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教育质量观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是一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强调教育过程和结果并重的理念。
它的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提升,以及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
质量观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还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具体内容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需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倡导多元化,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以美国为例,许多高校在实现大众化教育的同时,积极推行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关键能力和素质。
同时,他们还注重实践教学,开设了大量的实验课程和项目,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过程与结果的并重。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优化教育资源,实行多元化教学,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大众化教育能更多地学生个体的差异和需求,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自学考试作为一种灵活的教育形式,逐渐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和认可。
然而,在自学考试快速发展的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围绕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自学考试质量问题展开探讨,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自学考试是一种以考生自我学习、自主考试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形式。
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自学考试具有学习方式灵活、考试周期短、取证时间快等特点,能够满足广大求学者的学习需求。
自学考试的灵活性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自学考试的考试难度相对较大,需要考生具备较高的自我约束力和学习能力。
自学考试的学习周期较长,需要考生做好长期学习的准备。
大众化阶段主体性高等教育质量观王让
浅论大众化阶段主体性高等教育质量观王让,张赟,孙晋(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150001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摘要】质量同时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
质量的这种特性使得质量与质量观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高等教育质量呈现的多样性、层次化的特点是质量的特性在高等教育产品中的体现。
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中,质量问题尤为凸显。
文章提出用主体的视角审视高等教育质量,并在多样化质量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主体性质量观,认为学生的主体性应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中得到充分重视。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大众化;主体性【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18(2013)01-0009-03【作者简介】王让(1981—),男,黑龙江绥化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副研究员、博士;张赟(1981—),男,山东兖州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助理研究员、博士;孙晋(1986—),男,黑龙江五常人,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一、高等教育质量与主体性质量观(一)高等教育质量及其特殊性一般认为,质量概念源于企业管理理论。
ISO 将质量定义为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的总和。
可见,客观性与主观性是形成质量概念的两个必不可少的特性。
脱离了客观性,质量就没有一个特定的衡量标准,从而无法形成质量概念;而脱离了主观性,僵化的标准也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一定产品的质量必须同时具备这两种特性。
高等教育质量概念来源于产品质量的概念,故而在探讨高等教育质量特性时可以借由这两种特性进行考察。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高等教育机构作为生产高等教育产品的流水线源源不断地产出承载了高等教育质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和科学知识,这使得高等教育作用机制与企业产品生产过程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因而产品质量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有了用武之地。
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及其实现
高 教 探 索
20年第 5 06 期
H i h r Ed c to p o a i n g e u a i n Ex l r to
大众化 时代 高等教 育的质量观及 其实现
李 长春
摘 要 :随着 我 国 高等教 育进 入 大众 化 时期 ,质 量 问题 显得 尤为 突 出。把 握 高等教 育质 量概 念 必 须 深刻 把握 其相 对 性 。多样性 是 大众 化 时期 高等 教 育观 的合 理 内核 。 高等教 育 的 多样 性 ,必 然带 来 高等教 育 的特 色化 ,特 色化 是 大 众化 时
期 高等 教 育的 必 然选择 。为 了实现 多样 化 和特 色化 的 高等教 育质 量 ,我 国 高等 教 育改 革应 努 力 构 筑 多元 化 的 高等教 育格 局 ,突 出办学特 色 ,完善质 量 评价 机 制 ,实现规 模 、速 度 与 质量 、 效益 的 协调 发展 。 关键 词 :高等教 育 大 众化 ;高等教 育质 量 ;相 对性 ;高 等教 育质 量 观
一
的增长 必 然要 引 起 “ ” 质 的变 化 , 括教 育 观念 的改 变 , 育 包 教 功能的扩大 , 培养 目标 和 教 育 模 式 的多 样 化 , 程设 置 、 课 教 学 手 段 、 学方 式 与方 法 、 学 条 件 、 理 方 式 以及 高 等教 教 入 管 育 与社 会 的关 系等 一 系列 的变 化 。_ 着 高等 教育 的大众 1 随 化 ,高 等 教育 的 发展 进 入 了一 个新 的时 代 ,高 等教 育所 面 对 的需 求 也有 了新 的特 点 ,高 等教 育 机 构 明显 分化 。在这 种情况下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 开始走 向多样化 和多元化 。 多 样性 于 是便 成 为 大众 化 时期 高 等 教育 质 量观 的 内核 。 首 先 ,进人 大众 化 阶段 以后 ,高 等教 育 的外 延 拓 展 , 内 涵也 将 随之 发 生深 刻 的变 化 ,特 别 是 人才 培养 目标 ,势 必要 求 不一 ,跨 度更 大 。不 仅仅 是 学术 部 门 ,同时 还有 社 会 的其 他行 业 和 部 门也 在 向高 等教 育 提 出要 求 。大 众化 时 期高 等教 育 不 再 仅仅 是 为社 会 培 养学 术 精英 。而 是 要 为社 会 的各 行各 业 培 养人 才 ,满 足 社会 的方 方面 面对 人 才 的需
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学术性与职业性之争
、
高等 教 育大 众化 进程 中贯穿 着
培 养来实 现 的。一 般 而言 , 通 高 校培 养 的是 学术 普
以 但
学术性 与职业 性 力量 的变化
( ) 一 学术性 与职 业性
广 义而 言 , 业 性 是 高等 教 育 的基本 特 征 和共 职
一
个 统 一 的 衡 量 高 等 教 育 质 量 的 标 准 , 必 考 虑 其 不 其 次 , 大 众 化 高 等 教 育 时 代 , 受 高 等 教 育 的 在 接
知 识 等 目标 追 求 的 一 种 倾 向 , 价 值 取 向 着 重 于 认 职业 性 如 何 。 其 具 有 非 功 利 性 ; 术 性 质 量 观 主 张 , 等 教 育 与 高 深 职 业 性 日益 受 到 重 视 。 大 众 化 时 代 , 等 教 育 成 为 学 高 高 是 - . j 学 问 联 系 在 一 起 , 重 学 生 的知 识 水 平 与 学 术 成 就 , 人 们 的 权 利 乃 至 义 务 , 为 人 们 生 活 做 准 备 的 。  ̄- 注 以能 否 升 学 或 从 事 科 学 研 究 为 目的 。
的 职 业 性 ; 职 教 育 培 养 的 是 技 术 型人 才 , 足 高 等 高 满
教育 对职业 性 的追求 。
同 属 性 , 高 等 教 育 一 经 产 生 就 具 有 的 属 性 。这 是 是
( ) 二 高等教 育从精 英走 向 大众 的过 程 , 穿着 贯
由高 等 教 育 的 专 业 教 育 特 征 决 定 的 , 为 “ 等 教 高等教 育 学术性 与职 业性 力量 的 变化 因 高 高 等 教 育 从 精 英 走 向大 众 的 过 程 , 从 单 纯 强 是 育 是 建 立 在 普 通 教 育 基 础 之 上 的 专 业 教 育 ” 。 高 …
论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论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刘建国;戚业国
【期刊名称】《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3)002
【摘要】现代高等教育建立在多元高等教育质量观基础上,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在高等教育的历史分化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众化时代是多种高等教育质量观并存的时代,不同质量要求构成了高等教育层次分工的基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同时存在着学术质量观、社会需要质量观、个人导向质量观、市场导向质量观,不同的高等学校在这不同的质量观中应有不同的选择和侧重,应该有各自的主导质量观.
【总页数】4页(P84-87)
【作者】刘建国;戚业国
【作者单位】株洲工学院,湖南,株洲,412008;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观嬗变 [J], 缪榕楠
2.浅论大众化阶段主体性高等教育质量观 [J], 王让;张赟;孙晋
3.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J], 毕磊;窦涵;张心如
4.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观嬗变 [J], 缪榕楠
5.高等教育质量观与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J], 贾海基;傅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略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教育质量观
19 年 巴黎 世 界 高等 教 育 通 过 的《 1世 纪 高 98 2 等 教育展 望 和行 动宣言》 出 :高 等教 育质 量 是 一 指 “
个 多层 面的概 念 ” 应“ 虑 多样 性 和避 免用 一 个尺 , 考
1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含义
教育质 量是 高等 教育发 展 的核 心 问题 , 是 高 也
S p.2 0 e 06 Vo . 0 No. u No. 12 S1S m s7
略论 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 的教育质量观
张 菊 玲
( 京 联 合 大 学 机 电学 院 , 京 10 0 ) 北 北 011
[ 摘 要 ] 高等教 育质量观 对 高等教 育的发 展 进 程 有 着重要 影 响 。随 着我 国 高等教 育的 蓬勃 发
段。
另一 个是 具体 的人 才 合格 标 准 , 对高 等 教育 来 说 ,
前 者指 一切 高等 教育 , 都要 依 据我 国教 育 目的和 高
等 教育培 养 目标 , 养 德 、 、 、 、 全 面发 展 , 培 智 体 美 劳
人 文素 质和科 学 素质结合 , 具有 创 新精 神 和实 践 能
度 来衡 量 高等 教 育 质 量 。 我 国高 等教 育 进入 大 众 ” 化 阶段 , 我们 必须用 多样 化 的标 准来 衡 量和 评 价高 等 教育 的质量 , 不是精 英 阶段 的唯一 的学 术 水平 而 层 面上 的评价 。
等教 育大众 化 的生命 线 。在 精英 教 育 时期 , 等教 高
力 的专 门人才 ; 者指依 据 各级 各类 高等教 育 的具 后 体 培养 目标所 规定 的质量 要求 , 衡量 培养 人 才 是 是
否 合格 的质量 规格 。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质量
毫不犹豫地模仿 教师去练 习 , 就很 少去考虑怕不怕 、 也 难不难 了。这对培养学生的意志 , 同样起到 了重要 的作 用。 4克服困难 , 养意志 。 . 培 体育课 堂教学 中 , 教学 目标 的定位要 难易适 中。任务过 于简单 、 过于容易 , 激不起
是师 生之间进行情感 、 意志 、 兴趣等 的心理 交流 。教 师 只有 以情感人 , 才能产生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只有 在体 育教学 中培养 学生的意志力 ,才能让 学生克 服困 难, 坚定信念 。 ‘ 随着社会 的发 展 ,新课 程改革对体育 教学提 出了
克 服 困难 的力量 , 有锻炼意 志 的价 值 ; 没 而过于 困难 , 无 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成功 , 则打击 了 自己的 自信 心 , 同 样 锻炼不 了意志 。为 了培养锻炼 意志 , 应有 意识地去完 成一些力所能及而 又有一 定难度 的任务 。就 跟打篮球 样, 篮筐太高 了学生再 怎么努力也投不进 , 自然就丧 失了信心 ; 而篮筐太低 了 , 学生就会轻 而易举 地灌进篮 筐, 当然也就没有 战胜困难 的喜悦 。所 以 , 教师要遵循 由易到难逐渐加大难度 的原则 , 严格要求 , 培养学生克
关键 词 : 众化 ; 量 ; 大 质 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 : 4 G6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64 92 ( 02 0 — 1 0 0 17 — 3 42 1 )9 0 6— 2
高等教 育大众 化是一 个质与量 矛盾统 一 的问题 。 大众化 的进展包含 量 的增 长与 质的变 化两个方 面 : 量
的增 长是 我国适 龄青年接受高 等教育的入学率 ,一般 认 为毛入学率至少要达到 目1 %以上。 5 质的变化包括教 育 观念的转变 , 教育功能 的扩大 , 培养 目标和教育模式 的多样化 ,课程 设置与教学方式方 法改革等一 系列变 化 。自17 年我国恢 复高考制度 以来 , 97 特别是根据改革 发展需要 19 年 高校大 幅度扩招 以来 ,我 国高等教育 99 的发展取得 了历史性 的成就 ,高校改革取得 了突破性 的进展 。到去年底 ,我 国高等教 育在学总人数超过 了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现代教育质量观的树立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现代教育质量观的树立[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其教育质量已引起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文章提出要树立发展的、多样化的、整体性的、特色化的现代教育质量观来评价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落实这一要求,高等教育责任重大。
坚持教育创新,首先是观念创新,尤其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创新。
近几年全国高校连续扩招,招生人数急剧增加,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15%,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目标,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但这种规模持续扩张势必会引起社会上和教育界不少人士对教育质量的担忧。
如何协调解决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用什么样的质量标准评价现在高等教育的质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要求我们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运用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标准来审视质量问题,也就是要树立起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质量观。
一、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的启示国际高等教育近几十年发展的历程已经表明:一个国家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发展的过程中,都面临着如何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最关键的是能否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如,美国高等教育深受实用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强烈影响,把不断满足广泛的、多样的社会需求以及为之做出最好适应作为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它不仅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而且使大众化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而英国的高等教育具有传统高度的选择性和单一的学术质量标准。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发展的过程中,英国曾用传统的大学学术标准要求规范所有高等学校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
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把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简单地扩大为大众化教育的质量标准,不管何种类型的高校,都按统一的精英教育质量标准来要求,结果使得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速度缓慢。
论大众化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观
论 大众化背 景下高等职业教 育 的质量观
口 吕全 国
摘 要 : 高等 教 育 大 众 背 景 下 , 国 高 等 职 教 要 实现 持 续 健 康 发 展 、 高社 会 地 位 , 须 树 立 适 应 性 在 我 提 必
质 量 观 、 体 性 质 量 观 、 力本 位 质 量 观 。 整 能
育 中 已 占 “ 壁 江 山 ”.随 着 高 等 职 教 的 迅 猛 发 展 . 半 .
由 数 量 的 快 速 增 长 所 引 发 的 质 量 问 题 逐 渐 凸 显 出
来 如 何 认 识 和 评 价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的 质 量 . 应 该 即
树 立 什 么样 的 质 量 观 ? 摆 在 人 们 面 前 的 一 个 重 大 是
理 方 式 以 及 高 等 教 育 与 社 会 的 关 系 一 系 列 的 变 化
否 则 将 由 于 “ 法 解 决 增 长 所 引 起 的 问 题 ” 陷 于 无 而 两 难 境 地 最 后 的 抉 择 只 能 是 “ 么 进 一 步 增 长 . 要 要 么 停 止 增 长 ” [ 据 马 丁 . 罗 ( rn To 的 上 。1 2 根 特 Ma t r w) i
高 校 扩 招 算 起 .到 2 0 0 5年 教 育 部 宣 布 我 国 已 进 入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阶 段 为 止 . 国 只 用 了 短 短 几 年 时 我
间就 实 现 了从 精 英 教 育 到 大 众化 教 育 的转 变 . 而 美 、 、 等 发 达 国 家 实 现 这 个 转 变 却 用 了 十 几 年 英 日 甚 至 几 十 年 那 么 我 们 在 这 个 转 变 过 程 中 究 竟 “ 省 略 ” 些 什 么 呢 ? 马 丁 . 罗 ( rn To 在 总 结 了 特 Ma t r w) i
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观
关键词 : 高等教 育 ; 量观 ; 育改革 质 教
中 图分 类 号 : 6O G 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
文 章 编 号 :0 8 63 20 )2 15 3 10 —47 (02 0 —04 —0
近几 年 来 , 国高 校 连续 扩 招 , 生人 数 急 剧 增 我 招
新 中国成立 以来 , 尤其 是 改 革 开放 以来 , 国 高等 教 我 育 事业 取得 了长足 进步 , 是 , 但 由于 受 经 济 和社 会 发 展 水平 的制约 , 僵化 的 质 量 观 所 约束 , 国 高等 教 受 我 育 的规 模 和水 平还 远 不能 满 足 经 济 社 会发 展 和 广 大
问题 的基础 上 , 出了大众化 高等教 育首先应坚持 发展 的质 量观 ; 提 二是 在分析 大众 化 高等教 育的社 会 需求特 点和 存
在误 区的基 础上提 出了多样化 的质量观 ; 三是在 分析培养 目标 的 多层 次性 、 社会 需 求 的多样性 和提 高高教 效益 需要
的基 础 上提 出 了特 色化 的 质 量 观 。
加, 引起 国 内 外 的 关 注 。仅 普 通 高 校 ,9 8年 招 生 19
184万人 ,99年 招 生 197万 人 ,O0年 招 生 20 0. 19 5. 2O 2
万 人 ,( 1 招 生 20万 人 ,O2年将 招 生 25万 人 。 20 年 1 5 2O 7
即使这样 , 国高等教 育 目前仍 处在精英 教育 阶段 , 我 毛 入 学率 为 1 .% , 远没 能满 足 社会经 济发 展 和 人 民 15 远
群众 的需 要 , 还 不 适 应 2 世 纪 国际人 才 竞 争 的 需 也 1 要 。 因此 , 国高等 教育不能停 留在精 英阶段 , 须走 我 必 大众化 之路 , 即将毛入学 率 提 高 到 1% 以上 。在 19 5 99 年全 国教育 工作会议 上 , 中央明确 提 出 2 1 我 国高 0 0年 等教 育毛入学 率 将 达到 1% 的 目标 。在 21 年 全 国 5 (1 0 人代会 上 , 出 了将 毛入学 率 1%的 目标提 前到 21 提 5 (5 0 年实 现 。从 纵 向 比 较 , 入 学 率 从 1.% 提 高 到 毛 15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教育质量
如何看待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教育质量引言:目前,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历史阶段,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引起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广泛关注,必须分析理论,研究制约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因素,并寻求应对策略,把当代最新的质量保障方式和方法与教育的特点相结合,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空一行【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保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1999年实施高效扩招之后更加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1%,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要想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借鉴国际上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并且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教育体系结构的实际国情,重新审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树立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建立更加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达到数量和质量的和谐统一。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就是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二战以来的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回应。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
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一)在观念上,当入学率达到或超过适龄人口15%的大众教育阶段,人们开始逐渐把接受高等教育看作是那些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二)在功能上,大众高等教育的对象则更为广泛,包括社会中所有技术和经济组织的领导阶层。
普及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质量观解读
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质量观解读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开始大规模扩招,短短的几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国也从精英化高等教育时代随之进入了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
量的激增却没有带来质的同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成为了现形势下关注、思考和探索的重点。
认真研究、整理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多方面的问题,其中质量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积极探寻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方法,将大有裨益。
标签:高等教育;大众化;精英教育;质量观1.从当前形势下的高等教育的目的性再认识来看高等教育主体的社会化高等教育褪去了昔日所带有的耀眼光芒而不断大众化的今天,受到学习型社会、城市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生活节奏等社会大趋势的影响,高等教育已不是这个社会必需的选择与投资,不再是生活甚至工作需要的唯一途径。
这在客观上对接受教育的消费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对于高等教育的消费,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兴趣爱好以及追求等,也要务实地正视当前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表现为就业难、教育成本的迅速增加等),高等教育应据此调整自身的教育消费意向,以真正地满足教育消费者的预期。
2.重新对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并存的现状进行再认识高等教育的每一次成长或蜕变都是对当下高等教育的再思考和批判。
而如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探寻出适合大众化和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所要求的结构,摆脱“均质化”的幽灵,更好地体现高等教育承担力和使命感?笔者认为,高等教育无论精英化还是大众化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和尖端人才;无论精英化还是大众化,两者都有在质量上的保障要求;“大众化阶段并不排斥而应包括精英教育,将之作为它不可替代的成分”。
由此可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精英教育的又一轮繁荣。
由此可见,精英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必将长期并存。
谈大众化阶段构建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若干问题
人们在特定 的社会条件下 的价值选择。在
高等教育发展初期 , 即精英高等教育阶段 ,
其 质量 被 理 解 为 “ 有 的 ” 优 秀 的 ” 它 独 、“ ,
影响。当我国生产 力发展水平得到较大的
提 高后 ,单一的、僵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教 育 质 量 观 ? 怎 样 确 保 高 等 教 育 质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 和高等教育 量观给 出了一个全新的定 义 “ 高等教育的 质量是一个 多层面的概念 ,应包括高等教 育的所 有功能和活动 ;各种教学与学术计 划、 研究与学术成就 、 教学人 员、 学生 、 校 舍、 设施 、 设备 、 区服务和学术环境等” 社 , “ 高等教育的质量还应包括国家教委方面的 工作 :知识的交流 、相互联网 、教师和学 生 的交流 以及 国际研究项 目等 ,当然也要 注意本 民族的文化价值 和本 国的情况 ” 由 。 此可见 ,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 突破 了仅仅
吉同
教 育 质 量 的 唯 一 要 素 这 一 观 念 , 强 调 了
教 育质量观 的 多样 化 、 多层 次化 、 性化 个 和整体化 。 当说就是对 以往关于 高等教 应 育质 量界定 的一个突破 。 面对大众化 高等
谈众 阶构 大 化段 建 等育量 的干题 教质 观 若 问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研究
通过 对大众化特征及这一时期教 育质量 问题 的分析 , 建了我 国大众化时代的 多元 高等教育质量观 。 构 关键 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 ; 进程 ; 质量观 中图分类号 : 60 G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篇 号 :0824 (0 6 0 -0 40 10 -4 1 20 )50 9 - 4
q ai ,h ril a ay etec aa trsiso ep p lr ain a d teta hn u lyo e u l teat e n ls h rce t ft o uai t n e c igq ai f h  ̄ c h i c h s o h t t
维普资讯
鞍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fAnh nNoma nvri o ra o s a r l i sy U e t
2 0 - 6。 5): 4—9பைடு நூலகம் 0 6 0 8( 9 7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研究
董 晓惠 宋清华。
c l g d c t n Un e u h cru tn e , a i nq ai h udweetb i opo t ol ee u ai . d rs c i msa c s wh tve o u ly so l sa l h t rmoe e o c w t s
Ab ta t T e ve n q ai n c l g d c t n e e t r a n u n e o h o u aia i f sr c : h iw o u l y i ol e e u a i x r g e t f e c n t e p p lr t n o t e o s il s o
发展性: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本质特征
国际研 究项 目等 , 当然 也 要 注意 本 民族 的文化 价 值 和 本 国的情况 , 考 虑多 样 性 和避 免用 一 个统 一 的 尺度 应
( ) 应性 。 大众 化 高 等 教 育 质 量 的适 应 性 是 三 适 指高 等教育 要 适 应 受 教 育 主 体 内 在 的 自由发 展 的需
一
、
大 众化 阶段 的高等教 育质量 及其表 现
泛性 , 使得 高等教 育质量 标 准 呈现 出多 元化 的表 现模
( ) 学把握 大众 化阶段 高等教 育质量 观 一 科 科 学把 握高 等教 育 大众 化 质量 观 , 要正 确 认识 就 什么是 高等 教育 质量 。
般说来 , 到教育 质量 , 们 习惯于从 传统的角 提 人 度去理 解 , 即培养 人 的教 育 角度 去解 释 什 么是 教 育质
继 续教 育研 究
14 2
j X ioy a u i Uj uy nj a i
21 0 0年第 1 期
发 展性 : 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 的本质特征
王 军 红
( 北 大 学 工 商学 院 , 河 河北 保 定 0 10 ) 70 2 摘 要: 当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实 现之 后 , 人们 开 始 关 注 其教 育 质 量 如何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阶 段 的 质 量 高 低 , 能 不
工作 : 知识 的交 流、 相互 联 网、 师 和学 生 的交 流 以及 教
还 要对其所 有功 能和活 动进行全 面评价 。 即要用不 同 标 准对不 同层 次 、 同类 型 、 同形式 、 同地 区 、 同 不 不 不 不
基 础的高 等学校进行 衡 量。而评 价 的主体 除教育行 政 主管部 门以外 , 还包 括 教 师 、 学生 、 长、 人 单 位 、 家 用 社 区、 府和社会 , 政 以及 其他 与高等 教育利 益 的相 关者 。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观探析
量, 应从受教育者 自身、 社会需求 以及教育者等方面 评判 , 即大学 生对 高等教 育 满 意 、 社会 对 大 学 毕 业 生 满 意 、 校教 师对学 生 满意 。 高
Vo . 5 No 1 1 2 .1 NO 2 o9 V o
高等教 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 育质量观 探析
李 茺
( 西安 工 业 大 学 外 语 系 , 央西 西 安源自70 3 ) 102 [ 摘
要] 本文从质量概念人手 , 进一步分析 了高等 教育大众 化 背景下 高校、 社会 以及学 生三者 间 的关
第 2 卷 第 1 期 5 1
20 0 9年 I 月 1
吉 林 工 程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o l e c es I s t t o gn e i g a d Te h o o y o r a f i n T a h r n t u e f Ji i En i e rn n c n lg
Ab t a t T i p p rp o e n o t e r l t n h p o o e e ,s cey a d su e t a l a sr c : h s a e r b s i t h eai s i fc r g s o i t n t d n s s we s o t l h ne so f a i c n e t d r i t n o sh g e u ai o t o c p t e i tn in o u l o c p n e e st a o f s ih r d c t n f m e c n e t f q y t u h t ui ma e o r h o q at. ul i y Ke r s h g e d c t n;q Mi o c p ;ma s—b s d b c g o n y wo d : i h r e u ai o u t cn et y s a e a k ru d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多维教育质量观探究
辽 宁教 育行政学院学报
Ju n lo a nn u ain miitainI si t o r a fLio igEd c t a Ad nsr t n tue ol o t
V( . 9 No 1 )2 1 .
J n2 2 a 01
关注和引用 , 目前该理论在某 种程度上 已经成为学术界衡 量 都发生了较为深刻 的变 化与变革 , 些变化与变革使得社会 这 国高等教 育发展状况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指标 。 经济 发展对人 才的需求呈现 出越来越 多样 化的特点。社会需
一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的数据 显示 ,我 国高等教育毛入 求多样化表 现在 社会对人 才培养质量和 规格的需求 方面 , 最 学 率 在 19 9 7年 为 91 ,98年 为 9 % ,9 9年 为 1. 。 终体 现在社会对教 育的需求多样 化。这种 需求 必然要求所需 .% 19 . 19 6 05 % 20 0 0年为 1%。19 年 1 , 1 99 月 中共 中央 、 国务 院发布 的《 向 人才 的知识结构 、能力结构进行相应 的调 整和转变以适应和 面
一
高等教 育大众化及其发展趋势 者等多样化 , 可以说 多样化是大众化 的主要特 征之一 , 反过来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 丁・ 特罗于 17 93年在其 《 高等教育 多样化进一步促进了大众化的深入发展 ,正是有 了多样化 才
、
的大众化——量 的发展和质的变化》一文 中最早提 出高等教 有 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由此就必然要求建立与大众化发展 阶 育大众化理论。他 以欧美发达 国家高等教育为例 , 将高等教育 段相适应的多维教育质量观 ,探索适合大众化发展 阶段 的多 的发展过程按照适龄人 口入学接受高等教育 比率 的不 同 ( 也 维教育质量观就成了保障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的必要性 即是毛入学率 ) 划分为三个 阶段 : 毛入学率低 于 1 %的精英教 环 节 。 5 育 阶段 ; 毛入学率在 1— 0 5 5 %之间 的大众化 教育阶段 ; 毛入 学 率高于 5 %的普及教育阶段。虽然对 该 阶段划分理论马丁 ・ 0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摘要: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质量体系,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质量。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有着不同的主题,而高等质量观也是在随着高等教育的变革进行着不断地嬗变。
故此文章以下就高等教育质量观特征为开篇,分别论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观构建意义,继而给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灵魂,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无论是在过去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还是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质量都是高等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
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特征极为丰富,所以高等教育不能用统一的质量标准去衡量,只能用不同的质量标准去规范指导。
在看待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方面,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用精英教育质量观去看待大众化高等教育,二是用大众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去忽视基本的质量要求。
因此让大众化成为人们追求的方向和目标,不断提升大众化的水平,构建大众化高等教育视野中多样的教育质量观势在必行。
一.高等教育质量观特征1.发展性质量观树立发展的质量观,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开展的重要基础,具体而言,发展的质量关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宏观层面,高等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我国在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而高等教育使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各个专业的教育工作,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而且高等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也有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开展教育工作,高校的自身发展成果往往体现在教育质量方面,因此,高等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能够充分凸显高校的教育功能,进而更好的推动高校的自身的发展。
其次,从微观层面来看,高等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更好的发展。
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作用对象,对于大学生而言,随着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能够使其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环境中,并谋求更好的发展,而大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受到的高等教育[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教育质量观据统计,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超过15%,按国际上的通行标准,我国高等教育已进人大众化阶段。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可以满足更多的人上大学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但高等教育数量的快速扩张也使人们对教育质量产生担忧:从教师角度看,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已使高校可供发掘的师资潜力十分有限,生师比例在不断上升,再加上师资的结构性短缺,许多热门专业的教师更显匮乏;从办学条件看,高校扩招使学校的教育设施更趋紧张,办学资源被稀释,生均指标全面下降;从学生角度看,高校扩招使高校的生源质量受到影响,也使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了对就业的压力,一些专科学校将面临生源质量问题;从管理角度看,高校扩招使学生人数骤然增多,教学、生活等管理活动明显增多,如果管理主体水平没有提高,管理质量难免下降。
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的价值选择。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们应从思想上转变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树立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的教育质量观,保证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1.树立发展的质量观。
发展的质量观有三重含义:一是以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核心,为高等教育发展服务的质量观;二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等教育质量,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教育质量问题;三是质量观本身就是变化的、发展的。
精英教育质量观不利于社会进步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它背离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主题,又阻碍了通过发展来解决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质量标准是个发展的概念,高等教育应以时代主题作为确立高教质量标准的指南。
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就是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求。
因此,针对不同发展主题,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要有个优先性原则。
满足广泛的教育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就是当前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2。
树立多样化质量观。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机构和教育形式会出现多种类型,它们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社会适应性。
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和典型特征。
多样化质量观要求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应有不同的标准和评价体系。
从世界范围看,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需求多样化、办学主体多样化、教育目标多样化、培养方式多样化的特点。
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与选择权,有更加灵活的学习时间与空间,高等教育的各种培养方式同时并存。
高校扩招导致高等教育入学门槛降低,更主要的是反映了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扩展,不能简单地看作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
发展多种教育形式,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这本身就是一种高水平、高档次,规模大并不一定意味着质量低。
所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建立多样3.树立整体性质量观。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虽然高等教育仍然以培养人才为主,但高等教育的职责范围和活动空间已得到极大扩展,成为一个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由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等所构成的职责和活动体系。
因此,高等教育质量是一种整体质量,而不只是单一的精英目标型人才的质量。
高等教育对科学发展和文化进步的作用,对优化人的生活质量和品位的功能,对社区和职业生活的贡献等,都是进行质量评价所要考虑的,这就需要确立一种整体的质量观去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
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谐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受教育需要,在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作用发挥上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判断高等教育质量高低所要考虑的。
4.树立特色化质量观。
高校的特色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志,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经济越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也越多样化,两者是正相关系。
高等教育的特色与多样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
高等教育质量应该是特色纷呈的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者主要来自用人单位和学生,这两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要求各个高等学校办出特色。
就人才培养来说,其特色主要反映在规格的差异方面,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培养途径的不同配置,就构成不同质量规格的人才的培养模式。
特色就是创新,注重特色就是教育质量观创新的深刻内容。
只有各个高校培养的人才拥有丰富的特色,才能使不同高校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各具个性,并在个性化的活动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世界。
对个体而言,特色仅是局部优势,但对整体而言,诸多个体的局部优势就构成了整体的全面优势。
二、建立适应大众化新形势的高教质量保障体系(一)高教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高教质量保障体系指的是参与高教质量的几个基本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发挥高教质量保障功能的运行规则,以保证高等教育的稳定发展。
它一般包括质量保障组织系统、质量信息的收集处理系统、评估诊断系统和激励反馈系统等四部分。
1.保障组织系统。
高教质量保障的组织系统在各国并不完全相同,这些机构可以是官方机构,也可以是民间机构,也有介于官方与民间之间的机构。
如法国“国家评价委员会”就直接对总统负责,政府无权干涉,以保证评价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美国的“高等教育鉴定委员会”是纯民间性的,由分布在全国的39个专业性认证机构组成。
这些国家的质量保障机构在质量鉴定和质量管理上是完全独立的。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一般是由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普通高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并确定具体机构负责教育评估的日常工作。
2.信息收集处理系统。
科学地进行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应该有一套科学地收集信息的办法,设置一个教育质量信息的收集系统。
信息的收集是全方位、多渠道的。
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后,究竟如何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全面的、科学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要听取各方面的反映,在信息多渠道来源的基础上,还要有足够的、长时间段的样本量,才能保证对信息处理的科学、合理和公正。
3.评估诊断系统。
高教质量保障涉及教育、教学、服务等各个系统,包括办学方向、师资情况、管理制度、教学内容、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以及学生的发展与变化等等。
评价与诊断就是要对这些方面信息处理完毕后对结果做出分析,这是进行质量评估的重要环节之一。
其目的是帮助高校认清自我、改进不足,促进高校各部门之间围绕学校的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建立更密切的关系,确立或提高学校的地位和层次,在竞争中获得一定的优势。
4.激励反馈系统。
目前对我国高校的评估有选优评价、合格评价和发展评价等三种。
选优评价分国家、盛学校三级,根据结果排出名次或确定选优对象名单,对成绩卓著的给予表扬、奖励。
合格评价主要针对新办院校,鉴定结论分为合格、暂缓通过、不合格三种,鉴定合格的公布名单发给证书,暂缓通过的限期整顿并需重新接受评价,不合格的暂停招生或停办。
发展评价的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对不合格的也要限期整顿,并重新接受评价。
随着评估反馈系统的不断健全,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质量保障体系的再评价,从而对高教质量保障体系进行调控反馈,使它经常处于优化运行状态。
要检查质量保障目标是否符合我国教育的目的,还要检查质量保障主体是否全面,质量保障指标是否科学,质量保障过程是否周全等。
(二)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1.发展多元化高教质量保障主体。
我国高教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构建政府宏观管理下高校自主办学的新体制,高教质量保障体系应由高校自我保障、政府监控、社会保障三方面组成。
因此应建立由学校、政府、社会共同组成的多元主体质量保障体系。
高等学校作为内部保障的惟一主体,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管理、控制和自我评价负有责任。
高校要充分发挥管理者、教师、学生三方面保障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办学规模扩大、办学资源紧张等情况,全面建立校内质量管理、质量控制和自我评价的新机制。
要关注学生成绩的评价,课程与学科专业的评价,教学质量与效果的评价,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师工作的考核等。
还要听取社会对学校教学工作和毕业生质量的意见,建立毕业生社会评价信息库。
政府保障的主要任务是制定高教质量体系保障的有关法规和政策;建立作为评价依据的各类教育质量标准;间接组织高等学校的评价活动;进行量保障的宏观管理和协调等,并逐步形成制度。
就社会保障而言,应大力推进非政府性的中介评价机构的建立,积极发展社会学术团体、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新闻媒体的教育评价,通过立法对之进行引导和规范,促进社会评价的健康发展。
当前,应将高校毕业生质量的评估作为社会评估的主要内容,因为毕业生质量及其就业状况已成为高校办学水平的晴雨表。
2.建立多样性质量保障体系。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质量标准、指标体系、保障模式都应该多样,以激励高校自主办学,办出特色,满足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标准”过于一致,必然会影响到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使各高校缺少“特色”。
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应是内部质量保障和外部质量保障相互结合的有机整体,前者是保证学校教育质量形成、发展的主体,后者是保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外因。
就学校内部保障而言,学校应以办学实体的身份建立健全学校与政府、社会良性循环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就外部保障而言,应采取一系列的过渡性环节,逐步改变政府独家享有评估权的现实,兼收各家之长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实现由集权模式向指导模式的转变。
坚持定性评估和量化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教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3.重视质量保障体系的支持系统。
培养和发展学校的“质量文化”,是建立与完善高校质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只有当教学质量成为高校所有成员共同信奉的价值,成为高校成员的内在追求时,才能形成全体人员自觉努力地提高教学质量的行为。
高校除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外,还需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引导、激励等机制,传播质量信息、奖励质量成就、促进质量观的转变,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促使全体教职工和全体学生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坚定拥护者和自觉实践者。
4.建立和完善高教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高教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教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主要由校、院两级教学评估与督导小组及学生信息员组成,学校教学评估与督导小组主要制定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案及相关文件,参与实施全校教育质量检查及各项教学评估工:作,向学校领导、学院及有关部门提供反馈意见,负责指导、检查各学院的教学评估与督导小组工作。
学院教学评估与督导小组是在校教学评估与督导小组指导下对学院的教育状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予以反溃学生信息员是在学校教学评估与督导小组的领导下工作,他们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反馈教学工作中的状况,包括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后勤保障中存在的问题等。
高校教育质量监控应以校、院(系)教学丁作、教师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质量监控为主要内容。
校、院两级教学工作监控主要包含教学培养计划执行情况、教学工作中各项建设(专业、课程、实验室、教材、师资队伍建设等)情况,管理制度及文件的制定情况及管理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