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政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政策分析
摘要: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已初步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格局,但进一步发展还需要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的支持。

为此,国家应在高等学校实行分层分类管理、稳定重点大学规模、严格控制博士点数量、切实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政策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每年招生人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还将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

根据日本学者有本章的观点,我国正处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

分析后大众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研究既保持高等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又保证高等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国家应重点扶持“211工程”大学,促使其真正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1.稳定“211工程”大学规模,保持精英教育风格
“985和211工程”大学是普通本科高校中实力最强的一类,是有希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

到2009年底,全国有普通本科院校1 090所,其中985大学43所,占3.9%;211大学102所,占9.4%。

在实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这类高校无论招生人数、还是高校数量都有很大的发展。

但国家的财力是有限的,而且学生的素质也是有高低之分,不可能都成为精英,更不可能都成为科学家。

经过高等教育大众化前期的扩招,这些高校已经具备了应有的规模,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应当维持或适当缩小规模,保持“985和211工程”大学数量和招生人数的稳定,保证真正招收的是高素质的学生、培养的是精英人才。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精英型高等教育机构、研究型大学不应注重规模的扩大,而应注重加强内涵改造和学术建设,把重点放在树立国际学术品牌上[1]。

因此,必须严格控制“985和211工程”大学的数量,严格控制这些高校的招生规模,着力提高其教育质量。

否则,就难以实现国家建设“985和211工程”大学的初衷。

2.实施教师队伍动态管理,促进师资质量提升
“985和211工程”大学是瞄准世界一流高校的,无论是这些高校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还是师资力量都应当是一流的,特别是这些高校的教师每个人都应当是一流人才。

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聘任一直以来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教师聘任论资排辈、一次聘任定终身、近亲繁殖等现象严重,许多优秀的年青人才没有机会进入高校,而一些教学和科研水平都较低的教师却可以维持铁饭碗,致使高校教师聘任缺乏竞争机制,人才流通不畅。

另外,在教师的招聘上缺乏科学标准,致使招聘中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很严重,导致出现一些不公平竞争[2]。

高校教师基本上是只能进、不能出,除非特别优秀的人才自己流走,基本上没有被动退
出的机制,这使有些人员进入高校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奋斗精神不足。

因此,应当建立重点大学教师淘汰机制,使那些不能胜任一流大学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能在相应的机制作用下退出。

在教师的选聘上,要从大学的真正需求出发,真正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只以教师的学术造诣为主要标准[3]。

同时,加强对大学教师考核的改革,完善教师考评细则,使教师考核在公正的原则下进行,这样才能使教师积极上进,从而促进师资队伍素质的稳步提升[2]。

3.强化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力求科研成果领先
“211大学”的教师必须紧盯世界科研前沿,把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力求科研成果在国际领先,确保在国内领先。

因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焕发创新活力,要营造学科交叉的氛围,构建多样化的交叉学科研究体系,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和融合,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增强原始创新和集成能力[4]。

所以,无论在教育方式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必须紧跟世界一流大学的趋势,并能有所创新和探索。

世界一流大学大多按“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创业型大学”的轨迹发展。

目前不少大学已越过研究型大学,走向以教学、科研、决策咨询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的创业型大学。

他们的科研管理模式更趋于开放和多模式的融合,科研资源更充裕,资源配置更市场化,科研对于教师来说更多是出于对科学研究的痴迷和热爱。

同时,网络科研组织、科研结构之间联盟或协议结合体、官产学研联合组织等新型科研组织也相继出现[4]。

为此,要加强大学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建立灵活的科研管理体制,为科研管理队伍高效地发挥作用提供制度保障和宽松的环境,从而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促进大学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

目前国内一些名牌大学将“大学内部以单位为中心的校、院(系)“二级管理”的科研管理体制调整为以“课题或项目”为中心的科研管理方式,这样既能够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减少琐碎事务,又能促进大学科研工作的跨学科融合[5]。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流的科学家,才能提升大学科研水平,培养出国家需要的精英人才。

二、稳定博士研究生发展规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1.巩固现有博士点,提高其培养质量
博士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培养的是各学科顶尖人才。

近年来,我国博士教育发展很快,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博士招生人数增加太快、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

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论文抄袭丑闻及科研成果剽窃丑闻,虽不完全是博士研究生发展太快的结果,但也说明人们在科研上出现了浮躁心理。

淘汰制是守住博士质量培养的基准线,而我国博士培养正是缺乏淘汰制,质量保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最低基准[6]。

目前,整个研究生培养机构过多,发展过乱。

据教育部统计年鉴数据,2009年我国有研究生培养机构796家,其中普通高校481家,占本科院校1 090家的44.1%。

这固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成绩,但同时也说明研究生培养师资力量不足,管理混乱。

因此,应当稳定现有博士点的发展规模,制定博士培养的最低基准,同时,控制硕士点的发展速度,严格硕士生导师的考核,全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职业转换的频率越来越高。

如美国制造业就业人员的职业流动性就很大,约有半数左右的人,在一年之内平均流动一次。

我国已推行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模式,因此,成人职业转换加快,对转换职业的知识需求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在这一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应当转变工作思路,在开展传统学历教育的同时,承担起满足成人转换职业对知识需求的重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的短期培训。

这样可做到既不与全日制高等教育争生源,又能满足成人职业转换的需求,这可作为成人高等教育开发的又一块阵地。

3.打通成人学历教育提升通道,切实提高培养质量
在全日制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下,虽然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有所萎缩,但仍有一定市场。

因为成人为实现自我价值,需要不断提升学历,以增强竞争能力。

而现有成人教育主要局限于本科和专科教育,虽然也有少量在职硕士、在职博士的教育,但各高校教学管理非常混乱,论文质量参差不齐。

个别在职硕士论文较本科生论文尚有很大差距,严重影响了在职研究生的声誉。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应当建立起成人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的教育通道,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切实提高成人教育培养质量。

对成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全面实行匿名评审,并实行导师问责制度,从而强化导师责任心。

五、建立弹性高等教育学制,使其更加灵活
1.实行全日制大学生弹性学制,允许其边学习边工作
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终生的事情,并不能完全靠全日制在校学习就能完成。

而学习成绩的好坏也并不完全在于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关键取决于有效的学习时间。

为了适应这一特点,全日制大学应当推行完全弹性学制,以学分作为考核依据,逐步确立以“学分”为中心的考核意识,建立起以“学分”为中心的学籍管理模式[12]。

大学的弹性学制能够给学生个性发展带来极大的空间,它是高等教育在更高质量基础上的一种更加灵活的形式,保证了高等教育具有更大的实效。

同时,弹性学制也对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为此,有必要修改现行学位管理条例。

2.鼓励优秀在职人员考硕攻博,允许其实行弹性学制
在职人员考硕攻博已经成为很多优秀在职人员提升自我的重要通道,但他们由于受学习时间的限制,一般只能参加在职学习,考试的方法、学习的要求与全日制研究生完全不同,获得学位的社会认可度和价值也大打折扣。

这不仅阻塞了在职人员向上发展的通道,而且也打击了在职人员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影响到在职研究生的正常发展。

研究生学习已不同于本科阶段,应将重点放在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上,但这些并非纯理论研究能够完成,一般要结合社会实践。

在知识更新加快的时代,应当鼓励优秀在职人员攻读全日制研究生,允许其实行弹性学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只要其学术研究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硕士、博士研究水平,就应当授予相应的学位,并颁发相应的学历证书。

这样不仅能提升在职人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更好地体现教育公平,有利于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
激发全民学习的热情。

3.制定在职人员申请博士制度,允许以成果申请学位
在后大众化时期,社会和人的需求都进入到了多样化时代,必须构建一种以弹性人才认证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新的高等教育体制,才能适宜多样化的人才成长需求。

最典型的是博士学位的认定。

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博士研究生的考试具有统一的标准,然而培养出来的博士研究生的水平却千差万别,有些博士研究生并不一定具备博士研究生的水平,但仍然带着博士的头衔。

而很多卓有成效的科学工作者,其水平和成就可能远远超过了博士水平,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获得博士学位,而影响到事业的发展并遗憾终生。

构建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必须确立人才多样化的观念,建立一种对多样化人才进行认证的制度。

虽然现在有些高校也开展了在职人员申请博士学位的工作,但因缺乏国家统一的规定和标准,掌握的尺度完全不同,影响了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积极性。

因此,国家在修改学位管理条例时,应当增加关于在职人员申请博士学位的规定,突出在职人员的科研成果,允许以其成果申请博士学位。

参考文献:
[1]康全礼,陈志强. 结构多样化: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及启示[J]. 高教探索,2003(1):30.
[2]郜丽娟. 中美研究型大学师资建设比较[J]. 黑龙江教育,2007 (9):13-14.
[3]刘畅. 蔡元培的大学师资观及其时代意蕴[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4):91.
[4]王丰超,彭颖. 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模式比较及实证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07(9):157-165.
[5]贾宁. 我国大学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8(1):128.
[6]陈博雷,等. 全国百优博士论文,我省仅四篇[N]. 楚天都市报,2011-08-02(A19).
[7]王如忠. 倾斜的博士帽——质疑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J]. 社会观察,2003(1):13.
[8]曾家刚,夏显波,蒲云. 建立健全博士研究生培养创新机制[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51.
[9]詹瞻远,严燕. 三位一体:高等学校分类法新探[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6):6.
[10]赵文锋. 建设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思考[J]. 知识经济,2007(9):150.
[11]梁玉红.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核心能力发展的管理机制思考[J].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4):82.
[12]郇良勋,陈建中. 弹性学制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现代大学教育,2003(3):105.
[13]唐一科,霍丹群,刘东燕. 大学弹性学制管理模式的探索[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5):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