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诊治肠套叠详解

合集下载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探讨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探讨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探讨作者:兰浩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5期【摘要】目的探讨彩超诊断和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方法和价值。

方法通过对234例可疑肠套叠患儿行超声检查,诊断的67例为肠套叠,进行超声引导水压灌肠治疗。

结果进行水压复位59例,成功54 例;成功率91.5%,失败的5 例,经手术证实均为肠套叠,其中三例时间超过48 h。

结论超超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疗效满意、操作简便、易行,成功率高,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

【关键词】超声引导;水压复位;肠套叠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肠套叠患儿59例,其中男39 例,女20 例,年龄3个月至4 岁,发病时间最短3 h,最长68 h。

多伴有突发性腹痛、哭闹不安、呕吐,36 例伴有血便,部分腹部扪及包块。

1.2仪器使用SIEMNS 实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选择突阵探头3.5 MHz及高频探头7.5 MHz,对患儿腹部进行全面的纵横扫查。

16 Fr 5~ 10 ml Foley 氏管; > 50 ml 注射器; 1/4三通管;生理盐水1~ 3 瓶(500 ml/ 瓶)。

1.3步骤对患儿进行腹部彩超检查,腹部可探查包块,外形规则,短轴切面呈多层/ 同心圆征,长轴切面为多层平行结构呈高低相间回声,呈“套桶”,具上述特征者即诊断为肠套叠。

此时,由小儿外科医生给患儿肌内注射阿托品和苯巴比妥钠,检查Foley 氏管气囊有无漏气。

将Foley 氏管插入患儿肛门开始用注射器注温生理盐水灌肠,观察血压计压力显示,一般予以6~ 8 kPa 压力。

直到同心圆块影消失、小肠进水,此时超声可显示小肠呈葡萄征或蜂窝征,复位成功。

2结果超声诊断肠套叠67例,最大肿块68×4 3 mm,最小为3 6×2 4 mm。

超声检查所示:肠套叠包块36 例位于右上腹部, 24例位于下腹部, 7 例位于左侧腹部。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诊治肠套叠医学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诊治肠套叠医学

电解质紊乱
部分患者可能对灌肠液中的某些成分产生过敏反应,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过敏反应
常见并发症
一旦发生肠道穿孔,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采取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等措施,必要时需手术治疗。
肠道穿孔
及时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支持。
肠道感染
根据丢失电解质的种类和程度,适当补充相应的电解质溶液,如氯化钾、氯化钠等。
当肠套叠发生时间较长,已经形成严重的肠梗阻或坏死时,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可能会加重病情,此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年龄因素
年龄过小的婴幼儿,由于肠道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发生穿孔等并发症,因此应谨慎使用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
其他禁忌症
如严重的心肺疾病、水电解质紊乱、腹膜刺激征等,应视为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的禁忌症。
当肠套叠发生时间较短,尚未形成严重的肠梗阻或坏死时,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肠套叠早期
年龄在1-2岁的婴幼儿,由于肠壁柔嫩,容易发生肠套叠,此时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是首选治疗方法。
年龄因素
对于回盲型和结肠型肠套叠,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效果较好。
肠套叠类型
适应症
禁忌症
肠套叠时间过长
电解质紊乱
立即停止灌肠,并给予抗过敏治疗,如使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等。
过敏反应
并发症处理方法
06
CHAPTER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的展望
精准定位与导航
利用先进的超声设备和技术,实现更精准的定位和导航,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联合其他治疗手段
探索与其他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的联合应用,以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拓展适应症范围
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小儿外科、消化内科等的合作,共同推动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12例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12例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12例摘要】目的探讨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治疗的过程、规律。

方法通过患儿取仰卧位,经肛门插入带有三通管及球囊的肛管,一端连接血压计,一端注入适温的生理盐水,开始速度较慢,然后逐渐加快速度,并记入量,通过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观察小儿肠套叠治疗情况。

结果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治疗效果满意。

结论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比x线监视下空气或钡灌肠方法简单、准确,易于操作,同时免除X线造射,减少患儿手术痛苦及术后感染和术后并发症,减少术后危险,同时减轻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关键词】水压灌肠肠套叠同心圆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属于卫生部研推项目之一,现将我院应用B超诊断仪诊断治疗的12例肠套叠患儿的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本次汇总的12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中男6例,女6例,年龄为4个月-1.5岁。

手术2例(1例为回回套又套入结肠,复位无效,采用手术治疗。

另1例放射诊断为肠梗阻,故改用手术治疗),水压灌肠治疗10例。

12例患儿发病史均为阵发性哭闹,恶心、呕吐,粘液血便1-3天。

腹部检查较柔软,但膨胀,有5例可触及直径约为3cm的肿块。

另2例未见明显肿块,指肛诊除1例外,均为粘液血便。

B超检查所用的仪器为GE公司的LOGIQ400,VIVID-7,探头频率为3.5 Mhz。

检查方式:患儿取仰卧位,在腹部作横向、斜向连续扫查,在右下腹及上腹结肠肝曲部位均未见肠套叠所致的同心圆或靶环图像。

纵向检查呈“套筒”块影,大小不一,最大者约5cm×3cm,同心圆的上段肠管呈扩张、积气、积液等。

最初3例为验证B超诊断的准确性,推腹部平片后,x线诊断2例为肠套叠,1例为肠梗阻(此例患儿同时患腹股沟斜疝),故采用手术探查、复位,手术确证为肠套叠,验证了B超诊断的准确性。

B超诊断明确后,即在B超监视下进行水压灌肠治疗,将患儿取仰卧位,经肛门插入带有三通管及球囊的肛管,一端连接血压计,一端注入适温的生理盐水,开始速度较慢,然后逐渐加快速度,并记入量。

空气灌肠及水压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效果及并发症比较

空气灌肠及水压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效果及并发症比较

■临麗擁1例肺结节患者在时钟定位法早期出现定位失误,被切除肺组织内未找到病灶,之后补做肺叶切除术成功。

2.2术后结局40例患者未发生术中死亡,术后2周有3例患者出现痰中带血,术后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吸痰后好转;术后1例患者出现持续漏气现象,遂延迟拔管>1周;1例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经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1例术后非致死性肺栓塞患者经抗凝治疗后痊愈;手术后第4周1例患者发生胸痛,需镇痛缓解,1例患者出现顽固性干咳。

3讨论肺结节腔镜治疗中如何精确定位是胸外科的技术瓶颈。

肺结节腔镜术前CT引导下弹簧圈经皮肺穿刺或hook-wire定位是目前相对有效的肺内病灶定位方式,这些定位方式理论上较为简单、有效,但hook-wire在应用时有脱落风险,并且术前CT 定位具有一定创伤性,由于技术条件要求较高,临床应用和推广效果不佳叫近几年医院腔镜肺外科总结手术经验摸索出一套腔镜术中更为简单、实用的肺结节定位方式,临床实践证实应用效果较好。

本研究结果显示,时钟定位法在肺结节腔镜治疗中定位准确率为97.50%,且40例患者未发生术中、术后死亡或严重并发症,表明时钟定位法在肺结节腔镜治疗定位准确率较高,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结局。

本研究中存在1例肺结节患者在时钟定位法早期出现定位失误,被切除肺组织内未找到病灶,之后补做肺叶切除术成功。

分析失误的原因在于,肺结节定位前未考虑到气胸后肺萎陷的因素,造成胸CT下原先定位在钟表盘上8、9点钟方向的病灶顺时针转向12点钟方向;也可能为左肺上叶前段深处和后段病灶辨认错误,或右肺上叶前段与中段、后段病灶混淆。

因此,在腔镜手术肺结节定位时要充分考虑到肺萎陷的可能,这种肺萎陷临床表现为轻微的向心旋转性收缩,进行钟表盘定位时可将患者前、后靠近前肋和后肋方向的肺组织稍微向内旋转,使胸部CT下2~5点钟方向的病灶逆时针旋转至12点钟方向,而7~10点钟的病灶J帧时针旋转至12点钟方向,这种旋转对于2~8点钟远离12点钟方向的周围病灶更为有效。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操作技巧及疗效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操作技巧及疗效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操作技巧及疗效摘要:小儿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邻近的另一段肠管,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常可以引起肠梗阻,造成不良后果[1]。

肠套95%为原发性,无具备病因,好发时间为3月-10月,90%发病年龄小于2岁,4岁后很少发病。

发病原因不清,但常有诱发因素,主要与饮食习惯改变、腹泻、病毒感染、天气变化等可能相关。

5%为继发性肠套叠,常可找到病因,于肠壁上有明显的机械因素,如:肠管畸形、肠道肿瘤、肠息肉、过敏性紫癜等。

肠套叠可分为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绝大多数病例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目前只要方法为透视下空气整复及超生引导下水压灌肠整复。

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常规使用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425例,复位成功率高,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肠套叠;灌肠;超声;小儿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小儿肠套叠425例,其中男284例,女141例;年龄3 月~10岁,其中<10月123 人,10月~24月125例,24~48月126 例,>48月51人。

其中2次复发肠套叠20例,3次1人,4次2人,5次1人。

1.2诊断标准[2]治疗前通过肠套叠 B超筛查:可见“同心圆” 或“靶环状” 肿块图像,纵向扫描可见“套筒征”。

其中,4例超声怀疑小肠套叠,经腹部CT确诊3例,1例考虑为可复性肠套叠,自行复位,CT未见肠套叠。

1.3水压灌肠适应症[3](1)患发病时间小于48~72h。

(2)无明显腹胀及腹膜炎体征。

(3)无发热,一般情况良好。

(4)超声下肠管弹性好,血流信号较多。

(5)无严重的心肺疾病。

1.4复位原理:以流动的水压为灌肠复位的动力,在对水超敏感的超声监视下进行整复,压力随着注水量的增加而升高,从而将套入的肠管复位。

1.5方法器材:14号FOLEY导尿管、50ml及20ml注射器、橡皮囊、血压计、胶布、生理盐水。

灌肠技巧:灌肠前30min适当镇静解痉[4];超声监视下直入14号 F导尿管5-8cm,从气囊管端注入约20~40ml mL 生理盐水固定;三通管连接血压计、导尿管及橡皮囊;灌肠压力6.65-12kpa(50-90mmHg),注水量300-700ml,不大于100ml/kg;超声密切监视套头,避免“走失”,及时发现异常;复位成功,“同心圆”消失,小肠明显充液。

肠套叠水灌肠

肠套叠水灌肠

• 腹部对包块横切扫描,见到“同心圆”或 “靶环”影像, • 纵切见到“套筒”影像,即可诊断为肠套 叠
水压灌肠复位过程中声像图变化
• 套头逆向移动,由大变小最后复位杯口”状图像。 • 套叠块影呈现“半岛”征,最后通过回盲 瓣而消失,进入回肠。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婴幼 儿肠套叠
优点
• 复位准确性高, • 无创伤,避免了x线损害 • B超监视下动态追踪复位全过程影像清晰, 复位标准明确,更安全。 • 水压灌肠即便出现肠穿孔,NaCl溶液无刺 激,救治率高。 • 操作简便,易掌握,器材简单
禁忌证
• 严重腹胀或有腹膜炎表现者 • 全身情况不良,高烧、休克情况者; • 复位压力已达14.67kpa复位失败者。
复位成功后的声像图特点
• 水肿的回盲瓣呈“蟹爪”样运动,末端回 肠水肿明显,横切面呈“铜钱”样改变。 可见液体流动,小肠充水
水压灌肠复位后小肠充水,呈蜂 窝样低回声区
蟹爪样(回盲瓣)
图1 肠套叠的“同心圆征” 图2 灌肠过程中的“半岛征” 图3肠管退出 后回盲瓣水肿呈“八字形”
• • • •
仰卧位 肛门插入16号F0ley氏导尿管约4—6cm深 气囊内注水20—30ml 将T 型管一端接 Foley ,侧管接水压计监视 注水压力,另一端为注水口。 • 超声监视下,注射器将37-40的等渗盐水匀 速推入肠内
• 注水压力不超过90-110mmHg, • 注水量300-1000ml,注水量约50一 100mL/kg, • 超声监视注水肠管及套头的变化。套叠包 块消失、回肠进水、注水压力下降( <40 mmHg以下),说明复位成功

小儿肠套叠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

小儿肠套叠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

小儿肠套叠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在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肠套叠患儿60例,对所有患者均行B 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

结果58例患儿一次性复位治疗成功例,成功率为96.7%,2例患儿行手术治疗后痊愈;随访6~18个月,所有患儿健康,无复发。

结论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效果显著,且具有操作简单、无创、安全等特点,适合广大基层医院开展。

标签:小儿;肠套叠;B超;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是肠梗阻的一种特殊表现,占肠梗阻15%~20%,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特别是<2岁的儿童,且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的特点,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肠坏死穿孔甚至患儿死亡。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肠套叠患儿60例,所有患儿临床症状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呕吐、便血等,且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儿科学》相关标准[1],并均经B超检查明确诊断。

其中男41例,女19岁,年龄3个月~5岁,并以4~10个月患儿最为常见,平均年龄(11.2±4.3)个月,所有患儿发病至就诊时间均在48h以内,其中以便血就诊患儿34例,以哭闹、腹痛或呕吐就诊患儿26例。

1.2方法对所有患儿均行水压灌肠治疗,且所有患儿均符合水压灌肠适应症。

治疗前避免患儿哭闹不安不能配合治疗,均给予人工冬眠,方法为常规肌注苯巴比妥(3~5 mg/Kg)、阿托品(0.1~0.2 mg/Kg);使患儿平卧并保持头部偏向一侧,自肛门插入Foley管,并向Foley管注入30 mL的0.9%氯化钠溶液(37℃),而后阻塞肛门,做好固定。

Foley管接三通接管,一端接去掉气囊的血压计,另一端接50 mL注射器,在B超的监视下匀速推入0.9%氯化钠溶液,复位常用压力保持≤100 mmHg,注入量≤700 mL,随着注入量的增加,压力逐渐增大,此时B超下可看到靶环征逐渐沿结肠缓慢后退,同时扫查肝肾隐窝、盆腔有无积液变化,直至靶环征最终消失于回盲肠部,并可见液体进入小肠,B超可见类”葡萄串”影响,表示复位成功,此时可缓慢放水,并退出Foley管。

实时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

实时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
甘肃 医药 2 0 1 4 年第 3 3 卷第 7 期
G a n s u M e d i c l f J o u m  ̄ 。 2 0 1 4 。 V d . 3 3 。 N o . 7

5 41・
治疗 。当内科治疗无法控制病情发展 、 患者存在严重
的颅 内高压 及脑 疝 危 险的 时候 则要 积极 复查 颅 脑
简单 , 不会对脑皮质造 成较大 的损 伤 , 能有效促进深 部核 团损伤缓解 , 以此促进 患者快 速恢 复 , 尤其是对 于存在 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者年龄较大 的患者具有 良
好 的适 用性 。但 由于不 同患者的体质状况各不相同 , 在置管过程 中容易发生置管位置不准确 , 需要 较长时 间的引流 , 且引流管容易发生折叠 、 弯曲 、 堵塞 、 脱管 等, 并且减压效果 比较 缓慢 , 容 易继发 感染 和再出血 等【 。本研究表明 , 双侧脑室外 引流 , 具有更好的临床 效果 , 可能与 引流更加充分 、 更能有效地降低颅 内压 、 减少神经损伤等有关 。 目前常用 的手 术方法主要有 以下三种类型 : ( 1 )
C T , 并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引流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方 式, 其 治疗 目的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 面 : 首先是快速将
者治疗过程 中必须要灵活掌握患者的病情状况( 脑室 出血量 、 脑积水情况 、 有无脑室铸型及第三 、 四脑室情 况、 脑室 内血肿是否充填室间孔 ) 和体质状况( 临床表
血肿清 除 ,以此使血肿对周 围脑组织 的压迫得 以解
现、 发病时间、 年龄、 合并疾病 ) 等情况综合分析 , 从而 采取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 ,以此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
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本文主要采用回顾性 的方式 ,对我院 2 0 1 1 年1 O 月至 2 0 1 2 年1 0 月期间诊治的 6 6例脑室 出血并发梗 阻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 。研究结 果显示 , 本组患者经不 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取得 了良 好的临床效果 , 治疗前后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比较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诊治肠套叠课件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诊治肠套叠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临床表现
①阵发性哭闹; ②呕吐是肠套叠早期症状之一; ③便血是典型而重要症状,呈果
酱样。小肠型肠套叠,便血发生 较晚。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④腹部腊肠样肿物; ⑤病儿全身情况,外表营养良
好,但面色苍白,精神烦躁不 安,晚期出现精神萎靡,表情 呆钝、嗜睡、高热或有严重脱 水、中毒、休克等症。
•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体会到,对于 • ①病程在48以上, • ②肿块在脾曲以下, • ③一般情况较差, • ④三个月以下的患儿, • 有上述情况之一者亦可限制压力灌肠,
最高压力不能超过12kpa。 •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这一方法还可 用于内外科疾病的鉴别诊断。在临床中, 我们经常遇到腹泻,血便的患儿收治到 小儿内科,而临床症状又不典型,这时 可在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进行鉴别诊断。
5%的病儿为继发性肠套叠,于肠壁上有明 显的机械原因,如美克尔憩室、肠息肉、肿 瘤等,牵引肠壁而引起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类型
LOGO
• 回盲型 • 回结型 • 回回结型 • 小肠型 • 结肠型 • 多发肠套叠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LOGO
• ②新生儿肠套叠。因其肠壁菲簿,且 大多数为复杂性肠套叠,故不宜灌肠复 位,以及早手术为妥。
• ③小肠型套叠。可因回盲部的阻力和 来自小肠顺蠕动的压力而递减水流压力, 造成复位困难。其超声影象特点是“同 心圆征”块影深在,并可随小肠本身的 蠕动而位置多变。

超声引导下生理盐水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38例临床分析

超声引导下生理盐水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38例临床分析

较深和管腔延展范围广,治疗困难性较大。

传统肛瘘切开挂线术清除病灶可靠,又能降低损伤肛门括约肌风险,其治疗效果与LIFT无显著差异[5]。

但挂线产生的术后持续刺激和压力导致肛门疼痛程度重,且创面愈合慢;同时局部损伤和慢性炎症反复刺激导致或增加肛门功能障碍、肛管畸形等风险。

与传统手术比较,LIFT手术通过括约肌间隙内操作,将与内口相通的管道截断,肛门括约肌复合体得到完整保留,控便功能未受影响。

且创伤小,术后肛门疼痛轻,肛门失禁等并发症风险小,创面愈合快,对肛门括约肌功能的保护性更为可靠。

该术式有可重复性,部分复杂性肛瘘患者经LIFT术后复发时二次手术的难度下降[6],仅通过单纯肛瘘切除挂线术即可获得痊愈。

原因为LIFT术对括约肌间沟到内口部分不予处理,内口或周围组织出现进行性感染并经手术入路蔓延,导致瘘管改道,使复杂性肛瘘变为括约肌间肛瘘,降低手术操作、创面愈合等难度。

实施中应注意:(1)内口的定位和处理是LIFT手术成功的关键。

术前应通过腔内超声、瘘管造影等检查,确定肛瘘主管走向及支管数量、分布、内口位置等情况,并对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

(2)术中肛管区操作,手术路径(括约肌间)感染风险高,应加强和完善术前肠道准备及适应证的选择,对处于急性感染期的瘘管、合并严重混合痔、糖尿病等患者慎行LIFT术。

同时严密遵循无菌原则进行手术操作,以降低括约肌间感染等发生风险[7-9]。

本次观察存在样本量少、随访时间短等局限性,今后尚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为临床提供更为客观地参考依据。

4 参考文献[1] 冯大勇,安珂.主灶切开对口引流高位胶管引流治疗高位复杂肛瘘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刊,2016,51(12):86-90.[2] 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01-404.[3] 任东林,张恒.复杂性肛瘘诊治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5,18(12):1192.[4] 曾翔辉,刘羽,曾祥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5,30(1):63-64.[5] 郭涛.三种手术治疗高位复杂肛瘘的临床比较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16(4):127-130.[6] 韩力平,龚苏,颜永惠,等.肛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疗效研究[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6,23(5):478-481.[7] 庞飞,杜天聪,李强,等.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肛瘘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8,27(9):48-55.[8] 崔祥,党洁,彭正奎,等.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与切开挂线术比较治疗复杂性肛瘘的Meta分析[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7,44(12):837-841.[9] 孙薛亮,王晓鹏,文科,等.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5,23(9):694-696.(收稿 2019-12-17)超声引导下生理盐水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38例临床分析王艳婷河南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 灵宝 472500 【摘要】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生理盐水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分析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分析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分析目的:探讨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适应证。

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218例肠套叠患者,均行腹部超声检查,明确存在肠套叠肿块及其位置,其中213例行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肠套叠复位术。

结果:超声确诊肠套叠218例,行水压灌肠治疗213例,成功复位206例,失败7例,成功率96.7%。

结论: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成功率高,无创伤,严格掌握其适应证,效果更显著,能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标签:高频超声监视;水压灌肠;小儿肠套叠中图分类号R5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3-0048-02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近年来随着超声仪器性能及检查技巧的提高,进一步肯定了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作用。

本文收集肠套叠患儿218例,分析其超声声像图的特点,旨在进一步探讨超声检查对小儿肠套叠的准确诊断及选择合理的复位方式。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选择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肠套叠患儿213例,其中男142例,女71例,年龄30 d~4岁,发病时间最短3 h,最长68 h。

均伴有阵发性腹痛、哭闹不安、呕吐,67例伴有血便。

1.2仪器使用SIEMNS实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选择突阵探头3.5 MHz,对患儿腹腔实质脏器进行常规检查,以排除实质脏器的疾病;再用高频探头7.5 MHz 对患儿腹部进行全面的纵横扫查。

1.3方法肠套叠团块直径通常大于30 mm,而小肠型肠套叠团块直径多小于20 mm,并且受肠气干扰,容易漏诊。

超声检查时应从非疼痛部位开始,向疼痛部位逐渐加压挤开肠气,并轻动探头,仔细查找肠套叠团块。

肠套叠团块最常见于右中上腹,其次为左上腹,极少部分位于左下腹,这些部位为重点扫查对象。

发现肿块,仔细观察肿块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肠壁多层结构、肠腔内容物蠕动情况及肠壁血供。

检测肠壁血供时,降低最大血流显示速度,提高彩色血流的敏感性。

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

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13卷第1期肠套叠是某段肠管进入邻近肠管内引起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

灌肠复位是早期肠套叠诊断和治疗的首选方法,它是利用空气、钡剂或盐水产生的压力持续加压,使套叠的肠管缓慢退出复位而解除梗阻。

近年来,我院采用B 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婴幼儿急性肠套叠144例,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自2006年12月~2009年10月收治经B 超检查确诊的肠套叠患儿144例,其中男91例,女53例;年龄2个月~4岁,平均年龄9个月;发病时间1~72h ,其中24h 以内134例。

临床症状:哭闹不安118例,呕吐110例,便血85例,体格检查可触及包块100例。

所有患儿B 超检查均示“同心圆”或“靶形征”的肠套叠典型表现,且腹腔渗液不多。

1.2 检查仪器及方法使用东芝SSA~325A B 超诊断仪,凸阵式探头,探头频率为3.5MHz 。

对哭闹患儿使用镇静剂(鲁米那钠8mg/kg),待患儿平静后检查。

患儿取仰卧位,对腹部进行广泛的扫查,多切面沿结肠滑行至回盲部。

二维超声检查均在腹部探及包块,横断面呈“同心圆”或“靶环状”块影,纵断面呈“套筒状”块影,具有上述典型特征者即可确诊为肠套叠。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均应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让患儿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引起窒息。

用润滑油充分润滑一次性灌肠管前端经肛门插入灌肠管,一般插入深度为5~6cm ,向灌肠管的气囊内注水后回拉固定,双下肢并拢,以堵塞肛门防止漏水滑脱。

灌肠管另一端连接灌肠袋并悬吊于输液架上。

在B 超监视下,打开灌肠管关闭按扭,灌肠袋内接近人体温度的生理盐水注入灌肠管内,注水量约100ml/kg ,根据灌肠袋与治疗床之间的垂直距离计算压力。

灌肠压力控制在120~150cmH 2O 。

当注水压力达到120cmH 2O 以上应注意注水速度,以防压力过高导致肠穿孔。

灌肠过程中辅助腹部手按摩,一方面了解肿块的变化,并可轻柔的在腹部推移肿块以协助复位。

实时超声引导下温生理盐水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

实时超声引导下温生理盐水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

医学影像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7月 第3卷第13期断价值及差异[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6):83-86. [2]李广茂.CT与MRI用于胰腺癌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9):152-153.[3]李海传.CT联合MRI在胰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11):1175-1176.[4]金韬,王超.联合应用CT、MRI增强扫描鉴别诊断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J].健康研究,2017,37(2):192-194.[5]李春宏,胡可明,苏凯.联合应用CT、MRI增强扫描鉴别诊断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的价值[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3):156-158.[6]卢旺.联合应用CT、MRI增强扫描鉴别诊断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8):40-41.[7]覃品.CT联合MRI增强扫描鉴别诊断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2):120-121.[8]李艳辉.小胰腺癌患者应用CT与MRI诊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2):39-40.作者简介:尚来换(1963.6-),男,本科学历,民族:汉;籍贯:内蒙古五原县;职称:放射科副主医师,职务:放射科主任,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肺肿瘤性病变及结肠病变的研究.引言在小儿外科治疗之中,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多发于两岁以下的婴幼儿。

呕吐、电解质紊乱、针发腹痛等均为这一疾病的症状,且该疾病发现迅速,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将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1]。

本文正是基于此,选择了82例患者为对象,对实时超声引导下温生理盐水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为回顾分析了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之间我院收治的82例小儿肠套叠患者为对象,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了对照组(n=41)以及观察组(n=41)。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的护理体会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的护理体会

11 临床 资料 .
根 据 临床适应 证选 出d J 急 性肠 套 叠 8 ,L 3
例 , 中, 5 其 男 7例 、 2 女 6例 。本 组 患儿 中均 有 阵发性 哭 闹 、 果酱样便 , 无腹胀 、 发热 、 腹膜炎体征 。
病有复发的可能 , 如有不 明原 因阵发性哭闹、 惊跳、 肢体运动失 常、 面色和 口唇发绀 、 腹部包块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3 小 结
12 方 法 .
在 B超监视 下行水 压灌 肠 , 灌肠 药液 的温度 近
体温 。 自患儿入 院即与家属 共同制定护理 方案 , 并全程 跟踪 实施 。有文献报道 , 发生在 4 h以内d J 肠套叠 采用水压 灌 8 ,L 肠整复成功率可 达 9 . %… 。此种 方法无 创伤 、 痛苦 , 58 无 压
1 临 床 资 料 与 方 法
2 3 出 院指导 指导 家长合 理喂 养 , . 喂养 的食 物温度 要适 宜, 选择清淡 、 易消化食物 , 避免辛辣 、 产气 的食 物 , 注意保 暖 避 免着 凉引起肠 功能失 调 。凡 是d J 用 品、 品、 ,L 食 哺乳 均应 讲究卫生, 避免肠道感染 , 是预防再套叠 的关键。向家长强调此
示家长早期治疗 , 介绍 采 用 B超 监视 下 行水 压 灌肠 的优 并 点, 促进患儿 家长积极 配合 。特别关 注患儿 的体 温、 脉搏 、 呼 吸和排便情况 。
儿肠套叠 [ ] 中华d J # 科杂志 ,9 6,( )2 9 J.  ̄D b 19 8 4 :0 .
( 收稿 日期 :0 0— 3—1 ) 21 0 6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7 62—06 ( 0 0 l 3 9 2 1 ) g一13 0 85— 1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发表时间:2014-08-12T08:31:43.0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4期供稿作者:段广银朱文霞张勇刘晓芳张小玲[导读] 随着注水量增加和压力的增高,超声监视下可见横断面上套叠鞘部与套入部之间的无回声环状液区逐渐增大。

段广银朱文霞张勇刘晓芳张小玲(江苏泗洪儿童医院超声科 223900)【摘要】目的观察超声监视下诊断和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经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并在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的48例患者资料。

结果超声诊断肠套叠准确率达100%,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率95.8%(46/48)。

结论超声对肠套叠可早期诊断,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方法简便、迅速,为临床治疗肠套叠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肠套叠超声灌肠复位【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4-0187-02 肠套叠为小儿常见急性肠梗阻疾患,占肠梗阻总数的15%~20%,婴儿及幼儿最多见,占90%。

超声诊断本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诊断明确后行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疗效显著。

本文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经超声诊断并在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的48例患者,结合其影像学和临床特征予以分析,旨在探讨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及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48例患者中男36例,女12例,年龄4个月~4岁8月,其中6月~1岁6月占79.2%。

发病至就诊时间1h~48h。

临床症状:腹痛(患儿表现为阵发性哭闹)42例;呕吐35例;便血18例,其中果酱样大便10例,鲜血便8例。

腹部体查:右上腹包块36例,右中腹包块2例,左侧腹包块2例,未触及腹部肿块8例。

二、仪器与方法采用东芝550A型彩色超声仪。

先用低频(3.5MHz)探头显示,然后再用高频(7.5MHz)探头观察。

超声诊断及其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应用

超声诊断及其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应用

的上 身上 , 另一人 则用双手夹 紧患儿 的臀部 ; ② 在超 声监视下复
位: 先 用注射器 将约 3 7 — 3 8℃的等渗盐水 均速地推 进待 复位 的 肠管 内, 其注水 压力 固定 在 6 . 6 — 1 2 . 0 k P a ( 5 0 ~ 9 0 m mH g ) 左右 , 其 注水量则约为 3 0 0 ~ 5 0 0 m L ; 在进行 一次复位 不成 功时 , 则可在放 水后再次行注水 复位 , 如若 仍然不成功 , 需 在放水后 于腹 部按肠 管走 行轻轻按 摩肿块 , 最 后再次 注水 , 这样如 是操作这 后 , 大多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般资料
1 . 2 . 3 随访 在 复位成 功之后 , 拔出 F o l e y氏管 时排 出带有臭 味 的粘 液血便或黄色稀便 ; 患儿无哭闹及呕吐等现象 , 并安静入睡 ; 行腹部 检查 时未触及包 块 : 在抗感 染 的同时及时纠 正电解质 的 平衡 。在随访的过程中出现 3例复发 , 在再次灌肠后复位 。
例, 呕吐拒食 2 6 例, 阵发性哭闹者 3 0 例, 发热 1 8 例, 腹部触及包 块者 3 O例 ; 以上 的 3 0例急性肠套叠 的病 例诊断 明确 , 病 程均在
4 8 h以内, 患儿一般情况 尚好 , 无重度脱水 、 无严 重腹 胀及腹膜炎 等表现 , 均 可施 行水压灌肠复位 , 符合小儿 急性肠套叠并 在其监
2 01 3 NO. 1 5
Ch i n a&Fo r e i gn Me d i c a l Tr e a t me n t
影 像 与 检 验
口固 — — 誓 ■ 管 ■ ■
超声诊断及其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 的临床应用

彩超监视水压灌肠复位法治疗婴幼儿急性肠套叠41例护理体会

彩超监视水压灌肠复位法治疗婴幼儿急性肠套叠41例护理体会

彩超监视水压灌肠复位法治疗婴幼儿急性肠套叠41例护理体会婴幼儿急性肠套叠是小儿急性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以4-8月发病率最高,具有体重和性别的明显差异。

如果早发现,及时治疗,一般不需要手术,采用保守治疗成功率可达90%以上,如处理不当可能造成较严重的后果。

其中空气灌肠复位已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非手术疗法。

从2006年1月起我科放弃X线的诊治,而利用彩超监测下行水压灌肠复位的方法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取得良好的治疗和社会效果。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2007年1月到2008年12月,我科共收治急性肠套叠患儿41例。

其中男27例,占66%;女14例,占36%。

年龄2个月-5岁,平均年龄11个月,确诊及治疗时间在发病后最早3h,最迟19h。

41例全部在彩超下确诊,并立即在彩超下行水压灌肠复位治疗。

General Information: January 2007 to December 2008, our department were treated 41 cases of acute intussusception in children. Including 27 males (66%); 14 females, accounting for 36%. Age of 2 months -5 years, mean age 11 month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fter the onset of the first time in 3h, no later than 19h. In all 41 cases under ultrasound diagnosis, and immediately downstream pressure enema reduction in the ultrasound treatment.1.2 物品的准备:成人血压计一台(去除袖带);否留氏导管1根;三通管一个;50ml注射器一个;0.9%温生理盐水500-1000ml。

B超监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分析

B超监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分析

1 . 1一般资料 :选取于2 0 1 3 年l l至2 f 0 1 4 年6 月我院收治的3 8 8 例接受B 超监测下水压灌肠治疗的肠套结患儿为研究对象 ,男2 2 6 例,女1 6 2 例 ,年龄0 . 2 - 5 . 5 岁 ,发病至就诊的时间为1  ̄ 8 5 h 。所有患儿就诊时均
1 4 6 ・临床研 究 ・
N o v e m b e r 2 0 1 4 , V o 1 . 1 2 , N o . 3 1
B 超 监测水压灌肠治疗 d gL 肠套叠的临床分析
霍文正 2 , 1 斌 白锡波 ( 1 河北省沧州市 中心医院儿外科 ,河北 沧州 0 6 1 0 0 0 I 2 河北省沧州市 中心医 院放射科 ,河北 沧州 0 6 1 0 0 0 )
穿孔声像 。
射,因此在小儿肠套结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目前是诊断小 儿肠套结的首选方法之一【 2 ] 。本研究探讨了B 超监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
肠套叠 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 如下。 1 资料 与方 法
2结 果
3 8 8 例患儿均给予B 超监测下水压灌肠及手法复位治疗,成功复
位3 6 6 例 ,成功率为9 4 . 3 % 其中3 8 例患儿首次首次水压灌肠未能复
解痉、激素抗感染 以及镇静等治疗 。
肠套叠即一部分肠管套入另一段肠管中,8 0 %以上的肠套叠为回 结型。由于近端肠管的肠系膜亦套人远端肠腔,系膜血管受压致静脉 回流受阻、肠壁水肿,如不马上复位,可因随之发生的动脉血供不足
致肠坏死 。在怀疑 患儿肠套结 时 ,可行 B 超检 查协助 诊断 。肠套叠 的
肠 :用生理 盐水浸润患儿 的肛门 ,导管前端 用润滑油润滑 ,然后缓慢 地从肛 门处 插入 ,随后往 气囊注气 ,使气囊 充盈 以封 闭肛 门。然后 ,

B超监测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398例

B超监测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398例
2 0 1 3年第 1 7卷第 1 7 期
实 用 临 床 医 药 杂 志
J o u ma l o f C l i n i c a l Me d i c i n e i n P r a c t i c e ・1 8 1・
B超 监 测 下水 压 灌 肠 治 疗 小 儿 肠 套 叠 3 9 8例
于上 腹腔 者 1 0 2例 , 右侧腹腔 2 6 9例 , 左 侧 腹 腔
3 0例 。
功后将套头回退 , 保持原有压力约 5 m i n , 待复位
稳定后 松开 止血 钳 , 等 待大 部 分 生 理盐 水 从 肛 门 排 出。观察 到 压力 下 降后 放 出 囊 中液 体 , 拔 出导
人而异 , 通常灌水量为 6 0 0 ~1 0 0 0 mL 。复 位 成
的时间为 1 ~8 5 h , 2 4 h内就诊者 3 5 0例 , 占8 7 .
2 8 %。患儿 就诊 时 的临 床表 现 主要 为 突 发 腹 痛 、
间断发作 , 部分表现为呕吐、 哭 闹不安 , 可触及腹 部包 块 , 偶有 腹泻 伴果 酱样 便 , 精 神 不佳 。经 急诊 B超检 查初 步 判 断 肠 套 叠 包 块 所 在 部 位 , 其 中位

( 河北省儿童 医院 , 河 北 石家庄 , 0 5 0 0 0 0 )
急性 肠 套 叠 是 婴 幼 儿 时 期 特 有 的 一 种 急腹 症, 其 发 生 与 呼 吸 道 感 染 或 淋 巴结 病 毒 感 染 有 关… 1。临 床 诊 断 小 儿 肠 套 叠 时 , 除 根 据 临 床 表
术前 准备 :① 准 备 适 量 与 体 温 相 近 的生 理 盐水 ( 3 5℃ ~4 0℃ ) ;② 三 通 管 及 导 尿 管 的准 备: 目测 患儿情 况 , 选择 合适 大小 的双腔气 囊 导尿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技术应用及评价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技术应用及评价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技术应用及评价发布时间:2021-07-01T09:34:40.88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2期作者:张安[导读] 目的:对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技术应用措施进行分析并评价。

张安北京首儿李桥儿童医院 101304【摘要】目的:对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技术应用措施进行分析并评价。

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肠套叠患儿156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分别接受X线监视下空气灌肠及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对比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患儿复位成功率与治疗满意度相较于参照组更高,且术后复发率相较于参照组更低,差异显著(P<0.05),肠穿孔情况研究组发生更少,但差异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是目前治疗肠套叠最佳的方法,对于小儿肠套叠患儿具有一定适配性。

该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易懂、易学、易掌握的优点,医患双方同时避免了X线伤害,整复率高,安全系数高,是临床值得推广的项目,特别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使患儿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救治。

【关键词】超声检查;水压灌溉;肠套叠;技术应用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的疾病,是婴幼儿常见急腹症之一,尤其是4-10个月婴儿[1],该病以阵发性哭闹(腹痛)、呕吐、便血和腹部包块为主要临床表现。

本次研究之中主要以婴幼儿为研究对象,探究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技术应用措施,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肠套叠患儿156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各78例患儿。

其中参照组患儿男女比例为46/32,年龄35d-7.1岁,平均(3.56±0.31)岁;研究组患儿男女比例为43/35,年龄37d-7.8岁,平均(3.61±0.50)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