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犹如一股温暖和煦清新的春风

合集下载

简简单单教语文

简简单单教语文

简简单单教语文新课改如同一缕和煦的春风,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

在“自主、合作、探究”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激发学生兴趣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的方式多了,让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多了,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多了……然而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形式化,课堂活动热闹非凡,学生却学不到任何知识,这显然背离了语文课堂的学习规律。

郑板桥曾说过:“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简简单单教语文,应当成为每位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

下面就语文课堂教学经常出现的现象逐一加以分析:现象一:无效合作讲解《特殊的葬礼》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扣题质疑。

师:大家看到这个题目,想问些什么?生一:“特殊的葬礼”在哪儿举行?生二:为谁举行?生三:为什么要举行这次葬礼?生四:这次葬礼特殊在哪儿?……然后,教师提出探究要求:(1)通过合作学习尽量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

(2)看看合作过程中有没有新的发现。

学生立即开始了四人一组的交流。

观察后发现,很多学生在四人小组合作中无所事事甚至无所适从。

参加合作的学生也只是说出自己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参与讨论,是只“合”而未“作”。

这样的合作学习又能取得什么实效呢?一堂课热热闹闹,却得不到扎实的训练,听不到琅琅的书声,那么学生又怎会有收获呢?这种形式上的作秀,必然导致课堂教学中诸多“空壳”现象。

“合作、探究”的前提应是自主阅读课文,体察涵泳、潜心会文。

若学生没有读通、读懂课文,对课文未形成自己的感受,那么“合作、探究”势必成为“空中楼阁”。

从本质上讲,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

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因此,课堂教学要摒弃表面热闹、实效甚微的“伪讨论、假合作”。

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应该因人、因课、因时而异,以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最终目标。

现象二:虚假自主《蚂蚁和蝈蝈》一文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提出问题:蝈蝈该怎么做?可以画,也可以表演。

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让我们如沐春风,它带来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让我们如沐春风,它带来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栅堰小学
多功能教室
音乐
邢如飞

蜗牛与黄鹂鸟
秀城实验
二楼音乐厅
美术
蒋晓蕾

点线游戏
清河小学
美术教室
科学
韩祺

各种各样的花
清河小学
三楼实验室
信息
沈敏杰

编一本心爱的古诗集
秀城实验
电脑教室
体育
蒋舜

快乐篮球
行知小学
大操场
下午
13:30-15:30
学科交流研讨(把握学科本位,体现学科特色)
多功能教室
行知小学

My Family
行知小学
多功能教室
音乐
祁颜冰

幸福生活
行知小学
二楼音乐厅
美术
葛艳

旧报纸的新玩法
栅堰小学
美术教室
科学
徐嘉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秀城实验
三楼实验室
信息
朱亮

知识卡片的制作
清河小学
电脑教室
体育
姚圣斌

我帮长辈做件事
秀城实验
大操场
第三节
10:45-11:30
英语
房俊

At the zoo
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让我们如沐春风,它带来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为了更好地实践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与兄弟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探索新的教研活动形式,促进各校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我校与秀城实验小学、清河小学、栅堰小学定于3月18日在秀城实验小学举办首届四校联合技能学科的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活动,届时恭请贵校领导和教师莅临指导。

新课改犹如一股温暖和煦清新的春风参考资料

新课改犹如一股温暖和煦清新的春风参考资料

新课改犹如一股温暖和煦清新的春风,吹拂着每位教师、每个学生,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老师们积极主动努力地适应新课题的挑战,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通过多级多类新课程培训,教师们眼界大开、心灵震动,正在努力摒弃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手段,构建新课程教育教学方式。

新课改是一项具体的艰苦的系统工程,决非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事。

因为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一轮课改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

新课程需要教师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

而以往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

但面对滚滚而来的新课改浪潮,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实际上教师们难免会有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走过场、甚至加重负担等现象。

究其原因:一是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与新课程理念的碰撞,传统的理念因根深蒂固未能打破,新的理念又未牢固建立形成,虽有过许多学习培训,但那仅是一日之功。

可以说理念是一种文化现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传统理念由于日积月累,长年熏陶、浸泡,可谓坚硬如铁。

二是传统教育思想战车习惯性力量强大,或许已刹车,但强有力的惯性仍在推动其向前进,这也是几十年传统教育的深厚积淀所致。

三是广大教师其自身接受的就是传统的教育,从小到大吸的是传统教育的空气,是在传统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现在他们呼出的也是传统教育的空气,这犹如一个怪圈。

四是思想解放不够,保守有余。

前怕狼后怕虎,畏手畏脚,患得患失,课改步子放大了怕基础不牢,步子迈小了又显沉闷死气。

五是教师自身水平、专业化程度也影响着新课程的全面落实。

因为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系统性层递性的学科体系,采用了主题式模块教学。

学科教学内容更具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专业知识储备及文化底蕴不能满足新课改的教学需要。

课程改革如同春风

课程改革如同春风

自我变革,迎接教学的春天课程改革如同春风,带我们走进教学的春天。

新的教学理念不但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也重新规划了教师的教育生涯。

教育的转轨要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开始。

一、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与主体权利的鲜活生命,因此应该放置在被尊重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于他们所出现的错误,不能一味地批评,要注意保护其幼小的自尊心,用一颗博大的心去宽容,效果会更好。

对于他们的优点也不能吝惜表扬,要善于捕捉孩子们的闪光点,并使之放大。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只有得到教师的尊重与支持,学生才会树立起自信心。

以人为本,特别强调要树立全面的学生观。

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真正需要的不是统一制定的进程表,而是给每一位学生一份私人进程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得到发展。

随时留心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一点,都应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特别是对差生和后进生,更要让他们感到自己还是有潜力的,感到希望之光尚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转变课堂行为作为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被点燃的火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学生能力的束缚。

课堂只是提供了学习的场合,教师组织的教学也只是为学生设立了一种学习场景。

只有使整个教学过程沉浸在一种民主、平等、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只有符合学生的意愿,他们才愿意走进去学习,才能进入最佳的思维状态。

当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中,在老师的点拨下,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他们就会学得最好;当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时,动力和能力就会猛增,从而达到快乐学习;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

因此,教师平时应多给学生以关怀、温暖,营造良好的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们要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以学习者为中心,并且与学生自己的目标和现有的知识联结起来。

课改春风吹开妙笔之花

课改春风吹开妙笔之花

课改春风吹开妙笔之花课改是为了提高我国教育水平,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课改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教育理念的转变。

课改如春风般吹开,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希望。

课改给予了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

以往,老师只能按部就班地传授知识,现在,教师们有更多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记忆和应试,而课改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将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课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只注重学术成绩,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

而课改则强调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积极培养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课改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传统的课型和教材需要改进和更新。

部分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接受能力较低,需要进行培训和指导。

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不均衡,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依然存在。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忽视,需要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参与。

课改给予了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变化。

它积极推动教育的发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需求。

虽然课改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但我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我国的教育将会迎来更好的明天。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万物成长春风起,新课程理念犹如一股春风在江苏大地上荡漾,在两年多的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感受到这股春风的和煦与温暖,使我能积极投身于这场课程改革的行列,在实践与探索中感情她的震憾与美妙,在这震憾与美妙中更明白了历史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基础性的历史知识,使之掌握基本的学习历史的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人文素养的培养。

创造力,是指独特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也是一种高级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向深层次发展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是全社会所共同关心的话题。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中学历史内容广博,是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经过这两年多的教学实践,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形成了几点浅见,愿与有志于新课改研究的同仁探讨。

一、善于设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一般来说,有创造力的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又是激发创造力的动力,学生的好奇心往往来自于教师的设疑,现在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知识面较宽,因此,在强调创新教育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设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历史是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学科。

对于以前的社会,学生都有一种探求、渴望了解的欲望。

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可以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

如在讲授法国大革命有关内容时,针对当时的土地问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罗伯斯庇尔,你将怎样制定有关土地问题的政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有利用原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机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大胆地历史事件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和质疑。

如在讲授美国宪法中有关三权分立原则内容时,可以向学生说明当时许多国家如中国、俄国等都实行封建群主专制所存在的不足及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不足,提示学生分析:为什么美国采用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来建立国家政权的原因。

《沐浴课改春风 感受课改温暖》

《沐浴课改春风  感受课改温暖》

沐浴课改春风感受课改温暖宁都八中孔丽丽我是一名数学教师,自从使用小学数学教学新课标(修订)后,让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受。

一、新课改非常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处处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对教材编写最基本的科学性要求之一。

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方面的规律,在学习素材、呈现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经历不同的阶段,体现出相应的特征。

因此教材修订后教材结构更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突出体现在以下几点: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教材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为此教材的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教学内容的编排更为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教材系统调整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使所出现的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数学学习特点,更有利于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加注重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打开新教材,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气息,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与灵活性令人耳目一新。

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提供机会。

如统计与概率内容结构有较大调整,层次性更加明确。

强调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

第一学段内容减少,主要是学会分类、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搜集与整理;第二学段分为“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两部分;第三学段分为“抽样与数据分析”和“事件的概率两部分”。

课改如一缕春风伴随我成长

课改如一缕春风伴随我成长

课改如一缕春风伴随我成长随着课改的脚步,我们闫庄镇中心小学的课改工作在高校长的带领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两年来的坚持我校终于制定了”三课五环”的教学模式。

我当然也不例外,也走在课改的大潮之中,我们学校的老师埋头研究如何上好课,如何使学生爱上这样的课堂,针对这些我们备课、备学生、备课件等等绞尽脑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为了使我们学校的老师快速地成长,校长和教研组的老师们不厌其烦的听课评课。

今天星期四,上午第二节课轮到我讲公开课了,我是既紧张又兴奋,手心都捏出了汗,心也快跳到嗓子眼儿了。

虽然这样的公开课我已经不是第一次上了,但还是忧心忡忡,紧张的不行,因为上次的公开课上的很不成功,出了一些状况,提前两天制作的课件在上公开课的前一节拿到教室试放竟然什么也没有了,只好慌慌张张的又制作了一次,因为时间紧促好多内容都没有设计好,导致塞翁失马,漏洞百出!所以从那以后开始我时刻提醒自己一定早早备好课,一定按照“三课五环”的模式上课。

坚持了这么久我期待自己在教学上是不是有进步,也想得到大家的肯定。

我不想说自己有多努力之类的话,但我会努力做到上好每一节课。

就在我想着上回的公开课时,听课的老师陆续的来到教室,随着学生的一声“老师好”,开始上课了,我时刻提醒自己镇定镇定,就像平常那样按照教学环节来就可以了,这样自己忐忑的心情也平静下来了。

我上课的环节是这样的:第一步,导入课文。

在电子白板上出示检测题,反馈一下学生上节课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小组一对一的批改,错误的抓紧时间再写三遍,由组长监督检查,。

第二步,讲授新课。

根据播放的内容提示分组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上组读下组评价。

尽量把握让学困生多读一读,多表扬多鼓励,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多多的积极的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

第三步,出示本文的学习目标,先学生先自学,通过再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交流统一答案,如有争议继续讨论。

接着是汇报结果。

看着他们大声的讨论着,争论着,汇报着,还有的同学你一言我一语的争得面红耳赤,我心里充满了幸福感。

新课程犹如春风给小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新课程犹如春风给小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新课程犹如春风给小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我们欣喜地看到数学课堂的一系列的转变:引人的情境、各异的形式、自主的探究、多元的活动……值得借鉴。

然而,细细品味,许多数学课看似精彩,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乱花渐欲迷人眼,斑斓未必皆春色”,华而不实于数学教学无益。

因此,理性告诉我们:小学数学课堂应当回归本真,树立“自然就是美”的教学理念,力求简洁和实效。

使其剔除臃肿的堆积,剥离繁琐的多余,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数学是用数字和符号诠释世界的一门学问,具有本真、简约和快捷反映人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特性。

因此,笔者在思考: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简明教学目标、简化教学情境、简练教学环节、简洁教学语言,让数学课堂回归本真,充盈浓浓的数学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简明教学目标——取实舍虚有人说: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像一首优美的歌,要唱响主旋律;犹如开掘一泓清澈的泉,要奔向主河道。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数学课堂教学要回归本真,有一条清晰的主线是前提和保证。

“主线”抓住了,目标的制定明了了,安排教学环节、取舍教学内容、考虑教学进程、有效组织教学时就有了根本出发点和终极指向,课堂教学的结构和层次就清晰起来了。

然而,现实中,不少人偏离主线,因而拟定的目标往往不切实际、空话连篇。

如一位教师教学“年月日”时,确定如下目标:①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认识了解大月、小月、平月,掌握记住大月、小月的方法,能够利用方法计算一年的天数,了解闰年、平年,能够利用计算的判断平年与闰年。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经历探究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知识的过程。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比较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交流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合作、探究来获取新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的价值及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并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和热爱祖国的良好品德。

新课程改革这股春风吹来之后我更感觉到如鱼得水反

新课程改革这股春风吹来之后我更感觉到如鱼得水反

多年来,在教学工作的同时,我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这股春风吹来之后,我更感觉到如鱼得水,反复翻阅,领会其中的真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

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我都积极参加。

全国人大常委陶大镛说;“教师应有一种苦读,苦学的精神。

”苦读、苦学应该是教师的“天性”。

学习研究新课标新课程,让我有了方向。

从学习中我懂的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

我在不断的学习,也在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探索,从教材、教参、课程标准中去触摸新课改的灵魂,准确把握教学的尺度。

研究考题中体会其中蕴涵着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

在同行身上学到的好方法也及时去应用。

我和学生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我想,所谓的教学相长就是这个意思吧!。

沐温暖和煦课改春风 创简洁高效课堂模式

沐温暖和煦课改春风  创简洁高效课堂模式

沐温暖和煦课改春风创简洁高效课堂模式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市教育局领导为我校提供的这次展示与交流的机会,欢迎各位领导来我校检查指导工作。

砖桥镇中心小学在县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奋力拼搏下,连续16年被评为教育教学综合评估“一类学校”,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我校坚持以课改促发展,以教改提质量的做法。

下面,我就我校在深化课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做法,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一、领导重视,浓厚氛围,抓好硬件设施建设学校一直把深化课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并在人、财、物上大力支持和倾斜。

学校先后为各教学班两侧墙壁安装2—4块黑板,订做小黑板40块,制作个性化室牌12块、古诗词及寓言、童谣、三字经版面70多块,各类责任牌、标语牌40多块,窗户文化版面80块,办公室版面5块,订做了18m长不锈钢宣传栏,并更换了校园文化长廊。

如今,校园内文化氛围浓厚,每名教师参与教研的意识不断增强,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心应手。

二、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打造优良的课堂文化1、充分发挥教室内小黑板的作用。

学校要求教室内两侧黑板上方由学生誊抄名言、警句等,每日进行更换,下方摘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等内容,每周进行一次更换,引导学生读记。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各班将学生归纳,概括的一些有教育意义、警示激励作用的语句提炼加工之后张贴出来,并每月更换一次,这些语句既鼓励了学生本人,更是对其他学生的激励。

3、充分发挥教室其余空间的育人作用。

一是学生每月自主办一期学习园地;二是建好图书角;三是利用张贴评比的方式在各班开展“五星少年”、“红旗标兵”评比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在学生中逐步形成了课堂上积极展示、主动参与的良好局面。

三、精心组织,精细引导,带领教师走好课堂建模每一步1、立足实际,不断摸索,成效初显。

2010年秋季,学校根据专题教研与校本教研活动安排表,开学伊始,便组织召开了“两会”:教研组长工作会和全体教师参加的校本教研专题会。

沐浴课改春风,学生一起快乐

沐浴课改春风,学生一起快乐

沐浴课改春风,与学生一起快乐小学课程改革是一缕和煦的春风,润泽了广大从事小学教育的一线的教师。

回顾八年课程改革,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漫长的,成长的历程也是漫长。

虽如此,但我快乐着。

对于我来说,陈旧观念的转变不易,传统教学理念一直在困扰着自己,影响着自己。

参加了两次通识培训,应该说是对自己心灵的两次震撼与洗礼,迫使我不得不去思考一些问题。

在此过程中,观念在逐步改变,对课改的领悟更加深刻。

课改八年,我收获的是课改新理念和无限的快乐。

在此,仅就积累、阅读、写作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1、“背诵很快乐”,学生经常这样说积累与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教师怎样做呢?记得在农村学校上三年级的语文时,对于积累部分,我认真阅读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及解读,翻阅了小学语文l一6年级的教材。

同时,结合农村学校小学生的特点及家长辅导能力的实际,制定出中长期计划。

一是提出背诵目标。

对全班学生,提出总的背诵目标;对于不同学生,提出较高或较低的背诵目标。

背诵不拘泥于班级课程的进度,不囿于课内与课外。

在背诵的过程中,鼓励、引导和及时总结是必不可少的。

我还能清楚地记起,学生完成背诵,老师签“背”字时,学生专注的神情,拿到课本掩饰不住的喜悦的场面,这常常使我激动不已。

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微笑……给学生的动力是无穷的,也许是终生的。

到半期的时候,班级有二分之一的学生完成了课本上所有的背诵内容,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完成了三分之二的内容,其余学生大部分能跟上教学进度。

此时,及时的总结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对不同学生提出新的目标就很有必要了,引导选择背诵新的内容必须及时。

一学期结束,有很多学生背诵了大量课外的诗词、散文等,在学生写话练习和日记中经常能见到一些让人赏心悦目的语句。

平时与学生闲谈,说到背诵的体会时,好多学生总是说:“背诵很快乐!”我想,背诵积累的目标任务应该算基本完成了吧。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让人为之一振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让人为之一振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

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基本形式。

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能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洋溢着学生成长的气息。

课堂上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正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

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课堂更活了,学生的热情更高了,每堂课更具有挑战性了。

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又透露了许多问题。

下面仅就我在实施课程改革中遇见的一点困惑谈谈我的思考。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名义上是开放式的,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学生与教师的合作使教师很满意。

如一些教师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第一册“20以内的加法”时,先让学生看图片回答:左边的小朋友手里拿着几个纸鹤?右边的小朋友手里拿着几个纸鹤?一共有几个纸鹤?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后,再用同样方法教学。

最后教师指挥学生完成书上的做一做,教师说一学生动手做一,教师说二学生动手做二……这些老师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的框子内转动,这种过于统一、注重封闭的教学都是不利于他们的发展的,不但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而且在心理上依赖或习惯于跟着老师走。

又例如,一年级上册实验版教材第40页有一道分类题,题目给出了八种事物,三顶不同形状的帽子,一双袜子,一支铅笔,苹果、香蕉、梨子各一个,要求把同类的圈起来,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启发、鼓励,结果小朋友们遍地开花,答案各有不同而又各持己见:多数把帽子圈在一起,苹果、香蕉、梨子圈在一起,教者给予了肯定;有的把帽子、袜子圈在一起,因为都是身上穿戴的,教者也给予了肯定;有的把苹果、梨和一顶圆帽子圈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圆的,教者也不能否认;有的把香蕉和铅笔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长形的,教者更不能否认,而且还表扬了一番……这样的结果让同仁们喜忧参半,陷入了深思。

使用人教版新教材体会

使用人教版新教材体会

使用人教版新教材的体会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新教材的使用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人在此谈谈对人教版新教材使用中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联系生活多认少写以故事为载体新课改如一缕和煦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吹进了每一位教育者的心坎里。

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感欣慰。

今年,校领导安排我担任小学语文新课改人教版的语文教师,开学之初,我领到新教材,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一、图文并茂,插图色彩鲜艳,富有教育意义过去的老教材纸质差,插图色彩灰暗,内容有时与文章并不十分吻合,而新教材从封面到插图都非常精美,色彩鲜艳并配有可爱的卡通人物和活泼的小动物,充满童真童趣,符合美感和时代气息,使孩子们爱不释手,还有许多插图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如:拼音教学“d、t、n、l”,配有一幅插图,大意是小马的米口袋漏了,小兔追上去告诉他。

在练说图意培养说话能力的同时,渗透助人为乐的品德教育。

在大力倡导全员育人,德育为首的今天,潜移默化地渗透品德教育比贴标签的生硬说教要自然得多、有效的多。

二、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删剪和增补,删剪了一部分距离孩子生活较远的文章,增补了一部分贴近孩子生活的课文和与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息息相关的文章。

如:《自选商场》教会了孩子们怎样给商品分类;《自己去吧》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应该学会自立。

又如:《失物招领》教育孩子在愉悦的同时不忘保护环境;《两个小伙伴》教育孩子要学会在别人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学会分享。

这些使孩子们在学习课文,发展语言的同时,掌握了一些生活常识和做人的基本道理。

三、“语文园地”的设计独具匠心新教材在每个单元之后开辟了“语文园地”栏目,与过去的“基础训练”不相同,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如:“语文园地”中的“声母、韵母类”,题目画的是一列疾驰的火车,每节车厢上标出声母、韵母,然后让同学们找一找、分一分,孩子们的积极性顿时就被调动起来,而且标题、导语、图文框的形式活泼,其中的语言都是以孩子的口吻说出来的,体现了与孩子们平等交流的特点,还富有激励性。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煦的春风吹进小学数学课堂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煦的春风吹进小学数学课堂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煦的春风吹进小学数学课堂,使教学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但是,在课堂改革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流于形式的情景创设,毫无目标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简单低效的模糊评价,肤浅泛滥的算法多样化等现象。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便成为我们教师急需解的课题.一、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对教学情境进行理想的创设《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学情境对儿童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及所要探究的知识密切联系的情境,增强他们参与探究活动的激情,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学习“人发币的简单计算”时,教师首先提出:今天是我们班李明同学的生日,老师在商店里看到有一些漂亮的气球(同时出示三种气球,每种气球下面标有:8角一个,5角一个,1元2角一个),我想买两个气球,代表全班同学送给李明同学,祝他生日快乐。

但是我要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买哪两个呢?要多少钱?请同学们商量一下。

在这里教师并没有增添所谓“生活的故事情节”,而是借助学生身边最感兴趣的事例创设情境,学生对这件事情在较强的探究愿望,能激发他们更强烈的探究激情。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情境狭义地理解为“故事”、“一些游戏的操作活动”。

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都是很好的创设理想情境的素材,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要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激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活动的实效性。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对学生的探究方法进行必要引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运用这些方式去学习和交流,这些理念对比以前的满堂灌教学无疑是有进步的,而且这些学习方式的有效运用的确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沐浴课改春风激活学生想象

沐浴课改春风激活学生想象

沐浴课改春风激活学生想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体会四川省资中县银山镇中心学校李平新课程改革犹如一阵春风,吹遍华夏大地,唤醒了我们沉睡的思维。

我们在新的课改精神的指引下,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实际,做了许多尝试、探索。

下面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想象力的问题谈谈我们的体会。

众所周知,想象是在人脑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力是人们进行想象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其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丰富学生的想象,是语文新课程必须要走的一步。

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不错,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又离不开想象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是如此。

一、阅读教学中,深入意境,挖掘想象力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述,通过想象在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努力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大致通过三个步骤来引导学生,激活学生的想象。

第一步是揣摩;第二步是各种形式的朗读;第三步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会、认识、评价课文。

从而使之深入意境,把握人物思想性格,体会作品的艺术技巧,获得思想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如:在学习沈复的《童趣》一文时,我们首先让学生通过标题,想象一下作者在本文中可能会描写自己童年生活中哪些方面的趣事。

经过思考,并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的讨论便热烈起来,为后面更顺利的进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作了极有价值的铺垫,学生的想象之翅也随之飞扬。

其次,结合范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来感知文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了课文内容。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文中“童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的想象与感受合理吗?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童年生活经历,你是如何处理的呢?这样,通过作者的文字步步展开,学生的思绪也随之神游,不自不觉地进入了那妙趣横生的童话般的世界,随作者一起“细察”、“昂首”、“称快”、“自得”、“呀然一惊”……充分想象作者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及其情态等,再辅之以必要的“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学生就能真正进入作者的世界,更深刻地领会少年儿童丰富神奇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以及作者艺术构思的匠心和作品创造的艺术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犹如一股温暖和煦清新的春风,吹拂着每位教师、每个学生,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老师们积极主动努力地适应新课题的挑战,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通过多级多类新课程培训,教师们眼界大开、心灵震动,正在努力摒弃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手段,构建新课程教育教学方式。

新课改是一项具体的艰苦的系统工程,决非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事。

因为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一轮课改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

新课程需要教师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

而以往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

但面对滚滚而来的新课改浪潮,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实际上教师们难免会有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走过场、甚至加重负担等现象。

究其原因:一是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与新课程理念的碰撞,传统的理念因根深蒂固未能打破,新的理念又未牢固建立形成,虽有过许多学习培训,但那仅是一日之功。

可以说理念是一种文化现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传统理念由于日积月累,长年熏陶、浸泡,可谓坚硬如铁。

二是传统教育思想战车习惯性力量强大,或许已刹车,但强有力的惯性仍在推动其向前进,这也是几十年传统教育的深厚积淀所致。

三是广大教师其自身接受的就是传统的教育,从小到大吸的是传统教育的空气,是在传统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现在他们呼出的也是传统教育的空气,这犹如一个怪圈。

四是思想解放不够,保守有余。

前怕狼后怕虎,畏手畏脚,患得患失,课改步子放大了怕基础不牢,步子迈小了又显沉闷死气。

五是教师自身水平、专业化程度也影响着新课程的全面落实。

因为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系统性层递性的学科体系,采用了主题式模块教学。

学科教学内容更具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专业知识储备及文化底蕴不能满足新课改的教学需要。

六是高考指挥棒的挥舞升学率的紧箍咒制约着新课程的全面彻底真正的实施。

尤其是对模块教学的开发和深广难度的火候分寸的把握带来挑战,由于新课程高考方案还未出台,教师们往往不敢按《学科指导纲要》中规定动作去教,反而凭借原有高考相关要求,凭老课程思维定势随意拓展,一堂课上得不仅面面俱到,而且常常是“不放心不教”“舍不得不教”“手持新课本”“口授老内容”,将一些内容“挖深、讲难、扩大、走偏”。

七是新课程的长远理想效益与教师短期现实利益的矛盾与碰撞。

虽然前方路漫漫,但新课程出发号角早已吹响,新课程战车早已出征,只有坚持课改不动摇,才能冲破传统教育之坚冰,杀出一条血路;只有破釜沉舟之豪气,壮士断腕之勇气,逼上梁山之胆气,置之于死地,新课程才能后生,才能深入人心,才能迎来明媚灿烂的课改春天。

新课改,责任大,担子沉,为了新课改责无旁货,理应引领全体教师真正彻底走进新课程,实现新课程目标,促进新课改健康发展。

一、实施新课改,引领教师彻底真正“洗脑”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是课程的灵魂。

新课改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新课改成功是新课程理念实践的结果。

新课程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独立的人。

1、观念的转变与提升(1)整齐划一到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新。

(2)本位的灌输到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3)从单一机械的课堂到让学生回归自然、社会实践。

(4)从强调独立分科到重视全面综合。

(5)从评价重选拔到评价促进师生发展。

(6)从封闭保障的教学到开放交往的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从强调教师、教材,到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环境,是四个因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植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2、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学生头脑不是可以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等待点燃的火把。

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

教学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新与开发,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否则就不是真正的教学。

(2)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用来教的媒介,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来教。

(3)赋予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4)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在合作交往中学习,即进行研究性学习。

(5)学习是学生从内容自主生成知识结构和提高人生价值的过程。

(6)活动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是个性的,也是合作交往,是认知和情感的,也是实践可操作的。

这就是新课程的教学观,它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 转变,由重结论向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

3、新课程下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教师是塑造少年儿童心灵的天使。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劳动。

教学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行为转变。

一是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二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三是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四是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4、新课程的教材观教材不是法典,材不是圣经,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度巨大的空间。

教材表面看来简单了,实际上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高。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超越教材。

(1)新教材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新教材注意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3)新教材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新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5)新教材注重为教师创造性和学生发展留下余地,利于师生互动。

(6)新教材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在教学主题和内容编排中,并把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只有教师头脑有了对教育理念相对成熟的理解并形成为自己所占有的知识图景,他们才能完成理念的更新,明白自己在教育理念大坐标中的位置和自己应该依靠的教育理念,明白自己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努力的方向以及自己的责任、使命所在。

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吸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实施新课改,引领教师及时永久“充电”一位教育专家曾深刻指出,今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工是科学化的产物,他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科的专家。

而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自身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第一道难题。

一些教师反映,对新教材的把握有困难。

很显然,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自身专业水平是制约教师驾驭新课程的瓶颈。

因此,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洗脑”,还要“充电”。

正如一位教育专家说:以目前教师的素质,每走好新课改之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当务之急要培训教师,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教师要力争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

过去教师上课,更多地依赖“教参”,如今的“教参”有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不能拿来直接上课,教参中除了案例,绝大部分是启发教师的思维,给教师一个思索创造的空间。

新课程为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保证,教材不仅成为作者、编者、教师、学生之间共同对话的文本,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为,教材无论如何更新,总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教师教育智慧的发挥,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教材的不断拓展与补充、创新,才能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不是课程被动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积极促进者、发展者,鼓励教师凭自己的学识、经验和个性来分析处理调适教材,应是课程改革一个新的突破口。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联系学生的实际,根据其特点增删教材,调整教法。

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他们所接触到的事物就有所不同,这就使得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学生具有了各自的特点。

城市学与农村学生、山区学生与平原学生、内陆地区的学生与沿海地区的学生、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各有各的特点,有些内容对某些学生来说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对另一些学生来说则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替换例子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有宽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阅读功底。

只有不断及时“充电”,才能保证新课改阳关大道畅通无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到日程,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已不再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

在传统课程中,教师没有太多发挥的余地,这使我们的教师不会发现资源、利用资源,缺乏收集信息、检索、运用的技术能力。

这个能力不仅是指获得信息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指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准确认识和理解信息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并重视信息的表达形式和表现结果的能力;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能用准确而高效率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都成为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信息社会对教学提出的新挑战,在新课程中,教师要有对各种资源的整体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阅读不仅限于书本,还应该不断地收集各种信息,分析、处理信息。

课改,对于昨天的教师、今天的教师、明天的教师都不失为一种挑战。

充电,将使教师走进一片新的领地。

三、引领教师冲破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重围和壁垒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在教育还背负着过于功利的目的时候,教育者往往有些手足无措的恐慌。

教育行为自身并不能获得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延续自己,在教育行为背后必须有着支撑它的力量。

但显然,很多教师仍然在迷惑之中,一个显著的表现就在于,他们的教育不过是教育行为而己,而且是一种重复性的教育行为,即教育已经失去了创新的活力。

这种机械的劳动自然会让许多教育者丧失信心,丧失对教育本身以及自己的信心。

在他们的眼里,教育己经完全职业化、现实化,也就是教育庸俗化,教育不再承担什么,而只是被动地传达时代的要求,向社会输送所谓的合格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