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讲义北师大版高中必修3第7课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芜、陈旧
宁静、生机勃勃 特点:荒芜但并不衰败
为什么说荒芜但并不衰败?
❖ 荒芜:历史的见证;并不衰败:现在的真实 。
❖ “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全都是 弱小的意象,可它们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 自然的法则生存着,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 示,为了逃避来到这园子的作者是真真实实 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的。
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
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代
帝王祭地的场所,也是我国最大且是
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始建时,坛外 辟有护坛一千四百七十六亩,坛内总
拜台
面积六百四十亩。现为北京市文物保
护单位。
地坛的整个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端庄、雄伟、别具一格
。从整体到局部都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
龙凤”、“乾坤”等传统观念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方泽坛、皇祗
室、宰生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地坛牡丹园
地坛集芳囿
拜台 地 坛 秋 韵
地 坛 神 库
拜台
有言为证:
古园荒,地坛弃,经风沐雨四世纪。 默看春风与秋月,只为铁生著传奇。
我 与 地坛
注音,写字
坍圮(tānpĭ ) 熨帖(yù) 宿命(sù) 亘古不变(gèn) 隽永(juàn) 倔强(jué) 嘈杂(cáo) 假期(jià) 玉砌雕栏(qì) 独处(chǔ) 捋着(lǚ) 焦灼(zhuó) 荒芜(wú) 剥蚀(bō) tuí墙(颓) kè守(恪) 教 huì(诲) cù然(猝)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 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 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 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 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 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 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 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 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 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 医学研究;他的肝脏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
作者简介:
❖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 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 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 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 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 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 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 人命运的描摹。
“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 系?二者有何相似点?
地坛
“我”
……一座废弃的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
古园,……园子荒芜 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
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 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
很少被人记起。
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荒芜冷落
失魂落魄
被人遗弃的古园
被社会遗弃的人
样 的特点?
阅读1-3段: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 与“地坛”联系起来的?这样的开头有什
么作用?
一是“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 是“越搬离它越近”;二是园子荒芜冷落, 而“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同病相 怜,两者都历尽沧桑。
这样的开头,为下文描写、叙事、抒情打下 了基础。
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的地坛?作者的 心境如何?
感悟:
❖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 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 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 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 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 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 二者有何相似点?
让历史铁一样 地生着,借助 蹒跚的脚印不 断看那写作着 的心魂。
——史铁生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 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 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 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 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 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
——史铁生解释他的名字
在最狂妄的年龄双腿残废,找不到 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什么都找不 到了。
写出了作者那时的孤独忧郁、颓废迷 惘、痛苦自伤的心境。
读第3、5两节,思考:地坛具有怎样 的特点? 衰败、荒芜、陈旧
宁静、生机勃勃 特点:荒芜而不衰败
阅读1-3段:作者为什么说与地坛有 “宿命”?
❖ 一是“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 是“越搬离它越近”;二是园子荒芜冷落, 而“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同病相怜 ,两者都历尽沧桑。
❖ 这样的开头,为下文描写、叙事、抒情 打下了基础。
我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自身情况)来到 地坛的?
❖ 在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 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 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
阅读第3自然段: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 说这时候才是我该来的时候?
❖ “这时候”指“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 , …… 太 阳 ……” 地 坛 “ 剥 蚀 …… 淡 褪 …… 坍 圮 …… 老 柏 树 …… 野 草 荒 藤 ……”的时候,也就是说地坛已褪去 昔日的荣华显耀,略显沧桑,但这种 沧桑恰恰是某种生命力的显示,“老 柏树、野草荒藤”正是暗示这种生命 力的具体意象。失魂落魄的作者这时 来到地坛必然会得到某种慰藉。这正 是作者“看到时间、看到自己的身影 ”思考自己命运的起点。如果不是一 个“沉静的”而是一个“炫耀、浮夸
地坛 ……一座废弃的
“我”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
古园,……园子荒芜 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
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 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
很少被人记起。
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荒芜冷落
失魂落魄
被人遗弃的古园
被社会遗弃的人
同病相怜
第三段感悟: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 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 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 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 的时候,让“我”看到夕阳,让“我”在满 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