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肾者,胃之关也

合集下载

“肾为胃之关”理论在针灸治疗五更泻中的运用

“肾为胃之关”理论在针灸治疗五更泻中的运用

“肾为胃之关”理论在针灸治疗五更泻中的运用韩思文;程立红【摘要】"肾为胃之关"理论出自《黄帝内经》,其体现了肾之封藏、温煦、主二便及水液等功能,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古今许多医家运用"肾为胃之关"理论付诸于临床实践去治疗胃肠疾患,尤其是在治疗五更泻上。

五更泻系由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土则致运化失常的虚寒型泄泻,而肾与脾胃在经脉紧密联系,在功能上肾能暖土启枢以助运化升降,因此针灸常常选用温肾阳而实脾土的穴位来治疗此证型疾病。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28)003【总页数】3页(P55-56,102)【关键词】五更泻;肾为胃之关;针灸【作者】韩思文;程立红【作者单位】[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4级,南昌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灸学院,南昌33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4五更泻,又名肾泻、鸡鸣泻。

由于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不能蒸化而致泄泻。

黎明之前,阳气未至,阴气盛,脾肾阳虚者,胃关不固,隐隐作痛,肠鸣即泻。

《张氏医通·大小府门》云:“肾泄,是肾虚失其闭藏之职也……今肾既衰。

则命门之火熄而水独治。

故令人水泻不止。

其泻每在五更。

”“肾为胃之关”出自《素问·水热穴论》篇:“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

”可见“肾为胃之关”在《黄帝内经》原文中是在论述肾对水津代谢的作用时,提出了浮肿的发病机理是由于肾之关合不利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泛溢肌肤而成,但是我们知道胃与肾之间的关系远非如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其关键在于“关”的含义,《类经》曰:“关者,门户要会之处,所以司启闭出入也。

”认为“关”乃开合出入的门户,所以笔者认为肾为胃之关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肾之封藏、温煦、主二便及水液等几个方面上。

“肾为胃之关”体现了肾之封藏、温煦功能。

其虽名曰“胃”,实则包括脾胃、大小肠、阳明经。

论肾为胃之关

论肾为胃之关

论肾为胃之关“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

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出自《素问·水热穴论》。

主要论述水肿病的发病机理。

后世医家对该理论进行多方诠释,引申发挥出多种理论应用于临床,尤其胃肾相关理论尤为历代医家所接受。

笔者认为,要想正确理解肾为胃之关的真正含义,必须紧密结合《内经》原文,绝对不能脱离经旨而对其理论内涵进行毫无根据的拓展。

欲正确理解肾为胃之关的汉仪必须首先明确人体津液代谢的过程。

人体内的津液来源于胃受纳的饮食水谷,再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布散、涵养集体脏腑经络,多余的水液则下行膀胱,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和小肠的秘别清浊作用下,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水液代谢的过程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段文字即使对人体水液代谢过程的高度概括。

肾与水肿的关系胃主运化,其化生的水谷精微如同水库的上游来水,源源不断的补充流入水库,人体就比作一座水库,肾如同水库的下游水闸,把胃化生的饮食精微留于人体,若满则适度下泄,如不足则减少下泄,从而维持人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胃化生的精微源源不断补充人体以营养机体,肾就如同水库的水闸,把精微物质留于体内涵养脏腑,把多余的水液排出体外,若肾关门不利则会导致水液的排泄异常,水液潴留体内,则出现“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

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导致水肿疾病的发生。

《素问·逆调论》也说:“肾者水脏,主津液”,若肾脏的气化功能失常,则多余的水液排泄不利,聚于体内上下溢于皮肤而生水肿。

同样,若肾关门不利也会导致人体精气、津液过度下泄而虚,所以,人体精气之充足,有赖于后天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同时又必须依赖于肾的藏精功能,使脾胃化生的精气留于体内,胃与肾协同作用,相互为用,方能保持人体的精气充足。

肾者胃之关的解释

肾者胃之关的解释

肾者胃之关的解释嘿,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肾者胃之关”这句话到底是啥意思。

咱先从胃说起哈。

胃呢,就像是一个大袋子,咱们吃进去的东西都先到胃里。

胃会把这些食物搅拌啊、消化啊,变成小小的、身体能吸收的东西。

比如说,咱们吃了一碗米饭,胃就会把米饭弄碎,变成糊糊一样的东西。

那胃和肾有啥关系呢?这就说到“肾者胃之关”啦。

肾就像是一个大门,管着胃里的东西能不能好好地出去。

如果肾这个大门关得紧紧的,那胃里的东西就不好出去,就会在胃里堆起来。

要是肾这个大门松松垮垮的,那胃里的东西就会一下子都跑出去,也不行。

咱们举个例子哈。

比如说,有个同学喝了好多水。

这些水到了胃里之后呢,要是肾很健康,就能把多余的水排出去,不让胃里的水太多。

要是肾不好呢,这些水就排不出去,胃里就会觉得胀胀的,不舒服。

那肾是怎么管着胃这个“关”的呢?肾有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把身体里没用的东西变成尿,排出去。

如果肾不好,就不能好好地把这些没用的东西排出去,那胃里的东西也会受影响。

比如说,身体里的垃圾排不出去,就会反过来影响胃的消化功能。

而且啊,肾还能管着身体里的水。

要是肾不好,身体里的水就会乱走。

有时候会跑到腿上,腿就会肿起来;有时候会跑到眼睛周围,眼睛就会肿起来。

这些水乱跑,也会影响胃的工作。

再说说咱们平时怎么保护肾和胃吧。

首先呢,不能乱吃东西。

那些辣的、凉的、油大的东西不能吃太多,不然胃会不舒服,时间长了也会影响肾。

还有啊,不能憋尿。

有了尿就要赶紧去厕所,不然对肾不好。

平时也要多喝水,这样肾才能把身体里的垃圾排出去。

另外,咱们还要多运动。

运动能让身体更强壮,肾和胃也会更健康。

但是也不能运动过度哦,不然会累坏身体的。

总之呢,“肾者胃之关”这句话就是说肾和胃的关系很密切。

肾就像一个大门,管着胃里的东西能不能好好地出去。

咱们要保护好肾和胃,这样身体才能棒棒的。

同学们,记住了吗?以后可要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哦。

结核病是机体受结核分枝杆菌侵犯后,引发的炎症性疾病,表现为血管改变而致炎性渗出,组织改变出现增生、变

结核病是机体受结核分枝杆菌侵犯后,引发的炎症性疾病,表现为血管改变而致炎性渗出,组织改变出现增生、变

结核病是机体受结核分枝杆菌侵犯后,引发的炎症性疾病,表现为血管改变而致炎性渗出,组织改变出现增生、变质。

“肾者,胃之关”源于《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意指二者在水液代谢中的联系,肾为至阴之脏,主水,水从胃入,而从肾出,故为肾关。

本人在临床上体会到:肾为胃官,两者相互联系。

肾为水火之脏,职司封藏,内守真阴真阳,亦畏燥热;而胃为纳谷之官,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喜润恶燥,故有“先天之阴阳藏于肾,后天之阴阳本于胃”之说,两者生理相关、病理相及。

肾胃相关理论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肾治胃是治疗胃病的重要方法,临床上诸多胃病如胃痛、痞满、呕吐等,其病虽在胃,其本在肾,当从肾论治,通过调肾能达到预期效果,具体治法分析如下。

1 温肾健胃治“胃痛”胃痛,又称胃院痛,是以上腹胃院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胃病之一。

胃痛的发生,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喜温煦,乃有腐熟之功,阳气为腐熟之必需。

胃属阳土,而肾阳乃人体脏腑阳气之根本,肾阳达全身而变为脏腑之阳,胃阳亦需肾阳温煦。

肾阳旺则胃阳旺,可助釜下之火,化谷正常。

故《医贯》谓:“饮食入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熟,脾能化食,全赖少阳相火之无形者在下焦腐熟,始能运化也。

”说明火生土者是指肾之命门火有温养脾胃的作用,清代名医张聿青谓“脾胃之腐化,尤赖肾中之一点真阳蒸变,炉薪不熄,釜爨方成”[1]。

胃寒则釜下无火,难于化物,且升降失权,出现胃脘冷痛,脘腹痞胀,食少形倦,便溏,完谷不化,甚至食不入纳,久久复出。

与此同时,暴食生冷或体虚肾阳不足者,皆可导致胃寒,胃寒则腐熟蒸化水谷无力,所化精气不足以充养肾阳,亦可致肾阳亏虚,出现胃脘冷痛,形寒肢冷,生殖功能减退,五更泄,多唾,腰膝酸软等症,均为胃肾互济失调所致,可选用仙灵脾、巴戟天、补骨脂、肉桂等温肾之品,配合补中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中药,或加用中成药如桂附地黄丸、右归饮等。

2024年度考研《中医综合》备考题库(含答案)

2024年度考研《中医综合》备考题库(含答案)

2024年度考研《中医综合》备考题库(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5题)1.患者两胁胀满疼痛,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舌暗有紫斑,苔薄白,脉弦,证属()。

A.真实假虚B.真虚假实C.实中夹虚D.虚中夹实2.患者咳嗽喘促,胸闷气短,动则加重,痰稀色白,下肢浮肿,舌淡苔白滑,脉弱,证属()。

A.真实假虚B.真虚假实C.实中夹虚D.虚中夹实3.患者头摇肢颤,筋脉拘急,畏寒肢冷,四肢麻木,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宜选用()。

A.大定风珠B.天麻钩藤饮C.人参养荣汤D.地黄饮子4.患者腹部胀痛,有索状物隆起,纳呆,舌淡红苔白腻,弦滑脉()。

A.食滞痰阻之聚证B.肝气郁结之聚证C.瘀血内结之积证D.气滞血阻之积证5.患者淋证日久,反复发作,遇劳则发,腰膝酸软,面红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方宜选用()。

A.无比山药丸B.知柏地黄丸C.补中益气丸D.左归丸6.下列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是()。

A.佐金平木B.泻心清肝C.疏肝健脾D.培土制水7.患者眩晕,心重昏蒙,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其辨证为()。

A.瘀血阻窍证B.肝阳上亢证C.痰湿中阻证D.痰热上扰证8.女,23岁,平素忧思多虑,情志刺激,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喉中痰声不著,舌苔薄白,脉弦,其治法是()A.开郁降气平喘B.泻肝清肝平喘C.祛风降气平喘D.温肾纳气平喘9.呕吐之食滞胃脘的治法是()。

A.温中化饮,和胃降逆B.消食化痰,和胃降逆C.疏肝健脾,和胃降逆D.消食化滞,和胃降逆10.胆郁痰扰和痰火扰神均可出现的症状()。

A.头晕耳鸣B.狂躁妄动C.胸胁满闷D.失眠多梦11.既能治疗风寒湿痹,又能治疗疥癣、湿疹的药物是()。

A.海桐皮B.威灵仙C.川乌D.桑枝12.琥珀具有的功效()。

A.镇惊安神,清热解毒B.镇惊安神,平肝潜阳C.镇惊安神,收敛固涩D.镇惊安神,活血化瘀13.新加黄龙汤含有而增液承气汤不含有的药物是()。

肾为胃之关

肾为胃之关

肾为胃之关对于脏腑间的关系,脏为阴,腑为阳,肾为癸水,胃属己土,并不是脏腑的表里关系,为什么会有“肾为胃之关”的说法呢。

《素问·水热穴论》,“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闭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

”聚水而从其类,水液之病就符合水的特性,上下溢于皮肤,这里上下是文法,主要是下,周身水肿的时候就比较严重了,讨论水肿病,为何说肾为胃之关这句话呢?中医的特点在前面有讲过,厚古薄今,总是认为越老的文献就越有价值,越老的医生就水平越高,所以,《内经》一句话,后世传千年,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再看教材,更是集合了多家的解释,让学习中医的人经常陷入不可调和的矛盾中。

在临床上,水肿最常见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皮肤发黑,下肢慢性水肿,病程中几乎伴随患者终生的一个症状就是:呕吐、纳差,现代医学认为是氮质血症引起的,通过利尿等对症治疗症状可缓解,但不可否认的是,几乎所有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在医嘱里都是等着透析,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身体逐渐变差,本身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如果在理论层面上去解释一些问题,那么中医是强项,因为五行系统是一个闭环,就是不论什么问题都能再中医这里得到解释,自圆其说的能力无出其右者,这也是为什么现代年轻人很难在完全信服中医的这一套理论,认为是说大话,这个后面再说。

在此想表达的无非是,学中医过程中要重视自己的理解,其他的解释太多了,有的时候自相矛盾,我们大可不必在意。

肾与胃的关系不是水液代谢的问题,脾胃升清降浊,当时是胃负责降浊,也因此,胃以降为顺,那么这些浊气降哪里去?下焦排泄出去,肾处下焦,司二阴,就是这么简单的关系,没必要解释的那么复杂。

慢性肾病的患者经常出现小便、大便都很难的问题,这个问题甚至极为普遍。

如果调整好脾胃的气机运动,对于水肿的改善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并不是强调肾对胃的作用,仅仅是关卡的作用。

“肾者胃之关”理解及应用

“肾者胃之关”理解及应用

之关也 , 关 门不利 , 故 聚水 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 , 故为浮
肿 浮肿者 , 聚水而生病也” “ 关” , 在《 说文解字》 中意为“ 把 守 门户 ” , 以理解为“ 肾者 胃之关 ” 即为“ 肾为 胃之门户” 。肾 居下为 “ 至阴之脏 ” , 开 窍于二 阴 , 与 膀胱相 表 里。肾主水 , 在 人体水液 中起极 为重要的作用 , 在通常情况下 , 水人于 胃, 由脾 上输于肺 , 肺气肃 降 , 水下流而归于肾 , 这是水液由体外摄 取以 后在体 内升 降的大概 过程。如 肾气不 化 , 往往 二便不 利 ; 二便 不利则 中焦燥满 , 影响水液代谢 。正 如《 素问 ・ 经脉别论 》 说: “ 饮入于 胃, 游溢精 气, 上输于脾 , 脾气 散精 , 上输于肺 , 通 调水
3 0 g 、 法半夏 1 5 g 、 厚朴 1 5 g 、 淡竹叶 6 g 。2剂 , 共煎药 1 2袋 , 每 3次 , 一次 1 袋 。2 0 1 4年 4月 8日二诊 , 诉 药效神奇 , 服药第 二 天即无恶心 、 呕吐 , 且 有饥 饿感 , 小便顺畅 , 因刚到昆 明天气 多
道, 下输膀胱 , 水精 四布 , 五精并 行 , 合 于四时 , 五脏 阴阳 , 揆 度
气短 , 双下肢浮肿过膝 , 夜尿频数 , 大便少。舌红边有齿痕苔薄
腻, 脉弦滑。血压 1 5 0 / l O O m m Hg( 服用倍他 乐克 , 伲 福达 ) , 心 率: 9 6次/ 分, 律齐 , 血 肌酐 3 4 8 u m m o l / L , 尿素 1 8 m mo l / L , 尿酸 6 8 0 u m m o L / L , 血钾 4 . 8 mm o L / L , 血色素 7 3 L, 尿蛋 白 +、 潜血 +。诊断为 : 虚 劳( 水肿 ) , 证 属脾 肾亏虚 、 湿阻三 焦 , 治法 以补

“肾为胃之关”什么意思

“肾为胃之关”什么意思

“肾为胃之关”什么意思
“肾者,胃之关也”出自《素问·水热学论》篇:“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

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原文主要论述了水肿病的发病机理。

人体内的水液代谢,首先来源于胃受纳的饮食水谷,再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和肾的蒸腾气化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而完成。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即是对水液代谢过程的高度概括。

肾藏精,内寄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亦为人体气化作用的原动力。

无论是胃的游溢精气,脾的布散精微,还是肺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泌别清浊”皆需要肾的蒸腾气化而完成。

肾的蒸腾气化,一方面使“清者”上升,布散全身;一方面使“浊者”下降而化为尿液,注入膀胱。

故《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

可见,水液的代谢虽与肺脾等脏密切相关,但其协调和平衡的功能依靠肾来完成。

《景岳全书·肿胀》篇亦说:“风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因此说肾在津液的输布排泄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故张景岳说:“肾者,胃之关也”出自《素问·水热学论》篇:“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

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青海大学中医内科博士考试真题及答案

青海大学中医内科博士考试真题及答案

青海大学中医内科博士考试真题及答案案例一:一、名词解释:2*101、悬饮:痰饮聚集,停留在胸胁,喘咳引痛的疾病。

2、尿浊:小便浑浊、白如泔浆。

3、关格:是指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分而言之,小便之不通谓之关,呕吐时作谓之格。

4、瘴疟:因感受山岚瘴气而发的一种疟疾。

临床表现有寒多热少,或热多寒少,每日发作或间日发作,烦闷身重、昏沉不语。

或狂言谵语。

类於恶性疟疾。

5、内生五气:病生于内的疾病,分别是:风寒湿燥火。

不是致病因素,而是气血功能失调的病理因素。

6、时行感冒:感受四时不正之气,发作成流行性的感冒病症。

7、疫毒痢:临床以发病急骤,壮热、烦躁口渴,腹痛剧烈,大便脓血,甚或神昏抽搐,肢厥为主要症状,具有很强传染性的痢疾。

8、厥证:临床上以一时性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四肢厥逆的症状。

轻者短时间可以苏醒:重者一蹶不起,预后不良。

9、痿证:四肢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症状。

10、颤证:指头、四肢或身体运动不自主震颤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症状。

二、简述 5*81、痹证的病理变化:风寒湿夹杂,侵袭人体,致使筋络运行不畅,气血闭阻,引起肌肉、四肢、筋骨处发生酸痛、麻木、肌肉疼痛、关节变形的症状。

痹症的开始是以实邪为主,病位在皮肤肌肉:久之会有正虚邪恋和虚实夹杂的病理变化,病位在脏腑。

2、疟疾治疗原则:疟疾是因感受疟邪,与正虚有关:治疗应驱邪截疟。

并能根据疟疾不同分类进行论治:如寒疟兼温:温疟兼清:瘴疟要解毒除瘴:疟母应软坚散结、活血化瘀;劳疟要扶正除疟。

3、痢疾的治疗禁忌: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

4、疫毒痢疾的治法方药: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芍药汤。

5、眩晕痰湿中阻治法方药: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

6、消渴的并发症:肺失滋养,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脉络瘀阻,蕴毒成脓,则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炼液成痰,以及血脉瘵滞,痰瘀阻络,蒙蔽心窍,则发为中风偏瘫;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则发为水肿。

浅析陈士铎所论“胃为肾之关”

浅析陈士铎所论“胃为肾之关”

浅析陈士铎所论“胃为肾之关”结合陈氏脏腑经络理论,阐明“胃为肾之关”的含义。

从胃的受纳、胃的通降、胃的固护以及胃的荣养等四个方面分析“胃为肾之关”的丰富内涵。

标签:陈士铎;胃为肾之关Abstract:Keywords:清代名医陈士铎,一生著作甚丰,其言及医理颇有异于常人之处,今就其所论“胃为肾之关”,浅析于下。

1对“胃为肾之关”的阐释基于脏腑经络理论陈氏在《外经微言·考订经脉篇》言及胃经时指出“足阳明胃经……行足少阴之外”,“其支者……过足少阴肾经之外。

”“其取气于肾,方能化谷精微。

”陈氏通过其经络理论指出胃经与肾经在经络上有密切联系,认为胃肾两经相通,胃之经气取自于肾,胃经经气的布达有赖于肾经的支持,从而在藏腑理论上认为胃要实现正常的功能须取决于肾。

而在胃肾关系的另一面,陈氏强调胃土的平衡对于肾的影响,如其在《外经微言·善养篇》所言“人以胃气为本,四时失调致生疾病,调其胃气而已,胃调脾自调矣,脾调而肝心肺肾无不顺矣[1]。

”另在《辨证录·痨瘵门》陈氏亦指出“胃土能消,而肾水始足[2]。

”其以胃兼脾,统言胃土之功,认为胃土乃后天之本、其纳谷化精的充养之能,是肾气可充,肾水可足的基础。

陈氏经过对胃肾关系的相互总结,基于胃肾之间相因相成的密切联系上,结合脾胃的藏腑功能,借古代关隘为喻,以胃统脾,提出了“胃为肾之关”。

2因胃土的特点,以“关”为胃土之“象”陈氏以关之开,能往来商客,对应胃的“受纳”;以关之阖,能启闭有节,对应胃的“通降”;以关之守,可卫土护疆,对应胃的“固护”;以关之市,可通贾八方,对应的胃的“运化”。

以“关”为“象”,陈氏生动的体现了胃土的开阖之机与守化之用。

以取象比类为法,以胃土为中心,灵活地把胃肾关系,概括为“胃为肾之关”。

这是陈氏对胃肾关系的独有发明,并以之用于临证,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

“肾气有衰,故关不能启”——《辨证录·关格门》陈氏以上吐下结,食饮不入为例,指出“胃为肾之关,肾气不得上,胃关不得开。

从“肾为胃之关”论治肾性水肿

从“肾为胃之关”论治肾性水肿

从“肾为胃之关”论治肾性水肿摘要:肾性水肿系由各种肾脏疾病而导致的水液代谢失常,泛溢肌肤,临床表现常有不同程度的四肢或者全身水肿。

属于中医学“水气病”“水肿”之范畴。

笔者以《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为理论基础,查阅文献,秉承着承袭经典、灵活思辨的态度,试从胃肾相关的角度论述水肿病的发病机理。

治疗上主张平衡肾中阴阳,协调肾之开阖,兼顾脾胃及肝之气机升降。

关键词:肾胃胃肾水肿; 水液代谢[中图分类号] R2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细致描述了人体正常水液代谢,后世医家将其总结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发为水肿病,很少有人注意到胃的作用。

又《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

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关” [1] ,在《说文解字》中意为“把守门户”,可将“肾者胃之关”理解为“肾为胃之门户”。

肾居下焦,肾开窍于二阴,司二便。

肾主水,在人体水液代谢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如肾之气化功能异常,往往二便不利。

大便不利,可形成中焦燥满,久与痰浊、淤血等有形实邪相搏结,可影响胃之受承与腐熟水谷之功能;小便不利,影响水液代谢而致水湿泛溢肌肤而为水肿,饮邪又可停聚于胃肠,影响胃之受承及腐熟水谷之功能,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纳呆、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与现代医学中肾病性水肿常出现小便不利并见纳呆、恶心、呕吐的临床症状十分吻合。

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阴元阳,唯有肾之气化功能正常,则各脏腑功能正常,三焦通利,水液得以正常疏布。

由此可见肾在调节水液代谢过程中为胃的关闸;另清代医家陈士铎 [2] 则提出“胃为肾之关”之观点而非肾为胃之关,“一者肾司二便的功能除需肾脏本身之气调外,还需胃气之通降来协助完成,一者诸补肾之药食需借道中焦脾胃,布其精微,洒陈于脏腑方能起作用,一者中焦脾胃既为水湿之所由生,同样也是水湿之去路,故肾性水肿亦可借脾胃之道而得治”。

“肾者胃之关”之我见

“肾者胃之关”之我见
2 “ 肾者 胃之 关 ”之 外 延 后世 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已体验到 肾胃之相关 , 特别强 调水土两脏 的相辅、相 克的关系 。如李东垣认为 “ 胃气 脾 虚 ,则下流 于肾,阴火得 以乘其土位 ” 。明代薛己强调肾
“ 肾者 胃之关 ”是指在 津液代谢方面 肾与胃之 间的病理 生理 联系 。因此 ,把 肾 胃之问 的生理联系视 为 “ 肾者 , 胃之 关 也 ” 内涵 的 外 延 或 由 “ 者 , 胃之 关 也 ”外 延 为 肾 “ 肾主 小 便 ” 肾主 大 便 ” 肾 主 月 经 ”甚 为 牵 强 。 、 、“ 3 “ 肾者 胃之关 ”之 我见 “ 肾者 胃之关 ”出 自 《 问・ 素 水热 穴论 》 “ 。 帝日:肾 何 以能聚水 生病 ?岐伯 日:肾者 ,胃之关也,关门不利 , 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 于皮肤 ,故为肘肿 ,肘肿者 , 聚水而生病也 。 此为论述 肾在水液代谢 失常所致 水肿病 ” 的病 机 。笔 者认 为 后 人 之 所 以对 “ 者 胃之 关 ” 的理 解 肾 产 生歧义原 因有 二。①后人把 “ 肾者 ,胃之关也 ”脱离 原文大意 ,断章取 义 ;②在水肿 的病机中 ,后世 医家重 视肺 脾 肾的关键作用 ,而忽视 中医滓液代 谢生理 中胃的 重要 性。 《 问・ 素 经脉别论 》 对津液在体 内的代谢作 了简要 的 概括 :“ 饮入于 胃,游 溢精气 ,上输 于脾 ,脾气散精 ,上 归 于肺 ,通 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 四布 ,五经 并行 。 ” 可见津 液代谢源于 胃的受纳和腐熟 ,再 由脾 上输于肺 , 肺通调水道 ,输布全身 ,下归膀胱 。肾为水脏 ,主津液 , 居 于 下 焦 ,通 过 温 煦 、 气 化 作 用 实 现 其 生 理 功 能 。可 见 肾并 非直接参与水液代 谢,而是通过气化 作用于 其它脏 腑特别是膀 胱来实现 其主水功能 。“ 膀胱者 ,州都之官 , 津液藏焉 ,气化则 能出矣 ” 。膀胱的排尿 ,有赖于肾的气 化作用 ,若气化 失司则膀胱不利 ,可见尿少 、排尿不畅、 甚则癃 闭。因此 ,在津 液代谢的途径 中,胃为津 液生成 之 “ 上源 ” 。 , 肾为 “ 下源 ” 肾脏 的病变 引起 下游 津液代 。 谢失常必然 会导致津液 生成之 “ 上源 ”水液泛滥 ,使 胃 生 理 功 能 失 常 i胃 失 和 降 ,胃气 上 逆 ,出现 纳 呆 、恶 心 呕吐等症状 。而 “ ”在 《 关 说文解字》 中意 为 “ 守 门 把 户” ,所 以 “ 肾者 胃之关 ”即为 “ 肾为胃之 门户 ” 。这与 现代 医学慢 性 肾功 能不全 出现 小便不通并见纳呆 、呕恶 的临床现象相十分稳 合。 再 者 ,根 据 肾者 , 胃之 关 也 ”之 上 下 文 ,“ 胃之 关 也 ”是对 肾主津 液生理功能 的解释 。因此 ,有 人把 “ 胃” 解释为 “ ,并不影 响读者对全 文肾脏气 化失常导致水 谓” 肿病机 的理解 。 参 考 文 献

浅谈“肾为胃之关”理论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应用

浅谈“肾为胃之关”理论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应用

胃之关也”首先体现 了肾在水液代谢方面 的作用 。如果 “ 关门
不 约 ”, 会 出现 浮 肿 、癃 闭 ;如 果 “ 门不 禁 ”, 会 出 现尿 就 关 就 失 禁 、 遗尿 、 消渴 等 。 其 次 ,“ 胃之 关 ”体 现 了 。 谷 物 代 谢 方 面 的作 用 。 肾 , 徽 庐 江 2 10 ) 庐 安 35 0 关键 词 : 内 经理 论 ; ’ 胃关 ;腹 泻 ; 消化 不 良; 便 秘 ; 吞 咽 困难 为
D :l . 9 9 J s . 0 — 0 . O . 1 0 9 0I 3 6 / .i n 1 5 5 4 2 1 1 . 4 0 S 0 3 0
下几个方面 。
案例 1 :患 者 , , 4岁 , 0 6年 1 女 7 20 O月 l O日初 诊 。有 慢 性
腹泻 病 史 8年 , 累 、 受 凉 或 饮 食 稍 有 不 慎 即 易 腹 泻 。 患 者 常 劳
晨起 即肠 鸣泄泻, 日排便 3 每 ~5次, 大便溏薄, 时有完谷不化,
三 诊 :患 者 每 日排 便 1 2次 , 便 时少 腹 仅 感 隐约 不 适 , ~ 排
精, 内寓元 阴元 阳, 无论是 胃的游溢精气、脾的布散精微, 是 还
肺 的通 调水 道 , 以及 小 肠 的 “ 别 清 浊 ” 皆需 要 肾 的 蒸腾 气 化 泌 ,
2 1 功 能 性 腹 泻 .
为大 小便的病变 与肾的关系密切 。正如张介 宾所云 :“ 肾者, 胃之关也, 位居 亥子, 开窍于二阴而 司约束 。 笔者认为, 肾为 ” “
胃之 关 ”的 本 义 是 指 。 不 足 可 引 起 水 液 代 谢 障 碍 诸 症 , 世 肾气 后 医 家 在 临 床 实 践 过 程 中认 识 到 胃 肾关 系 密 切 , 其 内涵 不 断 扩 将 展 、延伸 , 得 “ 为 胃之 关 ” 出其 本 来 含 义 , 要 表 现 在 以 使 肾 超 主

从“肾为胃之关”论治泄泻

从“肾为胃之关”论治泄泻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7 V ol.(9) No.7 -50-小便赤淋,茎中作痛,或便溺余沥,脐腹阴冷,或形容不充,肢体畏寒,或鼻气急促,或更有一切热症,皆是无根虚火,宜服后方十全大补汤。

”[7]对于无根虚火,龚廷贤应用十全大补汤养气血生精来补充元气。

5小结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五脏自强,脾胃衰败五脏则伤,肾为先天之本,为发育生殖之源,藏先天之精及五脏六腑之精华。

精化为气,称之为肾气,又名元气,肾气上行不仅促进人体生长发育,而且又成为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不断激发五脏的功能活动,使五脏之气生机不息,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参考文献:[1]明•龚延贤.寿世保元[M].鲁兆麟,校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明•龚廷贤.寿世保元[M].王均宁,刘更生,毛淳,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7.[3]明•龚廷贤.寿世保元[M].王均宁,刘更生,毛淳,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2.[4]金•李东垣.李东垣医学全书•脾胃论[M].张年顺,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3.[5]金•李东垣.李东垣医学全书•脾胃论[M].张年顺,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56.[6]明•龚廷贤.寿世保元[M].王均宁,刘更生,毛淳,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5.[7]明•龚廷贤.寿世保元[M].王均宁,刘更生,毛淳,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45.基金项目:江西中医药大学旴江医学专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zx214)。

作者简介:王立国(1981-),河北邢台人,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

部爱贤(1980-),通讯作者,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医养生康复理论的研究。

编辑:段苏婷编号:EA-4160612066(修回:2017-03-09)从“肾为胃之关”论治泄泻Treating diarrhe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kidney is the gate of stomach张宁1李鲜2(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硕士研究生2014级,河南郑州,450002;2.河南省中医院,河南郑州,450002)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7)07-0050-【摘要】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泄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

“肾为胃之关”探析

“肾为胃之关”探析

“肾为胃之关”探析编辑推荐语以历代医家的阐释为基础,探析“肾为胃之关”涵义及临床应用。

指出肾为胃的水液代谢、水谷精微代谢之关,而且肾与脾胃经络相连、生理相关、病理相及,水肿、消渴、泄泻、便秘等二阴失司所致病证及部分中焦脾胃病,皆可根据临床辨证情况考虑从肾进行论治。

[摘要]《素问·水热穴论》中“肾为胃之关”的理论内涵历代医家的认识多有不同。

结合历代医家的认识与临床相关病证的研究,本于《内经》篇目原文,首先论述了“肾为胃之关”的原旨内涵,肾不仅为胃的水液代谢之关,还为胃的水谷精微代谢之关;其次提出了肾与脾胃相关的认识,并从经脉、生理及病理三个方面对肾与脾胃的密切相关性进行了阐述,以求对此理论进行全面理解;并提出在治疗诸如水肿、消渴、泄泻、便秘等二阴失司所致病证及部分中焦脾胃病时,皆可根据临床辨证从肾论治,以期为临床诸多疾病的论治提供治疗思路。

“肾为胃之关”源出《素问·水热穴论》,“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闭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

”此处主要论述的是水肿病的发病机制,强调了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而对于“肾为胃之关”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后世医家有着各自不同的阐释。

如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曰:“‘关’者,所以司出入也。

肾主下焦,膀胱为府,主其分注,关窍二阴,故肾气化则二阴通,二阴闭则胃填满,故云肾者胃之关也。

”指出了二阴闭塞令胃气不降,而肾的气化功能是二阴通利的保障。

明·张介宾在《类经·针刺类三十八》中云:“‘关’者,门户要会之处,所以司启闭出入也。

肾主下焦,开窍于二阴,水谷入胃,清者由前阴而出,浊者由后阴而出,肾气化则二阴通,肾气不化则二阴闭,肾气壮则二阴调,肾气虚则二阴不禁,故曰肾者胃之关也。

”进一步补充了二阴的功能,令肾与胃在生理上的联系逐渐明晰。

清·陈士铎在《辨证奇闻·种子》中云:“胃为肾关,《内经》年久,讹‘肾为胃关门’”。

论肾为胃之关

论肾为胃之关

论肾为胃之关“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

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出自《素问·水热穴论》。

主要论述水肿病的发病机理。

后世医家对该理论进行多方诠释,引申发挥出多种理论应用于临床,尤其胃肾相关理论尤为历代医家所接受。

笔者认为,要想正确理解肾为胃之关的真正含义,必须紧密结合《内经》原文,绝对不能脱离经旨而对其理论内涵进行毫无根据的拓展。

欲正确理解肾为胃之关的汉仪必须首先明确人体津液代谢的过程。

人体内的津液来源于胃受纳的饮食水谷,再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布散、涵养集体脏腑经络,多余的水液则下行膀胱,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和小肠的秘别清浊作用下,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水液代谢的过程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段文字即使对人体水液代谢过程的高度概括。

肾与水肿的关系胃主运化,其化生的水谷精微如同水库的上游来水,源源不断的补充流入水库,人体就比作一座水库,肾如同水库的下游水闸,把胃化生的饮食精微留于人体,若满则适度下泄,如不足则减少下泄,从而维持人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胃化生的精微源源不断补充人体以营养机体,肾就如同水库的水闸,把精微物质留于体内涵养脏腑,把多余的水液排出体外,若肾关门不利则会导致水液的排泄异常,水液潴留体内,则出现“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

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导致水肿疾病的发生。

《素问·逆调论》也说:“肾者水脏,主津液”,若肾脏的气化功能失常,则多余的水液排泄不利,聚于体内上下溢于皮肤而生水肿。

同样,若肾关门不利也会导致人体精气、津液过度下泄而虚,所以,人体精气之充足,有赖于后天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同时又必须依赖于肾的藏精功能,使脾胃化生的精气留于体内,胃与肾协同作用,相互为用,方能保持人体的精气充足。

从胃治肾探析“肾者胃之关”

从胃治肾探析“肾者胃之关”

从胃治肾探析“肾者胃之关”
郭永胜;张思超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7(023)002
【摘要】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对水液代谢过程的概述,联系“肾
者胃之关”上下文,结合诸多学者对于“肾者胃之关”的论述及其指导下的临证实践,认为“肾者胃之关”,此句原义是暗含以胃为水液代谢的“上源”,肾为之“F源”的整个津液代谢过程,强调的是从全局考量水液代谢疾病.肾为胃之门户,肾病及于胃,由肾治胃;胃为肾之上源,胃病及于肾,从胃治肾.并着重从胃治肾的角度进行“肾者胃之关”的阐释,以拓展对于“肾者胃之关”的全面认识,为从胃治肾的临证提供理论
依据.
【总页数】3页(P168-169,172)
【作者】郭永胜;张思超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
【相关文献】
1.肾为胃之关:老年性便秘临床治验 [J], 黄鹏;刘长玉
2.“肾为胃关”探源流——论肾胃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J], 高建国;李俊;王进峰
3.“肾为胃之关”探析 [J], 梁媛;王小平
4.陈士铎“胃为肾之关”及“非治之治”的临床运用 [J], 王芳瑜;李杰祥;贾德蓉
5.从“肾为胃之关”探讨四神丸治疗肾泻及验案举隅 [J], 魏立晓;杨晓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肾者,胃之关也何丽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关键词:胃关;肾;关门不利;关门不禁“肾者,胃之关也”出自《素问·水热学论》篇:“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

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原文主要论述了水肿病的发病机理。

人体内的水液代谢,首先来源于胃受纳的饮食水谷,再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和肾的蒸腾气化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而完成。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即是对水液代谢过程的高度概括。

肾藏精,内寄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亦为人体气化作用的原动力。

无论是胃的游溢精气,脾的布散精微,还是肺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泌别清浊”皆需要肾的蒸腾气化而完成。

肾的蒸腾气化,一方面使“清者”上升,布散全身;一方面使“浊者”下降而化为尿液,注入膀胱。

故《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

可见,水液的代谢虽与肺脾等脏密切相关,但其协调和平衡的功能依靠肾来完成。

《景岳全书·肿胀》篇亦说:“风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因此说肾在津液的输布排泄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主宰作用。

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

临床上既表现为关门不利,聚水从其类之水肿、便秘;又可出现肾元亏虚,关门不禁之多尿、腹泻,并见胃肾之阴相互影响。

本文就胃与肾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协调与影响,以及“肾关不利”所致机体的相关病症做初步探讨。

肾藏精,内寄真阴真阳,故称先天之本。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

”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为脾胃运化生成之水谷精气,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胃之受纳、腐熟水谷,在脾的运化功能配合下而化生气血,所以,《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说明胃气之盛衰,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生死存亡。

李东垣则进一步指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此可见,肾精之充足,有赖于后天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才能使其充分发挥生理效应;而脾胃水谷精微的化生,又依赖于肾中精气的滋生和注入活力。

可见胃与肾在精气的来源及化生上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在病理上,肾阴与胃阴亦可相互影响而为病,如玉女煎方证,少阴不足,胃火有余,阴虚胃热。

表现为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口渴。

取石膏泄胃火,熟地黄滋补肾阴,更用知母助石膏清胃热,麦门冬配熟地补肾,佐牛膝引热下行,兼能补肾,不失为胃肾同治的有效方剂。

“关者,门户要会之处,所以司启闭出入也”(张介宾语)。

在正常情况下,肾阴充足则二阴启闭自如,而肾气虚则关门失于常度。

一方面关门不禁则腹泻,消渴;一方面关门不利则水肿,便秘。

现分述如下。

1阳虚水肿肾阳虚衰,不能温化蒸腾水液则关门不利,水聚而为肿。

水为阴邪,浊阴上逆,必影响于胃致胃失和降而见浮肿、小便不利、畏寒肢冷、恶心呕吐、腹胀之证,现代医学之肾功能不全当属此类。

治宜温肾回阳、化气行水、降逆化浊,方以真武汤为主。

《右医方论》日:“人之一身,阴阳是也,上焦属阳而主心肺,下焦属阴而主肝肾,肝藏阴血,肾兼水火。

真武一方,为北方行水而设。

用三白者,以其燥能行水,淡能伐肾邪而利水,⋯⋯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也,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虽欲行,孰为之主。

故脾家得附子则火能生土,而水有所归矣,肾中得附子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矣。

⋯⋯若生姜者,并用以散四肢之水而和胃也”。

2冷积便秘年老体弱则真阳不足,或过食生冷,或过用苦寒,则必致肾阳虚衰,温煦无权,不能蒸化津液,温润肠道,于是阴寒内结,传导失常,糟粕不行,凝积于肠道而成冷积便秘。

方取《景岳全书》之济川煎,方中肉苁蓉咸温润降、温补肾阳,兼能润肠通便,而为主药;牛膝强腰肾,且善下行;当归甘润,养血滑肠,配枳壳宽肠下气;取升麻乃欲降先升之意,配枳壳一升一降,调畅气机。

临床用之一般可去泽泻u J,加锁阳以增强补肾润肠之功,其效更加。

3五更泻柯韵伯说:“夫鸡鸣主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因阳气当至而不至,虚邪得以淄而不去,故做泻于黎明”。

肾阳虚衰不能上温于脾土以助脾胃之“腐熟水谷”致食不能化,五更泄泻。

《医方集解》:“久泻皆由命门火衰,不能专责脾胃”。

又说:“大补下焦之元阳,使土旺火强,则能制水而不复妄行矣”。

四神丸为治疗五更泻的有效方剂,以补骨脂补命门之火,辅吴茱萸温中散寒;肉豆蔻肾暖脾,涩肠止泻;五味子酸敛固涩;佐生姜、大枣共奏温。

肾补脾、固肠之功,则久泻之疾可除。

另外,四神丸一方,先贤亦用之治疗冷积便秘【2j2,二者症状迥异,但皆因’肾阳虚衰而致,是方补肾温阳,盖异病同治之例也。

4消渴人体水液代谢的完成,必须以三焦为通道。

我们把正常的水液运行和协调平衡作用称为“三焦气化”【3j。

而三焦气化功能的完成与元气是不可分割的,元气者,根于肾,系于命门,乃通过三焦布散全身,从而推动和激发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肾虚元气不足,则三焦气化失职,肾为胃关,肾虚关开不合,则水下无底止。

水液有降无升则多尿,水液不能蒸腾气化为津则口渴多饮,精微失于布散,谷气下流则肌体失于充养,故形瘦而多食。

这与历代医家对消渴一证以肾为本的认识也是一致的。

并且在临床上取疏调三焦,益气滋肾之法,取得了较好疗效Hj。

消渴日久,阴损及阳,肾阳虚者,必予桂附八味丸取效。

李中梓《证治汇补·消渴》中说:“盖五脏之津液,皆本乎肾,故肾暖则气上升而肺润。

肾冷则气不升而肺枯,故肾气丸为消渴之良方也”。

《石室秘录》亦说:“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以肾虚至渴,则无不同也”。

可见消渴之病,确有。

肾亏而关门启闭失衡之病理存在。

综上所述,胃受纳腐熟水谷,化生精微,与。

肾藏精存在着相互滋生与充养,相辅相成的生理关系,而肾关之启闭失衡,无不影响于胃,并见胃肾之阴相互损伤而胃肾同病。

本文从胃肾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通过于以方测证的方式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进而说明胃肾的相关性。

张介宾说:“肾主下焦,开窍于二阴,水谷人胃,清者由前阴出,浊者由后阴而出;肾气化则二便通,肾气不化则二阴闭;肾气化则二阴调,肾气虚则二阴不禁,故‘日肾者,胃之关也”’,此之谓也。

参考文献:[1]广州医学院.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39.[2]方药中,邓铁涛.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248.[3]何志国.何志国医学文选[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9.[4]何志国.小柴胡汤治疗糖尿病[J].中医药信息,1993,12(8):4.浅议"肾者,胃之关也"作者:何丽杰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刊名:中医药信息英文刊名: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年,卷(期):2008,25(1)被引用次数:1次参考文献(4条)1.广州医学院方剂学19822.方药中;邓铁涛实用中医内科学19863.何志国何志国医学文选19994.何志国小柴胡汤治疗糖尿病1993(08)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 丁世幸神志病证治举隅[期刊论文]-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9)2. 陈丽平.张虹"肾者胃之关"之我见[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7)3. 于宁.李庆东.YU Ning.LI Qing-dong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研究概况[期刊论文]-中医药信息2006,23(2)4. 贺福春.刘佳伟.潘赤旗.张树岐甘麦大枣汤加味治疗习惯性便秘20例[期刊论文]-中医药信息2000,17(1)5. 王松坡五更泄中医辨治探讨[期刊论文]-中医研究2002,15(5)6. 杨明会.窦永起.张海燕"肾为胃之关"理论探析及临床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学报2004,19(8)7. 邱幸凡.陈刚络脉的分布规律探讨[期刊论文]-中医药信息2003,20(3)8. 李志雄甘麦大枣汤加味治疗考试紧张综合症27例[期刊论文]-广西中医药1999(2)9. 梁焕英.LIANG Huan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出血病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医药信息2007,24(3)10. 郭美珠.肖燕倩.孙丽英.韩向东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实验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医药信息2003,20(6)引证文献(1条)1.陈云志.秦忠.王瑶瑶.郭军.马卫东试论维生素D为"肾藏精"理论的物质基础[期刊论文] - 环球中医药2010(6)引用本文格式:何丽杰浅议"肾者,胃之关也"[期刊论文] - 中医药信息200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