交换中的困难,促进了商业的发展。铜钱的价值单一,交换方便;圆形中孔,规格一致;个体轻巧,便于携带,是一种进步的币制形式。自秦朝至于清朝末年,此种币制形式一直被采用。

统一度量衡: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旧度量衡,以原秦国的度量衡制为基础,向全国颁行新的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及标准器。当时所下诏书文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在历代发现的为数众多的秦权和量器上,都带有这一诏书的全文。这说明了秦始皇对于统一度量衡一举是很重视的。

统一车轨:秦始皇还在全国范围统一车轨,大车的两轮之间,皆宽六尺,史称“车同轨”。这样,便于在大路上运行。这一措施对发展交通运输业起了促进的作用。

统一文字:华夏文化的文字,本来是同源的,在商和西周的八百余年间,有很大的发展。可是至春秋和战国时期,由于长期分裂割据,诸侯各自为政,独立发展,这就影响到文字的发展。所以秦统一之后,在全国范围面临的情况是:“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这样的情况不仅严重妨碍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还是一种严重的易于导致分裂割据的因素。秦始皇有鉴于此,命李斯主持进行文字改革工作。办法是以原秦国的字体为基础,参照六国的文字,制定字形固定、笔画简省、书写比较方便的“小篆”(也叫做“秦篆”),作为规范化文字,推行于全国,从此统一了文字。

狱吏程邈(miǎo秒)又根据民间已行用的新字体,造隶书,字体方正,笔画更简省,也更便于书写。到西汉初年,隶书已成为通行的字体。

秦始皇和李斯改革并统一文字,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对祖国此后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的发展,也发生了极好的影响。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生此时已经进入高考备战阶段,历史科目的复习任务比较重,小伙伴们需要复习和巩固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史料及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史料及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两层含义。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实质是地主阶级压迫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 (2)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①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经济原因;②主张中央集权、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和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为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③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④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 (3)基本矛盾: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4)发展趋势: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④加强对官员的选拔与监督。 (5)特点: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⑥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洽专制;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⑧专制主义中小央集机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6)评价: 积极: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消极:①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③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④对外关系:明清实行闭关政策,阻断了与世界的联系,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表格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表格 篇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复习表 中国古代封建国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 概念: 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皇位终身制,世袭制,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绝对服从中央。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怎样?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分割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积极?①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

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5)宣扬“君权神授”;(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 (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2 篇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复习要求、演变表)

高一历史《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知识点

高一历史《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的确立》知识点 .纵观百家 几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主干知识的处理方式基本一致,都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作了较为完整、系统的介绍。细微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人教版的知识线索更加清晰,对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运行机制介绍得更加明确,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分析得更加透彻;人民版教材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秦王朝的政治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人教版、人民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干知识。 2.百家之长 秦朝中央机构的运行特点:对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在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秦朝还在当时被称为“西南夷”的地区……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郡县制的特点:郡县制与周代以来“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

式。……郡县制的建立……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概念阐释 1.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历史人物。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三皇,一说是伏羲、神农、黄帝;另一说为天皇、地皇、泰皇;还有一说是伏羲、女娲、神农。五帝,一说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另一说是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 2.三公九卿 秦王朝在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执政机构,最高长官有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有人称之为“三公”。丞相有左右二员,职责是协助皇帝总管一切行政事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三公”各有分工,互相钳制。“三公”之下有“九卿”,负责各重要部门的具体事务。所有这些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和调动,概不世袭。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1、2、5、6单元)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列举先秦时期的儒家代表及他们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 核心:①“仁” 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政治思想:“为政仁德”,以德治民。教育思想:“有教无类”。伦理观:性相近。 孟子的思想:政治思想:“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伦理观:“性善论” 荀子的思想:政治思想:“仁义”“王道”;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伦理观:“性恶论” 2、列举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及其主张。简述宋明理学分别得到哪些新的发展。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1)代表及主张: 北宋二程(程颢、程颐): A、“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B、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C、主张“格物致知”。 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A “存天理,灭人欲”B、深化“格物致知”C、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南宋陆九渊:A、“心即理也” B、“宇宙便是吾心 C、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 明朝王阳明: A、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致良知”(核心);“知行合一” 2)发展: 北宋时期,儒家学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明朝时王阳明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 3)评价: 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作用: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3、简述明清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代表人及主张、影响。 背景: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本原因)思想上:八股取士,程朱理学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 代表及主张: “离经叛道”的李贽: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B、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黄宗羲:A、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影响: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4、前国家图书馆馆长、研究世界宗教的学者任继愈说:“儒学之所以能持续2000多年,主要是因为它不断地吸取新的内容。”试联系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儒学的发展。 ①战国时,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战国时期法家、道家等各家思想的精华,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3分)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有哪些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有哪些 【一】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4.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强 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6.元朝新发展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7.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二】高中历史必背重点知识点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汇编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汇编 :新思想的萌发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前,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危机的日益加深,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二、新思想的萌发:(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他设立了译馆,编译的《各国律例》和《四洲志》受到人们的重视。鸦片战争期间,积极仿制西方战舰,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2)魏源编写出《海国图志》,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即主张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来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师夷长技只是手段,御侮图强才是主要目的)的思想。(3)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其中重要的有姚莹的《康车酋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 三、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资政新篇》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和外交等方面,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由于它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所以根

本没有实行。 :明清时期的文化 明清科技发展特点:传统科技世界领先,集大成科学巨著相继问世;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学兴起(戏剧、小说);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西学东渐。 一、明朝科学巨匠和巨著:①、李时珍:《本草纲目》,药物学,东方医药巨典。②、徐光启:《农政全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西方水利技术。③、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地理巨著,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④、宋应星:《天工开物》,明代农业、手工业技术,收录外来技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二、进步的思想家(明清理学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早期反封建的民主思潮也出现。出现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衰落。) ⑴、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否认孔子权威;揭露道家虚伪。是反封建的思想先驱;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民主性。⑵、黄宗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提出工商皆本主张;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⑶、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天下郡国利病书》反对君主专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踏实学风。⑷、王夫之:①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②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③提出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考纲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学习目标】 1、通过课本阅读分析、归纳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历史条件、特点和影响。 2、通过课本阅读记忆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 【理解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合课本p8图片中央到地方结构示意图) ⑴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是指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 ⑵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指全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一律服从于中央政府,受中央的领导和监督,执行中央政府的法令、政策和命令。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时空定位】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阶段特征】 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 文化:思想专制,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太学出现;科技文化发展。 【课堂学习】 一、历史条件: 【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p6概括出分封制衰落和瓦解的表现有哪些? 2、阅读材料概括: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条件(提示:从四个角度展开,历史教训、理论基础、政治前提、个人作用): 春秋时期周王室实力衰微,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力量强大,“楚王问鼎”反映出分封制破坏,诸侯国的改革纷纷废除了分封制度建立了郡县制(商鞅变法特别典型)。秦始皇统一后深感分封制的弊端,吸收战国时期的新制度。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发家的集大成者,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王嬴政是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帝王之一,其运用正确的战略灭六合一,建立起史无前例的大帝国。其又雷厉风行的推行着专制制度巩固着他的帝国统治。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

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教学设计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教学设计 北京市第11中学尹文 一、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教材分析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它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具有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深远。本课以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其影响为中心讲述秦朝政治制度史,教学内容包括“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始皇帝与三公九卿”、“废分封,置郡县”等三目,实际上主要讲述“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两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影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②理解:理解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③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④探究: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图片、影视资料等媒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采用分组讨论学习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筛选材料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意义,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确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巩固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通过具体内容及其深远影响讲述,增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本课知识结构 西周王室衰微与宗法分封制遭破坏 大一统与从群雄割据皇帝制和中央机构 秦朝中央到大统一 集权制度争霸战争与诸侯国的兼并 的确立 战国时的政局变化与变法 中央集权制 的确立地方政权和其他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2018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42个高频考点

2018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42个高频考点 一、中国的政治文明 【高频考点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 (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高频考点2】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高频考点3】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 (1)特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①相权三分;②职权分明;③节制君权。 (2)影响:①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3)三省制演变: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高频考点4】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等。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高频考点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直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 (2)其演变趋势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高频考点6】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 (1)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2)影响: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特征:①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掠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的特征;侵华主要国家是工业革命中经济实力强的英法美等国。②甲午中日战争及甲午战争后的侵华,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的资本输出的需要;侵华国家增多;主要是从瓜分中国到逐步扶植代理人。 【高频考点7】辛亥革命的结果与影响 (1)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但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影响: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从整体史观看,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高频考点8】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共同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 一、目录标题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之中。如奴隶社会编中“第一章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一夏商”,就要求学生明白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与此相类似的知识点有: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共创立时期;国民党“一大”至汪精卫叛变即1924年至1927年7月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此可见,教材的目录标题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时要善于挖掘和思考。 二、跨章节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因教材的编写体例,或隐形于背景,或隐形于因果,或隐形于时限,或隐形于补述,或隐形于删简。如战国时的长平之战隐形于秦统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东汉史实隐藏于三国鼎立一节;司马睿给祖逖刺史空衔的西晋史实隐形于东晋教材;916年阿保机建国契丹隐形于五代时限之内;北宋末年钟相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口号隐形于南宋农民战争;蒙古政权的耶律楚材劝止窝阔台汗破坏农业隐藏于元世祖劝课农桑;春秋的皮囊鼓风冶铁、突厥、契丹兴起于北魏等知识隐形于后面章节的补述。东周的后期是战国,但东周的后期即公元前475年

至公元前256年,并不等于全是战国,因战国止于公元前221年,比东周时间要长35年,这段史实被隐没于教材的删简之列了。于是,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三、插图中的隐形知识 通过图案插于课本,形象生动地强调该史实的重要,减少了课本的冗长文字表述,因而也造成了学生所忽视的隐形知识。如隐形于扉页彩图中的《自由引导人民》,就反映了法国七月革命;隐形于书中的人物插图《达芬奇自画像》,就使人不易觉察到课本举出了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有3个;隐形于书刊手迹之类的插图,更暗示了许多知识,“大总统誓词”中的民国元年,就是指1912年,“严夏和他的主要译著”图中除《天演论》之外,还有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书名相异的《法意》等等。学习时,对插图的隐含的知识不可忽视。 四、地图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课本的历史地图之中。如“元朝疆域图”和“漕运图”上,都明白告诉人们由于水患,黄河改道入淮的史实。中国历史课本中历史地图下面附的古今地名注释,更是潜藏着许多重要知识点,如今天的开封,战国时称大梁,北宋叫东京;宋代名港明洲,在明代却叫宁波,北京的叫法仅在两宋时就有幽州、南京、中都等几种。世界历史课本的地图上隐形的重要知识点更多得惊人:如“美国独立

2019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汇总

2019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汇总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 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 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 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 尚书省。 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 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 作法。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 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 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 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 刘家功夫针。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全面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全面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一概念: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4、两大矛盾(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2.皇权与相权 二、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4、地理原因: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的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三、基本内容 1、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 4、统一车辆行制; 5、统一度量衡; 6、统一文字; 7、统一货币; 8、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9、修筑万里长城。 四、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学习目标】 1、能说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背景; 2、能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5个方面)和基本特征。 3、能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学习重点】 1、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及难点突破】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体现。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学法指导】 从公元前356年(战国中期)商鞅变法起,秦国逐渐成为一个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法治国家——一个只有数百万人口的封建诸侯国(战国时各诸侯国总人口为二千万左右)。经过近120年的持续发展,到秦王嬴政(前259-前210)亲政时(前238),秦国已经成为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此后的20多年里,嬴政以韩非的思想为指导,最终灭掉东方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并进行政治制度的创新——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废除了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秦帝国(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此后2000多年中国的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教材,解决下列问题 1、简述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背景。 2、列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5个方面)和基本特征。 3、列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体现。 4、简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二)课后反思与感悟(4分钟) 1、【自学测评】(; 2、材料阅读: 李斯(约前284年—前208年),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早年为郡小吏,

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47岁的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前210年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 请回答:作为秦朝丞相,李斯有哪些主要职权?据材料哪些内容可知秦朝的丞相位高权重? *基础知识归纳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 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崩溃,这是中央集权制确立的前提。 ①的力量逐渐强大,原则遭到破坏,取代的现象频繁发生,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地位。 ②打着“”旗号进行战争,使逐渐被吞并,到春秋末期,虽然,但基本上已的天下了。 2、战国时期在各国的改革中废除了一些旧制度,实行了一些新的制度(如郡县制),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借鉴。 ①不再满足,先后,不少大国出现了夺位的政变; ②由于,各国不得不在等方面进行变革,其中,国的变法收效最为明显。 3、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 经过,秦国逐渐,经过一百多年的角逐(前359-前221),秦国先后消灭等国,于年结束了局面,建立了的大帝国。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主要内容(5个方面): 基本特征: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秦王改称,将等大权总揽地一人之手; ②实行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由为主组成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等方面处于既又状态,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之手。 ①三公指,其职责分别是:;他们的关系是 ②九卿指的是;他们分管着 3、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郡县制 ①郡是设三个重要官职; ② 真实历史情景体验&必修I、II、III知识整合 秦国的崛起是从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开始的。 公元前361年,21岁的秦孝公登基。根据《史记》记载,当时,黄河、崤山以东有六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只是些基础知识)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只是些基础知识)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未清初著名思想家。 25. ①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 ②提出“节用而爱人”“为政以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 ③提出“与人为善,暖于布帛”“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是荀子。 ④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董仲舒。 ⑤提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程颢、程颐)。 ⑥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宇宙便吾心”是王阳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