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一)
构建“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

构建“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是针对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一种新型德育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品德修养,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面,我们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法三个方面来构建“双主体”德育课程体系。
一、课程理念要构建一套适合现代化社会教育发展的德育课程体系,我们需要立足于对学生发展的认识和理解,重视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双主体”德育课程理念,即:1、学生是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应该成为课程学习的中心和主角。
课程内容因材施教,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发展水平,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2、教师是主导:教师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应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促进学生德育意识意识的提高,同时通过德育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自我审视自我成长。
二、课程内容1、情感陶冶教育心灵是人类的灵魂,也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之一。
通过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和细微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感世界,增强其爱国、爱家、爱校、爱同学、爱生活的情感体验。
2、道德修养教育人的道德感、道德素质和道德行为已成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和社会进步标准之一。
通过道德教育,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同时也注重对学生与领导维护公共利益、对义务教育的尊重、个体自主发展的养成。
3、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健康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能力,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乐观自信,拥有健康心态,注重规律生活方式。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参与体育运动、适量娱乐等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实施方法1、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与发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讲解、文献查找、课外活动等自主探究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德育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体验。
德育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最新教育文档

xx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一、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所谓自主性就是自己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体,不依赖他人,自主地做自己的判断、主张和行动,其中自主性中的“自”既是“自己”,也是“自我”,具有自主的意义。
在德育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个人的意志、人格和理想,具有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权利。
他们的道德认识的发展、道德情感的提升、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受教育者自主生成、自主构建的,具有不可替代性。
弘扬学生的自主性,是时代发展对学校德育观念提出的新要求。
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实现教育者的启发、引导、指导与受教育者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尊崇学生的主体地位、尊崇学生的人格;坚持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本,为发展学生素质服务,为学生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服务。
在德育实践中,一方面教育者应给学生自主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独立地创造情景、表现自己,让学生体验主体角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道德观念教育实践中亲身体验,学会自主地进行思想道德信息的沟通,相互交流学习体会,相互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展示自己,认识他人,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感情从中得到升华。
二、要增强学生的体验性体验性是指每个学生都作为主体直接地、民主地、主动积极地参与一切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真实体验生活,体验到作为道德活动主体的尊严感和幸福感,从而促进其主体性素质的发展。
现代德育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充分了解德育内容和问题,在既有的社会规范基础上,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独立地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自主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丰盛自己的道德情感,培育自己的道德自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道德源于人类协调社会关系和完善自身的需要,它产生于实践,且只能通过实践产生。
学校培养学生的德性也只有通过具有道德意义的详尽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德育本质上就是通过活动造就主体的过程。
在德育中,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形成道德能力,仅靠课堂上道德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能实现的,更多的是通过生活中道德活动的实际参与,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显露深刻地体验道德情感,进行道德判断,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认同感,将道德规范内化于自己的道德认知结构和道德价值体系中,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养成道德习惯,形成相应的行为方式,促进个体健全人格的养成。
努力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努力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认识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切身体会到,要想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要努力使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
因为学生不是被动的德育对象,如果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许多道德知识学生虽能理解,但并未真正得到认同,不能成为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奉行的行为准则。
因此,我注重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一)注意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德育过程中,我觉得空洞的说教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德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我在思想品德课和少先队活动课上,比较多地采用讨论、辩论和推理的方法,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提高了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尤其是对每隔一周的主题班会活动,更是作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活动目的和活动过程。
在活动中,我列举学生身边真实的事例,作为材料出示,让学生讨论、判断,并说说自己的看法,我再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从中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能力。
(二)注重让学生获得一种愉快的精神体验。
在德育过程中,如果学生不断深化、提高对道德享用价值的内心体验,在接受教育时就会更具主动性。
因此,我对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给与及时的肯定、赞许和表扬。
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积极快乐的情绪,而学生今后就会乐意主动重复这些行为。
比如设立一个好人好事纪录簿,让班干部把自己班上的同学所做的对别人有益的事纪录下来,作为期末时评“优秀少先队员”的参考,并利用班会课及时进行表扬。
或让受益的同学在班上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做好事的同学从别人的快乐与满足中体会到自我满足与幸福。
也可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如组织兴趣小组去敬老院慰问老人,为老人搞清洁,陪老人散步、聊天等,或者组织同学帮助清洁工人打扫街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切身体验到一种幸福,一种享受。
让学生从有利于集体或他人的思想行为中获得荣誉和尊重,从而满足了学生在群体中的归属感与安全感的需要。
这样,就使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不断得到提升和发挥。
使学生逐渐把对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由他律变为自律,使他们不是把各种道德规范视为约束与限制,而是作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成为自身的主动追求。
浅论如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德育主体

斯 基指 出 : 只有“ 促进 自我 教 育的 教育才 是真正 的教育 学 ”
生 对班 主任所提 出的 德 育要求 , 并不是 机械 地 、 全部予 以接 受, 而是根据 自己 已有 的思 想水 平 、 知识水 平 以及 各种 需要 有选择地接受 , 接受 的部分 会逐 步转化 为 品德意识 , 指导 并 自己的道德判断 。这 个过程 实际上 是学生 的 自我教 育过程 。 教育与 自我教育 相结合 , 是要 发展受 教育 者的 自主意识 , 就 激发其 自我教 育的要求 。如果没有做好 这一点 , 学生就 会出 现 我 们 通 常 c的 “ 耳 进 , 耳 出 ” 根 本 没 有 得 到 真 正 的 教 兑 左 右 , 育 。 有 达 到 教 育 的 目 的 没 如此看来 , 如何 激发学生 自我教育是德 育教育的关键所
前 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 唤起人实行 自我 教育, “ 乃是 一种真 正的教 育。 学生是涌动着 活力 的生命 体 , 德 育的 对象 , ” 是 更 是德 育的主体 , 采用 自我教育方式 , 让学生 自己教 育自己, 自 己管理 自己 , 才能在 自我教 育 、 管理 中发 现 自已 , 了解 自我 , 锻炼提高认识能力 、 分析能 力和解决问题 的能 力 我们 必须 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 使学生 真正成 为主宰 自己的主人 正是从这 个意义上讲 , 现代教 育在本质上是 对个体 主体 性的培养 , 是一种主体性教 育。这 也是现代教 育区别于传统 工具性教育的根本特 征。主 体性德 育 正是在 现代教 育思 息 的逐 步确立 和社 会发展 的强烈 呼唤 中成 为 了当代德 育的重 要课胚 。学生不是被动 的德 育对 象 , 教育的任何作用 必须通 过学生的理性选择 才能 实现 , 师是学 生灵魂 的塑 造者 , 教 学 生处 于 一 种被动的 地位 , 许多道 德知识 学生 虽能理 解 , 片 但 未真正进行内化 , 得到 认同 , 不能 成 为学 生 住生 活中真正 奉 行 的行为准则 , 不能体 会到 一种精 神的 愉悦 。有 鉴于 此 , 更 必 须 让学 生 成 为德 育 的 主体 发展 学生 的道德 判断和 明辨 是非 能力 , 养学生 的 培 理 性 思 维 德育往往是 旗 帜鲜 明地 提 倡或 反 对某 种 观念 或 行 为 学生生活环境除学校还有社 会和 家庭 。在 很多时候 , 学生 的 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 校的教 育不 可能完全 预想 学 和控制 , 支配学生行为 的是其道 德的判断 能 力。道德判断 的 发展是道德情感 、 道德 意志 、 德行 为发 展的 必要前 提和 基 道 础。因此 , 德育要把发展学生的道 德判断 和明辨是非的能 力 作 为首要任务。 但是, 在德育教 育的过 程中 , 教师 往 往会走入 另外 一 个 误 区, 就是没有将 学生 当成德育教 育的主体 , 革命 先烈 、 用 先 进 人物 、 先进 事迹等对 学生 进行标 榜式 德 育教 育, 让学 生 以 这 些人物事例 为标 本 , 按照 这 种模 式 来规 范 自己 的道 德行 为, 检验 自己的思 想品质 , 这种 方式 不仅使学生 产生距离 感 , d难 于使学生 准确理 解 , 土 难于 接受 。对 学生 而 言, 那些革 命 先烈 、 先进人 物 、 先进 事迹太遥远 , 太虚 , 太大 , 不可能在 自己 身边 发生 , 自己无法 学 习 、 无法 体验 , 自然 就起 不 到 教 育效 果 。所 以我在这 方面的教学过程 中, 采用 学生 自己身边 发生 的个案 , 他们作为主体 , 将 让他们 自己去讨论 、 总结 、 习 , 学 使 学 生能 多方位 、 多角 度思 考, 能够 明辨 是非 , 出道 德判断 , 作
提升学生德育主体地位,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

提升学生德育主体地位,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一、引言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德育工作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德育工作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提升德育效果。
二、理解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指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动性。
这意味着,学生不仅需要接受德育教育,而且还需要积极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去,通过自我实践和自我反思,形成和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三、提升学生德育主体地位的方法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课程体系在德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德育课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例如,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德育课程的制定、评价和改进中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德育知识,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具体做法:(1)设计开放性的德育课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需求,设计开放性的德育课程,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其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2)引导学生参与德育课程的制定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德育课程的需求和意见,并将其纳入到课程的制定和改进中去。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德育课程的评价,让他们从评价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这些教学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德育知识。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德育课程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社会责任和义务。
(5)加强家校合作:教师应该加强家校合作,让家长参与到德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去,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成长和发展。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摘要:教育不应止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以形成完整的人格为最终目的。
小学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是启蒙智力与能力、培养优良品德和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学段。
小学教师的品德修养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与明辩是非能力,力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懂得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并尊重德育主体的“个性”,因人施教。
关键词:德育教育;个性教育;教育活动;品行教育前言: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要将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德育往往是旗帜鲜明地提倡或反对某种观念或行为。
学生生活环境除学校还有社会与家庭。
在很多时候,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学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预想和控制,支配学生行为的是其道德的判断能力。
道德判断的发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1、热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必须有老师的“大”爱来呵护学生的成长。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
”教育根植于爱,爱心是打开小学生心扉,开启小学生道德与智慧,塑造小学生美好人格的金钥匙。
在和蔼可亲、笑容可掬、民主宽容、公平无私、刚柔相济的教师面前,小学生会觉得自由愉悦,与教师心灵相通,情感交融,小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
面对升学竞争、面对分数第一的教育现实面前,老师一碗水端平,赏识好学生,喜欢“坏”学生。
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倾注自己的全部情感,换回学生真心的拥护和爱戴。
对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持宽容的态度,不厌弃,诲人不倦,耐心帮助,期待进步。
爱学生就不会发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事情。
2、理解是热爱学生的基础理解学生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洞悉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理解学生就是不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学生,教师以孩子的心态看待孩子,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望;理解学生就是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而是对学生的一点点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学生的学习或者生活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精神和物质的援助。
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第一篇: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摘要】教育不应止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以形成完整的人格为最终目的。
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明辩是非能力,力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懂得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并尊重德育主体的“个性”,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德育最高境界。
【关键词】德育;自我教育;个性教育;主体前言: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要将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学生不是被动的德育对象,教育的任何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许多道德知识学生虽能理解,但并未真正进行内化,得到认同,不能成为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奉行的行为准则,更不能体会到一种精神的愉悦。
有鉴于此,必须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
一、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德育往往是旗帜鲜明地提倡或反对某种观念或行为。
学生生活环境除学校还有社会和家庭。
在很多时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学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预想和控制,支配学生行为的是其道德的判断能力。
道德判断的发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因此,德育要把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但是,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走入另外一个误区,就是没有将学生当成德育教育的主体,用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对学生进行标榜式德育教育,让学生以这些人物事例为标本,按照这种模式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检验自己的思想品质,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也难于使学生准确理解,难于接受。
尤其对小学生而言,那些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太遥远,太虚,太大,不可能在自己身边发生,自己无法学习、无法体验,自然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多措促进学生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主体

多措促进学生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主体发布时间:2023-03-22T07:37:42.263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第1月第1期作者:丁海[导读] 欲促进学生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主体就必须有多措实施下的教学新颖,能促进学生知识渴求向往。
丁海四川省岳池县镇龙小学校摘要:欲促进学生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主体就必须有多措实施下的教学新颖,能促进学生知识渴求向往。
本文探讨了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基础上的积极营造氛围和合作互动教学等举措。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主体促进多措在全面践行新课标的今天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体的要求落实已成为每个一线教育人的共识。
然而,这种理念停留于口头较多,很多教师在实施中仍然是教师主宰下的“师授生听”。
又特别是重思想教育和行为培育的课程中践行这种模式的教师更多。
的确,传统“一人讲”下的“满堂灌”有利于教学进度的加速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但这种忽视学生主体性培养和利用的教学实施,其效果不尽人意的,而且还伤了学生兴趣,遏制了学生知识渴求。
今天,随着“双主”理念推进深入,作为老师的我们在实施自担学科教学时就一定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想方设法选取合理的教学举措让学生成为主体并充分发挥作用而获得新知与能力培养。
下面,我结合自身担当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聊聊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教学举措。
一、提高教师教学实施素质教师的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影响教师工作效能的重要因素。
其人格魅力在催发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作用显得更加直接和重要。
当前,我发现德育和法律教育师资的专业化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水平都相对较低,师资队伍的总体质量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教师自身素质的欠缺,与学校自身缺乏对德育和法制的关注也有很大关系。
而在全面追求提效提质教学实践的今天我们首先就要强化自身素质提高,增强实践能力,使自己人格魅力更好地催发学生主体性,让学生乐意做“亲其师”而积极学的学生。
实践证明,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既有利于提效提质的实现,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理性思考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自主德育——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自主德育——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作者:孙忠勋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2年第08期自主德育的核心就是要求教育者转变思想,与学生换位,教师从管理转向服务,学生从边缘走向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认同现行的德育目标,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目前,我国学校的传统德育的时效性不强,存在局限性,表现为:一是忽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育过程中倾向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灌输、刻板说教,而无视受教育者道德学习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忽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种道德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学生被动接受道德知识,知行脱节,需要做出道德判断时无所适从。
二是过分强调德育作用的外塑性。
在实际的德育操作过程中,教育者往往按照自身以往的经验,过分依赖教育者本人的权威,缺乏对学生个体品德、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道德教育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实际,使学生在德育过程中没有判断选择的余地,只是作为一个被作用的客体,被动服从。
这两种表现说明传统的德育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未真正促进学生形成自身的道德行为。
现代学生思想新潮,积极主动,对被动接受教育存在很大逆反心理,所以教育要通过学生的选择,引起学生的共鸣,得到学生的认同,进行内化,才能成为其自身奉行的行为准则。
鉴于此,必须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
一、在教学中进行启发渗透德育,使学生学会自我认知教书必先育人,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学校在教学中应规定,所有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中,必须具有德育目标,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手头德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知识教学与思想教学的最佳“融合点”,把思想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感受课本中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和社会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把德育内容在其头脑中自觉内化,构建出由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我认知的德育模式。
让学生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

种状 况的主要 原因是在德育工作 中没 能有效 地发挥 学生 的 主体作用 。那 么 , 如 何在 德育 工作 中发 挥学 生 的主体 作用 呢 ?笔 者 认 为 应 从 以下 方 面着 手 。
一
、
更新观念 。 提 高认识
2 1 世 纪是人才 竞争与 合作 的年代 , 将 要求人 的主 体性
管理 的目的。 四、 注 重 学 生 实 践体 验 。 培 养 道 德 情 感
田
为, 行为指向 目标 。由此可见 , 需 要是人 们产生 行为 的原动 力, 是人的行为积极性的心理基 础。因此 , 学校 的德育 工作 要有意识地将思想 工作 渗透 到教 师 的工作 、 学 生 的学 习与 生活 当中去 , 并结合 实际 , 建 立有 效机 制 , 以产 生极 大 的激
心 理 学 所 揭 示 的规 律 表 明 : 需 要产生 动机 , 动 机 支 配 行
而不包办 。如学生组织班级 间篮球赛 、 乒 乓球赛 , 由学生做 裁判员 、 记分 员 , 自发组织拉 拉队 , 自主 管理活动 纪律 , 教师
只在场边指导 即可 。事实证 明 , 在 活动 中 , 我 们只要充 分发 挥每个 同学 的潜能 , 调动学生参 与的主体 性 , 形 成教 育的合 力, 使集 体的成员 紧紧凝聚在一起 , 这 样才能 达到学生 自我
应, 如责任感下降 、 自制力降低 和逆反 心理增 强等 。班 级管 理 的实践 也证 明 , 一个几 十人 的班级 , 仅靠 一个或 几个 教师
的管理是不行 的 , 关键是要教 育和指 导学生 学会 自我管理 , 使每个学 生做 到 既是 管 理 的对 象 , 又是 管理 的主体 , 达 到 “ 管是为了不管” 。为此 , 我们 在管 理 中要 注意发 挥 学生 的 主动性 , 保证学生独 立 自主地行 使 、 支配 自己的权 利 , 引 导 学生学会 当家做 主 , 学会 自律 、 培养 自我 管理 的能力 。比如 在班 队活 动 中我 们要 坚 持 以下 几 点 : 一 是 自愿 选 择原 则 。 教师把选择活 动 的权利 交 给学生 , 指 导 但 不 指 令 。开 展 活 动前 , 学生可以根据 自己的年 龄特 点 和兴趣 爱好 选择 活动 内容和方式 , 自愿组合参加活 动 , 直到 自己满意 为止 。二是 独立 自主原则 。教 师把 开 展活 动 的主动权 交 给学 生 , 引导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多年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与感悟。
一、组织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
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
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
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
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
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
这样在编、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二、指导学生小组辩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
例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如何在德育工作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在德育工作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者:王贝贝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03期摘要:德育是学生的德育不是其他的德育,因此学生是德育工作的中心,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要在德育工作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参与,这样才能真正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德育主体生活实际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52-011 我国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德育工作虽然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存在着让人忧患的地方,究其原因,无非是当前社会环境的变化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探索还没有出现完善的结果,导致目前的德育工作有点无头苍蝇的感觉。
为此,我们要对我们的德育工作做些探究与思考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
从当前情况分析看,中学德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德育教育与学生的需要脱节由于社会的发展,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过渡期,在很多价值观念还没有厘清的情况下,很偶新的现象、新的事物已经出现,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育在反应上似乎慢了半拍,表现在新的现象出现了,但我们的德育工作还在拿着旧有的观念、方法与技巧进行着昨天重复的德育教育,显然效果是不佳的,也对学生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如在今天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的情况下。
传统的德育教育,注重强调人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人价值。
而广大的中学生在对待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对象时,那种个性的张扬与展示,让他们无所适从,有时在社会环境面前,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了怀疑。
再比如学生在对待书本中的现成的理论时,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想法,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
而我们还在照本宣科的灌输教育,只会适得其反。
由此可见,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展现。
大多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老师就是照本宣科。
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作者:阮艳陈旭明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01期摘要:教育不应止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以形成完整的人格为最终目的。
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力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懂得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并尊重德育主体的“个性”,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德育最高境界。
关键词:德育;自我教育;个性教育;主体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
邓小平同志指出:“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学生不是被动的德育对象,教育的任何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
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许多道德知识学生虽能理解,但并未真正进行内化,得到认同,不能成为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奉行的行为准则,更不能体会到一种精神的愉悦。
有鉴于此,必须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
一、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德育往往是旗帜鲜明地提倡或反对某种观念或行为。
学生生活环境除学校还有社会和家庭。
在很多时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学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预想和控制,支配学生行为的是其道德的判断能力。
道德判断的发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因此,德育要把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但是,在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走入另外一个误区,就是没有将学生当成德育的主体,用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对学生进行标榜式德育,让学生以这些人物事例为标本,按照这种模式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检验自己的思想品质。
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也难于使学生准确理解,难于接受。
尤其对小学生而言,那些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太遥远,太虚,太大,不可能在自己身边发生,自己无法学习、无法体验,自然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让学生成为系列德育活动的主体

作者机构: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
出版物刊名: 北京教育:普教版
页码: 7-8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9期
主题词: 活动平台 德育活动 法制晚报 直观感受 网上预约 体验性 网络手段 网络技术手段开拓精神 网上展示
摘要:<正>体验性活动平台,让学生直观感受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近年来,东城区教委坚持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创建职业体验营和模拟联合国等活动平台,引导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2014年3月,区教委联合法制晚报、吴裕泰、张一元、奇虎360、可口可乐等100多家单位,通过东城数字德育网推出职业体验营活动,让学生通过网上预约的方式,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一)
【摘要】教育不应止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以形成完整的人格为最终目的。
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明辩是非能力,力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懂得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并尊重德育主体的“个性”,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德育最高境界。
【关键词】德育;自我教育;个性教育;主体
前言: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要将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学生不是被动的德育对象,教育的任何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许多道德知识学生虽能理解,但并未真正进行内化,得到认同,不能成为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奉行的行为准则,更不能体会到一种精神的愉悦。
有鉴于此,必须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
一、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德育往往是旗帜鲜明地提倡或反对某种观念或行为。
学生生活环境除学校还有社会和家庭。
在很多时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学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预想和控制,支配学生行为的是其道德的判断能力。
道德判断的发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因此,德育要把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但是,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走入另外一个误区,就是没有将学生当成德育教育的主体,用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对学生进行标榜式德育教育,让学生以这些人物事例为标本,按照这种模式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检验自己的思想品质,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也难于使学生准确理解,难于接受。
尤其对小学生而言,那些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太遥远,太虚,太大,不可能在自己身边发生,自己无法学习、无法体验,自然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所以我在这方面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小学生自己身边发生的个案,将他们作为主体,让他们自己去讨论、总结、学习,使学生能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能够明辨是非,作出道德判断,去发展他们的理性思维,从中受到德育教育。
比如,我利用每周一节的班队活动课,创设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难题的办法,并展开讨论,各抒已见。
如我在一节班会课提出:“你看见自己的好朋友拿了别人的铅笔,你会怎么办?”“你看到别的同学在吵架或打架,你该怎么去做?”“操场前的水龙头没有关,你会怎么做?”等问题,让学生发言、争论,达到共识。
因为这些事情确确实实会每天都在他们身边发生,结果学生们反映很强烈,踊跃发言,作出是非判断。
他们从而得到教育,这样就达到了德育的预定目的。
二、要重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力求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是教育者的活动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任何外在的教育都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发生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学生对班主任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并不是机械地、全部予以接受,而是根据自己已有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以及各种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接受的部分会逐步转化为品德意识,并指导自己的道德判断。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就是要发展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激发其自我教育的要求。
如果没有做好这一点,学生就会出现我们通常说的“左耳进,右耳出”,根本没有得到真正的教育,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
如此看来,如何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所在。
我认为,要激发学生自我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成为德育教育的主体,要使他们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愉快的精神体验。
在德育过程中,如果学生通过道德行为而得到赞许、表扬和肯定,产生积极快乐的情绪,他今后会主动重复这些行为。
在学生履行道德的行为后,要及时地表扬,以增强学生思想行为的积极方面,抑制消极方面。
很多老师都会在学生履行道德的行为后对他进行表扬、奖励,但他们往往会忽视将学生作为德育主体进行教育,没有让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受表扬、奖励的学生为什么会受到表扬、奖励,包括受表扬、奖励的学生自己也没有更深一步的得到自我教育。
例如,当我发现一件好人好事时,我往往不急于给他表扬、奖励,甚至不判断他的行为得失,而是先集中所有的同学,将事件告诉他们,让他们去判断、评价,也让这个道德行为的主体学生自我评价,这样不仅让所有的学生都同时接受教育,也会使受表扬的同学更有荣誉感,获得一种愉快的精神体验,更能使他在今后的学习中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这时作为老师所要做的只是从提高认识入手,讲明为什么要表扬,以增强受表扬者的荣誉感、上进心,促使其他学生学有榜样,使之产生带动他人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
在传统的观念中,道德教育是使做好事的学生得到表扬和奖励,这固然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环,但仅仅是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功利观念,就好像有学生将自己的钱当成捡到的钱交给警察一样,目的是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这就有悖德育教育的目的。
因此我觉得要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
要使学生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现实中获得一种崇高感,体验到一种幸福,感受到一种享受,才能使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使他们不是把各种道德规范视为约束与限制,而是作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成为自身的主动要求,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能成为一种人们乐于接受的教育。
如果学生不断深化提高对道德享用价值的内心体验,在接受教育时就会更具主动性。
比如,有时我发现某位同学帮助了另外一位同学,我并没有大张旗鼓去表扬这位同学,而是私下找受帮助的同学和其他同学,要他们以各种形式去肯定这位帮助人的同学的行为,要他们去感激甚至是回报那位同学,让那位同学从中获得一种崇高感、幸福感、享受感。
在我进行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我常常会让学生自己去列举、总结哪些是应该去做、值得去做的事,加以引导,使他们明白哪些才算是好人好事,再让他们去做,并要求他们做完后去体会感受。
这样,学生就会乐于去做自己认为该去做的事,才会从中获得一种享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