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二 第二章第一节 PPT

合集下载

最新-2021学年高中化学必修二课件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1节 精品

最新-2021学年高中化学必修二课件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1节 精品

【解析】 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 放热,取决于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或旧键断裂吸收能量与 新键形成放出能量的相对大小。
【答案】 A
2.(2016·扬州高一检测)已知反应:2H2+O2===2H2O+能量,请填写下列表格 中空白处的总能量值,并注明吸收还是放出。有关键能:H—H:436 kJ·mol-1O= O:496 kJ·mol-1 H—O:463 kJ·mol-1(已知键能是指断开 1 mol 的化学键所吸收
教材整理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微观角度 (1)原因
(2)实例 断裂 1 mol H—H 键(H—H―→2H) 吸收 436 kJ 能量,形成 1 mol H—H 键 (2H―→H—H) 放出 436 kJ 能量; 断裂 4 mol C—H 键(CH4―→C+4H) 吸收 1 660 kJ 能量,形成 1 mol C—H 键 (C+H―→C—H) 放出 415 kJ 能量。
2.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1)定义 吸热反应: 吸收 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反应: 放出 热量的化学反应。 (2)示例 ①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是 放热反应;②燃烧反应为 放热 反应;③中和反应 为放热反应;④CO、H2 的还原反应一般为吸热 反应。
3.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意义 化学能过过程程12热能 过程(1):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 能量和动力 。 过程(2):人类进行化工生产、研制新物质不可或缺的条件和途径。
【导学号:12150042】 Nhomakorabea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
③该反应过程可以看成是“贮存”于 X、Y 内部的能量转化为热量而释放出来
A.①②③

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章第1节第1课时化学反应速率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ppt

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章第1节第1课时化学反应速率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ppt

A.v(A)=0.3 mol·L-1·min-1 B.v(B)=0.6 mol·L-1·min-1 C.v(C)=0.5 mol·L-1·min-1 D.v(A)=0.01 mol·L-1·s-1
()
错解:A、B
错因分析:部分同学看到选项中反应速率的数值最大,从而错选 B; 没有注意到选项中反应速率的单位的不同,从而错选 A。
起始/mol:6
5
0
0
转化/mol:3
1
2
2
平衡/mol:3
4
2
2
α(B)=51×100%=20%,B 正确;平衡时,c(A)=34mLol=0.75 mol/L,
1 mol
C 错误;v(B)=ΔcΔtB=
4L 5s
=0.05
mol/(L·s),D 错误。
任务二 比较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方法
核心素养
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之间的关系
对一个化学反应:mA+nB===pY+qZ,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 率其关系是 v(A)∶v(B)∶v(Y)∶v(Z)=_m_∶__n_∶__p_∶__q__,或vmA=___v_n_B___ =vpY=___v_qZ____。
3.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 (1)测定原理。 任何一种与物质浓度有关的可观测量都可以加以利用。 (2)可测定的具体物理量。 气体体积、__体__系__压__强___、__颜___色__深__浅__、光的吸收、__导__电__能__力___ 等。
化学反应速率的比较
[深化理解]
对于同一化学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表示的数值可能不同,但比较反
应速率的大小不能只看数值的大小,而要进行一定的转化,具体比较方
法如下:
(1)归一法:将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转化成同一物质的化学反应 速率。

高中化学必修2全书课件

高中化学必修2全书课件

• 13.X、Y、Z都是短周期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只有1
个电子,Y原子的M层电子数只有K层与L层电子数之 和的一半,Z原子的L层电子数比Y原子的L层电子数 少2,且Y元素可有2种正价,两种正价的差值为2。 由X、Y、Z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①X2YZ3 ②XYZ3 ③XYZ4 ④X2YZ4 ⑤ X3YZ3 ⑥X3YZ4 B.④⑤⑥ D.①③⑤
(6)含四个原子核的分子____________;
• 7.结合元素周期表回答下列问题: • (1)表中的实线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边界,请在图中用实线补全元
素周期表的边界。
• (2)表中所列元素,属于短周期元素的有_____________,属于主
族元素的有__________ ; g元素位于第____周期、第_____族;i元 素位于第____周期、第_____族。
化学 必修二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章 第二节 第一章 第三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三章 第二节
第三章 第三节
第三章 第四节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章 第二节 第二章 第三节
第四章 第一节
第四章 第二节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1-18号元素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1.10 0.99 1.86 0.75 0.82 +5 -3 +7 -1 +1 +5 -3 +3
最低化合价 -2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元素原子序数④小于⑦ • B.②、③号元素处于同一周期 • C.⑤号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 • D.⑧号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ppt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ppt

1.在某反应中,反应物A的浓度在10s内从4.0mol· L-1变 成1.0mol· L-1,在这10s内A的化学反应速率为多少?
0.3mol· L-1 · s-1
2.在5升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C (s) +CO2 (g) =2CO(g)
若最初加入22g二氧化碳,5min后测得还剩有17.6g, 求在这段时间内,二氧化碳的平均速率。
阳极:
接电源正极
PbSO4 +2H2O -2e- = PbO2 + 4H++ SO42- 氧化反应
充电过程总反应: 2PbSO4+2H2O=Pb+PbO2+2H2SO4 铅蓄电池的充放电过程:
放电
Pb+PbO2+2H2SO4 充电 2PbSO4+2H2O
3、燃料电池
氢氧燃料电池 酸性电解质:负极: 2H2-4e-==4H+
吸热反应
C+CO2 C+H2O H2+CuO Ba(OH)2·8H2O+NH4Cl Fe+H2O(g) Na2CO3·10H2O+NH4NO3 大部分分解反应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 )
A.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是释放能量的反应
B. 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收能量的反应
C. 释放能量的反应都不需要加热
Zn Cu
酒精 A
酒精不是 电解质
Cu
C
CuSO4
D
H2SO4
没有形成 H2SO4 闭合回路
四.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普通锌锰干电池
化学电源
一次电池 二次电池
碱性锌锰电池 锌银纽扣电池 铅蓄电池
银锌蓄电池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课件(共15张PPT)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课件(共15张PPT)

旧化学键 断裂
吸收 能量 (吸 热Q1) 反应物
化学反应
新化学键 形成
放出 能量E2 (放 热Q2)
生成物
当Q1<Q2 为放出能量(放热反应) 当Q1>Q2 为吸收能量(吸热反应)
任务2 宏观角度
课本《思考与交流》P33 化学反应不仅有新物质生成,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任务2 宏观角度
课本《思考与交流》P33 化学反应不仅有新物质生成,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点燃
化学反应 H2 + Cl2 == 2HCl
化学键
H—H
断 裂
吸 收 能

Cl —Cl
断 裂
吸 收 能

H—Cl
形 成
放 出 能

·· ··
电子式
H· +
·C····l: →
H
C··l ··
化学反应的实质: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微观角度)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课前预习 (电子书包“互动论坛”)
1、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产生 的能量以什么形式呈现?从何而来?
2、石灰石经高温煅烧生成生石灰,高温提供的 热能在分解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任务1 微观角度
看电子书包“学习资源”:《 氢气和氯气反应中能 量变化动态演示》 1、从化学键的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放出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
反应过程
生成物总能量
吸收 能量
反应物总能量
反应过程
小结
(1)宏观:化学反应中,化学反应中 能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 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PPT课件(13份打包) 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PPT课件(13份打包) 人教版
钠 钾 与氧气 剧烈燃烧,火焰呈黄 剧烈燃烧,火焰 反应 色,生成 淡黄色 色 呈 紫 色 的固体
与水反 应(绿 豆大一 块)
浮在水面上、熔成银 浮 在水面上、 熔 白色、在水面上四 成银白色、在水面 处 游、滴入酚酞溶液 上四处 游 、滴入酚 呈 红 色 酞溶液呈 红 色, 有微弱爆炸
钾与水反应
思考
?思考推测:
砹可能具有的物理性质:
黑色或是灰黑色固体,难溶于水, 易溶于有机溶剂,有一定的挥发性
(3)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1、相似性:
①对比Cl2,写出Br2与 Na 、Fe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r2+2Na=2NaBr 3Br2+2Fe=2FeBr3 ②对比Cl2,写出F2 、Br2、I2与 H2 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 ③对比Cl2,写出Br2与 H2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0.534 0.97 0.86 1.532 1.879
180.5 1347 97.81 882.9 63.65 774 38.89 688 28.40 678.4
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比较
Li 相 似 点 颜色 硬度 密度 熔沸点 Na K Rb 柔软 较小 较低 Cs 均为银白色(Cs略带金色)
导电导热性
门捷列夫的第一张周期表
1871年
门捷列夫(俄)的第二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
• 原子序数:按元素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 给元素的编号。 • 如:氢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镁元素的原子 序数为12。则: • 对任意元素的原子: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 对任意元素的阳离子: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 对任意元素的阴离子: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乙烯(共33张PPT)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乙烯(共33张PPT)

Br Br CH2CH2 1,2-二溴乙烷
——可用于鉴别或除杂。 Br Br (CH2BrCH2Br) 无色油状液体, 密度比水大,
不溶于水,易溶于CCl4 。
迁移应用
试写出乙烯与H2 、HCl 、H2O发生加成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
催化剂
CH2=CH2 + H-H △
CH3-CH3 乙烷
催化剂
CH2=CH2 + H-Cl
石油裂解气: 主要成分是乙烯, 还含有丙烯、异丁 烯、甲烷、乙烷、 异丁烷、硫化氢和 碳的氧化物等。
一、乙烯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
C2H4
球棍模型
电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CH2= CH2
CH2CH2
比例模型
空间构型: 平面型分子 6个原子共平面
( 键角约120° )
六个原子共面
约120°
约120°
约120°
研究表明,石蜡油分解的产物 主要是烯烃和烷烃的混合物
资料卡片 石油的裂化、裂解
催化剂
CC168HH3146

催化剂
C8CH81H8 16

C4H10 C4H10
催化剂

催化剂

CC8H4H1810++CC8H4H168 辛烷 辛烯
C4H10 + C4H8 丁烷 丁烯
C2H4 + C2H6 乙烯 乙烷 CH4 + C3H6 甲烷 丙烯
• 8、普通的教师告诉学生做什么,称职的教师向学生解释怎么做,出色的教师示范给学生,最优秀的教师激励学生。上午10时55分 53秒上午10时55分10:55:5324.3.4
实验 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高中化学 第二章 第一节 分散系及其分类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 第二章 第一节 分散系及其分类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AgNO3 +KI =AgI(胶体) +KNO3
实验探究2 实验示意图
滤纸 半透膜
(3)胶体的净化——渗析
原理:半透膜只允许较小的离子或分 子透过,而胶体不能通过,使离子或 分子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称为渗 析。
应用:
a.提纯Fe(OH)3 (胶体) b.提纯淀粉胶体 c.血液透析
实验探究2
(5)胶体的聚沉
③加含异性胶粒的胶体
当两种胶体的胶粒带有相反的电荷,相 遇时电荷互相中和,从而发生聚沉。
应用:
a.明矾[KAl(SO4)2 ·12H2O]净水 明矾中的Al3+水解形成的Al(OH)3胶粒(带正电)与 泥沙胶粒(带负点)互相中和,共同聚沉,达到净水的目 的。 b. 不同品牌的墨水不能混用
b.煮鸡蛋
(5)胶体的聚沉
②加电解质
带电荷的胶体粒子吸引相反的电荷离子,
从而减少或中和原来胶粒所带电荷,失去 稳定因素。
应用:
a.长江入海口的三角洲。泥沙胶体遇到海水(含食盐), 食盐中和了胶粒的电荷。
b.制取Fe(OH)3 (胶体)加NaOH溶液 c.卤水点豆腐。卤水中含Ca2+,Mg2+,Cl-,SO42d.FeCl3溶液止血 e.水泥硬化 f.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 与交换,土壤保肥
小结
分散系 外观
本质区别 微粒构成
溶液
均匀透明 稳定
d<1nm
小分子或离子
举例
氯化钠溶液
能否透过
滤纸(100nm)

能否透过
半透膜(1nm)

胶体
大多均匀透明 介稳定 1nm<d<100nm 少量分子的集合体 或大分子化合物 氢氧化铁胶体 淀粉胶体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课件第二章 第一节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课件第二章 第一节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目标导航
1.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反应前后物质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判断化学反应是吸热 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3.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4.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人类 文明发展的贡献。
1.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 2.化学键、物质的能量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3.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你一定很想知道天宫一号中所装燃料产生的热能从何而来,与 化学物质及其化学反应有什么关系?
预习导引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微观角度) (1)物质中的原子之间是通过化学键结合的。 (2)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 要放出能量。 (3)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的断 裂和形成。
解析:燃烧反应 H2+Cl2 2HCl 是放热反应,反应中破坏 1 mol H—H 键和 1 mol Cl—Cl 键,同时生成 2 mol H—Cl 键。因反应放出 的热量 Q=2Q3-(Q1+Q2)>0,所以 Q1+Q2<2Q3。
答案:D
迁移应用
化学反应 A2+B2 确的是( )
2AB 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
左低右高
④ 铜与浓硝酸
左低右高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是 。
(3)方案二中,小木片脱落的原因是
,由此得出的结论


(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则 U 形管

高中化学必修二(人教版 课件)-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2.1

高中化学必修二(人教版 课件)-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2.1
答案: D
B(g)+C(g)为吸热反应 ,B(g)+C(g)
A(g)为放热反应 ,B、C 两项错误,D 项正确。
首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 2
当堂检测
3 4 5
5.导学号52090047在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时,我们通常做下 面的实验:
在一只小烧杯里,加入20 g已研磨成粉末的Ba(OH)2· 8H2O,将小烧杯 放在事先已滴有3~4滴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向烧杯中加入约10 g NH4Cl晶体,根据实验步骤,填写下表,并回答问题。
4.由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A(g) B(g)+C(g)和 B(g)+C(g) 反应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不相等
A(g)两个
B.A(g) B(g)+C(g)是放热反应 C.A(g)具有的能量高于 B(g)和 C(g)具有的总能量 D.B(g)+C(g) A(g)是放热反应
解析: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 A 项错误;A(g)具有的能量低于 B(g) 和 C(g)具有的总能量,故 A(g)
首页
重难点一 重难点二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当堂检测
重难点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情景引入
氢气的燃烧 讨论探究 1.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是否相同?并从该角 度解释:2H2+O2 2H2O为什么是放热反应? 提示:一定不相同。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所以反应物 和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一定不相同。在H2的燃烧反应中,反应物H2 和O2具有的总能量大于H2O具有的总能量,所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首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当堂检测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化学课件+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第1节 共价键

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化学课件+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第1节 共价键

【自主思考1】 为什么不可能有NH4、H3O、H2Cl分子的形成? 提示:按照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理论,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和 几个自旋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N原子p能级上 有三个未成对电子,N可形成三个共价键,而不能形成NH4分子;O原子p能级 上有两个未成对电子,O可形成两个共价键,而不能形成H3O分子;H、Cl都 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因而只能形成HCl,而不能形成H2Cl。 【自主思考2】 根据价键理论分析氮气分子中的成键情况,并解释N2通常 稳定的原因。
提示:氮原子各自用三个p轨道分别与另一个氮原子形成一个σ键和两个π 键。N2分子中存在N≡N,其键能大,破坏它需要消耗较大的能量,因而N2通 常很稳定。
【效果自测】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两个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时,最多有一个σ键。( √ ) (2)气体双原子单质分子中,一定有σ键,可能有π键。( √ ) (3)一般来说,σ键原子轨道重叠的程度比π键原子轨道重叠的程度大,形成 的共价键强度大。( √ ) (4)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间一定不能形成共价键。( × ) (5)键能越大,键长越长,共价化合物越稳定。( × ) (6)两个H原子和1个O原子结合生成H2O,表现了共价键的方向性。( × ) (7)CO2的键角大于NH3的键角。( √ ) (8)键能大小E(C—H)<E(N—H)<E(H—O)。( √ )
(3)部分离子化合物中,如 Na2SO4 中的 SO42-中存在共价键,NaOH 中的 OH-中存在 共价键,NH4Cl 中的 NH4+中存在共价键等等。
【典型例题】
【例题1】 下列分子中σ键和π键数目之比为1∶1的是( )。
A.O2 答案:A

第2章 第1节 共价键课件-2024-2025学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

第2章 第1节 共价键课件-2024-2025学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
返 首 页
返 首 页
(1)根据元素周期律可知 NH3 的稳定性强于 PH3,你能利用键参 数加以解释吗?
提示:键长:N—H<P—H,键能:N—H>P—H,因此 NH3 更稳定。
(2)一般来说,键长越短,键能越大。但 F—F 键长短,键能小,
请思考其原因。
提示:氟原子的半径很小,因此其键长短,而由于键长短,两个
返 首 页
(2)下表中是 H—X 的键能数据
共价键
H—F H—Cl
H—Br
H—I
键能/(kJ·mol-1 ) 568
431.8
366
298.7
①若使 2 mol H—Cl 断裂为气态原子,则发生的能量变化是
吸收 863.6 kJ 的能量 。
返 首 页
②表中共价键最难断裂的是 H—F ,最易断裂的是 H—I 。 ③ 由 表 中 键 能 数 据 大 小 说 明 键 能 与 分 子 稳 定 性 的 关 系 : HF 、 HCl、HBr、HI 的键能依次减小,说明四种分子的稳定性依次减弱, 即 HF 分子最稳定,最难分解,HI 分子最不稳定,最易分解。
个 π 键,π 键原子轨道重叠程度小,不稳定,容易断裂。而乙烷中没
有 π 键,σ 键稳定,不易断裂。 返 首 页
(3) H 原子和 H 原子、H 原子和 Cl 原子、Cl 原子和 Cl 原子分别 均以 σ 键结合成 H2、HCl 和 Cl2 分子,共价键轨道完全相同吗?
提示:不相同。H 原子的未成对电子位于 1s 轨道,Cl 原子的未 成对电子位于 3p 轨道,即 H 原子和 H 原子成键以 1s 和 1s 轨道“头 碰头”重叠,H 原子和 Cl 原子以 1s 和 3p 轨道“头碰头”重叠,Cl 原子和 Cl 原子以 3p 和 3p 轨道“头碰头”重叠。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2册 2.1 共价键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2册 2.1 共价键

2P
3S
3P
HCl中的共价键是由氢原子提供的未成对电子的1s原子轨道和氯原子提供的未成对
电子的3p原子轨道重叠形成的。s — p σ键,轴对称.
未成对电子的 电子云相互靠拢
电子云相互重叠
p-p σ键
Cl-Cl的 p-p σ键的形成(两个p轨道重叠)
Cl
Cl
Cl
Cl
↑↓ ↑↓ ↑↓↑↓↑↓ ↑↓ ↑↓↑↓ ↑
6.共价键的特征
共价键的特征: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1)共价键的饱和性 ——决定原子形成分子时相互结合的数量关系
按照共用电子对理论,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以与几个自旋相反的电子配对 成键,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H原子、Cl原子都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因而只能形成H2、 HCl、Cl2分子,不能形成H3、H2Cl、Cl3等分子。形成的共价键数 = 未成对电子数
思考与讨论
水分子的空间充填模型
过氧化氢分子的空间充填模型
1.水分子中的共价键是哪些原子形成的哪类共价键?为什么水分子中的三个 原子不在一条直线上? 提示:水分子中的共价键是由O原子与H原子形成的σ键;共价键的方向性导 致水分子中的三个原子不在一条直线上。
2.过氧化氢分子中的O、H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提示:过氧化氢分子中O、H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1价、+1价。 过氧化氢分子中有两类共价键,O—O间的共价键是非极性键,共用电子对不 偏移;O—H键是极性键,氧的电负性较H大,共用电子对偏向氧。 3.共价键可以存在于哪些物质中?举例说明。 提示:共价键可以存在于共价单质中,如H2、O2、N2等;可以存在于共价化合 物中,如H2O、H2SO4、CH4等;也可以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如NaOH、 NH4Cl、Na2O2等。

演示文稿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课件

演示文稿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课件

已知反应A+B=C+D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 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 A的能量一定高于C B. B的能量一定高于D C. A和B的总能量一定高于C和D的总能量 D.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一定
能发生
第二十页,共21页。
在反应H2 + Cl2 =2HCl 中,
已知:
H-H键能为436kJ,
吸收能量 放出能量
键能
第五页,共21页。
1、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化学键 要吸收能量;而形成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例如:断开H-H键要吸收能量。 形成H-H键要放出能量。
2、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
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六页,共21页。
从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能量的变化
取决于所有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与所有 形成新键放出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反应时间,尽量减少热量散失;
(6)多做几次,取平均值
第十八页,共21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D)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下一定能发生反应
C.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反应
结果是放热还是吸热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反应
第十九页,共21页。
第十六页,共21页。
中和热: 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molH2O时所释放的热量
称为中和热。
第十七页,共21页。
中和热的测定: 在设计实验装置和操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酸碱的量要准确:n=C×V
a、浓度要越精确越好
b、量体积的容器越精确越好,最好用移液管
(2)搅拌使反应充分进行 (3)及时散热,使温度混合均衡 (4)温度计越精确越好,且读数要准确 (5)用隔热装置,液体上方空间要小,注意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1、质量守恒定律。 2、能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 热量的变化-吸热或放热。
实验2-1
铝与盐酸反应,放出大量气
泡,温度升高
放热反应
实验2-2 现象:1、玻璃片(小木板)会与小烧杯粘结在一起 2、有少许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3、内壁变冷
Ba(OH)2·8H2O + 2NH4Cl=BaCl2 +2NH3 +10H2O
高中化学必修二 第二章第一节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获取能量
化学反应
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产生)
热能
CaCO3经过高温煅烧分解成CaO(动力)
热能对化学反应的支持作用, 利用热能来完成常温下很难发 生的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的特征:
化学变化中除有新物质生成、并且 物质发生定量变化外,常伴随着能量 变化。
结论: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实验2-3】
反应物 酸 HNO3 2 mL 1 mol/L HCl 2 mL 1 mol/L 及用量 碱 NaOH 2 mL 1 mol/L NaOH 2 mL 1 mol/L
混合前温度
室温20。c
室温
混合后温度
t1
t2
结论
HNO3与NaOH发生 中和反应时放热
HCl与NaOH发生 中和反应时放热
从整个体系能量的角度出发 各种物质都储存有化学能。
反应物的总能量高
放 出 能
放 热

生成物的总能量低
生成物的总能量高
吸 收 能
吸 热

反应物的总能量低
一个化学反应吸收 能量还是放出能量
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
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 相对大小。
能量守恒定律
E(反应物)-E(生成物)=Q Q>0为放热反应 Q<0为吸热反应
利用化学反应:
一是制取新物质; 二是利用反应中的能量.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用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 是什么?
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
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吸收能量
放出能量
键能
1、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化学 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化学键要放出 能量。
(6)多做几次,取平均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D )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下一定能发生反应 C.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反应
结果是放热还是吸热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反应
已知反应A+B=C+D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 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对实验进行 归纳和概括
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热量
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1、燃料的燃烧(物质缓慢氧化) 2、金属与酸(水)生成氢气 3、中和反应 4、大部分化合反应 5、金属氧化物与水或酸(CaO) 6、铝热反应
吸热反应
1、C、CO、H2的还原反应 2、Ba(OH)2.8H2O+NH4Cl 3、盐的水解 4、大部分分解反应
中和热: 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molH2O时所释放的热量 称为中和热。
中和热的测定: 在设计实验装置和操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酸碱的量要准确:n=C×V
a、浓度要越精确越好 b、量体积的容器越精确越好,最好用移液管
(2)搅拌使反应充分进行 (3)及时散热,使温度混合均衡 (4)温度计越精确越好,且读数要准确 (5)用隔热装置,液体上方空间要小,注意 控制反应时间,尽量减少热量散失;
A. A的能量一定高于C B. B的能量一定高于D C. A和B的总能量一定高于C和D的总能量 D.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一定
能发生
在反应H2 + Cl2 =2HCl 中, 已知:
H-H键能为436kJ, Cl-Cl键能为247kJ, H-Cl键能为431kJ, 判断该反应是( BD )
例如:断开H-H键要吸收能量。 形成H-H键要放出能量。
2、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 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从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能量的变化
取决于所有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与所 有形成新键放出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Q =E(生成物的总键能)-E(反应物的总键
能)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A. 吸热反应
B. 放热反应
C. 吸收179kJ热量 D.放出179kJ热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