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一章 明前中期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01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中国古代文学史》马工程.ppt

? 从正德年间( 1506—1521)开始,俗文学进入迅猛发展的阶段
? 作为一个以郎署官员为主体的文学团体,他们无法容忍谢榛 这样一位山人成为盟主,在他们看来,这有碍于社团的声誉 和长远发展
? 正视这一点,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评价后七子的复古事业, 也有助于我们深入考察其流派意识与科举背景的关系。。
第四节 明代文学的历史进 程与作家群体
一、以台阁重臣为主导的明前期文学
? 万历中期以后,后七子引领的复古思潮逐渐退去,代之而起 的是以“三袁”公安派、竟陵派、浙东诗人群体、晚明山人 诗人群体、晚明政治诗人群体、为数众多的江南女诗人。
? 明代小说的全面繁荣是从万历年间开始的。历史演义、英雄 传奇、神魔小说、人情小说等主要章回小说类型各擅胜场
? 在戏曲领域,杂剧和传奇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情形。北曲杂剧 在南曲的挤压下于万历年间成为绝响,传奇则迎来了其繁盛 期
思考题:
? 1.与唐宋文学相比,明代文学有哪些显著特色? ? 2.简要分析明代的特殊政治环境对文学的影响。 ? 3.明代中后期俗文学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4.具体说明明代文学不同发展阶段的特色。
第七编 明 代 文 学
绪论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明代的政治环境与文坛格局的异动 ? 第二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雅俗文化的消长 ? 第三节 明代文人的科举背景与流派意识 ? 第四节 明代文学的历史进程与作家群体
第一节 明代的政治环境与 文坛格局的异动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明代文学)

明清文学史习题及答案目录第七编明代文学………………………………………………………………()基本知识…………………………………………………………………………()简单解释题………………………………………………………………………()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七编明代文学一、基本知识1、明初诗歌的代表人物是刘基和高启。
刘基诗风近于杜甫,高启则近于李白。
2、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是杨士奇、杨荣、杨溥。
3、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是李东阳,他著有《怀麓堂集》。
4、“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梦阳和何景明,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5、“吴中四才子”是指: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
6、“后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攀龙、王世贞。
初期则以谢榛为代表。
7、晚明李贽著有《焚书》等,他在文学创作上提出了“童心说”。
8、公安派以袁宏道为代表,“公安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
9、公安派的理论主张主要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10、竟陵派的代表人物是钟惺与谭元春,他们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追求“幽深孤峭”的风格。
11、明末爱国诗人有陈子龙、夏完淳、瞿式耜、张煌言等。
12、陈子龙的《小车行》、《卖儿行》等诗歌,表现了他对人民深重苦难的同情。
13、陈子龙抗清失败后的诗歌代表作是《秋日杂感》十首。
14、朱笠亭《明诗钞》把陈子龙列为明代最后一位大诗人。
15、夏完淳被俘后在押解途中作有《别云间》诗。
16、在市民通俗文学样式中,除了小说和戏曲外,散曲和民歌也是非常重要的样式。
17、代表明代散曲最高成就的是北散曲。
18、梁辰鱼开创了以昆曲写散曲的先例,他的散曲集《江东白苧》全部用昆曲写成,被称为“白苧派”。
19、代表明代散曲最高成就的作家有王磐、陈铎、冯惟敏、杨慎等。
03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二章 明代文言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 就中篇传奇小说在小说史上的影响来看,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
▪ 第一个层面是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刘生觅莲记》《怀春雅集》 《钟情丽集》《花神三妙传》《天缘奇遇》《五金鱼传》等中篇传奇小 说,多描写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以大团圆作结,不仅为当时盛行的话 本小说提供了素材,也直接影响与推动了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繁荣。
▪ 《剪灯新话》恢复了唐人传奇取材于当下人生的传统,这个 传统在宋元一度中断。对时代背景的交代,地点、年月、事 件,非常准确。《剪灯新话》集中反映了元末明初战乱期间 的社会生活,而士人阶层的遭遇又是其重心所在。
▪ 《剪灯新话》恢复了唐人传奇面向“无关大体”的浪漫人生 的传统
▪ 李昌祺(1376—1452),名祯, 以字行。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少负才名。明永乐癸未进士,授 翰林庶吉士,参与编修《永乐大 典》,以渊博著称。后以礼部主 客郎中权知部事,外调任广西、 河南左布政使。居官刚严方直。 能诗文,有《侨庵诗馀》《容膝 轩草》、《运甓漫稿》等。仿瞿 佑《剪灯新话》作《剪灯馀话》, 凡四卷二十篇。
▪ 明代中篇传奇小说的兴盛是在弘治(1488—1505)以后。玉峰 主人的《钟情丽集》可能产生于成化末弘治初,《龙会兰池录》 《双卿笔记》《丽史》《荔镜传》《怀春雅集》问世于弘治、正 德间,至迟不晚于嘉靖初;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1620)先 后产生了《花神三妙传》《寻芳雅集》《天缘奇遇》《双双传》 《五金鱼传》。
▪ 明代中篇传奇小说,依据其问世时间和风格流变,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 《贾云华还魂记》代表第一个阶段,其特点是:虽以《娇红记》为典范, 却努力给男女主角安排一个团圆结局,还魂情节就是为达到团圆结局而 设计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笔记

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明代诗歌名词解释台阁体1.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代表作家个文学流派,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2.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童心说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
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公安派(公安三袁)1.“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
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2.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
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第二章明代散文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
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
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
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公安派:明后期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
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
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
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
总之,强调真实与变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
07第七章 《中国史学史》 马工程

第一节 明代史学的发展
二、私人著史Leabharlann 繁荣与局限• 明朝史学的重心开始转到私人著史大约是在正德时期 ,至万历时形成高潮。
• 明中后期私人著史的繁盛,有多方面原因。 • 明代私撰史著,主要集中于本朝史,这也是明代史学
的主要特点。 • 丰富的私修史著,一方面显出明代史坛的繁荣,一方
面也暴露出它的局限。
国初人朴厚,不敢言朝廷事,而史学因以废失。正德 以后,始有纂为一书,附于野史者……万历中,天子荡 然无讳,于是实录稍稍传写流布,至于光宗,而十六朝 之事具全。
第一节 明代史学的发展
一、君主专制政治的发展与官修史书
君主专制政治对官修史书的影响,包括制度和实践两 个方面:
• 修史制度方面,在君主专制政治一般原则指导下,明朝建立不 久,统治者即将唐宋时独立设置的史馆,与原内廷备为文学顾 问的翰林院合并,以翰林院的编修、修撰、检讨等为史官兼“ 掌修国史”。
• 修史活动方面,据李晋华《明代敕撰书考》统计,有明一代敕 撰图籍200余种,其中绝大多数是史学著作。
• 儒学即经世之学,但具体到怎样致用,则存在 “主于道”和 “主于事”两条路径。
• 史学经世之旨转向实用后,出现了一批反映社会经济生活及其 相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史著。
• 同时,考据之学亦出现复兴之势。随着文献考据的复兴,澄清 官私史学各种史实错误的考据,也伴随着史学批评逐渐展开。
第三节 明清之际史学家的历史批判精神
——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
第五节 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三、章学诚的方志学理论
• 第一,确定方志的性质。 • 第二,提出系统的方志编撰理论。首先,在体例问
题上提出方志立“三书”、分“四体”的主张;其 次,提出方志须辨体的思想;再次,提出一系列方 志编撰原则和方法。 • 第三,为有利征集文献和编修方志,提出州县建立 志科的主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 明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1、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使市民阶层扩大。
市民阶层人数众多,人员复杂,包括商人、作坊主、手工业工人、自由手工业者、艺人、妓女、隶役、各类城市贫民和一般的文人士子等。
2、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自然的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市民的生活,市民的情趣,市民的形象在明代的诗、文、小说、戏曲中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
3、作品内容市民化的同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
这种艺术趣味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4、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膨胀,不可避免使文学创作商品化。
5、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
6、王学左派(泰州学派):思想家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冲击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在客观上了突出了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
此后,心学亦称王学,流布天下,形成多种派别。
其中,泰州学派又称王学左派,从王艮、徐樾、颜钧、罗汝芳,到何心隐、李贽,越来越具有离经叛道的倾向。
他们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平等,追求个性的自然发展。
7、章回小说: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到明代定型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现存的宋元话本已经分卷分目,王国维认为这是“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除分回立目之外,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的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
8、从明代戏曲、小说及民歌等通俗文学的发展,简要论述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第一,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明代文学家对于情感的论述特别丰富,往往把情感作为品评作品美学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准则。
这是宋元以来对于理学专制的反弹,是肯定自我、张扬个性的一种表现。
古代文学史第七编

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明代诗歌台阁体1.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2.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童心说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
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第二章明代散文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
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
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
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公安派明后期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
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
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
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
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总之,强调真实与变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
第三章《三国演义》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一.《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04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三章 《三国志演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 其四,“去瞽传诙谐之气”。当演义作者有意采用雅驯的语 言,以总结历史经验为宗旨,并力图表现元末明初知识分子 的人生理想的时候,实际上已同平话的诙谐告别。这里经历 了一场由通俗到典雅的运动,这一运动的轨迹在曹操形象的 塑造中可以清晰看到。
▪ 关于曹操的描写即非常典型:肯定甚至赞赏他的“智” (“揽人才而欺天下”之“智”)构成相关情节的真正意蕴。
▪ 《三国志演义》通过描写“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的曹操, 刻画了一个纯用霸术的“奸雄”形象,一个“雄才大略”、 具有政治远见与政治气度的野心家和阴谋家。他的行为虽以 权谋为出发点,但却符合中国传统的政治理念,比如忠君、 爱民、赏识和重用人才等。他的成功是合情合理的。
▪ 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三国志演义》对孙权等人物也不乏 类似的书写。从这一类描写,读者可以获得丰富的历史经验。
二、“民间的三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以道德化的情感满足为基点
▪ 《三国志演义》对刘备集团的描写,以民间故事为主体,其 文化内涵的特征是追求道德化的情感满足,在明确区分“好 人”“坏人”的基础上,又热衷于赋予“好人”的 “谋”“勇”以传奇意味、超人色彩。
▪ 关羽的勇武仍是重点描绘的 性格侧面。小说对其“忠义” 的描写更为引人注目。还以 热情洋溢的笔墨描写了关羽 的儒雅风度。
三、掌故风味与隐逸情调
▪ 清初毛宗岗修订《三国志演义》,他有意在小说中增加了大 量笔记片段。
▪ 笔记片段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或通过片段的琐事显示人物的 性格特征,为其在历史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提供注释。然而, 从总体上看,笔记片段的核心作用是罗列轶事,抒写作者 “幽居以养静”的闲情逸致。
第七编明代文学1

明代文学绪论◆明代社会、思想文化的特点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明代文学发展概况及特点一、明代社会特点◆明代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开国,到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自缢,历16帝计277年。
◆欧洲文艺复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政治上大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2、思想文化上积极提倡程朱理学。
◆3、工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4、中后期思想文化活跃,王学左派的兴起◆王守仁(阳明)“心学”◆李贽“童心说”二、明代文学分期◆三个时期:◆前期,明初到成化时期(1368—1487)约120年;◆中期,弘治到隆庆时期(1488—1572)约84年;◆后期,万历到崇祯末年(1573—1644)凡71年。
◆前期:◆相当漫长的衰微冷落时期◆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
◆戏曲、小说成就较高◆长篇章回小说问世◆中期:◆从前期的衰落状态中恢复生机、逐渐走向高潮◆两个文学集团:◆“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唐寅)◆“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李梦阳、祝允明等提出“复古”口号◆“唐宋派”(唐顺之、王慎中)◆“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俗文学的兴盛和雅、俗传统的混融。
◆出版印刷业空前繁荣◆《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等开始刊刻广泛流传◆启蒙思想家李贽◆彻底的反权威精神◆“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重视物质生产◆充分肯定人欲◆平等对待妇女◆后期:◆理论上的自觉性◆李贽“童心说”:“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袁宏道“性灵说”:“以出自性灵者为真诗。
”◆尊“情”反“理”◆“公安派”(袁宏道)◆晚明“小品”◆特点有三:◆一是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通俗形式的文学取得重大成就◆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和“二拍”◆汤显祖《牡丹亭》思考题◆简述明代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明后期进步的文学思潮的主要观点有哪些?◆李贽的学说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在晚明的文学理论中,李贽的“童心说”具有怎样的先导意义?参考书目1、《明代文学史》,钱基博著,商务出版社,1934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明代文学研究》,邓绍基、史铁良主编,北京出版社,2001第一章《三国志演义》◆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明代文学 第1章~第4章【圣才出品】

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0.1复习笔记一、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1.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明初的统治者实行了若干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措施,从而促进了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兴旺。
2.市民阶层的壮大与新的读者群的形成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使市民阶层迅速扩大。
同时明代中后期文人逐步产生了一批受到市民思想、感情和艺术趣味的熏陶,并愿意为市民阶层服务的文人士子。
这批世俗化的平民文人同时又与商人、手工业者、艺人等市民相结合,形成了一批新的读者群。
3.新的内容与新的形象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自然地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例如在小说和戏曲中,更是广泛而深刻地表现了市井生活,塑造了众多商人和作坊主的形象,并透出了对于世俗物质利益关注的价值取向。
4.审美趣味的转变在作品内容市民化的同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
这种艺术趣味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这在小说、戏曲、民歌等通俗文学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5.文学的商业化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膨胀,不可避免地使文学创作商品化。
文人为谋生而写作,书肆为牟利而刊行,一些文艺作品难免沦为金钱的附庸。
二、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1.王学左派兴起的原因(1)政治思想由高压趋向失控。
明代中叶以后,皇权的集中与皇帝的腐化,导致宦官的专权权与朝政的腐败,这加剧了党争。
政治上的混乱伴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风俗的变化,使统治集团逐渐放松了政治思想的控制。
(2)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
心学与禅宗相结合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变革。
(3)时代的呼唤,新的市民阶层对代言人的需求。
2.王学左派的兴起与张扬个性和对人欲的肯定弘治、正德年间,思想家王守仁继胡居仁、陈献章、湛若水等人之后,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冲击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
06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五章--明代戏曲-《中国古代文学史》-马工程课件

▪ 嘉靖、隆庆年间, 李开先、王世贞、梁辰鱼等士大夫文人撰写 了一批反映政治斗争的传奇作品, 《宝剑记》《鸣凤记》《浣 纱记》等均在忠奸斗争模式中展开剧情。同时还产生了一批 在舞台上常演不衰的情感剧, 如郑若庸《玉珏记》, 李日华、 崔时佩《南西厢记》, 张凤翼《红拂记》等。
13 .
▪ 李开先(1502—1568), 山 东章丘人。嘉靖八年进士, 官 至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 因 得罪当道于三十九岁时罢官 归里。养有家班, 家藏元杂剧 千余种, 有“词山曲海”之誉。 著有传奇《宝剑记》《断发 记》《登坛记》, 另有院本集 《一笑散》。
第五章 明 代 戏 曲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明代杂剧的历史进程 ▪ 第二节 明代传奇的历史进程 ▪ 第三节 吴江派与“汤沈之争”
2.
第一节 明代杂剧的 历史进程
▪ 明代建国后, 曾经制订一系列文化政策推行风化、强化意识形 态。体现在戏剧领域, 一方面, 朱元璋对戏曲搬演做出了严厉 的规定。另一方面, 朱元璋等又试图借助戏曲推行教化。朱元 璋认为《琵琶记》有益教化, 下令教坊将《琵琶记》改为北曲 加以推广。
8.
第二节 明代传奇的历史进 程
一、从戏文到传奇
▪ 嘉靖末年, 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改革, 最终形成了昆山腔清柔 婉折、流丽悠远的特性, 特别适宜于文人抒发内心的细腻情感。 万历年间, 传奇最终取代北曲。
▪ 经过长期的探索, 明代传奇终于摆脱了早期南戏的朴素面貌, 确立了其体制特征。
10 .
▪ 嘉靖年间, 士大夫对传奇的态度由鄙夷转向欣赏。此时的江南 极为富庶, 社会风气竞尚奢华, 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戏班。吴徽 州班、兴化班、张衙老班、沈周班、吕三班、沈香班都是当 时著名的职业昆曲戏班。文人用于自娱和交际的家班出现于 嘉靖年间, 并盛行于万历以来的剧坛,
古代文学史马工程教材第四册目录

古代文学史马工程教材第四册目录目录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第1章上古神话第2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第3章《诗经》第4章《左传》与春秋战国历史散文第5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第6章屈原与楚辞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第1章秦与西汉散文第2章西汉辞赋第3章司马迀与《史记》第4章东汉辞赋第5章《汉书》及东汉其他散文第6章汉代乐府诗第7章汉代文人诗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第1章三国文学第2章两晋文学第3章陶渊明第4章南朝文学第5章北朝文学第6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第1章隋及初唐文学第2章盛唐诗歌第3章李白第4章杜甫第5章中唐诗坛第6章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第7章古文思潮与唐文的成就第8章传奇与敦煌文学第9章晩唐五代诗坛第10章词的兴起与晩唐五代词第五编宋代文学第1章北宋初期文学第2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第3章北宋前期词坛第4章苏轼及其文学家族第5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第6章北宋后期诗词第7章南宋前期文学第8章陆游与中兴诗坛第9章辛弃疾第10章南宋后期的文学第11章宋代“说话”与宋元话本第六编辽西夏金元文学绪论第1章辽、西夏诗文与金代诗词第2章元代诗词散文第3章说唱艺术与诸宫调第4章元代前期杂剧第5章关汉卿的杂剧创作第6章王实甫与《西厢记》第7章元代后期杂剧第8章元代散曲第9章南戏的兴起、文体与《琵琶记》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第1章明前中期诗文第2章明代文言小说第3章《三国志演义》第4章《水浒传》第5章明代戏曲第6章汤显祖第7章《西游记》第8章《金瓶梅》第9章晩明诗文第10章明代话本小说第11章明代词曲与民歌第八编清代文学第1章清初诗文的繁荣第2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第3章清初白话小说第4章《聊斋志异》与文言小说再兴第5章《儒林外史》第6章《红楼梦》第7章清中叶文学的多元格局第九编晚清文学绪论第1章龚自珍的诗文第2章魏源、林则徐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的诗第3章宋诗派的兴起与桐城派的承变第4章古典小说的畸变第5章光、宣、民初的诗文第6章“小说界革命”与晩清戏曲第7章藏、蒙古、柯尔克孜族的三大史诗。
1中国古代文学史(明)

《王冕传》
• 开头描写王冕少年读书情形的一节, 颇有情趣:
•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 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 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 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 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 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 冕小儿,恬若不见。
如表现自我人格的青丘子歌强烈而鲜明地体现了脱离伦理的羁绊而获得自由发展的个人化要此诗作于至正二十年1360高启开始隐居于青丘之后其时他早年怀抱要将二三策为君致时康的理想已经破灭深刻觉悟到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诗中不问龙虎苦战斗意谓他对张士诚朱元璋等群雄纷争已经厌倦
明代文学
• • • • • • • • • 明代文学概说 第一章 明代前期文学 第二章 明代中期诗文 第三章 明中期戏剧与《西游记》等小说 第四章 明代后期诗文 第五章 《金瓶梅词话》与明后期长篇小说 第六章 明代后期短篇小说 第七章 汤显祖与明后期戏剧 第八章 明代散曲与民歌
历史背景补充
• 明朝初年,朱元璋对苏州这座城市一直耿 耿于怀。朱元璋当年打苏州化了大力气, 攻下苏州后,下令将江南富民十四万户强 制迁到其老家安徽临濠。 • 朱元璋在位31年,苏州知府期间换了30次, 据考证,“洪武中,苏守三十人”遭到 “左谪”、“坐事去”、“被逮”、“坐 赃黥面”、“坐法死”者就有14人。 (陈宁 “陈烙铁”、魏观 )
• •
• •
李 贽
• 可惜,这一历史进程在中国显得极其艰难。 建立在广大的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封建政治 体制对于历史挑战的反应,是空前地加强 专制,加强以奴化人性为目的的思想统治。 历史进程的滞塞,使中国从此落后于世界 的发展,而开始陷入长期的困境。 • 这一种复杂的背景,也造成了明代文学的 复杂性。
明代文学 第一 二章 课件

(三)艺术个性千姿百态。 艺术个性千姿百态。 (四)众多的文学流派此消彼长,互相迭代。 众多的文学流派此消彼长,互相迭代。
袁本文学史四 p.30—33
2.英雄传奇小说 2.英雄传奇小说
这类小说多是仅凭一些简单的历史记载,而主要通过想象虚构 来塑造传奇式的英雄人物。 施耐庵的《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 产生于明初 施耐庵的《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 在《水浒传》的影响下,明代出现的英雄传奇小说主要有: 水浒传》的影响下,明代出现的英雄传奇小说主要有: 袁于令的《隋史遗文》 纪振伦的《杨家府演义》 袁于令的《隋史遗文》、 纪振伦的《杨家府演义》、 熊大木的《北宋志传》 大宗中兴通俗演义》 熊大木的《北宋志传》和《大宗中兴通俗演义》、 无名氏的《英烈传》 无名氏的《英烈传》等。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被称为明代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四大奇书” 它们分别成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 “四大奇书”,它们分别成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 世情小说的开创性和典范性作品。 说、世情小说的开创性和典范性作品。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 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罗贯中的《水浒传》 施耐庵 罗贯中的《水浒传》 吴承恩的《西游记》 吴承恩的《西游记》 清代: 高鹗的《红楼梦》 清代:曹雪芹 高鹗的《红楼梦》
设六部( 废除丞相制 设六部(吏 户 礼 兵 刑 工 )直属皇帝管辖 设立 锦衣卫 东厂 西厂 内厂 等特务统治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刘基散文为论者所称的是寓言集《郁离子》和《卖柑者言》 等名篇。
▪ 王袆(1322—1373)和方孝孺(1357—1402)是《明 史·文苑传》列举的明初“以文雄”的另两位文章家。
▪ 永乐以后,尤其是仁宗、宣宗时期,政泰人和,台阁体应运 而生,成为文学主流。
▪ 杨士奇极为推崇欧阳修、曾巩:“自杨文贞而下,皆以欧、 曾为范,所谓治世之文、正始之音也。”(董其昌《重刻王 文庄公集序》)受其影响,后来的台阁文人大多以欧阳修文 为宗。台阁文人推崇欧阳修、曾巩,立足点是“羽翼六 经”“发明圣人之道”,看重的是欧阳修文章“舂容详赡, 和平典雅”(倪谦《松冈先生文集序》)的一面。
▪ 为官以后,表现宏阔情感的作品开始减少,关注个人情感的诗作 逐渐增多。
▪ 我昔在家日,有乐不自知。及兹出门游,始复思往时。贫贱为 客难,寝食不获宜。异乡寡俦侣,童仆相拥持。天性本至慵,强 使赋载驰。发言恐有忤,蹈足虑近危。人生贵安逸,壮游亦奚为? 何当谢斯役,归守东冈陂。
▪ 赋闲家居,可以随意行止,不受任何拘束;出入官场,则危险无 处不在,“发言恐有忤,蹈足虑近危”。洪武七年(1374), 高启因受魏观案牵连被处斩。
二、成化至正德年间的散文
▪ 散文领域,前七子倡导复古之前,文坛以台阁体为主。 ▪ 黄佐将明初以至弘治、正德间的文章流变概括为“三变”: ▪ 国初之文,以刘基、宋濂、方孝孺为代表; ▪ 台阁之文,以杨士奇、李东阳、程敏政、王鏊为代表; ▪ 复古之文,以康海为代表
▪ 李东阳被视为台阁体代表作家之一,既缘于他长期身处馆阁 的人生境遇,又与他论文与杨士奇等人立场相近有关。
《王冕传》
▪ 冕既归越,复大言天下将乱。时海内无事,或斥冕为妄。 冕曰:“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乃携妻孥隐于九里山。 种豆三亩,粟倍之,树梅花千,桃杏居其半,芋一区,薤韭 各百本。引水为池,种鱼千余头。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 屋。尝仿《周礼》著书一卷,坐卧自随,秘不使人观。更深 人寂,辄挑灯朗讽。既而抚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 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诗,千百不 休,皆鹏骞海怒,读者毛发为耸。人至,不为宾主礼,清谈 竟日不倦,食至辄食,都不必辞谢。善画梅,不减杨补之, 求者肩背相望,以缯幅短长为得失之差。人识之,冕曰: “吾藉是以养口体,岂好为人家作画师哉!”
第一章 明前中期诗文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明 初 诗 文 ▪ 第二节 成化至正德年间的诗文 ▪ 第三节 嘉靖、隆庆年间的诗文 ▪ 第四节 八股文的定型与繁荣
第一节 明 初 诗 文
一、“明诗冠冕”高启与“吴中四杰”
▪ “吴中四杰”之中,高启 (1336—1374)声名最著, 甚至被认为是“明诗冠冕” (朱庭珍《筱园诗话》)。 高启元末主要生活在张士诚 占领的吴中地区,出入淮南 行省参政饶介府第,后隐居 吴淞江青丘。
▪ 高启作于元末的诗,现实性较强。如《塞下曲》:
▪ 日落五原塞,萧条亭堠空。汉家讨狂虏,籍役满山东。去 年出飞狐,今年出云中。得地不足耕,杀人以为功。登高望 衰草,感叹意何穷!
▪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 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 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 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 王世贞早年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李攀龙去世后独主文坛, 一生著述颇丰
▪ 尚忆秦松帝跸留,至今风雨未全收。天门倒泻银河水,日 观翻悬碧海流。欲转千盘迷积气,谁从九点辨齐州。人间处 处襄城辙,矫首苍茫迥自愁。
二、嘉靖、隆庆年间的散文
▪ 散文领域,前七子将秦汉散文作为典范加以推崇,在改变弘 治、正德间文坛风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模拟风气的 盛行,所谓“独观其一,则古色苍然;总而读之,则千篇一 律”。
二、刘基的诗
▪ 刘基(1311-1375),字伯温, 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 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 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 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 (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 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 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 成公。
▪ 刘基不以诗名,但其诗在后世得到了很高评价。其诗为论者
所重的多创作于元末。
▪ 天冥冥,云濛濛,当天白日中贯虹。壮士拔剑出门去,手 提仇头掷草中。掷草中,血漉漉,追兵夜至深谷伏。精诚感 天天心哀,太一乃遣天马从天来,挥霍雷电扬风埃。壮士呼, 天马驰,横行白昼,吏不敢窥。戴天之耻,自古有必报,天 地亦与相扶持。夫差徒能不忘而报越,栖于会稽又纵之。始 知壮士独无愧,鲁庄嵇绍何以为人为?
二、王鏊、钱福与八股文的成熟
▪ 成化、弘治是明代八股文演变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八股文 的体制与格式在这一时期趋于成熟;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 八股文醇深典雅,被视为八股文“正体”。
▪ 成化、弘治间的八股文作家以钱福、王鏊为代表,其中王鏊 被誉为“一代之俊英,斯文之宗主”(俞长城《百二十名家 制义序》),所作八股文开创了一代文风。
▪ 最终改变七子派复古风气的则是唐宋派。唐宋派的主要成员 有唐顺之、王慎中、茅坤(1512—1601)等人。
▪ 唐宋派之所以选择唐宋古文为取法对象,并非对秦汉古文表 示不满,而是在重塑科举文风背景下的策略性选择。唐宋派 从指导文章写作的角度立论,注重具有可操作性的“法”, 因而更看重唐宋古文。唐宋八大家中,尤其推崇欧阳修和曾 巩。
▪ 何景明(1483—1521)所长为七律,许学夷甚至推为“国朝七 言律第一。李梦阳学杜崇尚雄浑的格调,何景明则偏于俊逸、闲 雅的风格。 ▪ 汉水东驰入楚来,长沙秋望洞庭开。江清楼阁中流见,日落帆 樯万里回。去国尚思王粲赋,逢时空惜贾生才。湘南两度曾游地, 惆怅烟花暮转哀。
▪ 其时诗坛另一重要群体是吴中诗派,代表人物有唐寅、文徵明等。 唐寅诗间或有元、白诗的浅俗率易,文徵明诗则受宋诗影响较大。
▪ 唐宋派立足“法”“理”两个层面推崇唐宋八大家古文,其 结果或因为过于强调“理”而由文入道,或因为拘泥于具体 的“法”而流于模拟。
▪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 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 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 川先生”。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 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 代官员、散文家,著名古文家。
▪ 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 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 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 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 一”。与唐顺之、王世贞等人起而重新倡导复古,促成了 第二次复古运动的兴起。
▪ 李攀龙、王世贞等人以秦汉古文为学习典范,在行文上也追 求类似的风格
▪ 刘基入明以后较有代表性的诗作是《旅兴》五十首。其四十
一首云:
▪ 寒灯耿幽幕,虫鸣清夜阑。起行望清天,明月在云端。美 人隔千里,山河杳漫漫。玄云翳崇冈,白露凋芳兰。愿以绿 绮琴,写作《行路难》。忧来无和声,弦绝空长叹。
三、宋濂、刘基等人的散文与仁、宣时期的台阁文风
▪ 宋濂(1310—1381)被推为明 朝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他是 “当今文章第一”。宋濂论文重 视明道,在主持编撰《元史》时, 将儒林与文苑合而为一,称为 “儒学”。宋濂为后世称赏的散 文,主要是传记文和记叙文。 《送东阳马生序》是广为传颂的 名篇。
▪ 八股文体式的形成,缘于明代科举对头场经义文的重视。洪 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恢复取消十一年之久的科举考试, 废弃元代科举所设的“经疑”,第一场《四书》义和经义由 元代的各一道增加至总共七道。
▪ 永乐十五年,明成祖颁行《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 大全》等书于两京国子监及天下府州县学,进一步确立了程 朱理学作为答题依据的主导地位。
▪ 成化、弘治年间,陈献章、庄昶等人论诗主理,在诗坛形成与茶 陵派并行的性气诗派。他们推崇的诗人不是李、杜,而是宋代理 学家邵雍。其中一部分作品,能做到哲理与诗心涵融无间,被称 为山林诗,有助于矫正台阁体的肤廓之弊。
▪ 第一次复古运动的中坚是前七子,主要活动于弘治、正德年 间,故又称“弘正七子”,核心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 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等。
▪ 2.明代前期台阁文风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 3.前后七子同倡复古,二者在理论主张上有什么区别? ▪ 4.明代前中期八股文体制的定型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 前七子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提出以汉魏古诗和盛 唐律诗为取法对象,矛头主要指向茶陵派和性气诗派,希望 借复古达到反映现实及强调诗歌审美特征的目的。
▪ 李梦阳所作七古,被沈德潜评为“雄浑悲壮,纵横变化”。音调雄壮, 气象阔大,粗具盛唐诗气象。
▪ 清风店南逢父老,告我己巳年间事;店北犹存古战场,遗镞尚带勤王字。 忆昔蒙尘实惨怛,反覆势如风雨至;紫荆关头昼吹角,杀气军声满幽朔。 胡儿饮马彰义门,烽火夜照燕山云;内有于尚书,外有石将军。石家官 军若雷电,天清野旷来酣战;朝廷既失紫荆关,吾民岂保清风店。牵爷 负子无处逃,哭声震天风怒号;儿女牀头伏鼓角,野人屋上看旌旄。将 军此时挺戈出,杀敌不异草与蒿;追北归来血洗刀,白日不动苍天高。 万里烟尘一剑扫,父子英雄古来少;单于痛哭倒马关,羯奴半死飞狐道。
▪ 不识别家久,但看明月晖。关山一以鉴,驿路远相违。影 落吴云尽,凉生楚树微。天边有乌鹊,思与共南飞。
▪ 嘉靖前期性气诗派的复兴,同样以反对前七子为背景。正德、 嘉靖时期的一批理学家承袭邵雍以来理学诗人“诗以明道” “吟咏性情”的传统,作诗强调“理趣”,但诗歌的艺术魅 力不免受到损害。
▪ 后七子在诗学谱系的选择上受前七子影响,也以汉魏古诗、 盛唐律诗尤其是杜诗为典范,在七律一体上用力尤多。
第二节 成化至正德年间的 诗文
一、成化至正德年间的诗
▪ 李东阳论诗重音韵、格调,“贵情思而轻事实”,主张向汉唐诗 歌学习,以突破台阁体在诗歌内容和体制方面的限制。 ▪ 雨深门巷半苍苔,十日幽怀郁未开。刚道官闲忙又错,偶教身 健病还来。酒杯尚藉驱除力,诗债惭非应答才。犹有旧堂堪系马, 水边鸥鹭莫惊猜。
第四节 八股文的定型与繁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