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政策分析
我国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政策发展趋势
我国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摘要:在今天处于国家生存及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教育备受关注的同时,教育政策研究成为政策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本文从教育大众化的背景着手,通过分析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我国教育政策的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希望能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丝理论线索。
关键词: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策趋势随着政策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政策、研究政策,那些以政策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也在不断崛起,如政策科学、教育政策研究等。
本文从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并对其发展态势进行探讨。
一、高等教育进入教育大众化的快车道大众化教育是对于精英教育的一个发展,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分不开的。
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直线飙升,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5%。
2006年2月17日《人民日报》报道: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0%,在校生数2100万,居世界第一位。
这样,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无可争议地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在对高等教育的思想趋势的研究中,综述众多学者的文献,本文比较倾向于以下的观点:包括高等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终身化以及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二、从教育政策的发展探析高等教育政策的征程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教育政策的发展提供了营养,补充了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的规范的需求。
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到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开始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受到重视的教育政策研究经过几番努力有了不错的发展成果。
如研究队伍建设逐步壮大、学会组织逐步健全、各种全国性的教育政策研究活动及专业研讨会渐成气候、课题项目和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学科建设正在起步,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 良} 生健康 发展 需要 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建 设 。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高等教育的观念 、功能、学校类型、
高等教育大众 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高等 教育 大众 化阶段 的 到来 ,提 高 了国民素 质,为 定位、入学 与选 拔方 式、学 科专业设置 、教学 管理等方面的全 我 国的经 济发展 、现代化 建 设提 供 了更坚 实 的人 才基 础,但 方位变革 。然而,我 国众 多高校在大众化 的进 程中并没有在 这
育部发布 的数据 显示 ,直 至 2 0 0 6年此 比例 只有 30%,与 4 全 国普通 高校仅 12 所,发展到 2 0 .1 % 02 0 7年全国共有普 通、成 人 的 目标 相差 甚远,与世界平均水平 ( . 51 %)相距更 远。财政 性 高校 2 2 所。19 31 9 8年全 国普 通高 等学校本专科 在校 生规模 为 教育经费投入总量 的长期不足,必然导 致政府对高 等教育的投 3 0 8 4 .7万人 ,2 0 0 7年 的数量 是 l8 .0 8 49 万人。 高 等教育 的快
71 OO 6 O1
伴 随着改革开放的迅猛 发展 和现代化进程 的深入开展,我 数研 究型大学承担 的是精 英教育的任务,而大量的高校承担 的 国政府 采取了高校 扩招、深化教育 改革 、扩大高校 自主招生权 是大众化 高等教育 的任务。这样多样化的格局取 决于高 等学校 等一系列政策 ,使 得我 国高等教育迅猛 发展,在短时期 内迅速 的恰 当定位 ,不同的类型和定位才 能形成 各 自的办学 特色和发 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阶段 。高等教育大众化 的到来 ,为我 国 展方 向,才能适应 高等教育 大众化 的客观要求。但我国高等教 高等教育 的发展提 供了机 遇,同时也 暴露了一些问题 。面对这 育 的发展实践 却与之相悖 ,不 同类型 的高校都 向着精英模 式靠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工具分析-最新教育文档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工具分析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逐步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并从精英化阶段步人大众化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把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作为国家战略,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做出新的部署。
从2007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排名世界第一。
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教育结构也在不断健全和优化发展。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政策工具的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豪利特(Howlett)将政策工具看作政府赖以推行政策的手段。
赵德余将政策工具看作实现某个具体或特定政策目标的方式或机制。
朱春奎等指出,政策工具是联结政策目标和政策执行最重要的环节,良好的政策目标必须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是政策目标和政策行动的联结,恰当的工具的选择对于公共政策的成功有重要作用。
吴合文使用英格拉姆与施耐德(Ingram&Schneider)的政策工具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认为政策工具的增长和创新是高等教育政策领域的一个突出特征。
本文从政策工具使用和创新的视角,根据豪利特和拉米什(Ramesh)的政策工具分类,对中国主要的高等教育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和统计分析,并进行文本内容分析。
该分类根据政府介入公共物品与服务提供的程度把政策工具分为自愿性工具、混合型工具和强制性工具。
自愿性政策工具是指通过个人、家庭、社会组织或市场发挥作用,在自愿的基础上解决公共问题的手段、途径和方法;强制性政策工具借助国家或政府的权威及强制力推行公共政策,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混合型政策工具兼有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
该分类方法在政策工具研究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引用。
本文重点考察高等教育体制四次重要改革中的政策工具运用情况,对新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工具运用的改善和创新提出政策建议。
编码结果在10名研究人员中进行了充分的研讨,达成了共识,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
高等教育政策的演变与变革
高等教育政策的演变与变革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每个国家对于高等教育都有着各自的政策和规划。
在中国,高等教育政策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变革,不断适应着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1980年代是中国高等教育政策演变的起点。
在邓小平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下,高等教育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普通高等教育“七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经济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服务”。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政策迈向新阶段的标志。
19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快速扩张。
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教育委员会等八部门关于加强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高等教育师资建设、教学大纲修订、教材建设和评估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1998年,国务院再次发布《国家教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等部门关于推进本科教育工作的意见》,高度重视本科教育质量建设,并提出大力发展中西部高等教育、加强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措施,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0年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期,政府逐步实行了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和卓越工程计划等一系列重点项目,提高了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
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如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贷款、科研经费的提高等,为培养高水平科研创新人才打下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如今,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变革的加速,高等教育也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和国家的需求,推出符合时代和发展需要的政策和措施。
未来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方向也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管控,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政府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机制,强化高等教育质量的管理和监控。
第二,鼓励创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等教育品牌。
政府应该加强对高校的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建立科技创新创业中心等科技创新示范项目,培育出一批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创新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新的全球竞争的关键。 然而, 较而言, 相比 20 年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 目 那么年招生规模将达 人才已经成为 05 标, 具有高等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源或高层次人才的数量 到 50 0 万左右。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 我国 家相比 仍然 存在非常大的 差距。我国 1 8 在 9 年 9 史上也 应是前所未有的,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上也 与发达国 有专业技术人员总数 37 万, 87 占从业人1的 55 其 中, : .%, I 是从来没有过的。
笔者认为我们应针对我国实际情况积极发展基础教育真正全面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适当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大力发展中等教育机构为实现义务教育大众化提供最基本的条件
维普资讯
20 年 第 4期 02 总第 18 0 期
黑 龙 江 高 教 研 究
作 者简 介 : 喻绍贤(96 , , 16 一) 女 黑龙江哈尔滨人 , 9 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 系毕 业 , 10 9 学士 , 现从事教务管理工作 。
维普资讯
2
Heln i n sac e iHihrE ua o i gi gRee rhsOl g e d c t n o a i
H i nj n eer e 1Hge E uao eogagR sa hs 1 i r dcr 1 0 1 8 ei .N . 0 a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喻 绍 贤
( 哈尔滨 师范大学 教务 处 , 黑龙 江 哈尔滨 10 8 ) 5 00
二、 实现 高等 教 育 大众 化 的优 势 ( 良好的社会环境。我 国高等教育具有社会主义 一)
收 稿 日期 :02— 4—1 20 0 8
中 专及以下学历占一半以上。1 9 9 年我国 9 普通高校招生 规模比 1 8 9 年扩大 4%, 9 4 但仍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 的需求。从长远上看, 我国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探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探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一变化不仅影响了教育的总体结构和规模,也影响了教育的内涵和质量。
本文将从理论和政策的角度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行探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让更多的人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高等教育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这一理论的提出源自于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实践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策的调整和教育机会的扩大,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逐渐提高。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体现了对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追求,也体现了对国家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的需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中提出了以下几个关键概念。
是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之一是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不受社会背景、经济条件和地域限制。
是人力资源的培养。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的之一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是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来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
首先是拓展学生规模。
中国政府通过扩大高校规模、增加招生计划、扩大助学金覆盖面等措施,逐步增加高等教育的学生规模。
其次是降低教育门槛。
政府通过降低高考分数线、建立多元化的招生渠道、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等措施,为更多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最后是提高教育质量。
政府通过建立质量评估体系、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等措施,努力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保证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经历 了多个阶段,政策的制定和实 施对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起
到了关键作用。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转 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深入分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具有重要
意义。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演进历程、 特点及问题,提出优化政策的建议,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健 康发展提供参考。
应完善高等教育评估机制,通过科学的评估指标和评价 方法,全面客观地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同时, 应加强评估结果的运用,将评估结果与高校经费投入、 招生计划等挂钩,推动高校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
02
大众化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高校、社会等各方角色定位明
确,政策协同效应明显。
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教育公平,提高了教育资
03
源的利用效率。
研究不足与展望
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地区、学校之间的不平衡 现象,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宏观调控。
在教育质量的提升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完善教学质 量保障体系。
未来,我国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学科建 设和专业设置调整,培养更多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同时,也需要进 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推动科技创新
高素质的人才为科技创新 提供了更多的智力支持, 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由于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在各地区的分 配不均衡。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及路径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及路径分析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针对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路径也逐渐清晰起来。
本文将就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及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1. 产业对接导向趋势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国家对高等教育所需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要更加紧密地对接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
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符合实际需求。
2. 多元化发展趋势高等教育改革的另一大趋势是多元化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不再满足于传统学科和专业。
高等教育改革需要更注重学科建设的多元化和专业结构的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和领域的人才需求。
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也包括了对学生的多样化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国际化趋势高等教育改革的另一大趋势是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中国的高等教育也需要更加注重国际视野和国际标准。
这就需要高等教育改革更加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1. 课程改革随着产业对接导向趋势的加强,高等教育需要更加注重课程的改革。
高校应该积极探索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这包括对学科结构的调整,对课程设置的优化,对课程内容的更新等方面。
2. 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
高校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向实践教学模式转变。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教育改革还需要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高校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及路径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及路径分析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革。
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和路径分析是当前热门话题之一。
下面就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路径进行分析。
一、改革趋势1. 提高教育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趋势之一就是提高教育质量。
这包括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
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推进多元化发展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高等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
高等教育改革将会朝着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发展,包括多元化学科设置、多元化教学形式等。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理学科,而是多元发展,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3. 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产学研结合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
此前高等教育与实际产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大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不匹配。
今后高等教育将更多的强化与产业的联系,促进产学研结合,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改革路径1. 推进大学自治大学自治是指大学具备自主权和独立性,有权自主决定办学方针、教学内容、学术评价标准等。
推进大学自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路径之一。
建立学校体制机制,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使学校更多的参与决策,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高等教育改革需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包括加大对重点学科的支持力度、调整学科结构、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等。
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更好地利用,提高教育质量。
3. 推进教学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
推进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联合研究机构、实验基地等,使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路径分析表明,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将朝着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多元化发展、促进产学研结合等方向发展。
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政策分析
2013年第1期(总第259期)No.1,2013 Serial No.259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政策分析汪发元a,刘在洲b(长江大学a.管理学院b.大学发展研究院,湖北荆州434023)摘要: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已初步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格局,但进一步发展还需要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的支持。
为此,国家应在高等学校实行分层分类管理、稳定重点大学规模、严格控制博士点数量、切实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政策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008-03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每年招生人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还将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
根据日本学者有本章的观点,我国正处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
分析后大众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研究既保持高等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又保证高等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国家应重点扶持“211工程”大学,促使其真正建成世界一流大学1.稳定“211工程”大学规模,保持精英教育风格“985和211工程”大学是普通本科高校中实力最强的一类,是有希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
到2009年底,全国有普通本科院校1090所,其中985大学43所,占3.9%;211大学102所,占9.4%。
在实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这类高校无论招生人数、还是高校数量都有很大的发展。
但国家的财力是有限的,而且学生的素质也是有高低之分,不可能都成为精英,更不可能都成为科学家。
经过高等教育大众化前期的扩招,这些高校已经具备了应有的规模,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应当维持或适当缩小规模,保持“985和211工程”大学数量和招生人数的稳定,保证真正招收的是高素质的学生、培养的是精英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及路径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及路径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高等教育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也在不断进行,旨在创造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体系。
本文将会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及路径。
一、国家政策导向向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近年来,我国已逐渐适应新经济时代发展的趋势,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方向。
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具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这种人才的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教育政策的转变将会直接影响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二、教学模式不断变革,注重多元化发展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高校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并注重多元化发展。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网络教育、实验教学、研究型教学等不断推进教学改革。
同时,综合素质教育、拓展课程和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培养也得到了重视,这些新的教学方式和渠道不断完善,将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扶持应用型学科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课程提供和教育资源的支持,因此在高校学科建设方面,我国政府也开始重视应用型学科的建设。
政府加大对技术创新、工程技术、农业科技、医学等应用领域的投资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并发展这些领域。
通过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为高校打造科技创新的引领地位,提高高校在国内和世界的学术和教育地位。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路径是向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变革、多元化发展和应用型学科建设四个方面转变的。
这些变革将会推进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深化,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为适应市场需求、打造一批优秀的高端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必须深入探索新的模式、加强学科建设和教育资源投入,着力落实高等教育重心向质量导向转变的任务。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时代,这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已经从提高教育质量转向了覆盖面的扩大。
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模式方面,我们需要进行思考,探索合适的发展方式。
1. 拓宽宣传渠道,提升社会重视度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还不够高,大众对高等教育的认知水平也有限。
因此,为了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我们需要拓宽宣传渠道,提升社会重视度。
首先,高等教育应该在媒体平台上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学校和政府可以联合,通过举办博览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宣传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成就。
同时,我们也可以使用媒体优势,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扩大高等教育的曝光率,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高等教育,并引导大众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价值。
2.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教育质量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过程中,提升教育质量是推动发展的关键。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来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培养水平。
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学科,我们可以实行青年教师分层培训计划,推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同时,我们也可以建立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协议,为企业培养定向专业人才,让高校知识通过职业实践得到体现,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完善,强化教学体验。
3. 加强国际化办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化发展在高等教育中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方向之一。
开展国际化办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达到国际化办学的目的,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境外留学交流项目、企业实践项目、双语教学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国际主流的科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中国高等教育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了发展的大趋势。
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需要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拓宽宣传渠道,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国际化办学等措施,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贡献力量。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新需求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新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需求和挑战。
本文将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新需求两个方面,对这些变化进行探讨。
一、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1. 大众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高度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型,每年新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都在不断增加。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本科在校生规模已经达到了4047.8万人,研究生在校生规模也接近了300万。
这种大众化趋势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2. 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
传统的学科和专业无法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因此高校开始推出更多种类的学科和课程,比如跨学科、综合性课程、MOOC等。
除此之外,高校也开始在教学形式上进行改革,如采用翻转课堂、在线教学、远程教育等新的教学方法。
3. 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是未来的重要趋势之一。
中国正在走向国际舞台,随之高等教育也在国际化方面迅速发展。
吸引国际学生和教师,与国际高校合作开展联合培养等活动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主要任务。
除此之外,高校还开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4. 创新性创新性是高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趋势。
在高速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域中,高等教育需要具备开展创新性的技术开发和研究的能力。
这就需要高校在科研能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以满足社会对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
二、新需求1. 职业化需求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强调职业化的教育和专业培训。
而高等教育正是一个人职业生涯中非常关键的阶段,因此职业化需求也开始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需求之一。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高校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导师、开展实践性教育等多种方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 个性化需求随着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出现,人们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及路径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及路径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多元化发展、国际化合作、质量提升和综合治理。
多元化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类型也在不断增多。
除了传统的大学本科教育外,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在线教育等形式得到了更多关注和发展。
多元化发展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学生,提高教育的公平性。
国际化合作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另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和机遇。
国际化合作可以通过引进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推动我国的创新和发展。
质量提升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
高等教育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就必须注重质量。
在质量方面,需要关注教学质量、课程设置、教师培养和科研水平等多个方面。
这需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监管和评估机制,以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综合治理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
高等教育的改革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合力推动。
政府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改革管理体制,优化政策环境;高校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社会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参与和监督,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多元化发展、国际化合作、质量提升和综合治理。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努力,共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探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探究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由传统的少数精英向大众化方向发展,把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普及率提高到一定水平,使更多的人享有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进而促进国家整体的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即高等教育应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为出发点,切实促进社会公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则早已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确立,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教育投入的增加、专业设置的丰富、各级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良好的教育体制和管理机制等。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教育投入和政策措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投入的增加能够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政策的出台也能够更好地保障和规范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于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提高了国家的人力资源质量和文化素质,人才的增加有助于建设新型城镇化,推动国家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
其次,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和低收入群体能够缩小和消除不同教育层次的间隔,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最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和议程,能够更好地推广中国的文化和理念,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
当然,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进程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其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解决教育质量与教育扩招之间的矛盾。
因此,要制定并落实科学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确保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
总之,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不断改善教育体制和管理机制,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增加更多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促进我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发展过程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发展过程的几点思考
高等教育大众化指的是促进大众获取高等学历的过程,近几年来,我国进行了
多次的教育改革,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政策措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正受到一定程度的政府政策支持以及宽广的立场。
从政策方面来看,政府大力支持普通高等教育,并通过筹措建立大学群、鼓劲
普及继续教育,提供免费教育机会,向社会优秀人才提供的学习机会也在不断扩大。
相对于财力强大的时期,社会各方支持加强社会教育事业有所增长。
从资源投入方面来看,政府把高等教育优先放在未来教育改革的重点范畴,重
视大众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提出全面提高职业院校建设水平,落实财政资金投资,加强企业学历教育,实施社会教育基金、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开展其他改革试点,更加关心社会基层群众的教育需要,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思想指导方面,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更加注重赋予教育合理的属性,这在一
定程度上推动着高等教育的空前发展。
鼓励市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和需求,营造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提倡各级政府协调配合,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探索出符合国情、符合时代气息的高等教育模式。
总的来说,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旧面临着不少挑战,如何进一步普及高等教育,以及如何落实更加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模式,仍然需要政府及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高等教育的发展自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探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探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逐渐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和政策探究,不仅涉及到教育发展理论和实践,还关乎到国家的长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研究和探讨至关重要。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和内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促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覆盖面和普及率,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一种重要教育政策。
它追求的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能享受到高等教育资源和机会,使得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推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进步。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保障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等教育的质量。
学校要积极扩大招生规模,增加高等教育的供给。
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社会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激励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探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就开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
1985年颁布实施《国家教育法》,正式确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和方向。
199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中国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
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高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
加强高等教育的改革,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还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高等教育,拓宽高等教育的渠道和方式。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实施,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空间。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性、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性、问题及对策作者:王娜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44期王娜(长江大学大学发展研究院,湖北荆州434023)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在世界范围内虽然已是大势所趋,但还是有很多人对此提出异议,他们看不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是满足一国政治和经济发展、人民追求教育民主和平等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着重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关键字:高等教育;大众化;重要性;教育公平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4-0222-03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性美国在二战后,一方面为了安顿大批退伍军人,另一方面为迎接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的到来,急需一大批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人才,于是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大众化便应运而生,当时施政者的初衷是为了安抚民众情绪、迎合社会的需求,他或许并没有预想到,未来几十年大众化会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学家马丁·特罗就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他认为:如果高等教育仅为15%以下的适龄青年提供受教育机会,那么高等教育就处于“精英教育阶段”,超过15%,高等教育开始迈向“大众化阶段”;当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占适龄人口总数的50%时,高等教育则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普及阶段”。
同时马丁·特罗在总结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时,提出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如教育质量、教育观念、入学条件、课程设置等方面都需要转变。
虽然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存在诸多矛盾与异议,但不可否认大众化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帮助更多人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1.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于政治的重要性。
布鲁贝克曾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提出有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认识论和政治论[1]。
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探讨
市 场开放 以后 , 人 单位 招 聘人 才时 , 用 学历 及 职业培 训要求 普遍 比以前 高了 ,也反 映
了 这 种 趋 势 。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下 , 会 需 求 在 社
发 展越 来越 依赖 Hale Waihona Puke 技 进步 和人 才 素 质 , 高
新 技 术 只 有 通 过 “ 才 ”这 个 载 体 转 化 为 人
进行 一 次相应 的跨跃式 的 发展 。 ( )1 5 1 9 7年 我 国 社 会 生 产 总 值 1 0 66 亿 元 , 0 0年 已达 到 8 4 4亿 元 ( 1 5 20 90 是 97
市普 及 了高 中阶段 的教育 。19 99年 高 中及
职 高 的 招 生 规 模 5 0万 人 , 到 2 o 9 0 2年 毕
维普资讯
推 进我 国 高等教 育太 众化 的政黄 探 讨
9
过 2 O多 年 的 改 革 开 发 , 以 上 三 方 面 都 已 在 创 造 了一 定 条 件 , 整 个 国 家 实 现 了一 次 跨 跃 式 的 发 展 。 在 此 基 础 上 高 等 教 育 有 条 件
年和 18 9 1年 资 料 的研 究 统 计。发 达 国 家 的 : 农 业 、 业 、 三 产 业 的就 业 人 员 的 比 例 为 工 第
2 实施 高 等 教育 大 众 化 , 、 要有 必 要 的 经 济 实 力 的 支 撑 ,必 要 的 民 间 承 受 能 力 的
支 撑 , 基 础 教 育 充 分 普 及 的 支 撑 。 国 经 和 我
行 性 及 紧 迫 性
1 经过 2 、 O多 年 的改 革 开 放 , 国 经 济 我 持 续 高 速 发 展 , 人 民生 活 总体 上 达 到 了 小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政策问题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政策问题研究
张乐天
【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扩招是启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政策。
它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数量化的概念,而是一种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决定本身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国家教育事业持续改革开放从而谋求新的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实施扩招政策的过程中,实际上依然面临着许多具体的政策问题。
从实践中看,扩招中有待深入研究的政策问题也许突出地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关于扩招的速率与扩招方式;其二是关于扩招的科类与层级分布。
着眼于此,我们需要先对大众化过程中一些涉关政策的若干问题进行反思。
继续深化对高等如教育大众化的政策目标研究,加强对院校政策的研究等等。
【总页数】6页(P81-86)
【作者】张乐天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相关文献】
1.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基本问题研究 [J], 文术发
2.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J], 张硕
3.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问题研究 [J], 董必荣
4.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J], 张硕
5.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综述 [J], 马木提江.赛买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政策分析摘要: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已初步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格局,但进一步发展还需要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的支持。
为此,国家应在高等学校实行分层分类管理、稳定重点大学规模、严格控制博士点数量、切实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政策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每年招生人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还将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
根据日本学者有本章的观点,我国正处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
分析后大众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研究既保持高等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又保证高等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国家应重点扶持“211工程”大学,促使其真正建成世界一流大学1.稳定“211工程”大学规模,保持精英教育风格“985和211工程”大学是普通本科高校中实力最强的一类,是有希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
到2009年底,全国有普通本科院校1 090所,其中985大学43所,占3.9%;211大学102所,占9.4%。
在实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这类高校无论招生人数、还是高校数量都有很大的发展。
但国家的财力是有限的,而且学生的素质也是有高低之分,不可能都成为精英,更不可能都成为科学家。
经过高等教育大众化前期的扩招,这些高校已经具备了应有的规模,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应当维持或适当缩小规模,保持“985和211工程”大学数量和招生人数的稳定,保证真正招收的是高素质的学生、培养的是精英人才。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精英型高等教育机构、研究型大学不应注重规模的扩大,而应注重加强内涵改造和学术建设,把重点放在树立国际学术品牌上[1]。
因此,必须严格控制“985和211工程”大学的数量,严格控制这些高校的招生规模,着力提高其教育质量。
否则,就难以实现国家建设“985和211工程”大学的初衷。
2.实施教师队伍动态管理,促进师资质量提升“985和211工程”大学是瞄准世界一流高校的,无论是这些高校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还是师资力量都应当是一流的,特别是这些高校的教师每个人都应当是一流人才。
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聘任一直以来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教师聘任论资排辈、一次聘任定终身、近亲繁殖等现象严重,许多优秀的年青人才没有机会进入高校,而一些教学和科研水平都较低的教师却可以维持铁饭碗,致使高校教师聘任缺乏竞争机制,人才流通不畅。
另外,在教师的招聘上缺乏科学标准,致使招聘中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很严重,导致出现一些不公平竞争[2]。
高校教师基本上是只能进、不能出,除非特别优秀的人才自己流走,基本上没有被动退出的机制,这使有些人员进入高校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奋斗精神不足。
因此,应当建立重点大学教师淘汰机制,使那些不能胜任一流大学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能在相应的机制作用下退出。
在教师的选聘上,要从大学的真正需求出发,真正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只以教师的学术造诣为主要标准[3]。
同时,加强对大学教师考核的改革,完善教师考评细则,使教师考核在公正的原则下进行,这样才能使教师积极上进,从而促进师资队伍素质的稳步提升[2]。
3.强化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力求科研成果领先“211大学”的教师必须紧盯世界科研前沿,把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力求科研成果在国际领先,确保在国内领先。
因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焕发创新活力,要营造学科交叉的氛围,构建多样化的交叉学科研究体系,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和融合,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增强原始创新和集成能力[4]。
所以,无论在教育方式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必须紧跟世界一流大学的趋势,并能有所创新和探索。
世界一流大学大多按“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创业型大学”的轨迹发展。
目前不少大学已越过研究型大学,走向以教学、科研、决策咨询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的创业型大学。
他们的科研管理模式更趋于开放和多模式的融合,科研资源更充裕,资源配置更市场化,科研对于教师来说更多是出于对科学研究的痴迷和热爱。
同时,网络科研组织、科研结构之间联盟或协议结合体、官产学研联合组织等新型科研组织也相继出现[4]。
为此,要加强大学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建立灵活的科研管理体制,为科研管理队伍高效地发挥作用提供制度保障和宽松的环境,从而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促进大学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
目前国内一些名牌大学将“大学内部以单位为中心的校、院(系)“二级管理”的科研管理体制调整为以“课题或项目”为中心的科研管理方式,这样既能够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减少琐碎事务,又能促进大学科研工作的跨学科融合[5]。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流的科学家,才能提升大学科研水平,培养出国家需要的精英人才。
二、稳定博士研究生发展规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1.巩固现有博士点,提高其培养质量博士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培养的是各学科顶尖人才。
近年来,我国博士教育发展很快,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博士招生人数增加太快、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
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论文抄袭丑闻及科研成果剽窃丑闻,虽不完全是博士研究生发展太快的结果,但也说明人们在科研上出现了浮躁心理。
淘汰制是守住博士质量培养的基准线,而我国博士培养正是缺乏淘汰制,质量保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最低基准[6]。
目前,整个研究生培养机构过多,发展过乱。
据教育部统计年鉴数据,2009年我国有研究生培养机构796家,其中普通高校481家,占本科院校1 090家的44.1%。
这固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成绩,但同时也说明研究生培养师资力量不足,管理混乱。
因此,应当稳定现有博士点的发展规模,制定博士培养的最低基准,同时,控制硕士点的发展速度,严格硕士生导师的考核,全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转换的频率越来越高。
如美国制造业就业人员的职业流动性就很大,约有半数左右的人,在一年之内平均流动一次。
我国已推行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模式,因此,成人职业转换加快,对转换职业的知识需求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在这一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应当转变工作思路,在开展传统学历教育的同时,承担起满足成人转换职业对知识需求的重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的短期培训。
这样可做到既不与全日制高等教育争生源,又能满足成人职业转换的需求,这可作为成人高等教育开发的又一块阵地。
3.打通成人学历教育提升通道,切实提高培养质量在全日制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下,虽然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有所萎缩,但仍有一定市场。
因为成人为实现自我价值,需要不断提升学历,以增强竞争能力。
而现有成人教育主要局限于本科和专科教育,虽然也有少量在职硕士、在职博士的教育,但各高校教学管理非常混乱,论文质量参差不齐。
个别在职硕士论文较本科生论文尚有很大差距,严重影响了在职研究生的声誉。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应当建立起成人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的教育通道,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切实提高成人教育培养质量。
对成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全面实行匿名评审,并实行导师问责制度,从而强化导师责任心。
五、建立弹性高等教育学制,使其更加灵活1.实行全日制大学生弹性学制,允许其边学习边工作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终生的事情,并不能完全靠全日制在校学习就能完成。
而学习成绩的好坏也并不完全在于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关键取决于有效的学习时间。
为了适应这一特点,全日制大学应当推行完全弹性学制,以学分作为考核依据,逐步确立以“学分”为中心的考核意识,建立起以“学分”为中心的学籍管理模式[12]。
大学的弹性学制能够给学生个性发展带来极大的空间,它是高等教育在更高质量基础上的一种更加灵活的形式,保证了高等教育具有更大的实效。
同时,弹性学制也对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为此,有必要修改现行学位管理条例。
2.鼓励优秀在职人员考硕攻博,允许其实行弹性学制在职人员考硕攻博已经成为很多优秀在职人员提升自我的重要通道,但他们由于受学习时间的限制,一般只能参加在职学习,考试的方法、学习的要求与全日制研究生完全不同,获得学位的社会认可度和价值也大打折扣。
这不仅阻塞了在职人员向上发展的通道,而且也打击了在职人员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影响到在职研究生的正常发展。
研究生学习已不同于本科阶段,应将重点放在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上,但这些并非纯理论研究能够完成,一般要结合社会实践。
在知识更新加快的时代,应当鼓励优秀在职人员攻读全日制研究生,允许其实行弹性学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只要其学术研究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硕士、博士研究水平,就应当授予相应的学位,并颁发相应的学历证书。
这样不仅能提升在职人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更好地体现教育公平,有利于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激发全民学习的热情。
3.制定在职人员申请博士制度,允许以成果申请学位在后大众化时期,社会和人的需求都进入到了多样化时代,必须构建一种以弹性人才认证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新的高等教育体制,才能适宜多样化的人才成长需求。
最典型的是博士学位的认定。
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博士研究生的考试具有统一的标准,然而培养出来的博士研究生的水平却千差万别,有些博士研究生并不一定具备博士研究生的水平,但仍然带着博士的头衔。
而很多卓有成效的科学工作者,其水平和成就可能远远超过了博士水平,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获得博士学位,而影响到事业的发展并遗憾终生。
构建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必须确立人才多样化的观念,建立一种对多样化人才进行认证的制度。
虽然现在有些高校也开展了在职人员申请博士学位的工作,但因缺乏国家统一的规定和标准,掌握的尺度完全不同,影响了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积极性。
因此,国家在修改学位管理条例时,应当增加关于在职人员申请博士学位的规定,突出在职人员的科研成果,允许以其成果申请博士学位。
参考文献:[1]康全礼,陈志强. 结构多样化: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及启示[J]. 高教探索,2003(1):30.[2]郜丽娟. 中美研究型大学师资建设比较[J]. 黑龙江教育,2007 (9):13-14.[3]刘畅. 蔡元培的大学师资观及其时代意蕴[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4):91.[4]王丰超,彭颖. 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模式比较及实证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07(9):157-165.[5]贾宁. 我国大学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8(1):128.[6]陈博雷,等. 全国百优博士论文,我省仅四篇[N]. 楚天都市报,2011-08-02(A19).[7]王如忠. 倾斜的博士帽——质疑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J]. 社会观察,2003(1):13.[8]曾家刚,夏显波,蒲云. 建立健全博士研究生培养创新机制[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51.[9]詹瞻远,严燕. 三位一体:高等学校分类法新探[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6):6.[10]赵文锋. 建设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思考[J]. 知识经济,2007(9):150.[11]梁玉红.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核心能力发展的管理机制思考[J].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4):82.[12]郇良勋,陈建中. 弹性学制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现代大学教育,2003(3):105.[13]唐一科,霍丹群,刘东燕. 大学弹性学制管理模式的探索[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