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

为学
为学

《为学》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主体课文,也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

言文。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课文用故事做比喻说明“立志为”的道理。全

文基本上是叙述蜀鄙二僧的故事。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它不仅说了“为学”,也阐明了难

与易的辨证关系,从而告诫人们只要坚忍不拔,难事也能变得容易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2、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

3、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情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的语气和情感。

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为”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勤奋学习的名言、故事。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为学》。观题质

疑,“为”是个多音字,组词,在此处读什么?“wéi”是什么意思?做。文题的意思呢?

2、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及本文相关资料。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

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有

《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

第一遍:读准生字字音;

第二遍:能正确停顿、读得流利;

第三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2、初读后,你知道了什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读后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说一说。

4、结合文后译文,读一句原文,读一句译文。试着解决刚刚的疑问。可以小组交流。

三、精读感悟。

1、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文中说了几方面的内容?指导朗读,要引导学生读出疑

问的语气。

本段中你发现了重复的句子吗?

“则难者亦易矣;则易者亦难矣”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自己说一说。

2、理解“去南海”这件事是否容易?从哪里看出来的?在文中画出来,读一读。

3、重点指导对话部分的朗读。

贫者说话的语气;富者从疑问——轻视——惭愧的态度变化。

富者说“子何恃而往?”两次不同的语气变化。

(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表演读等)

4、相机指导理解重点字的意思:“鄙、恃、去、顾、为”等字。

四、拓展延伸。

1、请孩子们想像一下,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后,看到富和尚,他们见面时的场景及对话,写下来。

2、文章主要用(对比)写法,来叙述这件事。为的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3、说一说你知道的哪些人是通过勤奋来取得成功的事例。

五、实践活动。

1、请从“人之立志“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2、推荐阅读书中两篇文章。

六、板书设计。

为学

彭端淑

天下事:

为之:难→→易。贫者

学之:难→→易。

不为:难富者

《为学》教学反思

《为学》这篇课文是清代文学家彭端淑为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读书而写的。本文选自他的《白鹤堂集》。这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篇文言文。

亮点:

一、文章的导入的设计比较新颖,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很大一部分同学们也能够积极参与。

二、以小故事为切入点进行课文分析。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提示,一步步走入故事,品味语言,又能够走出故事,得出启示。

三、板书设计较有新意,能够为教学效果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四、学生预习很认真,比较到位。因此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不足:(主要为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一、解题。

解题中应该加入对文章原题目和作者初始写作用途的解读。

二、重点词语的解读。

这个环节,采用学生讨论法,讨论后提出依然不懂的词语,教师解答后进行归纳。再归纳的过程中,我只注重了实词意思的总结,而忽略了课文中虚词的归纳和总结。而且并没有逐字逐句的去解释重点词语。帮学生抓牢基础。在课文翻译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三、课文分析。

由于文章中讲述了“蜀鄙二僧,欲之南海,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小故事,大部分

同学们都会对这个小故事印象深刻,因此,以这个小故事为切入点来分析文章,分析后得出道理“事在人为”。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很快的就将道理渗透给学生,而并没有运用大量

的时间来品读课文,让学生品味对而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人物形象。应该让学生在我环环相扣的问题的索引下,慢慢的解读课文。

总体反思与改进:

一、对文本的研究和解读,依然不够深刻;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翻译要作为重点。在以后

的教学中要注意对文本的解读,最大限度的减小自己的疏忽和漏洞。

二、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透彻,总是急于将自己知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认真分析学生

的具体情况,甚至要想到,上课时如果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有多少种答案。

三、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考纲考点的落实依然不够到位,研读考纲考点,尽量在平时教学中,进行归纳总结和渗透。

四、由于本人急于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整节课课显得有点前紧后松,在以后的教

学中本人一定克服这一点。

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定义: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1)司机开车鸣笛现象(气温) (2)儿童观看暴力或非暴力的视频 2.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3.举例子:旁观者行为 旁观者越多,可能帮助的人越少。 专业术语:从众现象。 阿希(线条判断的从众实验) 第二章历史与流派 赫尔曼.艾宾治斯(德国)曾说“心理学有个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代表人物: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德国) 功绩: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国墨菲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评论冯特: 在冯特创立他的研究室之前,心理学就像一个流浪儿,一会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又敲敲认识论的门。1897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身之所和一个名字。 蔡元培关于心理方面:我国第一个实验室,心理研究所。

一、结构主义流派(受德国生理学影响较大) 1、代表人物:铁钦纳(冯特的学生) 2、基本观念: (1)对象:意识经验 (2)目的:揭示意识经验的结构 (3)方法:内省法分析各种经验 解释:研究者操纵刺激(视觉、听觉等)使之有系统的变化,让被试者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作出反应,或报告自己为某种刺激的感受。(4)结论:对于意识经验的分析结果是一切复杂的经验都是可以被分析成为感觉简单的意象和简单的情感。 解释:认为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情感是情绪的元素。 (5)主张:将科学与科学的应用分开来,认为心理学是科学,而心理学的应用不应该是心理学家关心的事。 二、功能主义流派(机能主义)(受英国生物学影响更大) 与结构主义流派相对 1、代表人物:杜威、詹姆斯 2、基本观点: (1)对象:关于意识或心里生活的科学(与结构主义基本一致)(2)目的:揭示有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或意识的功能。 对比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只分析意识的元素。

心理学---意识与注意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内容: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3.对自身的觉知。 意识的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行为过程中,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最能集中注意。 2.自动化意识状态:按一定目的完成任务,意识参与少,变为自动化。注意要求少,并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意识与睡眠做梦之间。醒着做梦。不需要集中注意。意识处于迷糊状态。 4.睡眠状态:虽然有意识活动,但自身并没意识到。 无意识:个体不能察觉到心理活动和过程。按照弗洛伊德似的说法,无意识中包括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理论道德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察觉到。 二、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 注意的指向性: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哪个对象,集中性就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程序。 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从大量信息中,选择有用的给以反应,排除无用的干扰。 2.维持功能:保持,持续的紧张状态。 3.调节功能:注意转变,实现活动转变,适应环境。

注意与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决定意识的内容。 2.密不可分: 可控制意识状态,注意集中; 自动化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意识的参与较少; 白日梦状态,意识变化注意极少,紧张性低; 睡眠状态,无意识,注意停止。 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无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由刺激物本身特点和人自身状态引起。 2.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个人意志。 3.随意后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形式。类似随意,但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即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 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有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日节律:人和动物都存在,主要是睡和醒周期性循环。还有一些生理方面节律变化。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四、睡眠阶段及脑电波特点! 睡眠作用:1.恢复机能2.保护自己 正常清醒状态时脑电波为β波,13-20cps,频率快,振幅小。 第一阶段:过渡期,α8-12,频率慢,振幅大 第二阶段:轻睡期,θ4-7,频率更慢 第三四阶段:沉睡期,δ2-4,振幅极大,梦游,呓,尿床 第五阶段:快速眼动睡眠(REM)呼吸心跳不规则,难唤醒,做梦。

儒家的经世之学及其意义

儒家的经世之学及其意义 儒家在中国已有近2600年的历史了。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学本身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不仅历史上的儒家学者各以其自身立场阐发各自的儒学思想,而且儒学宏富的思想内涵及其历史演变亦使研究者对儒学的了解颇感困惑,从而引发了许多误解和争论。其实,无论儒学经历过多少时代,我们对儒学的理解首先应该弄清儒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儒学的目的、儒生的终极关怀是什么?笔者认为,从此契入最应紧紧扣住经世精神及其意义来了解、体认作为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之核心的儒学。 儒学本来就是一门经世之学,儒家之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经世精神。所谓“经世”,即“经世致用”。“经世”有时写作“经济”,即“经国济世”,意义相同。“经世”是指称儒家极其关心社会、参与政治,以祈求迗到天下治平的一种观念。“经世”概念最早见之于《庄子?齐物论》,其言有 曰: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辨。 对于这里提到的“经世” 一词的含义,学者说法不一,如章太炎认为应解作“纪年”;梁启超则以济世致用之义视之,他出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为诸生订立学约十条,其中第九条即为“经世”,并解释道:“庄生曰‘《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凡学焉而不足为

世用者,皆谓之俗学可也。”查“经世” 一词,历史上也有用为“入世”的同义词,以与佛教“出世”观念相区别,如南宋陆九渊谓:“儒者虽至于无声无臭、无方无体,皆主于经世;释氏虽尽未来际普度之,皆主于出世。”故近世学者有认为庄子之言是“由道家出世的观点,反衬出儒家的入世精神。”庄子“经世”的真实含义究竟是什么?姑且可以置之不论,但经世观念确实代表着儒家入世和通过为政以达到致天下于太平、登万民于圣域的态度与抱负。 儒家的经世并不是因职责所需而体现的。刘师培认为儒家的经世精神渊源有自:儒家出于司徒之官,亲民治事、化民成俗本为司徙应有天职,儒家由此转化而成学派。刘氏所说在孔子以前也许是事实,但到孔子时,儒家的经世已绝非为了“尽职”,而是作为儒者或社会良心承担者无可旁贷的责任。这从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可以得到证明,如孔子阐述其最为强调的“仁”的观念时说: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迗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有弟子问何为儒家的理想人格__ “君子”,孔子的回答也是经世的: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 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心理学 概念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理学科独立的标志,即标 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2.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3.心理的实质: ①概念:心理学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性质的中间学科或交叉学科。 ②如何理解? A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B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C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 D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4.心理学的五大任务: ①描述:报告什么真正发生了,即得到事实和占有材料,主要解决人的心理是“什么”的问题。 ②解释:找出出现某种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解决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什么”发生的问题。 ③预测:对心理与行为的趋向做出判断。 ④控制: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去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 ⑤运用:即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去提高生活质量。 5.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 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现象。 6.关于“反射”: ①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 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 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 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 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 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 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 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 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 射的基本内容。 经典条件反射特征: 获得: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如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 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 恢复: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被称为自然恢复作用。

学前音乐教育 期末考试材料

一、名词解释 1音乐 2音乐教育 3奥尔夫 4铃木镇一 5学堂乐歌 6体操兵操 7柯尔文音高手势 8歌曲 9打击乐器演奏整体教学法 10韵律活动 二、简答 1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 2音乐目标层次结构 3歌唱的表演形式 4影响音乐教育目标制定的因素 5简述音乐教育活动组织形式的结构功能三、论述 1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 3提出和撰写教育活动目标的意义原则方法

一、名词解释 1.音乐 狭义的音乐是一种由声音和寂静组织起来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人类的 听觉系统来感知的,又成为听觉艺术。广义的音乐是人类利用声音现象进行的一种 社会文化实践活动。 2.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活动为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达到特定影响目标的社会 实践活动。最终是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即健康和谐的人格的教育。 3.奥尔夫 卡尔.奥尔夫,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 慕尼黑一个有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卡尔·奥尔夫从小对音乐 和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为他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剧大师奠定了基础。奥尔夫基 本上是自学成才的大师,从少年到青年,他通过自学刻苦钻研大师们的作品,在不 断地探究大师们的风格中顽强地寻找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那种“野生”的 具有原本性的音乐、戏剧”。他从不把自己禁锢在某一专业、学科之中,作曲、指 挥、戏剧、舞蹈……,他均报有极大热诚去关注、去研究。 4.铃木镇一 铃木镇一,生于日本名古屋市,父亲曾经创办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小提琴厂。铃木 镇一在东京完成学业后,留学德国柏林,跟随卡尔·克林格尔教授学习小提琴演奏8 年。1928年与妻子回到日本,开始演出和教学活动。与三个兄弟组建铃木四重奏 乐队之后,他发现了年龄幼小的儿童都具有学习潜力,随后创立了世界著名的“才 能教育研究会”(Talent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铃木镇一主张通过儿童早年 良好的音乐教育,培养个性优雅、才能卓越、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他的教育理 念引发了世界范围的教育革命。 5.学堂乐歌 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 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 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 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 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 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 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6.体操兵操 7.柯尔文音高手势 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手势是19世纪70年代由 优翰·柯尔文首创的,所以称之为“柯尔文手势”。手势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在身 体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 现出来。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音高、音准的调整、交流的一个身体语言形 式。

经世致用简介

经世致用 编辑 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作品名称经世致用 创作年代明清之际 作者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 名称来源出自儒家的“经世致用”之学 目录 1概述 2简介 3历史渊源 4引用概述编辑 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经国济民;“致用”为:尽其所用。《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

的学术思潮。由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经世致用思 经世致用 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子。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仔细分析儒家思想,可以看到,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思想,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另外,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尚思辨。它不象其他哲学思想那样,用极强的思辨性去解释诸如世界的本原问题,今生与来世的问题或是人世与鬼神的关系等问题,而是很实在,甚至可以说是很实用地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行事,教统治者如何治国。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从其产生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随着儒家思想不断被统治者利用、宣传,其中的实学之风也随之传播开来。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大兴,其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伦理准则。这正是在宋王朝的统治面临巨大危险之时提出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世风,以挽救国家。但后世的理学家却“把‘修身’置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强调,所以落实到行动上往往使修身养性的‘内圣’与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并论而形成事实上的对立,割裂了‘修齐治平’之间的有机整体联系”。走上了“穷理”之途,并将“理”的思想僵化,违背了朱熹“经世”的本意,失去了对现实

心理学流派及代表人物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等人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认知心理学:奈瑟 附:冯特的简介 冯特(冯特一般指威廉·冯特) 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一生作品达54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等。

童年时期 1832年8月16日,冯特出生在德国巴登地区曼海姆市的内卡劳镇,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父亲是一位路德教会牧师。他4岁时和家人搬到了巴登地区中部的海德尔斯海姆镇,并在这里度过童年。冯特有个哥哥叫卢德维格,比冯特大8岁。在冯特2岁时,哥哥就被送到海德堡的姑母家并在那里上学。童年时冯特的伙伴很少,唯一一个和他关系不错的是一个比他年纪大的智力发育有些问题的孩子。他在镇里的学校上了2年学。在上学期间,冯特有严重的爱做白日梦的毛病,为此还被父亲训斥。 从他8岁开始,父亲的助手弗里德里克·穆勒牧师成为他的老师。他和老师关系非常好,以至于老师在教了他三年后,要到附近另一个镇当牧师,冯特也过去和他一起住和学习。 中学时期 1845年,在父母的安排下,冯特进入布鲁赫萨尔高中学习。害羞、胆小的冯特没有适应这里的环境,和同学没有形成良好的关系,

学业成绩也特别差。有时候他会逃回家里,但是母亲会把他送回学校。由于他的学业表现极差,甚至有老师认为一个比较适合冯特的工作是到邮局工作。冯特的父母于是在年把他送到海德堡的姑母家,并从1845年秋开始在这里上大学预科。在这里生活和学习的期间,冯特变得开朗了很多,结识了一些朋友,并参加课外的活动。但是冯特在这里的学习情况还是表现平平。 大学时期 1851年,冯特进入图宾根大学,学医学课程。1852年,转学到海德堡大学,学医学专业。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期间,冯特学习非常努力。有一次为了研究食盐对身体的影响,他连续几天控制食物中食盐的摄入量,直到身体出现代谢紊乱情况出现。基于这次研究,1853年他发表自己的第一篇文章《谈尿液中的氯化钠》。 1855年,冯特参加巴登大公国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并且在各科考试里都名列前茅。这一年,他还在海德堡一家医院当了几个月的实习医生。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NO.1 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奠基人)、铁钦纳、费希纳 基本主张:心理学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 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由这些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知觉时有感觉、观念是由意向、情绪由激情构成的。 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方法。(依靠被试自我观察) 评价:1、冯特创建了第一个从哲学分化出来的心理学学派,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 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是心理学脱离哲学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2、推动了其他心理学派的产生,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3、研究内容过于狭窄且脱离实际。 4、把心理分解为元素,割裂其整体性。 NO.2 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奠基人),杜威,安吉尔。 基本主张:也主张研究意识,但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他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研 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功能,而不是像构造主义只分析意识的元素。他们认为意识并非是元素的组和,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其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机能主义推动心理学向实际生活发展。 评价:促进了美国心理学向实际发展,促使其广泛应用于教育、工业、临床等领域。NO.3 行为主义心理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华生(《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斯金纳,班杜拉。 基本主张:1、反对研究意识,完全不同意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将意识作为心理学 研究的主题,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对行为进行研究。 评价:强调研究可观察的客观行为,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作用,但 其过分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意识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研究: 1、程序学习: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提出的基于自我学习的程序学习系统。是20

三个数字组合成不能全奇的全部三个数

005 007 014 015 016 017 023 025 029 032 034 035 038 041 043 047 049 050 051 052 053 056 057 058 059 061 065 067 070 071 074 075 076 077 078 079 083 085 087 089 092 094 095 097 098 104 105 106 107 113 115 116 119 124 125 128 129 131 133 134 137 138 139 140 142 143 146 148 149 150 151 152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3 175 176 178 179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3 205 209 214 215 218 219 227 229 230 236 237 238 239 241 245 247 249 250 251 254 256 257 259 263 265 267 269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1 283 287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302 304 305 308 311 313 314 317 318 319 320 326 327 328 329 331 335 337 338 340 341 346 347 348 349 350 353 355 356 357 358 359 362 364 365 367 368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91 392 394 395 397 401 403 407 409 410 412 413 416 418 419 421 425 427 429 430 431 436 437 438 439 449 452 457 458 459 461 463 467 469 470 472 473 475 476 478 481 483 485 487 489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4 526 527 529 530 533 535 536 537 538 539 542 547 548 549 551 553 557 559 560 561 562 563 568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7 579 580 581 583 584 586 589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597 598 599 601 605 607 610 611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3 625 627 629 632 634 635 637 638 641 643 647 649 650 651 652 653 658 661 670 671 672 673 674 679 681 683 685 689 691 692 694 697 698 803 805 807 809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818 819 821 823 827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41 843 845 847 849 850 851 853 854 856 859 861 863 865 869 870 871 872 873 874 881 883 890 891 892 894 895 896 902 904 905 907 908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927 928 931 932 934 935 937 940 941 942 943 944 945 946 948 949 950 951 952 953 954 955 957 958 959 961 962 964 967 968 970 971 972 973 975 976 977 979 980 981 982 984 985 986 991 994 995 997

心理学

心理学讲义 第一章 一、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测验:以下的说法对不对:1、如果你碰巧踩在一个钉子上,你会马上感觉到。2、一个独眼人不可能驾驶飞机降落。3、高智商的人通常都有非凡的创造力。4、智力完全是父母遗传。 5、测谎仪能准确地发现人是否在说谎。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研究。心理学也研究动物,动物研究大约占全部心理学研究的8%。 二、心理现象的实质:心理是头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三、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的关系:行为是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广义的行为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 个体心理是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包括一般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差异。两者之间的关系是:1、人的行为受心理活动支配,而人的心理活动需要通过行为来表现;2、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它们同时受到多种共同规律制约。(具有不同的生理条件与社会条件的人,对事情的反应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也会不一样) 四、个体心理的结构及其关系 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1、一般心理过程:个体心理活动形成及其行为表现的一般过程。包括:⑴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⑵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⑶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2、个性差异:指个体在心理过程的发展与进展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倾向(需要、动机、信念、理想等)与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能力、气质、性格)。 两者的关系: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影响着心理过程,使其带有个性心理的烙印。 六、心理学发展中出现的主要流派与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思想 1、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代表人物冯特的学生铁钦纳。⑴该流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即对人的直接经验的觉知。⑵研究方法是内省法。⑶构造主义者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激情是情绪的元素。这些元素通过联想与统觉构成所有复杂的意识经验。心理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不同刺激情景下的各种元素之间的结构。 2、机能主义:机能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的,他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只静态研究意识的元素,意识像流水一样有其动态流动性,即“意识流”。心理学研究方法除了实验法外,还有观察、测验以及问卷等方法。 3、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出现在德国,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其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该流派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人的知觉经验起源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获得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人的知觉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综合,而是大于部分之和,并制约部分的性质。 4、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⑴行为主义者反对研究意识,认为意识带有主观性质,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对它们进行可重复性、客观的研究,主张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人的意识像一个黑匣子,不管里面装什么,只需考察在刺激影响下的反应活动,行为就是由这些反应或偶的那个构成的。⑵反对内省法,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应当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用内省法得到的不是客观的资料,主张实验法。⑶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他曾说过,你给我一打儿童,在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中,不管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小偷。 行为主义后期,另一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他发展的行为主义被称作新行为主义。他延续了行为主义的宗旨,并认为任何机体当前的行为结果改变了未来的行为。这一原理

心理学学习知识意识和注意.doc

心理学知识-意识和注意 1.睡眠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5)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2.梦的功能解释 (1)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3.注意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分耳实验否认)。 (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

变形变心变化

变形——变心——变化 ——襄阳市襄州区依托《变形计》节目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纪实 记者张启才通讯员彭春红明辉张攀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情操的形成和智力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襄州区教体局敢于创新,大胆探索,依托《变形计》节目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系列活动,为打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攻坚战提供有效的保障。 《变形计》是湖南卫视的一档角色互换纪实栏目,秉承“换位思考”这一思维理念,结合当下青少年最典型的教育问题,如冷漠、网瘾、厌学、脆弱、暴力、物质等,让城市问题学生与农村学生角色互换中,体验不同人生,达到改善关系、解决矛盾、收获教益的目的。《变形计》节目既是一档生动的电视娱乐节目,又是一本鲜活的育人教材,更是一部震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片,教育意义显著。襄州区教体局局长蔡继革同志提出,应该让《变形计》节目深入学校班会,使师生感情得到熏陶,寓教于乐,强化学校德育。 襄州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襄州区教体局研究决定,在全区组

织开展中小学生统一观看《变形计》系列活动:观看《变形计》——师生撰写《变形计》观后感——举办《变形计》观后感演讲大赛。从2014年5月16日下发通知,到10月30日演讲大赛圆满落幕,活动持续近4个月。此次活动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注入正能量,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中带动了孩子成长热门话题。学校关注的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德育;老师思考的是如何和谐师生关系,寻找问题学生教育的解决之道,反思自己教育方法方式;孩子们最大的收获是心灵的震撼,灵魂的洗礼,对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一)以变形计为媒介,促进学生洗洗澡,学生大变形。 当前部分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呈现“两差一缺”的现状。行为习惯差,果皮纸屑乱扔乱丢,脏话粗话张口就是,打架斗欧家常便饭。学习习惯差,学习缺乏自觉性,总是要老师督促他们学,上课缺乏认真学的良好习惯。思想意识欠淳朴,个别学生自我意识强,骄横野蛮,甚至流里流气……《变形计》进学校班会后,打动了众多同学。一位学生观后感中这样写道:“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懂事、踏实的孩子,但我看了“城市少年打破冷漠学会感恩”后,我懂得了感恩,我再不会随意浪费父母用血汗挣来的钱,不会再对父母撒谎了。”

经世致用

我对史学“经世致用”的看法 “经世致用”一个我们经常会提及的词语,一个我们在谈及史学文学功能时常常使用的词语。那么什么是“经世致用”呢?首先我们需要为这个词语下一个定义。 《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经国济民;“致用”为:尽其所用。《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由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颇深,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历史。先秦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创立了影响后世千余年的儒家思想,其实这种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周游列国,教授门徒三千,就是为了宣扬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以求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局面。并且儒家思想很实际的教导人们该怎样为人处世。可见,儒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着很强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思想界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它的经世致用的传统也一直影响的当时的知识分子。他们以经世为己任,自觉地关心时政,积极参与国政。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兴盛,此学强调“修身”,在实际实践中将“修身”与“经世”割裂开来,并且此学将“理”的思想僵化,失去了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史学“经世致用”的传统在理学兴盛时期处于低谷。而继理学兴起的心学也只致力于“心学”本身,不注重解决现实社会问题。而到了清代,在中央专制集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经世致用”思想更似乎是走到了尽头。 而在整个“经世致用”思想处于低谷时期时,也纷纷有人站出来呼吁关注社会现实,反对空谈。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就反对空谈,倡导“实学”。而贯穿这所谓“实学”的一个中心思想,便是经世致用的精神。到了清末,鸦片战争爆发,面对封建末世深刻的社会危机,一批政治家、思想家和进步学者再一次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实行改革。其中较著名的有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关注世事,以极大的社会责任感揭露矛盾,抨击时政,指责清王朝统治的腐败以及官僚队伍的无能、迂腐。在揭露问题的同时,他们要求“更法”,呼吁“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思想,这一思想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国近代社会。 其实可以说,从先秦时期起,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就一直贯穿着“经世致用”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兴

七大心理学流派简介

七大心理学流派简介 1、构造主义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研究方法:内省法 观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认为其他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评价:构造心理学的诞生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的羁绊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但这个学派所从事的纯内省分析,严重脱离实际。 2、机能主义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等 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意识的作用于功能,强调意识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变化的整体,即“意识流”,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评价:机能主义是在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其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的发展。 3、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研究方法:实验法 主要观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可以观察的行为,遵循S-R的公式,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应是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行为是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学习的结果。 评价:行为主义学派的主张过于极端,否定意识研究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但他们对于研究客观性的强调,有利于心理学沿着客观科学的道路走下去。 4、格式塔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研究方法:实验法 主要观点:该学派主张心理学的整体性,著名观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心理学是一个整体,一种组织完型。

评价: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论,但他们强调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 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且他们对于知觉、学习及思维等的研究成果至今还具有积极的意义,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5、精神分析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 研究方法:自由联想、个案法等 主要观点:理论来源于临床经验,强调心理学研究无意识现象,无意识会表现在人的 正常和异常行为中。 评价: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但是他们过分强调无意识 的作用,早期的理论具有泛性论的特点,这些都是错误的。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精神分析学 派修正了弗洛伊德原有的理论,更强调其他因素对精神疾病和人格发展的影响。 6、人本主义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主要观点:重视人格,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各种需要的实现,以建立完善的自我, 并追求建立理想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评价: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去研究人性,冲淡了心理学纯科学的色彩,被誉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第一势力是行为主义,第二势力是精神分析),但其理论 体系仍不完备,其人性本善的观点也有待商讨。 7、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皮亚杰、西蒙等 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等 主要观点:认为人脑中进行着积极地对所接受的信息认知加工的过程。他们将人与计 算机进行类比,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评价:认知心理学的出现使得科学家相信,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脑机制,特别是认知 功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才能真正揭示脑的秘密;了解人的心理功能的特点,在新世纪,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浅论黄宗羲经世致用的政治思想

浅论黄宗羲经世致用的政治思想 【摘要】:经世致用思想囊括的内容繁多,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国家、民族、法律、教育、地理、风俗、人情、自然科学等等,其核心内容皆饱含“实学”,即实实在在的学问,贯穿这一“实学”思想则是经世致用精神。黄宗羲是明清经世致用思潮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在政治思想方面贡献对明清经世思想的推动尤为突出,他的主要政治思想集中在他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中,其主要政治主张即设相分权、君臣共治、学校议政、地方自治,提出这些政治主张的根本目的乃是对于君主(政府)权力的限制,这是对君主专制的集权时代的巨大冲击,同时,这也是黄宗羲民本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的区别之处,所以学界有称黄宗羲政治思想为传统民本思想通向近代民主思想之桥梁。本文主要通过研究黄宗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去解析其经世致用的政治思想,通过其限制君主(政府)权力的政治主张,根据其尊重人性本私、民为本的立场,依托其崇尚法治的治法思想,竭力挖掘其政治思想中的民主宪政雏形,寻找其政治思想与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关联。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作为政论文来讲,正是结合了儒家传统经世的眼光以及对实践“天下大治”的理想与抱负的,是对传统的扬弃与继承,这种既尊重传统,又着眼于现实的“经世致用”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我们需要借助古代先贤的眼光来审视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同时也要放眼于世界,看到全世界国家的政治潮流。【关键词】:黄宗羲经世致用民本思想政治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249.3 【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9引言9-11第一章黄宗羲经世致用政治思想历史渊源11-201.1儒家政治思想11-181.1.1孔孟荀之儒学11-151.1.2汉唐宋之治道15-181.2宋明经世思想18-20第二章黄宗羲经世致用政治思想基础20-292.1人性本私20-212.2民本思想21-242.3治法思想24-29第三章黄宗羲经世致用政治思想之宪政雏形29-383.1宪政雏形略论29-303.2权力分立制度30-323.3朴素议会制度32-343.4地方自治制度34-38结束语38-39参考文献39-40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0-41致谢41-42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2-44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心理学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心理学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1、内容心理学派: 19世纪60年代,内容心理学在德国产生。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费希纳受赫’尔巴特的启发,认为心理是可测量的。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他把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如下公式:S=C*log(R/RO),其中 S-感觉强度;C-适用于不同感觉中的每个感官的常数;R-刺激强度;R0-在阈限的刺 激强度。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的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 冯特将内省实验法引入了心理学。由于冯特的努力,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以后,世界各国的青年学生纷纷来到莱比锡学习心理学的实验方法。这些学生学成回国以后,成为各国心理学发展的先驱人物。他为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观点:内容心理学派主张对人的直接经验进行研究。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人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可以直接体验动的,如感觉、知觉、情感等。不过,冯特这里研究的并不是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本身,而是感觉或知觉到的心理内容,即感觉到了什么,知觉到了什么。冯特认为,人的这种直接经验(心理或意识)是可以进行分析的。 评论:冯特把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以经验取代客观现实,把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当成主观经验,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在研究方法上他归根结底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的内 省法,内省的成分在他的方法中仍占一定比例。既然 依赖于个体的直接经验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那么抛弃内省就无法探索这种经验, 这是冯特无法解决的矛盾。 冯特使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从此开辟了“科学的一个新领域”,创立了新心理学--实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4版)课后习题(第11~17章)【圣才出品】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4版)课后习题 第11章儿童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一、解释下列术语 1.认知发展 答:认知发展为心理发展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指与大脑生长和知识技能有关的发展方面。具体地说,它涉及人在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智力等方面种种功能的发展变化。 2.图式 答:图式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术语,指行为和思维组织而成的有机整体。 3.平衡化 答:平衡化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而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过程。皮亚杰用其来解释儿童认知的发展。 4.运算 答:运算是皮亚杰从逻辑学中借用的一个术语,指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 5.初级心理机能

答:初级心理机能指与生俱来的心理结构,主要由生物特点所决定,人和动物都具有这种功能。 6.高级心理机能 答: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主要指个体对自己的思维的有意识关注,对其行为的有效掌控,处理抽象的观念以及运用逻辑关系和概括的能力。 7.内化 答:内化是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外部操作的内部重构,人类的高级心理机能其实是内化了的社会关系。 8.最近发展区 答:维果茨基把儿童不能独立完成但在他人的帮助指导下能完成的任务范围叫做最近发展区。 9.支架 答:支架指由更有能力的个体提供的、旨在帮助儿童成功完成最近发展区任务的支持机制。 10.学习准备 答:学习准备又称“准备状态”或“准备性”,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11.布鲁纳的认知表征方式 答: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将儿童表征世界的方式分为动作式表征、图象式表征和符号式表征三种。动作式表征是用合适的动作反应来表示对世界的理解,图象式表征是用知觉和表象来表示对世界的理解,符号式表征是用语言符号来表示对世界的理解。这三种表征方式并没有相对应的特定年龄段,任何知识领域都可以用这三种方式表征,而且从动作式到图象式再到符号式暗含了一种最佳的教学顺序。 二、填空 1.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1)、(2)、(3)、(4)四个阶段。 【答案】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2.皮亚杰认为,守恒是阶段儿童具备的能力。 【答案】具体运算 3.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认为,认知发展其实可归结为的发展。 【答案】知识 4.凯斯认为,工作记忆能力由(1)空间和(2)空间组成。 【答案】操作;短时储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