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观

合集下载

雅斯贝尔斯论大学师生爱的理解与精神交往

雅斯贝尔斯论大学师生爱的理解与精神交往

雅斯贝尔斯论大学师生爱的理解与精神交往
大学教育是一个相互交流与培养的过程,而师生之间的爱和理解是这种交流的基础。

雅斯贝尔斯在《亲爱的先生》中谈到了他对大学师生交往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他强调了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有爱和理解的关系,通过精神交流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内心的欲望”。

这种欲望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对学习和成长的渴望。

只有当学生内心真正燃起对知识的热情时,他们才能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

作为教师,应该通过积极引导和激发,帮助学生发现和培养他们内心深处的欲望。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爱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雅斯贝尔斯认为,爱是师生之间建立真实关系的关键。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和独特性,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感受,从而建立起一种互相理解和共鸣的关系。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潜能。

精神交往是师生之间爱和理解的表现形式之一。

通过精神交流,师生之间可以共同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奥秘,共同成长和进步。

教师可以通过深入交流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学生也可以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和交流,获得新的知识和见解,提高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大学教育中,师生之间的爱和理解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呵护。

教师应该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激情。

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自由探索和思考。

而学生也应该从心底感激和尊重教师的努力和付出,积极参与到教育中去。

《大学之理念》:雅斯贝尔斯,大学就是大学,没有必要卑躬屈膝

《大学之理念》:雅斯贝尔斯,大学就是大学,没有必要卑躬屈膝

《大学之理念》:雅斯贝尔斯,大学就是大学,没有必要卑躬屈膝《大学之理念》:雅斯贝尔斯,大学就是大学,没有必要卑躬屈膝在大学精神日渐式微的今天,读卡尔·雅斯贝尔斯的《大学之理念》会有切身的感受。

雅斯贝尔斯针对“二战”时期纳粹政权对德国大学的内外摧毁,以一个哲学家的身份考察大学的重建,因而写作了这本小册子。

关于大学的本质,国家、社会对大学的干涉限度,教育的价值,大学生的品格等问题,雅斯贝尔斯都做了深邃的论述。

尽管在《大学之理念》中,雅氏没有明确谈及存在哲学。

但读罢此书,仍能觉察到他的大学观实则与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观是相互契合的,大学是一个人们必须被允许通过真正的思考和生活来发现自我的地方,人们要自由地探寻真理,成为一个整全的人。

尤其是探寻真理,雅氏如是说“除了探寻真理,没有什么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意义” 。

在今天读到这句话,觉着分外动情,毕竟我们身在一个“真理”和“意义”都已被解构的时代。

自由,这几乎是大学精神最重要的价值维度。

然而,当国家的力量介入,学术自由便受到挑战。

国家作用在学术领域的扩张,给予了大学学术生活游历的外部经济支持,但过度的权力同样损害自由。

极权政治介入德国大学,使得教授和学生放弃独立思考的标准而沦为纳粹的帮凶,已然成为前车之鉴。

“国家的功能只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照看大学法团独立性的监管人。

大学大可以自然而然地承认国家的这个功能,既不必把国家作为一种必要的罪恶,神秘兮兮地拒绝这个保障自己独立的监管人,也没有必要卑躬屈膝,顺从国家每一个兴之所至的念头。

” 雅氏的这番话站在大学的角度上,说得不卑不亢。

现代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理念都经历了一个祛魅的过程。

对此,马克思·韦伯有更清晰的洞见。

在大科学时代,对很多人来说,科学研究并非一种志业而完全只是一种职业,一个饭碗。

因而,学者们从事科学研究,越来越少的人是单纯地出于费希特所论述过的学者高尚使命的感召,更多的人只是同普通人那样首先出于谋生的需要。

雅斯贝尔斯论大学师生爱的理解与精神交往

雅斯贝尔斯论大学师生爱的理解与精神交往

雅斯贝尔斯论大学师生爱的理解与精神交往在大学教育中,师生之间的爱和精神交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哲学家,他对于师生爱和精神交往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阐述。

他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一种心灵的相通和交流。

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的爱和尊重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爱和尊重并不是一种感情上的依恋,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和接纳。

本文将从雅斯贝尔斯的观点出发,探讨大学师生爱的理解与精神交往。

雅斯贝尔斯认为师生之间的爱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

在他看来,师生之间的爱并不是一种感情的倾诉,而是一种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共同追求。

师生应该能够共鸣于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从而建立起一种真挚的精神交流。

这种共鸣并非是一种儿女般的依赖和依恋,而是一种成年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师生之间的爱应该是建立在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上,而不是情感的依附和依赖。

这种共鸣的精神交流,需要师生之间有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认同,从而建立起一种坚实的精神纽带。

雅斯贝尔斯强调师生之间的爱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

在他看来,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

师生应该能够互相尊重对方的想法和观点,而不是简单地想要传授自己的知识和观点。

师生之间的爱应该是一种平等和尊重的关系,而不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

师生应该能够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和智慧的交流,从而达到共同的精神境界。

这种尊重和理解,不仅仅是在知识上的交流,更是在精神上的共鸣和接纳。

师生之间的爱应该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从而促进双方的学术和精神的成长。

雅斯贝尔斯对于大学师生爱和精神交往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阐述。

在他看来,师生之间的爱并不是一种感情上的依恋,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和接纳。

师生之间的爱应该是建立在共鸣、尊重和支持的基础上,从而共同追求知识和智慧的真谛。

师生之间的爱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这种传承不仅仅是在知识上的交流,更是在精神上的共鸣和支持。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主要内容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主要内容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主要内容雅斯贝尔斯,听到这个名字,大家是不是会觉得有点陌生?其实啊,他可是教育领域的“大人物”,特别是在哲学和教育学的交叉点上,他的观点简直可以说是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人,看看他对教育的看法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咱们得知道,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其实并不拘泥于死板的教学模式。

你看啊,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更多的是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探索自己内心的世界。

他提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要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

简而言之,他的教育理念就是:教育不应该只是灌输,更应该是启发。

说到这个,咱们先不急着批评我们的课堂,毕竟教育的形式是千差万别的。

但是,雅斯贝尔斯提醒我们,教育不应该是单向的、机械的知识灌输。

你看,像我们小时候学语文,老师就是不停地让我们背古诗文、记词语,背得多了,能不能懂呢?有些同学或许记得一两个字,但真正能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想?那可就难说了。

雅斯贝尔斯可不这么认为,他提倡的是“对话式教育”,就是说,老师和学生要形成一种平等的关系,彼此之间要有沟通、交流和互动。

在这种环境下,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

换句话说,教育应该是双方共同成长的过程,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考和成长的伙伴。

雅斯贝尔斯还特别强调“存在的教育”。

你看啊,这话有点深奥,但仔细想想其实挺有道理的。

所谓“存在的教育”,就是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存在”——即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在这个世界上所面临的困惑、挑战和追求。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应该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或者知识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理解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这种教育方式,跟咱们通常所说的“只看成绩不看过程”有着天壤之别。

再来说说他对“教育自由”的理解。

很多时候,咱们在教育上总是强调约束,怕学生不听话,怕他们不按规矩来。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教育雅斯贝尔斯(Education YASBELLS)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特长。

它通过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和深入的个人成长,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思维和领导力,使其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职业需求。

教育雅斯贝尔斯强调实践和实际应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教育雅斯贝尔斯的核心理念教育雅斯贝尔斯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育雅斯贝尔斯强调学习的自由和快乐,鼓励学生追求真理、追求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它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空间和资源,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

二、教育雅斯贝尔斯的教学方法教育雅斯贝尔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授课、讨论、实践、案例分析等,以培养学生多方位的能力和素质。

教育雅斯贝尔斯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教育雅斯贝尔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通过实践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育雅斯贝尔斯的评价体系教育雅斯贝尔斯的评价体系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笔试和口试。

教育雅斯贝尔斯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评价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化。

除了书面考试外,还会采用课堂表现评价、实践项目评价、团队合作评价等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个人发展。

四、教育雅斯贝尔斯的学校组织形式教育雅斯贝尔斯的学校组织形式更加开放、灵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化教育。

学校提供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维。

教育雅斯贝尔斯的学校也鼓励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氛围。

五、教育雅斯贝尔斯的实施挑战与展望教育雅斯贝尔斯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其实施面临一些挑战。

雅斯贝尔斯的大学观及启示

雅斯贝尔斯的大学观及启示

第34卷第3期Vol.34N o.3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4年3月20日M ar.202014·202·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3.101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精神病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 ,1883-1969)对教育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他一生主要在大学教书育人,对大学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的大学观集中体现在《什么是教育》和《大学之理念》这两本著作之中,他的大学理念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对德国乃至世界大学的发展都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大学观(一)什么是大学关于什么是大学,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一个由学者与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1](P19)。

不管资产来自捐赠,来自继承,来自国家,还是统治者的特许,大学都是一个管理自身事务的团体,由学生和学者组成,共同探求真理。

他认为,社会希望在大学的某个地方开展纯粹的、独立的、没有偏见的科研,提供探索真理的服务,大学就是社会需要的这种机构。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不仅是一所学校,而且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学校。

他指出,创立大学的初衷不只是把它作为一个传授学问的场所;更为重要的是,在大学里,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加科学研究与创新,并且凭借这个经验获得终生受益的学术训练和指导。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大学是一个特殊的组织结构,享有高度的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

这些都是区别于其他任何社会机构的重要特征。

此外,大学还是实现人类基本求知意志的一种组织。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的直接目的就是揭示出有哪些信息是未知的,有哪些信息已经知晓的。

求知欲是人天生的基本欲望,人类总是希望可以被认识的领域以及知识会给他们带来什么。

求知欲使人类通过观察、严谨的思考和自我批评,来探寻事物的客观规律。

他还指出,统一性(o neness )与整体性(who leness )是人类求知意志的精髓之所在。

雅斯贝尔斯:大学的观念

雅斯贝尔斯:大学的观念

雅斯贝尔斯:大学的观念雅斯贝尔斯题解:这是雅斯贝斯对大学教育的思索片段,涉及了大学的性质、教育的内容、学生及教师的素质和任务,节选自作者的《什么是教育》。

在该书一开卷,这位当代人类精神生活导师的话就已这样让我们怦然心动:“青年学生感到生活是严峻的,这是因为对他来说,现在比将来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还具有可塑性和发展的可能性。

他已清楚地意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并取决于日常的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间和来自灵魂的每一冲动。

”大学也是一种学校,但是一种特殊的学校。

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大学生要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因而拥有学习的自由;而大学教师则是以传播科学真理为己任,因此他们有教学的自由。

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至于大学组织的各种形式则是次要的。

如果这种为实现大学理想的活动被消解,那么凭组织形式是不能挽救大学生命的,而大学的生命全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新颖、合符自身境遇的思想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

大学生们总是潜心地寻觅这种理想并时刻准备接受它,但当他们从教师那里得不到任何有益的启示时,他们便因感到理想的飘渺和希望的破灭而无所适从。

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他们就必须经历人生追求真理的痛苦和磨难,以此寻得理想的亮光。

由于众多大学并存的现象,造成了毁灭真正学术的趋势,因为学术研究为了拥有读者,只好投大众所好,而大众往往只顾及实际的目的、考试以及与此有关的东西。

受其影响,研究工作也只限于那些有实际用途的东西上。

于是,学术就被限制在可了解、可学习的客体范围内,本来应是生存在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中的大学,这时也变成了普通的学校。

一般学校要和大学分开,普通学校总是把知识全盘交给学生,而大学则无此义务。

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从意志力极强而且具备足够条件的人之中挑选出一些人来受大学教育。

实际上,报考大学的是一大群高中毕业、具有一定知识的普通人。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教育,这是一个贯穿人类历史、影响着每一个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

而当我们提及教育,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无疑是一座值得深入探索的宝库。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

这意味着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唤醒个体内心深处的良知、智慧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责任感和精神追求的完整的人。

在雅斯贝尔斯的理念中,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和对话。

教师并非只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和成长的伙伴。

教师需要以尊重和关爱为基础,与学生建立起真诚的关系,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困惑,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质疑。

这种对话式的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平等和自由的氛围中表达自己,从而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精神成长。

他强调,教育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教育不应仅仅关注眼前的成绩和功利的目标,而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和整个人生的发展。

真正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能够自主地获取知识、适应环境,并不断提升自我。

雅斯贝尔斯还指出,教育应该具有超越性。

教育不能被现实的种种束缚所局限,而要引导学生超越当下的困境和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和价值理想。

这就要求教育不仅要传授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和对真理的追求。

另外,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应当注重个体的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天赋、兴趣和需求。

教育应该尊重这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而不是采用一刀切的标准化教育模式。

同时,教育也离不开自由的环境。

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展现自己的个性。

但这里的自由并非无限制的放纵,而是在一定的规则和道德框架内的自主选择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面对功利主义和应试教育的盛行,我们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而忽视了他们的精神成长和个性发展。

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

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

[摘要]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什么是教育》集中反映了了雅氏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他从“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 对教育本质、教育方法、高等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反映了其对教育的独特理解。

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教育雅斯贝尔斯( Karl Jaspers, 1883 - 1969) 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教育著作—《什么是教育》从其“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 深入论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见解, 对德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我们今天学习、探讨教育问题展现了一个极为宽阔的视野。

一、雅斯贝尔斯的哲学观雅氏的教育观, 是其主观唯心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哲学思想的直接反映。

他首先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人的问题。

他认为不应该把人作为自由的存在物来描述, 而是作为精神、作为超出主体和个体的力量去理解; 人是作为自由的可能性的存在, 人生是人这个存在对上帝的内心体验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人的使命是不断超越, 从而达到与上帝“合二为一”的目的和结果, 只有通过不断的“超越”,人才能最终认识到“无所不包者, 或大全”,即“存在”自身。

雅氏也特别强调个人的自由, 强调人的自由抉择对生命的意义。

他认为, 自由的存在或不存在不能靠科学的必然性知识和经验的知识来证明, 也不能在概念上加以规定。

只有超越“自身”,信仰宗教, 人与上帝进行对话和交往,并且遵循与“上帝所预定的合理的目的相一致的行动”,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雅氏正是基于其“存在、自由、超越”的哲学观, 呼吁了人的生存信仰和自由对人的意义, 弘扬了人的主体价值和主观能动性, 这形成了雅氏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并集中体现在其教育著作—《什么是教育》一书中。

二、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本质的思考雅氏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开篇卷首解释了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什么是教育》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一部关于教育思想的汇编,其中涉及了教育的本质、类型、任务、方式、可能性与边界,以及大学教育的理念和任务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书中,雅斯贝尔斯强调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堆集和智识的训练,而是人的教育,灵魂的教育,整全的教育。

这让我深受启发。

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但忽视了个体的全面发展。

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启迪和塑造,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创造力、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对学生产生真正的影响,让他们成为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价值观的人。

在书中,雅斯贝尔斯提倡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尊重和互相照亮。

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重要的触动。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单向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但这样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自主性。

相比之下,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则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平等。

教师应该更多地是引导者和启发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才能够真正参与到教育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问和探索。

此外,雅斯贝尔斯还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保持独立自由的个人意志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并提出了本真的教育的方法。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个体,使其成为对真理的追求者。

这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的教育问题。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功利和应试,忽视了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选择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去发现真正的兴趣和激情,追求内心的满足和成长。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什么是教育》,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对学生人性的启迪和塑造,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和引导。

教育需要从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平等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性。

雅斯贝尔斯简介德国神学家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

雅斯贝尔斯简介德国神学家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

雅斯贝尔斯简介德国神学家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雅斯贝尔斯简介简明扼要地叙述了这位伟大哲学家的简短的一生,雅思贝尔斯简介中曾经写道,雅斯贝尔斯是德国上个世纪非常重要的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也是神学家,同时雅思贝尔斯在精神病研究方面非常有成就,他主要探讨了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而且着重自我分析和自我考察,雅斯贝尔斯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

雅斯贝尔斯图片雅斯贝尔斯简介提到,雅斯贝尔斯在1883年的时候出生于德国南部的奥尔登堡的一个小家庭,他的父亲是法学家,他的母亲对于哲学感到兴趣,所以雅思贝尔斯很早就受到了家庭影响的熏陶,后来雅斯贝尔斯成功地在医学院毕业,到海德堡精神病院工作,在那里,他对于医学界对研究病人精神病的方式很不满,立志要改善精神病学研究。

在雅斯贝尔斯40岁的时候,他认为精神病学不如哲学,所以40岁的雅斯贝尔斯从心理学转投哲学,并且把哲学中的一些理论知识扩展到精神病学的工作上,他自此之后成了鼎鼎大名的哲学家,在德国乃至欧洲地区享有盛名,后来半年雅思贝尔斯又来到瑞士工作,在哲学界表现十分突出。

晚年的雅斯贝尔斯一直都是在瑞士度过的,也就是在他晚年的时候提出了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轴心时代指的是历史上的3个时期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后来这个命题给后来的历史学家造成了深刻影响,1969年的时候雅斯贝尔斯由于心脏病突发,在瑞士与世长辞。

德国神学家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一直以来大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受到后人的关注,因为雅斯贝尔斯曾经涉足过多个领域,他不仅在人的心理学和精神病方面有研究,还是一位专业的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总体概述就是苏格拉底的教育观。

因为雅斯贝尔斯十分推崇实施苏格拉底式教育,他的自我教育观对现在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雅斯贝尔斯图片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很大程度上和苏格拉底的教育观不谋而合,而苏格拉底的教育观又认为要因材施教,按照不同的人的才智传授他不同的内容学科,而雅思贝尔斯一生都在身体力行,亲自践行着这种教育观。

雅斯贝尔斯教的教育思想的内容

雅斯贝尔斯教的教育思想的内容

雅斯贝尔斯教的教育思想的内容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教育学家,他是世界性的教育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为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他长达六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其中最为重要的三个主题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

1.教育的目的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

他认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力等多个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获得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但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自由、独立、有创造性的人。

2.教育方法
雅斯贝尔斯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来设计课程和授课方式。

他认为,学生应该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从而获得更高的学习动机,并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

此外,他还主张采取启发式教育,即通过引导学生使其自我发现和发掘知识。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教育制度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制度应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去接受教育。

他认为,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着对学生的某些程度的歧视,这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短板。

因此,他主张建立起一套平等机会、适应能力、个性自由、高效率的教育制度。

同时,他也强调儿童的自然成长和发展过程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考虑,教育制度也应该切实考虑到儿童的身心特点,给予他们应有的支持和关爱。

总之,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的内容深深影响了世界教育,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改革现有教育体制,推进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雅斯贝尔斯论大学师生爱的理解与精神交往

雅斯贝尔斯论大学师生爱的理解与精神交往

雅斯贝尔斯论大学师生爱的理解与精神交往雅斯贝尔斯大学是一所注重个性化教育的学校,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强调师生之间的精神交往及爱的理解。

师生之间的爱并非指恋爱情感,而是一种相互尊重、关心、支持、理解和信任的情感联系。

在雅斯贝尔斯大学,师生之间的爱是一种基于信任和共享的理解和互动。

在这个大学里,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它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包括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教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教师的支持和关怀。

这种互动让师生之间的关系转变为一种真正的朋友关系。

同时,学生也承担了对教师的特殊责任。

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要对教师充满信任,与教师进行互动。

学生应该立志于充分利用独特的机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通过信任、感恩和回报,学生不仅能够得到充分的帮助,而且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师生之间的爱。

师生之间的爱,不仅止于在学术方面的互助,还有在日常生活方面的支持。

雅斯贝尔斯大学呼吁所有师生都要遵循“闲时关心,忙时支持”的原则,即在生活中,师生之间应相互关注、送温暖,而在学业身心压力大时,应相互支持、互相帮忙,来体现相互之间的支持和爱。

在雅斯贝尔斯大学,师生之间的爱是一种精神交往,是一种双向沟通和关注的互动。

这种精神交往要求每个人都能真正地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人,以达到共同成长和进步的目的。

这种精神交往让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过程,也使得师生可以相互欣赏各自的特质和个性。

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精神交往可以让师生们更加关心到别人,更加尊重和体谅别人,以达到彼此心灵的交流和精神的互动。

总之,基于信任、关爱、支持和理解的师生之间的爱是雅斯贝尔斯大学对于教育和社会的一种新理念和新追求。

这种理念和追求不仅在学术和课堂上有所体现和运用,而且还体现在日常生活和社交中。

人类灵魂的伟大才能在这种新理念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师生之间的精神交往和爱的体现,也与各位师生的关爱和付出有关。

灵魂的唤醒与生存的超越--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思想解析

灵魂的唤醒与生存的超越--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思想解析

灵魂的唤醒与生存的超越——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思想解析王艳萍(高等教育学)摘要: 人类生存的实际处境,尤其是精神及道德状况引发了雅斯贝尔斯对存在的思索,成为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原生点,而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则成为改善人的异化状态、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成为自己的津梁。

因为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在“人与人的精神契合中”中通过“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唤醒人的沉睡的灵魂。

基于此,大学教育本身就在事实上成为一个通过精神陶冶实现自我教育与生成的生存过程,它渗透在大学的科研与教学过程中,同时凭借文化熏陶,最终创造精神的自由王国。

这篇学术论文从雅斯贝尔斯的生活历程和思想形成过程展开,并论述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以及这两方面对其大学教育理念的影响;论文的主体部分解析了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理念:首先阐析了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以及作为教育的一种具体形态的大学教育的特点——自由精神、纯粹性、统一性、开放性和道德性。

嗣后,文章辨析了大学教育是精神陶冶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研究、教学、文化熏陶及其相互关联实现的;在文章的第四章笔者尝试对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思想作出评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 ;存在主义Awaking Souls And Transcending The Existence——On Jaspers’ Ideas Of The UniversitiesWang Yan Ping (Major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bstract:The real being situation of human, especially the spiritual super-substantial conditions and moral appearances induced Jaspers’ consideration on existence, which was the original point of his existentialism. Meanwhile, education, specially the higher education had been the way to better human’s condition of alienation、find themselves、know themselves and be themselves. Jaspers thought that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waking human’s unconscious soul by “the spiritual exchange among humans” and “exchange activities between soul and body among individuals”. On this basis, higher education itself actually became an existential process which generates self education through spiritual nurture. It permeated in the process of science study and teaching in the universities. At the same time it relied on the cultural molding and ultimately created the spiritual realm of freedom.This research paper starts off with Jaspers’ life experience and formation of his ideology, then his existentialism, and the influences on his higher education ideas from both of them; The main part of the paper analyzes Jaspers’ higher education ideas: above all it describes Jaspers’ thoughts on education essence and the features of higher education as a special kind of pattern——that is freedom、purity、unity、opening and morality. Thereafter,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higher education is a process of spirit nurturing, which is fulfilled through research、teaching、cultural molding and the interrelation among them; In the last chapter the author tries to make certain comments on Jaspers’ ideas about higher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Jaspers; higher education; existentialism目录前言┉┉┉┉┉┉┉┉┉┉┉┉┉┉┉┉┉┉┉┉┉┉┉┉┉┉┉┉┉┉┉ 1一、雅斯贝尔斯的思想形成历程┉┉┉┉┉┉┉┉┉┉┉┉┉┉┉┉┉┉┉ 2(一)存在解释存在——雅斯贝尔斯生活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生存状况及其性格特征┉┉ 2 (二)存在构成存在――雅斯贝尔斯的思想历程及其生平┉┉┉┉┉┉┉┉┉┉┉┉┉┉ 4 二、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哲学阐释┉┉┉┉┉┉┉┉┉┉┉┉┉┉┉┉┉ 8(一)惟待黄昏降临,密涅瓦的猫头鹰才会起飞: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渊薮┉┉┉ 8 (二)人是不可替代的自由的个人: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基点┉┉┉┉┉┉ 10 (三)人永远无法穷尽自身: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依据┉┉┉┉┉┉┉┉┉┉11 (四)存在、真理与现实: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核心┉┉┉┉┉┉┉┉┉┉┉12 (五)通过内心行为把握现实的纯粹意识活动: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哲学的现象学方法论┉┉13 (六)超越二元分立的智慧之路: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哲学论证的通衢┉┉┉┉┉┉┉┉14 (七)通过超越达到超越存在: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哲学的归宿┉┉┉┉┉┉┉┉┉┉┉14 三、雅斯贝尔斯关于大学教育之理念┉┉┉┉┉┉┉┉┉┉┉┉┉┉┉┉┉15(一)灵魂唤醒灵魂的精神交往——教育的本质┉┉┉┉┉┉┉┉┉┉┉┉┉┉┉┉┉ 15 (二)自由精神、纯粹性、统一性、开放性、道德性——大学教育的特点┉┉┉┉┉┉ 16 (三)精神陶冶——大学教育的过程┉┉┉┉┉┉┉┉┉┉┉┉┉┉┉┉┉┉┉┉┉┉ 22 研究与教学┉┉┉┉┉┉┉┉┉┉┉┉┉┉┉┉┉┉┉┉┉┉┉┉┉┉┉┉┉┉ 23 文化熏陶┉┉┉┉┉┉┉┉┉┉┉┉┉┉┉┉┉┉┉┉┉┉┉┉┉┉┉┉┉┉┉ 24 (四)理念·制度·人——理念与现实之间的张弛┉┉┉┉┉┉┉┉┉┉┉┉┉┉┉┉ 35 理念与制度┉┉┉┉┉┉┉┉┉┉┉┉┉┉┉┉┉┉┉┉┉┉┉┉┉┉┉┉┉┉ 35 理念与人┉┉┉┉┉┉┉┉┉┉┉┉┉┉┉┉┉┉┉┉┉┉┉┉┉┉┉┉┉┉┉ 37 制度与人┉┉┉┉┉┉┉┉┉┉┉┉┉┉┉┉┉┉┉┉┉┉┉┉┉┉┉┉┉┉┉ 38 四、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理念的双重性摭谈┉┉┉┉┉┉┉┉┉┉┉┉┉ 38(一)理念与现实┉┉┉┉┉┉┉┉┉┉┉┉┉┉┉┉┉┉┉┉┉┉┉┉┉┉┉┉┉┉ 38 (二)理性与非理性┉┉┉┉┉┉┉┉┉┉┉┉┉┉┉┉┉┉┉┉┉┉┉┉┉┉┉┉┉ 39 (三)开放性与相对性┉┉┉┉┉┉┉┉┉┉┉┉┉┉┉┉┉┉┉┉┉┉┉┉┉┉┉┉ 40 (四)个性与社会性┉┉┉┉┉┉┉┉┉┉┉┉┉┉┉┉┉┉┉┉┉┉┉┉┉┉┉┉┉ 41 结语┉┉┉┉┉┉┉┉┉┉┉┉┉┉┉┉┉┉┉┉┉┉┉┉┉┉┉┉┉┉44参考文献┉┉┉┉┉┉┉┉┉┉┉┉┉┉┉┉┉┉┉┉┉┉┉┉┉┉┉┉45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47致谢┉┉┉┉┉┉┉┉┉┉┉┉┉┉┉┉┉┉┉┉┉┉┉┉┉┉┉┉┉┉┉ 48前言雅斯贝尔斯是20世纪德国有影响力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雅斯贝尔斯论大学师生爱的理解与精神交往

雅斯贝尔斯论大学师生爱的理解与精神交往

雅斯贝尔斯论大学师生爱的理解与精神交往雅斯贝尔斯是一位20世纪的德国教育学家,他对大学教育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见解。

在他的著作《大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中,他提出了“师生爱”的概念,强调了师生之间的精神交往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

他认为,师生之间的爱是一种纯粹的爱,是一种精神上的相互尊重和关注。

师生之间的爱不是指恋爱或亲情的爱,而是一种教育的爱,一种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爱。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师生之间的爱是一种精神交往,它不仅仅是一种单方面的传递,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

师生之间的爱是建立在师生之间的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的。

师生之间的爱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而教师也会因为对学生的爱而更加关注和呵护他们的成长。

师生之间的爱还可以促使教师更加注意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特长,教师应该通过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并利用他们的优势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师生之间的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状态。

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师生之间的爱的实践。

有些教师会在课堂上发自内心地关心和鼓励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有些教师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深入了解他们的困惑和烦恼,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这种师生之间爱的实践也得到了学生的回应和认可,他们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也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中。

雅斯贝尔斯提出的师生之间的爱是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师生之间的爱是建立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的,它可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身心健康,帮助他们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

师生之间的爱的实践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关爱,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自信心。

师生之间的爱是一种纯粹的教育爱,它对于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雅斯贝尔斯大学制度观及其对“双一流”建设的启示

雅斯贝尔斯大学制度观及其对“双一流”建设的启示

雅斯贝尔斯大学制度观及其对“双一流”建设的启示雅斯贝尔斯大学是一所享有国际声誉的高等学府,该大学拥有一套完善的制度观念,并且对中国的“双一流”建设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雅斯贝尔斯大学的制度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该大学高度重视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在这个大学里,教师和学生都被鼓励追求真理,自由表达观点,并对不同的观点持开放的态度。

这种制度观念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对社会有影响力的人才。

这对于“双一流”建设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在开放自由的学术环境中,才能够有更多的创新成果和突破性的研究。

雅斯贝尔斯大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们提倡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之外,还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加研究、实习、社会服务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教育模式在今天的中国大学教育中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双一流”建设中。

只有培养出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才能够适应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社会需求。

雅斯贝尔斯大学还十分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在这个大学里,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

他们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和全球问题,鼓励学生与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和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这种师生互动的模式,不仅能够加强教学和学习的效果,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领导才能。

对于“双一流”建设来说,也非常重要。

只有在鼓励师生合作、促进学术共同进步的环境中,才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和领军人才。

雅斯贝尔斯大学的经验对于中国的“双一流”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给予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更多的空间和保障,鼓励教师和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和创新。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和社会服务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应该鼓励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提供一个促进学术共同进步和创新的环境。

何为大学?——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的大学观解读

何为大学?——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的大学观解读

前,而语义指向只能指向后面的某一成分。

3.位于谓语之前。

从之前举过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究竟”出现在陈述句中还疑问句中,不论是在主语之前还是在主语之后,它都是出现在谓语成分之前。

这一点张谊生在他的《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中做出过解释:评注副词的基本功能是对相关命题或述题进行主观评注。

在句法功能存在述谓性的特点,也就是在句中充当高层谓语(或者说双谓语中的前谓语)。

“究竟”属于评注副词的范畴,因而也具有述谓性,进而在句法分布上总是出现在谓语之前。

综上所述,由于“究竟”一词在句中的句法位置的特殊性,导致它在语义指向上只能后指。

当然,上文中提到过这其中还有语义方面的因素。

二、语义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对于“究竟”一词的意义有两个词条作为解释。

第一,用于问句,表示进一步的追究,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多用于书面语,口语多用“到底”。

既然“究竟”在语义上是表示进一步的追究,那么它所要追究的内容则应该是句中的未知信息。

那么问句中的未知信息通常是指什么呢?答案当然是特指问句中的疑问代词、选择问句中的“是……还是……”结构以及正反问句中的“V不V”结构。

因而从语义角度讲,疑问句中的“究竟”是指向后面的疑问形式。

第二,归根到底。

“毕竟”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多用于含有评价意义的陈述句中。

而根据张谊生先生的《现代汉语副词研究》,“究竟”一词属于半幅评注副词,以句内因素(也就是话题)作为评注的基点。

从所表述信息的角度看,半幅评注只有述题是新信息,句子话题(主语)则是旧信息。

既然要强调归根到底的结论部分,那么所强调的内容则应该是句中的新信息,即句子中的谓语部分。

因而,从语义上看,陈述句中的副词“究竟”也是向后指向句中的谓语。

综上所述,由于受到句法分布和语义内容的影响,“副词”在语义指向上总是呈现后指的趋向。

在疑问句和陈述句的疑问部分中,指向后面的确定的疑问形式;在一般的陈述句指向句中的谓语部分。

作为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副词,“究竟”一词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对其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论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师观及其启示

论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师观及其启示

11大 学 教 师 的地 位 . 在 雅 斯 贝 尔 斯 看 来 , 师是 教 学 中 的权 威 。 所 谓 的权 威 与 教 他
人 制 造 成 最有 用 的工 具 , 不 是造 成 一 个 人 。 指 出 : 除 了单 纯 而 他 “ 的 事 实 和 技 巧传 授 之 外 , 教学 和科 研 还 应 该 有 更 多 的 追 求 。 它们
知 识 整 体 的 联 系 。 而大 学 教 师 还 应 该 教 授 整体 知识 . 给 学 生 因 教

的堆 积 。 在他 看来 , 师 是 引 导 学 生 自我 学 习 , 动 学 生 自我 生 教 推
成 的促 进 者 。 教师 的任 务 也 不 仅 仅 在 于 知 识 的 传 授 , 而更 重 要 的 是 促 进 学 生 灵 魂 的唤 醒 , 导 学 生成 为全 人 。 引
第 9卷 第 1期  ̄o. N . 19 o1





21 0 2年 1 月 J u y 2 1 an ar 01
Re d nd 、 iePe i ca a a Ⅳrt rodi 1
论 雅 斯 贝 尔 斯 的大 学 教 师观 及 其 启 示
刘 佳
f 南 大 学 教 育 学 部 重 庆 西 北碚 4 0 1) 0 7 5
师 的启 示 。
关 键 词 :雅 斯 贝 尔斯 大 学教 师 观 启 示
中 图分 类 号 : 6 2 G 4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6 2 1 7 ( 0 20 — 0 5 0 1 7 — 5 8 2 1 )1 0 6 — 2
大 学 教 师 在 探 索 真 理 的 同 时 , 应 该 以 传 播 真理 为 己 任 . 也 因 而 他 们 有 教 学 的 自 由。 正 如 雅斯 贝尔 斯 所 说 : 大 学 第 二 位 的工 “

雅斯贝尔斯论大学师生爱的理解与精神交往

雅斯贝尔斯论大学师生爱的理解与精神交往

雅斯贝尔斯论大学师生爱的理解与精神交往雅斯贝尔斯是一位斯堪的纳维亚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人性的独特洞察力而闻名。

他的作品《大学师生爱的理解与精神交往》探讨了大学师生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他们之间所产生的深厚的爱和精神交往。

本文将从理解爱的角度进行阐述。

在雅斯贝尔斯的眼中,大学是一个崇高的殿堂,是知识和智慧的源泉。

在这个殿堂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交流和互动的基础就是爱。

雅斯贝尔斯认为,爱是一种理解和关怀的情感,师生之间的爱不仅仅是恋爱的爱,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交往和彼此理解的表现。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师生之间的爱建立在对知识和智慧的共同追求上。

师生之间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兴趣,他们都渴望通过学习和教学来获得更多的知识。

他们相互扶持和鼓励,通过彼此的努力和智慧,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师生之间的爱是一种无私的爱,他们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而学生也以感恩和敬仰的心态接受老师的指导和教诲。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师生之间的爱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共鸣的基础上的。

师生之间虽然存在身份上的差异,但他们都是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师生之间的爱需要双方能够真正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观点和情感。

只有通过真正的理解,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真诚的交流和深厚的爱。

在这种理解和共鸣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的爱才能够真正地发展和成长。

雅斯贝尔斯还认为,大学师生之间的爱是建立在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性上的。

师生之间的爱不是一种占有和压迫,而是一种自由和平等的爱。

师生之间的爱需要双方能够尊重对方的自由和独立性,同时也要为对方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这种自由和独立的爱的环境下,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观及其对我国当今大学发展的启示
研究缘由:1.“如果今年国家通过立法把三陪作为合法职业,那么明年一定会有高校开展三陪学科”,结合当前大学教育的现状,产生一些思考。

2.读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有感,在《什么是教育》的最后两章,雅斯贝尔斯专门论述了他的大学观。

一、简介雅斯贝尔斯及其主要教育观点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

百度百科中对他的描述是,雅斯贝尔斯主要在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自我分析以及自我考察等问题。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十分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

而作为教育家的雅斯贝尔斯,教育观点基本直接反应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

雅斯贝尔斯的哲学思想,概括起来说就是三个关键词“生存、自由、超越”。

他认为人是作为自由的可能性的存在,人生是人这个存在对人的完满生存状态的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使命就是不断超越,从而达到与上帝合二为一的目的和结果。

所以说,从雅斯贝尔斯对人的生存的关注度可以看出,他的教育观应该属于人本主义,充满着对人的精神和灵魂的人文关怀。

在《什么是教育》中,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因此他强调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

在这种教育观念下,雅斯贝尔斯就十分反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是主张苏格拉底式的教育,通过探索、陶冶和交往的方式,唤醒人的内在精神。

二、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观
通过对雅斯贝尔斯主要教育观点的介绍,我们不难窥探出他的大学教育观念亦是富含人文关怀的。

他认为,“大学是一种特殊的学校。

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下面我就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具体来介绍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观。

(一)教育目的
教育目是教育观念的本质体现,与他的人本教育理念相一致,雅斯贝尔斯反对大学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认为这种只进行“职业训练”的教育是将人训练成生产线上的工具的活动,既没有科学思考方式训练,也没有精神生活得培养,根本不能称之为教育。

雅斯贝尔斯心中理想的大学教育,应该是在一个探索真理和精神交流的环境中,培养“全人”为目的。

综合雅斯贝尔斯的有关大学教育的论著来看,所谓“全人”,是指身心成熟、具有基本科学态度、独立意识、自我责任感、渊博知识和和谐个性的人,而且,我认为带有培养追求真理的“精神贵族”的意味。

只有培养出这种“全人”或者“贵族”,才符合大学作为探索高级学问的场所的身份和尊严。

(二)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作为教育活动的载体,决定着教育目的的实现程度。

根据雅斯贝尔斯对大学教育目的的阐述,他认为大学教育的内容应该是“知识的宇宙”。

所谓“知识的宇宙”,是指包含“所有门类的知识”,这个“知识的宇宙”,既包括传统成熟的学科,又包含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学科、新观念,体现了大学教育在知识层面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所以说,大学教育内容应该是一个无所不包、
不断充实和不断发展的知识统一体。

只有通过学习研究这种“知识的宇宙”,才能使人超越“现实的存在”,成为教育目的中所限定的“全人”。

(三)教育方法
1.在教育方法上,雅斯贝尔斯十分推崇“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大学教育也不例外。

他认为,在大学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法,是符合大学自由和发展的本性的,既可以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教育氛围,又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真正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

2.为了实现培养全人的目的,雅斯贝尔斯认为具体可以使用陶冶和唤醒的方法,在《什么是教育》中,他对陶冶和唤醒的科学性和过程做了专门的论述,详见十三、十四章,这里不再专门讲述。

雅斯贝尔斯眼中的大学教育,既要传承历史文化,又要体现教育对人的价值,还要具有符合教育规律的科学性,而使用陶冶和唤醒的方法,是一种达到灵魂交流的目的的方法,体现了大学教育的本质特性,也利于人的自我实现。

三、对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观的评价及其对我国当前大学发展的现实意义(一)简评
综合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观来看,他所认识的大学教育,与存在主义哲学理论息息相关,他视追求真理高于一切,因为只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理,才能实现人之为人的“不断超越”。

在这种观念里,要想实现大学教育的终极目的,就必须使大学享有绝对的学术自由权,是彰显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有力支撑,对教育在其本质意义上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雅斯贝尔斯提出的大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也对当下教育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大行其道”产生了有力冲击,有利于呼唤教育德性的回归,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更深层次的认识到自己的本质任务,从而走向更加明确和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