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昔阳大寨村游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昔阳xx游记

曾经是中国农业高高飘扬的一面红旗的大寨,在经历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后怎样了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大寨人又有哪些新举措?2006年五一节夕,笔者夫妇自费到大寨参观,亲眼目睹了现在的一切。深深感到:

xx,不愧是新农村的典范。

心中永恒的xx

对于我们这一代中老年人来说,大寨的确是心中永恒的红旗,能到大寨看一眼,是我一生中的梦想。趁到山西太原的机会,笔者夫妇专程乘坐长途班车来到这曾经魂牵梦萦的地方。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城东南5公里处,距太原168公里,是地处太行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大寨并不大,现在也只有百余户人家500多口人。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解放后,当地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以陈永贵等为带头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大寨这个不到2平方公里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就成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地方,成了中国农业的圣地,吸引了1000余万人次慕名来参观、学习,取经者从全国的四面八方汇聚于虎头山。许多国家领导人,乃至一些来华访问的外国首脑、政要,也抑制止不住内心的激动,千里迢迢地到这个小山村里领略一番中国农民的智慧和力量。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恰恰在大寨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了大寨精神的历史见证。

整洁xx的xx

如今的大寨是什么样子了呢?我们从太原花31元乘长途客车到昔阳县城后,再租了一辆面包车,沿着一条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向南行驶不到10分钟的工夫,就经过寨前一条街。这条笔直的通行大道,新房林立,商品琳琅满目,

大寨旅行社楼房高高屹立,釉砖贴面的四层大楼门前,“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的牌子尤为耀眼夺目。如果不是大楼前醒目的招牌,我甚至会怀疑是否走错了地方。这是一条农村小城镇建设示范街,也是新大寨的象征。一进大寨,犹如走进了中国现代农业的历史画卷,称得上是山村农业模式的一个缩影。

往前看就是大寨的村口,寨门上两个红彤彤的大字——“大寨”依旧矗立在那里。这个在无数图片中出现过的招牌已经成了大寨的标志,它见证了那段难忘的历史,和大寨人一同经历着风霜雪雨,一直走到今天。大寨的寨门与过去从图片上看的有些不同,据说这个寨门是后来修的,门额上还有“大寨人民欢迎您”一行小字,只有两边墙上的“大寨”字样才是原来的面目,40多年后仍然保留着当年的痕迹。经过一排商店,前面就是大寨村委会办公楼。楼前那株著名的老柳树如今根如盘石,形似苍龙,峻峭挺拔,初绿的枝叶迎风摇曳,似乎在欢迎远方的客人。四周依山筑砌的百余米长的火车厢式的下窑洞上砖楼的民居建筑,建于上世纪六、七十代年,窑房相间,似楼非楼,造型别致,风格独特,是大寨的特色景点,也是其他山村所没有的。

1998年,村里统一规划,在村东侧建起了一个式样统一的二层楼的居民小区,非常漂亮,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别致的别墅群。

走进大寨村,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里的村容村貌特别整洁,村子非常卫生,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根本就见不到垃圾,墙上也没有乱贴乱画的现象,看不到我们粤北农村常见的脏乱差现象。听当地人介绍,大寨有一套专门的管理办法,每天早上都有专人打扫村道,这是其他农村无法比的,由此可见大寨人的文明程度。

大寨人的生活水准在当地农村也是很领先的。有些平房或窑洞虽然旧了一些,但村民家里都自己进行了装修,窑洞用水泥重新做过墙面、地面。家家都有电话、有线电视,许多人还用上了电脑,自来水、卫生间等更是一应俱全。过去,这里水资源奇缺,头两年,家家虽然卫生间里有浴盆、抽水马桶,但由于缺水,大家都不舍得用。现在好了,1996年村里打了一眼600多米的深水井,用水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大寨人纯朴友善、热情好客,游人可进宅穿院,向人问长道短,或者到小食店品尝大寨食品,体会当地群众的生活。他们普遍善良、厚道,非常诚实,

在大寨买东西,不用担心离谱的漫天要价,也不会担心商家缠着你非买不可。什么东西都不用侃价,给钱就行。我们租车的张司机就是当地人,当时说好50元车资全程服务的,我们见他服务非常热情,就给了他100元叫不用找,但他怎么也不肯要,见我们确实诚心,他就去买了两大包烙饼硬塞给我们。大寨人这种高水准的道德思想,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向经济品牌转变

大寨人虽然在与天斗、与地斗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实现了农业的丰收,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仍未能有效地改变农村的面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富裕小康。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寨也落实了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81年开始,经过曲曲折折的改革探索,大寨村终于走出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农业模式。大寨在村集体收入增长和固定资产总额增长的基础上,对农业生产的内部结构作了调整,下放了自留地,家庭副业从无到有,铁、木匠和豆腐坊重新开张;调整了农作物布局,增加了谷子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减少了玉米播种面积;在粮食生产上以科技投入、提高单产为主要措施,使农业生产迈上了新的台阶。1991年11月,已45岁的当年的“铁姑娘”郭凤莲以中共昔阳县委副书记、大寨乡党委副书记的身份回大寨挂职担任党支部书记。

郭凤莲上任不久,正值邓小平视察南方一些省市的谈话发表,大寨迅速赶上市场经济的大潮。在经历了“穷则思变”的思想变革后,大寨人在“向全国学习”的口号下,迈出了“二次创业”的坚实步伐。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精心打造大寨品牌,使大寨从过去的政治品牌向经济品牌转变。大寨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认识经验教训,通过外引内联,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终于在汹涌的商品经济大潮中找到了自己的座标。通过招商引资,相继合作建起了大寨羊毛衫厂,大寨牌衬衫股份企业,大寨中策水泥厂,养牛场,运输队。发展了养鹿场,改造了煤矿,新增果园、枣园等,形成了农、工、商一体的新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大寨村办的8大集体企业生产的9大系列产品,均冠以“大寨”的牌子。如“大寨”牌系列酒、大寨核桃露、大寨醋、大寨小杂粮、大寨羊毛衫、大寨衬衣、大寨水泥、大寨铝塑等,让世人重新认识大寨。郭凤莲还专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