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依赖的心理分析与应对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网络依赖的心理分析与应对策略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首先从网络依赖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入手,通过对青少年网络依赖心理的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网络依赖;表现形式;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技术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也不断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近几年来,因特网确实体现出了其无限的魅力,它是全球资源最丰富的信息集散地,因特网上的信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而随着因特网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加深、加快。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不仅在于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网上教育、网上医疗和各种商务活动。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多地感觉到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不仅信息畅通、灵活,网络还为人们制造了一个虚拟空间,让人们在其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愉悦。但是网络在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许多便利和好处的同时也对人们自身行为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由于网络的影响,使大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即热衷于把网络当成排谴的对象,形成网络依赖。
1.网络依赖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网络依赖是借用于临床医学上的药物依赖机理,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上网冲动的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因这种依赖行为类似于一些成瘾性的行为,如病态赌博、吸毒等,人们也称之为网络成瘾或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诊断标准。美国心理学家杨格提出诊断网络成瘾10条标准有:①上网时全神贯注,下网后念念不忘网事;②总嫌上网时间太少而不满足;③无法控制用网;④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烦躁不安;⑤一上网就能消除种种不愉快,精神亢奋;⑥为了上网而荒废学业、事业;⑦因上网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工作等;
⑧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⑨对亲友掩盖自己频频上网的行为;⑩下网后有孤寂失落感。杨格认为上述10种情况1年间只要有过4 种以上,便可判断为网络依赖[2]。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每周上网时间在38—40 小时,即可能为网络依赖成瘾者[3]。
2.青少年网络依赖心理的表现形式
2.1 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ve disorder,简称IAD),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种生理性不适[4]。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学生一般都陷入一种不能控制自己的境地。他们以上网为生活中的最大乐事,对网络有较强的依赖性。一旦离开网络,他们就变得烦躁不安。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经历都浪费在网络上。
2.2 网络孤独
所谓网络孤独是指因过多地使用网络进行交流,而在现实中产生交际能力下降,导致孤独[5]。由于这种网络交流不断强化了网上行为,把上网者的兴趣、热情引向虚拟世界,致使对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越来越不适应,甚至产生厌恶、逃避,难于定位自己在现实中的角色,最终只好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寄托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2.3 网络焦虚
所谓网络焦虚是指因网络行为而引起的严重心理冲突。过度沉溺于网络中的青少年都会有紧张、抑郁、恐惧、挫败感等情绪体验。比如因上网荒废了学业,面临考试不及格带来的留、降、退学的现实所引发的心理冲突;因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与学校纪律抵触(如旷课要受纪律处分)引起的心理冲突;学生因上网整日生活在虚幻的网络世界而与现实生活相脱节导致与同学、朋友关系疏远的心理焦虑等。
2.4 网络放纵
所谓网络放纵是指上网用户有意用自己的网络行为干扰他人的网络自由,或通过网络载体损伤他人的情感、情绪[6]。网民的网络放纵行为,通常是由于他们的不健康心理使然。网络的虚拟性可以满足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法体验的各种情绪、情感,做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做的事,体验各种在现实世界中属“另类”的情绪、情感。如果任其长期任这种心理发展下去,会导致在现实世界中角色混乱,出现双重人格分裂。
2.5 网络犯罪
所谓网络犯罪是指以网络为犯罪工具或犯罪对象,实施危害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损害他人正当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如果长期任此情况发展,上网者现实生活中角色将发生错位,人格发生扭曲,形成多重性格,甚至危害社会。
3.青少年网络依赖心理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具有好奇探索、创造性强、接受新事物快但又涉世不深、追求刺激、喜欢娱乐、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等特点决定了这个群体是网络依赖的易感人群。
3.1 大学时期特殊的心理需要
3.1.1 认同的需要: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最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同,而现在的青少年与父母的沟通不够,其内心精神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就很多得不到满足。网络的出现恰好给予他们一个机会。在网络游戏中,游戏的高技巧性、复杂性使游戏者产生他在现实生活中不易取得的成就感、力量感和自尊感,并可以宣泄人们潜在的攻击、愤怒乃至仇恨的情绪。匿名带来的多种身份感可以使上网者展示自己人格在现实生活中以外的另一面,使自我充分的张扬,获得别人的羡慕甚至崇拜。如果在现实中与他人沟通受到阻碍,能够从网上获得心理补偿。
3.1.2 青春期性的冲动与需求:青少年的性生理发展正日臻成熟,生理机能的发展自然会产生性的冲动和欲望以及心理的需求。青少年对异性好奇、产生兴趣,开始主动的关心和接近异性,对异性表现了一种特殊的新奇感。但因缺乏科学性教育的引导,他们不能从有效途径接受科学的性知识和心理调节的方法,盲目的寻求感官刺激和猎奇的感觉,补偿生活中的平淡,满足心理生理的需求[7]。同时由于这一时期个体的情绪情感不稳定,缺乏独立的评价能力,行为具有模仿性,再加上群体压力和虚荣心理很容易受外界诱因所驱使而产生从众现象。网络的交互性、超自由性恰好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因此频频光顾黄色网站并不能自拔。3.1.3 择友需要:大学生有迫切的交友愿望但又不愿自我暴露,有交友的需要但又把交友的标准理想化。在交友中还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如嫉妒、多疑、腼腆、自卑、傲慢等等,使自己陷入长时间找不到知心朋友的苦恼[8]。而在网络虚拟空间里,人与人可以突破时间、地点、身份特点的限制而自由自在地进行人际关系,交友双方都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而有一种为所欲为、肆无忌惮的心理。在网上,交际的主体都是平等的,可以把对方想象的更加完美,同时也不易发现对方的缺点及暴露自己的缺点。再者如对对方不满意,轻轻一点鼠标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