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政策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政策分析

摘要: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已初步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格局,但进一步发展还需要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的支持。为此,国家应在高等学校实行分层分类管理、稳定重点大学规模、严格控制博士点数量、切实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政策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每年招生人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还将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根据日本学者有本章的观点,我国正处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分析后大众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研究既保持高等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又保证高等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国家应重点扶持“211工程”大学,促使其真正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1.稳定“211工程”大学规模,保持精英教育风格

“985和211工程”大学是普通本科高校中实力最强的一类,是有希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到2009年底,全国有普通本科院校1 090所,其中985大学43所,占3.9%;211大学102所,占9.4%。在实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这类高校无论招生人数、还是高校数量都有很大的发展。但国家的财力是有限的,而且学生的素质也是有高低之分,不可能都成为精英,更不可能都成为科学家。经过高等教育大众化前期的扩招,这些高校已经具备了应有的规模,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应当维持或适当缩小规模,保持“985和211工程”大学数量和招生人数的稳定,保证真正招收的是高素质的学生、培养的是精英人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精英型高等教育机构、研究型大学不应注重规模的扩大,而应注重加强内涵改造和学术建设,把重点放在树立国际学术品牌上[1]。因此,必须严格控制“985和211工程”大学的数量,严格控制这些高校的招生规模,着力提高其教育质量。否则,就难以实现国家建设“985和211工程”大学的初衷。

2.实施教师队伍动态管理,促进师资质量提升

“985和211工程”大学是瞄准世界一流高校的,无论是这些高校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还是师资力量都应当是一流的,特别是这些高校的教师每个人都应当是一流人才。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聘任一直以来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教师聘任论资排辈、一次聘任定终身、近亲繁殖等现象严重,许多优秀的年青人才没有机会进入高校,而一些教学和科研水平都较低的教师却可以维持铁饭碗,致使高校教师聘任缺乏竞争机制,人才流通不畅。另外,在教师的招聘上缺乏科学标准,致使招聘中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很严重,导致出现一些不公平竞争[2]。高校教师基本上是只能进、不能出,除非特别优秀的人才自己流走,基本上没有被动退

出的机制,这使有些人员进入高校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奋斗精神不足。因此,应当建立重点大学教师淘汰机制,使那些不能胜任一流大学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能在相应的机制作用下退出。在教师的选聘上,要从大学的真正需求出发,真正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只以教师的学术造诣为主要标准[3]。同时,加强对大学教师考核的改革,完善教师考评细则,使教师考核在公正的原则下进行,这样才能使教师积极上进,从而促进师资队伍素质的稳步提升[2]。

3.强化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力求科研成果领先

“211大学”的教师必须紧盯世界科研前沿,把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力求科研成果在国际领先,确保在国内领先。因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焕发创新活力,要营造学科交叉的氛围,构建多样化的交叉学科研究体系,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和融合,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增强原始创新和集成能力[4]。所以,无论在教育方式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必须紧跟世界一流大学的趋势,并能有所创新和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大多按“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创业型大学”的轨迹发展。目前不少大学已越过研究型大学,走向以教学、科研、决策咨询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的创业型大学。他们的科研管理模式更趋于开放和多模式的融合,科研资源更充裕,资源配置更市场化,科研对于教师来说更多是出于对科学研究的痴迷和热爱。同时,网络科研组织、科研结构之间联盟或协议结合体、官产学研联合组织等新型科研组织也相继出现[4]。为此,要加强大学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建立灵活的科研管理体制,为科研管理队伍高效地发挥作用提供制度保障和宽松的环境,从而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促进大学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目前国内一些名牌大学将“大学内部以单位为中心的校、院(系)“二级管理”的科研管理体制调整为以“课题或项目”为中心的科研管理方式,这样既能够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减少琐碎事务,又能促进大学科研工作的跨学科融合[5]。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流的科学家,才能提升大学科研水平,培养出国家需要的精英人才。

二、稳定博士研究生发展规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1.巩固现有博士点,提高其培养质量

博士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培养的是各学科顶尖人才。近年来,我国博士教育发展很快,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博士招生人数增加太快、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论文抄袭丑闻及科研成果剽窃丑闻,虽不完全是博士研究生发展太快的结果,但也说明人们在科研上出现了浮躁心理。淘汰制是守住博士质量培养的基准线,而我国博士培养正是缺乏淘汰制,质量保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最低基准[6]。目前,整个研究生培养机构过多,发展过乱。据教育部统计年鉴数据,2009年我国有研究生培养机构796家,其中普通高校481家,占本科院校1 090家的44.1%。这固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成绩,但同时也说明研究生培养师资力量不足,管理混乱。因此,应当稳定现有博士点的发展规模,制定博士培养的最低基准,同时,控制硕士点的发展速度,严格硕士生导师的考核,全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职业转换的频率越来越高。如美国制造业就业人员的职业流动性就很大,约有半数左右的人,在一年之内平均流动一次。我国已推行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模式,因此,成人职业转换加快,对转换职业的知识需求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在这一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应当转变工作思路,在开展传统学历教育的同时,承担起满足成人转换职业对知识需求的重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的短期培训。这样可做到既不与全日制高等教育争生源,又能满足成人职业转换的需求,这可作为成人高等教育开发的又一块阵地。

3.打通成人学历教育提升通道,切实提高培养质量

在全日制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下,虽然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有所萎缩,但仍有一定市场。因为成人为实现自我价值,需要不断提升学历,以增强竞争能力。而现有成人教育主要局限于本科和专科教育,虽然也有少量在职硕士、在职博士的教育,但各高校教学管理非常混乱,论文质量参差不齐。个别在职硕士论文较本科生论文尚有很大差距,严重影响了在职研究生的声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应当建立起成人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的教育通道,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切实提高成人教育培养质量。对成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全面实行匿名评审,并实行导师问责制度,从而强化导师责任心。

五、建立弹性高等教育学制,使其更加灵活

1.实行全日制大学生弹性学制,允许其边学习边工作

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终生的事情,并不能完全靠全日制在校学习就能完成。而学习成绩的好坏也并不完全在于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关键取决于有效的学习时间。为了适应这一特点,全日制大学应当推行完全弹性学制,以学分作为考核依据,逐步确立以“学分”为中心的考核意识,建立起以“学分”为中心的学籍管理模式[12]。大学的弹性学制能够给学生个性发展带来极大的空间,它是高等教育在更高质量基础上的一种更加灵活的形式,保证了高等教育具有更大的实效。同时,弹性学制也对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为此,有必要修改现行学位管理条例。

2.鼓励优秀在职人员考硕攻博,允许其实行弹性学制

在职人员考硕攻博已经成为很多优秀在职人员提升自我的重要通道,但他们由于受学习时间的限制,一般只能参加在职学习,考试的方法、学习的要求与全日制研究生完全不同,获得学位的社会认可度和价值也大打折扣。这不仅阻塞了在职人员向上发展的通道,而且也打击了在职人员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影响到在职研究生的正常发展。研究生学习已不同于本科阶段,应将重点放在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上,但这些并非纯理论研究能够完成,一般要结合社会实践。在知识更新加快的时代,应当鼓励优秀在职人员攻读全日制研究生,允许其实行弹性学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只要其学术研究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硕士、博士研究水平,就应当授予相应的学位,并颁发相应的学历证书。这样不仅能提升在职人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更好地体现教育公平,有利于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