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优秀课件
中国音乐史讲义PPT课件
![中国音乐史讲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d2913ebe1e650e53ea994a.png)
❖ 三分损益法意义
❖ “三分损益法”理论是世界上最早制定 的“十二律”的理论,比古希腊哲学家、 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律制”要早一个世 纪左右。
远古和先秦乐舞
1 葛天氏、伊耆氏之乐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葛天氏部落的乐舞: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 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 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帝德》,八曰《总禽兽之 极》”。 《礼记·郊特牲》载:
原始艺术的特点: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 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乐舞”; 2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 ①异性求爱说 ②语言扬抑说 ③摹仿自然说 ④信号说 ⑤巫术起源说
❖ 2先秦乐律学
❖ 关于音阶和十二音这样一套完整的音乐 理论体系, 后世文献一般认为“商以前但 有五音”,至周代始有“七音”。若根据 传说,大概到了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 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
❖ 总之,一部《诗》包含了民间歌曲和奴隶主贵 族的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国风” 和“小雅”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后来我国民歌 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 诸侯宴使臣时,可用小雅《鹿鸣》、《四牡》、《皇皇者华》 (《左传·襄公四年》)。关于乐队、舞队的编制,《周 礼·大司乐》中载有:“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 士特县”的规定,可见其等级的森严。
《诗》与《楚声》
1 《诗》 《诗》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选集,编辑时间约在公元前六世
纪左右。在西汉初期被统治者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 之称。 据记载,《诗》共收编了诗311篇,其中有6篇“笙诗”有“声” 无“词”,编排是按照乐曲的不同被分为“风”、“雅”、“颂” 三类。 “风”有“十五国风”,共有诗160篇,全部属于地方曲调; “雅”有“大雅”、“小雅”,共有诗105篇,属于朝廷的“正 乐”;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有诗40篇,属于伴舞的祭歌。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精品PPT课件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3c049cf7ec4afe05a1dfcc.png)
(二)民国初期
——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音乐启蒙的继续
历史线索。
学堂改为学校。音乐列为中小学和师范 学校必修课。
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主张,对新音 乐和艺术教育活动的促进作用。
乐歌书刊大量印行。新音乐活动蓬勃开 展。出现了许多新式音乐社团。
(三)20年代新音乐的初步发展
历史线索。 1919北京大学创立音乐研究会。 赵元任的歌曲创作。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 刘天华的二胡音乐。 萧友梅、赵元任等人的欧洲乐器音乐创作。 20年代工农兵歌曲创作。 专业音乐教育机构设立。 王光祈的音乐理论研究。
育。学校音乐教育成为近代中国音乐史的重要 内容,它影响到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
声乐歌曲
一、群众歌曲 二、独唱歌曲 三、合唱歌曲 四、电影、戏剧歌曲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的最早演奏乐器只是琵琶,后来,又被移植为古筝曲。但现在能 听到的,大都是民乐合奏的,乐器如下: 琵琶,古筝,中阮,萧,花盆鼓,二胡,中胡,大提琴,木鱼,碰铃,笙... (根据版本不同,使用乐器会有所变化) 关于民族乐团: 弦乐组: 板胡、高胡、二胡、中胡、大胡、低胡、革胡、民族大提琴、低音提琴。 管乐组: 笛子,笙,唢呐,管子。 弹拨乐组: 扬琴、箜篌、古筝、柳琴、琵琶、中阮、大阮、三弦。 打击乐组: 民族定音鼓、花盆鼓、小堂鼓、大锣、小锣,云锣、响板...
时。《律吕正义续编》的印行。 2、太平天国采用基督教音乐从事反清活
动。 3、清廷新式军队的军乐队。 4、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的歌词、音乐创作方 式等方面与传统歌曲的不同。
歌词文、白语言形式兼采,旋律写作主 要是“旧曲填词”,主要以外国歌曲音 乐作为乐歌旋律,也有少量自创曲调者。 乐歌内容主要反应的国人救亡图存及资 产阶级革命思想要求。乐歌的对象主要 是学生。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 课件-第二十九讲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 课件-第二十九讲](https://img.taocdn.com/s3/m/c69dd0b7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05.png)
1980 至1983 年间,从创作上看, 出现了一批优秀 的大型体裁作品和中小型作品,如二胡叙事曲《 新婚别》《蓝花花叙事曲》、二胡协奏曲《长城 随想》、二胡与乐队《红梅随想曲》、二胡独奏 《陕北抒怀》、《一枝花》、《江南春色》、《 满江红》、《影》、《枫桥夜泊》、《音诗》、 《追思》等。
• 80 年代后期至今, 二胡音乐的创作更呈现出多元 化的特点。
1、改编的民族管弦乐作品
• 建国后,由于演出的需要,音乐家把许多优秀的器乐独 奏曲、各地方乐种中的合奏曲、以及外国的优秀通俗的 乐曲改编成了这种“新型乐队”的合奏曲。
• 彭修文改编的如《瑶族舞曲》《步步高》《彩云追月》 《花好月圆》《月儿高》《乱云飞》《二泉映月》等。 此外,他还改编了多首外国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雅 典的废墟》、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德彪西的 《云》、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等;有的是根据各国 流行的民间乐曲改编而成的,如《霍拉舞曲》、《美丽 的梭罗河》、《达姆,达姆》、《伐木歌》等。
• 90 年代以来,一批年轻作曲家受西方音乐思潮的影响, 在运用当代作曲技术创作民族管弦乐曲方面进行了有益 的尝试。如何训田的《达勃河随想曲》、谭盾的《西北 组曲》、瞿小松的《神曲》(为民族吹管乐而作)、郭 文景的《滇西土风》、唐建平的《后土》等。
思考与拓展:不同视角下的“女子 女子十二乐坊”在京隆重 推出,众多媒体将其称之为“新民乐”。 “女子十二乐坊”,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 强烈的冲击。面对这一音乐现象, 业内人士 敏感、迅速地作出了强烈的反应。有人认 为“她们是民乐功臣”;有人认为“只能 作为民乐的补充”;有人认为它“填补了 市场的空白”;有人认为它是“高雅民乐 的通俗化”……或褒或贬,莫衷一是。对 此现象,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PPT课件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2db9a10d15abe23492f4d26.png)
历史线索。 “九一八”事变后,影响中国最大的历史
事件就是抗日,在音乐方面,是围绕抗 日宣传的歌咏活动。 影响深远。 多种风格、形式的杰作迭出。
二、不同政权区域的音乐文化
这是民国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又一特点。 国统区的音乐文化。 共产党政权领导的区域音乐文化。
独唱歌曲
独唱歌曲是代表近代歌曲创作艺术水平 的主要部类
代表人物:萧友梅、赵元任、黄自
萧友梅
萧友梅简介:
(1884—1940)1901年去日本学习教育及钢琴,并加入“同盟
会”。1912年赴德学习音乐,并以《中国古代乐器孝》一文获得
博士学位。是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和杰出的音乐教育家
。《问》、《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是他的代表
作品特点:
音韵流畅、易于上口,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代表作品:
《叫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也是微云》
黄自
黄自简介: 黄自(1904-1938)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
人,字今吾。黄自是我国著名的近现代作曲家 、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在中国音乐发 展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专业音乐教 育及音乐创作等领域都具有巨大的影响。他母 亲在黄自幼年时的经常教他唱山歌、背唐诗宋 词。 代表作品: 《旗正飘飘》、《抗敌歌》
三、社会音乐结构的变化
新音乐勃兴,传统音乐地位下降。 从历史看,这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又一次
转折。 这一转折的原因?
传统音乐
近代传统音乐职业化。大量发源于农村的传统 音乐流入城市,并且在城市立足、发展;各种 民间职业、半职业团体的增多、扩大、表演艺 术水平的提高;已有传统音乐的成熟和传统音 乐的新发展;适应传统艺术的市镇接受者—— 市民的需要改革艺术。传统音乐朝着艺术化, 特别是娱乐性、趣味性、通俗性等方面发展; 吸收新文化成分;传统音乐在职业化的过程中 ,为了经济利益与适应市民之需,也受到不少 坏的影响。如广东音乐的一度爵士化。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ppt课件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cc22f39102de2bd970588c9.png)
PPT课件
48
• 戏曲音乐中京剧的形成影响及于全国,出现了程长庚、 谭鑫培以及后来的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一代名 优。
PPT课件
49
• 民族器乐则以民间出现各种器乐演奏的社团为特点, 如“天韵社”,“大同乐会”等等。这反映出民族器 乐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民间活动基础。这种民族音乐民 间活动的特点造就出许多卓越的民间艺人,其中华彦 钧(瞎子阿炳)就是杰出的代表。
PPT课件
21
府中重要的 音乐家李延 年
PPT课件
22
相和歌
• 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 和,执节者歌。“其特点是 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 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 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与 舞蹈相结合,成为一种有器 乐、歌唱与舞蹈相配合的大 型演出形式,被称为 大曲 或称 相和大曲
PPT课件
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 • 兴旺发达:西汉武帝时期。 • “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
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 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PPT课件
20
乐府的兴旺发达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此时的乐府较多地 担负了搜集民间歌谣的职司,汉武帝时的乐府曾“采诗 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 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它不仅将广搜民间歌谣的采诗 之风加以发展,并由此而呈现出更加兴旺发达的趋势。 西汉乐府规模达到过1000余人。其中各类乐人分工精细, 除演奏员外,还包括了乐器制造的工匠
原始音乐的形式是歌舞乐 三位一体的乐舞,其中歌 唱和舞蹈具有重要地位, 节奏因素较为突出。
距今约5000余年、有舞蹈图象的孙家寨彩陶盆
聊城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课件 魏晋南北朝音乐
![聊城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课件 魏晋南北朝音乐](https://img.taocdn.com/s3/m/83559b83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51.png)
曲谱与记谱法
· 文字谱: ·它是古琴“减字谱”尚未发明之前的一种原始
记谱方法,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法和弦位。即 通过规定的定弦法,将左右两手固定的指 法 标记在一定弦位和徽位上,间接地记录了 音 高,也保留了一部分节拍、节奏的信息。 (见《教程》第53页)
《碣石调·幽兰》
·我国现存最早 的琴谱,是目 前仅见的一首 文字谱。
钱乐之三百六十律
· 所谓“三百六十律”,就是在“京房六十律 的基础上继续用“三分损益法”往下生律, 共生出三十组不同律高的“十二律”,其最 后一律与黄钟律的音差,其音程值为1.845音 分,比法国拉莫(1683~1764)发现的 “小微音差”1.954音分还要小,今天称之 为“钱乐之音差”。(见《教程》第53页)
简论“相和歌”与“清商乐”的联系和区 别。 《声无哀乐论》提出了什么样的音乐美学 主张?有哪些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
·创作:《长清》《短清》《长侧》《短 侧》,被称为 “嵇氏四弄” 。
· 演奏:以弹奏《广陵散》最负盛名。
嵇康弹琴图
· 南京西善桥古墓 出土的南朝竹林 七贤模印砖画像 中,有嵇康弹琴 图。图中嵇康所 弹的琴,面上刻 有徽,表明在南 朝梁陈之际,琴 已具备完整的十 三个徽位。
阮籍
· 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 ·理论著述:《乐论》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
·清商乐作为宫
·歌舞戏是指南北朝末年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 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兼有伴唱 和管弦伴奏的音乐形式。
· 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大面》《钵头》 《踏谣娘》。 (见《教程》49页)
音乐家
·曹植:三国魏时诗人,曹操之子。有学者 认为,在佛教初传入中国的时期,是曹植 记录了来自天竺的佛教音乐。(见《教程》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 课件-第十讲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 课件-第十讲](https://img.taocdn.com/s3/m/1afbdf0855270722182ef71b.png)
4、蒲松龄“聊斋俚曲”
长篇叙事音乐,共13部作品。质朴、优美,较多 运用拖腔、装饰音和滑音,结合淄川方言,形 成独特的地方风格。
作品欣赏:
《磨难曲》第十三回“愤杀恶徒”之《叠 断桥》。 乐曲采用大量的拖腔和弱起节奏,有呼 喊的感觉。乐曲前松后紧,既有嗟叹, 又有坚定斗争。
思考与拓展:宋词中的音乐舞蹈艺术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第十讲
第三章 近古时期的音乐文 化(宋代至清代)
一、近古时期音乐文化背景简述
(一)近古时期的音乐文化特征:市民 化、曲化 (二)市民音乐活动场所
宋元时期的瓦子、勾栏 明清时期的戏园子
明清时期的戏园子
二、近古时期的歌曲艺术
(一)宋元时期的歌曲艺术
1、曲子
王灼《碧鸡漫志》:“盖隋以来,今之所谓 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演奏, 殆不可数,古歌变为古乐府,古乐府变为 今曲子,其本一也。”
四、元代散曲
1、小令 2、带过曲 3、散套
作品欣赏: 元散曲· 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 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 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二)明清时期的歌曲艺术
1、民歌:冯梦龙《挂枝儿》(435首)、 《山歌》(383首) 2、宫廷歌曲——《魏氏乐谱》 明末魏双侯,带去日本200余首曲谱,其四世 孙魏皓选50首编成。用工尺谱。
2、唱赚
(1)唱赚的命名
南宋绍兴年间,艺人张五牛根据民间歌曲艺术 “鼓板”中具有四片结构的《太平令》,创 造了一个新曲牌——《赚》
曲式结构(北宋时确定) 缠令:引子——A——B——C——D……尾声 缠 达 : 引 子 ——A——B——A1——B1—— A2—B2……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课件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152ef55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4.png)
三、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特征是以礼为本,以 “中和”为准则,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与 教化作用——一言以蔽之,曰“礼乐思 想”。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2、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 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代表作是 《老子》(《道德经》)、《庄子》。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6、阴阳五行音乐思想
• 这时的人们均自然之“六气”(指阴、阳、 风、雨、晦、明,主要是阴、阳)与五行 (金、木、水、火、土,以土为主)来解 释音乐。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 尤其重视音乐与风、气的关系。(气是自 然的造化,是天地所生,风是气的运行)。 一方面认为音乐来自“六气”与“五行”, 是对自然之风的模拟,所以要“省风以作 乐”(《左传》),考察自然之风以创作 人为之乐;
前言
• 中国音乐历史与整个中国文化一样历史悠 久,源远流长。
•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音乐就已灿烂辉煌,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 社会生活的音乐实践必然促使人们思考一 系列关于音乐的重大问题,形成理论形态, 便出现了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 据可靠文献记载,中国音乐美学思想最早出 现于西周末年。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大 致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即: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 (4)“大音稀声”,这是《老子》最典型 的表述。
•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 形。 ——《道德经》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 大音希声,意即合乎“道”的特性的音乐。 理想的音乐是听不见的。所谓“至乐无 声” 。无为而自然,朴素而虚静,至善至 美,不会由美变丑,是永恒的音乐美,所 以称它为“大音”。
中国音乐史课件
![中国音乐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325be3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d4.png)
秦汉音乐
总结词
统一与融合
详细描述
秦汉时期是中国音乐的统一与融合阶段,这一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音乐也呈现 出融合的趋势,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对宫廷音乐产生了影响,乐器种类增多,音 乐理论也有所发展。
唐宋音乐
总结词
繁荣与创新
详细描述
唐宋时期是中国音乐的繁荣与创新阶段,唐宋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这一时期的音乐形式多样,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同时音乐理论也有了进一步 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乐器如二胡、琵琶、笛子等,以及其演奏技术,被世界 各地的音乐爱好者所接受和学习。
音乐理论的贡献
中国传统的音乐理论,如五声音阶、十二平均律等,对世界音乐理 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01
02
03
国际音乐节的参与
中国音乐家和乐团多次参 加国际音乐节,展示了中 国音乐的魅力。
中国音乐史课件
目录
• 中国音乐史简介 • 古代音乐 • 近代音乐 • 现代音乐 • 中国音乐的影响与传播 • 中国音乐的未来发展
01
中国音乐史简介
中国音乐的起源
远古时期
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 时期,如石器时代的骨笛等乐器 ,表明了中国音乐的古老历史。
夏商周时期
随着夏、商、周三代的兴起,音 乐逐渐发展,出现了编钟、编磬 等大型乐器,以及各种祭祀和宫 廷音乐。
代表人物
邓丽君、周杰伦、王菲等。
特点
流行音乐通常具有明快的节奏、简单的旋律和易于传唱的歌词,能够迅速抓住听众的耳朵 ,引起共鸣。
民族音乐
01 02
民族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融合了中华各民族 的音乐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音乐 也在不断创新,融入新的元素。
中国音乐史课件
![中国音乐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8a13328a32d7375a417809a.png)
中国音乐史一.古代音乐(一)远古1、20世纪80年代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9000年可考历史。
2、原始音乐的基本因素:节奏3、原始音乐往往与现实生活、巫术、宗教相结合。
4、《弹歌》反映原始狩猎生活。
《八阕》反映原始农牧生活。
5、《云门》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6、《咸池》尧时期崇天(水鱼图腾)乐舞。
浪漫主义气息。
7、《九韶》(《箫韶》):舜。
原始社会最高水平。
伴奏乐器:排箫。
共九段。
歌、舞、乐三位一体。
孔子“尽美以,尽善也”。
尽善尽美的由来。
8、远古时期的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9、《大夏》夏朝。
乐舞。
大禹治水。
《大濩》商朝。
商汤伐纣。
(二)周秦时期1.(1)礼乐制度:周代周公制定的等级制度。
(2)礼乐机构:春官(史上第一个)2.(1)乐舞:六代乐舞(黄帝《云门》、尧《咸池》、舜《箫韶》、夏《大夏》、商《大濩》、西周《大武》)小舞、散舞、四夷之乐、宗教性乐舞(《傩舞》秋季驱除瘟疫)(2)乐歌:雅乐(大雅、小雅)、颂乐(大典)、南音(长江中下游一代民歌)、郑卫之音(黄河流域郑卫宋齐民歌)、九歌(祭典,大型歌舞曲)、成相(劳动)。
3. (1)乐器:八音(按照制造材料性质划分)标志我国古代器乐艺术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2)编钟:战国时期达到历史性高峰。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编钟。
4. 乐律学理论:三分损益法(弦长为计算基础)我国古代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
春秋时期。
产生宫商角徵羽。
(三)三国两汉1.汉代乐府: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
大规模、大范围采集民间歌谣。
代表人物:李延年(汉代协律都尉)根据西域音乐创作“新声二十八解”。
最早汲取西域音乐精华。
2.相和歌:汉北方歌曲形式。
特点:一唱众和,器乐伴奏。
发展的最高形式:汉魏“相和大曲”,(歌舞套曲)三段式歌舞曲。
结构:艳、曲、解、趋、乱。
3.乐器:吹管,弹弦(《广陵散》琴唱结合)4.音乐思想:(1)《乐记》:我国最早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理论著作。
其中八篇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音乐史 第二章 西周春秋战国的音乐PPT课件
![中国音乐史 第二章 西周春秋战国的音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2a947bcba1aa8114531d928.png)
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分为大雅、小雅两种。大雅是大典的乐歌, 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小雅较接近 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主要用于诸侯大射典礼及士大 夫的乡饮酒礼等仪礼中。
5
❖颂
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重大典礼活动中使用的乐歌,所用的场 合近似大雅,音乐速度缓慢、有的只唱不舞,有的则是纯器乐曲。
渐 渐转化为乐器称为“舂牍”。
❖ “优孟衣冠”
优孟是春秋时楚国的宫廷艺人,擅长滑稽讽谏。比喻假扮古 人或模仿他人。 当时在宫廷中就流传下来一种调笑表演,借以 讽谏国君,被认为是戏剧表演艺术的胚芽。
11
♪ 乐器和乐器分类法
❖ 八音
周代关于乐器分类的名称。根据乐器制作 材料的不同,将当时的乐器分为金、石、土、革、 丝、木、匏、竹八类。
Chapter Ⅱ
西周、春秋战国的音乐
概述 礼乐制度与音乐机构及教育 宫廷音乐的发展 民间音乐的发展与《诗经》《楚辞》 曲艺、戏曲艺术发展的萌芽 乐器和乐器分类法 音乐家 乐律学理论和诸家音乐思想
1
♪概 述
•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 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平王继位,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先后
在我国周代正式确立的古代生律的方法,是我国最早 的生律法。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 (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
《 国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关 寤寐求之。 风
·
雎 求之不得, 》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周 南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 雅颂之音。” ——《史记•孔子世家》
中国音乐发展史ppt课件
![中国音乐发展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dedfb63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c3.png)
梨园《同光十三绝》
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勃兴为重要标志,其中歌唱占了较重的分量承隋唐曲子词发展的遗绪,宋代词调音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这种长短句的歌唱文学体裁可以分为引、慢、近、拍、令等等词牌形式。在填词的手法上已经有了“摊破”、“减字”、“偷声”等。作品多表达了作者关怀祖国人民的心情,描绘出清幽悲凉的意境,如《古怨》、《扬州慢》、《鬲溪梅令》、《杏花天影》等等。宋代的古琴音乐以郭楚望的代表作《潇湘水云》开古琴流派之先河。作品表现了作者爱恋祖国山河的盎然意趣。 在弓弦乐器的发展长河中,宋代出现了“马尾胡琴”的记载。到了元代,民族乐器三弦的出现值得注意。
西周、东周时期
《伯牙弹琴图》元代王振鹏绘
秦汉时期
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它继承了周代的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也集中了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诗。汉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它从最初的“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渐次发展为有丝、竹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并且具“艳——趋——乱”的曲体结构,它对隋唐时的歌舞大曲有着重要影响。 汉代在西北边疆兴起了鼓吹乐。它以不同编制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构成多种鼓吹形式,如横吹、骑吹、黄门鼓吹等等。在汉代还有“百戏”出现,它是将歌舞、杂技、角抵(相扑)合在一起表演的节目。
明清时期
由于明清社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其中南方的弹词,北方的鼓词,以及牌子曲,琴书,道情类的说唱曲种更为重要。南方秀丽的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最大。 在清代,苏州出现了以陈遇乾为代表的苍凉雄劲的陈调;以马如飞为代表的爽直酣畅的马调;以俞秀山为代表的秀丽柔婉的俞调这三个重要流派。以后又繁衍出许多新的流派。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 课件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289f3a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ca.png)
(二)记谱法
1、俗字谱与律吕字谱 1 (1)俗字谱 1 (2)律 吕字谱
现存最早的谱例载于南宋朱熹《仪礼经 传通解》,是南宋乾道年间(1165— 1173)进士赵彦肃所传的《唐开元风 雅十二诗谱》 .
2 、工尺谱
由宋俗字谱发展而来,至明末清初逐渐定型。 今通行的工尺谱谱字为:合、四、 一、上、
尺从儿 六
压下牛西
上式
五
上 凡 合匆凡 低务
尽 左元
心
六
尺弄儿
六
尺
仁养
工
凡
六
置死
尺
四
尺呈尺 六 尺 变 伏 声
A中
上
交 五
尺
基
可合 释 四
口合
上
3、其它
(1)《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由清庄亲王允禄奉旨编纂,共82卷。
(2)《纳书楹曲谱》 清叶堂编,是我国一部重要的戏曲谱集。
(3)《弦索备考》 清荣斋编,抄本,是用工尺谱记写的13套器
集 谓 某 十 七
譜奏節版 鼓拍 二十三黄葉豆
几头国( ) 国恒一上因工内口 内面五上工尖五,
夏
民
用- 目
合尺 上
团以
工
工 尺工
款
付一上次工的 外五盖上生兴五 目
及上 四与合 上然大 其上入( 困
止尺上
付
供
厌
的
> 朱载境在《律历融通》(1581)中提出了十二平 均律的概念—— "新法密率"和基本方法。在
1596年的《律吕精义》中详细公布了“密率”的 方法与数据。
在2(黄钟倍律)和1(黄钟正律)之间,求出11 个数,形成13个数的等比数列。即将2开12次方所 得到的"频率倍数"—— 1.059463,把这个数连
中国古代音乐史PPT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音乐史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4986f61b14e852458fb57fa.png)
2020/10/16
16
七十二、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 宋代的“杂剧”和“南戏”的区别和特点 七十三、满村听说“蔡中郎” 宋代说唱音乐的发展过程和内容特点 七十四、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 唐代琴曲有着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020/10/16
6
中篇 中古音乐
三十二、“秦声”与“楚歌” 这两种音乐的区别和特点 三十三、先秦钟琴文化的“断层”与“转
型” 洛庄汉墓出土的编钟对当时社会的启示和对
之后中国音乐的影响 三十四、一条横贯亚洲的“音乐之路” 丝绸之路带来的巨大影响
2020/10/16
7
三十五、采歌谣,被声乐 汉代乐府的重要内容组成 三十六、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 李延年对当时音乐做出的贡献 三十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乐府歌曲的种类以及对后来音乐的发展产生
的影响 三十八、纷披灿烂,戈矛纵横 琴曲《广陵散》的特点 三十九、感乱商离,追怀悲愤
2020/10/16
8
四十、魏晋时期的文人音乐家 古代音乐文人家共有的特点 四十一、论乐者七十八家 从京房六十律到何成天心律的发展过程 四十二、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曲谱 《幽兰》每一段的主题 四十三、风靡南北的西域音乐 西域音乐的特点和产生的影响。 四十四、南北朝时期的西域音乐家 西域音乐家做出巨大贡献
我国最早出土的乐器的种类
五、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我国最早的音乐家2、著名音乐家的地位和在历史上的影响
六、音乐文化的阶级烙印
夏代音乐的由来
七、甲骨文字
商朝的乐舞种类
2020/10/16
2
八、以钜为美,以众为观 商朝乐器种类 九、恒舞于宫,酣歌于室 商代的“巫乐”和“淫乐”的特点和区别 十、喤喤厥声,肃雍和鸣 1、 西周雅乐登峰造极的原因和过程2、西周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目录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 古乐舞:
1、《云门》 2、《咸池》 3、《韶》 4、《大夏》 5、《大濩》
第四节 远古及夏商的乐器
一 乐器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器是音乐表现的手段和工具,是音乐 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时代 属性,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 吹奏乐器 1、骨哨
2、骨笛 3、埙 4、籥与龢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西周的礼乐制度与音乐教育
一 统治手段:礼 乐 刑 政 二 礼乐制度
统治者为了推行“礼治”,制定了一整套严 格而完整的君臣、父子、兄弟、尊卑、贵贱 有别的等级制度,再依照等级地位的不同, 制定十分繁琐的礼仪和与之相配的音乐,这 就是礼乐制度。
二 礼乐制度
1、与典礼相配的礼乐 祀天神: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 祭地示: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 两君相见:用大雅《文王》 诸侯招待他国使臣:用小雅《鹿鸣》、 《四牡》、 《皇皇者华》
六国,结束了几百年来的割据局面,建立 起统一的封建帝国。
二 楚汉战争:公元前206年,秦二世被
农民起义推翻后,经过五年的刘、项之争, 最后由刘邦统一了全国。
三 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政
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第二节 乐府
一 乐府
1、机构 2、诗歌 3、体裁
二 李延年:根据少数民族《摩诃兜
二 礼乐制度
2、歌舞队的编制
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八佾”; 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六佾”; 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四佾”; 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二佾”。 注:佾(yi)指行列
二 礼乐制度
3 、乐队的编制
王:乐队可排列在东南西北四面; 诸侯:可用三面之乐; 卿和大夫:乐队可排成两面; 士的乐队:只能排成一面。 所有这些关于礼乐的规定,是为了加强人们的 等级观念,最后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
1、吹管乐器:排箫 笛 羌笛 笳 角 2、弹拨乐器:箜篌 琵琶 古琴
二 琴曲
1、具有情节性 2、在演奏形式上,琴的演奏开始与 歌唱相结合
《广陵散》《胡笳十八拍》
十大名曲
1、夕阳箫鼓 3、阳春白雪 5、平沙落雁 7、渔樵问答 9、胡笳十八拍
2、十面埋伏 4、汉宫秋月 6、梅花三弄 8、高山流水 10、广陵散
三 音乐教育
1、音乐机构 2、教育对象 3、教育科目
● 乐德:乐的思想 ● 乐语:乐的表现形式 ● 乐舞:大型乐舞 ● 小舞:规模较小的乐舞
第三节 春秋战国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 儒家 1、孔子 2、孟子 3、荀子 4、《乐记》: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 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 a 音乐的本质和特征 b 音乐的社会功能 c 音乐与政治关系
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
1、鼓吹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和, 乃敢与君绝!
2、横吹
第四节 民间歌舞和百戏
一 歌舞: 1、巴渝舞 2、巾舞 3、盘舞 4、踏歌
二 百戏:汉代的百戏,上承周代的“散 乐”,是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
第五节 乐器的发展
一 乐器:
三 打击乐器
1、鼓 2、磬 3、钟
第二章 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
(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
第一节 历史概述
一 武王伐纣 二 西周灭亡 三 概况:
由于政治、经济出现新的不平衡,各诸侯 国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音乐在更加广阔的 范围内扩散和传播,造成了各诸侯国的音 乐文化趋向繁荣的局面,为我国古代音乐 多元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勒》,改编成《新声二十八曲》。
第三节 乐府民歌
一、相和歌:民歌经过乐府整理,加上管
弦乐器伴奏,就是所谓的“相和歌”。
徒歌——〉但歌——〉相和歌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 戏莲叶北。
二、鼓吹乐
秦汉时得名并发展起来的鼓吹乐, 是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
1、 原始社会时期 17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2、 夏朝的建立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3、 商朝的兴起 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二 、商代音乐发展条件:
1、手工艺的进步 2、青铜铸造业的发展 3、文字的使用 4、音阶观念的成熟
三、为以后的音乐发展提供条件
商代音乐的发展为以后周代盛大的 礼乐活动提供了条件。
二 道家
1、老子: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 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他的音乐观念 是“大音稀声”,认为最美的音乐是一种自 然的,无声的境界。 2、庄子:主张“清静无为”。否定人为造 作的音乐。他把音乐分为“天籁”、“地籁” 和“人籁”三类。
三 墨家
墨子对于音乐持否定的态度, 他认为王公贵族爱好音乐,就 定会“厚措检平民”。
音乐的起源是复杂的,可谓众说纷纭,但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音乐的起源,则应 相信它与人类劳动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
第三节 古歌与古乐舞
一 原始音乐的形式:原始音乐的形式
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主 要是歌舞或乐舞的形式。
二 古歌
1、反映狩猎生活 2、反映农牧生活 3、反映古代祭祀 4、反映爱情生活
第二节 音乐的起源
一、我国音乐可考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 之一,我国的音乐可考历史可上溯至新 石器时代.
二 音乐的起源
1、作为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巫术起源说) 2、为表达感情和娱乐而产生 3、模仿大自然与鸟类的鸣声(模仿自然说) 4、在集体的生产劳动中产生(劳动起源说)
三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考察音乐起源:
中国音乐史优秀课件
目录
第一章 远古及夏商的音乐 第二章 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 第三章 秦汉时期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 第六章 宋辽金元的音乐 第七章 明、清时期 第八章 中华民国
第一章 远古及夏商的音乐
(约8000年前—公元前11世纪)
第一节 历史概述
一、历史发展:
第四节 音乐家与乐器的发展
一 春秋 1、晋国音乐家:师旷 2、卫国乐师:师涓
二 战国时的民间音乐家 秦青 韩娥 伯牙
金:钟 铃
石:磬 鸣球
三
土:埙 缶
、
革:鼓Hale Waihona Puke 乐丝:琴 瑟器
木:柷
匏:簧 笙
竹:箫
返回目录
第三章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第一节 概述
一 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