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马勒与法国新浪潮

合集下载

欲望在泅渡中毁灭——评法国电影《毁灭》

欲望在泅渡中毁灭——评法国电影《毁灭》

欲望在泅渡中毁灭——评法国电影《毁灭》摘要:作为法国“新浪潮”的导演之一,马勒对电影艺术有自己独特的敏锐领悟和见解。

《毁灭》作为马勒晚期的作品,依旧延续了他早期电影的个人风格,影片将一个乱伦故事讲述得美轮美奂、惊世骇俗,让观众忽略了道德,遗忘了伦理,只关注一个纯而简单的爱情故事。

影片《毁灭》不仅仅是“俄狄浦斯情结”的简单演绎,它讲述了一段交织着三角恋的惊世骇俗的爱情。

它以值得商榷的,或者说暖昧的方法,探讨了一段“俄底浦斯情结”下的悲剧爱情。

关键字:路易·马勒毁灭俄底浦斯情结作为法国“新浪潮”的导演之一,马勒对电影艺术有自己独特的敏锐领悟和见解,正如他本人一样,马勒的电影从来就是大胆、放肆、离经叛道的。

从早期的影片《通向绞刑架的电梯》、《情人们》,到后来的影片《拉孔布·吕西安》、《小家伙》以及《再见,孩子们》,他的电影延续着一贯的风格:多元和富有争议的主题,新颖的题材,大胆的表现手法和强烈的个性色彩。

《毁灭》作为马勒晚期的作品,依旧延续了他早期电影的个人风格,影片将一个乱伦故事讲述得美轮美奂、惊世骇俗,让观众忽略了道德,遗忘了伦理,只关注一个单纯而简单的爱情故事。

一、“俄底浦斯情结”影射宿命的爱情悲剧“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概念,又称“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

他推而广之地认为幼儿都有这种本能倾向,把初发的性欲冲动指向异性别的父母,同时把初发的嫉恨指向同性别的父母。

弗洛伊德用“俄狄浦斯情结”来解释“俄狄浦斯王”的弑父娶母的悲剧命运,把人的行为冲动看作是潜意识发展的结果。

影片《毁灭》不仅仅是“俄狄浦斯情结”的简单演绎,它讲述了一段交织着三角恋的惊世骇俗的爱情。

“他以值得商榷的,或者说暖昧的方法”[1],探讨了一段“俄狄浦斯情结”下的悲剧爱情。

1. “俄狄浦斯情结”的演绎影片对“俄狄浦斯情结”的演绎是极为复杂的,交织着安娜、史蒂夫、马丁、不在场的安娜的父亲和哥哥几个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

《再见,孩子们》是谁触发了电影的扳机?

《再见,孩子们》是谁触发了电影的扳机?

声屏世界2022/6传媒新思维视听广角《再见,孩子们》:是谁触发了电影的扳机?阴潘黎摘要:《再见,孩子们》(Goodbye Childern ,1987)是法国导演路易·马勒(Louis Malle )的自传体电影。

与新浪潮时期的跳切、闪回等各种蒙太奇的摄影技术不同,该片始终保持着一种朴素无华的纪实风格,以极其客观的方式来表现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最难捕捉的真实,如故事叙述的真实、生活细节的真实、男孩们情感的真实,这一切看上去是那么合乎逻辑、合乎理性。

文章分析了该片的艺术特点,并指出复调叙事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路易·马勒电影叙事复调理论路易·马勒曾经是法国新浪潮的先锋人物,却没有同代电影导演的反叛与前卫,当然这并不是说他的电影中没有类似的场景,《黑月》就是很好的例子。

他拒绝安于现状,不断探索发掘各种新的可能性,最终形成多元且独树一帜的电影风格。

《再见,孩子们》用最真挚且轻松的镜头视角给观众展现出那个充满暴力与压迫的年代,观众也被其深深打动,在法国最高奖凯撒奖上包揽了最佳影片在内的7项大奖。

本片基于路易·马勒对二战时期的回忆创作而来,主要讲述的是在德国的反犹政策持续推进背景下,来自马赛的犹太孩子让·波奈(Jean Bonnet )被送到靠近枫丹白露的一所教会学校念书。

在这里,他因是新生常常遭到同学戏弄,其中就有法国有钱家庭出身的朱利安·康坦(Julien Quentin )。

后来,朱利安和波奈成为了室友,在共同相处的日子里,由于两人有着相同的兴趣关系也渐渐融洽,成为各自童年中要好的伙伴。

当朱利安通过一系列微妙迹象猜测出波奈的犹太人背景时,他没有选择疏远波奈而是决定帮忙隐藏这个秘密。

然而,成人的魔掌还是伸向了波奈,保护犹太孩子的神父和波奈在内的三名犹太人都被出卖了。

影片以轻松的方式讲述了战争与童年等严肃话题,强烈反差感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性,给观众留下无限思考。

存在主义法国“新浪潮”与中国第六代电影

存在主义法国“新浪潮”与中国第六代电影

存在主义\法国“新浪潮”与中国第六代电影作者:张先云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02期关键词:存在主义;法国“新浪潮”;第六代电影;边缘人物摘要:从存在主义思潮和法国“新浪潮”电影之间的精神渊源与承续关系入手,总结中国第六代电影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缺憾。

第六代电影把当下世俗生活置于首位,关注个体的生存状态,集中于小人物的现实经验和内心世界,表现当代人生存处境的荒谬和人性的异化以及在困境中的挣扎、无奈,在歧途上的迷乱、失落。

在艺术手法上,不再遵循线性因果关系的叙事原则,而是接近生活原貌的非情节性叙事。

通过物象和叙事的双重仿真形成冷峻、客观纪实的影像风格。

中图分类号: I109.9;I23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1)02016206Existentialism, French “New Wave”and Chinese Films of Sixth GenerationZHANG Xianyun(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3, China)Key words: existentialism; French “New Wave”; films of sixth generation; marginal figuresAbstract: From the origin and connec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xistentialism and the socalled French “New Wave”, summarize the general features and defects of Chinese sixth generation films, which put the modern secular life into primacy, observe current individual living conditions and focus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inward world of those small potatoes, reflecting the absurdity of contemporary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nature, the struggle and desperation in predicament and their puzzlement together with the sense of loss at the crossroads. As for the mean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there is no pursuit of the narrative principle — linear causal relationship. Instead the narrative principle turns to non-plot way, which is more close to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life itself. This strategy forms the image style as grave, stern, objective and documentary through double emulation of image and narration.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影坛上,贾樟柯、王小帅、张元、娄烨、王全安等拍摄的第六代电影是一道独特的景观。

法国电影新浪潮

法国电影新浪潮

新浪潮出现的两个学派:
电影手册派:
《电影手册》既是新浪潮的发样地,也是精神堡垒。1951年,电影理论的巨擘巴赞与创办了《电 影手册》,随后巴赞和《电影手册》不但为电影界带来了理论的新风,还以《电影手册》为阵地,聚集 了特吕弗、戈达 尔、侯麦、夏布罗尔、里维特等一批富有创见的年轻人。而他们日后相继成为世界级 导演,巴赞本人也毫无疑问地被冠以“新浪潮之父”的美誉。可 惜,巴赞英年早逝,未能亲眼见证自 己的理论如何幻化为蔚为壮观的电影浪潮。他逝 世那年正是1958年,是新浪潮发迹的(Alain Resnais,1922年6月3日-2014 年3月1日)是一位法国电影导演,他最广为人知的是早 期以记忆与创伤为题材的作品,代表作品包含《夜与雾》 (1955年)《广岛之恋》(1959年)和《去年在马伦 巴》(1961年)等。亚伦· 雷奈也是法国新浪潮导演的主要代表,虽然亚伦· 雷奈并不认为自 己是法国新浪潮的一部分。他与左岸派导演紧密联系,具有现代主义风格,也是左翼政治电 影制片人。他的电影曾经与让· 凯罗尔(Jean Cayrol)、玛格丽特· 杜拉斯、阿兰· 罗伯-格里 耶、乔治· 松伯朗(Jorge Semprun)与雅克· 斯腾伯格(Jacques Sternberg)等人合作。 亚伦· 雷奈于1995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于2009年获得戛纳电影节终身 成就奖。
一种全新电影叙事的诞生
这些新浪潮的电影革新者们,通过对电影语言的探索,突破古典叙事的牢笼。他们彻 底无视古典主义的剪接套路和戏剧观点,转而通过蒙太奇和场面调度,以浓烈的个人色彩 讴歌新的电影叙事的诞生。 在他们看来,导演即作者,电影即语言。电影不再是简单的载体,也不是文学的附庸。 电影,在扫除了古典光环之后,第一次如此接近观众。观众可以在电影中找到自身的体验、 当下的生活。新浪潮的导演们通过电影语言将过时的电影理念兵乓砸碎,灸热的电影痴情 和一股不知何谓谦逊的桀骜,顺势以一种愤怒的姿态破茧而出。

第八章: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第八章: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 1972 《写给简的信》 LETTER TO JANE
• 2000年《爱的赞ຫໍສະໝຸດ 》 ELOGE DE L'AMOUR
• 二、弗朗索瓦·特吕弗(1932-1984) (Franscois Truffaut)及《四百下》 (Les Quatres Cents Coups)
• (一)代表作品 • 安托万五部曲: • 《四百下》TheFourHundredBlows(1959年) • 《二十岁之恋》Hatachinokoi(1962年) • 《偷吻》Baisersvolés(1968年) • 《床地风云》Domicileconjugal(1970年) • 《爱情狂奔》Amourenfuite,L‘(1979年) • 《枪击钢琴师》Tirezsurlepianiste(1960年) • 《朱尔与吉姆》JulesetJim(1962年) • 《柔肤》Peaudouce,La(1964年) • 《华氏451度》Fahrenheit451(1966年) • 《两个英国女孩与欧陆》Deuxanglaisesetlecontinent,Les(1971年) • 《美国之夜》LaNuitaméricaine(1973年) •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TheStoryofAdeleH(1975年) • 《零用钱》Argentdepoche,L‘(1976年) • 《隔墙花》Femmed'àcôté,La(1981年)
• (二)《筋疲力尽》(1959)分析 • 1、美学革命 • (1)反对电影古典叙事,对连戏的观念不在乎。更排斥
好莱坞那种介入、认同的美学。运用了许多美学、技术上 的新观念,使观众在观影时,不断被这些手法干扰,保持 “美学距离”。 • A.跳接.B.省略.C.动荡的手持摄影.D.主角转头与摄影机、 观众对话.E.将写实、真实的影像与虚构、抽象的东西对比, 或者使稳定不动的画面不时变换节奏成为有快速动作或节 奏很快的画面。F.用一些与剧情无关的插入镜头来打断叙 事.G.不明确告知时间地点,使观众没有被古典叙事中的建 立镜头带入明确的故事范围,反而有突兀的感觉,也增加 与叙事的距离感.F.特写的陌生感应用。

《拉孔布-吕西安》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拉孔布-吕西安》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拉孔布-吕西安》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拉孔布-吕西安》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拉孔布吕西安》 1974 彩色片 135分钟法国克洛德勒查尔影片公司/勒夫影片公司/UPF影片公司联合摄制导演:路易马勒编剧:路易马勒帕特里克摩迪亚诺摄影:托尼诺戴里柯里主要演员:皮《拉孔布·吕西安》1974 彩色片 135分钟法国克洛德·勒查尔影片公司/勒夫影片公司/UPF影片公司联合摄制导演:路易·马勒编剧:路易·马勒帕特里克·摩迪亚诺摄影:托尼诺·戴里—柯里主要演员:皮埃尔·布莱茨(饰拉孔布·吕西安) 阿乐尔·克雷芒(饰弗朗索瓦丝) 罗杰·罗纳德雷(饰犹太裁缝)【剧情简介】战争期间,法国洛特镇的一个名叫吕西安的青年要求参加抵抗德国运动,但作为地方负责人的乡村教师认为他年龄尚小,拒绝了他。

法国电影新浪潮

法国电影新浪潮

些拥护法国“优质电影”的人来说,这些年轻导演们看起来似乎是太
随随便便了。新浪潮导演们称赞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特别是罗 西里尼的作品),反对在摄影棚拍摄,纷纷到巴黎城区寻找实景拍摄, 使实景拍摄成为一条规则。与此相似,虚假的摄影棚灯光被适当的补 充光源所取代,战后的法国电影很少出现如《巴黎属于我们》这样昏 暗的灯光和场面(图12.33)。摄影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一般来讲, 新浪潮电影的摄影机运动幅度更大,经常用横移或其他运动镜头,在 一个场景中随着人物或人物关系而运动。尤其是,便宜的实景拍摄特 别需要容易携带的设备。于是,一种可以手持的轻型摄影机便应运而 生(这种轻型摄影机原来是专门用来拍摄纪录片的,也被看作是最能 完美地体现新浪潮场面调度上的“写实”精神),因此,新浪潮电影 充分享受到这种手提摄影机所提供的自由。《四百下》中,摄影机在 主角所住的拥挤公寓中游动,也跟着主角登上摩天轮。
法国电影新浪潮
• 从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早期,新的一代电影创作者从世界各地涌现出来。一 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出生、在战后重建时期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导演从一个 又一个国家冒出头来。日本、加拿大、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巴西和美国, 在这些国家中都有所谓的“新浪潮”或者“青年电影”运动兴起。他们中间 有些人是从电影学院毕业,或者是与特殊的电影杂志结盟,在他们的国家与 上一代电影工作者抗争,其中影响最大的群体出现在法国。
使整部影片结束在安托万到底会往哪里去这个问题上。在夏布罗尔的影片
《善良的女人》和《奥菲莉亚》、里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以及戈达尔
和特吕弗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影片中,其松散的结构都使得影片的结尾具有
开放性与不确定性。

有趣的是,尽管这种类型的影片对电影观众的程度有所要求,尽管这

世界电影史

世界电影史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1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2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3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美学革命;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1、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背景1从政治背景讲;战争的结束;对意大利人而言;不仅意味着战争的结束;而且更突出的意味着长达20年的法西斯统治时期的终结..2从经济上讲;美国人的援助和政府的津贴维持了影片的创作..3从文化角度讲;新现实主义的源泉:“1910年一1920年间的少数几部现实主义的影片;如吉奥内的大盗扎·拉莫或马尔托里奥的迷失在黑暗中;爱德华.德.菲利浦的方言戏剧和维尔加的小说..以及那种在左拉的自然主义基础之上的;以“真实主义为模式”的文学创作的传统;这便是“形成新现实主义生活观的一个有力因素”..4从电影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角度讲;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各种风格、流派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新现实主义的制作者;特别是一些进步的电影工作者们;他们推崇苏联电影;同时;又受到了诗意现实主义的影响..他们的电影创作紧密地贴近当时的社会现实;突出普通人的银幕形象的表现;并以最为朴实无华的风格、形式;将电影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推向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峰..维斯康蒂的剪辑师马里奥·赛朗德在为沉沦进行剪辑的过程中;给维斯康蒂写信说:我是第一次看到了这样的影片;我称它为新现实主义的..这便是“新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第一次出现..理论先声:巴巴罗教授1943年发表在电影杂志上的“新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了四点纲领:1.清除“在意大利影片中占有很大比重的那些幼稚和公式化的老调”;2.取消“不谈人类问题和人道观点的那些荒诞可笑的和生编硬造的东西”;3.不要听腻了的故事;也不要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4.扬弃硬说所有意大利人都为“同样崇高的感情”所鼓舞的高调..创作宣言:罗伯托·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由于这部影片的出现;根本地改变了意大利电影的创作道路和思想;人们便把罗西里尼称作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而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则成为新现实主义的一部奠基之作..2、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罗西里尼:新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德意志零年维斯康蒂:“新现实主义之父”大地在波动、沉沦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被誉为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最典型和最突出的代表作品.. 德·桑蒂斯:罗马11时西柴烈·柴伐梯尼与德·西卡合作;编写了由德·西卡拍摄的擦鞋童1946年;偷自行车的人、米兰的奇迹1951年和温别尔托·D等所有重要影片的剧本..影片中大量地使用外景和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形成了一种自由、新颖的表现风格..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新现实主义的杰作:偷自行车的人..大地在波动外部技术特征:1.完全使用真实的外景拍摄;2.影片中的渔民选用非职业演员的真正渔民..艺术特征:以近似纪录式的写实主义;以长镜头和变焦镜头的手段处理;以画面景深镜头的浓郁诗意;将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起来..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化追求..偷自行车的人的艺术和美学特征:1影片叙述语调是温和的;不动声色的;但其中蕴涵着的情感冲突却是强烈的;2故事虽然是简单的;但其中包含的社会含义却是极其深刻的..3影片的结构以现实为依托;以一组组“平民化”的剧情推进;展现了一个普通劳动者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4 拍摄风格上不用搭制的布景;完全在真实环境中进行拍摄;启用非职业演员;摄影机跟随着人物而运动;没有传统的所谓场面调度的运用等3、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被巴赞称为“真实电影”..由此产生出巴赞所倡导的电影纪实美学..新现实主义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比较:1新现实主义强调贫困;而不是好莱坞影片的魅力;2强调丑陋的贫民茅棚;而不是洁净的时髦公寓;3强调表现普通人、世俗无礼的人;而不是理想、完美的绅士等等..柴伐梯尼曾为新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确立了这样的定义:表现事物的真实面目;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样子;使用事实而不用虚构;描绘普通人而不是那些油头粉面的英雄;揭示每天的事件而不是例外的事件;表现人与他的真实社会关系而不是他的浪漫主义的梦幻..4、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形式特征:1.纪录性纪实性:密切关注现实;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般的叙事状态之中..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11时都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代表..2.实景拍摄: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在视象上紧密地结合起来..他们的口号是: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拍摄过程中;摄影机跟随着人物在实际空间中的运动;实现了电影在空间观念上的突破;使传统的场面调度场面消失;使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的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出来..同时;实景拍摄也避免了隶属于舞台观念的戏剧性用光;更多地采用了自然光..3.长镜头的运用:作为表现空间真实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与风格的独特作用..既体现了创作者忠实于自然的客观性;又使影片获得了现实真实的透明性;削弱了影片的主观性..4.非职业演员的运用新现实主义将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的混用;使演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种结果才“必然能够获得意大利电影的绝妙的真实性”..5.线性而松散的结构形式大多以生活事件本身的线性发展来结构影片;很少运用倒叙、闪回等;这种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与影片的纪实风格追求密切相关..6.地方方言的运用是意大利民族电影追求声音效果表现力的极为突出的一种手段..二、战后法国电影一、优质电影1、特征:1依赖于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致力于“高尚”电影的营造;特别重视编剧在影片创造中的作用..2常常沉迷于浪漫主义的氛围之中;以营造身处冷漠且充满恐惧感的社会环境中的男女恋人们的爱情悲剧为能事..3镜像风格上;多运用豪华的布景、特技效果、精心布置的灯光、华丽的服装等元素;来表现和强化一个个洋溢着热情与忧郁的“优雅”故事..2、代表作品:夜之门1946年编导:马赛尔·卡尔内;雅克·普佛瑞肉体的恶魔1947让·奥仁查;佩里·鲍士特编剧雷内·克雷芒执导的禁止的游戏1952编剧:让·奥仁查;佩里·鲍士特公正与命运和我们都是凶手;均是导演查尔斯·司帕克和编剧安德瑞·卡叶特合作的影片..3、对于“品质的传统”优质电影的认识和评价为了与美国片对抗;战后法国电影界特别重视制片价值..讲究高预算、大明星、精致的剧本、华丽的布景、服装和陈设;构筑成一种特殊的电影质感;号称“品质的传统”;也成为观众和票房的保证..“品质的传统”整体延续了沦陷时法国电影的古典风格;制作态度严谨;在政治、道德和艺术的理念上非常相似..但是因时代已经改变;沦陷时那些神话、寓言、梦境的逃避主义完全不被战后受美国化影响的年轻人接受了..生活不再是梦;新的年轻人希望与现实社会接触..4、新浪潮批评“品质的传统”优质电影的主要方面:1、是编剧电影而非人的电影..2、其专注于心理写实——经常太过悲观;反教权、反布尔乔亚;而非“存在”式的浪漫的自我表达..3、场面调度太雕琢片厂布景、工整的构图、复杂的打灯、古典剪接;而非自然即兴的开放形式..4、太讨好观众;仰赖类型;尤其是明星;而非靠创作者的个性..战后新老两代法国电影导演及其代表作1.老一辈导演的复出;主要指的是1920末-1930年代初进入影坛的导演..雷内·克莱尔:沉默是黄金让·雷诺阿:河、法国康康舞让·谷克多:美女与野兽、奥菲斯、奥菲斯的遗嘱2.新一代独立导演1让·皮埃尔·梅尔埃尔:大海的沉默、可怕的孩子们2布莱松:一个乡村牧师的日记、死囚越狱..3雅克·塔蒂:假日、于洛先生的假日..二、法国新浪潮电影1、“新浪潮”电影:1958年首先出现在法国的具有新的电影创作观念与电影作品的电影运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新的电影理论主张和电影批评观念的产生;即以“作者论”为主要代表的电影主张;把影片形式与风格分析和道德批判结合;强调电影应是导演的独立创作;2以克洛德·夏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为代表的诸多青年电影导演;第一次拍摄了自己的处女作;一大批新电影的诞生..“作者论”作为一种创作主张;它强调导演比剧作作者更重要;是制作各个环节的总指挥;而剧本、脚本只是制作的一个环节而已..而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它“尊崇导演的全部作品;通过系统的考察去追溯导演个人特有的主题、结构和形式的特色..”2、新浪潮产生的思想和历史背景1从历史背景上看;这个新浪潮由一群新的电影青年推动;他们攻击整个50年代的“品质传统”;要求用新的观点和看法对待电影..以反判的姿态2从思想背景上看;新浪潮电影导演深受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品质的传统”优质电影那种“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3、“新浪潮”电影运动中的导演又可以细分为两部分人:“新浪潮”与“左岸派”1一是团结在着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周围的以弗朗索瓦·特吕弗为核心的年轻影评人;包括让-吕克·戈达尔、克洛德·夏布罗尔、爱里克·罗梅尔、雅克·里维特等..这批人都是“法国电影图书馆”和巴赞主编的电影杂志电影手册的编辑和主要作者;因此人称“电影手册派”;“作者电影”..2二是有实践经验的专业电影工作者和小说作家;包括阿涅斯·瓦尔达、阿仑·雷乃、路易·马勒、玛格丽特·杜拉等人..他们中的多数人寄寓于塞纳河左岸;故有“左岸派”之称;又叫“作家电影”..这两部分人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组织..两派的成员虽然职业背景略有不同;但他们的作品在思想内容和创作手法上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4、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20世纪世界电影史上规模宏大、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电影运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规模宏大:新人辈出;产量惊人..表现在从1958年到1962年的短短5年左右时间里;百余位新导演拍出了97部处女作;而且其中许多年轻导演后来成为了世界级的电影大师;这种现象在20世纪的电影史上独一无二.. 2影响广泛:是说这场运动为法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电影文化遗产;影响波及许多国家..3意义深远:是指这场运动的思想、艺术的创新精神被公认为是最具有革命性的电影变革;因此由“新浪潮”为标志;形成了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分水岭..5、新浪潮的电影艺术特色1、题材上多为现代城市题材: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2、拍摄风格上写实为主;强调个性..较强调现实生活气息;采用实景拍摄;主张即兴创作;不拘泥于过分僵化的专业规则..3、结构上自由随意;不拘一格..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追求松散的因果关系、不连贯的剧情;不明确的结尾等;表现手法上不拘成规;强调自由发挥..4、具有较强的互文性..新浪潮电影的创作者常常在影片中向他们喜爱的影片和导演致敬..致敬的方式有a.在电影中直接引述片段;如如在雅克·里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中直接放映一大段弗里茨·朗大都会的片段;b.在电影中以某些经典演员、影片、美学手法、对白为指涉参考;如筋疲力尽中主角不断模仿他的偶像汉佛莱·博加德鲍嘉用手指抹嘴的镜头;c.直接向好莱坞某种类型作千丝万缕的解构和致敬;如戈达尔的女人就是女人是对好莱坞歌舞片的整体致敬;片中多次提到鲍伯·福斯及金·凯利..A、非政治性的电影..在新浪潮的作品中;人物似乎是随风来到人世;随风在世上飘泊;又随风而离开人世..筋疲力尽是最说明这一点的..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的电影..“新浪潮”的功绩之一在于战胜了某种禁锢;力图真诚地描写男女和爱情;暴露虚伪..他们所感兴趣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受制于建筑在“善”与“邪恶”的传统观念..特吕弗拍摄的朱尔和吉姆1962年就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B、摄影方法:摄影风格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性;摄影师们侧重于画面新鲜感;拒绝功能主义或学究式的画面制作..他们以一种全新的自然主义的摄影风格出现..在“新浪潮”的作品中;既顾及电影时空的完整性以及节奏的运动感;又出现大量的长镜头、景深镜头的摄影;特别是动用了一些十分灵活的移动摄影..从那时起;跟拍、长焦、变焦、定格、延续的全景摄影;成帧调节、摄影机的震颤相继作为艺术手段而动用..C、音响处理:“新浪潮”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有时人物的对白都被淹没在音响中..那时;因为投资少;大都是同期录音、制作周期短;这是最省钱的办法..D、剪辑:蒙太奇在这里不再表达思想和解释心理的手段;而只是作为时空切割时的手段..“新浪潮”的导演们对电影的长度、节奏很感兴趣..他们实现了一种快速剪辑的方法;增加了电影的镜头数目..取消遮挡、化出化人、淡出谈人等传统手法;采用镜头之间的直接衔接;并在时空关系上进行跳接..长镜头的使用是增加影片的真实色彩..而快速剪辑法是增加视觉的节奏感..E、表演:启用了大批不知名的年轻人做演员..同时;他们还汲取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非职业演员的方式;以及詹姆斯·迪思和马龙·白兰度的“不表演的表演”的风格..同时;“新浪潮”的导演还纷纷登场;出演他们影片中的角色..6、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特色1、弗朗索瓦·特吕弗1932-1984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创始人A、其理论文章论法国电影的倾向;成为了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一个理论宣言..B、代表作品:四百下、枪击钢琴师、最后一班地铁、朱尔和吉姆C、主要创作特色:a.叙事主题较为明晰;情节结构相对完整;关注人物的命运与社会背景的历史性关联;尤其擅长揭示人的孤独情怀和悲剧性命运的刻画;彰显出特吕弗电影的思想特征与人文关怀..b.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上;将传统与现代的技巧融汇一体:圈出圈入的转换方式、多种镜头技法的使用、自由随意切换的剪接、写实主义或表现主义式的灯光和构图;长镜头的场面调度等;勾勒出特吕弗电影的“镜语”特征..c.刻意在影片本文中插入其他影片片断;构成戏仿或反讽;既表现出向电影史及他所崇敬的导演致敬的态度;也体现出借鉴、改造、发展的个性化追求.. 互文性2 让-吕克·戈达尔——新浪潮运动中影响力最大、生涯变化最大也最特立独行的怪杰..A、五月风暴等一连串的动荡使戈达尔转入对反映时政的艺术作品的探讨和研究..组织了“基卡·维尔托夫小组”;专门制作革命题材的影片..B、筋疲力尽是戈达尔的成名作;也是新浪潮运动的标志性作品之一..影片故事略显无序;具有“拼贴”性;采用真实场景;拍摄手法随心所欲;剪辑自由;语言文学味道浓重..其他作品:狂人皮埃洛C.主要创作特色a. 推翻传统古典叙事;建构现代自由表达的叙事主题与疏离性为主导的叙事风格..|运用了许多美学、技术上的新观念;使观众在观影时;不断被这些手法干扰;从而保持一种观影上的“美学距离”..他的影片结构断裂粉碎;不时穿插记录现实包括海报、漫画、街头纪录片及剧情片的自由形式;创造了一种突兀、不和谐的艺术风格..b.复杂多义的文本..旁征博引各种参考架构;范围自文学、漫画、广告、政治、艺术都有可能..看电影从此无法单纯;从被动地接受剧情;到主动作各种记忆、知识联结;到阅读各种譬喻、象征等弦外之音;都使戈达尔的作品充满挑战性..这种歧义的文本尚可细分其功能:互文性:向好莱坞电影经典、电影片段、某些导演及手法致敬拼贴性:书写的文字和平面、二度空间的海报、报纸、照片等等;用以打断叙事;或作为导演主观介入的注脚..论述性:电影不仅有说故事功能;也有其他的层次和定义..戈达尔用文字及旁征博引的方式;使电影变成一种论述、一种论文;而非娱乐;或个人艺术品味的呈现..c.杂糅与辩证的艺术手法..将新闻与虚构、小说与评论、动作与静止、蒙太奇与长镜头汇流贯通、杂糅一处;形成不拘一格的影片结构特色..3 阿伦·雷乃夜与雾:记忆与遗忘作为阿伦·雷乃电影中的母题;正是从这部影片开始出现的..广岛之恋营造过去与现在、主体与客体、真实与虚幻之间既模棱两可又纠葛不清的气氛..“左岸派”电影的代表作有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导演都是阿仑·雷乃..三、战后日本电影1、发展概况20世纪50年代中;日本电影走在了世界电影的最前列;是日本电影史上辉煌的“黄金时代”..主要作品:黑泽明:罗生门、活下去、七武士、乱沟口健二:西鹤一代女、雨月物语、山椒大夫小津安二郎:晚春、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衣笠贞之助:地狱门五所平之助:烟囱林立的地方2、在创作上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富有实力的创作队伍的变化..战前派的日本导演如衣笠贞之助、沟口健二、五所平之助等以他们娴熟的技艺继续着他们的创作;而战前曾拍摄过一、二部影片;战后迅速成熟起来的一批新人如黑泽明、山本萨夫、木下惠介等则带着时代赋予他们的新的使命、新的观念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时期的日本电影创作..2、题材与样式的多样化..战前派导演仍然关心他们那种富于传统的题材表现;而战后崛起的新人更关心现实生活中的冲突、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因而在创作上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审美氛围和局面..3、产品数量上的增强..日本这时竟以每周两部影片的速度进行制作..数量上的积累也为日本能够制作出高质量的影片打下了基础..具体体现:1首先;从主题和题材上讲;首先出现了一批反映战争痛苦和社会腐败的影片..如黑泽明的无愧于我们的青春直接展示了战争和法西斯军国主义统治给普通家庭造成的伤害..2其次;一些具有鲜明社会批判意识和意识形态倾向性的电影人如山本萨夫、龟井文夫等导演和剧作家先后拍摄出裸岛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力和艺术性的影片;形成了日本的第一次独立制片运动和战后日本“社会现实派”电影的创作源流和倾向..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成濑已喜男等功底深厚的老一辈导演禀承战前风格;注重传统表现和影像表现的结合;标榜鲜明的个人风格;由此形成了战后日本电影“民族风格”的主流..3、主要导演及其作品1、沟口健二——“女性电影大师”擅长“时代剧”和“女性电影”.. 1936年拍摄的浪华悲歌和青楼姐妹这两部影片曾被誉为“在日本新出现的现实主义的影片”..成为日本电影的代表名作;被誉为日本女性电影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战后主要代表作西鹤一代女、雨月物语其电影艺术特色:A.凝重的悲凉风格B.独特的“长镜头”空间和移动摄影..以一种象征着中世纪的卷轴画的散点特征的长镜头的形式;形成了他那独具特色的电影空间观念..“一个镜头主义”长镜头的风格化表现..总是和人物同距离、同速度的横向或纵向移动;绝不会让特写镜头出现..C、“全景镜头”体现的民族美学观念..以上三个基本特点;表明了沟口健二影片中浓郁的民族风格、同情女性的思想情怀和独特的镜头结构特征..2、小津安二郎代表作品:晚春、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麦秋艺术特色A、以表现现代小市民阶层的家庭生活为主导的题材与主题特征..特别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充满日本的风土人情和民族习俗..B、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曲折的情节故事;主要是描写平凡、普通、甚至琐碎的日常生活;并借此深刻探求家庭的伦理道德;人与人的情感..散文式结构、富有诗意C、独具特色的镜头语言和镜像风格;在构图方面创造出了一种静态美和匀称美..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a、仰拍;b、固定的机位;c、人物的相似态布局;d、节奏缓慢;禁用大幅度动作;e、人物说话时总要面对观众;f、稳定的景别运用;g、无技巧剪辑..D、以“静”形“定”神为主导的东方美学观;影片风格淡雅、真实、朴素、亲切、细腻..他用仰拍的镜头、有限的语言和略显沉闷的节奏;向我们展示了他心中的那幅人生图卷..始终用谦和的态度细细抚摸、娓娓道来;并极力寻求一种东方气质的神韵..3、黑泽明处女作姿三四郎1943年战后第一部作品:无愧于我的青春罗生门、生之欲乱故事的梗概是来自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七武士被誉为日本电影史上最着名的电影;是日本电影史上大型古装现代片的开山之作;也是日本电影人心目中作为兼收并蓄东西方文化的当代电影的典范..日本影评家曾称该片为“日本的西部片”..艺术特色A.注重对特定时代中人物的民族性格和独特信念的刻画;具有人道主义的艺术情怀和叙事上阳刚风格。

50个欧洲电影

50个欧洲电影

470)this.style.width=470" align=left vspace=5>欧洲是电影的故乡,也是电影沦为意识形态的始发之地,在欧洲人看来,电影曾是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和艺术革命的实验场。

他们的作品更多是书写作者的个人意志,而非与民同乐。

但事情到了上世纪80年代发生了变化,大家再次回到讲故事的老路上来,情节成了电影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路易·马勒、特吕弗、贝尔托鲁奇等电影大师都努力使其作品远离艰涩。

而库斯图里卡、梅德姆等导演新贵,则在饱满、痛快的叙事张力下,欲与观众的口味作一交流,而非强行灌输。

20世纪最后一次重要的电影革命,也是发生在欧洲,“后现代”是世纪之交最重要的电影话题。

欧洲电影人在后现代这个五彩缤纷的幕布前,一方面努力探索电影的良性发展,一方面又想对自己所谓的艺术良心有所维系,这构成了欧洲当代电影既灿烂又无序的状态。

现在,欧洲能否维持人文电影天堂的地位,或者说有多少人还愿意在这天堂里驻留,将长期困绕自诩精英的欧洲电影人。

我们这次例举的50部优秀作品,是1980年之后欧洲电影的代表,它们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它们将证明近代欧洲发生了什么样的巨大变化……80年代[最后一班地铁] 1980Last Metro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出品:法国典型的“后新浪潮”作品,与“新浪潮”时期相比。

特吕弗晚年的这部力作,更为精致流畅。

对时代背景的重现,因有较为丰厚资金作底,也更为细微传神。

而且能够聘请法国最热的两位明星杰拉尔·德帕迪约和凯瑟琳·德诺芙主演。

影片在商业上和艺术上都取得巨大成功,获得最佳影片在内的10项恺撒大奖。

还是特吕弗式的三角恋爱,还是那种清淡如散文的叙事格调。

除了技巧更为娴熟,叙事上更为和谒可亲之外。

这个发生在二战时期,巴黎爱国艺术家的种种活动,对曾经以旗手著称的特吕弗来说,并没有质的改变。

他只是锦上添花,并没有画龙点晴的神来之笔。

法国电影新浪潮及左岸派

法国电影新浪潮及左岸派

新浪潮导演群体特征
• 新浪潮群体的大部分成就主要可以归因于这些电 影工作者与年轻观众之间心灵相通的和谐关系。 • 这些导演大多出生于1930年左右,并且以巴黎为 工作基地。 • 他们专注于描绘都市职业人士的生活、风尚服饰、 跑车、酒吧、通宵晚会和爵士俱乐部等。 • 电影承袭诗意写实主义、精致的传统与好莱坞犯 罪电影的特色,时常配置一名邪恶的女主人公。
左岸派先驱之作
• 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不幸的遭遇》运用倒叙与 旁白的手法讲述一个与为人堕胎者有关联而被带 到警察局的妇女的过去生活。 • 瓦尔达的故事短片《海角》运用非职业演员和实 际场景,与剧中随意漫步的夫妇的风格化的俏皮 旁白对话产生了冲突。这部影片的省略剪辑也是 在当时的电影创作中独一无二的。
玛格丽特•杜拉斯
杜拉斯生平
• 玛格丽特· 杜拉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电 影艺术家。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十八岁时到巴 黎求学,获巴黎大学法学学士和政治学学士学位。杜拉斯 以小说《厚颜无耻之徒》(1943)开始她的文学生涯。她的 作品不仅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而且尤其注重文体,具有 新颖独特的风格。代表作品有《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琴声如诉》、《情人》、《痛苦》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 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分别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 了三部戏剧集,在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 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的重要成员,她不仅 写作了《广岛之恋》(1960)、《长别离》(1961)等优秀的 电影剧本,而且从1965年起亲自担任导演,从创作《印度 之歌》(1974)开始,每年都有一两部影片问世,而且有不 少获得了国际大奖。
新浪潮电影叙事
• 主题趋于一致,权威是不可信任的,政治与爱情 的承诺也遭到质疑。影片人物毫无原由的行为具 有通俗存在主义的痕迹。 • 共同的基本叙述摄像。 1.围绕偶发事件与枝节片段建构电影的情节。 2.强化了艺术电影开发性结局的叙述传统。 3.混搭格调发展到极致。滑稽喜剧转瞬间变成焦躁、 痛苦与死亡。

电影形式类型(3)

电影形式类型(3)

法国“新浪潮”电影:法国新闻界把1958至1959年间突然涌现的一股由不知名的青年人竞相拍摄影片的热潮称之为“新浪潮”。

1959年,24名青年人拍成了他们的处女作;1960年,又有43名青年人成为电影导演。

这批青年导演被称为“新浪潮”导演,他们的影片被称为“新浪潮”电影。

后来,“新浪潮电影”一词被广义地用来指称在世界各国陆续出现的,特别是由新锐导演拍摄的敢于打破传统电影语法的故事片。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兴起主要得力于《电影手册》杂志。

该杂志从1955年起在安德烈·巴赞等人的领导下,团结了一批青年影评人如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克劳德·夏布罗尔和雅克·里维特等,对法国商业电影的平庸和虚假进行猛烈抨击,提倡在电影创作中展现导演的个人风格,鼓吹“作者论”方法,对美国电影的艺术价值作了新的评价。

巴赞于1958年去世后,他的学生们从影评活动转向拍片实践,成了“新浪潮”电影的主将。

(参见“《电影手册》派”)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兴起还由于当时法国电影业的经济困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电影业在美国影片大量倾销的压力下长期陷于危机,在战争中受到了严重破坏的法国各制片厂无力与奉行“巨片政策”的好莱坞相竞争,开始对《电影手册》杂志的青年影评人鼓吹的“不用大明星也可以拍出赚大钱的影片”的论调发生兴趣,愿意资助这些青年人拍摄影片。

特别是在夏布罗尔的《表兄弟》(1959)、特吕弗的《四百下》(1959)和戈达尔的《精疲力尽》(1960)在商业上大获成功之后,资助青年人拍片之风大盛,使“新浪潮”在1960年达到了顶峰。

在这期间,法国电影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摄制技术方面也有了引人注目的革新。

“新浪潮”导演们并不反对商业性,而是主张把商业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因此,他们不仅不反对虚构的情节,而且十分注意娱乐性,追求刺激感官的内容(主要是性内容)。

同样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他们在拍片方式上采取了缩短制片时间、利用天然外景、日夜都在街头摄影和缩小摄制组等办法以降低成本;在艺术上则只追求适度的创新,即在突破传统电影语法的同时,避免过分脱离一般观众的欣赏水平和习惯。

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介绍

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介绍

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介绍1958年,当克罗德·夏布洛尔的影片《漂亮的塞尔其》和让·鲁什的影片《我这个黑人》等,一批较新颖的影片纷纷出现在法国银幕上的时候,法国《快报》周刊的专栏支记者法朗索瓦兹·吉鲁,第一次使用了“新浪潮”这个名词来谈论当时的法国电影。

这些由不知名的年轻人制作的影片,打破了以导演资历为基础的制片方法,带给法国电影一种清新的气息。

这时几乎所有第一次参加拍片的人都被戴上了“新浪潮”的帽子。

就连阿仑·雷及拍摄的《广岛之恋》也被算作了“新浪潮”的影片。

1959年,特吕弗拍摄的《胡作非为》获得了虽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从此确立了新人的地位。

从1958年一1962年的5年间,大约有200多新人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

真像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汹涌潮流冲击面来,铺天盖地势不可挡。

它创造了法国电影史、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奇迹。

同时,不仅改变了法国电影的面貌。

也改变了世界电影的面貌.1962年《电影手册》杂志,在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浪潮”这一名词“新浪潮”作为一次电影运动(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三次电影运动)被载人史册。

法国新浪潮运动始末“有一点我们强调得不够:‘新浪潮’既不是一场运动,也不是一个学派,又不是一个集团,它只是一定的量,是报界创造出来的统称,为的是把两年来崛起于本行业中的五十余名新手统归一类,以往,每年只能出现三四名新人。

”——弗朗索瓦.特吕弗《法兰西观察家》1961年10月19日“……不过,这的确是一段好光景。

既然这一套吃掉开,制片人当然都希望拉青年人为白己拍‘新浪潮’影片. ——米歇尔.德维尔《正片》,第58期,1964年2月1958年是法兰西历史也是法国电影史的转换点。

1958年5月至9月,政局动荡,法兰西第四共和国行将消亡①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戴高乐当选总统前的法国。

——译者……有一位慈父将亲自出马,把法国人从阿尔及利亚战争的泥潭中、从奇耻大辱中拯救出来。

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

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在电影艺术的历程中,从法国印象派电影到先锋派电影无疑是一段光影交错、 创新不断的旅程。这段时期的电影艺术,犹如一幅千变万化的画卷,引领着我们 探寻电影作为艺术形式的无尽可能性。
基本内容
法国印象派电影,犹如一位用影像绘画的艺术家,以其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一 个个令人陶醉的梦境。代表作品如《美女与野兽》(1946)中,导演让·谷克多 将童话世界与现实世界完美融合,传达出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影片中充满诗意与 梦幻气息的画面,以及细腻的人物情感,共同构成了一幅印象派风格的画卷。
参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股独特力量,它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 富有想象力的内容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震撼。这种电影形式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 与文学领域的超现实主义运动有着紧密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法国超现 实主义电影的概况、特点、代表作品、导演及其重要影响。
基本内容
最后,是法国电影中的历史意识。许多法国电影都带有强烈的历史背景,如 《美丽人生》和《辛德勒的名单》等,它们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反思战争、种族 和社会问题,展现了法国电影的历史意识和全球视野。
基本内容
总的来说,法国电影骨子里的东西是对人性的深度剖析、对社会问题的敏锐 洞察、优雅与浪漫的情怀以及历史意识。这些元素构成了法国电影的独特魅力, 使其在世界电影之林中独树一帜,为观众带来深刻的思考和触动。
基本内容
在艺术风格上,法国印象派电影与先锋派电影有着显著的区别。印象派电影 更注重以画面的美感和情感的细腻传达主题,而先锋派电影则更加实验性的创新 和对传统叙事的颠覆。然而,正是这种不断突破和挑战,使得电影艺术得以迅速 发展和壮大。
基本内容
回顾从法国印象派电影到先锋派电影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段时期 的电影艺术创新不断,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无论是梦幻般的印象派电 影,还是大胆创新的先锋派电影,都为我们展示了电影作为艺术形式的无穷魅力。 它们以独特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成为了我们精神文化生 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影视史之法国新浪潮、现代主义电影

影视史之法国新浪潮、现代主义电影
《四百下》之后, 特吕弗又以安托万为主人公相继编导了《二十岁时 的爱情》(1962年)、《偷吻》(1968年)、《夫妻生活》(1970 年)、《飞逝的爱情》(1978年)四部自传体影片, 主人公安托万由 同一演员扮演, 在银幕上造成一种“罕见的真实感”
《四百下》(胡作非为, 到处乱跑)
影片讲述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男孩安托万逃学、撒谎、偷窃, 被送进 儿童教养院, 最后逃离, 跑到海边看到渴望已久的大海, 但却不知道未 来如何
影片中两个年轻人的命运引起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共鸣, 片中的无赖 小混混对爱情的执着真诚也赢得请青年人赞许
影片中的跳切随处可见, 有意违背电影叙事规则 影片表现出一种散漫气氛, 不追求故事的连贯性。与传统电影环环相
扣的悬念和精雕细刻的线性叙事安排相反。也不解释人物行为的心理 动机, 反映了现实中青年人的迷惘和无聊
摄影方面, 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本性和纪实美学, 利用自然真实的背景和光效, 手 提摄影机使摄影更加灵活便捷, 表现领域和场景更为多样、开阔, 大量的运用跟 拍、抢拍和长镜头等类似纪录片和新闻片的拍摄方法, 赋予影片自然、逼真、 偶发的创作风格
剪辑上打破传统影片画面恪守的流畅原则, 时空表现更为灵活和随心所欲。快 速剪辑增加了镜头数量, 直接的跳切代替了化入化出、淡入淡出等传统手法, 加 快了观众的视觉节奏, 减轻了叙事的繁琐冗长
场面调度理论尊重观众对影像的思考和选择,顾及到观众心理的真实 ,使观众处于主动地位,改变了导演与观众的关系。
作者电影观念
1948年法国作家、记者和导演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在《法国银幕》上发表《 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指出人类已进入一个摄影机--自来水 笔的时代,为“作者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戈达尔虽然激烈的攻击好莱坞的传统电影形式,但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 叙事模式,没有彻底抛开传统的情节结构方法。他趋于极端个性化的电 影手法是普通给观众并不能完全理解其影片的意义

(完整版)中外电影史外国电影发展历程

(完整版)中外电影史外国电影发展历程

中外电影史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美国电影用故事(“法布拉” fabula,俄国形式主义术语 )与情节(“休热特””syuzhet,俄国形式主义术语 )的关系作为新的符号建构重新审视了电影叙事学,为电影叙事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思路。

类型电影的具体片种概述1、西部片也被称作牛仔片,它与喜剧片相比较符号特征十分明显:那个可以看得到地平线的茫荒的原野,那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牛仔形象和那个跃马驰骋持枪格斗的激烈场面等等。

西部片作为好莱坞电影特殊的类型片,其深层的符号和象征:是关于美国人开发西部的史诗般的神化,影片多取材于西部文学和民间传说,并将文学语言的想象幅度与电影画面的幻觉幅度结合起来。

西部片真正完形的标志,是1924年出现的西部经典式的影片——詹姆斯.克鲁兹的《篷车》和约翰.福特的《铁骑》由约翰·福特的《关山飞渡》又名《驿车》(1938年),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西部片之一,凯文.科斯特纳的《与狼共舞》2、歌舞片由大量歌舞组成的影片。

歌舞片是纪录歌剧演出或根据歌剧改编的影片。

多由歌唱演员担任主要角色。

主要依靠歌唱刻画人物、展开情节。

早期歌舞片多为轻松优美、娱乐性强的舞台艺术片。

歌舞片突出表演歌唱、舞蹈和音乐方面的艺术成就,故事情节大都比较简单。

20世纪20年代美国华纳影片公司摄制《四十二号街》后,西方歌舞片曾风靡一时。

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问世。

由于它是一部根据音乐剧改编的影片,故以歌舞为主。

3、强盗片强盗片或犯罪片是一种以现代都市为背景的类型片,它往往以一个或一伙强盗的发迹,犯罪历程及最后走向衰落和失败的历史构成中心情节,并通过这些强盗的故事为观众提供大量的动作场面和悬念。

默文勒鲁瓦(《魂断蓝桥》的导演)拍出《小恺撒》;威廉惠尔曼(《翼》的导演)拍出(《公敌》);霍华德霍克斯拍出《疤脸大盗》三部著名的强盗片接踵而至,从而开创了此片的经典时代。

自30年代开始确立的好莱坞最负盛名的类型片之一,它已开始演化为多种不同的类型:其一,是以《教父》系列为代表的描写集团犯罪的强盗片;其二,主要以各种犯罪行为为故事核心的纯粹的犯罪片;其三,强盗和警察形成力量均势的警匪片。

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一、法国新浪潮的产生二、法国新浪潮的特点三、法国新浪潮“左岸派”四、法国新浪潮的影响一、法国新浪潮的产生20世纪50年代末,在好莱坞的强大冲击以及电视兴起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下,法国电影步履维艰,传统制作模式受到威胁和动摇。

以巴赞为代表、以《电影手册》为精神旗帜的一批的影评人和导演:特吕弗、戈达尔和马勒等所主张的低成本的,反传统的创作理念得到了试图挽救法国电影业的投资者的认同,于是一群年轻的创作群体从此担起传统电影革命的历史使命,在法国电影史上掀起了一股创作热潮,即法国新浪潮。

《电影手册》可以说是新浪潮电影的思想孵化器,新浪潮的健儿们大多是其评论员或撰稿人,以特吕弗、戈达尔、候麦、里威特、夏布洛尔为代表人物因理念相近而结成联盟,成为新浪潮电影的主将,他们占据着电影评论阵地,反对当时法国电影“品质传统”,要求电影革新。

1948年,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在《法兰西银幕》提出“摄影机笔论”,主张“电影应该成为一种语言,艺术家可以用来表达思想的形式,无论多么抽象就像写小说或者论文一样......这个电影的时代即'摄影笔’的时代”。

1954年特吕弗在《电影手册》上发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文章将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电影称作是“老爸的电影”,把“品质传统”导演的作品批判成一无是处的电影。

认为电影是文学家或者编剧的电影,导演应该独立创作,不应该受制于电影企业。

被看做是新浪潮电影“作者论”的雏形。

1959年,马塞尔·加缪的《黑人奥菲》、特吕弗的《四百下》、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分别拿下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国际影评人大奖,标志着法国电影新浪潮涌入世界电影史。

二、法国新浪潮的特点:1959年《黑人奥菲》、《四百下》和《广岛之恋》的成功确认了新浪潮的时代性和正确性,由此激发了一批青年导演,掀起了一股创作热潮。

《四百下》《精疲力尽》《表兄弟》等在票房上的成功,体现出新浪潮的影响力,不但开拓了新浪潮的电影市场,而且扩大了新导演的生存领域。

电影闹革命——法国电影新浪潮观礼

电影闹革命——法国电影新浪潮观礼

电影闹革命——法国电影新浪潮观礼作者:李萌萌来源:《世界文化》2014年第10期新浪潮的缘起缘灭法国巴黎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一直是以世界文化和艺术的中心而自居,法国人也是以激情和浪漫闻名于世。

电影艺术的两位开山鼻祖卢米埃尔和梅里爱都是法国人,所以在现代主义电影思潮中法国艺术家表现得比其他人更有特色、更激进、更浪漫。

20世纪20年代风行欧洲影坛的先锋派电影即以巴黎为中心。

20世纪30年代法国出现了用人性和人道主义思想去表现下层小人物的命运和他们与社会抗争的影片。

这类影片内容真实、情节动人,常常含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有一定的戏剧感染力,这类影片被称为“诗意现实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诺阿等一批优秀导演为了躲避战火去好莱坞工作。

战后较长一段时间,法国电影界在好莱坞的强烈竞争和意大利电影的巨大影响面前,只满足于对原有传统的沿袭,在内容形式和生产体制上都没有什么新的突破。

1957年,有位名叫特吕弗的青年挥舞着笔当作大刀,发表了电影评论《法国电影在虚假中死去》。

他后来成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罗西里尼的跟班,深受“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的赏识。

1959年,特吕弗以半自传式的电影《四百击》在戛纳影展初试啼声,一举摘得金棕榈桂冠,新浪潮运动正式拉开帷幕。

与此同时,“富家公子哥”戈达尔从自己的殷实家庭叛逃,一边打工一边周游世界,靠在法国电影资料馆观看的3000部电影打底儿,拍出了独一无二的《筋疲力尽》。

此前一年,26岁的路易·马勒完成了处女作《通往绞刑架的电梯》,28岁的克劳德·夏布洛尔拍摄了《漂亮的塞尔日》,从两方面确立了浪潮电影的美学。

接下来几年,这帮狂热的电影小子们汇聚在一本黄皮杂志《电影手册》周围,形成了一股铺天盖地、势不可挡的潮流。

另有一伙喜欢在左岸河边“侃大山”的文化精英也集体发力,从手法或技术上,他们的贡献比《电影手册》那帮人只多不少。

1958年至1962年间,大约有200多位新人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易.马勒与法国新浪潮
[摘要] 路易?马勒是当代电影史上的重要导演。

在他短暂的63年生命旅程中,高产优质地拍摄了多
种风格和主题的剧情电影和纪录电影,成为法国电影的中坚力量。

从1 956年到1995年的39年时间里,马勒共拍摄了20部剧情电影和10部纪录电影。

在离开法国本土之后,马勒成功摆脱了好莱坞商业控制,继续自己电影作者的创作方式,殊为难能可贵,也是少数在美国还能保持影片水准的国际导演。

[关键词]路易?马勒法国“新浪潮”引火线
50年前,在法国,这个电影的故乡,一大批年轻电影人掀起了一场为了反抗父辈传统的惊涛骇
浪――“新浪潮”运动。

谈到“新浪潮”,我们都无法回避路
易?马勒。

1957年,“当时,戈达尔与特吕弗还在《电影手册》写评论拍短片,夏布罗尔和侯麦还在整理有关希区柯克的专著”,1956年,当马勒有了第一部属于自己的纪录电影《沉寂的世界》时,他还写了一部自传性的剧本――一个发生在Sorbonne的、很新浪潮的爱情故事。

此后,马勒曾与影坛前辈罗伯特?布烈松合作拍摄了《死囚逃生记》等多部电影,后因《抵抗》一片意见不合而分道扬镳。

作为“新浪潮”的开山人物,马勒独立执导的剧情电影处女作、由当时“新浪潮”中的象征人物让?莫罗主演的《通往死刑台的电梯》在法国公映,当时的马勒年仅25岁。

这部影片以其崭新的电影观念和脱离传统的创作意识,轰动一时,获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成为随后兴起的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先声,全片大胆使用当时很流行的摩登爵士乐,在战后高度机械化和人性化的巴黎社会背景下,描写一
个年轻人和有夫之妇发生暧昧关系,进而杀人,最后因一步之差被关在电梯中,束手就擒的故事。

马勒携手先前结识的舞台剧女演员让娜?莫罗。

从那时起,马勒也就开始了与莫罗的长期合作,莫罗也凭借马勒的几部作品成为法国银幕上的顶级女星。

影片以高度紧张、冰冷的感觉以及相对黑色的风格吸引了观众,创下了高票房,还得到评论界一致的好评,著名左派评论家乔治?萨杜尔就曾称马勒为“电影诗人”,影片还获得该年度的路易斯?德鲁克奖。

《通往死刑台的电梯》从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开始,马勒就蓄意打乱观众以往的观影习惯,他省略了古典电影中的过渡镜头,“使观众在毫无准备之下猛然面对女主角让娜?莫罗的脸部特写,也直接投入不明就里的主角情绪中。

莫罗正对着电话听筒讲情话,她喃喃干涩的低语,宛如传统戏中的独白,孤零零的身影被囚
禁在岑寂荒凉的画框中,而那令人窒息的不变语调,像是来自幽冥世界,也支配了莫罗全片的场面,从开头到结尾,莫罗是被抛弃却心有不甘的孤魂,在街道与咖啡馆踯躅,命定无法逃离她的疏离与寂寞。

”这种带有强烈宿命心理的表达形式,是当时法国萎靡不振的文学电影不曾有的。

《通往死刑台的电梯》的“小主题大处理”的电影形式对于当时的电影存在的形式老套、主题空泛等问题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而马勒的这部影片中所体现出的崭新的电影观念和打破传统的创作意识使得从二战后法国开始兴起的文学名著改编电影、将电影贬为文学的附庸的尴尬局面发生了变化。

一年之后,也就是1958年,法国电影新浪潮如火如荼的拉开了序幕,震惊了整个世界,也改变了世界电影的历史。

可以说,马勒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引火线。

这次
成功,为“新浪潮”的年轻导演们开拍处女作、开创新风格奠定了一定的商业经验和经济基础。

1958年,马勒执导了他的第二部剧情长片《情人们》与珍妮?摩露合作,描写的是关于一个报业老板的妻子,同时也是一个孩子母亲的富家太太与相识一面的陌生青年,抛开传统的伦理道德,共度一夜纯粹的爱的故事。

构成整部影片的影像典雅优美,马勒再次以一个新人的面孔出现,他新颖的手法和观念震惊了世界影坛,也荣登了1958年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的宝座。

这部影片上映以后既叫好又卖座,这也使得有更多的投资方愿意启用新人投拍影片,也就有了此后陆续推出的阿伦?雷乃、让一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克洛德?夏布罗尔等一大批“新浪潮”著名导演的处女作。

马勒早期的几部剧情电影,不论是商业上的成功,
还是题材形式上的突破,都能让他当之无愧的跻身于“新浪潮”奠基人的行列。

但是,电影研究院科班出身的马勒虽然与“新浪潮”的各个分支都有瓜葛,但是他却从来没有真正成为“新浪潮”中的一员,走进过“新浪潮”的中心。

我们发现,尽管几乎在任何一部电影史中在提及法国“新浪潮”时,从不会遗漏他,但严谨的史学家们都是会小心地加以区分。

马勒为了避免一味沉浸在剧情和故事领域,1962年,他从阿尔吉利亚回到法国,重拾摄影机,踏上了他的环法之旅,这也是他再次回归“真实”世界所拍摄的纪录电影。

马勒自己曾坦言,环法自行车赛其实是他童年的一部分,自行车比赛一直有一种吸引他的魔力。

所以,他干脆就带着摄影机,一路跟随着环法自行车赛的进程看个究竟。

在这次奇妙的拍摄过程中,马勒开始渐渐发现,环法自行车赛竟然是一个非常怪
异的事件一“不管是把它当作一种运动或一种社会现象来看,这个法国为它停顿三个星期,尤其是现在有了电视,它变得非常庞大”。

几年之后,这部世界上最早记录环法自行车赛的纪录短片问世。

这与马勒第一次制作纪录电影,时隔6年之久。

然而,这次奇妙的旅行,让马勒体验到蕴含在纪录电影里的无比解放和自由。

由于马勒所拍摄的电影,无论是剧情电影还是纪录电影,除了他在卡利索号上与奎斯托一起拍摄的海底世界纪录电影《沉寂的世界》之外,从他1957年的第一部剧情电影《通往死刑台的电梯》和他真正意义上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电影《环法万岁》开始,到他1994年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42街的凡尼亚》,都体现出了这样一种情形――表达主题的多元性以及缺乏一种一以贯之的风格。

和不少发轫于“新浪潮”、
却最终与之背道而驰的法国导演一样,马勒自成一家,“既不属于《电影手册》派,也不属于“左岸派”,他的‘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也有不同的美学追求”。

同时,在马勒的电影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他在继承了法国文化中素有彻底贯彻人本主义的传统同时所做出的努力尝试,这也使得他被许多电影研究者们称为“难以归类的人道主义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