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课件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说课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ppt

《荷塘月色》说课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ppt

(五)品读鉴赏,感受语言魅力
在上一环节学生已勾画出描写荷塘和月色的句子,这些句子主要集中在 4—6段,以这些句子为主鉴赏语言技巧,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荷塘和月色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语句的分析,学习文中所用修辞的表达效果, 感受语言的魅力。】
(六)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心情变化的词语和句子。 2.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萦绕在作者内心的苦闷情绪?
【设计意图:联系之前所学,既巩固了之前的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 本文,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
本文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 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月朱

自 清
目 录 板 教 教 其 教 学 教
书 学 法 重学情 材 设 过 学 难目 计 程 法 点标

说 教 材
《荷塘月色》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壮年时期的作品,他的炉火纯青的 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现代白话文的典 范。
【设计意图:通过作者背景介绍,让学生对本文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便于教学环节的顺利展开。】
(三)字词识音与词语释义
【识音】煤屑 踱步 蓊蓊郁郁 ······ 【释义】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能够正确识读生字词并理解 词语的意思,扫清阅读障碍。】
及说 其教 重学 难目 点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所使用的比喻、拟人、通感 等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名师课件2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名师课件2

②“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似的。”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 感官感觉? 通感:是一种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 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 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 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 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 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 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 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 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 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所有的景物都是在 月色笼罩之下的,似乎无一处写月,其实处处体现了月色。
正如朱自清自己在《荷塘月色》中所说,“我爱热闹, 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尽管他现在被动地选 择了“冷静”“独处”的学者生涯,但他仍不能摆脱处 于时代中心的“热闹”的“群居”生活的蛊惑。
他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 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 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 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 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 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其次,朱自清先生对剖开来的“月色下的荷塘”与“荷 塘上的月色”两部分作进一步的“精耕细作”,从视觉 (“弥望”、“不能见”等)、听觉(“渺茫的歌声”、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嗅觉(“清香”等)等角 度去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大小、数量、气味、声音, 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这样,就把景物表现得非常细腻。
课时作业

11-11-25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课件).ppt

11-11-25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课件).ppt
(1)本段具体写了什么?各突出了什么?
荷叶——繁盛茂密 荷花——洁白袅娜 荷香——幽微清雅 荷水——饱含深情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03 2011年下学期
思考9 第三部分4—6/4
(1)本段具体写了什么?各突出了什么?
荷叶——繁盛茂密 荷花——洁白袅娜 荷香——幽微清雅 荷水——饱含深情
(2)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3)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03 2011年下学期
思考9 第三部分4—6/4
观赏 荷塘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03 2011年下学期
行文思路3
去荷塘 心里颇不宁静
观赏 荷塘 月色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03 2011年下学期
行文思路3
心里颇不宁静 淡淡的喜悦
去荷塘
观赏 荷塘 月色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03 2011年下学期
行文思路3
心里颇不宁静 淡淡的喜悦
去荷塘
观赏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
去荷塘
观赏
联想 回到家中
荷塘 月色 四周 采莲
西周曲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03 2011年下学期
行文思路3
心里颇不宁静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 依旧不宁静
去荷塘
观赏
联想 回到家中
荷塘 月色 四周 采莲
西周曲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03 2011年下学期
寻静 不宁静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暂 时 得 静
制作03 2011年下学期
3.本文可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 【提示】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课件 ppt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课件 pp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观众的目光刺得他浑身疼 。 • 王老师的骂声硬梆梆地隔空砸来 。 • 捧一把温暖的阳光,采满一篮醉人的 花香,抓住几声清脆的鸟叫 。 • 声音初不甚大,也觉入耳有说不出来 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 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 吃了人参果,无一处不畅快 。
用词的准确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 在得知要军训的时候,我非常的兴 奋,如同田地里的农民盼来了大丰 收,久旱的鱼儿盼来了水,在战火 中的人民盼来了和平……(马鹤文 <<难忘的军训>>)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通感是视觉、听觉、触觉、 嗅觉等感觉互为转移、把一 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 上的表现手法,也有人把它 称之为“移觉”。
叠词
用词的准确
荷 塘 月 色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 博喻 ,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 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 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例如: 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 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 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升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
疏的倩影,像是画(印)在荷叶上。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荷塘 荷叶
曲曲折折 用叠词,突出广度 田田 用叠词,突出密度 突出程度 音律美

14.2《荷塘月色》 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2《荷塘月色》 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 月亮的夜晚。
闰(rùn )
蓊蓊(wěng wěng)郁郁
弥( mí)望 点缀(zhuì)
袅娜(niǎo nuó)
霎(shà )时 脉脉(mò)
酣(hān)眠
峭楞楞(qiào léng léng)
倩(qiàn)影
梵(fàn)婀( ē)玲
妖童媛(yuàn)女
鹢( yì)首徐回

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
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
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
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 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 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朱 自 清
朱自清在散文《春》中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 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朱 自 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
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

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④写荷波由近及远,用比喻、拟人。以“闪电”为喻,突出“波痕”的光泽与动态美。
“荷波”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 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
风致了。
艺术表现手法积累: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荷塘月色》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荷塘月色》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荷塘月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
文体知识—了解“散文”
散文线索的分类:
散文文体知识
事物形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感情变化、人物活动、事理
(荷花)零星点缀(拟人、比喻)多姿
(荷香)缕缕清香(通感)淡雅、宁静
(荷波)如闪电、肩并肩(比喻、拟人)快速、生机
(流水)看不见的 脉脉(想象) 虚写


喜悦
幽雅宁静
赏析第五段—塘上月色
1.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描绘月光形象,试举例分析。
②浮——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描绘雾的轻盈飘逸之态。
知人论世——人物轶事
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
运用拟人手法,写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营造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赏析第四段—月下荷塘
月下荷塘
(荷叶)田田、亭亭;舞女的裙(叠词、比喻)密度和层次感 高而圆的姿态、动态美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委婉细腻地描写荷塘在月色下的景象,抒发了自己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向往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复杂心理。

部编版必修上册《荷塘月色》课件PPTPPT

部编版必修上册《荷塘月色》课件PPTPPT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窗帘上印着花,
家具上刻上花,衣服上绣上花,看病人送花等等,
可以举出许多例子,人们为什么喜欢花?
喜欢牡丹,因为她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 国色天香,被誉为花中之王。
喜欢玫瑰,因为她的美丽带着不容接近的 坚刺,象征着纯洁美好的爱情。
喜欢葵花,因为她始终在夏日里绽放出着 最真的笑脸,永远追求阳光。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窗帘上印着花,家具上刻上花,衣服上绣上花,看病人送花等等,可以举出许多例子,人们为什么喜 欢花? 在这种心境下,朱自清独自来到月下荷塘思考人生理想,写下了传世佳作《荷塘月色》。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语文教育家、学者、民主战士。 写深夜雾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盈状态。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样式。 《西洲曲》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采莲赋》与《西洲曲》犹如两幅图画,形成了热与冷、动与静的强烈对比,写出 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从全文看,这是作者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顺理成章。 第5段 描绘荷塘之上流泻的月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说理散文就事论理或借助一定的意象,阐述道理,抒发感悟。 在内容上,作者用“蝉声”“蛙声”的热闹来衬托自己依然苦闷、哀愁的内心世界,表明作者仍然摆脱不了先前的烦恼;在结构上,承上 启下,意味着作者从获得暂时解脱的淡淡的喜悦中清醒过来,又回到了现实,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 在这种心境下,朱自清独自来到月下荷塘思考人生理想,写下了传世佳作《荷塘月色》。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 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14.2《荷塘月色》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2《荷塘月色》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预习检测
一、概括作者的游踪。
回家门 赏 荷 塘 四 周
出家门 沿 荷 塘 踱 小 路
观荷塘
预习检测
二、作者为何夜游荷塘? 三、找出文中与游踪相对应的表达情感的词句。
回家门
出家门
惦江南
颇不宁静 也 没 有
得独处妙处
独沿 处荷 妙塘 处踱 自小 由路
观荷塘
主旨探究
他给俞平伯的信中所说:生活中的各 种过程都有他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 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 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
拓展延伸
朱自清面对现实生活的“颇不宁静” ,他想 找到宁静。这寻找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面 对现实困境的寻求精神突围之法。一是借助事物 来逃避现实,二是穿越时空来获得精神的升华。
这种现象在文学中比比皆是,你能从我们所 学过的课本中找到吗?
拓展延伸
陶渊明 桃花源
柳宗元 小石谭记
拓展延伸
同学们的精神家园是什么呢?
孤寂得无人倾诉还是 悲伤得没有力气再去诉说……
“以前的人,心里如 果有什么秘密,他们 会跑到山上,找一棵 树,在树上挖一个洞, 然后把秘密全说进去, 再用泥巴把洞封上, 那秘密就会永远留在 那棵树里,没有人会 知道。”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 籍浙江绍兴。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为了勉励自己 在学校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 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1925年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1948年逝世。他是我国现代 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 子。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 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课件60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课件60张


荷花:

轻盈、柔美
打 着
似开未开

含苞待放


拟人
荷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 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捉摸不定
光影(第五段)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 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光与影内在的和谐、优美,月光的柔和
通感
以一种感觉来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法。也叫“移 觉”。

正 如 一 粒
如 碧 天




明 珠
星 星
博 喻
荷花:
又 如
高贵、晶
刚 出
莹闪烁、
浴 的
清新、
美 人
纤尘不染、
冰清玉洁
为什么要用博喻来写荷花?
①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 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②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荷花的各种姿态,形 象生动。
有 袅 娜 地 开 着 的


3、背诵课文4、5、6段。
情感之线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
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③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念着江南了。
不静 求静 得静 出静
知人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 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 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 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 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 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 族的英雄气概。

统编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课件1

统编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课件1

余光中 论朱自清散文
1统4.编统版编高版一高语一文语《文荷《塘荷月塘色月》色课》件课张1件 24张
3
荷 塘 月 色
朦 胧 优 雅
1统4.编统版编高版一高语一文语《文荷《塘荷月塘色月》色课》件课张1件 24张
荷塘四周的景色—蛙声蝉鸣图
• 树(杨柳)——一团烟雾 • 远山——隐隐约约 • 小路灯——没精打采 • 蝉声蛙声——热热闹闹 • 对比:“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淡淡的哀伤
1统4.编统版编高版一高语一文语《文荷《塘荷月塘色月》色课》件课张1件 24张
“放不开”。
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荷塘月色》中十一句
2
话一共用了十四个譬喻,对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说来,用喻 不可谓之不密。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些譬喻大半泛浮,轻
易,阴柔,在想像上都不出色。也许第三句的譬喻较有韵味,
第八句的能够寓美于丑,算是小小的例外吧。第九句用小提
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
1统4.编统版编高版一高语一文语《文荷《塘荷月塘色月》色课》件课张1件 24张
1统4.编统版编高版一高语一文语《文荷《塘荷月塘色月》色课》件课张1件 24张
思考
为什么此处要用博喻手法来修饰荷花?
1.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 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2.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形 象生动.
1统4.编统版编高版一高语一文语《文荷《塘荷月塘色月》色课》件课张1件 24张
荷塘上的月色—洁白月色图
• 以流水写月光——突出其光辉一泻无疑 • 以薄雾写月光——突出其朦胧美 • 以荷叶荷花写月光——突出其恬静柔美 • 以树影写月光——突出其光影浓淡的和谐之美

《荷塘月色》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荷塘月色》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4)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 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塘水在茂 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 的水缓缓流淌,“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结:①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是素淡、宁静,寄寓了作者淡淡 的喜悦之情。②作者集中运用了拟人、比喻(博喻)等修辞手法, 多侧面展现了月下荷塘的宁谧、素雅之美。花叶婀娜,荷香如歌, 流水脉脉,此时的作者还依然颇不宁静么?
3.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作 缘 起: (不宁静)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品 去荷塘:(求宁静)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构 分 析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得宁静)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用舒缓的语调朗读)
(2)“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 少女的柔美与娇羞。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 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叶间零 星点缀的白花,“明珠”(温润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莹闪 烁微风拂过,动态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刚出浴时免不了有一种“犹 抱琵琶”的羞涩与一种洗铅华的清纯,用此来比喻那些“羞涩地打着朵 儿”的花蕾,充满静谧、优雅的韵味。(指导学生读出荷花的迷人)。
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 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 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
比较这两段文字,你认为哪个表达效果好?探究讨论:前后位4 个同学为一组,选择一个方面对比分析,然后推举一个代表发言。

14.2《荷塘月色》课件 (共4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14.2《荷塘月色》课件 (共4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七、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1、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写篇读后感放在周记本上,不少于500字。
写了树色、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写景的立足点是写树,描绘了淡月下树木 繁多蓊郁,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
原文探究
五、文本研读
朗读《采莲赋》《西洲曲》 思考:作者回家的路上,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有什么 作用?
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 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荷塘的美景引动作者内心的乡思,青年男 女美好的情思引发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 往之情。
荷 塘 月 色
描写荷花的诗句:
课前回顾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宋·杨万里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纳凉》 宋·秦观
描写月色的诗句:
课前回顾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唐·李白
朗照:朗,明亮。明察,明鉴的意思。
文章结构: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观景前: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
境:“颇不宁静”)(欲排烦恼,寻找宁静)
第二部分(2—3 自然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行 在小路时的感受。(小径漫步,表达感受) ——淡淡的哀愁
第三部分(4—6自然段)观荷塘:荷塘美丽的景色。/塘中的月色。 /荷塘 四周的景物。 (观景绘景,抒发情感)——淡淡的喜悦。
三、故事背景
三、故事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1925年暑假后,北京清 华学校加办大学部,成立国文系,俞平伯推荐朱自清为该 校教授。8月,朱自清来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此时的他单 独而来,住在清华园的古月堂,家眷仍然留居白马湖。10 月20日,朱自清在《语丝》第48期中发表诗作《我的南 方》,表达对南方的怀念。“我的南方,我的南方,那儿 是山乡水乡!那儿是醉乡梦乡!五年来的彷徨,羽毛般地 飞扬!”此时距离他北大毕业,正好五年。1927年1月,朱 自清接着北来,住在清华园西院,从此定居北京。该年7月 创作了散文《荷塘月色》。

新教材2024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14.2荷塘月色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2024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14.2荷塘月色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任务二 分析文章的艺术手法 3.《荷塘月色》第6段所描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发出 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 【答案】在这段文字中,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了 作者的压抑感;“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写色彩的黯淡,更写出了作者心 情的黯淡;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的是作者心 情的低落。“蝉声”和“蛙声”虽然显得热闹,但这热闹只能增加作者 的落寞孤寂之感和挥之不去的淡淡哀愁,所以作者发出了“但热闹是它 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作者正是用所谓“热闹”的蝉鸣蛙叫来 衬托自己当时那难以摆脱的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5.《荷塘月色》像一幅工笔画,精描细绘,纤毫毕现;《故都的 秋》像一幅写意画,随意点染,自由开合。请从写景、抒情、语言、文 风方面比较。
比较项 写景 抒情 语言 文风
Hale Waihona Puke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
【答案】
比较
《荷塘月色》
《故都的秋》
冷静客观地写景,写景是文章的 主观热情地写景,景与情一并呈
主体,文中所见皆物,“物化” 现,文中所写无非情语,“人化 写景 特点明显。细描了一幅“荷塘月 ”特点突出。巧构了一幅“文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入木三分 引人入胜 酣畅淋漓 想入非非 B.引人入胜 入木三分 淋漓尽致 浮想联翩 C.引人入胜 入木三分 酣畅淋漓 浮想联翩 D.入木三分 引人入胜 淋漓尽致 想入非非 【答案】B
()
【解析】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 刻。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根据语境,第一空应 该填“引人入胜”,第二空应填“入木三分”。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 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等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 充分抒发。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 暴露得很彻底。根据语境,第三空应填“淋漓尽致”。想入非非:指思 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又指胡思乱想。浮想联翩:飘浮不定 的想象,比喻连续不断的想象不停涌出来。根据语境,第四处应填“浮 想联翩”。

14.2《 荷塘月色》 课件 (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2《 荷塘月色》 课件 (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蜿蜒曲折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
幽僻寂静
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
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
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
阴森疹人
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
还是淡淡的。
白月光在照耀,一切都是刚刚好
小煤屑路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我”?
锦衾寒,鸳枕腻,红烛摇摇欲醉。微雨暗,小风喧,纸窗花又残。携手处,江 头路,知否几番凝伫!一夜夜,一更更,思量梦不成。 --《前人更漏子》1927.06
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我起初还知道他的踪迹;这半年 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他到底是怎样的过着狂风似的日子呢?我所沉吟的正在此。 一 -《一封信》1927.09
根本原因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
直接原因
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
条件成熟(静)
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
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
出去。
不宁静——寻找宁静
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杨柳


的 四
树梢

树缝
树上
水里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整

远山

灯光
风 光
蝉声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失落、孤寂、落寞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江 南 采 莲《采莲赋》和《西洲曲》有什么共同特点?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 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 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 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部编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件

二、背景介绍
作者的心里为何“颇不宁静?”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知识分子不满黑暗 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 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 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 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 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 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 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 日.....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小结:比喻具体生动形象
二、拟人句
羞涩
袅娜
脉脉 小结:拟人生动形象,灵秀动人
三、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 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又叫移觉。
如:(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修辞手法:通感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 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 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 了。)
于是又记起《西州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从内容的角度看: 引用古代诗文,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 改用的,典出《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 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
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 保持清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 塘朱 月自


知人论世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 扬州人。
“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著名的散 文家、学者。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 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抗日民主运动的 影响下,政治态度明显倾向进步。晚年积极参 加反帝民主运动。他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 细致,不论写景抒情,均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 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 主要作品有《毁灭》、《踪迹》、《背影》、 《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1.阅读第四段,作者从哪些方 面来描写月色下荷塘的美景的?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2.在第五段,作者选用了哪些 精妙的动词来描写月光?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3.第六段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 特点?表现出作者什么情感?
1.阅读第四段,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月色下荷塘 的美景的?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营造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通感;
文学常识——通感手法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 就是移觉。例:
(1)她笑得很甜。 (2)人靓歌甜。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 的。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 玲上奏着的名曲。
树木重重围住 树色阴阴的 灯光像渴睡人的眼 蝉声和蛙声
压抑感 色彩,作者选用了哪些精妙的动词来描写月 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动词 泻
浮 洗 笼
好处 照应“流水”的喻体,增强动感,表现 了月光月辉照曜、一览无余的情景。
以动写静,以“青雾”衬托“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表现月光洁白柔和又鲜艳欲滴的特点。
衬托了月光的朦胧和柔和。
3.第六段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表现出作者什 么情感?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 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 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 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 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 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 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 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 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观荷塘:(得宁静)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失宁静)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研读课文,理清写作线索
明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 暗线: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


清华园“荷塘月色”亭
研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问题:
(2)幽僻

(4)蓊蓊郁郁 wĕng
(6)袅娜
nuó
(8)倩影
qiàn
(10)船棹 zhào
(12)乍看 zhà
(14)鹢首 yì
初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
缘起: (不宁静)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去荷塘:(求宁静)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题解:《荷塘月色》
清华园荷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 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 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 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 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 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 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 宁静的境界。
初读课文,掌握字音字形
(1)煤屑 xiè (3)踱着 duó (5)弥望 mí (7)斑驳 bó (9)羞涩 sè (11)敛裾 jū (13)宛然 wǎ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