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大学教育观研究
怀特海教育_无活力的概念_对大学教学的思考_荣亚军
怀特海(Whitehead,Alfred.North,1861-1947)不仅是20世纪杰出的数学家和哲学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家之一。
他的有机活力论(国内又译为过程论)教育思想不仅成为后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资源,也是我国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教育理念。
他的整个教育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坚决主张必须把教育从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中解放出来。
他在《教育目的》中指出“对死的知识的一种反抗,即反对无活力的概念”。
一、无活力的概念及背景所谓“无活力的概念”就是在教育过程中那些仅仅被吸收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的概念。
教育上有了无活力的概念,这种教育不仅是无用的,尤其重要的是,它是有害的。
怀特海反对学校机械呆板保守的教学方法,反对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严重脱离。
他还认为不能把知识理解为仅仅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知识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不断创新的;文化传统的观念是不可能静止不变的,这种观念若不退化成无意义的公式,便会理解获得新的意义,增加新的生命力。
知识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继承,而在于发展和创新;应用知识是使教育保持活力的中心问题。
为了教育的成功,就必须永远使接触到的知识有一种新鲜感,他要么必须本身是新的,要么必须在对新的时代情况下要有所创新。
知识就像从海里打捞上来的鱼,其首要价值在于新鲜。
怀特海主张不仅对知识要有充分活力,而且要有思想的活力,甚至于整个生命意义,都在于探索、发展和创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再不能满足于传统学校给予他们未来的经济建设人才那种崇尚书本脱离生活的传统教育。
怀特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把教育从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中解放出来的主张,这些思想对当时的传统教育是猛烈的冲击。
虽然这些思想是针对当时英国古典主义教育而言,但怀特海“无活力的概念”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大学教学同样带来更多的思考。
二、大学教学现状教育的过程具体体现在教育的节奏上,教育的节奏就是因时施教,教育必须根据人的智力发展周期性和阶段性。
怀特海教育目的观管窥
、
怀 特海教 育 目的观 概述
夸美 纽斯 曾说 : 知 识 、 行 、 “ 德 虔信 的种 子 是天 生在我 们 身上 的 , 但实 际的却 没有 天生给 我们 , 是应 该从 祈祷 、 教 这 从 育 、 行动 中取得 。 由此观 之 , 从 ” 教育就 是对 自然 人 的不断 改 造, 唤醒 其本来 的人 性 , 进而 形成 一个文 明的社会 化 的人 ; 简 言之 , 教育 是使人 成 为一 个人 。那 么, 种从 “ ” “ 的 这 人 到 人”
教育 目的何 在 ?怀 特 海说 :“ 我们 要造 就 的是既 有文化 又 掌
握专 门知识 的人 才” “ 育应培 养一 个儿 童如 何思 维 , 。教 进而 要防止 教育制 度 中精神 和思想 上 的僵化 陈腐 ”“ ,教育 是教人 们 掌握如 何使用 知识 的艺术” “ 育 的核心 问题 是不能 使知 ,教 识 僵化 ,而要 使知 识充 满活 力” 。探 究怀特 海 关于 教育 目的 的论述 , 难看 出教育 是一 门包 罗万 象 的科学 。它 重视 人才 不 的作用 , 调正确 的知 识观 , 免教育 过程 中思想 的僵 化 。 强 避 它 具有 社会 经济价 值 、精神 文化 价值 和人 的 发展价 值 。因此 , 可 以说教 育 的 目的在 于教 育价值 的实 现 , 即培 养人 的共 同能 力和 共 同教养 。
二 、 才在教 育 目的 中的作 用 人
三 、 立正 确 的知识观 树 知识 观即人们对 知识 的观 点和看法 , 包括 知识的本质观 、 价值 观和 知识 习得观 等 。从本 质来 说 , 识 内在 于人 的主观 知 创造 , 是建基 于客 观 性上 的主观 构建 。知 识 的内在性 最突 出 的表 现在 于它 具有深 刻 的人性 特 征 。知识是 人 的产 物 , 同 不 的知 识又 赋予 人不 同的价 值观念 和意 义系 统 , 从而影 响人 的 生存 和 发展 。知识 的人 性特 征 可 以从 以下 几个 方 面进 行论 证: 知识 具有 生理局 限性 ; 知识具 有心 理局 限性 ; 知识 内在 于 人还 可 以从语 言 、 逻辑 、 念 的特 点 及其在 知识 形成 与表达 概
情境探究建构基于怀特海过程哲学的课堂教学实践
情境探究建构基于怀特海过程哲学的课堂教学实践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目前关于怀特海的研究多集中在过程哲学、怀特海的教育观等宏观的、理论的层面,鲜有将其过程哲学理论渗透于教学实践的研究。
本人尝试将怀特海过程哲学理论的主旨应用于教育通论本科课堂教学中,尝试建立“情境·探究·建构”课堂教学模式并予以实践,以期达至有效教学。
关键词:过程哲学;情境·探究·建构;教育通论一、过程哲学视阈下的教育观(一)教育价值观在现代性的教育观下,教育的过程是工业化的过程,教育被视为生产线,学生被视为产品,因此,最重要的不是学习的过程,而是学习的结果。
但在怀特海看来,“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2];教育“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3];因此,“不管什么教法,只要能激发求知欲望和审美意识,它就能扩大学生的心灵并使它凭借着自己的、自由的、内在的冲动发育、成长、成熟。
激发智力的自然方法是借助我们的直接行动和我们的直接思想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4]。
即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生成与建构的过程。
(二)教学观过程哲学视阈下的教学关键点在于“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关键在于彰显教学的生成性,凸显教学的过程意义与过程价值。
1.智慧超越知识的教学目的。
“尽管知识是智育的主要目标,但知识的价值还有另一个更模糊但却更伟大,更具支配地位的成分,古人把它称为‘智慧’。
没有某些知识基础,你不可能聪明:但是你也许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知识,却仍然缺乏智慧”[5]。
也就是说,“知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应用,在于人们对它的积极掌握,即存在于智慧之中”[6]。
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经历“浪漫—精确—综合运用”三阶段的智慧探险后,达至智慧的提升。
2.基于个体生命体验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应关注基于学生个体体验的基础上的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智慧的探索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个充满活动和张力生成的过程。
怀特海的教育思想
怀特海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著作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947)是现代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于1861年2月15日出生于英国东南部的拉姆斯盖特。
他的祖父是当地一位有名望的教育家,曾任当地一所私立学校的校长。
他的父亲先后从事教育、宗教工作,十分关心教育事业。
受家庭的影响,怀特海对教育也很感兴趣。
怀特海童年时期是在家乡接受教育的。
1875年,他来到多塞特郡的谢伯恩学校就学。
主要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历史。
1880年,他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主攻数学。
课余,他经常阅读和讨论文学、哲学、政治、宗教等著作。
1885年,怀特海大学毕业,留在母校任数学和力学教师。
1887年和1905年,他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他在母校任教25年,主要从事教学、著述和一些政治活动。
1910年,怀特海迁居伦敦。
1911?914年,他在伦敦大学担任许多职务。
1914?924年,在肯欣顿皇家科技学院担任应用数学教授。
这段时期,他受柏格森、爱因斯但思想的影响,把兴趣转向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
1924?937年,他应聘到美国哈佛大学担任哲学教授。
退休后,担任哈佛大学名誉教授,居住在坎布里奇市。
1947年12月30日,怀特海去世,终年86岁。
怀特海一生在数学、哲学、教育等领域留下了大量著作。
其中主要的是:《泛代数论》(1898)、《数学原理》(与罗素合著,1910-1913)、《相对论原理》(1922)、《自然知识原理》(1919)、《科学与近代世界》(1925)、《宗教的形成》(1926)、《过程与实在》(1929)、《观念的历险》(1933)、《思维的方式》(1938)、《教育的目的》(1929)是他的教育代表作,还有一些有关教育的讲演和论文收入了他的《科学与哲学论文集》(1948)。
怀特海是“过程哲学”(也称“有机哲学”)的创始人。
他受直觉主义的影响,反对“科学的唯物主义”,认为自然和宇宙不是由物质组成的,而是由连续不断的经验的事物和独立存在的“永恒客体”结合而成的,从而走上了唯心主义道路。
怀特海教育目的观管窥
怀特海教育目的观管窥摘要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活动,教育及其相关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始终是教育的弘旨要义。
从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出发,运用现代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他的教育目的观、教育规律观、高等教育观予以审视和评析,反省存在的问题,提示研究的方略。
关键词怀特海教育目的知识思想僵化对于人类实践活动所特有的目的性,马克思曾经有过鲜明的论述。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都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当然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为了更加深入地认识教育目的,教育家、哲学家提过多种主张。
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的力作《教育的目的》,是为数不多的、专门论述教育目的的著作之一。
在这本书中,怀特海提出教育应充满生机与活力,强调古典文艺学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教育要培养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
本文将从现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视野对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观予以审视,希望对今天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的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一、怀特海教育目的观概述夸美纽斯曾说:“知识、德行、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实际的却没有天生给我们,这是应该从祈祷、从教育、从行动中取得。
”由此观之,教育就是对自然人的不断改造,唤醒其本来的人性,进而形成一个文明的社会化的人;简言之,教育是使人成为一个人。
那么,这种从“人”到“人”的教育目的何在?怀特海说:“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
“教育应培养一个儿童如何思维,进而要防止教育制度中精神和思想上的僵化陈腐”,“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使用知识的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不能使知识僵化,而要使知识充满活力”。
探究怀特海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不难看出教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
它重视人才的作用,强调正确的知识观,避免教育过程中思想的僵化。
怀特海教育观及其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启示
20 11 年第 1 期
怀特海教育观及其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启示
李本友 王洪席
*
� 摘 要 怀 特海 认为 大学 是对学 � 术进 行充 满想 象力 的探 索 大学 教学 应 使学 生摆 脱细 节 去掌 握原 理 管 理上 应去 "商 业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关 键词 怀 特海
生成
智 � 慧人 格 大 学课 程应 着 眼于 融合 使普 � 通教 育与 专 业化 教 育趋 于 平衡 大学 教 师评 估 在于 学 术的 思 想价 值 这 些理 念对 目前 我国 大学 教育改 革 教 师队伍 建设 等方 面具 有重 要的 启发 与借 鉴意义 � 教 育观 大 学教育
析 , 将 人类 的 逻 辑抽 象 思 维推 向 了 又 一新 的 时 代高 一 �
惟
怀 氏 思 想, 不 落 故常 , 因 而时 有 新 颖 独到 之 言 , 足
� � 2
教育学 � 家, 但 其 教育 世 家 的出 身 , 并 长期 在 世 界顶 大学 何 以 存在 上 其 天 赋特 有 的 敏锐 与 洞 察力 , 使 他 对植 基 于 现代 具 一 格 . 其 结 集出 版 的 教 育 的目 的 (
收稿日期
0 0-0 -
� 作者简介 � 李本友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 蚌埠学院副教授 王洪席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安徽蚌埠 / 00 0) � � � � �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十一五 " 规划 (教育学科 ) 0 0 年度国 家青年课题 "自我 统整教师专业发展模 式的构建与实验 研究" ( 课题批准号 � 0 0 0 )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1
日 渐 扩 大, 西 方 许多 国 家 纷纷 引 入 其 教育 思 想 , 无 疑 也 导 源了 目 前 国际 上 方 兴未 艾 的 " 过程 教 育 " 的 滥 觞 . 基于 此 , 笔者 根 据 怀特 海 在 此 书中 对 教 育的 论 述 , 尝试 对 其 教育 思 想 作一 梳 理 与 廓清 , 并 阐述 其 教 育 观对 我 国 大学 教 育 改革 与 发 展 的启 发 和 借鉴 意 义. 大 学是 对学 术进 行充 满想象 力的 探索 自中 世 纪 以降 , 现 代 大学 开 始 挣脱 与 冲 破 旧有 神 道 主 义文 化 和 意识 形 态 的束 缚 与 控 制, 得 以 迅猛 与 蓬 勃 发展 . 一 方面 , 大 学的 兴 盛 与 繁荣 在 给 社会 生 活 带 来革 命 性 巨变 的 同 时 , 另 一 方 面随 着 大 学在 招 生 数 额, 办 学 规模 和 教 学管 理 上 呈 现出 某 种 无序 与 混 乱 , 从 而 使 其陷 于 迷 茫与 困 顿 之 中. 怀 特 海认 为 , 造 成这 一 灾 难性 后 果 的症 结 在 于 我们 对 大 学在 服 务 于 国家 时 所 发挥 的 作 用缺 乏 清 醒 的认 识 和 深刻 的 洞 察 . 因 此 , 必须 对 其 进行 重 新 思 考, 理 解 与定 位 , 而 这也 " 可 望成 为 迄 今人 类 文 明 向前 迈 出 的最 幸 运的 一步 " . 在 西 方高 等 教 育发 展 史 上 有过 一书中 认为, 另 一 方面 ,
“怀特海式大学”理念及其对我国现代大学的启示
( 西北 师范大学 教 育学院 , 肃 兰州 甘 707 ) 30 0
[ 摘
要 ] 著名 的数 学 家、 学家和教 育思想 家怀特海 , 哲 以其 独特 的视 角提 出了他 的现 代 大学教 育 的理
念。这些大学理念 即富于想 象力的大学 , 培养 “ 慧人 ” 大学 , 养 “ 赏风 格”的大 学, 智 的 培 欣 以生 活为主题 的大
第3 O卷第 4期
20 0 8年 7月
泰 山 学 院 学 报
J OURN AIHAN AL OF T S UNI RS T VE I Y
Vo . O N0. 13 4
J1 2 0 u. o8
特 海 式 大 学 "理 念 及 其 对 我 国 现 代 大 学 的 启 示
的创始人 ) 被誉为 建设 性后 现代主义奠基人 , , 同时也 是最 具影响 的教育思 想家之一。怀特海 出身教育世 家 , 在哈 他 佛大学 、 剑桥大学 、 伦敦 大学 等高 校从事 教学 和教 育 管理 工作长达 5 0多年 , 他对 哲学 、 文学 、 教学 、 宗 教育均表 现出 浓厚 的兴趣 , 这些 经历和积淀使他对现 代工业 文明 中大 学 教育 的理念有着切身 的体 悟和独到的见解 。
、
“ 怀特 海 式大 学” 念 理
( ) 于 想 象力 的 大 学 一 富
通常认 为 , 大学是 一个 实施 教育 以及 进行学术 研究 的 机构 。但怀 特海认 为 , 大学存 在的理 由是 , “ 它使青 年人和 老年人 融为一体 , 学术 进行 充满 想象 力 的探索 , 而在 对 从 知识 和追求 生命 的热情之 间 架起桥 梁 。大 学确 实传 授知 识, 但它以充满想象力 的方式传授 知识 。至少 这是 它对社 会所应起 的作用 。一所 大学若 不能发挥 这种作 用 , 它便失 去 了存在 的价值 。 …在这样 的大学里 , ” 师生之 间的关系是
怀特海的后现代教育哲学
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曲跃厚王治河作为一个具有世界性、跨世纪性影响的思想家,英国思想家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其过程思想的睿智性、深刻性、广泛性、原创性、建设性和兼容性,在诸多领域(例如,在哲学、科学和宗教领域)中已经得到阐释,并日益显现出其强大的伟力和活力,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但是,就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而言,在我国学术界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关于教育哲学的许多论著很少提及怀特海就是一个明证),其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和智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彰显和弘扬。
本文要探讨的正是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思想,以期引起国内学界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
教育哲学是从哲学层面对教育的本质、目的、过程及其规律的思考,这种思考对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
在很大意义上说,教育哲学正确与否,对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质量起着巨大的作用,进而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这是因为,教育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都是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体。
在今天,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整个教育模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并把科教兴国当作国家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否以一种先进的教育哲学理念来引领教育的发展,更是事关重大。
在这一方面,怀特海的那种既克服了现代教育之种种弊端、又展望了一种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模式的过程教育哲学,无疑会给我们以诸多有益的启示。
怀特海哲学(又称过程哲学或机体哲学)意高境远,博大精深。
全面地概括怀特海哲学显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且这也不是本文的主旨;但从与教育相关的角度,我们至少可以简要地把它概括为以下一些命题,以期有助于对其教育哲学的理解。
第一,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
在怀特海看来,过程是根本的,成为现实的就是成为过程的。
过程承继的是过去,立足的是现在,面向的是未来。
他反对“自然(机体)是死的”那种机械论的观点,认为“自然是活的。
怀特海的教育哲学对我国现代教育思想的启示
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思想的启示摘要:被誉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奠基人的怀特海,对现代人自由的丧失和教育的异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极力反对陈腐落后的教育和教育中的“呆滞思想”提倡过程哲学,推崇事物的相互联系,坚持多元论,倡导向他者开放,重视创造性培养,其哲学对他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其机体哲学中,怀特海重构了对“人”及其自由的认识。
这些观点应用到教育上,形成了其独有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怀特海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大学教育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数学家、哲学家,也是后现代哲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他的既批判又建设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后现代教育理念及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启示性和可操作性。
怀特海一生始终浸润在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中,以数学家和哲学家敏锐的直觉和深刻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独特的教育思想。
但相对于怀特海复杂的过程哲学,其在教育思想方面的主张是简单而深刻的。
一、教育的目的要真正理解怀特海的教育思想,首先得在整体上把握他的教育目的论思想。
怀特海所揭示的是教育的目的中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他认为教育要培养的是有创造精神、有智慧、“既能很好地掌握某些知识,又能出色地做某些事情”[1]的人,也就是要造就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
在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论中,文化教育居于核心位置,因为文化就是美和高尚的情感,就是活的思想的力量和思想的美,文化教育就是使人获得高尚的情感、获得思想的美和思想的力量;并且只有当人获得高尚的情感、思想的力量和思想的美的时候,他可能因其思想、美和情感而内生出做人的责任和社会责任,才可能因其思想、美和情感而内生出对人、对生活、对世界的神圣的宗教般的崇敬,才可能因其有思想、美和高尚的情感而内生出对世界、对事物发展过程和其整体存在的潜在活力的领悟力量;同时,也只有通过文化教育而灌注给人以活的思想、美和高尚情感,人才可内生出自我智力发展的不竭动力。
怀特海论大学的功用
怀特海论大学的功用作者:施经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4年第05期摘要:怀特海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但是他同时是一位杰出的教育理论家。
他的教育阶段说和知识与智慧分界的思想都对教育学理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拟分析怀特海对大学公用性的思想,指出这种思想对我们当下大学建设的借鉴意义,并指出这种思想可能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怀特海大学功用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65怀特海(A. N. Whitehead)是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他早年研究数学思想,并同伯特兰·罗素一起为分析哲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晚年转向对思辨哲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我国新儒家的代表牟宗三先生就深受其思辨哲学的启发。
但是在怀特海研究繁忙的一生中,他始终没有忘记对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实践进行认真的研究。
他的教育学研究工作,首先是着眼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的。
怀特海并非出生于大富之家,但是他的家庭,特别是他的父亲以及父亲认识的朋友,对他的教育思想都产生了深刻和潜在的影响。
这种思想即认为实用的技能同古典传统学术培养对人是同样重要的。
这种思想在我们现在看来是很简单而合理的,但是在对古典传统学问占统治地位的英国教育界,这种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在这种认识基础上,怀特海提出了他关于教育三阶段的观点,即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浪漫主义阶段、科学主义阶段和实用主义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虽然每个人具体处于这些阶段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但是这种阶段的规律具有一致性。
所以他认为,学校教育必须适应人类自身认识发展的这种客观规律来制定课程。
他反复提出我们必须放弃对实用性知识的传统偏见,这种偏见在英国至今还是相当严重的。
为此怀特海盛赞美国哈佛大学,特别是哈佛大学的商学院。
但是商学院在哈佛才刚刚建立,但是由于怀特海恰好在这个时候执教于哈佛,他立刻认识到商学院所表现出的一种不可遏制的趋向,这种趋向是必须为其他大学所深刻认识到并乐于模仿、学习的,怀特海说:“我之所以选商学院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商学院代表了大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比较新的发展。
从《教育的目的》看怀特海心智教育思想
无止境 , 教海 无涯 , 勇Tf i l J 新, 敢吃螃 蟹 ; 面 对荣耀 , 要
学 生 的心 理特 质 、 性 别 特 征 等 个性 差 异 . 文 本 的体 裁 特 征、 内容 的题 材 特 点 和 教 师 本 人 的语 文 内 涵 。 既 要遵 循 教育规律 . 又要 锐 意 创 新 , 让 语文课堂 妙趣横 生 . 叠 彩 纷 呈 倘 若 还 抱残 守 缺 . 固 步 自封 , 那 只 能让 学 生 对 语 文 望 而 止步 , 敬而 生畏 , 结果 只 能 是 死 路 一条 。 第三、 学会理性。 辩 证分 析 苏格兰牧 师贺拉提乌 斯 ・ 波 纳 曾 经 很 友 善 的 告 诉 大家 : “ 真 诚 的 思 考 .你 的思 想 就 能 成 为喂 养 世 界 饥 荒 的食 粮 。 ” 那 么我 们 就 来 看 看 《 道德经 》 里 的至 理 名 言 : “ 信 言不 美 , 美言不信。 善 者 不辩 , 辩者不善 。 知者不博 ,
意 学 生 的 心理 素 质 的培 养 : 教育是知识传授 . 但 还 有 另
一
个 要 素就 是 培 育 智 慧 , 使 人 具 有 活 跃 的 智慧 。 他 的论
述扣住了心智内涵中“ 心” “ 知” “ 智” 三 个 相 互 关 联 的要 素 ,指 明 了 现 代 教 育 真 谛 .教 育 是 一 个 全 面 的心 智 工 程 。这 些 阐 述 体 现 了 他 在 第 一 章 《 教 育 的 目的 》 中所 说
从《 教育的目 的》 看怀特海 心智教育思想
国 谢友 明
读了英国教育家 怀特海 的《 教 育 的目的》 一书, 受
益 匪 浅 。书 中将 激 发 学 生 的 聪 慧 置 于现 代 教 育 的 核心 。
怀特海教育哲学思想对大学通识课教育的启示
怀特海教育哲学思想对大学通识课教育的启示怀特海(John H. Westhaver)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教育哲学思想对于大学通识课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他提出的“全人教育”、“学习为中心”和“整全性教育”等理念,对于大学通识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怀特海的教育哲学思想出发,探讨其对于大学通识课教育的启示,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一、全人教育的理念怀特海提出了“全人教育”的理念,认为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综合的和个性化的。
他强调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培养品格、智慧和社会责任感。
这个理念对于大学通识课教育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识课不应该仅仅是传授一些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学通识课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传授。
二、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怀特海主张“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应该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这个理念对于大学通识课教育也同样适用。
传统的通识课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以听讲为主,这种模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大学通识课教育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怀特海的教育哲学思想的启示下,大学通识课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采用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整全性发展。
在大学通识课教育中,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大学通识课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对于差异化教学应该有所尝试,设立不同层次的通识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二、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大学通识课教育需要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论怀特海自由教育思想的启示
论怀特海自由教育思想的启示作者:于丹妮来源:《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2年第23期[摘要]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思想使人们认识到了分割整体的弊端,着这种哲学观的影响下的教育学形成了独特的理论。
他关于教育思想的演讲稿收录在《教育的目的及其他》一书中。
在这些演讲稿中,他阐述了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节奏,自由和纪律的节奏以及大学教育的作用等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怀特海过程哲学自由教育我国教育界对怀特海的教育思想研究较少,他的哲学思想对我国教育界产生的影响尚未被普遍接受。
然而,在他的过程哲学观影响下所形成的教育观却有其独特之处。
一、怀特海哲学思想影响下的教育观1.怀特海过程哲学的缘起怀特海的哲学思想是在对自古希腊以来逐渐形成的“主客二元论”的批判基础上形成的。
主客二元论将世界划分为两个部分: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自然界。
人与自然界是完全对立的,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人认识自然界的目的是对自然界进行加工改造,因此二者同时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怀特海反对这种二元论,在他的哲学观中,全部宇宙是一个广义的整体的存在,世界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并且是不断发展运动的。
因此他的哲学思想被称为“过程哲学”或“机体哲学”。
20世纪初,爱因斯坦相继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时空观,强调了空间和时间与运动着的事物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理论的提出,对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吸收相对论思想的同时他又从哲学角度进一步挑战了爱因斯坦理论的局限性。
他认为应当假设绝对客观的自然界是不存在的,全部客观物质都是人们感知的存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整个宇宙和全部过程的一部分。
2.人的异化和自由的人“自由”一词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所提及,从古希腊神话到古希腊哲学,我们都可以看到自由意识的萌发,看到个人自由观念的萌发。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自由”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
论“45341”大学高效能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怀特海大学教育思想的教学改革
改革经验的升华 , 在实践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很高的认可度 。这一模式产生于“ 教学质量周” 的听课与评 课活 动之 中 , 目的在 于改进 课堂 教学 中存在 的“ 机械单 调 地宣 读 讲义 , 度 和深 度不 够 , 生兴 趣 不高 , 乏 高 学 缺
生动性 、 沿性 、 前 深刻 性 、 丰富性 、 创造 性 和 教 育性 ” 问题 。在 这一 模 式 的研 制 过 程 中 , 等 尝试 着将 科 研 与 教
学相结合 , 将教育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 教育学原理 、 教育领导与管理 等方面的先进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改 革, 特别是将怀特海的有机教学理论 、 建设性后现代的多元 、 有情 、 生态、 创造性等理念 , 以及素质教育非常强 调的创新精神 、 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重点培养任务融合在一起 , 创造性地贯彻到每一次的课堂教学设计 与实施之中, 努力通过每一堂课的“ 着力点” 和有效教学来保证大 能 课 堂 教 学 模 式 提 出 的 43 1 大
背景 与意 义
我 国高校课 堂 教 学 总体 情 况 是 好 的 , 也存 在 但
值 观 有 失 偏 颇 。 第 二 , 堂 教 学 “ 言 堂 ”, 识 传 课 一 知 授缺 少想象 力 , 生缺 少探 索 、 究 的热情 。据有 关 学 研
滨 师 范 大学 教 育科 学 学 院 自 20 0 5年 开 始 探 索 课 堂
教 学 改 革 , 求 突 破 , 出 了 以怀 特 海 有 机 哲 学 为 哲 寻 提
学 基 础 的 “ 5 4 ” 学 高 效 能 课 堂 教 学 模 式 。 在 多 43 1 大 年 的实 践 中 , 模 式 不 断 修 改 、 善 , 到 师 生 的 欢 该 完 受 迎 , 对 高 校 课 堂 教 学 改 革 的有 益 探 索 。 是
教育微言——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教育微言——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作者:温孟孚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第17期温孟孚(浙江树人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5)【摘要】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一书,是人类教育史上的经典文献,它提出在大学教育中,成年人要做年轻人的示范,要用思想和人格培养年轻人,而不仅仅是传递技巧和知识。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让人更好地成为他自己,完成他自己。
【关键词】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个性大学【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7-0027-01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把年轻人和老年人联合在一起,对学术展开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生命热情之间架起桥梁。
大学传授知识,但是它是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来传授。
至少,这是它对社会应起的作用。
充满想象力的探索将会点燃令人激动的气氛,这种气氛会带动知识的变化。
事实不再是赤裸裸的事实,它被赋予了各种可能性;也不再是记忆的负担:它像诗人一样活跃我们的梦想,像建筑一样构筑我们的目标。
(《教育的目的》,文汇出版社2012年,第125页)我每读这段文字,都是情难自已,心怀感动。
它让我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高远的目标,让我从体制的大气层外看到了把人类视角引向辽阔天宇的亘古不灭的星辰。
这段话就出自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
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1861—1947),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是罗素在剑桥三一学院的老师,和罗素一起合著了著名的《数学原理》。
怀特海和罗素,既是师生更是朋友,他们代表了人类理想中最理性最光明的一面,他们对教育的论著不仅应是每位教师的必读书,也为每个求学的年轻人提供了必需的人生指导,让他们对学习意义和人生目的的判断更为明确。
怀特海对教育的一些论断是果断的,不容争议的,不是那种模棱两可含糊其辞时刻想推卸责任的“改革家”的语言。
一个人没有崇高的信仰和坚强的自信,是不会以这种方式写作的。
怀特海教育哲学思想对大学通识课教育的启示
怀特海教育哲学思想对大学通识课教育的启示怀特海(Mortimer J. Adler)是20世纪美国教育家、哲学家,他的教育哲学思想对大学通识课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怀特海主张通识课教育应该追求全面教育,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态度。
下面将详细介绍怀特海的教育哲学思想,并阐述其对大学通识课教育的启示。
怀特海的教育哲学思想是以人文主义教育为基础的。
他认为,大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在他看来,通识课教育应该追求智慧和真理,培养学生的智慧与道德品格。
他强调通识课教育要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记忆和应试。
他认为,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分析观点、评估证据,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怀特海提出了一个通识课教育的核心概念,即“伟大的书籍”。
他认为,伟大的书籍是通识课教育的基石,通过阅读和研究这些经典著作,学生可以接触到最优秀的思想和智慧。
他将伟大的书籍分为两类:一类是经典著作,这些著作代表了人类思想的巅峰,如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柏拉图的《理想国》等;另一类是现代经典著作,这些著作代表了现代思想的成果,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学生可以开阔眼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大学通识课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怀特海提出的“伟大的书籍”概念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通过阅读和研究经典著作,学生可以接触到最优秀的思想和智慧。
大学通识课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培养他们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大学通识课教育应该注重跨学科的教学。
怀特海强调通识课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要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大学通识课教育应该组织跨学科的课程和研讨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大学通识课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
怀特海认为,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不同领域不断深入学习和探索。
大学通识课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鼓励他们继续学习和思考,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情境·探究·建构:基于怀特海过程哲学的课堂教学实践
情境·探究·建构:基于怀特海过程哲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作者:胡娇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3年第10期摘要:目前关于怀特海的研究多集中在过程哲学、怀特海的教育观等宏观的、理论的层面,鲜有将其过程哲学理论渗透于教学实践的研究。
本人尝试将怀特海过程哲学理论的主旨应用于教育通论本科课堂教学中,尝试建立“情境·探究·建构”课堂教学模式并予以实践,以期达至有效教学。
关键词:过程哲学;情境·探究·建构;教育通论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0-0103-02以怀特海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过程哲学,摒弃了西方哲学中传统的平面性、静态性和二元对立的范式,提出了过程哲学或有机体哲学的概念,其主要原则是提出了动态性原则和过程原则。
在怀特海看来,世界的本质在于它的过程性,即“现实世界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各种实际存在物的生成”[1]。
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创造化过程中,并形成了由性质和关系构成的“有机体”。
有机体的本质就是以过程为表现的活动,是由有机体各要素之间内在的联系、持续的创造的过程,是一个由有机体各要素组成的动态共生的实体。
一、过程哲学视阈下的教育观(一)教育价值观在现代性的教育观下,教育的过程是工业化的过程,教育被视为生产线,学生被视为产品,因此,最重要的不是学习的过程,而是学习的结果。
但在怀特海看来,“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2];教育“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3];因此,“不管什么教法,只要能激发求知欲望和审美意识,它就能扩大学生的心灵并使它凭借着自己的、自由的、内在的冲动发育、成长、成熟。
激发智力的自然方法是借助我们的直接行动和我们的直接思想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4]。
即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生成与建构的过程。
(二)教学观过程哲学视阈下的教学关键点在于“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关键在于彰显教学的生成性,凸显教学的过程意义与过程价值。
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国教育 大变革 的背景下 ,怀特海的这些教育思想对我
国的教育改革有着重大 的借鉴意义 。
一
、
“ 自我发展 ” 的教育 目的
以说是切中了时弊 , 也同样适用 于我 国的教育弊端 。 不 可否认 , 国的教育现状 是“ 我 轰轰 烈烈地谈素 质教育 , 扎扎实实地搞应试教育 ” 。在应试教育 的大环境 下, 几 乎一切 的教 育活动都是在 围绕高考 这根“ 挥棒 ” 。 指 转 中国的学 生从进 入校 门的那一 天起就 在为 高考 做准
艾 尔 弗 雷 德 ・ 思 ・ 特 海 ( ̄e N r 诺 怀 A rd o h t W i ha , 6 — 9 7)不仅是 2 ht ed1 1 14 e 8 0世纪 英国著名 的数 学家 、 哲学家, 也是一位杰 出的教育 思想家 。怀特 海毕 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 曾任剑桥 大学数 学讲 师, 敦 伦
育思想集中体现在 《 教育的 目的》 一书 中。本文着重从他对教育 目的、 教育 内容和方法、 教育过程和大学教育的理念
方面的论述 出发 , 评述 他的教育 思想及其对我 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关键 词: 教育 目的; 教育的节律 ; 普通教育 ; 专业教育; 大学教育
On Wh th a S Ed c t n l T o g t n h n ih me tt i e d’ u ai a h u h s a d t e E l t n o e o g
展。旧怀特海的这种促进 学生“ 自我 发展 ” 的教育 思想
是在 抨击传统教育 的基础上提 出来的 。当时英 国的传
统学校教育“ 显示着学究习气和墨守陈规 ”⑦ , 教育 内容 很少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 ,教师根本不考虑儿童 的 兴趣 和需要 , 教学方式刻板枯燥 。 传统的学校教育之所
大学教育的阶段性和节奏性(全文)
大学教育的阶段性和节奏性一、教育的节奏读了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个词语节奏,音乐有节奏,诗歌有节奏,建筑有节奏“节奏”这个词总让人想到一连串叮叮咚咚、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的美妙符号,但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用“节奏”这个词来描述教育。
那么什么是教育的节奏呢?它是指人的智力进展表现为一种阶段性,我们的教育就应该顺应这种规律,“不同科目和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在学生的智力发育达到适当的阶段时采纳”(P28)。
这就是教育的节奏。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常常以为学生的进步是一种匀速进展的过程,如果他10岁掌握了100个词语,那么他20岁必定能掌握1000个。
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的生命是有周期的,它交替更换、起起伏伏,并不是一味机械地不断攀升,因此我们的智力进展会经历一种时快时慢,一些方面进展迅速而另一些方面停滞不前的过程,怀特海将这一进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
所谓浪漫阶段,即开始领悟的阶段,它包含了从出生到12岁左右的时光。
之所以称为浪漫阶段,是因为人在这个时期对于一切都有着一种未经探究的好奇心,世界之于人充满无尽的秘密和乐趣。
我们没有获得过系统科学的知识,对世间万物的认知也不过是一些直接的零星的触摸,也正是因为这样,从情感本质上我们充满了一种探究的兴奋。
为什么当我们开始接受正规教育时,就有一部份人会出现“厌学”情绪,而你从来没发现一个婴儿在呀呀学语时会“厌学”?正是因为语言的世界对他们来说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奇异地”,当他们不经意吐出“啊啊”、“妈妈”这样的字眼时会看到大人惊喜的目光,会得到由衷的表扬。
对于这一切他们是乐于去探究获得的,所以乐此不疲。
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一切新奇感逐渐消逝后,儿童的内心会被另一种渴望所取代,他们希望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能有一种更适当更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这就是精确的知识。
一个5岁的孩子可以知道“太阳是从东方升起来的”,但是要一个15岁的孩子仍然只知道这么一点就太可悲了,他需要知道“为什么太阳会从东方升起来”,这样的精确阶段大概覆盖了他在中学期间的整个过程,即从12岁到18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特海大学教育观研究
一、大学是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
自中世纪以降,现代大学开始挣脱与冲破旧有神道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束缚与控制,得以迅猛与蓬勃发展。
一方面,大学的兴盛与繁荣在给社会生活带来革命性巨变的同时,另一方面随着大学在招生数额、办学规模和教学管理上呈现出某种无序与混乱,从而使其陷于迷茫与困顿之中。
怀特海认为,造成这一灾难性后果的症结在于我们对大学在服务于国家时所发挥的作用缺乏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洞察。
因此,必须对其进行重新思考、理解与定位,而这也“可望成为迄今人类文明向前迈出的最幸运的一步”[2]。
大学何以存在?在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有过不同的主题。
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认为,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
这意味着,一方面,大学的目的是理智的而非道德的;另一方面,它以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增扩知识为目的”[3]。
洪堡认为:“高等学校的一个独特的特征是,它们把科学和学问设想为处理最终无穷无尽的任务———它们从事一个不停的探究过程。
低层次的教育提出一批封闭的和既定的知识。
……在高层次,教师不是为学生而存在;教师和学生都有正当理由共同探求知识。
”[4]罗素认为:“大学乃是为了两个目的而存在:一方面,为某些职业训练人才;另一方面,从事与眼前用途无关的学术研究。
”[5]这些较有代表性的对大学存在的本源性思考都对怀特海以有益的启迪,但他却不拘泥于此。
在怀特海看来,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已使大学传统的实施教育和进行研究这两种功能日趋弱化、式微与衰落,单依凭
此两点大学已无存在的价值与必要了。
他认为大学存在的理由在于,它是引领师生思想探险与行动探险融合的圣殿,是推动新老学者寻求知识与生命激情交汇的桥梁。
“大学是实施教育的机构,也是进行研究的机构。
但大学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仅仅向学生们传播知识,也不在于仅向教师们提供研究的机会。
……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
”[6]怀特海强调,尽管传授知识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职责与使命,但这种传授方式绝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式、程序化、灌输式、模式化的,而应当是一种充满想象力、师生共处于一个平等、协商、对话、融洽的情境之内,孕育于自由探索精神之中的方式。
“这种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会产生令人兴奋的环境氛围,知识在这种环境氛围中会发生变化。
某一个事实不再是简单的事实:它具有了自身所有的各种可能性,它不再是记忆的一个负担;它充满活力,像诗人一样激发我们的梦想,像设计师为我们制定目标。
”[7]在怀特海看来,正值生命活跃期的青年人极富想象力和创造性。
因此,在这一阶段,如对这种富有想象的活力加以科学、合理、适切的训练与强化,它就有可能伴随整个人生旅程。
所以,在开展训练的初始,个体就必须努力打破传统条条框框、陈规陋习的规约和羁绊,而无拘无束地进行正确的、甚至“荒谬”的思想与想象。
当然,这种想象绝非是恣行无忌的脱离事实、脱离人的经验和知识的想象,而是源于事实、依凭事实和紧贴事实的;它是阐明事实、使事实增光添彩的一种方式。
同时,他深
刻地指出,人类的悲剧在于那些富有想象力的人缺少经验,而富有经验的人则想象力匮乏。
而大学的任务就是要将受教育者的想象力和事实、经验融为一体。
大学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就离不开富有想象力的教师队伍。
怀特海认为,想象力极富传染性与感染力,它绝不能用尺码或磅称来衡量进而分配或强加给学生,而只能由那些本身就充满想象力的教师去传播。
怀特海将这种想象力喻为“光明的火炬”,大学师生就是在想象之光的照耀下共同对学术世界进行无止境的探索与开拓。
他甚至把这种充满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生活看作是一种生存方式,认为这是大学师生之所以能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
二、大学教学应使学生摆脱细节去掌握原理,生成智慧人格
怀特海认为,生命本质上是周期性的,如工作与娱乐的交替、活动与睡眠的更迭等。
同样,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也不是线性、均质和恒定不变的,而是极富周期性、循环性和节奏性。
因此,涂上生命底色的教育也应具有这种节奏性,即“不同的科目和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在学生的智力发育达到适应的阶段时采用”[8]。
事实上,“忽视智力发展的这种节奏和特点是导致教育死板无效的一个主要原因”[9]。
怀特海把受教育者的智力发展看作是由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构成的三重节奏循环,它贯穿与支配着教育的整个发展过程。
浪漫阶段是开始领悟阶段,受教育者通过直接认识与接触最简单的事实,产生了大量活跃而纷乱的思想,属于基础教育时期;精确阶段是掌握精确性、细节性知识的阶段,受教育者要建立全面、系统、明晰的知识体系,属于中等教育时期;综合运用阶段属于大学教育时期,是使
受教育者摆脱知识细节去掌握一般原理的阶段,也是这一循环周期中最为关键与重要的阶段。
在大学教学中,怀特海认为对受教育者综合运用精神的培养应占主导地位。
它应使受教育者摆脱纷繁琐碎的知识细节,而去透彻理解与领悟事物的普遍原理,并研究如何将这些普遍原理应用于不同的场合与情境。
在他看来,受教育者对“细节和过程”的学习在中等教育时期即已完成,那时伏案专心于自己的课业,而在大学里,他应“站立起来并环顾周围”。
换言之,受教育者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已经积累与掌握了大量的细节性知识,在大学时期就应当把它们从知识的存储库中抽调出来,并加以综合运用,直到摆脱了教科书的控制,脱离了对课堂笔记的依赖,忘记了为考试而背熟的细节。
这时你所学到的知识才有价值,也才算真正拥有了智慧。
在怀特海看来,“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10]。
而由于现代性教育的膨胀发展,大学教育已严重地蜕变为了一种静态、封闭、实体性的知识教育;它存在的价值仅仅在于提供出一种科学化、客观化、真理化的知识,教师则以一种工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的方式进行传递,受教育者也就沦为了对这些知识的机械性接受与无批判质疑的囚徒与“殉道者”。
对此,他十分痛心地指出:“理想的逐渐消失可悲地证明了人类的努力遭受了挫折。
在古代的学园中,哲学家们渴望传授智慧,而在今天的大学里,我们卑微的目的却是教授各种科目。
从古人向往追求神圣的智慧,降低到现代人获得各个科目的书本知识,这标志着在漫长时间里教育的失败。
”[11]何为智慧?怀特海认为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知识的选
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这种对知识的掌握便是智慧,是可以获得的最本质的自由”[12]。
由此可见,知识不同于智慧,一个人可以很容易的获取与占有知识,但可能仍然没有智慧。
通达智慧的惟一法门就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即具有将离散与“条块分割”的知识加以统整、联结、变革与再造的意识和力量。
正如怀特海所言:“一所大学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大学的目标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成人的力量。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