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创新政策演变的系统特性及其启示

日本创新政策演变的系统特性及其启示
日本创新政策演变的系统特性及其启示

2009年第8期

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 ogyM anage ment Research

2009No 18

收稿日期:2008-11-29,修回日期:2009-02-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70472060)

文章编号:1000-7695(2009)08-0066-04

日本创新政策演变的系统特性及其启示

余 翔,周 莹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日本从“赶超型”向“领跑型”的创新政策演变始终贯穿着系统论的整体思想观。日本通过调整研发

投入结构改变创新系统的功能,以产学官联动发挥创新系统整体效应,以优化制度环境保障创新系统良性发展,从而体现出一种系统的特性。近年来,我国研发投入的迅速增长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的现实。因此,根据系统的特性,关注创新系统各要素的协同与整合是完善我国创新体系的重点。关键词:创新政策;系统论;国家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F1121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2006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在2001年首次突破千亿

元后,以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跨越到3000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上升了22%,占G DP 的114%,创历史新高,但却没有根本改变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的现实。资源不足已经不是制约我国自主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建立自主创新的合理机制已成为中国科技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日本所创造的卓越经济成就和创新政策的发展一直倍受各国政府的关注。2006年3月28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的第3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强调,尽快实现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改革。因此,在关注日本创新政策变化的同时,日本创新政策演进的特点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点。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创新系统重视创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正如许多学者认为,日本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日本通过大量的产业(技术)政策立法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与应用,组成强大的“国家队”参与国际竞争。上世纪90年代,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引进和改良的发展体系已经不能再适应时代的要求,日本经济开始进入前所未有的被称为“失去的10年”的萧条期。为了适应创新的需求,日本开始对其科技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其科技政策定位从“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向“知识的创新”演变,从“技术赶超型”向“技术领跑型”演变,而这种演变始终贯穿着系统论的整体思想观,体现出一种系统的特性。

2 日本创新政策的演变的系统特性

211 以调整研发投入结构改变系统的功能

系统论认为,结构是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组织形式,功能是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组织形式在运动状态下所发挥的作用。系统的功能不仅取决于系统的构成要素,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要素的构成方式,不同的结构可以发生不同的功能。

日本在创新政策中通过调整科技投入结构改变创新系统的功能。日本的总体研发强度(投入研发活动的G DP 比例)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持续增长,已经超过了几个主要西方

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但日本研发支出的结构却与其他国家极为不同:首先,日本总体研发投入中的政府投入部分低于所有发达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它始终占国家研发支出的20%。西方国家总体研发投入中的政府投入则占30%-50%。尽管日本保持较高的总体研发强度,但政府研发支出却一直在G DP 的比例中下降,低于美国和其他欧洲发达国家,只是在最近几年超过了英国。其次,由政府负担的企业研发支出低于所有西方国家发达。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只有1—2%的企业研发经费是由政府负担的。相反在欧美发达国家,这部分所占比例高的多,大部分国家是在10—20%之间。即使包括与研发相关的税务削减,日本政府对企业研发活动的资助仍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这说明,尽管日本总体的研发强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但政府对企业研发的资助强度还比较弱。第三,政府对企业的研发投入结构失衡。日本政府支持私人企业研发支出的结构显示,政府部门倾向于引导产业协会选择在产业中科技最强的企业,以此加强这些企业之间的知识扩散和他们整体竞争能力的提高。政府研发津贴主要给了各产业大公司,而中小企业被排除在政府资助研发活动之外[1]。因此,日本政府对企业的研发直接支持不但从总量上相对较少,而且主要以知识扩散为导向,倾向于对大型公司支持。

从1995年的日本科技基本法和1996年日本第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以及2002年出台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开始,日本为实现从“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向“知识的创新”的转变,对研发投入的结构做出了重大的调整。研究显示,政府在支持企业的研发活动方面已经有了实质性的改变。日本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政府投入和资助开始转向中小企业,110亿日元被编入1999年财政年度预算,2004财政年度预算则增至280亿日元。另外,2002年对新建公司的税务免除制度出台进一步强化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2]。中小企业在日本政府直接支持的企业中的绝对数量和相对重要性在稳步提高,以支持大公司为主的日本科技政策的天平已经开始向中小企业倾斜。

日本对研发投入结构的调整改变了创新系统的组成形态和内部要素的关系形式。引起了系统结构的改变,因而影响系统功能的变化。正如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所说的,“科技投入本身也存在一个结构调整问题,自主创新需要建立起更

余 翔等:日本创新政策演变的系统特性及其启示

加合理的科技投入机制。”

212 以产学官联动发挥系统整体效应

根据系统论的整体思想观,在设计系统结构时,要以全局的高度和价值判断,转变分散的、局部的方式,使各要素之间的合作、协调、同步与互补程度达到最佳,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费里曼曾多次强调,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就是一国内创新机构之间的“联动”,即政府部门、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所能产生的联系和互动作用。

日本创新制度改革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推动研究机构、大学和商业部门之间的研发合作。由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自身缺乏研发动力与能力,需要通过政府和大学的研发机构得以强化,以促进科技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对技术革新模式的重新探讨、对以技术革新为主力的经济发展的期待使围绕“产”和“学”的环境变化的“产学官联合”成为日本企业、大学、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由此,以1995年制定科学技术基本法为契机,以1998年技术转移促进法为主的一系列促进产学合作的政策得以实施。2003年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的报告显示,“产学官联合”却没有被充分的利用[3]。日本生物科技风险企业的研究显示,创新型的小企业的商业环境仍有很大的问题,在大约一半的企业中,“获得资本”和“研究人员的招募”仍是主要的发展障碍,虽然最近有些改变,但大部分研发资源还是高度集中于日本的大型公司[4]。

为此,日本在中小企业创新扶持政策中开始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作用。日本政府部门认为,鉴于中小企业存在内部的研究人材资源有限,对发现自身真正的需要比较困难等一些不利因素,“产学官联合”在面向中小企业时,需要将过去以满足“大企业”、“一部分经过挑选的企业”等条件的为中心范围扩展到“中小企业”、“并非很突出的企业”。对此,相关部门从2006年开始进行了讨论并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面向中小企业时,需要有不同于面向大企业时的模式。第二,面向中小企业时,学(大学等)与产(中小企业)的结合作用是关键。联合机能需要高于面向大企业时。第三,由支援机构和专业人材来承担结合作用。针对接手企业的水平及企业业务内容,对企业详细地提供经营诊断、技术翻译、设计、生产技术等是很必要的。第四,这些支援在市场经济中是比较难发挥的,需要发挥“官”的作用。如,由中小企业基盘整备机构(S MRJ)派遣专家(注:中小企业基盘整备机构(简称S MRJ)于2004年7月1日成立,由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地域振兴整备公团,产业基盘整备基金3家法人事业单位合并而成的。属于独立行政法人,半官方性质)。因此,不是“产学”,而是“产学官”的联合是很必要的[5]。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过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大规模实证研究认为,“国家创新体系可以定义为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组织结构网络,这些部门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着国家的创新业绩[6]。”日本在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中的主要经验之一就是产学官协同机制和政府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日本政府推出的“产业群”以及“知识密集区”建设计划,支持建立的知识产权本部、技术转移中心(T LO)以及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创新的管理和介入加强了大学及独立研究机构与产业界的合作,在加强部门之间沟通和协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推动企业增强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7]。213 以优化制度环境保障系统良性发展

系统论认为,一个复杂系统是由许多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要素所组成的,同时也受到系统外部环境的影响。任何具体组织作为整体,都不是孤立自在的,它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且同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环境的变化对系统具有很大的影响。

日本创新系统的良性发展还依赖于它的外部制度环境。日本依据国内外情势的变动,曾多次修改专利法。从总体上看,日本在其经济发展初期基本采取的是专利的弱保护策略:首先,限制专利的保护范围,将食品、饮料、药用物和化学物质等排除在专利保护之列;其次,在专利审查上也摈弃美国的“先发明”原则而采用“先申请”原则;再次,规定了出于公益考虑的强制许可或者对法定期间不施行专利的强制许可使用制度;规定了专利申请授权之前的信息披露制度,以便专利审查以及公众异议程序的提出[8]。这些做法为日本企业吸收外国的技术,进行反向工程,实施“专利外围战略”等提供制度上的便利。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进行的从“技术追赶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的政策调整和导向重构,也伴随着知识产权立法、司法和行政管理的改革。由于美国在80年代后期开始加速推进“重视专利政策”(p r o-patent policy),使其在90年代里产业竞争能力以及生产力效率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因此,日本对该政策的必要性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并于90年代后期开展了“重视专利政策”———通过鼓励开创性发明创造和对专利进行强有力的保护,强化了发明者的地位。日本在立法、司法、行政方面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并付诸实行。在立法中,日本在专利制度修改中取消了授权前的异议制度;简化专利无效诉讼程序,缩短无效诉讼的时间;对实质审查请求费引入部分退费机制并放宽减、缓费用的标准;调整有关费用和改变费用的比例,减轻申请人负担,激励发明创造。目前,日本政府正在考虑进一步扩大专利费用削减的范围,即在校博士后、研究生、本科生和在职研究人员作为发明者参与研发项目或专利权由技术许可组织向大学转移的情况下,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享受专利费用的削减政策,并已于2007年向日本国会常会提交了相关法案[9]。在专利行政管理中,日本也在鼓励和保护发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高违反专利法的行政罚款;增加解决专利争端的行政资源;减轻专利申请行政管理负担以及提高日本专利行政管理的效率,缩短专利申请过程的时间。在司法中, 2004年4月修改后的日本民事诉讼法规定,知识产权案件必须起诉到东京地方法院或者是大阪地方法院,即在上述知识产权诉讼案件的司法管辖上,排除了被告所在地和侵权行为发生地法院的司法管辖权。2005年的《知识产权高等法院设置法》将专利侵权案件的第二审(上诉审)管辖权集中到作为东京高等法院的特别分支———知识产权高等法院。日本对涉及技术问题的知识产权案件的司法初审管辖权和二审管辖权的高度集中,其用意明显在于统一裁判标准,提高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质量和审判效率。为配合创新政策的演进,改变早期以知识扩散为主的政策导向,日本专利制度和行政管理正在朝着强化发明者地位的趋势发展。

创新环境对创新系统有直接影响。制度环境、管理体制是影响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影响着一个国家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发展目标和发展水平,各国创新体统的建构无不以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为依据。通过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制度和体制来进一步优化环境,通过环境的改变来刺激系统中的

76

余 翔等:日本创新政策演变的系统特性及其启示

各要素,可以形成系统与环境的良性循环运动,从而推动整个创新系统发展。

3 日本创新政策演变对我国的启示

311 建立合理的研发投入机制

基于“知识的创新”的政策目标,日本的创新政策调整不再集中于增大研发投入的强度,而是关注研发投入结构,从而改变了日本服务于大企业,推动“知识的传播与扩散”的政策功能。我国近年来一直不断提高研发投入的力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计到2006年底中国的研发投入总额将超过136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研发投入第二大国。而我国科技部最新发布的《2006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与2005年全国科技进步监测结果相比,全国科技活动产出指数②降低了3111个百分点(注:科技活动产出指数由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万名R&D活动人员向国外转让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万人技术成果成交额等5个指标综合测算而成)。

我国研发投入大增的同时仍然存在创新能力较弱和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首先,我国专利总量虽然迅速增长,但仍集中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只占国内的2/5。其次,我国大多数企业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也更注重短期项目,而对长期性、有市场前瞻性的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足。国家统计局2006年发布的企业创新专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的研发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的只有24%,用于基础研究的费用不到10%。另外,相当多的企业用于技术引进的经费支出远大于用于消化吸收的费用支出,平均比例达到615∶1,而二战后日本的这一数据是1∶7。

优化是系统演化的进步方面,是在一定条件下对于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改进,从而实现耗散最小而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过程[10]。研究创新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因此,我国创新系统的完善不仅单纯依靠研发投入的总量,更应当注重调整科技投入的结构,建立合理的科技投入机制,依托这种结构的完成,可以使各创新要素达成一定的创新系统功能,并大于各创新要素功能的简单叠加。

312 发挥政策体系的联动作用

国家创新政策的系统化使得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其他相关政策环境全方位综合产生一种合力,推动国家创新向前发展,任何一个环节的薄弱都有可能造成改革强度的弱化和目标的难以达成。日本的创新制度改革是一个整体推进的过程,其中涉及企业、研发机构合作,研发投入重点的转移以及政府部门的管理和引导等多个环节的整体联动。我国虽然也先后设立了高新区、孵化器、创新基金等扶持工具,但政策缺乏体系,手段单一,组织形式过于“行政化”,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不足,无法发挥“功能”性政策作用,这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最大挑战;另外,目前科技产业化政策只资助技术和单个项目,不重视技术企业的抚育,只看到单一的企业,却长期忽视创新集群、创新网络以及创新技术平台、信息平台的建设,直接造成了政府资金使用效率不高[11]。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扶持、管理和保护相互脱节,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各要素一般都从本部门利益出发进行创新活动,导致创新体系的整体作用效果不佳;创新系统整合效率太低,创新体系的变化缺乏联动性。

经合组织(OECD)指出:“创新绩效不仅取决于特定角色(如企业、研究机构、大学等),还取决于它们的地区、国家和国际层次上“创新系统”中如何与其他要素进行相互作用。可以看出,政府作为协调集成创新体系各要素联系的纽带更有助于国家科技目标的实现,也使各创新机构和要素合理的相互作用,达到双向或多向的联动。

313 优化创新系统的制度环境

创新必有环境,系统与环境互塑共生原理也适用于创新问题。创新所需原材料和其它必要条件就蕴藏于环境中[12]。日本在知识产权立法、司法、行政上的制度环境改造为创新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和保障。相比之下,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环境存在着立法滞后、立法、司法与行政制度矛盾等问题。首先,我国的《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由于实施的时间不同,其在司法和行政保护的范围和力度上针对共性的东西存在着差异;交叉问题应适用何种法律也没有较为完善的具体规定;高新技术带来知识产权保护的新的问题的立法尚显滞后,这在无法保护利益损失的同时也打击了部分主体的创新积极性。其次,我国各知识产权单行法由不同的部门分别起草,这种分散立法的状况使得知识产权单行法之间在法律责任制度上的不协调问题直接影响到执法活动及其效果。并且,因涉及其部门管理职能和权利,加上计划经济时代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根深蒂固,导致了行政部门利益法律化,使知识产权案件审理工作进退维谷。第三,现行的行政管理制度与司法审判制度之间存在的矛盾,也给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任何系统都是在一定环境下产生、运行、演化的。系统所处的环境,系统与环境的关联方式和相互作用是系统的外部规定性,对系统的特性、状态、作为、功能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制度环境是影响创新政策行为决定、资源配置与效益产出的重要环境变量,对创新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制度安排往往能左右国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和投资方向等方面的变革,从而对创新发展起到推动或制约作用。因此,我国应当以促进技术创新为目的,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统一的知识产权法律和顺畅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营造有利于发挥专利等知识产权作用的市场法制环境和社会创新环境。

4 结语

我国研发投入的迅速增长并未根本改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的现实。如何建立自主创新的合理机制已成为中国科技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由于各种资源的有限性,在短期内无法在各方面都加大投入力度,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系统的特性,关注创新系统各要素的协同与整合:以政策目标为导向,重新对研发投入的合理性进行审视和调整,使得现有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着重通过创新政策联动和资源整合,实现彼此互动,发挥协同效应,使各个创新要素相得益彰,以达到彼此之间相互支援、相互增值的目的,从而形成政策的合力,扩大了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建立完善统一和高效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市场法制环境和社会创新环境。

(下转第72页)

86

王 勇:操作系统技术现状与产业政策研究

的推广。这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思考。

针对了解不够的问题,国家应重点加大对政府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宣传和培训,引导人们使用L inux。事实上, L inux操作系统越来越简单易用,培训费用并不高,一旦使用习惯得以转变,培训的规模就会大大降低,直至停止。而且L inux操作系统及相关软件的成本低,从长远看,普及推广L inux有利于以较低成本推进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社会进程。有鉴于此,应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对国产L inux桌面操作系统的倾斜,积极推进低成本L inux操作系统的应用推广。国家可以先在一些部门开展试点,待取得经验后再全面展开。

针对游戏软件和网络应用的兼容问题,应该看到,这对于办公应用来说并不重要,基本不影响政府采购;另一方面,这些问题终归还是由L inux桌面操作系统的市场占有率所决定的。目前国内很多网上银行、股票交易等网上应用服务仅支持微软的浏览器,这极大地影响了L inux个人应用的普及。目前这些问题正在得到解决,越来越多的游戏软件开始支持L inux平台,基于L inux平台的网上银行、股票软件等网络服务也开始推出。可以预见,随着L inux桌面操作系统的普及,这些问题自然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解决。

针对企业开拓市场能力不强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应更新观念,正视客观困难,不等不靠,在重视技术研发的基础上,除与国外知名企业争夺已有的市场份额外,还应抓住宏观政策的有利条件,从跟踪市场、发现市场转向积极主动地培育和创造自主知识产权操作系统的市场;另一方面,和国外知名企业相比,我国操作系统软件企业市场经验不足,企业规模与跟踪服务能力有限,这些限制了其开拓市场的能力,因此,应打破单个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面,通过建立操作系统技术的创新机制,产学研紧密联合,发挥集成优势,逐步形成从技术研发、示范到推广的完整的产业链,打造推广自主知识产权操作系统的多层次技术支撑体系与市场服务体系,力争使我国的操作系统及其软件技术进入国际主流,大力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应该指出的是,发展国产L inux操作系统不仅仅是为了操作系统本身,更是为了整个软件产业,为了我国UOF、UOML等相关信息标准的话语权,甚至是为了包括国产CP U 在内的信息产业链条。在目前的情势下,国产L 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需要更好的产业环境,这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各创新主体的协同参与。

参考文献:

[1]潘爱民,戴夫?普罗伯特.W indo ws操作系统的发展[DB/OL].

htt p://https://www.360docs.net/doc/8514859985.html,/web/asse mbly/acti on/br o wsePage.do?chan2 nelI D=1120096199437&contentI D=1222047975668

[2]韩乃平,刘文清.UN I X类操作系统的发展[DB/OL].htt p://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8514859985.html,/web/asse mbly/acti on/br owsePage.do?channelI D= 1120096199437&contentI D=1222047975669

[3]L inux操作系统[DB/OL].htt p://zh.wiki https://www.360docs.net/doc/8514859985.html,/w/index.

php?title=L inux&variant=zh-cn

[4]倪光南.L inux影响软件界走向,成最热门话题[DB/OL].htt p://

https://www.360docs.net/doc/8514859985.html,/article/2004/0401/A20040401299244.sht m l

作者简介:王勇(1979-),男,汉族,山东单县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

(本文责编:彭统序)

(上接第68页)

参考文献:

[1]CORNEL I A ST ORZ.S mall Fir m s and I nnovati on Policy in Japan

[M].London and Ne w York:Routledge,2006:69-73.

[2]OECD.Main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I ndicat ors[R].2004/2,

Paris:OECD,2004: 6.

[3]Study for Evaluating the Achieve ments of the S&T Basic Plans in Ja2

pan:Achieve ments and Issues of Maj or Policies f or I ndustry-Acade2 m ia-Government Cooperati on and Regi onal I nnovati on[R].

N I STEP Report No.78.2005:45.

[4]ODAGI R I H,NAK AMURA Y.Japanese B i otechnol ogy Venture

Fir m s,Their Role and Their Situati on[J].N I STEP D iscussi on Pa2 per No.22,Tokyo:Kagaku Gijutsu Seisaku Kenkysho,2004 :38.

[5]後藤芳一.中小企業に届く産学官連携.産学官連携 ー

巻頭言[J].2007,3(10): 1.

[6]OECD.DSTI/STP/NESTP/TI P(96)4[R].Paris:OECD,

1996:17.

[7]MAS AY UKI K ONDO.Regi onal I nnovati on Policy and Venturing

Clusters in Japan[J].A sian Journal of Technol ogy I nnovati on

2006,14(2):34.

[8]NAGESH K UMAR:I ntellectual Pr operty R ights,Technol ogy and E2

conom ic Devel opment:Experiences of A sian Countries[EB].ht2 t p://www.i p rcomm issi https://www.360docs.net/doc/8514859985.html,/graphic/documents/study_

papers.ht m.

[9]I ntellectual Pr operty Strategic Pr ogra m2006[EB].htt p://sci2

encelinks.j p/component/op ti on,com_sljlinks/Ite m id,226/task,

clist/catid,106/

[10]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1995:341-342.

[11]梁桂,育苗造.创新强国———对研究制定我国自主创新公共政

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产业,2005(10):16-22.

[12]苗东升.试析战略创新的复杂性.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2006

年学术年会文摘[EB].htt p://https://www.360docs.net/doc/8514859985.html,/ht m l/D ir/

2006/09/20/3852.ht m.

作者简介:余翔(1965-)男,贵州贵阳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周莹(1972-)女,北京市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

(本文责编:彭统序)

27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的启示介绍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内容摘要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日本——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经济体开始陷入泡沫经济危机的泥淖,难以自拔,直到现在还处于恢复期。 当前,从经济学家到平民百姓,许多中国人都在议论人民币升值、房价大涨、股市飞涨,这一切经济的表象与日本当年何其相似。有一些人提出了善意的担忧,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的覆辙? 无论如何,探究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日本“失去的10年”对于今天的中国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本文认为:中国目前经济与泡沫经济前的日本经济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正是触发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为避免重蹈日本覆辙,本文以史为鉴,从中得出重要启示。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启示意义泡沫经济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1988中后期日本经历了大规模的泡沫经济,日本在“出口导向,贸易立国”的国策下经济得到了高速增长,日本的制造业中特别是家电制品等称霸世界,日本银行的总资产和股票时价总额也居世界前茅。人均所得一度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陷入了长达10多年的经济衰退期。国内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现在的中国经济和泡沫经济和崩溃前的日本经济相似,如巨额的外汇储备,通货膨胀,资产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等,并暗示中国经济也可能出现长期的萧条。但中国可以从日本泡沫经济失败中吸取教训,防止中国经济出现大规模滑坡。 一、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 日本泡沫经济的直接原因是日美的贸易摩擦导致日元升值,从而使日本出口商品价格上涨,削弱了日本在

全球贸易市场的竞争力,使采取外向型发展模式的日本出现经济的衰退。为了刺激经济,日本采取了宽松的金融与财政政策。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使得本来资金充裕的日本到处充斥着廉价的资金,但由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利润空间小,资金大都投向股票、房地产,引发了泡沫经济。在日元升值期间,日本从本国利益考虑,接受了美国提出的金融自由化的要求。但是由于日本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以及银行投资效率低下,当开始金融自由化改革后,准备不足的日本银行业面对激烈竞争,出现许多问题。而且日本企业的许多治理模式在未开放国内市场时还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当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便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从而产生了泡沫经济。 二、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的相似之处 1.面临着对美巨大的贸易顺差以及由此带来的本币升值问题。

技术创新的概念与特点

第十二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积极进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以此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进展的产业结构格局。本章研究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和机制,以及它对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第一节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特点 一、技术创新的由来 创新一般是指人的制造性劳动及其成果。技术创新的概念是由“创新”的概念衍生而来的。对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从技术变革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进展的阻碍方面进行的。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为制造相对剩余价值“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②。资本家通过使用新机器以降低商品的价值,从而获得利润,这实际上确实是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来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经济效益,这是技术创新的本意所在。· 受马克思创新思想的阻碍,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于1912年在《经济进展理论》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从经-济学角度把创新看成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猎取潜在的超额利润的过程。他还提出了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生产新的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开发新的市场;

开拓和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供给来源;采纳新的组织方法。 此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创新进行新的认识,不仅深化了技术创新的概念,而且衍生出“社会创新”、“制度创新”等相关的概念。例如:德鲁克 (P.Drucker,1909一 )从治理学角度把创新理解为给予资源以新的制造财宝能力的行为,并以此把创新划分为制造经济价值的“技术创新”和制造社会价值的“社会创新”;诺思从经济学角度把创新理解为“制度创新”,认为经济进展是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过程。 技术创新对经济与社会的进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世纪50年代,日本把“技术创新”翻译成“技术革新’:,认为“技术革新确实是开发新技术、制造新产品,它应是包括从研究开发到实际应用的整个过程”。我国沿用“技术革新”概念直至90年代初。1995年,随着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进展,为回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指出:“技术创新是企业科技进步的源泉,是现代产业进展的动力。”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又进一步强调,要把建立、健全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1996年,国家科技部等单位实施了“技术创新示范工程”。1999年8月,全国技术创新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进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从此,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迅速进展。 二、技术创新的本质

市政府关于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

(2006/07泰州科技)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加强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和《泰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实施《泰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加强我市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创业,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以下政策: 一、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经市级以上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之日起2年内入库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用于扶持企业发展。 经市级以上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自销售之日起2年内所征收的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用于扶持企业发展。 (二)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应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所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三)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单独管理,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企业购置软件,经税务主管部门核准,其折旧或摊销年限可适当缩短,最短为2年;医药生产企业的机器设备,可加速折旧。 (四)企业建立的省级以上技术中心、 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经税务主管部门审定,其 科技人员实际发放的工资额在计算应纳税所 得额时可据实扣除。 市级以上该类研发机构根据企业纳税级次,由当地政府给予适当资助。 (五)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国内投资项 目,符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六)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市内首家生产的发明专利产品和国家级新产品自产品销售之日起3年内,实用新型专利产品和省市级新产品自产品销售之日起2年内所缴纳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用于扶持企业发展;所缴纳的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按90%的比例扶持企业发展,10%纳入市、各市(区)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资金集中使用。 市及各市(区)政府对当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给予一定的专项补贴。 (七)鼓励企业引进、 消化、吸收再创新。凡由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核准或使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中确需引进的重大技术装备,由项目业主联合制造企业制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案,作为工程项目审批和核准的重要内容,经审批(核准)后实施。将通过消化吸收是否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列为对引进项目验收评估的重要内容。 将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的先进设备和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范围。承担国家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项目的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免征进 市政府关于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 重要文件 !!!!!!!!!!!!!!!!!!!!!!!!!!!!!!!!!!!!! !!!!!!!!!!!!!!!!!!!!!!!!!!!!!!!!!!!!! ?14?

科技创新中心介绍

科技创新中心 组织概述 科技创新中心是校团委直接指导下的,校学生联合会下属的全校在籍学生广泛参与的研究创新型中心,前身是合肥工业大学校大学生科技与创新协会,在我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前身校科协是合肥工业大学首个获得“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荣誉称号的学生组织;其直属的KAB创业俱乐部曾荣获“全国十佳KAB”荣誉称号。 自成立以来,目前已经形成校院两级共20个单位,使得科协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状组织整体。2014年进行的学生联合会整合中成为科技创新中心,与学生联合会各中心一道为建设更好的校园科普文化氛围而努力。 机构设置 机构职能 举办科技文化节和各种科技科普专利知识赛事,聆听前沿讲座与参与技能培训进行创业实践、举办创业沙龙 各部门补充 【科普赛事部】是校级科技赛事的组织者。鼓励我校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全国

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科普创意创新大赛等,协助各参赛选手联系指导老师,保障各大赛事的良好进行。是以“双百大赛”和“挑战杯”为龙头的大型科普创新赛事的校园推广者和组织者。开展在翡翠湖校区省级、国家级赛事的宣传和作品交流。 【发明制作部】属实践类部门,部门活动以“制作”和“专利”为两大主线。拥有专利知识竞赛和模型制作大赛两项赛事,前者为同学们增长专利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打下基础;后者为喜欢动手制作的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KAB创业俱乐部】是创业爱好者锻炼商业头脑,提高创业水平的良好平台。开展创业者生存体验来给同学们体验自己的创业梦,开展走访企业实习活动,商业计划书竞赛活动,创业意识及技能的培训工作等。 【事业部】是科技创新中心对创新型社团进行统一管理的部门,其下三个重要单位: 创行Enactus:是一个全球性的以大学生为主的公益创业实践团队,团队通过支持和鼓励学生开发公益项目创业,公益教育等项目为社区带来可持续的商业利益以及改善目标群体的生活质量。 Idea精英汇俱乐部:联想集团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创立的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团中央和联想集团联合提供资金、培训、政策和管理支持,是全国性的大学生组织,覆盖全国191所高校,为全国大学生搭建展现想法和创意的广阔舞台,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航模协会:是我校优秀的科技制作类社团,以科技制作爱好者为主体,一起学习制作航模,包括双轴、四轴航模,并在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招生宣传片及科技文化节期间进行了令人赞叹的航模飞行技巧演示。

国家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企业科技创 新政策介绍 郭戎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投资研究所

主要内容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宏观环境 ——从宏观上认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框架及重要作用 ——国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框架 二、企业运用科技政策的关键环节 ——国家重点鼓励和支持的技术领域 ——科技项目的论证与阐述 ——一般性程序 三、若干重点政策解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相关财税金融政策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宏观环境 对技术创新的宏观认识:一场以企业为主,但单个企业绝对打不赢的战争

国家创新体系简介 ?1987年,英国学者弗里曼率先使用“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概念。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创新系统”成为各国推进科技进步、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政策工具。 ?目前国内一般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体系。

?(一)宏观调控与研发组织架构 ?合理的国家创新体系框架,首先应当包括结构合理的宏观调控与研究组织架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调控体系 ?包括政府宏观管理、科技投入、科技计划管理、评价监督、奖励等。政府要围绕重大战略目标,组织和集成社会创新资源,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推进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政策环境,创造并引导市场需求;制定标准,行使评估和监督等职能,使有关部门、地方在研究开发活动中协调一致,提高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对中国房地产经济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对中国房地产经济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对中国房地产经济的启示 一、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碎成因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国内的各种因素引起的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乃至破灭。 (一)国内资金流动性方面产生严重过剩问题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此前景下,日本的对外贸易顺差也得到扩大,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使日本资金流动性过剩严重,而随着日元的升值,日本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更加突出,日元升值又导致日本外贸出口受阻,于是,投资者就把大量资金投入见效快,利润高的房地产领域和股市等不动产行业,日元的升值也使外国投资者看好日本,使外国资金大量涌入日本,而外国资本涌入的大多也都是房地产市场。从根源上来说,正是日本国内资金的流动性过剩为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的破碎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资金的流动性过剩和不合理投资是房地产泡沫破碎的祸端。 (二)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造成的负面影响 对资金的流动性过剩,日本政府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为了让资金流通得快些使国内的经济向正常化发展,在一年左右的时间,日本政府连续5次降低利率,但政府制定的相关措施并没达到相应目的,投资者仍不愿把资金投入其它行业,资金的流动性过剩仍是严重的问题。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在此状况下,日本政府又提供大量的货币,这进一步造成了资金流动性严重过剩,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使大量资金

流入见效快,易吸纳的楼市和股市,对不动产行业的过度投机,使日本的楼市股市价格飙升很快,这又刺激了投资者对房地产业的进一步投资,这对日本的房地产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促进了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时代的到来。 (三)宽松的银行信贷政策加剧房地产泡沫碎裂 在日本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下,致使日本资金在国内极度泛滥,在此状况下,日本的商业银行本应执行信贷紧缩政策,但银行为了稳定和利率的回报,银行执行的却是宽松的信贷政策。由于房地产投资回报率极高,致使银行信贷大量地涌入房地产业。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日本各大银行都扶持房地产业,各大银行争相向房地产业给予大规模的贷款,这导致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加剧化,直至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彻底破灭。 (四)中央银行突然的银根收紧政策促使房地产泡沫破灭 在日本的房地产泡沫不断加剧化后,日本政府改变了过去的宽松政策,代之的是日本政府对货币和财政执行紧缩政策并严格限制银行对房地产业的贷款投入。在政府的过度干预下,社会对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急剧下降,由于资金的供应量下滑过快,致使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快速下降,这进一步导致投资者迅速把资金退出房地产业,于是,房地产业发展的资金链条彻底断裂了,这最终导致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并导致日本的经济发展一度跌入低谷。 二、中国现有的房地产状况与日本房地产的相似之处 从当前情况看,中国现有的房地产市场状况与日本房地产是有许

借鉴美国对中心企业科技创新政策解读

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 日期: 2010-3-30 17:40:03浏览: 14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作者: 佚名 摘要:企业创新是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在立法支持、财政与税收支持以及创新服务支持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对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分析提炼其主要特征,力图为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有益的政策借鉴。 关键词:美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业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在技术和创新能力上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创新现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我国企业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只有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的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企业主体,尤其在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上凸显了一定优势。美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财政税收政策,以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的配合等手段,大力推动和促进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进步,使之成为实现国家创新计划的主要力量。本文试图梳理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分析提炼其主要特征,力图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有益的政策借鉴。 一、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政策 (一立法支持政策 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立法支持,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提供了全面的法律保障。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小企业创新发展法》,以鼓励中小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加大创新力度、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以《小企业创新发展法》为核心,美国政府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史蒂文森一怀特勒创新法》、《国家竞争技术转移法》、《联邦技术转移法》、《专利法》、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严重的泡沫。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经济发展出现长达10年左 右的萧条。尽管中日经济有很大的不同,但很多专家仍然警告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有一些迹象与泡沫经济破灭前的日 本相似,在深刻了解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前提下,分析我国现阶段与日本那段时期的差异和共性,探索中国预防和应对泡沫经济的措施,从而使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日本泡沫经济介绍 泡沫经济的形成过程。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经历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日本于1984年5月发布《关于金融自 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随后实行了一系列的金 融自由化政策,包括外汇资金可自由转换为日元并可作为国内资金使用,实际需求原则的废除,日元转换限制的废除。第二个过程伴随着《广场协议》和金融缓和措施的实施。1985年9月达成《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海外投资受到巨额的外汇风险和外汇估价损失。日本政府通过抛售美元、购买日元操作来干预外汇市场和接二连三的调低贴现率等积极的金融缓和措施,引起了国内货币供应量猛增,但猛增的货币供应量并没有通过物价上升(流量)而被吸收,而

是急剧扩大了面向不动产的贷款,成了导致存量价格飞涨的原动力。 泡沫经济的膨胀期。银行扩大与中小企业的交易。由于大企业利用通过直接金融方式筹集到的大量资金来偿还银 行借款,因而日本的金融机构迫不得已将重点转向扩大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易。中小企业中资金需求旺盛的有流通服务行业、建筑行业、不动产行业、金融和保险行业、租赁行业,上述贷款都是抵押贷款,向这些非金融机构贷款和不动产贷款导致了泡沫经济的膨胀。同时,市立银行不经由中小企业而直接扩大以住房贷款为中心的面向个人的贷款。股票期货交易的扩大,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影响下,1988年9月起,开始了东京证券交易所股价指数和大阪证券交易所日经平 均股价为对象的股价指数期货交易,更促进了泡沫经济的膨胀。 泡沫经济的崩溃过程。日本的股票市场自1989年12月29日东京证券交易所收盘价创下历史最高纪录(38915.87日元)以来,在一年内股票大幅跌落了两次。接着,三重下跌的结构使泡沫经济彻底崩溃。1990年,在到4月10日为止的时期内,东京股票市场经历了10次股票大幅下跌,在股价下跌的同时,引人注目的是还出现了日元贬值、债券下跌的现象,即所谓的三重下跌。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差异

构建“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构建“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南通崇川开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构建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骨干,科技金融服务为支撑,科技服务中介为桥梁的深度结合、相互交融的“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服务资源,着力解决中小科技型企业生产经营与市场对接中资金、信息、市场等不对称问题,推动区内新兴产业培育和成长。 一、强化扶持,让创业环境更加优良。强化政府机构在“四位一体”中的主导地位,整合提升政府在政策引导、人才引进、跨区合作的作用,促进提高科技企业组织化、产业规模化和产品市场化水平。一是在政策扶持中做大企业。加快制定自主创新、推进科技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规定》等扶持政策,提供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的政策优惠。专门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000万元,专项引导扶持一批初创期企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并积极组织这些企业申报国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二是在人才引进中做优环境。大力实施“336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计划”,即3年内引进海外尖端人才(团队)30名,国内领军人才(团队)60名,

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人才服务。在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基础上,在启动经费、创业投资、贷款融资、工作用房、人才公寓、创业服务等方面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高层次技术领军人物、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团队落户崇川,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构建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建立“隶属关系在单位,价值实现在崇川”的人才资源共享模式,为他们投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三是在联合中做强实力。根据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和区域布局,通过龙头带动、产业承接、区域合作、政府引导等形式,探索园区跨区域合作开发,加强与上海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集成电路孵化基地、南大苏富特软件园等园区深度合作。全力推进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继续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支持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 二、专注孵化,让创业企业健康成长。发挥科技孵化器在“四位一体”中的骨干作用,依托科技服务网络,通过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一是构筑创新创业“大载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服务外包和科技创新载体建设,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存量资产,以自建、收购、转租等方式,在南通商务核心地带世纪大道两侧全力打造崇川创新创业走廊,启动智慧谷、聚智谷、南通数字大厦、清之华园、狼山高科技产业园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六大特征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六大特征 2019-07-10 12:34 智库聚集三千位“政产学研用”等领域知名专家,聚焦科技产业化政策、技术、市场及资本等方面,聚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科技创业保驾护航! 提要:创新生态系统是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由各个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之间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生态链和生态圈。在一个充满活力、可持续的创新生态系统中,世界级创新企业与创新企业集群会不断涌现,进而强化其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地位,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以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高效的创新服务和政府治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发挥枢纽节点功能和占据领导支配地位的城市或地区。本文基于硅谷、波士顿、纽约、特拉维夫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实践经验,分析梳理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六大特征。 一、科研院所云集 科研院所云集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特征。硅谷、波士顿等地的创新实践经验显示,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例如,硅谷周边聚集了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全球顶级的高校,以及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帕洛阿托研究中心(PARC)等全球知名的研究机构,为硅谷产业界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领先技术。值得一提的是,斯坦福大学在硅谷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斯坦福大学的师生和校友创办的企业产值占硅谷产值的50%-60%。又如,波士顿地区拥有超过100所大学,比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塔夫茨大学、波士顿学院、波士顿大学等,其中全美高校排名前50的有7所,是名副其实的美国高等教育核心区。据调查,麻省理工学院在本地的关联企业超过1000家,全球销售额为530亿美元,直接创造当地就业12.5万个,还间接带动就业12.5万个。正是在这些强大科研机构的支撑下,波士顿自20世纪90年代起成功转型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创新中心之一。 二、人才高度集聚 人才高度聚集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特征。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都将人才视为“第一资源”。例如,以色列的特拉维夫是一个依靠人才推动创新的典型城市。这座面积只有51.8平方公里、人口约有40.3万的城市,聚集了以色列近四分之一的高科技企业,还有近800家“种子期”公司。特拉维夫每平方公里就有19 家创业公司,每431人中就有1人在创业,是全球人均创业者最多的城市;三分之一人口是18岁到35岁的年轻人。根据创业基因公司(Startup Genome)发布的《2019全球创业生态报告》,特拉维夫排名全球第6位。再如,波士顿同样 是一座因人才而兴的城市。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波士顿经历三次大的发展危机,但都因其雄厚的人力资源优势使城市化危为机。波士顿发达的高等教育为

日本1989年泡沫经济危机的启示

1992年,查莫斯·约翰逊的《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中译本在原版发表10周年后问世,甫经推出,顿时风靡国内发展经济学界。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学人热议“日本奇迹”之成因时,它却正在以一场愈陷愈深的经济萧条贡献给世人一个新的议题——“失去的十年”。 事实上,就宏观统计数据、特别是GDP与政府 负债比率的变化而言,当今日本失去的或许已经是20年了。总体说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历过五大经济危机: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1989年的泡沫经济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危机以及最近的全球经济危机。创伤最深者,莫过于1989年末那场似乎祸起萧墙的泡沫经济大崩盘。1989年底至2001年秋,日经平均指数由38915.87点直线下挫到10195.69点,缩水70%;而1991年至2002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累积下跌36%,商业用地价格下跌了62%,其中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跌幅高达 52.1%和76.1%。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不仅刺痛了日本社会,也撩动着许多中国人的敏感神经。因为今日中国与经济泡沫破碎前夜的日本有许多类似的表征: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已经开始向海外大规模输出资本、所谓的“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为许多国际学者所追捧……在种种“历史惊人的相似”中,人民币面临的巨大升值压力与以房地产为首的资产价格飙涨更让人们疑问:“中国会不会是下一个日本?”本文结合时代大背景来透视1989年的危机,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日本经济危机的启示意义。 对比: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马克思主义学者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周期性昭示着这样一个论断:发生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它什么时候发生、诱因又是什么。对于1989年日本经济崩溃而言,通过事后的回顾,许多人得出了《广场协定》签署——日元大幅升值——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飙涨——经济泡沫破碎这样一个线性的因果链。有人甚至以阴谋论的解释认为日本遭遇了一场“货币战争”。这也成为某些经济学家担心中国重蹈日本覆辙的基本逻辑。无疑,他们接受了这样一种假设,那就是当年的日本如果能采取更合理和稳健的经济政策,如暂缓日元升值、及时提高储蓄利率以及其他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本可能降低经济泡沫膨胀的风险。这当然有一定道理,只是,如果站在历史大背景的视角下梳理基本史实,我们或许可以摆脱一味评判经济政策得失的窠臼,对1989年日本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有更全面的理解。 二战后日本遭遇了第一次经济大危机——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这次危机的起点在能源供给领域,对日本整个产业结构的既有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不过相比1989年,日本卷入这场危机具有客观上的无奈性,因为当时美苏冷战正在进一步向第三世界蔓延,南北矛盾激化之下,日本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一分子被拖拽进这场整体性的危机。石油危机并没有导致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这恰恰是因为日本尽管经济实力猛增,可尚未被要求在国际经济格局中承担领军性的责任。虽然美日贸易不时擦出火花,可美国及其盟国(特别是一些东南亚国家)相对开放的市场与原料供给一直是日本维持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根本前提。在金融秩序方面,布雷登森林体系虽然渐渐走向末路,但还在确保日本企业享受固定汇率的便利。 到1980年代后半期,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格局多元化的趋势让日本对自身的定位产生了重新判定——它在国际上越来越渴望充当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美国身后的游戏参与者。对此时的日本来说,要实现“政治大国”的身份,首先就要正式确立自己世界经济新中心(至少是中心之一)的地位。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拉开了日本经济金融全面自由化及国际化的序幕。这是一项壮举,因为在之前的石油危机时代,美日之间曾经就日本减少金融贸易的国内壁垒而进行了拉锯战式的谈判,最后美国是以政治筹码为要挟才取得了有限的成果。由此看来,似乎并不能轻易惋叹说当时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种冒失的经济金融战略,因为就当时历史契机来

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产业经济学论文 题目: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以苹果公司为例 姓名:郭庄靖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金融 班级:金融092 学号: 2011年12月15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以苹果公司为例 金融092 郭庄靖 摘要: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企业战略的核心。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企业也需要关注是否适合自身发展。我们以苹果公司为例探讨苹果公司是如何进行自身的技术改革,让企业发展到IT产业的龙头。 关键词:技术创新发展苹果公司 技术创新是具有特定含义的经济发展观,是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引进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供应的新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不能把技术创新等同于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或单纯的技术活动,而要正确把握技术开发、工程化、商业化应用和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创新活动全过程。正因为如此,技术创新是实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形式和必由之路,是各类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基本前提。 苹果公司自1977年成立以来都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运用创新性模式经营,自己有着一套自己的经营模式。手机最早是美国IT巨头摩托罗拉公司发明的。到本世纪初,世界手机生产巨头确立,我国手机生产商也达20余家。在这一背景和市场格局下,投资研发和生产手机,无疑隐藏着巨大风险,在如此白热化的竞争中,很难想象有人会中途冒险进入这个行业。 然而,2007年,乔布斯发布了iphone,之后就成为炙手可热的街机。归根到底还是产品的独特性与不间断的创新。包括iphone在内的ipod、ipad,苹果的每一款产品都可以视为艺术品,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苹果一直在坚持创新基因,路径没有大的改变,但创新的方式在改变。从最早的技术导向型创新,转到了今天的价值创新,这是商业模式的改变。最突出的例子就是iPod与iTunes。回顾历史,1999年三星就已开发出MP3,而iPod直到2001年才出来;1999年美国东北大学学生 ShawnFanning开发出Napster,可以免费下载音乐,苹果在此创意推动下与音乐发行公司商谈,最终推出了iTunes。虽然这两样东西都不是苹果首创的,但苹果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产品+内容”的组合,实现了价值创新,很好地构建了一个双边市场,使产品连接两边不同的用户,本身做成了一个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随着一边用户的增多、价值的体现,会导致另外一边用户数量的增加。无论是iMac、iPod,还是iPhone、iPad,你会发现苹果的产品一边连着广大消费者,另外一边联系着应用程序开发商。这样一个平台建立起来,既有跨边的网络效应,也有同边的网络效应,很多人看别人用iPhone,就有一个追随效应。由于网络效应的作用,成功的平台享有递增的规模效益。所以说,今天苹果的创新不是仅仅着眼于产品,而是把产品做成一个平台。随着使用苹果产品的人越来越多,愿意做应用程序开发的人也越来越多,当然聚集效应就出现了。由此,它的颠覆性创新的生态系统就构建起来了。 从“让用户容易使用、乐于接受”到“塑造用户新的使用习惯”,可谓苹果对“技术创新”和“技术领先”的独到理解。“用户体验”的另一层含义是审美:独特、精致的产品设计,让人产生审美的愉悦和“炫酷”的感觉。乔布斯深

伦敦科技创新中心分析(DOC)

一、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支撑未来30年上海建立新“四个中心”的关键环节。关于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杜德斌教授是这么定义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指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活动集中、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广大,从而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重要价值增值功能,占据领导和支配地位的城市或者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主要特征包括[1]: 1、科技创新资源较密集。 2、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较高。 3、科技创新支撑体系较完善。 4、科技创新文化氛围较浓厚。 5、科技创新国际合作较紧密 指标: 1、科技人员、具有高研发能力企业和机构数量: 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工业化时代的国家,其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及人才,引领了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如今,英国依然保持较高水平的各类技术人才和专业人员的比例,基础科学和人文科学中的传统地位依然强劲,在生物、医学、信息、金融、教育等领域人才济济,仅剑桥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就有78位,比其他欧盟大国一个国家的获奖人数还多。截至2013年10月,英国有121名诺贝尔奖得主(绝大多数为科学奖),仅次于诺贝尔奖得主的第一大国—美国(344名)。 东伦敦科技城是位于伦敦东区的集科技、数字和创意等企业群聚的中心。其最初起源于硅环岛,它被称为“迷你硅谷”是一个相对较小的、高密度科技产业园。2008年,那里只有30家科技企业,到2010年1月,科技创新企业达到85家,2010年政府颁布了一项支持“迷你硅谷”发展的计划,将包括奥林匹克公园在内的东伦敦建造成高科技产业中心,命名为“东伦敦科技城”。政府投入了4亿英镑支持科技城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并确保把新建筑中的一部分空间用作孵化区。思科、英特尔、亚马逊、Twitter、高通、Facebook、谷歌等大型公司也开始进驻,巴克莱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再次开展针对创业企业的特殊融资服务。仅2011年,就有200多家科技企业将总部设于科技城。2011年之后,有超过1600家公司进驻以东伦敦为中心的科技城。东伦敦科技城已成为当之无愧的欧洲成长最快的科技枢 [1]汤汇浩,高平. 上海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思考[J]. 科学发展,2014,10:68-73.

经济危机论文:泡沫经济危机及对中国的启示

泡沫经济危机及对中国的启示 在经济的领域中,关于“泡沫”与“经济”有两个组合词语一“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从宏微观的角度更能体现两者之间的区别。前者反映的是资产的内在价值因为有虚假需求的刺激而不断被拉髙,最终导致价值与其市场价格背离的局部的微观经济现象。后者则反映的是社会局部存在的投机需求在一定传导机理的运作下会放大其实际对社会有效需求的剌激,慢慢地演变成为社会虚假繁荣的全局的宏观经济现象。通俗的讲,当市场状态达到理论上的理想状态时,消费者对经济发展的前景信心满满,投资者因为有利可图而进行不断的投资,整个社会经济呈现健康增长的局面。 但社会经济总量不可能无节制的增长下去,一旦到达其上限,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利润空间的缩小,投资者便会减少甚至不生产,而把目光转向资本市场,届时投资者实现了到投机者的跨越,吹胀经济泡沫。透过历史不难看出每次危机到来前整个社会的经济都会看上去繁荣无比,但是此时企业的利润水平已经降的很低了,实体经济疲软不堪。失去实体经济这一强大后盾的支撑,社会的泡沫经济便从局部的经济泡沫中应运而生,此时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是在所难免的。 上世纪80年代,美、日、德、法、英五国财政部长在纽约发表联合声明,即“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开始一路升值。8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陷于停滞状态。日本的制造业和矿场业等出口企业因为日元的大幅升值在国际同类产品市场中逐渐失去了竞争力,据日本统计数据称,日元升值使得日本出口产业损失髙达3.5万亿日元^美元的贬

值还使得曰本持有美元资产的绝大部分化为泡影。此时日本政府希望通过采取放宽金融政策,进行财政重组等措施来控制日元的升值以此来应对国内经济的萧条局面。一系列措施实施之后日本的法定利率在1987年降到历史最低,仅有2.5%。此外,日元--美元委员会推行金融自由化,放宽对银行业务的限制。尤其在存款利率实现自由化之后,银行间的竞争日发激烈,由于企业大额定期存款利息不断上调,导致银行的筹资成本攀高。相比银行筹资而言,土地和房地产方面因其具有利息高、融资快的特点而吸引了大量社会流动资金。在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企业投资过剩,经济泡沫胀大,最终加速了泡沫经济的发展。在泡沫经济时期,所有人都被笼罩在虚假繁荣的海市蜃楼之中,都抱着“价格还会再涨”的心态,没有人愿意相信,更没有人会相信价格会下跌。1990年,大藏省发布《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相关融资实行总量控制,日本银行也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经济泡沫最终破裂。在此之后,日本经济陷人了长期的低迷,这段时间被称为日本“失去的十年”。 不仅日本有这样惨痛的经历,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也有过这样一段心酸的历程。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各个国家为之震颤,也导致直到现在有的国家依然处在当年的阴影之中。我们可以从美国的信用体系开始来分析当时金融危机是如何酝酿的。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信用档案共享机制的国家之一,美国对贷款人的信用条件有十分严格的要求。而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正是由于美国摧毁了自己建立起来的信用体系。美国将房屋贷款的借款人分为优级、近

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谈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的要求和途径 1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条件和要求 1.1创新需要理论指导和知识支撑,需要进取精神和科学态度 创新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创新行动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甚至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奢谈技术创新就好比是盖空中楼阁。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与用、知与行结合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克服一切困难,勇于解决任何复杂的技术难题,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科技成果;要求人们必须努力学习,不断掌握各种新的知识;创新还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技术创新才能脚踏实地,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1.2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具备技术创新的主体意识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是企业自身应对市场竞争的一种主动行为。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表明,有效创新的必备条件之一是企业的创新者具备强烈的主体意识,它包括企业的研发人员、企业家、一般管理者、技术人员等。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其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体现出的思想意识、管理素质和组织才能的一种综合表现,本质是一种锐意进取、勇于挑战的创业冲动。 1.3要开展技术创新,企业必须具有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 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创新构思的形成、开发设计、中间试验直至生产管理等环节组成的连续过程,它要求企业必须按技术创新的目标建立快捷、高效、既充分发挥各部门功能,又能实现整体协调、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以及最佳配置企业资源、最大限度调动全体员工创新积极性、能动性的管理方式。所以,创新的机制和管理是企业能否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 1.4开展技术创新,要从企业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相结合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必须实事求是,从企业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在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上,都要量力而行。我们作为建筑施工企业,技术上主要以应用为主,通过自主开发、合作开发方式,共同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节约技术创新的成本。 另外,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谨防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脱节。一方面要合理利用企业原有的技术资源,防止不切实际的“变革”和由此造成的浪费;另一方面则要努力为企业的生产经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收入。 2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途径: 2.1转变观念,树立全员创新意识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动技术创新,实施“科教兴企”战略,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加强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宣传力度,使每位员工认识到“技术创新是明天的饭碗”,形成人人关心科技进步的氛围。 2.2面向市场,结合实际开展技术创新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技术创新主要应该在施工技术集成化等方面进行努力。应在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结合自己的特点确定科研攻关项目和引进先进技术,为把我公司建成综合发展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而奋斗。 2.3重视技术创新队伍建设,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大力加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在人才使用中,大胆启用年轻同志到重要技术岗位任职,并通过科技研究和攻关,锻炼科技队伍。给科技人员在生活、工作上创造有利条件,制订有关职称晋升、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极大地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日本泡沫经济分析及启示

目录 前言 (1) 一泡沫经济概述 (1) (一)泡沫经济的含义 (1) (二)泡沫经济的判定 (1) 二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及破灭 (2) (一)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 (2) (二)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 (2) 三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原因及泡沫经济破灭带来的危害 (3) (一)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原因 (3) (二)泡沫经济留给日本的难题 (4) 四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对我国的启示 (6) (一)正确分析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6) (二)对我国防范泡沫经济的建议 (6) 五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8)

摘要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虚拟经济却呈现非理性态势。放眼世界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经济形势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日本具有许多共同处。虽然中日经济不同,但是日本泡沫经济的经验教训还是有比较大的借鉴意义的。认真研究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破灭,再对比我国现状,可以找到一些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益的一些经验教训。国内有不少研究日本泡沫经济的文章,此类文章从不同方面探讨了日本泡沫经济,可以说他们的研究涉及到了日本泡沫经济的方方面面。笔者也借鉴了他们的部分成果,希望通过本文同读者探讨日本泡沫经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对中国启示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泡沫经济;投机;经济结构;内需;金融监控

前言 日本经济在战后飞速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然而,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被称为“泡沫经济”的经济过热现象,随着经济“泡沫”的破灭,出现了长达10年之久的严重经济萧条,是什么造成了这次危机?“泡沫经济”的产生和破灭,对日本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一事件对同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我国,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 一泡沫经济概述 (一)泡沫经济的含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第5篇中,论述了信用和虚拟资本的关系, 提出了虚拟经济的概念,并分析了泡沫经济的产生。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 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定期收入的资本化,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这是它和实际资本的不同之处;但是它却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这是它与实际资本的共同之处。 泡沫经济是指虚拟资本过度膨胀引致的股票和房地产等长期资产价格迅速的膨胀,是虚拟资本增长速度超过实体经济增长速度所形成的整个经济虚假繁荣的现象。[1]其形成过程为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价格上涨的预期吸引了大批投机者,这批投机者一般只是想通过投机获取价差、牟取利润,而对所买卖的资产的实际使用价值或盈利能力不感兴趣;由于新买主的不断介入,价格节节攀升,形成泡沫经济现象;一旦价格上涨的预期发生逆转,价格暴跌, 泡沫破裂, 便引发金融危机并导致整个经济衰退。 (二)泡沫经济的判定 泡沫经济指的是对整体宏观经济的描述,具体来讲是资产价格脱离实体经济的基础条件暴涨的现象。实际上,不论是经济泡沫(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不均衡现象)还是泡沫经济,所要描述的内容并无本质区别,只不过后者意味着对整体宏观经济的定性,说明了问题的严重程度而已。作为泡沫经济的表象,都有资产价格的大规模上升。但是不能说资产价格的大规模上升就是泡沫经济,判定是否是泡沫经济还要看资产价格的上升是否已经脱离了经济基本面。“在泡沫经济发作的时候,价格越涨,需求越旺,买涨不买落,这是判定是否出现泡沫经济的一个重要识别指标。”[2]如果过激地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将会使泡沫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