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案集合与简易逻辑教学设计全集与补集

合集下载

高三集合与逻辑教学设计

高三集合与逻辑教学设计

高三集合与逻辑教学设计引言:在高三阶段,集合与逻辑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集合论和逻辑学作为数学的基础理论,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高三集合与逻辑教学设计为主题,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描述,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集合与逻辑的教学工作。

一、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集合与逻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加深对集合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集合的定义、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求解中。

掌握命题逻辑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了解命题的定义、逻辑联结词的定义及其组合的规律,并能运用命题逻辑进行论证和推理。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a. 集合的定义及表示方法b. 集合间的相等和包含关系c. 集合的运算:并、交、差和补集2. 集合的应用a. 集合在实际问题中的表示和求解方法b. 利用集合的并、交、差运算解决实际问题c. 集合运算的运用于几何问题和概率问题3. 命题逻辑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a. 命题的定义及表示方法b. 命题间的联结词:非、与、或、异或、蕴含、等价c. 命题间的组合规律:德·摩根定律、分配律等4. 命题逻辑的应用a. 利用命题逻辑进行推理和论证b. 运用命题逻辑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归纳和发现集合与逻辑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课堂讨论法: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通过集思广益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引导学生进行逻辑严谨的论证。

3. 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要求他们在集合与逻辑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解决,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创新性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集合与逻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补集》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补集》教学设计

《集合的基本运算——补集》教学设计一、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复习集合的并集和交集运算,让学生用三种语言进行表达。

(学生作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师:除了集合的并集和交集运算,还有没有其他运算呢?(由刚刚学过的集合交集与并集的运算知识导入,让学生思考集合的其他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探究,尝试解决师:首先请思考下面问题问题1:(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2)以上两个集合相等吗?为什么?(3)由此看来,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活动: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集合中的元素,提示学生注意集合中元素的范围。

讨论结果:(1) {}2A = ,{2,B =(2)不相等,因为两个集合中的元素不相同(3)解方程时,要注意方程的解在什么范围内,同一个方程,在不同的范围其解有所不同教师提出:集合Q 、R 分别含有所解方程时所涉及的全部元素,这样的集合称为全集,请给出全集的定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实例的探究,便于学生深刻理解全集的概念) 三、信息交流,揭示规律1、全集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U问题2:已知全集 , , 写出由全集U 中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B答案:学生探究后作答师:根据问题2,请给出补集的定义,并用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表示补集。

2、对于一个集合A ,由全集U 中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简称为集合A 的补集,记作{}2|(2)(3)0A Q x x =∈--=x {}2|(2)(3)0B R x x =∈--=x U A C {}1,2,3U ={}1A ={}2,3B =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设计意图:总结出全集的概念,进一步得出补集的定义)3、补集的运算与实数减法运算的类比{}|U A x x U x A C =∈∉,且4、补集的性质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例1:设全集例2:设全集U=R ,例3:解:根据题意可知 所以 {}|U x x =是实数,{}|Q x x =是有理数,U Q C 求 {}=|U Q x x C 解: 是无理数{}=|5A x x ≥,{}=|5U A x x C 解: ()U A A U C =A U ⊆U UC ⊆()UA A C =∅()U U A AC C ={}|9U x x =设是小于的正整数,{}1,2,3A =,,{}=3,4,5,6B ,,U U A B C C 求{}12345678U =,,,,,,,,{}45678U A C =,,,,{}1278U B C =,,,五、课堂小结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本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由小组学生代表宣布本组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加以完善和指导(本节课内容主要学习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全集和补集的定义(2)补集的运算和性质)六、布置作业教材第12页习题1.1A组第9、10题,B组第4题七、板书设计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二课时)补集。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jiaoan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jiaoan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正确表示集合,并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

2. 学习简易逻辑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简易逻辑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的定义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2. 简易逻辑的概念和应用简易逻辑的定义简易逻辑的规则(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简易逻辑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理解和掌握集合和简易逻辑的概念。

2. 使用案例分析和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应用来加深对集合和简易逻辑的理解。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评估学生对集合和简易逻辑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和解题思路,评估学生对集合和简易逻辑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以及对集合和简易逻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提供集合和简易逻辑的概念、例题和练习题,方便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点。

2. 练习题: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集合和简易逻辑的知识点。

3. 案例分析:提供相关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能够将集合和简易逻辑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教学步骤1. 引入集合概念: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学生、家庭成员等,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2. 表示集合:讲解列举法和描述法的区别和运用,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学会表示集合。

3. 集合运算:介绍并集、交集、补集的定义和运算方法,通过例题展示运算过程,让学生分组练习。

七、教学步骤(续)4. 简易逻辑概念:引入简易逻辑的概念,解释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的含义。

5. 逻辑推理:通过逻辑推理题目,让学生运用简易逻辑规则解决问题,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

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

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教材:逻辑联结词(1)目的:要求学生了解复合命题的意义,并能指出一个复合命题是有哪些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并能由简单命题构成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复合命题。

过程:一、提出课题:简单逻辑、逻辑联结词二、命题的概念:例:12 ① 3是12的约数② 0.5是整数③定义: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

正确的叫真命题,错误的叫假命题。

如:①②是真命题,③是假命题反例:3是12的约数吗?5 都不是命题不涉及真假(问题) 无法判断真假上述①②③是简单命题。

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开语句(条件命题)。

三、复合命题:1.定义:由简单命题再加上一些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复合命题。

2.例:(1)10可以被2或5整除④ 10可以被2整除或10可以被5整除(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菱形的垂直且平分⑤ 对角线互相平分(3)0.5非整数⑥ 非“0.5是整数”观察:形成概念:简单命题在加上“或”“且”“非”这些逻辑联结词成复合命题。

3.其实,有些概念前面已遇到过如:或:不等式 x2x60的解集 { x | x2或x3 }且:不等式 x2x60的解集 { x | 23 } 即 { x | x2且x3 }四、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如果用p, q, r, s……表示命题,则复合命题的形式接触过的有以下三种:即: p或q (如④) 记作 pqp且q (如⑤) 记作 pq非p (命题的否定) (如⑥) 记作 p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集合与简易逻辑》数学教学教案

《集合与简易逻辑》数学教学教案

《集合与简易逻辑》数学教学教案第一章: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1.1 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式集合的定义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1.2 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非子集集合的包含关系1.3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集合的运算规律第二章:逻辑推理与命题2.1 逻辑推理的基本概念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2.2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命题的定义与分类命题联结词:且、或、非2.3 命题的真假判断命题的真假性质真值表与逻辑等价式第三章:简易逻辑3.1 简易逻辑的基本概念逻辑常数、逻辑运算符逻辑等价式与蕴含式3.2 简易逻辑的推理规则蕴含式与等价式的转换推理规则:德摩根定律、分配律、结合律3.3 简易逻辑的应用逻辑判断与推理的应用实例简易逻辑在数学证明中的应用第四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4.1 不等式的定义与性质不等式的概念与表示方法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传递性、同向可加性4.2 不等式组的解法不等式组的表示方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4.3 不等式的应用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不等式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第五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5.1 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函数的概念与要素函数的表示方法:解析法、表格法、图象法5.2 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函数的图像特点5.3 函数的应用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函数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第六章:集合的幂集与排列组合6.1 幂集的概念与性质幂集的定义幂集的性质与运算6.2 排列组合的基本概念排列、组合的定义排列数、组合数的计算公式6.3 排列组合的应用排列组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排列组合在排列组合问题中的应用第七章:事件的概率与随机变量7.1 概率的基本概念概率的定义与性质古典概率、条件概率、独立事件的概率7.2 随机变量的概念与性质随机变量的定义与分类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与期望值7.3 概率分布的应用概率分布解决实际问题概率分布在不确定性决策中的应用第八章:数列的概念与性质8.1 数列的定义与表示方法数列的概念与要素数列的表示方法:通项公式、列表法、图象法8.2 数列的性质数列的单调性、周期性、收敛性数列的极限概念8.3 数列的应用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数列在数学分析中的应用第九章: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9.1 函数极限的概念与性质函数极限的定义与性质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9.2 函数的连续性函数连续性的定义与性质连续函数的运算性质9.3 函数极限与连续性的应用函数极限与连续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函数极限与连续性在数学分析中的应用第十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的综合应用10.1 集合与逻辑在数学问题中的应用集合与逻辑在数学证明中的应用集合与逻辑在数学分析中的应用10.2 集合与逻辑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集合与逻辑在物理学中的应用集合与逻辑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10.3 集合与逻辑在生活中的应用集合与逻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集合与逻辑在思维训练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集合的表示方法与之间的关系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非子集;集合的包含关系重点环节2:逻辑推理的基本概念与命题联结词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命题联结词:且、或、非重点环节3:命题的真假判断与真值表命题的真假性质真值表与逻辑等价式重点环节4:简易逻辑的基本概念与推理规则逻辑常数、逻辑运算符推理规则:德摩根定律、分配律、结合律重点环节5: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与应用不等式的性质:传递性、同向可加性不等式组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重点环节6:幂集的概念与性质幂集的定义幂集的性质与运算重点环节7:事件的概率与随机变量的概念概率的定义与性质随机变量的定义与分类重点环节8:数列的性质与应用数列的单调性、周期性、收敛性数列的极限概念重点环节9: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函数极限的定义与性质函数的连续性重点环节10:集合与逻辑的综合应用集合与逻辑在数学问题中的应用集合与逻辑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全文总结和概括:本文主要分析了《集合与简易逻辑》数学教学教案中的重点环节,包括集合的表示方法与之间的关系、逻辑推理的基本概念与命题联结词、命题的真假判断与真值表、简易逻辑的基本概念与推理规则、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与应用等方面。

《集合与简易逻辑》数学教学教案

《集合与简易逻辑》数学教学教案

《集合与简易逻辑》数学教学教案第一章: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1.1 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定义,即一组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对象的整体。

强调集合中的元素是无序的,不考虑元素的顺序。

1.2 集合的表示方法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和图像法。

举例说明不同表示方法的运用和转换。

1.3 集合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不相交关系和并集等概念。

通过实例演示集合之间的关系的表示方法。

第二章:集合的运算2.1 集合的交集解释集合的交集概念,即两个集合中共有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引导学生运用交集的运算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2.2 集合的并集讲解集合的并集概念,即两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

介绍并集的运算规则,并通过实例进行应用。

2.3 集合的补集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补集概念,即在全集之外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

讲解补集的运算规则,并通过实例进行应用。

第三章:简易逻辑3.1 逻辑联结词介绍逻辑联结词“与”、“或”、“非”的概念和符号表示。

解释逻辑表达式的真值表和真值判断。

3.2 逻辑推理引导学生理解逻辑推理的概念,即从已知的前提出发,得出结论的过程。

介绍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等逻辑推理方法。

3.3 命题逻辑讲解命题逻辑的概念,即以命题为基本单位进行逻辑推理。

引导学生运用命题逻辑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4.1 不等式的概念与性质解释不等式的概念,即表示两个表达式大小关系的数学语句。

强调不等式的性质,如传递性、同向可加性等。

4.2 不等式的解法介绍解不等式的方法,包括图像法、符号法和性质法等。

举例说明不同解法的应用和转换。

4.3 不等式组的概念与解法讲解不等式组的概念,即多个不等式组成的数学系统。

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的解法解决不等式组的问题。

第五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5.1 函数的概念解释函数的概念,即一个集合到另一个集合的映射关系。

强调函数的三个要素:定义域、值域和映射关系。

《集合的全集与补集》教学设计(精品)

《集合的全集与补集》教学设计(精品)

集合的全集与补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集的意义.(2)理解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2.过程与方法通过示例认识全集,类比实数的减法运算认识补集,加深对补集概念的理解,完善集合运算体系,提高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补集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理解与掌握,感知事物具有相对性,渗透相对的辨证观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补集概念的理解;难点:有关补集的综合运算.(三)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尝试发现式学习法;通过示例的分析、探究,培养发现探索一般性规律的能力.(四)教学过程..= {1, 2, 7, 8}.= . = .= ..师生合作分析例题.例2(1):主要是比较A及的区别,从而求ðS A.备选例题例1 已知A = {0,2,4,6},ðS A = {–1,–3,1,3},ðS B = {–1,0,2},用列举法写出集合B.【解析】∵A = {0,2,4,6},ðS A = {–1,–3,1,3},∴S = {–3,–1,0,1,2,3,4,6}而ðS B = {–1,0,2},∴B =ðS (ðS B) = {–3,1,3,4,6}.例2 已知全集S = {1,3,x3 + 3x2 + 2x},A = {1,|2x– 1|},如果ðS A = {0},则这样的实数x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x;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ðS A = {0},∴0∈S,但0∉A,∴x3 + 3x2 + 2x = 0,x(x + 1) (x + 2) = 0,即x1 = 0,x2 = –1,x3 = –2.当x = 0时,|2x– 1| = 1,A中已有元素1,不满足集合的性质;当x= –1时,|2x– 1| = 3,3∈S;当x = –2时,|2x– 1| = 5,但5∉S.∴实数x的值存在,它只能是–1.例3 已知集合S = {x | 1<x≤7},A = {x | 2≤x<5},B = {x | 3≤x<7}. 求:(1)(ðS A)∩(ðS B);(2)ðS (A∪B);(3)(ðS A)∪(ðS B);(4)ðS (A∩B).【解析】如图所示,可得A∩B = {x | 3≤x<5},A∪B = {x | 2≤x<7},ðS A = {x | 1<x<2,或5≤x≤7},ðS B = {x | 1<x<3}∪{7}.由此可得:(1)(ðS A)∩(ðS B) = {x | 1<x<2}∪{7};(2)ðS (A∪B) = {x | 1<x<2}∪{7};(3)(ðS A)∪(ðS B) = {x | 1<x<3}∪{x |5≤x≤7} = {x | 1<x<3,或5≤x≤7};(4)ðS (A∩B) = {x | 1<x<3}∪{x | 5≤x≤7} = {x | 1<x<3,或5≤x≤7}.例4 若集合S= {小于10的正整数},A S⊆,且(ðS A)∩B= {1,9},A∩B= {2},⊆,B S(ðS A)∩(ðS B) = {4,6,8},求A和B.【解析】由(ðS A)∩B = {1,9}可知1,9∉A,但1,9∈B,由A∩B = {2}知,2∈A,2∈B.由(ðS A)∩(ðS B) = {4,6,8}知4,6,8∉A,且4,6,8∉B下列考虑3,5,7是否在A,B中:若3∈B,则因3∉A∩B,得3∉A. 于是3∈ðS A,所以3∈(ðS A)∩B,这与(ðS A)∩B = {1,9}相矛盾.故3∉B,即3∈(ðS B),又∵3∉(ðS A)∩(ðS B),∴3∉(ðS A),从而3∈A;同理可得:5∈A,5∉B;7∈A,7∉B. 故A = {2,3,5,7},B = {1,2,9}.评注:此题Venn图求解更易.。

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

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

高一数学《会合与简略逻辑》教学设计教材:逻辑联络词(1)目的:要修业生认识复合命题的意义,并能指出一个复合命题是有哪些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络词,并能由简单命题组成含有逻辑联络词的复合命题。

过程:一、提出课题:简单逻辑、逻辑联络词二、命题的观点:例: 12 ① 3是12的约数② 0.5是整数③定义:能够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

正确的叫真命题,错误的叫假命题。

如:①②是真命题,③是假命题反例: 3 是 12 的约数吗? 5 都不是命题不波及真假 ( 问题 ) 没法判断真假上述①②③是简单命题。

这类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开语句(条件命题)。

三、复合命题:1.定义:由简单命题再加上一些逻辑联络词组成的命题叫复合命题。

2.例: (1)10 能够被 2 或 5 整除④ 10 能够被 2 整除或 10能够被 5 整除(2) 菱形的对角线相互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且菱形的第 1页垂直且均分⑤角相互均分(3)0.5非整数⑥非“ 0.5是整数”察:形成观点:命在加上“或”“且”“非” 些成复合命。

3.其,有些观点前方已碰到如:或:不等式x2x60 的解集 { x | x2或x3 }且:不等式x2x60 的解集 { x | 23 }即{ x | x2且x3 }四、复合命的组成形式假如用 p, q, r, s ⋯⋯表示命,复合命的形式接触的有以下三种:即: p 或 q ( 如④) 作 pqp 且 q ( 如⑤) 作 pq非 p ( 命的否认 ) ( 如⑥) 作 p小: 1.命 2 .复合命 3 .复合命的组成形式第 2页。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学教案集集合与简易逻辑第四教时全集与补集,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学教案集集合与简易逻辑第四教时全集与补集,

第四教时
教材:全集与补集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全集与补集的概念及其表示法
过程:
一 复习:子集的概念及有关符号与性质。

提问(板演):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6的正约数},B={10的正约数},C={6与10的正公约数},并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解: A={1,2,3,6}, B={1,2,5,10}, C={1,2}
C ⊆A ,C ⊆B
二 补集
1. 实例:S 是全班同学的集合,集合A 是班上所有参加校运会同学的集合,集合B 是班上所有没有参加校运动会同学的集合。

2. 集合B 是集合S 中除去集合A 之后余下来的集合。

结论:设S 是一个集合,A 是S 的一个子集(即S A ⊆),由S 中所有不属于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 中子集A 的补集(或余集)
记作: C s A 即 C s A ={x | x ∈S 且 x ∉A}
2.例:S={1,2,3,4,5,6} A={1,3,5} C s A ={2,4,6}
三 全集 定义: 如果集合S 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

通常用U 来表示。

如:把实数R 看作全集U, 则有理数集Q 的补集C U Q 是全体无理数的集合。

四 练习:P10(略)
五 处理 《课课练》课时3 子集、全集、补集 (二)
六 小结:全集、补集
七 作业 P10 4,
5
《课课练》课时3 余下练习。

《集合与简易逻辑》数学教学教案

《集合与简易逻辑》数学教学教案

《集合与简易逻辑》数学教学教案第一章: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1.1 集合的定义与性质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如集合、元素、子集等。

介绍集合的性质,如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等。

1.2 集合的表示方法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练习如何用不同的方法表示给定的集合。

第二章:集合的关系与运算2.1 集合的关系介绍集合之间的关系,如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练习判断给定的集合之间的关系。

2.2 集合的运算介绍集合的运算规则,如并集、交集、补集等。

练习运用集合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逻辑推理与命题3.1 逻辑推理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逻辑推理的基本概念,如前提、结论、推理等。

介绍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定义和特点。

3.2 命题与命题公式介绍命题的概念,如简单命题、复合命题等。

练习判断给定的语句是否为命题,并分析命题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简易逻辑4.1 简易逻辑的基本规则介绍简易逻辑的基本规则,如蕴含式、逆否式、充要式等。

练习运用简易逻辑的规则进行推理。

4.2 逻辑推理的应用练习运用逻辑推理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真假命题、解决逻辑谜题等。

巩固集合与逻辑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5.2 提高解题能力提供一些提高解题能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分析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题技巧。

第六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6.1 不等式的概念与性质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如不等号、不等式等。

介绍不等式的性质,如同向相加、反向相减等。

6.2 不等式组的解法介绍不等式组的解法,如图形法、代数法等。

练习运用不同的方法解给定的不等式组。

第七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7.1 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如函数、自变量、因变量等。

介绍函数的表示方法,如解析式、图像等。

7.2 函数的性质介绍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练习判断给定的函数具有哪些性质。

第八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8.1 指数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引导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基本概念,如指数函数、底数、指数等。

《全集补集》教学设计

《全集补集》教学设计

《全集补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五章“集合”的补集概念。

具体包括: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之间的关系,集合的运算,以及补集的定义和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补集的概念,掌握补集的运算方法。

2. 能够运用补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补集的概念,补集的运算方法。

2. 难点:补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理解集合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集合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出补集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补集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补集的概念,并介绍补集的运算方法。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补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加深对补集的理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解答。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个与补集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补集的定义2. 补集的运算方法3. 补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已知集合A={1,2,3,4,5},求补集A的补集。

答案:A的补集的补集={1,2,3,4,5}。

2. 题目:已知集合A={x|x<3},集合B={x|x>4},求A与B的补集的交集。

答案:A与B的补集的交集={x|x≤3或x≥4}。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补集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补集的定义和运算方法,并通过例题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拓展延伸:思考补集在其他数学领域的应用,如概率论、图论等。

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的补集概念1. 集合的表示方法:如何用大括号{}表示一个集合,以及如何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高中数学】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

【高中数学】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

【高中数学】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教材:逻辑联结词(1)目的:理解复合命题的含义,指出复合命题具有哪些简单命题和逻辑连接词,并从简单命题中形成包含逻辑连接词的复合命题。

过程:一、主题:简单逻辑,逻辑连接词二、命题的概念:例:12>5①3是12的约数②0.5是整数③定义:能够判断真假的陈述称为命题。

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如:①②是真命题,③是假命题反例:3是12的除数吗?x> 5.不是命题不涉及真假(问题)无法判断真假以上① ② ③ 这些都是简单的命题。

这种包含变量的语句称为开放语句(条件命题)。

三、复合命题:1.定义:一个由简单命题和一些逻辑连接词组成的命题称为复合命题。

2.例:(1)10可以被2或5整除④10可以被2整除或10可以被5整除(2)钻石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呈菱形垂直且平分⑤对角线互相平分(3)0高二⑥ 不是整数0.5观察:形成概念:简单命题在加上“或”“且”“非”这些逻辑联结词成复合命题。

3.事实上,以前也遇到过一些概念如:或:不等式x2x6>0的解集{xx<2或x>3}和:不等式x2x6<0的解集{x2<x<3},即{XX>2和x<3}四、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如果P,Q,R,s。

用于表示一个命题,复合命题有三种形式:即:p或q(如④)记作pqP和Q(例如。

⑤) 记录为PQ非p(命题的否定)(如⑥)记作p总结:1。

提议2。

复合命题3。

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

高一数学上册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精品教案

高一数学上册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精品教案

课 题:1.1集合-集合的概念(1)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二、讲解新课: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一)集合的有关概念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1、集合的概念(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记作N ,{} ,2,1,0=N(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N *或N +{} ,3,2,1*=N(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 , {} ,,,210±±=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整数与分数=Q(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数轴上的点所对应的数=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Q 、Z 、R 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1)属于: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2)不属于: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

高中数学第一册(上)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材分析【知识结构】本章知识主要分为集合、简单不等式的解法(可看做集合的化简)、简易逻辑三部分:【知识点与学习目标】【高考评析】集合知识作为整个数学知识的基础,在高考中重点考察的是集合的化简,以及利用集合与简易逻辑的知识来指导我们思维,寻求解决其他问题的方法.◇学习指导【学法指导】本章的基本概念较多,要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数学思想】1.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2.求补集的思想;3.分类思想;4.数形结合思想.【解题规律】1.如何解决与集合的运算有关的问题?1)对所给的集合进行尽可能的化简;2)有意识应用维恩图来寻找各集合之间的关系;3)有意识运用数轴或其它方法来直观显示各集合的元素.2.如何解决与简易逻辑有关的问题?1)力求寻找构成此复合命题的简单命题;2)利用子集与推出关系的联系将问题转化为集合问题.引言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目的是为了引出本章的内容。

1、分析这个问题,要用数学语言描述它,就是把它数学化,这就需要集合与逻辑的知识;2、要解决问题,也需要集合与逻辑的知识.在教学时,主要是把这个问题本身讲清楚,点出为什么“回答有20名同学参赛”不一定对.而要进一步认识、讨论这个问题,就需要运用本章所学的有关集合与逻辑的知识了.§1.1集合〖教学目的〗通过本小节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小节的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难点是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1、集合的概念:在初中代数里学习数的分类时,就用到“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等此外,对于一元一次不等式2x一1>3,所有大于2的实数都是它的解.我们也可以说,这些数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在初中几何里学习圆时,说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几何图形都可以看成点的集合.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集合则是集合论中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例如,“我校篮球队的队员”组成一个集合;“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也组成一个集合.我们一般用大括号表示集合,上面的两个集合就可以分别表示成4我校篮球队的队员)与4太平洋。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

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学会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

3. 理解简易逻辑的定义和性质。

4. 学会运用简易逻辑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章: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1.1 集合的概念1.2 集合的表示方法1.3 集合的性质第二章:集合的基本运算2.1 集合的并集2.2 集合的交集2.3 集合的补集2.4 集合的幂集第三章:简易逻辑的基本概念3.1 简易逻辑的定义3.2 简易逻辑的性质3.3 简易逻辑的判定方法第四章:简易逻辑的应用4.1 简易逻辑在几何中的应用4.2 简易逻辑在代数中的应用4.3 简易逻辑在概率中的应用第五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的综合应用5.1 集合与简易逻辑的结合5.2 集合与简易逻辑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与简易逻辑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和简易逻辑的判定方法。

3. 引导学生运用集合与简易逻辑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每章结束后,安排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期中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1. 教材:《集合与简易逻辑》2. 课件:教师自制课件3. 案例分析:相关实际问题案例4. 练习题库:相关习题和解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2课时2. 第二章:3课时3. 第三章:2课时4. 第四章:3课时5. 第五章:2课时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学会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

3. 理解简易逻辑的定义和性质。

4. 学会运用简易逻辑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第六章:集合的分类6.1 集合的分类标准6.2 有序集合与无序集合6.3 集合的划分与覆盖第七章:集合与函数7.1 函数的定义与性质7.2 函数的图像与特征7.3 函数与集合的关系第八章:集合与数系8.1 自然数系8.2 整数系8.3 有理数系8.4 实数系第九章:集合与逻辑推理9.1 逻辑推理的基本形式9.2 集合与逻辑推理的关系9.3 集合逻辑推理的应用第十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的综合应用10.1 集合与简易逻辑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0.2 集合与简易逻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0.3 集合与简易逻辑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与简易逻辑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

《集合与简易逻辑》数学教学教案

《集合与简易逻辑》数学教学教案

《集合与简易逻辑》数学教学教案章节一: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特点。

2. 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和不完全列举法。

3. 能够正确运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表示给定的集合。

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对象组成的整体。

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将集合中的所有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列举出来,用大括号括起来,如{1, 2, 3}。

不完全列举法:列举集合中的一部分元素,并用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元素,如{1, 2, 3, }。

教学活动:1. 引入集合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讲解集合的定义。

2. 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和不完全列举法。

3. 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表示方法表示给定的集合。

章节二:集合的运算教学目标:1. 学习集合的运算,包括并集、交集和补集。

2. 理解并集、交集和补集的定义和性质。

3. 能够正确计算给定集合的并集、交集和补集。

教学内容:1. 并集:由两个或多个集合中所有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2. 交集:属于两个或多个集合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3. 补集:在全集之外的部分组成的集合。

教学活动:1. 引入集合的运算,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并集、交集和补集的定义。

2. 讲解并集、交集和补集的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等。

3. 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计算给定集合的并集、交集和补集。

章节三:简易逻辑教学目标:1. 学习简易逻辑的基本概念和定理。

2. 理解简易逻辑中的推理和证明方法。

3. 能够运用简易逻辑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简易逻辑的基本概念:包括命题、定理、公理等。

2. 推理和证明方法:包括直接证明、反证法、归纳法等。

3. 常用逻辑符号:包括且、或、非、蕴含等。

教学活动:1. 引入简易逻辑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命题、定理、公理等。

2. 讲解推理和证明方法,通过实际例子演示直接证明、反证法、归纳法等。

3. 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逻辑推理和证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教时
教材:全集与补集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全集与补集的概念及其表示法
过程:
一 复习:子集的概念及有关符号与性质。

提问(板演):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6的正约数},B={10的正约数},C={6与10的正公约数},并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解: A={1,2,3,6}, B={1,2,5,10}, C={1,2}
C ⊆A ,C ⊆B
二 补集
1.实例:S 是全班同学的集合,集合A 是班上所有参加校运会同学的集合,集合
B 是班上所有没有参加校运动会同学的集合。

集合B 是集合S 中除去集合A 之后余下来的集合。

结论:设S 是一个集合,A 是S 的一个子集(即S A ⊆),由S 中所有不属于
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 中子集A 的补集(或余集) 记作: C s A 即 C s A ={x | x ∈S 且 x ∉A} 2.例:S={1,2,3,4,5,6} A={1,3,5} C s A ={2,4,6} 三 全集 定义: 如果集合S 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

通常用U 来表示。

如:把实数R 看作全集U, 则有理数集Q 的补集C U Q 是全体无理数的集合。

四 练习:P10(略) 五 处理 《课课练》课时3 子集、全集、补集 (二) 六 小结:全集、补集 七 作业 P10 4,5 《课课练》课时3 余下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