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中医资料3 古代名医 张仲景 王叔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党和毛主席十分重视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全国掀起整理和挖掘“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
诸多名医的经验和家传秘方也无私贡献出来。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有些老中医的一句话,可以影响诸多医生的一生。
古代名医
(陈邦贤;陈维养)
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南阳县)。约生于公元150年到219年左右(东汉和平元年到建安24年左右)。他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医学家,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好医学,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尽得他的传授。
张仲景生活在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东汉时代,约在公元196年到204年(东汉建安元年到10年)疫疠严重流行;张仲景的家族二百余口,从建安建元以来,不到十年,死亡了三分之二,其中患伤寒病而死者,约占70%。他面临着这种惨痛的景象,便“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一部“伤寒杂病论”,就是现在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397法,113方,是治疗一切外感疾病的专书;“金匮要略”25篇,260余方,是治疗一切杂病的专书。他这两部著作,是理、法、方、药,都具备的,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发挥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伤寒论”是以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在具体运用上包括四诊(望、闻、问、切),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它不仅在当时对人民健康有巨大的贡献,就是到现在还在继续的使用和发展,所以张仲景的著作,为学习祖国医学必读的经典书籍。
王叔和
王叔和是我国西晋时代的一位伟大的医学家,他是山西高平县人,(约生活于公元215~282年间),曾作过西晋的太医令,他编撰过“脉经”,并且整理了强仲景的著作——伤寒、金匮,在总结及发展祖国医学中的脉学与辨证论治的理论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脉经”的重要贡献在于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脉学专书,它集中而全面地总结及发展了西晋以前的脉学知识。大家知道,切脉是中医诊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对脉学的知识虽有一定的认识,如内经已记载了许多种脉象、切脉方法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历史上若干著名的医学家如扁鹊、仓公等也精于切脉,但还缺乏一部系统的专著。医生们深感不便。王叔和的“脉经”不但满足了当时社会上的需要,而且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脉诊中的若干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明和补充,发展了中医脉学,对世界医学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经过王叔和整理和补充的张仲景遗著伤寒、金匮,是最早、最完整地体现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理论的原则性及其高度灵活性的典范。它在发展中医理论方面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汉末,因战争连年,张仲景著作,曾遭散失,由于王叔和关心祖国医学的发展前途,注意到它的科学价值,因此他不遗余力花了很多的时间刻苦钻研,认真细致的进行了整理和补充,所以才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面貌。因而后世医家就有“不有叔和,焉有此书”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很公允的。
(本文发表在1960年3期第73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