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地理七上《地球和地球仪》同课异构教案 (11)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优秀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掌握地球仪的基本构造,能够在地球仪上准确指出地轴、南北极点、赤道、纬线、经线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球仪和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全球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上的基本要素。
2. 教学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及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它的形状是怎样的?从而引出课题。
2. 讲授新课地球的形状讲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天圆地方→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和教材中的图片,总结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大小展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大小。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地球仪展示地球仪,介绍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包括地轴、南北极点、赤道、纬线和经线等。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出地轴、南北极点、赤道、纬线和经线,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讲解纬线和经线的特点及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一些重要的纬线和经线,如赤道、本初子午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并说出它们的度数和意义。
3. 巩固练习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回答得又快又准确。
4.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基本构造以及纬线和经线的特点等。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评价。
5.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掌握了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纬线、经线的特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
-结合地球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激发他们保护地球、珍惜资源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熟练操作地球仪,识别经纬网,查找地理位置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球仪解决实际问题,如查找指定地点、规划旅行路线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提问的习惯。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基础知识的掌握。
-绘制一张简易的地球仪,标注出主要的经纬线和一些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以提高学生对地球仪的认识和操作能力。
紧接着,我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地图知识,为学生搭建起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地球和地球仪”,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首先介绍地球的基本概念,如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通过地球模型和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
-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示作业成果。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精选3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精选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
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
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1 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用表演的形式模拟人类对地球外形的熟悉过程。
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培育同学的分析、比较力量。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人类逐步熟悉地球外形的过程,使同学受到科学史(教育),培育同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通过观看事物和制作地球模型,熬炼同学的观看力量、动手力量和表达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证明地球外形的证据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
难点:引导同学找出前人熟悉地球外形的历程的四个关键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区分。
【教学预备】地球卫星图片、地球仪。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早上(下午)好!老师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惊奇的梦,在梦里,我遇见了三个不同的人,他们都分别问了老师不同的问题。
第一个人说:“我是从湖南省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贵州省来的。
”其次个人说:“我是从美国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中国来的。
”第三个人很特殊,他对老师说:“我是从火星来的,你是哪的啊?”老师:同学们,老师应当怎么回答他呢?同学:地球的。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是地球的。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地方。
那么我们对地球有多少了解呢?例如:地球毕竟是什么外形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熟悉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了解地球。
板书: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外形吗?同学:圆的……老师:指着课前在黑板上预备好的地球卫星照片挂图。
老师:这是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很明显的就能知道地球的外形,可在远古时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迷,我们的祖先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熟悉过程。
请同学们翻到课本其次页,看一看图1、1老师组织课堂争论:将同学分为四个大组,每一组分别代表对不同时期的探究图进行争论(1分钟),然后在各组请出一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外形的熟悉。
1.2.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七年级地理(人教版2024)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师:展示地球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的数据,并出示“地球大小歌”帮助学生记忆。
学生:认真背诵,记忆地球大小的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歌谣帮助学生记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小组活动:用你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1)地球表面积约等于 729亿个足球场。
赤道周长约等于客机飞行50 个小时的距离。
(2)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中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对比,感受地球的庞大;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的渺小。
3.探究学习:地球仪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观察:认识地球仪上的点的线。
①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0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0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学生在初中学段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一课,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经纬网的构成及作用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地球,了解地球仪和经纬网,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和地球仪的认识几乎为零,但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球和地球仪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认识经纬网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经纬网的作用。
2.难点:地球仪的制作原理,经纬网的构成及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教学法:利用地球仪、经纬网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奥秘。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经纬网模型、PPT、黑板、粉笔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和经纬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经纬网的构成及作用等知识点,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奥秘。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地球仪和经纬网模型,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认识经纬网的构成及作用。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与地球仪》教案、教学设计
5.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并以“地球运动与我”为主题,撰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6.鼓励学生参加地理知识竞赛,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地理素养。
作业要求:
1.作业需按时完成,字迹工整,绘图清晰。
2.小组作业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分工明确,共同完成。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地球形状的认识、地球仪的使用和空间定位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其中,地球形状的理解和地球仪的操作是学生的难点,需要通过直观演示、实践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
-教学设想: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真实形状;提供地球仪,指导学生亲自操作,学会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始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张地球的卫星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接着,简要介绍地球的神秘与伟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与地球仪》。
(二)讲授新知
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操作、地图绘制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情感体验:通过观看地球环境纪录片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到地球的美丽与脆弱,引发对地球环境保护的情感共鸣。
5.反思评价:设置课后反思环节,让学生总结学习收获,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促进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
6.教学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地理知识竞赛、地理实践活动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一、教案主题:《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2. 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3. 通过地球仪的使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地形等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难点: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国家和地区名称的识别。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2. 教学PPT3. 地图4. 彩笔、直尺等绘图工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教师结合PPT,详细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如如何识别经纬线、如何查找国家和地区名称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操作实践,尝试识别经纬线、国家和地区名称。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PPT上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可以组织一次户外活动,如校园地形调查或地球仪制作比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并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七、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终结性评价则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来评估学生对地球仪知识掌握的程度。
八、教学建议: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学习难度,给予更多的时间和帮助;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拓展内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1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简单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地球仪的功能。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学科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和地球仪的认识基本为零。
但他们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能够初步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功能。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愿意接受新知识,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地球和地球仪。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地球仪,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模型、地球仪图片等直观教具。
2.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地球形状的演变、地球仪的制作过程等。
3.准备地球仪制作材料,如纸板、彩笔等。
4.划分学习小组,每组选定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引起学生对地球仪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地球形状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同时,展示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让学生初步认识地球仪。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中图版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会用地球的平均半径、最大周长、表面积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并能用语言描述其形状。
认识地球仪及其作用。
2.初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事例或现象与数据等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地理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勇于进取,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1.知道人类认识地球的大致过程。
2.识记地球的三个重要数据。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事例或现象与数据等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比较认识地球与地球仪的异同及其原因。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同学们,我们每天生活的大地是什么样子的吗?它有多大?你是怎样知道的?我们的前人又是怎样认识大地的?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和图片,分享给全班同学!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地球和地球仪二、新授1.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本第一章第一节的P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P5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可能出现的事例)a.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优秀教案教学实录优秀教案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优秀教案教学实录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运动特点。
2.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技能。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运动特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卫星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2.提问:地球的形状是什么?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二)探究地球的形状1.分组讨论: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被人类逐渐认识的?3.讲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不规则球体特点。
(三)探究地球的运动1.观看地球自转和公转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运动。
2.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3.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四)学习地球仪的使用1.展示地球仪,介绍地球仪的结构和特点。
2.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
3.学生分组操作地球仪,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2.强调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技能。
(六)课后作业1.列举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2.利用地球仪,找出我国主要城市的位置。
四、教学实录(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生1:地球是圆的。
师:那你们见过地球的卫星照片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地球的真实面貌。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师:通过观察,你们认为地球的形状是什么?生2: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二)探究地球的形状师:很好,那我们来讨论一下,人类是如何逐渐认识到地球的形状的呢?(学生分组讨论)生3:古人认为地球是方的,后来通过观测和航海实践,逐渐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师:很好,那我们来看看地球的真实形状。
(展示地球形状模型)(三)探究地球的运动师:地球不仅在空间中自转,还在绕太阳公转。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动画。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1.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2.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球体一、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古代人为什么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此说法正确吗?1、进一步认识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平,于是人们臆想中的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
因此有“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之说。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2、伟大的实践----麦哲伦的环球航行3、地球的确证形状-----地球卫星照片近代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推测:“地球”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确证:地球是球体生活中哪些现象能够作为地球是球形的证据?讨论:海边看到帆船的情况2 发生月偏食海船远去时,先是看不见船身,最后才看不见船的桅杆。
提供现象1 ------海边看船月食时从月亮上看到地球影子的一部分是圆弧形的。
提供现象2-----月偏食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不过地球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小)。
地球仪: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地球的模型。
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仔细观察地球仪有什么特点?地球仪与地球有何不同?地球与地球仪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最新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最新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主讲:占汛一周强化一、一周内容概述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3、经线和纬线4、利用经纬网定位二、重难点内容归纳讲解(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6 378 137米极半径:6 356 752米总面积:51 000万平方千米总体积:10 830亿立方千米总质量:5.976×1027克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在自然地理上是很有意义的。
地球是个圆球体,太阳距离地球较远,它以平行的光线射达地球表面(曲面),因而与地表构成不等的入射角。
在地球上,任一时刻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只有一点,其他部分为斜射,所以,圆球体表面获得的太阳热能不均,这是导致地球上各地气候有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地球有巨大的质量,它以强大的引力将大气层、水体吸引在自己的周围,加上太阳光热能的作用,在地球表面各圈层之间进行能量转化、物质交换,从而形成了复杂的自然面貌。
地球表面积巨大,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的“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球体) →不规则的球体。
4、有关地球是球体的证明①海边观察到帆船的视变化;②月食中呈现的弧形月面;③登高望远;④环球航行;⑤宇航员的太空观测。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地球仪(1)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它能较好地表示地球的真实形状,使我们获得地球体的立体观念。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3)地球仪是一种仪器,可以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昼夜更替和各地时刻的变化等。
可以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递变等。
利用地球仪可以测定方位,测定经纬度,测定太阳的赤纬度数,测定二十四节气的日期。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篇一」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教学过程:[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
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
(学生看书、思考、回答)[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
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
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
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
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经线纬线概念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圆弧状况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地球和地球仪(地理教案)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地理教案)教案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目标①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②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重点和难点重点:①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②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①东西半球划分。
②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教学地球仪、学生地球仪、地球卫星照片课件、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初步认识了赤道、地轴、两极。
如何利用地球仪判读地球上任何事物的地理位置这就是这一节将要学习的内容。
利用设问为新授课内容留下悬念。
讲授新课一、认识纬线和经线展示课件教材图 1.7(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①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②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让学生到黑板前指着地球仪说出,对说得好的同学应及时表扬。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很快找到答案)展下课件教材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和教材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小组活动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
由浅入深地学习。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教师指图,学生很容易自己说出。
)②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教师指图,学生读自己的地球仪,反复认识。
)展示板图五带分布图③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④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30°、6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课件教材图1.12和教材图1.13;学生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E和20°E组成的经线圈。
中图七上1.1地球与地球仪的教案设计
0°一90°
0°一180°
二、讲授新课:
1、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可能有的学生能考虑到经纬网的知识了,让其举例说明一下,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展示挂图:教材图J(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数。及时纠正,辅导。)
2、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3、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地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地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4、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判断南北半球
30°E、20°N
东半球
北半球
120°W、30°S
西半球
北半球
10°W、87°N
东半球
北半球
160°E、45°S
东西半球交界
南半球
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线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教材第10页“复习题”3。
教学难点
1、东西半球的划分。
2、经纬度位置的确定。
主要教法
讨论法、读图法、讲述法、问题法
教学媒体
一个地球仪、圆橙2个、小刀一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精品教案.docx
《地球和地球仪》'♦教材分析 I作为初屮地理的笫一章笫一节,容易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以致放弃对整个 地理科目的进一步学习。
因此,本节课程设计应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 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常握知识要点,在 “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而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3、 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图文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2、通过观察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并会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1、经线和纬线特点、纬度和经度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2、会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难点】1、东西半球划分;2、经纬网定位。
♦课前准备1、教学地球仪;2、细绳;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导入新课。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在今天看來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 但是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大小1、认识地球的形状【讲授新课】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或直接看教材图)师: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儿个阶段?生:讨论。
师:天圆地方f根据太阳和月亮形状推测f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f地球卫星照片。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 地球与地球仪(第2课时)同课异构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地理上册1.1 地球与地球仪(第2课时)同课异构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地理上册1.1 地球与地球仪(第2课时)同课异构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地理上册1.1 地球与地球仪(第2课时)同课异构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第二课时)年级七科目地理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第二课时)授课类型新课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程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
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地理学科的具体内容,兴趣与好奇心强。
本节设计特别注意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二、学情分析本年级5个班,由小学升入中学,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进取心,且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今后学习中的一大优势。
同时,通过开学的学情摸底,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备,知识积累程度低,有些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可能导致班级纪律涣散,而影响整体学习成绩,这些都是应该考虑和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
三、教学目标1。
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结构教材内容详解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半球的划分.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球仪认识地球形状,培养观察能力,通过制作小地球仪培养动手能力,通过学习经纬线,逐步建立地球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快乐点击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读图1.1-1,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古代凭直觉臆断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球体;20世纪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直觉臆断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卫星照确证(2)读图1.1-2,了解地球的大小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2.地球的模型为了便于学习地理和研究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如下面左图所示)3.经线和纬线(1)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为经线,它具有以下特点:(如上面中图所示)①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形状为半圆;②所有经线均相交于南北两极点;③所有经线均指示南北方向;④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且每个经线圈均能平分地球;⑤任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2)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相交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具有以下特点:(如上面右图所示)①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纬度不相同的纬线不等;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向两极逐渐缩小为点;②所有的纬线均相互平行;③所有的纬线均指示东西方向;④任意一条纬线均可独立成圈,但只有赤道能平分地球;⑤任意两条相邻纬线的间隔相等.经线和纬线的关系是垂直的.4.经度和纬度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和纬线,人们给它们标上了不同的度数,分别叫经度和纬度.(1)经度经1884年国际会议协商,决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起始线,称本初子午线. 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向东为东经度(E),向西为西经度(W). 经度共360°,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东西经度各为180°,东、西经180°经线为同一条经线,统称180°经线. (见下图)(2)纬度纬度以赤道为起点,赤道以北为北纬度(N),赤道以南为南纬度(S). 赤道是0°纬度,北纬度的最大值是90°,即北极点;南纬度的最大值为90°,即南极点. (如1.1-6)5.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1)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0°纬线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如图1.1-7所示)(2)东西半球的划分,不是以0°经线和与其相对的180°经线为界划分的,而是以20°W和与其相对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来划分东、西半球的. 因为这一经线圈基本上从大洋上通过. (如图1.1-8所示)东半球20°W-0°-160°E,西半球160°E-180°-20°W6.利用经纬网定位(1)指出经纬度数,能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如:北纬20°,西经40°是指图1.1-9中的哪个点?(答:A,因为北纬度数一定在北半球,所位于赤道以南的B点和赤道上的D点一定不符合北纬20°这个条件;而剩下的A、C点中,C点位于0°经线上. )(2)报出地点,能说出该地的经纬度数.如:图1.1-9中的B点的经纬度数是, .图1.1-9经纬网图(答:南纬40°,东经20°)(3)想一想:一个中国小朋友在放暑假前写了三封信,分别邀请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的三位朋友到位于纬度40°、经度116°的北京一同度假旅游. 他们按照信中所写的纬度能聚会在一起吗?可能发生什么差错?(答:他们四人很难聚到一起,因为信中没写明准确的地点,就纬度40°而言,有南纬40°和北纬40°;就经度116°而言,有东经116°和西经116°. 于是,按信中所定的地点就有四处北纬40°和东经116°交会处,北纬40°和西经116°交会处,南纬40°和东经116°交会处,南纬40°和西经116°交会处. 因而他们四人既有可能在一地相聚,也有可能在两地、三地,或四地分别等候. )热点考点聚焦命题方向根据经纬度(线)特点,确定重大事件的经纬度、半球、时间等. 读图题主要考查、经纬网的平面图,极区经纬网及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判读. 考点主要有:地球形状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纬线、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划分. 题型:主要有选择、图表分析、绘图等.【例1】(2003·宜昌)本初子午线是指().A.90°经线B.180°经线C.120°经线D.0°经线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本概念. 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答案:D本题主要通过选择题形式考查教材基础知识.【例2】判断A点的经纬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容为经纬度的判断,而经纬度判断的依据是经纬度的分布规律:自西向东,东经度数越来越大,西经度数越来越小.图中的经度愈向东度数愈小,故为西经度.纬度的递度规律是:北纬度愈向南愈小;南纬度愈向南度数愈大.图中的纬度愈向南度数愈小,故为南纬度.答案:西经30°,南纬20°.由本题,应理解并记住经度纬度的递变规律:自西向东:经度数变小的为西经度,经度数变大的为东经度.自北向南:纬度数变小的为北纬度,纬度数变大的为南纬度.典型例题剖析【例1】地球上既位于东半球、又属于西经度的范围是().A.0°向东至100°EB.0°向东至180°C.180°向西至160°ED.0°向西至20°W剖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东西半球的划分范围. 东半球的范围是从20°W向东至160°E,西半球的范围是从20°W向西至160°E. 故小于20°的西经度数在东半球.答案:D金钥匙:大多数的西经度数在西半球,但是小于20°的西经度数却在东半球:大多数的东经度数在东半球,但是大于160°的东经度数却在西半球.【例2】甲乙两人以相同速度从南极同时出发,分别沿东经40°和西经40°向北前进,发生的情况有:().A.他们在北极相遇B.在赤道上他们之间相距最近C.他们之间的距离始终不变D.他们可能在南极再相会剖析:本题所需的知识为①北极和南极分别为地球的最北端和最南端;②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③所有经线都连接了南北两极,长度都相等. 题中甲、乙两人从南极出发后,他们之间的距离开始逐渐增大,到赤道时达到最大. 因为纬度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 这样就排除了B和C的可能.在A和D这两个答案中,学生往往误认为A和D项都对,其实两人向北前进只能走到地球的最北端——北极,要想在南极再相遇必须改变方向——向南.答案:A金钥匙:遇到棘手的题目.先用排除法.再用对比法确定.【例1】某地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该地的地理位置是().A.西经20°和赤道的交点B.东经160°和赤道的交点C.经度0°和赤道的交点D.经度180°和赤道的交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是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界.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西经20°和东经160°为东西半球的分界. 此题的第一个条件很好满足,只要此点位于南北北球的分界——赤道上即可;而另一个条件不仅要求此点必须位于东西半球的分界——西经20°和东经160°,而且要求“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西经20°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故不符合条件.答案:B金钥匙:西经20°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东经160°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例2】一个人要想在最短时间内跨越所有的经线,他应选择的地点是().A.O°纬线上B.O°经线上C.北纬90°D.南极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是经线的基本概念和纬线的特点. 所有的经线都连接了南北两极点,而极点是长度最短的纬线,即北纬90°和南纬90°.答案:CD金钥匙:①所有的经线都汇集于南、北极点;②北纬90°即北极点,南纬90°即南极点.【例3】关于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B.全球可划出360条经线C.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D.所有经线都相互平行,永不相交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是经纬度的特点. 经纬线都有无数条,所以B不对;所有纬线都平行,所以D不对.答案:AC金钥匙:①经纬线都有无数条②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③所有纬线都平行④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学用方法指导1.经纬度的区别:向东度数增大的经度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的经度为西经度,向北度数增大的纬度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的纬度为南纬度.2.东西半球的划分:只要大于160°的经度一定在西半球,只要小于20°的经度一定在东半球. 20°~160°的经度,东经度在东半球,西经度在西半球.3.经纬线(度)特点及半球划分:纬线经纬形状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长度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一样长标度范围0°~90°0°~180°度数起点线赤道(0°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度数值变化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度数表示方法北纬N,南纬S 东经E,西经W半球划分赤道(南、北半球)20°W,160°E经线圈(东、西半球)学习效果评估一、选择题1.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A.哥伦布到美洲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行2.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大地是球形的自然现象是().A.太阳东升西落B.站得高,看得远C.水往低处流D.日全食3.经过测算,地球的平均半径为().A.6375千米B.6371千米C.6378千米D.6336千米4.地球仪上的纬线().A.指示南北方向B.长度相等C.都是半圆D.有无数条5.地球仪上的经线( ).A.都是圆B.长度相等C.指示东西方向D.与纬线斜交6在地球仪上,0°经线与0°纬线相比().A.正好相等B.O°纬线是0°经线长度的两倍C.0°纬线稍长D.0°经线稍长7.经度和纬度都是零的地点,位于().A.东半球B.西半球C.南半球D.北半球8.下列地点中,既位北于半球,又位于东半球的地点是().A.40°N、16°EB.30°N、161°EC.20°S、120°E D.80°N、159°W9.在地球仪上纬度为40°,经度为180°的点有几个().A.1个B.2个C.3个D.4个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东经度都在东半球B.180度经线既不在东半球,也不在西半球C.东经170度在西经170度以东D.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位于东半球11.关于赤道的叙述正确的是().A.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经线B.赤道是地球仪上的0°经线C.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D.赤道把地球平分为东西两个半球12.从赤道上某一点,向北走100千米,再向东、向南、向西依次走100千米,此时该人位于().A.原出发点B.原出发点正北C.原出发点正东D.原出发点正西二、填空题1.零度经线叫,零度纬线叫 .2.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是,与赤道垂直相交的线是 .3.度数自西向东增加的是经度,度数自北向南增加的是纬度.4.地球的平均半径为千米,最大周长约千米,表面积平方千米.5.经线指示方向,纬线指示方向.6.经度分东经和西经,习惯上用英文字母“”、“”分别作为东经和西经的代号.7.人们把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用西经度和东经度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三、连线题1.把下列线与其称号连接起来:①0℃经线 A.北极②0℃纬线 B.赤道③90°N C.南极④90°S D.本初子午线2.将下列地点与所在半球用线连起来:①东半球 A.20°N、116°E②西半球 B.70°N、21°W③南半球 C.10°S、10°E④北半球 D.30°S、10°W四、读图题1.读图1.1-12,回答:(1)图中的大圆圈是 .(2)左图是半球,右图是半球;南北两半球中陆地面积相对较大的是半球.(3)A点是,纬度:纬度;B点是,纬度:纬_度.2读图1.1-13,回答:(1)写出图中A、B、C三点的经纬度:A.;B .C. .(2)从东西半球看:B 半球;C 半球.3.读图1.1-14,回答:(l)写出下列各点的经纬度:A ,B ,C ,D ,E ,F .(2)写出C、D、E三点所在的半球:C 、、D 、 E 、 .4.读南半球部分区域经纬网图(如图1.1-15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经纬度A是,D是 .(2)B点属于东、西半球的半球.(3)C点的经纬度是 .参考答案一、1.B 2.B 3.B 4.D 5.B 6.A 7.A 8.A 9.B 1O.D 11.C 12.C二、1.本初W子午线赤道 2.纬线经线 3.东南 4.6371 4万 5.1亿 5.南北东西 6.E 7.赤道 20 160三、1.①——D ②——B ③——A ④——C2.①——A、C ②——B、D ③——C、D ④——A、B四、1.(1)赤道(2)北南北(3)北极点北 90 南极点南 90 2.(1)东经120°,北纬40° 西经30°,南纬4O° 东经170°,南纬40° (2)西西3.(1)20°N,20°E 30°S,20°W 10°S,30°E 60°N,140°E 40°N,170°E 50°N,160°W(2)东半评,南半球东半球,北半球西半球,北半球4.(1)80°S,150°S 60°W,60°S (2)西(3)70°S,180°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