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从政观及其影响(论语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从政观及其影响

孔子—一个伟大而又神圣的名字。孔子思想是关于人类生命存在、生存价值和群体关怀的人文学说。这种人文学说的精髓,就在于给人提供一种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应该怎样处理关系,应怎样做的规范、原理和原则。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都能从中得到不同教益。从为官从政的角度来看,其教育意义就在于使大家明白如何做人、如何做官、如何做事。从圣人的年代直到现在他的思想对我们每个读书人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是孔子的从政观能哪几个方面来看呢?接下来我们就简单谈一下孔子的从政思想及其影响。

孔子的政治情怀是什么呢?现在大多数学者评论孔子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不过孔子的思想本旨在珪社会政治领域。他为了培养治国人才成为教育家,因为对社会政治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成为思想家。因此我们《在论语》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语录:“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里的“周”指的是西周王朝,“周公”是西周宗法制度和礼乐文化的创立者姬旦。周公借鉴殷商文化,封土建国,制礼作乐,完全了封建宗法制度,奠定了三千年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周公这一继往开来的政治成就为孔子所仰慕,故而有如此强烈的政治心迹的表述。从孔子的生平事迹和编著“六经”的旨义看,其政治本愿也昭然可见。他早年就有了明确的从政志向。《史记》记其“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二十七岁向郯子学官制,中年后曾当过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职。五十五岁后又周游列国寻求实践政治理想的机遇。即使六十八岁返回鲁国,专心致志整理和传播文化典籍,仍不改素志。《论语》中“礼”出现了75次,“政”出现了42次,“邦”出现了48次,有关政治的概念的文字出现的频率极高,也正是这种本愿的直接反映。

孔子的政治理想——和为贵。孔子的政治理想,一言以概之,就是“和”。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但是怎么样才能做到“和”呢?孔子强调说:“道之以政,齐之以行,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要实现社会和谐,合理的经济制度是必需的。孔子主要强调了均平和薄敛两个问题。“有国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孔子认为均平才能减少社会矛盾。现代人大多认为发展经济才是实现社会安定的关键。当然孔子在倡导德治的同时并不反对刑罚。对于刑罚所起的社会作用,孔子也给予了肯定。

《论语》中的《为政》篇中有这样一条语录:哀公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子的意思是说,提拔正直的人,位置安排在邪曲的人上面,那么老百姓就会服从。提拔邪曲的人,位置安排在正直的人上面,那么老百姓就不会服从。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中国官场制度潜水在的弊端。现在很多官员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仗着自己手中的权利,提拔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如果说他们都是些有才能的人的话那就算了,可是事实呢?虽然谈这个话题有点敏感,可是又有谁能说这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呢?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句话可以这样翻译:君王根据礼义使用臣子,臣子以忠诚事奉君王。这是孔子从政的一个很鲜明的政治观,那是要“君君,臣臣”。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对此就的了如此深刻的认识了,可是今人呢?我想绝对存在一部分官员是为了一己私利选择从政的。想相现在的大学生掀起的一阵“公务员”狂潮,难道他们真的是为了报效祖国而做出的选择吗?我想有很大一部人都是冲着利益去的吧!因为他们认为公务员基本上就是一个铁饭碗,不用担心失业的问题。孔子曾说过:“学而优则士。”可是孔子所谓的“士”难道是今有口中的“士”吗?我想当然不是了,孔子的“士”应该是这样子的:一是要具备多种才能。“君子不器”,不能只具备一种才能,而是“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二是要注意个人形象。不要有官架子,但要有官样子。在语言、行

为、容貌等方面要有规范。比如,要“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为官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只有这样,才能让人尊敬、信任,才有亲和力。三是要严格要求自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首先为政者自己要成为榜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所以,为政者自身要端正,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更不能胡作非为,正是“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上好礼,则民易使也”。除了一般人的修养以外,为官还要“戒、畏、思”。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之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之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为政无小事,要有敬畏之心,不要肆无忌惮,要严肃认真,不可马马虎虎。四是要杜绝物质诱惑。区别君子与小人,就看他对物质的态度和追求的境界。君子生活中肯定离不开物质,但君子绝不仅仅为物质而生活。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关于君子和小人比较他也大多是从义和利的角度出发的,比如,《论语》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等等。五是要加强学习。关于学习问题,孔子的论述最多。他认为,学习是终身的任务,他自己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围绕学习,他讲述了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效能等。在学习的目的上,他认为学习本身就是目的,“三年学,不至于谷”,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学习的态度上,他认为首先要培养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次要虚心而不满足。“学而不厌”,力戒“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做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第三要有毅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第四要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无常师”,都体现了孔子极为严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的方法上,他提倡“温故而知新”,他还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也提倡人们相互启发,相互切磋,“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学习的内容上,他主张要广泛博大,“文,行,忠,信”都要具备,在多学的基础上,要有“道”来“一以贯之”。在学习的效能上,他提出一要“致用”,二要“结合”。读书虽多,但办不了什么事,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理论不和实际结合,是最大的忧虑。六是要勤政敬业。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就是在位不懈怠,做事不松弛。七是要目光远大。“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要求从政者处理政务不要图快,不要贪图眼前利益,而要目光远大。今人的“士”与孔子的“士”应该还相差甚远吧!

以上只是我从《论语》中得到的一些肤浅的体会,《论语》是一部历史巨作,孔子更是一位历史无法磨灭,时间无法湮灭的伟人。是他教给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也对参与行政者的告诫:谨慎,谦恭,正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