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阴阳的变化

合集下载

四时阴阳配属关系归真

四时阴阳配属关系归真

四时阴阳配属关系归真1传统理论对四时阴阳关系的认识一般认为,一年四季中春夏秋冬和阴阳配属关系为“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这种归属关系概源于王冰“春夏为阳,故生长;秋冬为阴,故收藏”的相关论述。

在《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也提出:“温暖为阳,寒凉为阴……春夏温暖,秋冬寒凉,故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春为阳中之阴,夏为阳中之阳,秋为阴中之阳,冬为阴中之阴”。

2.《内经》中对四时阴阳关系的相关论述《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素问·阴阳离合论》:“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为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日阴中之阳。

”可知,古人已经认识到太阳的视运动有周日视运动和周年视运动两种。

太阳的周日视运动显示昼夜阴阳节律之象,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显示四时阴阳流变之象。

不管是天体运动形成的自然阴阳流变之序,还是人体所反应的一系列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与这种天体运动规律均有着相应变化。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朝则人气始生……日中人气长……夕则人气始衰……夜半人气入藏。

”可见昼夜晨昏是符合阴阳交替变化规律的,从昼夜晨昏阴阳交替的变化规律看,阳中之阳(太阳)至阳中之阴(少阴)至阴中之阴(太阴)至阴中之阳(少阳)是一日内阴阳消长变化的一般规律,一年四季中阴阳交替变化也是这样的。

正如《春秋繁露》:“夏者,太阳之选也;秋者,少阴之选也;冬者,太阴之选也;春者,少阳之选也”;即“夏为太阳,阳中之阳;秋为少阴,阳中之阴;冬为太阴,阴中之阴;春为少阳,阴中之阳”。

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少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太阴不藏,肾气独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译文|赏析《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对首编《上古天真论》关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继续讨论与补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作者:佚名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黄帝内经》以五行归类论“四时五脏阴阳”

《黄帝内经》以五行归类论“四时五脏阴阳”

《黄帝内经》以五行归类论“四时五脏阴阳”《黄帝内经》以五行归类论“四时五脏阴阳”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容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词语解释:会通六合:两经齐至谓之会,一经相贯谓之通。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谓之“合”,共有六合:足太阳与足少阴为一合;足少阳与足厥阴为二合;足阳明与足太阴为三合,手太阳与手少阴为四合,手少阳与手厥阴为五合;手阳明与手太阴为六合。

十二经脉的阴阳五行属性表五行阴经(所属)里阳经(所属)表金手太阴肺经(肺) 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火手少阴心经(心) 手太阳小肠经(小肠)相火手厥阴心包经(心包) 手少阳三焦经(三焦)土足太阴脾经(脾) 足阳明胃经(胃)水足少阴肾经(肾) 足太阳膀胱经(膀胱)木足厥阴肝经(肝) 足少阳胆经(胆)端络:论理,列别。

溪谷:大小之分译:从病理上论人的形体,要分辨脏腑的性能,进行排比归类。

并从经脉所包罗的内容中,整理出头绪来,仔细研究十二经脉,两经齐至谓之会,一经相贯谓之通。

二十经脉的表里关系谓之合。

共有六合,足太阳与足少阴为一合;足少阳与足厥阴为二合;足阳明与足太阴为三合,手太阳与手少阴为四合,手少阳与手厥阴为五合;手阳明与手太阴为六合。

依循各经所属脏腑,推究其联系关系。

再从经络推究穴位,每个穴位都有它的名;穴位在大小肌肉与骨节相连处。

分部者,皮之分部也。

皮部之浮络,分三阴三阳,有顺有逆,各有条理。

四时变化有皆他自已的规律。

经络拓展学习: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二十经别按经脉的表里关系分成六组,称为六合。

十二经别构成了经脉的离,《分别、分支》、合(会合、合并)、出(浅出)、入(深入)的关系,扩大了十二经脉的循行范围,加强了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环的不足。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名词解释

医学名词解释阴阳四时变化论阴阳四时变化论是利用天时地利,自然之力,如温度,湿度,光线,风水等等来服务于人的养生,四时也就是春夏秋冬,利用四季循环来维持人的本源,阴阳的平衡。

何谓阴阳,我们人体看也一样,头为阳脚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

那就说阴阳之中又分阴阳,万世万物都是阴阳的运动,尤其我们的生活中也是阴阳的运动。

也就是阴阳转化,太极为一,太极化两仪,两仪化四象。

如在中医学上来说,由于冻疮患者大多体质阳虚,故气血运行不畅,凝滞脉络,久而久之肌肤便会失去养分,导致阴寒久伏于脉络,因此,冻疮会反复发生。

而在夏季治疗冻疮,正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曾提出“春夏养阳”治疗法则。

根据中医阴阳四时消长变化论,人体阳气春夏多生发而旺盛,秋冬多收敛而衰弱,这是人与自然相应的结果。

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如冻疮得以恢复。

阳虚者,可受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的影响,使人体阳气在夏季处于节律变化的高峰,体内凝寒之气,因此有易除易解可能,加之夏季皮肤毛孔容易扩张,如配合活血化瘀药物乘其势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反之,在冬季人体处于阳气年节律变化的低谷值,即使补之,疗效亦难尽如人意。

李斌医师表示,由此可见,冬病夏治法基本思想是:一方面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之势,体内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配合活血化瘀药物乘其势而治之,以求更好地发挥扶阳祛寒治疗目的。

另一方面可使温阳之气内存,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

九窍通俗的讲:“九窍”即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而言。

十二节十二节,人体部位名。

指左右各有肩、肘、腕、髋、膝、踝六大关节。

出《灵枢·邪客》。

《类经》:“四肢各三节,是为十二节。

五脏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脏,古称藏。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

四时养生的六大原则

四时养生的六大原则

2019.0412祝您健康养生益寿四时养生,就是要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气候的阴阳变化规律与特点来调摄人体,健身防病,以达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之目的。

这是传统中医中顺应自然、摄生保健的重要养生方法。

正如《灵枢·本神篇》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温”。

强调必须加强人体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利用自然的有利因素、改造与抵御自然的不利因素,以保证人体的身心健康。

研究表明,四时养生必须掌握以下原则:一、注意“天人相应”的四时规律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受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一年四季的变化也同样随时影响着人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脉等器官组织的机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故四时养生也,万物之终始也,逆之则实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古人认为,四时阴阳变化规律是万物由生到死、由始而终的根本法则,顺应它的变化就会健康无病;违背它就会患病早夭。

因此,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加以调摄,就能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

世界万物都在按一定的规律运动着。

各种生物都会随着季节、昼夜的循环交替显示出节律周期,这个节律周期大家称之为“生物钟”。

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与自然界的时间周期变动是同步的、统一的。

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种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春季重视防风、夏季重视防暑、长夏(夏秋之交)重视防湿、秋季重视防燥、冬季重视防寒,就能保持机体内外阴阳的协调,使阴平阳秘,使人体机能正常同步运行。

不仅如此,昼夜的变化节律也与四时相应,“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其变化道理同四季变化规律一样。

这说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也正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现代研究发现,人的出生、某些疾病以及死亡等,有明显的时间、季节特点。

如从节气来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气候交替时死亡者尤多。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1.阴阳的基本含义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的内涵:(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阴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消长6.阴阳转化7.阴阳的自和平衡1.阴阳一体观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①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对立制约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3.互根互用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交感互藏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5.阴阳消长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陈朝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意思是说,四时阴阳的变化,是天地自然界万物生命演变过程中生、长、收、藏的根本所需,所以深懂养生之道的人,会在春季和夏季保养阳气,在秋季和冬季保养阴气,以顺应生长、收藏的需要,这样他就能顺从了自然界万物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运动发展。

对此,在后世也有不少观点如:唐.王冰《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振,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四时阴阳之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

春夏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明代.马萌则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

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

在这些观点中,各有各自的观点,但其根据四时变化来调整生活起居,精神情志,以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的精神是一致的。

在《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说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顺应四季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成长。

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人顺从了自然生长发展的规律。

在四季变化中,可以概括为“春升、夏散、秋敛、冬藏”。

春升,是指春天的时候,地气开始上升的阶段。

夏散,是指夏天的时候,地气升散最为旺盛、鼎极之时。

秋敛,是指秋天的时候地气开始收敛。

冬藏,是指地气开始潜藏到地底。

地气也就是说阳气,四季的周而复始,也是阳气升、散、敛、藏的过程,故自然界的平衡也是阳气生长收藏的状态。

对人体来说,阳主动,代表能动的力量,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原动力。

阴主静,代表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基本物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

”阳化气,通称阳气,阴成形,通称阴液。

秋季时令的的特点

秋季时令的的特点

秋季时令的的特点秋季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古人认为,一年四季鹅春夏秋冬是阴阳消长变化的结果,因而称之为“四时阴阳”。

自然界中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制约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温热凉寒,正因为有这种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才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生长规律,可见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

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所说的:“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

”对于秋季自然界的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这是古人对秋季自然界万物状态的描述。

说明秋季三个月,风高天急,天行肃杀之令。

天地之阴气从始感到渐长,阳气也随之开始逐渐衰落,秋风萧瑟,气候转凉而出现天气清凉劲急、万物萧条、萧杀的自然状态。

因此,文中提出了秋季养生的总原则“秋冬养阴”。

即秋季养收藏之阴气,为养阴。

以上说明,为四季阴阳消长中之属阴者,是阴气初生之季,为阴气初生之少阴。

而在秋天三个月中,又有其阴阳消长转化的过程,从初秋到秋分,为阴中之阳,秋分至立冬,为阴中之阴。

秋季的阴气也从渐生、渐长到阴气旺盛的秋分时节,而直至冬季。

此外,在秋日的一天中也可见其阴阳消长过程,如同四季一样。

正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以一日分为四时,朝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

”说明秋日晨起平旦阴气渐衰,至午、旦中阳气为盛:午后至日暮,阴气渐长,至午夜阴气盛:午夜至平旦则阳气新生。

这种阴阳的消长,维持了昼夜气温的变化。

因此,一日之中也可按四时的规律,顺应自然,适时调摄养生。

从五行、六气看肺“金”与“秋燥”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源于古代哲学思想。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

五行的“行”有排列、运行之意,即古人以五行各自的特性,把宇宙中的一切通过排列而分成五类事物之间有着周而复始、有规律的变化。

秋天万物凋零,一派肃杀之象,属金,位居西方。

因金在五行中最重,最易下落,且常用来杀死生命,鼓秋天属金。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汇总一(含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汇总一(含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汇总(1)A1型题1.同病异治的实质是:(B)A.证同治异B.证异治异C.病同治异D.证异治同E.病同治同3.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从冬到立春为:(A)A.阴消阳长B.重阴必阳C.阴长阳消D.重阳必阴E.以上均非2.昼夜分阴阳,则上午为:(B)A.阴中之阳B.阳中之阳C.阳中之阴D.阴中之阴E.阴中之至阴4.“阴中求阳”的适应证是:(B)A.阴虚B.阳虚C.阴盛D.阳盛E.阴阳两虚5.按五行属性分类,五化属土者是:(C)A.生B.长C.化D.收E.藏6.五行调节事物整体动态平衡的机制是:(E)A.生我B.我生C.克我D.我克E.制化7.心主神志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C)A.津液B.精液C.血液D.宗气E.营气8.肺主通调水道的功能主要依赖于:(E)A.肺主一身之气B.肺司呼吸C.肺输精于皮毛D.肺朝百脉E.肺主宣发和肃降9.脾为气血生比之源的理沦基础是:(D)A.气能生血B.人以水谷为本C.脾主升清D.脾主运化水谷精微E.睥为后天之奉10.肝主疏泄的基本生理功能是:(B)A.调畅情志活动B.凋畅全身气机C.协助脾胃运化D.促进血行和津液代谢E.调节月经和精液的排泄11.肾主纳气的主要生理作用是:(A)A.使肺之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B.有助于元气的固摄C.有助于精液的固摄D.有助于元气的生成E.促进肺气的宣发12.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E)A.心气B.肺气C.营气D.卫气E.宗气13.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C)A.心B.肺C.脾D.肝E.肾14.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循行交叉,变换前中位置,是在:(E)A.外踝上8寸处B.内踝上2寸处C.内踝上5寸处D.内踝上3寸处E.内踝上8寸处15.奇经八脉中既称“血海”又称“经脉之海”的是:(A)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E.维脉16.六淫之中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C)A.风B.寒C.暑D.湿E.火17.易伤人血分,可会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的邪气是:(D)A.风B.湿C.寒D.火E.燥18.《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多食辛”,则:(B)A.肉胝陷而唇揭B.筋急而爪枯C.骨痛而发落D.脉凝泣而变色E.皮槁而毛拔19.下列关于外环境与疾病发生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D)A.久视伤血B.久坐伤肉C.久立伤骨D.久思伤心E.久行伤筋20.“虚”的病机概念,主要是指:(B)A.卫气不固B.正气虚损C.脏腑功能低下D.气血生化不足E.气化无力21.下列关于“实”的病机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C)A.外感邪盛B.肌肤经络闭塞C.气机升降失调D.脏腑功能亢进E.气血壅滞瘀结22.元气耗损和功能减退,脏腑功能低下,抗病能力下降的病机是:(A)A.气虚B.气脱C.血虚D.津亏E.气陷23.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症频作,其病机是:(D)A.痰浊上壅B.肺气上逆C.肝气上逆D.胃气上逆E.奔豚气逆2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调整阴阳,其“中满者”,应:(C)A.因而越之B.引而竭之C.泻之于内D.按而收之E.散而泻之25.气血两虚证的舌象是:(A)A.舌质淡瘦B.舌淡齿痕C.舌尖芒刺D.舌暗瘀点E.舌红裂纹26.阳虚湿盛的舌象是:(B)A.舌红苔白滑B.舌淡嫩苔白滑C.舌边红苔黑润D.舌红瘦苔黑E.舌绛苔粘腻27.顿咳常见于:(C)A.青年B.老年C.小儿D.女性E.男性28.胃热患者,其口气为:(C)A.酸臭B.奇臭C.臭秽D.腥臭E.腐臭29.外感病汗出热退身凉者,表示:(E)A.表邪入里B.阳气衰少C.汗出亡阳D.真热假寒E.邪去正安31.少阴经头痛的特征是:(D)A.前额连眉棱骨痛B.两侧太阳穴处痛C.后头部连项痛D.头痛连齿E.头痛晕沉32.情志郁结不舒所致胸痛的特点是:(D)A.胸背彻痛B.胸痛喘促C.胸痛咳血D.胸痛走窜E.胸部刺痛33.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车之上,称为:(B)A.目昏B.目痒C.目眩D.雀目E.歧视34.饥不欲食可见于:(D)A.胃火亢盛B.胃强脾弱C.睥胃湿热D.胃阴不足E.肝胃蕴热35.下列除哪项外,均有脉率快的特点:(C)A.数B.促C.滑D.疾E.动36.下列除哪项外,均主实证:(B)A.弦B.濡C.滑D.紧E.长注:本题不便于细归于细目要点之下,考查的是上述五种脉象的临床意义。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人们顺应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进行养生调节,就能未病先防、健康长寿,反之则会患病夭折。

那么四季怎么养生呢?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希望对你有用!四季养生原文及释文[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

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顺应四时调阴阳文档

顺应四时调阴阳文档

顺应四时调阴阳(一)顺应四时调阴阳的理论《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荷疾不起,是谓得道”。

说明阴阳四时的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本,所以善于养生的人,春夏两季能够注意保养阳气,秋冬两季能注意保养阴气,以从根本上来培养身体。

因此才能和万物一样,顺应阴阳之性而生活于生长收藏的规律之中。

如果违反了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根本规律,生命的根本就要受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伤害,真气亦随之败损。

所以,阴阳四时的变化,是万物成长的终始,是死生的根本。

能顺应它,就不容易发生疾病,这是健康的法则。

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生命产生的条件,正是天地间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的看法是一致的。

护理人员应教育病人主动调节内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一致,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意思是说:若在春天不好好养生,违背了春生之气,体内的少阳之气不能生发,就要发生肝气内郁的病变;若在夏天不注意保养,违逆了夏长之气,太阳之气不能生长,就要发生心气虚的病变;到了秋天,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太阴之气不能收敛,就要发生肺胀满喘息的病变;到了冬天,不好了养生,违逆了冬藏之气,少阴之气不能闭藏,就要发生肾气不能蓄藏的病变,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中医护理学把顺应四时看作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存的重要条件。

(二)四时护理病人起居应适应四时气候变化,要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1.春夏之季由寒转暖,由暖转热,宇宙万物充满新生繁茂景象,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应该增加室外活动的时间,以调养阳气,使阳气更加充沛,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阴气的情况皆应避免,其护理具体贯穿到饮食、运动、起居、防病、精神等各个方面。

智慧树答案揭开中医思维之秘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智慧树答案揭开中医思维之秘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第一章1.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形成时期是()答案:先秦、秦、汉时期2.在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补土派”代表人物的是()答案:李杲3.在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寒凉派”代表人物的是以下哪位?答案:刘完素4.中医学第一本病因病机学专著是( )答案:《诸病源候论》5.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答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第二章1.古代哲学认为,构成宇宙的本源是()答案:气2.气的根本属性是()答案:运动3.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万物各种变化的过程称为()答案:气化4.天地万物相互作用的中介是()答案:气5.元气论的主要内容有()答案: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天地之气相合化生为人;天地之气交感以生万物第三章1.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从冬至到立春为()答案:阴消阳长2.“阳虚则寒”可用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来解释()答案:阴阳对立制约3.“寒者热之”可用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来解释()答案:阴阳对立制约4.阴阳的征兆是指()答案:水火5.“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答案:阴阳对立制约第四章1.五行学说中“土”的特性是()答案:稼穑2.五季中属于“土”行的是()答案:长夏3.五行调节事物整体动态平衡的机制是()答案:制化4.肝病及肾在五行学说中属于()答案:子病及母5.属于“虚则补其母”的治则治法是()答案:培土生金第五章1.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称为()答案:想象2.下列不属于意象思维特征的是()答案:揆度奇恒3.根据意象思维的特点可知,五子衍宗丸常用于治疗下列哪组疾病()答案:生殖疾病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答案: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5.根据中和的思想,中医在使用辛散药物的同时应配以哪种药物()答案:酸收。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_读《黄帝内经》有感最新8篇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_读《黄帝内经》有感最新8篇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_读《黄帝内经》有感最新8篇《黄帝内经》是一本中药医药名书,其中有数百种古代一直沿用到今日的医术供后人学习,就是必须要维持人与自然规律的协调统一。

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_读《黄帝内经》有感最新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基本介绍篇一《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

它的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

因此,这一理论体系在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

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简介篇二《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

“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

“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

“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

“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

基本原则。

“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

“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3)原文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3)原文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3)原文阴阳应象大论(3) 天有春夏秋冬四时,对应五行而形成春、夏、长夏、秋、冬五时的变通,以利生长收藏以产生寒暑燥湿风的五候变化。

人有五脏,五脏化生出五气,发为喜怒悲忧恐这些不同的情志,过喜过怒,都会伤气。

寒暑外侵,则会损伤形体。

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

更可怕的是逆气上冲,血脉阻塞,形色突变。

喜怒如不节制,寒暑如不依例,就有伤害生命的危险。

因此,阴气过盛就要走向它的反面,同样阳气过盛也要走向它的反面。

所以说冬季感受的寒气太多了,到了春季就容易发生热性病;春季感受的风气太多了,到了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的病;夏季受的暑气太多了,到了秋季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感受的湿气太多了,到了冬季就容易发生咳嗽。

黄帝问:我听说古代圣人,讲到人体形态,辨別脏腑的阴阳,审察经脉的联系,使得会通六合,各按其经络循行起止;气穴所发的部位,各有它的名称;肌肉及骨骼相连结的部位,都有它们的起点;皮部浮络的阴阳、顺逆,各有条理;四时阴阳的变化,都有它一定的规律;外在环境与人体内部的对应关系,也都有表有里。

是否真的是这样呢?岐伯答:东方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养肝,肝血能够养筋,而筋又能养心。

肝气上通于目。

它的变化在天是五气里的风,在地是为五行里的木,在人体中则为筋,在五脏中则为肝,在五色中则为苍,在五音中则为角,在五声中则为呼,在人体的变动中则为握,在七窍中则为目,在五味中则为酸,在情志中则为怒。

怒伤肝,但悲伤能够抑制怒;风气伤筋,但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够伤筋,但辛味能够抑制酸味。

南方生热,热能生火,火气生苦味,苦味养心,心生血,血养脾,心气与舌相关联。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徵,在五声为笑,在人体情志变动为忧,在七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上为喜。

过喜伤心气,但恐能抑制喜;热伤气,但寒水能抑制热;苦味伤气,但咸味能抑制苦味。

从时辰变化及四季变化谈脏腑养生

从时辰变化及四季变化谈脏腑养生

从时辰变化及四季变化谈脏腑养生1、从十二时辰叙说一天中的脏腑养生中医向来都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应该与一天中的阴阳转换相应。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在一天之中,早晨阳气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

这种阴阳变化同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规律完全一致。

古人用十二地支把一天分成了十二个时辰,与之相对应的,人也有“十二正经”,而这十二条经络同人体的五脏六腑(外加心包)相对应。

如此一来,我们整个身体就同十二时辰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根据时辰的不同,我们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养生方法,关注每个时辰的养生重点,自然就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了。

十二时辰分别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与之相应的十二正经为: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气血随着十二时辰的昼夜变化,有规律地流注于十二经脉,人体与之相应的脏腑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举个例子,肝经在丑时当令,即凌晨1点到3点。

肝主藏血,《素问·五藏生成论》记载“故人卧而血归于肝”,也就是说,当人在躺下休息的时候血才能够归于肝脏。

因此,在这一时辰,人最好进入熟睡的状态,如此才能养肝。

否则,丑时不休息,血液就会继续“运于诸经”,而无法归于肝经去养肝。

我们的思维和行动都要肝血来支持,如果肝血不足,人就会变得气色晦暗、眼神无光,有的乙肝、脂肪肝患者就是因为在丑时没有注意养肝造成的。

中医讲究“未病先防”,防的关键在于“因天之序”,也就是因循自然的运动顺序来养生。

概括来说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这种变化称为四季节律,如果应用到每天就是日节律。

一天之中,始于寅,终于丑;经气之序起于肺,终于肝。

人也应顺应这个规律养生。

总之,要想养好五脏,健康长寿,你就得好好地琢磨着过好每一天,每一时。

天人一体阴阳运动变化规律及在中医养生防病中的运用

天人一体阴阳运动变化规律及在中医养生防病中的运用

2016.01中医中药197天人一体阴阳运动变化规律及在中医养生防病中的运用宋梧桐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市 300193【摘 要】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提出的一对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用以归纳一切事物对立与统一的属性。

万事万物皆含有阴阳,大到天地阴阳、自然阴阳,小到人体阴阳。

若人体阴阳能够与天地自然阴阳相互协调统一,则天人和谐,平衡发展;如果人体阴阳与天地自然阴阳不相适应,则人体会为大环境所伤,出现疾病。

因此,探索天人一体阴阳运动变化的规律,将其引用于中医,可以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生,正确的诊断,有效的治疗以及生命的保养等。

【关键词】阴阳;天人一体;中医;疾病;养生1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一对概念,其概念真正成熟源于春秋后期老子所著《道德经》,其将阴阳概念发展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成为对于一切事物对立统一关系概括与描述的工具。

在《黄帝内经》[1]中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道德经》[2]中也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周易•系辞上》中所说“一阴一阳谓之道”更是对阴阳的内涵进行了高度的概括,由阴阳的和合、运动、变化形成了大道自然的运行规律。

后来朱熹也继承了这种思想,提出:“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

”从上述记载来看,阴阳概念的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其一,阴阳是一对表示事物的功能状态的范畴,但不能代表事物的实体,运用阴阳的名目可以将事物的属性进行归纳,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总结与描述;其二阴阳的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种规律适用于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

大到天地,小到人体,一切发展变化都是阴阳运动的结果。

在天地自然来说,比如天气之风云变幻、晴雨雷电,花草树木生长衰落;在人来说,则是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流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

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戕伐生命力,破坏真元之气。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禀受阴阳二气,五行之质,与自然相统一。

四季运行之气如果发生丝毫的偏差,疾病就会产生只有顺应四时的阴阳变化,才能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人应该顺应四时来养生。

阴阳气化的规律一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取得机体与自然环境变化之间的和谐,与万物一同生长、浮沉于生命的汪洋大海之中。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有说养阴气,也有说养阳气问题是什么是“养”,对此我的理解是:“养”乃是顺应的意思,也就是说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四季的自然属性。

春夏之所以养阳,是因为春夏是阳长阴消的阶段,此时顺应阳长的气化趋势养阳,效果会比其他时候要好;秋冬之所以养阴,是因为秋冬是阴长阳消的阶段,此时顺应阴长的气化趋势养阴,效果自然比其他时候要好。

如果我们能够顺应大自然的阴阳气化进行养生,那么离获得健康的真法也必不远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