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小区工程项目规划建筑初步设计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置小区工程项目规划建筑初步设计说明
第一章总则
一、前期研究
1.建设背景
**镇史称“西乡”,位于**区西南部、瓯江中游,省道龙丽线和丽浦线在此交汇,距市区20千米,“两龙”高速在镇区南部设有出入口,南通福建,北上衢州,东与青田县章村乡交界,南与大港头镇毗邻,西与高溪乡、松阳县裕溪乡相连,北与水阁街道相交,镇总面积134平方千米,下辖5个办事处,59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134个自然村,470个村民小组,全镇户籍人口4.89万人,实有人口6.09万人,是**区第一大镇。
**村联平区块地处丽水市区南部,距丽水市区15公里,距**镇5公里,该行政村现有农户213户,总人口为450人,其中(上大山村173人,贵坪村197,黄泥岭80)。2009年底该行政村耕地面积为328亩,林业用地为2106亩,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为0.72亩。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蔬果、外出经商、务工为主。2009年全村经济总产值18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60万元,第二产业90万元,第三产业30万元,200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320元。
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发展环境的改变,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不断增强,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快速增长,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趋紧,面对城市新一轮的发展浪潮,推进**镇高山、偏远山区的困难群众下山转移,走异地致富奔小康之路的条件已经成熟,拆迁安
置工作也顺利进行中。如何统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保护利用的关系,协调地区乡镇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已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因此,**镇**村亟需加快乡镇建设,通过对高山、偏远山区的人口转移,安置拆迁户,改变人口分布格局,使困难群众彻底摆脱恶劣的生存条件,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用地区位及现状
该项目地处丽水市区南部,距离丽水市区约15公里。距**镇约5公里,东面紧邻53省道,西北面为九龙湿地的内河及生态观鸟岛。
规划区周围均为丘陵、平原错落其间;海拔在59-73米之间,相对高差14米左右,基地南面是新规划的**新村,西面为桔园,东面紧邻53省道(丽浦公路),西北面为九龙湿地的内河,落差较大。
基地呈长条状,地势南低北高,西低东高。内部主要有耕地、一级阶地、桔林地。由于地势上较大的高差,也给建筑布局带来较大难度。
3.工程规模
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5343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7318.63平方米,小区内主要为拆迁安置和下山脱贫安置,近期共安排222户,其中:上大山68户和贵坪84户为下山脱贫安置户;黄泥岭49户和将坑村2户为拆迁安置户,19户为预留。
第二章规划与建筑设计
一、设计依据
1.**区**镇**安置小区工程项目项目建议书批复;
2.**区建设局提供的地形图及规划用地红线图;
3.丽水市人民政府令第63号;《丽水市区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
4.丽水市人民政府文件丽政发【2005】15号文件;关于丽水市区农村村民建房审批暂行办法和**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丽水市建设局**区分局方案设计的批复
6.丽水市环境报告书
7.《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8.《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
9.《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10.使用的规范和法规:
a.《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b.《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
c.《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1999(2003年版)
d.《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设置规则和配建标准》J10628-2005
e.《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f.《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
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建筑总体规划设计
1、规划原则
a、功能性以有关规划为前提,从该地块实际建设条件出发,进行合理的布局设计,有效配设公共设施,有序组织区块交通,兼顾周边建筑用地建筑布局。
b、创新性既要考虑安置用房的布局的特殊性,又要体现城市居住小区环境的功能性,积极探索安置区空间特色景观设计,同时要为组织安置区统一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c、适用性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城市化、居民化进程中对居住建筑的发展要求,以近期适用,长远适应为原则,进行安置用房空间优化设计,达到经济适用目的。
d、效益性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原则。在单体设计当中,对户型,材料和结构形式等体现出多方面的综合考虑。
2、总体布局
a、小区主入口设在53省道的西侧,为安全着想小区只设置一个车行主出入口和一个人行次入口,各组团以环形道路骨架相互连接,规划建筑按地形由东向西呈梯状布置,面对瓯江湿地公园,以提升小区品位。
b、通过布局将各种建筑用地、道路用地、绿化用地和公共设施等居住区的组成要素,有机的组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充分考虑地块所处区域位置及周边环境,地形地势,我们本着方便生活、促进流通、优化环境的基本思想进行布局,小区内大部分为3层条式住宅,东西朝向,平行于53省道及瓯江流域方向排列由东向西布置4排房屋。在二、三排建筑之间及沿瓯江侧布置了相对集中的景观绿化带,形成两条主景观轴,再配以南北向建筑之间的绿化,构成环境景观体系。
3、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道路系统
建立有层次的便捷、高效的道路交通系统,合理组织车流、人流以及妥善解决停车问题,这是我们的设计原则。
7米宽小区道路形成了小区道路系统的骨架。根据小区的规模和用地特点,小区道路呈环形布局,直接到达每一住户。
·停车系统
为满足住户停车的要求,在小区共设置了两种停车方式:室内停车库以及地面临时停车位。考虑场地开发的可行性与经济性,暂不考虑地下车库。安置房底层都设有车库,利用道路边角的位置以及宅间的空地设置室外临时停车位满足小区内停车要求。
4、道路竖向设计
因地形的特殊性,场地南低北高、西低东高,东西高差较大,相对于周边
道路及防洪堤坝控制的标高,该区块整体标高处于低处,最大高差有6米左右。设计上对景观视线及住宅居住建筑的要求,最大限度减少填方量的考虑,场地竖向设计道路东西向最大坡度为3.98%,南北向最大坡度为1.83% 。充分利用道路的坡度,靠53省道的那排房子在底层设架空层做车库及储藏。
5、景观设计
·多层次、丰富的景观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