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祛湿法临证应用概述
清热祛湿法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探讨
有 热 因此 , 因的认 识 . 他们 的观点 可能 侧重 于 某 一方 面 , 强 调 为 主 . 湿重 于热 、 重于湿 及湿 热并 重之 别 。 或 “ 热 ” “ 毒 ” 或 强 调 “ 瘀 ” “ 郁 ” 亦 或 强 调 在 临证 时就应 根 据 病邪 的 主次 轻重 . 清热 解毒 , 湿 、疫 , 痰 、肝 , 或 或 或化 痰 降浊 祛湿 , 出重 点 。 清主 次 , 突 分 并 “ 正虚 ” “ 、 血瘀 ” 因各 人 观点偏 重 不 同 。 故其 病 因有 祛 湿解 毒 . 湿 邪作 祟说 、 气 虚弱 说 、 正 肝郁 致病 说 、 气 疫 毒说 、 与 调整脏 腑 功 能 . 理 气血 阴 阳诸 法结 合起 来 . 据 杂 燮 根 具 体情 况 配 合健 脾 、 气 、 血 、 血 、 阴等 法 , 益 养 活 滋 谨 伏 邪致 病说 、 瘀 痰湿 说等 等 。 毒 我们认 为 . 肝纤维 化大 多是 由感染 乙型肝 炎病 毒 守病 机 . 随证施 治 。 所 致 . 乙型肝炎 病毒 作为病 因与 中医 的湿热 疫毒 相 4 清 热 祛 湿 法 抗 肝 纤 维 化 的 方 证 原 理 及 微 观 药 效 而 致. 湿热 疫毒胶 着难 祛是导 致疾病 的持 续存 在和 慢 学 研 究 性 过程的关键 因素 因此 。 肝纤维化 的基本 病机 中 。 在 在 充 分探 求 肝 纤 维 化 湿 热 证本 质 的基 础 上 . 我
一
湿热 内侵缠绵 是本病 的启动 因子和持续 活动 因素 们 筛选 出清热 祛湿 法 的代表 方剂 。 组成 原则是 : 其 清 湿热 之邪 既可 自外感 受 . 亦可 由内而生 薛 生 白 而不重 浊 . 香而 不耗 散 。 药 以质 轻 , 清 为主 。 用 性 该方
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
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1. 背景介绍在中医药学中,湿热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常表现为身体疲倦、口苦、口渴、尿黄等症状。
湿热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饮食不当、环境潮湿、感染等。
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调理身体,缓解湿热带来的不适。
2. 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原理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主要通过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性对人体产生作用,达到清热解毒去湿热的效果。
中药方中常使用的药材有很多种,每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作用机制。
清热药: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降低体内湿热的程度,缓解相关症状。
解毒药:如黄连、黄芩、黄柏等,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促进身体的康复。
去湿药:如茯苓、瞿麦、苦参等,具有利尿排湿的作用,可以调理体内湿气,缓解湿热带来的不适。
综合应用这些药材,可以达到清热解毒去湿热的效果,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促进健康。
3. 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配方以下是一个常用的清热解毒去湿热的中药方配方:•金银花 20g•连翘 15g•板蓝根 15g•黄连 10g•黄芩 10g•黄柏 10g•茯苓 10g•瞿麦 10g•苦参 10g以上药材按照比例混合使用,可以制作成药物剂型,如颗粒、丸剂等。
4. 使用方法根据个人需要和具体情况,可以选择以下使用方法:1.煎剂:将以上药材加水煎煮,煎至药液呈现黄绿色,去渣后可饮用。
每日2-3次,每次100ml。
2.颗粒剂: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粉末,按照医生建议的剂量稀释后口服。
每日2-3次,每次5-10g。
3.丸剂: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细粉,加入适量的蜂蜜或黄酒搅拌均匀,制成丸剂。
每日2-3次,每次5-10g。
使用方法可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调整。
5. 注意事项1.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方,不可自行使用。
2.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慎用中药方。
3.对中药过敏者禁用中药方。
4.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5.配合适量的运动和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加快康复。
湿温治疗体会
湿温治疗体会1.祛湿法的运用祛湿法是以调中和胃、芳香化湿、苦温燥湿及淡渗利湿之品,以祛除湿热之邪的一种治法,它具有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三焦水道、化湿世浊等作用。
(1)调中和胃,宣气化湿治湿温初起,或适伏中焦,以致湿蕴生热,郁通脾胃,证见身热法后为甚,汗出不解,胸闷脘痞,小溲短少或发热,口渴不欲多次,腹胀不适,泛恶欲吐,舌苔内腻,脉象滑数或弦滑等。
代表方三仁汤、蒿芩清胆汤、王氏连朴饮,结合三叶(淡竹叶、青蒿叶、佩兰叶)、三花(朴花、蔻花、葛花),再加甘露消毒丹等,随证选方,辨证下药。
(2)调中和胃,清热利湿用于湿热伏于中焦,发热,口渴不欲多饮,脘腹胀,泛恶欲吐。
或蕴热阻于下焦,小便短小甚至不通,头胀,舌质红苔黄腻而厚,脉弦滑。
代表方:茵陈五苓散、温胆汤加茵陈、滑石、猪苓、泽泻、木通、车前等加减化裁;兼湿热身痛关节硬者加三妙散;若兼痿证,用加味二妙散加木瓜,秦艽等。
湿热败精,尿中带有白色精液排出,腹部发热,或茎中疼痛,以清热利湿法,用珍珠丸方;若湿热遗精用封髓丹加茯苓、泽泻、车前、麦冬。
湿热淋症,用五淋散,或八下散。
湿热黄疸,用茵陈双白汤。
湿热痢疾,用香连丸合白头翁汤。
治湿温还分湿重于热、热重于湿两种不同证候。
湿重于热,证见头痛身重,胸闷,脉濡数,用三仁汤、藿朴夏苓汤治之;热重于湿,症见身热而重,倦怠,口渴,脉滑数,用苍术白虎汤主之。
2.治湿温宜禁“火”、“汗”和“甘酸腻润”湿温症是复杂的,在临证中必须抓住其性质,灵活利用“和中、化湿、清热”的治法,以达到预期的疗效,才不致使病人“误于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因此,提出治湿温宜禁“火攻”、“大汗峻剂”和“甘酸腻润”是很必要的。
(1)治湿忌大热火攻若误用火攻,必使组织受灼,湿无出路而内窘深逼,变症百出。
倘若投大热克伐,迫使湿从热化,湿为热腻,肌肉组织内败,必祸患无穷,故治疗湿温病宜禁大热火攻之法。
?(2)治湿宜忌大汗峻剂湿症病人,体内阳气不足,所以湿邪在表,表阳必虚,当与微汗使湿淫疏散,不致伤损表阳。
《湿热论》三焦辨证法临证探析
作者简介:胡剑云(1994-),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脾胃病临床研究。
E-mail:592833585@qq com通信作者:柯晓(1965-),男,汉族,硕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消化病诊治。
E-mail:drkxkx@163 com《湿热论》三焦辨证法临证探析胡剑云 刘启鸿 柯 晓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摘 要】 《湿热论》是清代温病学派医家薛雪的代表性著作。
该书对湿热症(证)辨治规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薛雪博采前人之长,创新性提出三焦辨证。
通过分析三焦辨证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探讨薛雪辨治湿热病证治机要及用药特色,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薛雪;《湿热论》;三焦辨证【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07-0085-03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alysisofSanjiaoBasedonDiscussionofDamp-heatHUJianyun LIUQihong KEXiaoTheS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Fuji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uzhou350003,ChinaAbstract:DiscussionofDamp-heatistherepresentativeworkofepidemicfebrilediseasedoctorXUEXueinQingDynasty.Hetalkedaboutthelawofdamp-heatdiseaseindetail.XUEXuecreativelyputforwardthe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Sanjiao.Throughtheanalysisofthetheoryof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Sanjiao,combinedwithclinicalpractice,thispaperdiscussesthemechanismandcharacteristicsofXueXue's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treatmentofdamp-heatdisease,soastoprovideatheoreticalbasisforfurtherclinicalguidance.Keywords:XUEXue;DiscussionofDamp-heat;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Sanjiao 《湿热论》是清代著名医家薛雪所著,全文仅六千余字,共三十五条,条文简明扼要地论述了湿热证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等,并在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基础上又创新性地提出了湿热之邪,治从三焦的辨证思想。
基于疡科心得集外科三焦辨证的理论探讨及临证发挥
基于疡科心得集外科三焦辨证的理论探讨及临证发挥作者:黄南车朝敏邹纯燕张艳菊李梦琪邓洋张成丹欧阳晓勇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1年第06期摘要:清代高秉钧著《疡科心得集》,取源《黄帝内经》,旁达温病,创“外科三焦辨证”,首倡“外科三焦辨证”理论和“按部求因”的辨证方法,对中医外科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通过跟随导师欧阳晓勇教授临证,在上部者,除风温、风热外需察虚火;在中部者,除气郁、火郁外需审湿郁;在下部者,除湿火、湿热外需辨寒湿,导师动态的运用“外科三焦辨证”理论,重视病机在上、中、下三部的演变及传化,对“外科三焦辨证”多有发挥,临证常获良效。
关键词:《疡科心得集》;外科三焦辨证;按部求因;理论探讨;临证发挥中图分类号:R24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6-0034-03“外科三焦辨证”出自“心得派”代表人物、清代医家高秉钧所著《疡科心得集》,其“按部求因”的辨证方法对外科疾病,尤其在皮肤病辨治中起到纲举目张的指导作用。
笔者跟随导师欧阳晓勇教授临证,拟从该理论的内涵、对外科临证的指导作用及其在皮肤病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在传承应用该理论方面有所发挥。
1 “外科三焦辨证”理论内涵高秉钧[1](下称高氏)在其著《疡科心得集》例言中指出:“盖以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俱发于中也。
”这是他根据多年临证经验,对头颈、胸胁、下肢不同部位的疮疡的发病原因进行了分类,创造性地提出“外科三焦辨证”理论,是方便后学者的精辟总结。
《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黄帝内经》的理论是高氏提出“外科三焦辨证”的理论源泉和科学依据。
风性轻扬,湿性重浊;怒伤肝,喜伤心,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失疏泄,气机升降不利则郁,气有余便是火。
“外科三焦辨证”取源内经,引入温病时邪伤人的理论,如高氏在该书“申明外疡实从内出论”中提到:“夫风温客热,首先犯肺,化火循经,上逆入络,结聚咽喉,肿如蚕峨,故名喉蛾”。
《张简斋医案》祛湿法运用探析
《张简斋医案》祛湿法运用探析张简斋(1880—1950),字师勤,祖籍安徽桐城,生于南京,民国时期著名医家、金陵医派的奠基人,有“当代医宗”之称,所倡国医国术为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简斋医案》乃邹伟俊据其先祖父邹云翔先生抄录的简老医案整理而成,其中涉及湿邪致病、应用祛湿法的医案有近百篇,在目疾、失明、喉疾、痈疽疔疖、产后下虚、闭经、消渴、淋证、水肿、痹症、腹痛、呕吐、泄泻、黄疸、疟疾、咳嗽、头痛、湿温等病证中均有涉及。
笔者通过研读,将其对祛湿法的应用要点总结如下。
1 木可胜土,风亦胜湿明代李中梓[1]言:“湿为土病,风为木气,木可胜土,风亦胜湿。
”风属木,湿属土,木克土,故风能胜湿。
风药辛散宣通,升清降浊,可祛重浊黏滞之湿邪,简老临证喜用羌活、防风、防己等风药胜湿,并根据患者体质及湿邪表里寒热虚实的差异,提出了“风胜托化”“风胜疏化”“风胜疏导”“风胜和络”“疏风清血”等治法。
风胜托化是以风药鼓舞机体正气,托举外邪而出,主治中焦或下焦亏虚,外受风寒湿邪,常见症状如夜遗下虚之足跟痛、产后下血等,选方用药多以羌活胜湿汤配伍黄芪、柴胡、葛根、太子参等补益升提药。
风胜疏化是以风药配伍理气药疏解上下内外之邪气,主治外邪侵袭,上下兼病,症见头部湿癣痒而流水,腿部游丹赤痛,脘腹胀痛,胸闷,四肢酸软等,常选用羌活胜湿汤合二妙丸,酌配茯苓、薏苡仁、泽泻等淡渗利湿之品。
风胜疏导是以升散药配伍清利药令湿邪由表里上下分消,适用于湿热内蕴,复感风邪而为痹者,症见头重痛,肢体酸痛,小便不畅,舌苔灰黏,脉沉弦数,方用当归拈痛汤加减,选羌活、独活、防风、防己、葛根等辛散升浮之品为主药,配以黄芩、茵陈、栀子清利三焦湿热,酌加当归、赤芍活血止痛,猪苓、泽泻渗利湿邪。
风胜和络指用辛温药疏散湿邪,活血和络药通络止痛,此法多用于外感风寒湿邪,日久肝肾气血不足、经脉不通者,方用独活寄生汤加活血和络之品,如红花、赤芍,慎用虫类药物,谨防戗伤正气。
【《赵绍琴临证400法》湿热病·中焦湿热证治·湿重于热(八法)】55
【《赵绍琴临证400法》湿热病·中焦湿热证治·湿重于热(八法)】55湿热病中焦湿热证治湿重于热(八法)(一)香以开郁,苦燥其湿,少佐消导,疏调气机湿邪夹食滞郁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脘腹胀满,纳呆呕恶,大便溏滞不爽,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必当香开郁,苦燥湿,展气消导,仿加减正气散意。
藿、苏梗各6克(后下)厚朴6克杏仁10克陈皮6克茯苓皮10克大腹皮10克鸡内金10克焦三仙各10克加减法:若仍有发热恶寒之卫分证时,加苏叶6克,或加淡豆豉10克,以宣阳化湿。
若舌苔黄厚糙垢,大便不通,脘腹胀满者,加焦槟榔10克、大黄粉1克(冲)。
(二)宣通表里以化湿郁,疏调气机而退满胀湿邪郁阻,内困脾胃,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外郁肌肤经络,周身沉重疼痛。
表里同病者,用宣通表里,疏调气机法。
藿香梗10克(后下)大豆卷10克厚朴6克陈皮6克木防己10克茯苓皮10克薏苡米10克通草3克大腹皮10克加减法:若湿阻经脉,遍体疼痛较重者,加秦艽10克、桑枝30克。
若表气不开,湿阻不化者,加苏叶3克、白芷3克、淡豆豉10克。
若舌苔黄腻根厚,腹胀,气不宣通者,加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花槟榔10克。
(三)芳香以化湿郁,甘淡渗湿利尿,分消以畅气机湿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气机不畅,阳气郁遏,久则酿热,小溲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濡软,按之不清楚。
用芳化淡渗方法。
藿、苏梗各10克(后下)厚朴6克陈皮6克杏仁10克茯苓皮10克滑石6克通草2克(四)清宣湿热以透白㾦,淡渗利湿兼畅三焦中焦湿热郁蒸,外达肌表,发热身痛,汗出不解,表情淡漠,胸脘痞闷,呕恶便溏,胸腹部发出白㾦,舌苔黄腻,脉濡。
用清宣淡渗方法。
淡豆豉10克炒山栀5克前胡6克薏苡米10克竹叶3克白蔻仁3克连翘10克滑石6克通草3克加减法:若热重于湿,舌红口干者,可于方中加黄芩10克、生石膏6克(先煎),以宣清并施,使热减㾦透,病势必轻。
若湿邪较重时,当以辛香宣解为主,方中可加藿香6克、佩兰6克、杏仁10克、冬瓜皮20克。
栀子柏皮汤---清泄湿热
栀子柏皮汤---清泄湿热栀子柏皮汤---清泄湿热栀子柏皮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肥栀子lOg 炙甘草3g 黄柏6g 上3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功效]清泄湿热。
(主治) 主证:身目俱黄,小便黄赤,发热,心中懊侬,苔黄,脉弦数或弦大滑实。
副证:心烦,无汗或汗出不彻,小便不利。
.(临证加减]1.栀子柏皮汤加味治疗传染性肝炎:用栀子柏皮汤加茵陈、郁金,治疗传染性肝炎获得显著效果。
且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当肝炎流行地区的密切接触者,只要出现食欲不振,精神疲乏,胸胁不畅,四肢无力或头晕等前驱症状时,即使未出现黄疸,预服本方,确有显著的预防作用,但认为栀子必须生用。
2.栀子柏皮汤合茵陈蒿汤加味治疗重症肝炎:用本方合茵陈蒿汤加黄连、黄芩,治疗重症肝炎,黄疸指数急剧上升者,发现有明显的抑制黄疽上升的作用。
该方制成静脉注射的“茵栀黄注射液”,治疗胆红素15mg~~以上的病例,效佳。
3。
中医对传染性肝炎治疗方法:西医治疗传染性肝炎,多采用高糖疗法.但按中医辨证论治,不少病例,甚至同一病例的不同阶段,须禁高糖治疗。
如果某些肝炎患者,采用高糖治疗后,其恶心厌食、呕吐等症状持久不除,甚至出现胃脘饱闷,黄疸持久不退,有的黄疸指数出现增高现象,肝肿大消退迟缓,肝功能恢复时间延长;采用中药,如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治疗,同时禁用甘腻食物,多数病人的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大多得到缓解。
从而肯定了高糖保肝疗法不能成为治疗肝炎的基本疗法。
并认为凡属湿热阳黄实证,症见:恶心呕吐,脘闷不舒,厌食等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严重者;或身目鲜黄,便秘,舌苔黄燥、厚腻或腐垢,口苦干,发热,神昏谵语,小便短赤,脉滑数、滑实、沉迟有力者,均不宜糖类之温甘腻,因黏滞滋补,易化热化燥,湿邪留滞,反增病变。
而在肝炎某个阶段,按中医辨证适用高糖治疗,如消化系统症状消失,知饥欲食,黄疽不深,无发热、口苦、口干、小便清长或淡黄转白,肝肿大进行性减退,脉转和缓,此为邪退正虚之际,用高糖治疗,有调中补土,益气生津之作用。
中药学清热燥湿
湿热泻痢,里急后重,配伍木香;
湿热泻痢兼有表证者,可配伍葛根、黄芩; 湿热下痢脓血者,配伍乌梅
Wall.的干燥根茎。
第十一页,共37页。
黄连
【药性】 苦,寒。 心、脾、胃、
胆、大肠。
第十二页,共37页。
【功效主治】
功效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主治
湿热下痢、痞满、呕恶,泻痢
胃火牙痛;消渴;心火烦躁不 寐;神昏谵语;耳目肿痛
第十三页,共37页。
黄连的应用
1 湿热痞满,呕吐吞酸 大苦大寒,清热燥湿力强(大于黄芩、黄柏),善 于清中焦湿热。
第十八页,共37页。
黄柏 《本经》
[来源] 为芸香 科乔木植物黄
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或黄皮树
P chinense
Schneid. 除去栓皮的干 燥树皮。
第十九页,共37页。
黄柏
【药性】 苦,寒。 肾、膀胱、大肠。
第二十页,共37页。
【功效主治】
功效
清热燥湿
第三页,共37页。
黄芩
【药性】 苦,寒。 肺、胆、脾、胃、
大肠、小肠。
第四页,共37页。
【功效主治】
功效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主治
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 痞满,黄疸,泻痢 肺热咳嗽,高热烦渴
止血
血热吐衄,痈肿疮毒
安胎
胎动不安
第五页,共37页。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克)。
二、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芯煎至七分,去温服,食后临臣与之(现代用法:为散,每服6~9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三、歌括1.八正散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天黄栀滑研;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2.五淋散五淋散治血热淋,归草栀芍赤茯苓;脐腹急痛小便涩,研末煎服水道清。
四、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五、主治湿热下注。
热淋,血淋,小便浑赤,溺时涩痛,淋漓不畅,甚或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膩,脉滑数。
六、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系湿热蕴于下焦所致。
湿热结于膀胱,则溲时涩痛,淋沥不畅,甚或癃闭不通,小腹急满;邪热内蕴,故口燥咽干,苔黄脉数。
治宜清热通淋。
方中集木通、滑石、车前子、瞿麦、篇蓄诸利水通淋之品,清利湿热。
伍以山梔仁,清泻三焦湿热;大黄泄热降火;灯芯导热下行;甘草和药缓急。
各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效。
本方为苦寒通利之剂,凡淋证属湿热者,均可用之。
用治血淋,宜加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石淋涩痛者,宜加金钱草、海金砂以化石通淋;膏淋混浊者,宜加萆薢、菖蒲以分清化浊。
现代临床常用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肾孟肾炎等,证属下焦湿热者。
七、附方及方论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赤茯苓六两(183)、当归、甘草生用各五两(各15克)、赤芍、山栀各二十两(各60克),为细末,每服二钱(6克),水一盏,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
功用:清热凉血,利水通淋。
主治:膀胱有热。
血淋涩痛,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
本方与八正散所治之证均属湿热蕴结膀胱。
本方重在清热凉血,故以治血淋为主;八正散重在清热利湿,故以治热淋为主。
八、文献摘录(方论)汪昂:“此手足太阳手少阳药也。
木通、灯草,清肺热而降心火,肺为气化之源,心为小肠之合也。
中药改善湿热病的适应症和使用说明
中药改善湿热病的适应症和使用说明湿热病是一种由饮食不当、环境潮湿等原因引起的常见病症。
中药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一部分,在改善湿热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药在适应症和使用方面的相关信息。
一、湿热病的适应症湿热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口苦、口干、咽痛、尿短、尿黄等。
一般认为,湿热病的适应症包括:1. 夏季病症:湿热病在夏季尤为常见,由于气温高、湿度大,人体容易受潮湿环境的影响而患上湿热病。
2. 湖南、江南等湿热地区的病症: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湖南、江南等地区人们更容易患上湿热病。
在这些地区,使用中药改善湿热病成为了常见的治疗方法。
3. 饮食不当引起的湿热病:饮食过量辛辣刺激性食物、油腻食物,或者常吃生冷食物都容易导致湿热病的发生。
二、中药的使用说明中药在改善湿热病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及其使用说明:1. 黄连:黄连具有清热燥湿、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较重的患者。
使用方法为将黄连煎煮后,取汤剂口服。
2. 菊花:菊花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引起的头痛、咽喉肿痛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将菊花泡水,每天饮用一到两杯。
3. 薏苡仁:薏苡仁具有利湿利尿的功效,适用于湿热病引起的尿频、尿赤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将薏苡仁煮熟后,取汤剂口服。
4. 竹叶:竹叶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引起的口苦口干、咽痛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将竹叶煎煮后,取汤剂口服。
5. 泽泻:泽泻具有清热利湿、利尿通便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引起的便秘、尿短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将泽泻煎煮后,取汤剂口服。
请注意,以上中药使用方法仅供参考,具体剂量和用法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中医医生的指导来确定。
在使用中药之前,建议您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或药师,以确保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语中药在改善湿热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适应症包括夏季病症、湿热地区的病症以及饮食不当引起的湿热病。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药治疗方案可能会有所不同。
三仁汤临床应用进展
三仁汤临床应用进展任红叶;周永学【摘要】三仁汤原是温病学中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证的代表方,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的功效。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现临床应用多不拘泥于此,把握湿热郁阻之病机,灵活加减运用,可广泛运用于各种疾病,并且疗效较好。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年(卷),期】2016(047)010【总页数】4页(P77-80)【关键词】三仁汤;临床应用;综述【作者】任红叶;周永学【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咸阳 712046;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咸阳712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三仁汤为治疗湿温病的有效方,三仁汤原方组成为: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共8味药组成[1]。
谨守其配伍规律,把握其宣上、畅中、渗下之法,遵循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卷四杂说中的治病法论中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温病治疗大法[2],取其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功,临证凡属湿热内蕴者,不论疾病分属内、外、妇、男、儿、五官科,皆可通过三焦辨证结合脏腑辨证施治,用原方或加减化裁,均可取得良好疗效,临床现已得到广泛应用。
上焦病位在肺,亦称太阴温病。
上焦病多为温病初起,叶天士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会顺传中焦及逆传心包[3]。
“惟以三仁汤清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
”临床运用三仁汤治疗上焦病证多为湿热或痰热咳嗽[4],治疗原则把握“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因此在三仁汤运用上侧重轻清宣散,偏入上焦的药物如杏仁、通草,半夏,减轻方中其他偏入中下焦的方药,体现宣上之法为主,畅中、渗下之法为辅的用方规律。
1.1 咳嗽咳嗽因湿气弥漫,闭阻阳气,病位偏于上焦肺表者,治疗取其轻开宣化之疗效。
梅保彬[5]用三仁汤加减治疗外感湿热咳嗽,外感湿热之邪,侵袭肺卫,导致肺失宣降,气机不降,湿热郁肺,以三仁汤加减清热除湿,轻宣肺气,因此治疗此类咳嗽效果较佳。
祛湿剂-清热祛湿
祛湿剂-清热祛湿祛湿剂-清热祛湿茵陈蒿汤⼋正散三仁汤⽢露消毒丹第⼆节清热祛湿适⽤病证湿热证,湿热外感,湿热内盛,湿热下注。
湿热来源可以多⽅⾯,⼀个外来⽓候因素,⽐如夏天,特别是长夏,多⾬季节。
外来湿热,容易从外⽽⼊,湿热外感。
另外可以对内,内升湿浊,体质偏阳热偏盛之体,可以湿和热合形成湿热证。
湿热内盛、湿热内蕴证。
另外有些湿邪郁遏也可以化热。
整个湿热证候,⼀般⼤体上,分成三⼤类:(1)湿热在表,(2)湿热内蕴,(往往是中焦为病变中⼼,湿邪归脾,湿热阻滞中焦,可以薰蒸四旁,引起全⾝的其他部位的湿热反应)(3)湿热下注(下部)。
所以病证归类来说,可以体表偏上的湿热,外邪引起居多。
湿温病初起,对内呢,⼤凡有湿热发⽣,脾胃⾸当其冲,湿热往往以脾胃为病变中⼼,既使你外来湿热形成了,往往也影响脾胃。
湿热内蕴、湿热内盛,在下部呢,以湿热下注为主要表现,所以这是⼤体湿热,湿热证的⼀些病位特点。
配伍⽤药(清热利湿药 + 清热燥湿药)+宣畅三焦⽓机 + 理⽓ + 寒下 + 补益清热祛湿,治湿邪,利⼩便是⼀个很重要的治法。
有的说“治湿不利⼩便,⾮其治也。
”治湿,不管是湿热,寒湿,利⽔是给出路的⽅法。
当然你祛湿,“⽓⾏则湿⾏,⽓⾏则湿化。
”治湿热很重要宣畅,宣畅就是畅通上中下三焦的⽓机。
⼜要结合理⽓药,另外湿邪阻滞,如果和有形实邪阻滞呢,特别因为往往影响中焦为病变中⼼,影响胃肠道。
所以和有形实邪阻滞,还可以合寒下⽅法、泻下⽅法。
泻下湿热积滞,也是⼀个祛除湿热的常⽤治法。
另外在有湿热的情况下,可以伤⼈的正⽓。
热邪伤阴,湿热可以化燥,所以也应该有结合补益药。
补益包括健脾⽅⾯,或者补益阴⾎,这是配伍上常⽤的。
常⽤药物,清热利湿是多⽤的。
有⼀部分我们后⾯要讲到的,像连朴饮,⼆妙散,这些也有以清热燥湿药为主。
总体是两类,除湿热,清热利湿,清热燥湿。
都是治湿热常⽤的,为主的。
但是⽤得更多的是清热利湿。
这是清热祛湿病证的部位特点。
湿热病应该说⾮常复杂,在临床辨证⽅⾯也⽐较⿇烦,有时候你说认证,认识这个湿热证,它有什么功能特点呢?为什么在临床很难确认呢?证,由于湿热的病性所决定的。
燥湿临床应用
燥湿临床应用燥湿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通常指体内湿气积聚而致的种种症状。
燥湿的表现主要包括口苦、口干、舌苔厚腻、体形肥胖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燥湿症状,中医药在临床上有着丰富的应用经验,下面将介绍燥湿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燥湿症状的诊断与辨证中医将燥湿分为内湿外燥和肿瘤湿热两类。
内湿外燥以体内湿气聚集为主要症候,通常表现为腹胀、口苦、头晕、不想饮食等;肿瘤湿热以湿热蕴结引发的疾病为主要病机,症状有痰多、口苦、小便赤涩等。
临床上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通过脉象、舌苔等综合分析,确定病情的燥湿属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二、中药治疗燥湿的方剂针对不同类型的燥湿,中医药有多种经典方剂可供选择。
比如《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桂枝茯苓丸,主要用于治疗内湿外燥症状,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而《金匮要略》中的玉枣地黄汤,则适用于肿瘤湿热型的燥湿,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现代药物配方,如燥湿化痰颗粒、苓桂术甘汤等,能够快速有效地缓解燥湿引起的不适症状。
三、针灸推拿疗法的应用除了中药方剂治疗外,针灸、推拿疗法也是治疗燥湿的重要手段。
针灸能够调节人体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达到祛湿的效果。
推拿按摩能够刺激皮肤经络,促进气血畅通,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
在临床实践中,针灸推拿通常与中药配合使用,提高治疗效果。
四、饮食调理与生活习惯改善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应该从饮食和生活方式上进行调理。
燥湿体质的人群应该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生冷食物,多摄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适量运动,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等,有助于改善燥湿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燥湿是一种常见的病证,在临床上有着较高的发病率。
针对燥湿症状,中医药有着多种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疗法以及饮食调理等。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遵循治疗原则,调整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恢复健康。
希望本文对于燥湿症状的了解和治疗有所帮助。
清热下利的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清热下利的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清热下利,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指的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来清热祛湿,从而达到止泻的目的。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常用于治疗热痢、痢疾等症状。
通过清热下利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腹泻、腹痛等症状,恢复肠道的正常功能。
本文将对清热下利的含义、适用范围、效果与注意事项进行详细阐述,以及对清热下利的作用、潜在风险和发展前景进行探讨,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和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文章结构部分将会介绍本篇长文的整体框架和组成部分。
首先会对引言部分进行简要的介绍,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接着将详细阐述正文部分的内容,包括清热下利的含义、适用范围、效果与注意事项。
最后会总结清热下利的作用,探讨其潜在风险,以及对清热下利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整体来看,文章结构部分将为读者提供清晰的导引,让他们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文章的目的是通过对清热下利的解释和适用范围、效果与注意事项的分析,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清热下利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使用清热下利的方法。
同时,文章还将探讨清热下利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一定的探讨,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帮助他们在实际使用中更加谨慎和明智。
2.正文2.1 清热下利的含义清热下利是一种中医术语,指通过调理药物或食物,促使人体内热邪排出,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从而缓解腹泻或腹痛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人体内部如果有热邪侵袭,会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因此需要通过清热下利的方法将热邪排除,以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根据中医理论,清热下利的含义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清热和下利。
清热即指通过药物或食物的调理作用,将体内的热邪排出,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下利则是指通过促进排泄,帮助身体将热邪从体内顺利排出,达到治疗腹泻等症状的目的。
在临床应用中,清热下利常用于治疗因中暑、感染等导致的热邪内盛引起的腹泻、腹痛等症状。
『常用方剂』祛湿剂清热祛湿蚕矢汤临床应用三则
『常用方剂』祛湿剂清热祛湿蚕矢汤临床应用三则蚕矢汤源于清朝王孟英的《霍乱论》,由晚蚕砂15g、生薏仁12g、木瓜9g、大豆黄卷12g、黄连9g、半夏3g、黄芩3g、通草3g、焦山桅5g、陈吴茱萸1g组成。
方中晚蚕砂为君药,引浊下趋,化浊归清,主治湿热内蕴之吐泻转筋。
木瓜性酸涩,既疏湿热,又敛耗损,化湿和中,舒筋活络;大豆黄卷、生薏仁化湿利湿,升清降浊,降浊疏筋,三药共为臣药。
佐以黄连、黄芩、焦山桅清热燥湿。
使以半夏、陈吴茱萸、黄连、黄芩,辛开苦降,降火止呕;通草疏通经络引热下行。
诸药合用,共奏除湿热、复升降、止吐泻、舒转筋骨之效。
本方在《霍乱论》中治疗湿热内蕴,霍乱吐泻。
但笔者根据“异病同治”之理,将之用于治疗具有湿热内蕴、吐泻转筋之内科杂病,偶有心得,兹介绍如下:一、透析失衡综合征党某,男性,50岁,2003年6月10日初诊。
因确诊尿毒症一年,入院行透析疗法。
在采取透析时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焦虑、视物模糊、出大汗、肌肉痉挛等症状,舌质淡苔黄腻,脉细滑数。
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湿热内蕴,采用蚕矢汤加附子6g、白术15g调理3天,再次透析时上述症状未发作。
按:透析失衡综合征是血透常见并发症,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焦虑不安,视物模糊,出大汗,肌肉痉挛,震颤,甚至癫痫发作等症状,中医辨证为本虚标实,湿热内蕴,清浊相干,水气上犯,给予蚕矢汤加附子、白术以温阳利水,转输脾气,除湿热,复升降,止吐泻,舒转筋骨,故获良效。
二、肝内多发性结石甘某,女,38岁,1995年8月21日初诊。
患者于1989年起患慢性胆囊炎、胆结石,1995年做胆囊摘除术,手术1年后,仍经常出现右上腹部疼痛,偶有绞痛发作,伴有呕吐、腹泻,甚至肌肉痉挛,呕吐及腹泻后症状缓解。
后CT及B超进一步检查确诊为肝内多发性结石,胆总管结石0.8cm×0.6cm大小。
一周前出现右上腹绞痛,右上腹硬满胀痛拒按,伴有呕吐黄色胃内容物,巩膜皮肤轻度黄染,畏寒微热,小便短赤,舌质稍红,苔薄黄,脉弦滑而数,辨证为湿热熏蒸肝胆。
嗳气临证概述
嗳气临证概述
樊春英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3(032)008
【摘要】嗳气是指胃失和降,胃中浊气上逆,经食道由口排出的一种病证,首见于《丹溪心法》,并提出本证乃"胃中有火有痰所致"。
若一时气逆,病证轻微者,可不药而愈。
若持续、反复发作,嗳气严重者,应用药治疗。
外感六淫、饮食不节、痰火内扰、七情内伤等因素均可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发作。
临床实践中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分型用药论治,取得满意疗效,现概述如下。
【总页数】2页(P128-129)
【作者】樊春英
【作者单位】天津市和平区中医医院 30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1
【相关文献】
1.嗳气临证心法
2.清热祛湿法临证应用概述
3.古今医家临证处方模式方剂计量学研究概述
4.敦煌针灸文献中敷贴疗法分类与临证特色研究概述
5.针灸治疗奔豚气并发"自主嗳气"验案一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吴婉 莹 , 2 李云谷 . 雀异黄 素壳 聚糖微球 的制备方法 f - 金 J 中国中 1
药 杂 志 ,0 2,7 5 :5 . 20 2 ( ) 3 3
【 】 张爱华 , 1 O 姚康德. 淫羊藿 苷壳聚糖/ 明胶微球 的制备及其体外释
放研究 f. 子通报 ,0 6 ( : . J高分 】 2 0 ,4) 0 6
( 稿 日期 : 0 2 O — 0 收 2 1一 1 1 )
清 热 , 王 楚凤 ( 克拉玛依市 中心医院中医科 , 新疆 克拉玛依
摘
84 0 ) 30 0
要: 清热祛湿法针对湿热证而设立 , 运用清热祛湿的药物治疗湿温外感 , 或者湿热 内盛 , 以及湿热下注所致 的湿温 、 黄
清 热 祛湿 法 适用 于 湿 温外感 ,或者 湿 热 内盛 , 以及 湿 热 下注 所 致 的湿 温 、 黄疸 、 乱 、 淋 、 霍 热 痢疾 、 泄 泻 、 痹等 证 。 痿 肝脾 二经见 证尤 多 。 涉及 现代 医学 消 化 系统 、 尿 系统 、 肤 病 、 染 性疾 病 中 的数 十 泌 皮 传 种 疾 病 。随 着 现 代 自然 环境 和人 们 生 活 条 件 的 改
[] 赵新慧 , 陶世 . 3 刘 段金廒. 羟丙基 甲基 纤维素对左金 胃漂 浮缓释
片 的 漂 浮性 能 和 药 物 释 放 特 征 的 影 D[] IJ.  ̄ 中成 药 ,0 7 2 ( ) J 20 ,9 7 :
98 . 8
[1 黎维勇 , 1】 杜端 明, 冯敢生 , . 微球的研制及其肝 动脉 栓塞 等 白及
[ 】 吕文莉 , 1 5 郭健新 , 平其能. 花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 灯盏
的测定 【. J中国天然产物 ,04,( ) 8 . ] 20 25: 9 2 [6 许海 , 1] 张铁 军 , 中药缓 控释制剂 的研 究现状及研 发思路[】 等. J . 药物评价研究 ,0 0 3 ( ) O 3 . 2 1 ,3 1 : 一 5 3
变 , 们 体 质 以及 饮 食 结 构 的 变 化 , 热 病 的 发病 人 湿
“ 阴 内伤 , 饮停 聚 , 邪再 至 , 太 湿 客 内外 相 引 , 故有 湿
热 。” 此之 谓也 。
2 清热祛 湿 法治疗 湿热证 机理
近 年来 , 多 学 者从 该 法 的 临床 应 用 、 理 基 许 药
l7 2
参 考 文献 : [] 董 方 言 . 代 实 用 中药 新 剂 型 新 技 术 [] 1 现 B. . 京 : 民卫 生 出 2版 北 人 版 社 ,0 71 2 0 . .
[】 吴 帆 , 燕 , 帆 , . 参 皂 苷 R l 聚 糖 载 药 微 球 的研 究 【. 9 范 胡 等人 g壳 J武 J 汉生 物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0 8 4 4 :0 . 20 ,() 7 2
实验研究 [同 济医科大学学报 ,99,8 1:2 J ] 19 2 ( ) . 6 [2 姜洪芳 , 国华. 1] 汪 丹皮酚复乳型凝胶的制备[ . J 中草药 ,0 13 ] 2 0 ,2
( )0 . 8: 4 7
[] 赵 新 慧 , 陶世 , 金 廒 . 丙 基 甲 基 纤 维 素 对 左 金 胃漂 浮 缓 释 4 刘 段 羟 片 的 漂 浮 性 能 和 药 物 释 放 特 征 的 影 n[] lJ.  ̄ 中成 药 .0 7 2 ( ) J 2 0 ,9 7 :
21 0 2年
第 3 O卷
第4 期
201 2 Vo-0 No4 l 3 .
新 疆 中 医药 Xni gJunl f rdtnl hn s Mei n i a ora o Taio a C iee d ie jn i c
品科 技 ,0 9 3 ( ) 4 . 2 0 ,4 4 : 0 2
【4 吴婉莹 , l】 李云谷. 金雀异黄素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 _ J 中国中 】 药杂志 ,0 2 2 ( ) 5 . 2 0 ,7 5 : 3 3
[ 潘峰 , 6 】 胡春梅 , 潘黎军 , 粉 防己碱 阿霉索脂质体的制备 与体外 等.
释放度 的研究 [. J 中草药 ,09,0 2 :1— 2 . 】 20 4 ( ) 5 2 0 2 [] 刘硕 , 7 仵文英 , 席枝侠 , 黄芩 苷脂质体的包封率测定 和体 外释 等. 放度 考察 [. 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0 8 2 ( ) 4 . ] 2 0 ,8 5 : 2 3 [] 王兰 , 8 葛雪梅 , 郑艳 , 姜 黄素及其脂质 体的稳定性 评价[ . 等. J食 ]
98 . 8
[3 毛 万 岳 . 型 中 药 缓 控 释 制 剂 的 研 究 现 状 及 进 展 【_ 国 现 代 1] 新 J中 J
医 生 .0 8 4 ( )19 1 1 2 0 。6 1: — 5 . 4
[] 郭建平 , 5 孙其荣 , 周全 , 葛根 黄酮胶囊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动力 等. 学 [. J中草药 ,00,1 1 : . ] 2 0 3 ( ) 5 2
础 及作 用机 理 多角 度进 行 了探 讨 , 为该 法作 用 机 认 制 包括 退热 、 抑制病 原 微生 物 、 护 胃肠 吸收 功能 、 保
率 已有上 升趋 势 , 清热 祛湿法 更加 受到 重视 。
1 湿热 致病 机理
调 控 胃肠动 力 、 机体 氧化 反应 、 节 细胞 免 疫等 。 抗 调 吴 仕九 【 于 温病 湿热 证 动物模 型 的研 制 及 清热 祛 1 关 湿 法机 理 的探讨 。结果 表 明 , 热 祛湿 法 治疗 湿 热 清
疸、 霍乱 、 热淋 、 痢疾 、 泄泻 、 痿痹等证 。涉及现代 医学消化系统 、 泌尿系统 、 皮肤病 、 传染性疾病中的数十种疾病。作用 机制
包括退热 、 抑制病原微生物 、 保护 胃肠吸收功能 、 调控 胃肠动力 、 抗机体氧化反应 、 调节细胞免疫等 。
关 键 词 : 热 祛 湿 ; 论 基 础 清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