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西医结合新概念介绍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从而弥补传统宏观辨证之不足,并实行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提高了辨 证水平。微观辨证方法特别是用于“无 证可辨”(指有病而无证)、证候不太 明显(有若干症状而未能构成证、证候 复杂以致辨证困难的情况,以及某些疾 病的发展过程中有微观变化而尚未形之 于外象的所谓“隐性证”等。是实验诊 断与临床诊断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 合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
10
这一新概念,是沈氏对中医关于 肾虚与衰老传统理论,进行深入 地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结果。它不 仅对中医传统理论概念“肾虚” 的本质给予深入分析的提示,发 展了中医理论,而且也丰富了现 代老年医学理论和临床内容,具 有临床实际意义。
11
隐潜性证
• 沈自尹等首先提出
12
沈氏等从60年代初即开始对中医理论 关于“肾”本质的现代科学研究, 到“证”本质研究。发现“肾阳虚 证”具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 质轴功能紊乱,证明实了中医的 “证”概念具有物质基础,并首先 提出“肾阳虚证”具有神经内分泌 系统的“隐潜性变化”。
13
பைடு நூலகம்
到70年代则进一步利用一些灵敏 度较高的实验方法深入开展研究, 又发现“肾阳虚证”不仅具有肾 上腺皮质轴的功能紊乱,并具有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及下丘 脑—垂体—性腺轴,乃致多靶腺 轴的不同环节、或不同程度的隐 潜性变化。
14
同时在对哮喘病人的内分泌变化 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哮喘患者既 使无“肾虚”的临床表现,其肾 上腺皮质也有类似“肾阳虚”的 隐潜性变化,故其本质仍属“肾 阳虚”范畴。而且用温阳片温补 肾阳治疗5批共284例不论有无肾 虚证表现而每年有季节性发作的 哮喘患者,均取得明显疗效。
4
生理性肾虚
• 沈自尹等首先提出
5
沈自尹等根据其对中医“肾”本质 的深入系统研究结果和观察,以及 中医理论关于“肾”为先天之本, 主生长、发育、衰老全过程等论述, “肾虚”中医辨证的临床标准主要 是腰脊酸痛、腿软无力、双耳失聪、 齿发脱落、性功能减退等表现,
6
而这些表现,与现代生理学比较, 恰恰都是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的 外象。并通过临床研究证明:用 中医补肾(益寿)法,可以从神 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方面延缓 衰老具有显著作用;还进一步从 实验研究证实:
19
而且沈氏认为“虚证的本质多数是隐 潜而散在的改变,是在采用先进而敏 感的检测方法才能反映出来”。不仅 是“证”可呈现“隐潜性”,很多 “病”(指现代医学病名)也常常出 现“无症可辨”。如在普查中发现原 发性肾小球疾病中有相当一部分病人 是无症状的尿检异常者(蛋白尿、血 尿),据上海报告占人群的0.79%。
17
指的是临床上宏观辨证无“肾阳 虚”证表现,而根据肾阳虚证的 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变化相 关特点,从实验室检测微观发现 和指标进行辨证的结果,同时按 照中医“以药测证”法予以证实。
18
由此,根据血瘀证、脾虚证、心 气虚证等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看, 实际上也存在着大量的按照中医 传统宏观辨证方法“无症可辨” 的,而实验室微观检测却可证实 的“隐性血瘀证”、“隐性脾虚 证”或“隐性心气虚证”,等等。 概括之则可统称“隐性证”或 “隐潜性证”。
24
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特别是对 “证”本质的实验研究深入开展, 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技术方法的 引进辨证研究,在积累大量研究 资料基础上,提出了“微观辨证” 新概念。
25
沈氏对论“微观辨证”之定义 为:在临床收集辨证素材过程中, 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 先进技术,发挥它们长于在较深入 的层次上,微观地认识机体的结构、 代谢和功能特点,更完整、更准确、 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探寻 各种证的微观检测指标,并用微观 指标认识和辨别证。
20
最典型的如“隐匿性肾小球疾 病”,这一组疾病的特点是:(1) 无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主要表 现为无症状蛋白尿及多型红细胞 尿。(2)以往无急慢性肾炎或肾 病历史。(3)肾功能良好。(4) 排除肾外原因的血尿及功能性血 尿。
21
剖析这一新概念的产生过程,首 先通过临床和实验室观察,发现 并提出“证”的“隐潜性变 化”→“隐性肾阳虚证”,经过 分析、归纳、推理过程,提出 “隐潜性证”新概念。体现了一 位科学家的科学思维。
22
微观辨证
• 沈自尹等首先提出
• 属于中医辨证学或 中西医结合诊断学 新概念。
23
传统中医辨证方法主要是靠宏 观望、闻、问、切等手段,收集辨 证素材,运用中医理论归纳分析, “司外揣内”进行理论思维和辨证。 虽然始终强调“探微求索”、“防 微杜渐”等,追求辨证的精确入微。 但由于中医辨证方法的产生,受到 当时科学技术条件和时代的限制, 终未能摆脱其宏观辨证的局限性。
7
老年人肾阳虚的主要发病环节为 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紊 乱,且老年人甲状腺及性腺(男) 轴的异常变化和肾阳虚证的变化 也甚为类似。
8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出现 的“肾虚”即衰老现象,既符合 于生理性(肾虚),也与1980年 Everiff提出的“老年钟就在下丘 脑”假说相一致。
9
因此,沈氏提出:若青壮年具有 “肾虚”症状,可称之为“未老 先衰”(是否也可称之“病理性 肾虚”——笔者按),而老年人 出现的这些衰老现象则可称之为 “生理性肾虚”。即认为衰老属 于生理性肾虚。
15
实验研究表明:温阳片可提高抑制 性T细胞(CD8)功能来抑制血清 免疫球蛋白E(lgE)等。因此,沈 氏提出:如果哮喘病人通过微观辨 证,是属于轻微的或潜在的肾上腺 皮质功能低下,用温阳片可预防其 季节性发作,并纠正其内分泌和免 疫功能,以药测证,可认为是“隐 性肾阳虚”者;
16
同样,如输尿管结石嵌顿性肾积 水症,从微观辨证有水液积聚、 肾功能损害等,用温阳利水法可 排石利水取得满意疗效(曾治疗 该症100例,治治愈率达71%), 也可认为是属于“隐性肾阳虚” 者。于是便产生了“隐性肾阳虚 证”的微观辨证新概念。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新概念介绍
1
2
任何一门科学或学科,其不 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新理论、新 概念不断产生。二十多年来的中 西医结合研究,产生了一些“不 见经传”的、富有中西医结合特 质的新理论概念,它不仅表明通 过中西医结合研究可以产生全新 的理论概念,
3
而且成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不 断深化和进展的重要标志,成为 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形成、构建 与发展的重要基石和要素。现仅 举例说明如下。
从而弥补传统宏观辨证之不足,并实行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提高了辨 证水平。微观辨证方法特别是用于“无 证可辨”(指有病而无证)、证候不太 明显(有若干症状而未能构成证、证候 复杂以致辨证困难的情况,以及某些疾 病的发展过程中有微观变化而尚未形之 于外象的所谓“隐性证”等。是实验诊 断与临床诊断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 合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
10
这一新概念,是沈氏对中医关于 肾虚与衰老传统理论,进行深入 地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结果。它不 仅对中医传统理论概念“肾虚” 的本质给予深入分析的提示,发 展了中医理论,而且也丰富了现 代老年医学理论和临床内容,具 有临床实际意义。
11
隐潜性证
• 沈自尹等首先提出
12
沈氏等从60年代初即开始对中医理论 关于“肾”本质的现代科学研究, 到“证”本质研究。发现“肾阳虚 证”具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 质轴功能紊乱,证明实了中医的 “证”概念具有物质基础,并首先 提出“肾阳虚证”具有神经内分泌 系统的“隐潜性变化”。
13
பைடு நூலகம்
到70年代则进一步利用一些灵敏 度较高的实验方法深入开展研究, 又发现“肾阳虚证”不仅具有肾 上腺皮质轴的功能紊乱,并具有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及下丘 脑—垂体—性腺轴,乃致多靶腺 轴的不同环节、或不同程度的隐 潜性变化。
14
同时在对哮喘病人的内分泌变化 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哮喘患者既 使无“肾虚”的临床表现,其肾 上腺皮质也有类似“肾阳虚”的 隐潜性变化,故其本质仍属“肾 阳虚”范畴。而且用温阳片温补 肾阳治疗5批共284例不论有无肾 虚证表现而每年有季节性发作的 哮喘患者,均取得明显疗效。
4
生理性肾虚
• 沈自尹等首先提出
5
沈自尹等根据其对中医“肾”本质 的深入系统研究结果和观察,以及 中医理论关于“肾”为先天之本, 主生长、发育、衰老全过程等论述, “肾虚”中医辨证的临床标准主要 是腰脊酸痛、腿软无力、双耳失聪、 齿发脱落、性功能减退等表现,
6
而这些表现,与现代生理学比较, 恰恰都是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的 外象。并通过临床研究证明:用 中医补肾(益寿)法,可以从神 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方面延缓 衰老具有显著作用;还进一步从 实验研究证实:
19
而且沈氏认为“虚证的本质多数是隐 潜而散在的改变,是在采用先进而敏 感的检测方法才能反映出来”。不仅 是“证”可呈现“隐潜性”,很多 “病”(指现代医学病名)也常常出 现“无症可辨”。如在普查中发现原 发性肾小球疾病中有相当一部分病人 是无症状的尿检异常者(蛋白尿、血 尿),据上海报告占人群的0.79%。
17
指的是临床上宏观辨证无“肾阳 虚”证表现,而根据肾阳虚证的 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变化相 关特点,从实验室检测微观发现 和指标进行辨证的结果,同时按 照中医“以药测证”法予以证实。
18
由此,根据血瘀证、脾虚证、心 气虚证等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看, 实际上也存在着大量的按照中医 传统宏观辨证方法“无症可辨” 的,而实验室微观检测却可证实 的“隐性血瘀证”、“隐性脾虚 证”或“隐性心气虚证”,等等。 概括之则可统称“隐性证”或 “隐潜性证”。
24
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特别是对 “证”本质的实验研究深入开展, 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技术方法的 引进辨证研究,在积累大量研究 资料基础上,提出了“微观辨证” 新概念。
25
沈氏对论“微观辨证”之定义 为:在临床收集辨证素材过程中, 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 先进技术,发挥它们长于在较深入 的层次上,微观地认识机体的结构、 代谢和功能特点,更完整、更准确、 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探寻 各种证的微观检测指标,并用微观 指标认识和辨别证。
20
最典型的如“隐匿性肾小球疾 病”,这一组疾病的特点是:(1) 无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主要表 现为无症状蛋白尿及多型红细胞 尿。(2)以往无急慢性肾炎或肾 病历史。(3)肾功能良好。(4) 排除肾外原因的血尿及功能性血 尿。
21
剖析这一新概念的产生过程,首 先通过临床和实验室观察,发现 并提出“证”的“隐潜性变 化”→“隐性肾阳虚证”,经过 分析、归纳、推理过程,提出 “隐潜性证”新概念。体现了一 位科学家的科学思维。
22
微观辨证
• 沈自尹等首先提出
• 属于中医辨证学或 中西医结合诊断学 新概念。
23
传统中医辨证方法主要是靠宏 观望、闻、问、切等手段,收集辨 证素材,运用中医理论归纳分析, “司外揣内”进行理论思维和辨证。 虽然始终强调“探微求索”、“防 微杜渐”等,追求辨证的精确入微。 但由于中医辨证方法的产生,受到 当时科学技术条件和时代的限制, 终未能摆脱其宏观辨证的局限性。
7
老年人肾阳虚的主要发病环节为 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紊 乱,且老年人甲状腺及性腺(男) 轴的异常变化和肾阳虚证的变化 也甚为类似。
8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出现 的“肾虚”即衰老现象,既符合 于生理性(肾虚),也与1980年 Everiff提出的“老年钟就在下丘 脑”假说相一致。
9
因此,沈氏提出:若青壮年具有 “肾虚”症状,可称之为“未老 先衰”(是否也可称之“病理性 肾虚”——笔者按),而老年人 出现的这些衰老现象则可称之为 “生理性肾虚”。即认为衰老属 于生理性肾虚。
15
实验研究表明:温阳片可提高抑制 性T细胞(CD8)功能来抑制血清 免疫球蛋白E(lgE)等。因此,沈 氏提出:如果哮喘病人通过微观辨 证,是属于轻微的或潜在的肾上腺 皮质功能低下,用温阳片可预防其 季节性发作,并纠正其内分泌和免 疫功能,以药测证,可认为是“隐 性肾阳虚”者;
16
同样,如输尿管结石嵌顿性肾积 水症,从微观辨证有水液积聚、 肾功能损害等,用温阳利水法可 排石利水取得满意疗效(曾治疗 该症100例,治治愈率达71%), 也可认为是属于“隐性肾阳虚” 者。于是便产生了“隐性肾阳虚 证”的微观辨证新概念。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新概念介绍
1
2
任何一门科学或学科,其不 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新理论、新 概念不断产生。二十多年来的中 西医结合研究,产生了一些“不 见经传”的、富有中西医结合特 质的新理论概念,它不仅表明通 过中西医结合研究可以产生全新 的理论概念,
3
而且成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不 断深化和进展的重要标志,成为 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形成、构建 与发展的重要基石和要素。现仅 举例说明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